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中国的当代社会正处在一种道德困境当中,这不是国家秘密,也不是有待争论的观点,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从社会转型开始以来,社会道德迅速地全线溃退,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原本那个有些严厉古板却也不失祥和的、崇尚“崇高”的道德社会(对此可能有人会有异议,我们稍后会讨论)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繁荣、庸俗且有些险恶的社会(对此相信不太会有人有异议)。公众的耳朵里充塞着各种道听途说来的罪恶和不道德,越来越数目巨大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的黑煤窑和矿难、食品的不安全、“艳照门”事件等,这些事情原本离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大众传媒的兴起及其报道灾难和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的癖好,将这些间接的经验不断地带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加和扩大了公众对不道德的感受,让这种感受在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虽然由此获得的关于世界的图景有些扭曲,但并非是完全不真实的。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随时提醒着我们这一点,比如买东西的时候遭遇缺斤少量、假冒伪劣;比如经常有骗子发来诈骗的网上信息和手机短信,甚至是打来电话;比如身边身边层出不穷的情感背叛;比如在与社会部门打交道时,被公权力“打劫”;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几乎无处不在的低俗文化内容;比如每个人内心中涌动的各种欲望,已经很少有什么欲望能够引发我们强烈的道德耻感和罪感了。

有些人对此表示谴责和批评,但并不那么忧心,他们仍然拥有一种简单的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期必然的、短暂的社会现象,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随着转型期的结束自然消失的,因为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准会随着社会物质的富裕繁荣而提高。这种朴素的逻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的确把中国社会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对当代中国的这种糟糕的道德状况,有以下词语进行过描绘,“道德滑坡”、“道德下滑”、“道德沦丧”、“道德败坏”、“道德崩溃”等等,这些词语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笼统的,我认为只揭示了社会表层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又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是千年不遇的,是孔子建制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道德挑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道德的崩溃不仅仅发生在社会生活的表层,更发生在社会文化的深层。对中国目前的道德问题,我想至少应当分这两个层面来看。

在社会的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道德的失序,即社会的道德秩序被毁坏了,这意味着,首先,不道德不再是罕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时刻提防不期而至的恶;其次,不道德不再是刺目惊心的,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了,并采取一种犬儒主义的冷漠态度。很难责备大众的这样一种态度,一件“新颖”的不道德事件会给公众带来强烈的道德感受,如但当这种不道德的事情遍地开花时,麻木不可避免,除非自己就是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这是保护神经系统不遭受长时间过度刺激的心里本能,同时,也由于道德对不道德的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也是人们所要逃避的;另外,当代社会的道德失序不是局部的,而是道德在社会各个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中全线溃退,是整个社会道德格局的失序。

而在文化的层面上,我们面临的是道德的失范。道德的失范是道德失序的深层次原因,

不是所有道德秩序的破坏背后都有道德的失范,大部分的失序仅仅是由于保障道德实施的外部强制力量缺失、松动造成的,道德规范本身还是坚固完整的,在这种失序的状态下,每个人心中的欲念不能被外部的政治社会的道德力量来有效束控,疯狂猛长,有约束力的只剩下个人的精神道德信念,而信念的高下、薄厚各有不同,对于一些人来讲,在外部道德压力减弱甚至消失的环境中,能保存一种的道德底线并非易事,依靠单一的内化了的规范抑制不住狂野的罪恶的欲望与激情。这种失序有可能造成剧烈的社会动乱,但解决的手段本身并不复杂。而如果失序的背后有道德的失范,那么,尽管表面上看来尚不那么混乱无序,实际处理起来则要艰难得多,因为在这种情况中,不仅外部物质力量有空缺、松动,而且道德文化的权威也缺失了,即被“祛魅”。这意味着道德规范本身的面相模糊了,已经内化了的规范动摇了,内部的道德压力也减轻乃至消失了,人们无法确认何为“绝对的道德命令”,在行动时进退失踞,结果不是行为更高尚了,而是让很大一部分人滑向道德与不道德的边缘地带,或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或直接就滑向了界限的另一边。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正是有这种文化上失范的深层次原因,当然,也有保障道德秩序的外部力量减退的原因,这是不言而喻的,社会的转型到目前看来总的来说是一个放权的过程,虽然期间不断地有暂时的反复,政治的社会的权力逐步从社会和私人生活的众多领域后退,个人的自决的、不被监控的空间加大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只须在法律的框架秩序内行动即可,但法律的道德功能仅体现为防止不道德的行为发展成为违法行为,原本在外部力量重压下停息着的不道德的愿望和行为一定会滋生蔓延。而法律自身的情景又如何呢?作为社会道德的最集中体现和最后保障力量的法律事实上不能跟上社会生活复杂化的形势,这一方面表现为,法律的精神和内容中还残留着原来政治全权时期的东西,对社会和私人空间进行干预,从而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新的道德精神相冲突,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自由权利的确已经开始成为新的道德精神的核心;另一方面,从立法到执法,它又有诸多漏洞,既不能有效地防止违法犯罪,也难以公正地惩罚违法犯罪,因此,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社会的道德和正义,不能让公民信仰法律,从而信仰法律中的道德和正义,由此,许多不道德的行为变本加厉地逾越法律规定的最后的限制,违法犯罪的激增正是我们社会道德下落的一种剧烈的表现形式。

道德的失范导致不道德行为的增多,导致道德的失序,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社会文化表现形式为道德在社会中的边缘化乃至发展出道德的虚无主义,以及道德批判的犹疑和软化。由于道德的失范,当今的社会中弥漫着道德虚无主义和低劣的功利主义,社会潮流中盛行极端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消费主义乃至拜金主义,这些劣神占据了社会中原本高尚的道德具有的神圣的位置,而高尚的道德自身好象是伪善一般灰溜溜的不敢大声声张,道德的话语在功利的话语面前唯唯诺诺,且被惟利是图者所嘲笑、唾骂,功利主义、利益至上主义则显得理直气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公众对诸多不道德的人和,抱有一种暧昧态度,这种暧昧态度中混杂着轻贱、谴责、气愤、会心地理解、宽容乃至对不道德收益的嫉妒艳羡,例如人们对贪官和妓女的态度,当然对两者的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妓女轻贱和宽容多一些,甚至“笑贫不笑娼”;对贪官愤怒多一些,但愤怒的种类很不同,有的仅只是对不道德行为的道德义愤,有的是由于自己因腐败遭受了社会不公正对待而产生的“怨恨”,这种怨恨经常和道德的义愤搅在一起难以分辨,但这种混杂的情感不是纯粹的义愤,因为有利

益的感受在里面,不过,有时“怨恨”并不参杂任何道德情感,它只是窃怒于没有机会或没有胆量加入腐败分赃的队伍,且私下里渴望成为贪官那样的人。这其实是纯然的嫉恨了,尽管它非常有可能伪装成义愤的样子,但嫉恨与道德无关,且是不道德的。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不道德者同样很容易进行自我辩解和自我宽容,罪恶感和羞耻感全都淡漠了。在这一潮流中,少数高尚者能做到的仅仅是洁身自好,或者是更低一个层次的所谓“外化内不化”(这就更难以摆脱虚伪的嫌疑了),更多的人只保有底线道德,道德的勇士是罕见的,的确,抵抗社会的舆论思潮,往往比抵抗本能的欲望需要更大的勇气。

在道德的失序与道德的失范两者中,道德的失范无疑是我们面临的更为严重复杂的问题,它是我们整治社会道德状况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只有重新树立起规范,才能建立起规范下的道德秩序,而树立道德规范是一个文化的和政治哲学的问题。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科院政治学所王慧然)

1、失去中国五千年积累的道德传承;

2、对外来所谓文化崇拜;

3、不知道道德是生命根本基因;

4、没建立道德教育长效机制;

5、不懂中国文化不认中国文化不用中国文化。

6、道德和文化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定义完全不明不清。

7、对老子道德经注释解读应用境界层次不明。

8、真讲道德受到大笑之,层层堵截。

9、人文环境受到破坏。10、道德只浮在表面形式宣传,没落实到实处等等!

道德失范和缺位的原因分析

作者:GCH 来源:JYB 时间:2012-5-10 15:07:47 浏览次数:2080

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成因。

我们不能把信任危机、人性冷漠等道德缺失问题简单归于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经济活动中客观自发的规律作为“看不见的手”,往往使市场经济社会处于自在、盲目和无序的状态,必须用社会道德和法律等“看得见的手”,去修正市场的自发功能性缺陷和紊乱。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过来的,秩序和规则在一步步地建立,还有很多秩序漏洞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确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长久以来,一些领域和地方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追求的引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不力;在张扬个性和一己利益时,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强调相对弱化;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义务和责任以及对权利使用的制约强调不够,以至出现了种种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现象。在诚信规制以及社会扬善抑恶机制方面还缺乏有利的社会外在制约手段。

二、民众素质心态和社会舆论氛围成因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但整体看,公众素质参差不齐也是明显的事实。一些人唯利是图在做缺德事,而社会在弘扬道德的

同时,一些质疑道德、排斥道德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事实上,许多对善举、良知行为的无意或恶意的质疑,已成社会舆论中一种负面能量。做好事反被嘲笑或质疑的后果,会使人们对选择行为心存疑虑,种种质疑还会引导公众对良知的更多“不信”,生成道德失望和坏事归因的思维逻辑。同时,在“人们被媒体控制”的信息时代,如何让所有媒体更多地发挥积极营造道德舆论之场的功能,是传媒应认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而树立社会“道德楷模”、宣传“身边好人”,也是营造社会舆论生态的必要方式。社会认同原理认为:人们通常会根据他人行动取向和环境暗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办,这也即人们常说的“从众效应”或“行为模仿”。我们应该让社会更多些道德“正能量”氛围,让更多的好人、好事、好舆论,影响更多人的行为选择。

三、制度安排与社会管理方面成因

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良知取向时,当救人有可能被讥讽、质疑甚至反诬时,当选择良知的成本太高、唯利是图成本又过低,无良不德现象就会频频出现。社会法制和制度管理一定要有利于扬善抑恶。如果一个社会让有德人、求助他人者吃亏,导致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而做缺德事又得不到社会的抑恶责罚,久而久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就会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状态。事实上,社会普遍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大行其道,有多方面原因,但制度漏洞和监管不力是其中重要原因。反思起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是把社会道德寄于“人性本善”的期望上,而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人性恶”,注重诉诸法规强制的力量。今天,对人们的普遍道德期待,一方面可以建立在良知自律的内在引导上,同时一定要诉诸社会制度和机制的刚性约束。

四、理论文化交错影响方面成因。

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会自发助长商业文化,而商业文化又易导向消费主义、奢华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如果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理论文化留有市场,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明确,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观念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甚至缺德行为取向。而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引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和物质攫取的同时,会失落人的精神家园,在物欲追逐中遗忘或迷失人生意义和价格尊严。弗洛姆因此说,“19世纪的问题是皇帝死了”,他批判现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使人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风气。反观我们的理论文化建设,一是有些不确定并储备不足,许多理论被“破旧”但未完成“立新”;二是理论解释力不足,一些创新确立的理论在社会解释和大众化方面还很不到位;三是理论文化的主旋律和社会文化生态还相对缺乏合力。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作者:GCH 来源:JYB 时间:2012-5-9 15:22:52 浏览次数:1720

越来越多的人无意简单地在在“滑坡论”、“爬坡论”上争论不休,主张对社会道德现状作全面而辩证的分析。

放眼我们的社会,一方面是一个彰显着大爱的社会。近些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也见证、彰显了中国人民具有并存成长的道德精神。比如,与“汶川大地震”、“动车事故”大灾大悲同在的,是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与北京奥运会成功写入历史的,是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结和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道德精神。当然,这也是一个发生了恶劣现象的社会,食品、药品、交通安全等人命关天的问题,以及“道德冷漠”、“权利腐败”、“楼脆脆”、“桥跨跨”、“路塌塌”等,已成社会热议的话题和坊间“关键词”。而“小悦悦”的遭遇更使全社会上下受到震动,有良知的人们被刺痛的同时,也有一种自己“受伤”的感觉。

可见,在今天社会道德现象中,有“最坏的”,也有“最好的”。有“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路人”,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交警”;社会道德现象中存在着许多假冒伪劣甚至一些极端无良事件,但慈善组织、志愿者行动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助人为乐者及道德激情也在生长;一方面是无良逐利者和种种缺德事件,另一方面也有众多有识之士,在痛心、忧虑之余,为社会的不道德现象和缺德之人进行着“道德救赎”。这些有良知的人永远是中国社会的“脊梁”,他们的道德行为也给我们和社会提供着积极向善的力量和信心。

对于社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问和思考:人们真的很“冷漠”和“缺德”吗?是什么使人不敢“扶老人”?是什么让假冒伪劣大行其道?社会为何会陷入“低信任度”的消极循环中?

营销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市场营销前沿问题讲座考查 营销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在竞争中不得不增加营销的力度来使自身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上假冒伪劣、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等营销道德失范现象成为了困扰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的严重问题。一、营销道德理论 营销道德是指企业在包括政府、社会集团、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各种社会力量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督和影响下,通过对自身营销行为的自律、约束和规范而形成的企业营销行为规范的总和。市场营销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伴生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中一定要遵循营销道德,实施诚信营销。 市场营销界权威菲利普·科特勒对于营销的定义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无的一种社会过程。”菲利普·科特勒还说过:“所谓成功的营销,不是企业成功地销售了产品,而是消费者成功地使用了产品。”这两句话反映出了科特勒先生赋予营销的深刻内涵与崇高境界——社会责任与道德。 二、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原因 通过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在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的观察,企业营销中的道德问题有可能出现在四个方面: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平高低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稍加概括就可以将这些因素概括为两大因素,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市场、文化以及政府,内部因素很多主要是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员工素质等。 (一)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及市场供求状况的市场趋势。当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较成熟和完善时,公平竞争与诚信原则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理论探讨 196 办公室业务2012?5 文/孟鹏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之一。然而在享受自由的网络学习、便捷的网络生活和轻松的网络交往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摆在我们目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日渐凸显。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热衷网上聊天,言行过度放纵。当代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但他们们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再生气也要保持仪态和素质,于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就成了他们发泄的最佳场所。他们经常通过上网聊天交友、逛论坛发帖子来排解内心的压力。由于网上聊天交友是隐姓匿名的,他们便可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说粗话、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极度放纵,他们心有所想随即在论坛上发帖,或将状态更新在微博、人人网上,且相互转发,以此为乐。 (二)上网时间过长,过度痴迷网络游戏。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了中学时的升学和考试压力,课余时间多了起来,一时没有了方向和目标,大把的时间都在网上度过。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在这虚拟的世界里,尽情地冲浪。特 别是那些富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或是 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游戏,更使他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沉湎于网络中。研究表明,长时间迷恋网络,会使大脑高度兴奋,使人颓废、消沉。如果他们不及时改弦易辙,不但会导致学业荒废、人际关系淡化,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制造与传播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隐藏在可执行程序或数据文件中的一种干扰程序,具有多样性和传染性,其繁殖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令人触目惊心。大学生是一个掌握高深专门知识的群体,其中的极少数人凭借娴熟的技术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蓄意破坏他人网络终端,危害网络的正常运行。例如在2006年被列为十大病毒排行榜首的“熊猫烧香”,就是由武汉某高校大学生雷磊和李俊编制和散播,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是由数字构成的,具有虚拟性。而虚拟生存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不需要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也不需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样大学生可以随意地虚拟构建各种身份,借助符号代码在网上实行各种虚拟行为。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行是否正当,既不易察觉和监督,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极大“自由”,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削弱了责任感,从而导致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原本已经构建的自律意识弱化,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大学生群体一般在18—25岁年龄段。这个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 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完善的特殊时期。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感情丰富而不稳定,勇于挑战创新。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契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的独特心理。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缺乏社会阅历和较强的道德意志自制力,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也很难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大学生极易为网络的消极面所影响,他们辨别西方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相对不足,政治热情相对缺乏,这些消极的东西,难免会反映到网络活动中。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行为文明,一方面要靠网民良好的道德水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靠社会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因此,一个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是必需的。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网络监督体系。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除此之外,网络监控技术发展也不是很成熟,很多监管技术还没能得到普及和应用,层出不穷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急需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应用。 参考文献: ①郑显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8(09). ②李士群,网络道德[M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③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学号:1341252119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中国的当代社会正处在一种道德困境当中,这不是国家秘密,也不是有待争论的观点,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从社会转型开始以来,社会道德迅速地全线溃退,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原本那个有些严厉古板却也不失祥和的、崇尚“崇高”的道德社会(对此可能有人会有异议,我们稍后会讨论)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繁荣、庸俗且有些险恶的社会(对此相信不太会有人有异议)。公众的耳朵里充塞着各种道听途说来的罪恶和不道德,越来越数目巨大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的黑煤窑和矿难、食品的不安全、“艳照门”事件等,这些事情原本离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大众传媒的兴起及其报道灾难和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的癖好,将这些间接的经验不断地带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加和扩大了公众对不道德的感受,让这种感受在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虽然由此获得的关于世界的图景有些扭曲,但并非是完全不真实的。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随时提醒着我们这一点,比如买东西的时候遭遇缺斤少量、假冒伪劣;比如经常有骗子发来诈骗的网上信息和手机短信,甚至是打来电话;比如身边身边层出不穷的情感背叛;比如在与社会部门打交道时,被公权力“打劫”;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几乎无处不在的低俗文化内容;比如每个人内心中涌动的各种欲望,已经很少有什么欲望能够引发我们强烈的道德耻感和罪感了。 有些人对此表示谴责和批评,但并不那么忧心,他们仍然拥有一种简单的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期必然的、短暂的社会现象,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随着转型期的结束自然消失的,因为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准会随着社会物质的富裕繁荣而提高。这种朴素的逻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的确把中国社会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对当代中国的这种糟糕的道德状况,有以下词语进行过描绘,“道德滑坡”、“道德下滑”、“道德沦丧”、“道德败坏”、“道德崩溃”等等,这些词语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笼统的,我认为只揭示了社会表层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又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是千年不遇的,是孔子建制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道德挑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道德的崩溃不仅仅发生在社会生活的表层,更发生在社会文化的深层。对中国目前的道德问题,我想至少应当分这两个层面来看。 在社会的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道德的失序,即社会的道德秩序被毁坏了,这意味着,首先,不道德不再是罕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时刻提防不期而至的恶;其次,不道德不再是刺目惊心的,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了,并采取一种犬儒主义的冷漠态度。很难责备大众的这样一种态度,一件“新颖”的不道德事件会给公众带来强烈的道德感受,如但当这种不道德的事情遍地开花时,麻木不可避免,除非自己就是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这是保护神经系统不遭受长时间过度刺激的心里本能,同时,也由于道德对不道德的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也是人们所要逃避的;另外,当代社会的道德失序不是局部的,而是道德在社会各个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中全线溃退,是整个社会道德格局的失序。 而在文化的层面上,我们面临的是道德的失范。道德的失范是道德失序的深层次原因,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

中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分析

中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分析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同时,营销领域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企业信用退化,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文章从我国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不道德的行为入手,通过从一般视角和博弈视角两个方面对企业道德失范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营销营销道德道德失范 一、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现状 1.营销调研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调研人员对委托者的不道德行为,比如泄露业务秘密,不保证调研工作的质量,有意隐瞒信息,窜改数据;第二,调研人员对受访者的不道德行为,比如不尊重受访者的尊严和权利,未经许可强行进行调研,未能替受访者的身份进行保密;第三,委托者对调研人员的不道德行为,比如,委托者违背合约不支付调研费。 2.产品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产品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提供的实际利益较少;第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未向消费者披露与产品相关的价值、功能、用途或安全;第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第四,浪费资源;第五,产品包装的不道德行为,产品包装不能提供真实信息,存在过分包装、过度包装、环境污染等问题。 3.价格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为追求利润而变相涨价或漫天要价,侵害消费者利益;第二,为削弱或伤害竞争者而实行差异性的歧视价格;第三,为掠夺消费者及打击竞争者而实行垄断价格,实行超额加成;第四,利用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的缺乏而不披露真实价格,欺骗及诱惑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4.渠道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违背中间商只能销售非竞争性企业产品的规定,中间商出于自身的利益经营畅销商品;第二,违背中间商货到付款给生产商和反馈库存需求的规定,拖欠或延付货款;第三,零售商避开合法的生产商和批发商,从非法渠道进货,损害了生产商、批发商和消费者的利益。第四,生产商凭借其自身的产品优势或经营性垄断地位,对中间商的销售活动施加种种干预。 5.促销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滥用标志;第二,销售人员通过操作或强迫手段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 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道德失范" 英文对照 :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4、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5、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7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 1、人心冷漠,见死不救

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建设

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建设 摘要:任何经济体制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历史特殊性,强调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市场经济;道德规范;道德失范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生成和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或道德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之中,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道德建设中面临着新的困境,传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道德规范的缺失,使得部分人的道德观走向了极端,礼仪缺失、不讲诚信、损公肥私的情况屡屡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沉渣泛起。因此,能否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问题的产生 社会转型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进化,它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质变状态,是社会结构剧烈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变化。我国的社会转型首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过渡又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转变过程。但是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是无法全面把握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含义的,实质上,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模式是和计划经济相的,而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任何人对命令无条件地服从构成了这种制度的基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曾经发挥过相当巨大的作用,它有效地集中和动员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了社会分配的高度平等,保证了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发展。 从计划经济这种通过各种指令控制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特征来看,它比自然经济有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经济的狭隘性、保守性和小农意识。但是这种过分强调外部约束的体制框架又较大程度地抑制了创造性主体—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这种约束是在极少物质激励的条件下进行的,进而制约了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贺永平周鸿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包括行为上的失范和认识上的错误,它是由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的内在原因和网络自身特点的外在原因共同导致的。大学生网络失范的治理应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贺永平(1974-),男,四川高县人,宜宾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四川宜宾644000)周鸿(1949-),男,四川遂宁人,西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新建师范院校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09-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1-0050-0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平均为16.6小时.81.4%的大学生有自己的博客。①网络生活正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各种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道德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调节网民在网络生活中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有一般道德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网络道德从心理结构上看可分为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和网络道德行为。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把道德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强调知行合一,通过知和行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更便捷,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包含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因素。 (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涉黄。涉黄行为是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中最为显著和严重的行为。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男生中有浏览色情网站和发布黄色情信息行为的比例高达62.8%,是女生比例的两倍多,有近40%的被调查大学生偶尔或经常浏览色情网站、发布色情信息。。②有的甚至有过网络虚拟性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人格发展。第二,不诚信。网络参与是缺少监督的,参与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提供虚假的信息,随意下载他人论文来提交课程论文。有研究者对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有142人在网上抄袭过论文,占29.6%;有18人在网络上传播过不实的信息,占3.8%。③这种不诚信会产生学生的信任危机,增加学生不诚信行为。第三,语言暴力。语言暴力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因为网络是匿名性,个人在网络上的轻度不道德行为不会受到处罚,所以语言暴力行为时有发生。第四,网络黑客。在网民中存在着黑客崇拜的现象,一些人会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去攻击网站,如在官方网站发布虚假消息造成居民恐慌,给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网络道德认知失范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人们犯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主张通过知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理智,,网络道德认知是网络道德行为的基础,很多网络不道德行为是因为网民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网民对于网络使用规范的文明守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比较了解或很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6.1%。④学生不知道在网络生活中哪些是不应该的,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是值得崇拜的,甚至认为网络不道德行为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伤害严重,因而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

浅析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改变着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各种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媒体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与日俱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传统的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传播和制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以及新闻缺乏人文关怀上,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传媒,其基于“自由度大”、“个性化突出”、“隐秘性强”等网络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挑战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冲击着社会固有的道德底线。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酿成了精神危机。 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媒体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网络媒体通过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把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网络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 负面影响 网络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

道德失范

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 近二十年来,关于道德滑坡问题一直论争不休。笔者认为,笼统谈论道德滑坡并不准确,譬如在政治道德领域中便有大的进步。但社会公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各类腐败现象正向纵深蔓延的现实。当下紧迫的问题已不是如何描述评价这一道德危机现状,而是探寻造成文明失范、道德腐败的根源,寻求有效的道德药方。恰恰在这一点上,既往伦理学由于其自身理论黑洞或盲区,难以对症下药,而以倡导传统美德为旨归的道德建设努力更是归于无效,这些客观上都加剧了道德失范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尽快填补"黑洞"走出"盲区",需求公德建设的合理路径,是伦理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就是这种努力之一。 关于常德、美德、圣德的层次划分 现代道德是复杂的系统构成:它既有不同领域中道德性质(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等)区分,又有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常德、美德、圣德)划分。笔者先将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划分如下: 道德品格道德品行 (圣人)(英雄) ┋┋ 圣德无私__ __ ___ __ __ __ __ __ 牺牲壮举 ┋忠诚意志觉悟水平奉献┋ ┋┋ ┋┋ 美德仁慈__ __ _ _ ___ _ __ __ __ _ 博爱善行 ┋善良情感觉悟水平助人┋ ┋┋ ┋┋ 常德正直__ __ __ __ __ __ __ __ 公正德行 ┋自律理性觉悟水平守法┋ ┋┋ ┋┋ 常德诚实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信义德行 ┋良知感性觉悟水平怜悯┋ (良民)(好人) 这一图表涉及的相关问题,笔者已在拙著《审美价值系统》中作了详尽论述,此处不赘。一般说来,道德

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新媒体聚焦视听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段亚茹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预设语境引起理解偏颇;碎片化的信息引起碎片化的误读;负能量的个性化语言和描述污染了公众的精神生活和虚拟空间;标题党肆虐撕裂了公众认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存在“短板”;法治边界欠清晰;监管有难度以及利益驱动。为此,必须强化法律与技术监控,强化媒体人自律与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自媒体行业规范约束,强化行政与法律的查处及惩戒。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社会治理 微信公众平台的产生是自媒体时代到来的重要表征。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一方面方便了公众的交往与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其广泛应用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给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条件和土壤,考验着运营者和用户的道德水准。所以,研究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及其治理,是学界和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微信公众平台道徳失范的表现 第一,预设语境引起理解偏颇,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横行。微信公众平台为某些信息发布者预设语境提供了便利。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布者完全可以预设语境,置公众心理与认知于“语境盆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碎片化的场景和信息.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这就为语言暴力、谣言以及撕裂社会心理认知提供了条件。 第二,碎片化的信息引起碎片化的误读,导致理解偏离事实真相。社会公德以及道德约束需要社会成员的自律和他律,但是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甚至有些是经过人为“掐头去尾”的加工和处理的,这就难免引起阅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和理解,而导致对事实真相的实际偏离.给社会治理留下隐患。 第三,负能量的个性化语言和描述,污染了公众的精神生活和虚拟空间。微信公众平台具备个性化特征.其信息发布者往往为了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用非常规的、个性化的语言来发布信息、短视频,甚至用低俗化、谩骂式的语 力的重要助推器,主要表现在:1.微博裂变式的传播特性使得暴力现象极易发生。微博具有随手转发、评论的功能,用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使得该事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例如,胡歌发布微博当天就遭到了很多网友在其微博评论中进行辱骂,并从微博扩散到贴吧、论坛等其他平台,战场在网络上无限扩大,从而对胡歌造成巨大的影响。2.由于微博节奏比较快,用户缺乏思考的时间,容易基于感性思维去解决问题.从而易导致微博暴力的出现。例如,在胡歌遭遇微博暴力事件中,很多网友并没有认认真真去分析胡歌的这段微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而是出于反感家庭暴力,跟着群体的力量为了攻击而去攻击。 (三)网民自身因素 网民是导致明星遭受微博暴力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1.由于微博的零门槛特性,用户层次比较复杂,且用户媒介素养普遍不高,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和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易将感性认知上升为微博暴力。2.在现当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因此,人们往往需要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去宣泄现实世界无处宣泄的压力,而微博正在成为网民宣泄个人情绪的重要窗口。3.明星作为一个受关注度比较高的群体.其发布的内容往往能够迎合网民的猎奇心理。网民在获取明星发布的信息时会形成一种围观现象,在这个围观群体里,网民会更容易接受这种围观群体的暗示,从而轻信同一个群体内部的成员,引发群体性的冲动行为,最终演变为微博暴力。 三、明星遭遇微博暴力的反思 微博暴力相对于传统网络暴力来说.其攻击性会更加强,不仅会侵犯明星们的隐私权、名誉权,还会对其心理和精神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如何发挥微博的正向功能.减少微博暴力的出现,显得十分重要。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往往发挥着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应该重视自己的舆论引导力。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应该谨言慎行,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和事件中,更应该注意形成积极正面的引导,尽量避免引发争议。另一方面,一旦微博暴力无法避免,可以尝试关博,让暴力止于虚拟世界,或者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网民往往是明星遭遇微博暴力的肇事者。网民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在遇到微博暴力事件时,理性抵制微博暴力,做到不围观、不跟帖、不传播,不发表低俗违法言论和视频,学会自我疏导和正确的解压方式,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避免在自己的不经意间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O 四、结语 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微博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表达自我的空间和自由,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能够让这种自由没有边界,我们不能仅仅抓住别人的文本进行过度解读.要求别人不能说错话,但是自己却在破口大骂。在微博时代,我们应该鼓励言论自由,但是也要警惕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美]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尹宏毅,郭彬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 视听2019.03I 157

浅析现代商业行为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由于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实行与发展,许多企业的脚步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甚至还带有浓厚的旧文化气息,这就为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滋生环境,如近几年的苏丹红事件、矿难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商业伦理失范在现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商业活动中,由于没有道德规范的内在约束,商业活动主体在实施商业行为时无所顾忌,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仅侵害到消费者和同行的利益,在很多时候还严重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给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危害。本文将以2013年10月份的催熟染色赣南脐橙苏丹红事件为例,探析商业伦理失范的社会原因及对策,揭示竞争背后的残酷事实,以唤回企业的良知和企业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道德失范原因对策赣南脐橙苏丹红

ABSTRACT Due to the practice of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footsteps of many enterprises has outpace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even with a strong flavor of old culture. It is unethical behavior for the enterprise provides a good growth environment, such as Sudan red events in recent years, coal mine, melamine milk powder events, etc., business ethics anomie in the now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In business, since there is no ethics the internal constraints of commercial activity main body in implementation of commercial behavior recklessly, the pursue benefit maximization behavior not only violate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d peers, in many cases is a serious violation of the state laws and policies, considerable harm to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be in October 2013 the ripening of dyeing gannan navel oranges Sudan red event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ocial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usiness ethics anomie and reveal the brutal facts behind th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reclaim enterprise conscience and moral emotion. Keywords:moral disorder; cause; resource; Gannan navel orange; Sudan Red

7.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2012年,“最美”点亮中国,“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一个个“最美”故事,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然而,“毒胶囊”、“黄金大米”、“高官不雅照”……一系列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也一次次触痛人们的心灵。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度很高的话题。 道德如同一块美玉,容不得半点瑕疵;道德底线是社会的基本准则,决不允许肆意践踏。面对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既要叩问良心,唤醒那些失落的灵魂,又要依法处罚,让失德者付出代价,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道德失范现象为何多发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法守规意识、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还是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无论是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是以“当代雷锋”郭明义和吴菊萍、吴斌、张丽莉等一大批“最美人物”为代表的“平民英雄”,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 同时,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发生的失德事件,损害公众利益,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为什么失德现象容易多发呢?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但经济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 道德教育不够有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塞责的情况。从教育本身来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僵化、对象一刀切等问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仅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一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