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过敏反应

1 引言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其中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它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是一种高效、低毒、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研制的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并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青霉素类(Penicillins)属杀菌性抗生素,孕妇及儿童均可应用。新的半合成有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还有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呋苄西林等。前者是用于治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而后者既能杀灭革兰阳性细菌,又能杀灭革兰阴性细菌。目前应用的各种青霉素制剂均能发生过敏反应,并且呈交叉性。继发性不良反应少见并且难以判定。长效制剂误注入血管内可引起栓塞,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死亡。误注入动脉内可产生严重的栓塞,引起肢体或器官坏死的严重后果。

2 青霉素的发现——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在当时并未能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在当时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很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也得到了证明。

正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

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3 青霉素的介绍

3.1青霉素的发展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

3.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按其特点可分为: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氮咪青霉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4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

青霉素容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而肌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即可达血药峰浓度。青霉素在体内半衰期是比较较短的,主要是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

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 丙氨酰- D- 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从而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也有抗菌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对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比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则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白喉;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青霉素也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放线菌病;淋病;奋森咽峡炎;莱姆病;多杀巴斯德菌感染;鼠咬热;李斯特菌感染;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5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5.1 注射用青霉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主要是皮肤反应,表现为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

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鞘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使用本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由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故不提倡5.2 口服青霉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

青霉素类药物均以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的方式使用。由于青霉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小、抗菌效果好,口服青霉素类药上市后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正如肌注及静注青霉素一样,口服青霉素类药过敏的例证也越来越多。

青霉素过敏有速发特性,口服青霉素类药物也有此特征,65%患者于服药后24h 之内发疹。由于青霉素类药物发疹速度快,皮疹范围广,80%疹型为红斑丘疹型,病情也就显得凶猛,所有病例均需静脉点滴氢化考的松才能控制皮疹发作,并且消疹时间也较长。

医师在处方口服青霉素类药物之前问一定要明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如可疑最好改用其他抗生素。

青霉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形成的青霉噻唑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与其剂型或品牌无关。因此,无论哪个厂牌的制剂都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目前国内市场上上市的口服青霉素类药物主要有以下产品,阿莫西林及其复方制剂,包括阿莫西林、弗莱莫星、阿莫仙、安美汀、青霉素V 钾片等。在用药时,对各种厂牌的青霉素类药物都应小心谨慎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6 青霉素过敏的原因

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后的原因,青霉素不稳定,可以分解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前者可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合成青霉噻唑酸蛋白,为一种速发的过敏源,是产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后者还可与体内半胱

氨酸形成迟发性致敏原-青霉烯酸蛋白,与血清病样反应有关。有药物过敏史或者变态反应性患者,在局部用药及长效制剂的时候发生率较高。

青霉素G是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后和组织蛋白质结合而成为全抗原,对于过敏体质病员可使T 淋巴细胞致敏,进而作用于B 淋巴细胞引起分化增殖,转变成浆母细胞,发展成为浆细胞,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此特异性抗体一般为免疫球蛋白E(IgE)形成的抗体粘附某些组织如皮肤、鼻、咽、声带、支气管黏膜下的微血管壁周围的肥大细胞上和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为嗜碱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呈过敏状态,当具过敏体质的人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抗原即和肥大细胞及白细胞表面的IgE 相结合而发生作用,导致肥大细胞破裂,释放出组织胺、缓激肽、五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胞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可出现多种多样的表现,如皮疹、哮喘、喉头声带水肿而引起窒息,血压下降可休克等。白细胞破坏释放出慢反应物质(SKS- A),可使支气管痉挛加剧。

青霉素G 分子在水溶液中很快经过分子重排而成为青稀酸(有人认为青霉酰、青霉醛),后者与人体蛋白结合成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蛋白而成全抗原青霉素溶液在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也可产生高分子聚合体,也能和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这些都是致敏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

7 青霉素的毒副作用

青霉素在使用当中除过敏反应外,还有其他罕见的毒副作用出现,已有不少文献报道,应该值得我们提高警惕,以便及时出现对症处理,副作用有:

1 青霉素类的毒性很低,但较易发生变态反应,发生率约为5%?10%。多见的为皮疹、哮喘、药物热、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

2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抗感染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抽搐、昏睡等,停药或减少剂量可恢复。

3 使用青霉素前必须作皮肤过敏试验。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ml~1ml,同时给氧并使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注:由于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实为杂质引起的,所以目前有部分进口高纯度青霉素无需皮试,可直接使用)

4 肌注钾盐时局部疼痛较明显,用苯甲醇溶液作为稀释剂溶解,则可消除疼痛。(2005年,国家药监局发文禁止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溶剂注射使用。) 在使用青霉素药物时,为了更安全的用药,使用时应注意各种药物的特点。

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并立即给病人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吸氧应用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青霉素不用于鞘内注射。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本类药物在碱性溶液中易失活。青霉素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因此要现配现用,不宜溶解后存放,以保证药效,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1 次/ 日的静滴给药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当停止滴入后,体内药物迅速消除,待第2天给药,因间隔时间过长,细菌又大量繁殖。

青霉素水溶液刺激性强,钾盐尤甚,肌肉注射可致局部疼痛、硬结,如注射时误将药液注入近神经组织引起损害,可发生周围神经炎和肢体瘫痪。静滴青霉素钾盐时,需注意钾的含量,滴速不宜过快,避免静脉推注,以防高钾性心跳骤停,不能与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维生素C 混合静滴。普鲁卡因青霉素及苄星青霉素G 不应做静脉注射。氨苄青霉素宜做深部肌肉注射,速度需缓慢,以减轻局部疼痛,长期使用该种药可能发生二重感染,应注意观察表现。羧苄青霉素钠肌注局部疼痛明显,多采用静脉给药,长期使用该药需观察粒细胞计数,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及血小板计数等,与庆大霉素合用时,忌将两药加入同一输液瓶内,用来防破坏庆大霉素,除治疗尿路感染外,均应同时口服丙磺舒以减慢肾脏排泄,提高血中药物浓度。

8 青霉素类药物的市场前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青霉素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各地严重的重复建设也造成青霉素市场供求关系经常失衡。以致于多年来几乎每隔4~5年就爆发一次青霉素价格大战。而每次大战的发生,都会使得生产厂家损失惨重。如

此周而复始,往往形成恶性循环。而以青霉素原料药生产6-APA、7-ADCA等高附加值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空间大,市场需求多。其中不少产品我国目前紧缺,每年都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现在一些青霉素生产企业都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避免低水平竞争,占领高端市场。如鲁抗医药股票重新获增发后的首要项目—半合抗和中间体改造项目,由于提前借款投入,目前已批量生产,开始盈利。据悉,华北制药也将有大动作,拟改变原来的发展战略,不再做中国的青霉素老大,今后将对产品结构进行重大调整,重点扩大生产附加值高的半合抗产品。经过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可以相信,我国青霉素产业定会健康、持久地发展,未来的前景看好。

参考文献

1 栾军.青霉素罕见的毒副作用.中国基层医药,2001,8(5):460.

2 张广丽. 当前在使用青霉素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实用护理杂志,1995,11(3):6.

3 刘士敬.青霉素类抗生素概述.中国社区药师.2010(7):560~561.

4 王玉梅, 沈桂秀.罕见的青霉素钠引起心动过缓.中国医药学杂志, 1993, 13(2) : 86

5 何玉英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2,30(9),301.

6 刘云霞婴幼儿青霉素过敏试验标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 1995, 11(3),4.

7 王国道.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用护理杂志,1995 ;11 ( l ):41.

药物发现的故事

药物发现的故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β受体阻断剂时,首先举出以下病例:患者,女,22岁,1型糖尿病,经过治疗,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最近一段时间因心动过速,服用普萘洛尔,翌日上午,患者突然昏迷,诊断为低血糖,静滴葡萄糖后清醒,患者自感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低血糖,但发生低血糖时一般都有明显心慌、心悸等症状,立即喝一点糖水或吃一点饼干就可缓解,但这一次只是觉得有点头晕,没有出现心慌症状,却发生了低血糖昏迷,这是怎么回事呢普萘洛尔为什么能掩盖低血糖的种种临床表现呢通过病例描述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展开β受体阻断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简介:阿司匹林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最便宜的、也是最好的药。 家喻户晓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的。在这100年间,全世界的人大约服用了10亿片。它被用来治疗头痛、发烧,近年来又在治疗风湿病上大显身手。 诞生 1899年3月6日 背负发明者的辛酸史 18世纪欧洲人发现柳树皮可治疗发热,后证明柳树皮的有效成分为 水杨酸苷,1838年从水杨酸苷中得到水杨酸,1860年人工合成水杨 酸,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发表了乙 酰水杨酸的药理学详细报告,德国拜耳公司以“Aspirin”的药名注 册。从此阿司匹林传遍全球,100多年来阿司匹林成了世界上妇孺 皆知的一种药物。虽然,阿司匹林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然而它的一位发明者的辛酸史却鲜为人知。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 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

弗莱明与青霉素的故事200字_弗莱明与青霉素的名人故事

弗莱明与青霉素的故事200字_弗莱明与青霉素的名人故事 【--父亲节祝福语】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

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 “小弗莱,你有甚么看法?” “做。”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 “小弗莱,你现在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 “茶。”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赏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器皿,上面分别贴着标签写着:链状球菌、葡萄状球菌、炭疽菌、大肠杆菌等。这些都是有毒的细菌,弗莱明收集了它们,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制服它们,把它们培养成无毒细菌的方法。尤其是其中的一种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葡萄球状的细菌,存在很广泛,危害也很大,伤口感染化脓,就是它在“作怪”。弗莱明试验了各种药剂,力图找到一种能杀它的理想药品,但是一直没有成功。 弗莱明来到架子前,逐个检查着培养器皿中细菌的变化。当他来到靠近窗户的一只培养器前的时候,他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道:“唉,怎么搞的,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原来,这只贴有葡萄状球菌的标签的培养器里,所盛放的培养基发了霉,长出一团青色的霉花。 他的助手赶紧过来说:“这是被杂菌污染了,别再用它了,让我倒掉它吧。”弗莱明没有马上把这培养器交给助手,而是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在青色霉菌的周围,有一小圈空白的区域,原来生长的葡萄状球菌消失了。难道是这种青霉菌的分泌物把葡萄状球菌杀灭了吗? 想到这里,弗莱明兴奋地把它放到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青霉菌附近的葡萄状球菌已经全部死去,只留下一点枯影。他立即决定,把青霉菌放进培养基中培养。 几天后,青霉菌明显繁殖起来。于是,弗莱明进行了试验:用一根线蘸上溶了水的葡萄状球菌,放到青霉菌的培养器中,几小时后,葡萄状球菌全部死亡。接着,他分别把带有白喉菌、肺炎菌、链状球菌、炭疽菌的线放进去,这些细菌也很快死亡。但是放入带有伤寒菌和大肠杆菌等的线,这几种细菌照样繁殖。 为了试验青霉菌对葡萄状球菌的杀灭能力有多大,弗莱明把青霉菌培养液加水稀释,先是一倍、两倍……最后以八百倍水稀释,结果它对葡萄状球菌和肺炎菌的杀灭能力仍然存在。这是当时人类发现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杀菌物质了。 可是,这种青霉菌液体对动物是否有害呢?弗莱明小心地把它注射进了兔子的血管,然后紧张地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兔子安然无恙,没有任何异常反应。这证明这种青霉菌液体没有毒性。 1929年6月,弗莱明把他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他把这种青霉菌分泌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人们向他祝贺。英国一位显贵建议他申请制造青霉素的专利权,那样将来就会发大财。弗莱明经过考虑,写信婉言拒绝了那位显贵的建议。他说:“为了我自己和我一家的尊荣富贵,而无形中危害无数人的生命,我不忍心。”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似乎是偶然的,但却是他细心观察的必然结果。让人又感到遗憾的是,当时青霉素还无法马上用于临床治疗,因为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的青霉素太少了,很难从中提取足够的数量供治疗使用。如果直接用它的培养液来治病,那一次就要注射几千甚至上万毫升,这在实际上无法办到。因此,弗莱明只好暂时停止了对青霉素的培养和研究工作。但是他的发现,为后来的科学家开辟了道路。

打针的故事8个

打针的故事 打针的故事(一): 小熊嘟嘟感冒了,流鼻涕、发烧,还打喷嚏。 妈妈带他去诊所看病。路上,嘟嘟怕怕的,边走边嘀咕:“千万别给我打针啊!“要是给我打针可怎样办呢” 袋鼠医生细心地给嘟嘟量体温、听心脏,还看了看他红肿的喉咙,然后对熊妈妈说:“嗯,嘟嘟得的是重感冒,看来得立刻打针!” 嘟嘟一听,吓得瞪大了眼睛,心里冬冬地直打鼓:“怎样办怎样办”他最怕打针了! 熊妈妈抱起嘟嘟,说:“来,乖宝宝,让袋鼠医生给你打上一针,病立刻就会好的。” “不,我不打针!我不打针!” 嘟嘟又哭又叫,挣脱妈妈的怀抱,一向跑到外面很远的大路上。 “啪哒,啪哒”,一片乌云顠过来,下雨了。嘟嘟孤零零地走在雨中,又冷又饿。唉,他想找妈妈,又怕打针,真为难哪! 小兔米米看见嘟嘟,从草窠里伸出脑袋说:“嘟嘟怕打针,真羞,真羞!” 嘟嘟忙用胖胖的小手遮住羞红的脸,可真不好意思啊! 嘟嘟走啊走啊,来到了小狐狸吉吉家门口。狐狸妈妈正在教育吉吉:“生病了就得打针,这样才能打败病菌呀。好孩子必须要勇敢坚强,可不能像小熊那样胆小,多害羞啊!” “小熊羞羞!小熊羞羞!”吉吉在屋里拍着巴掌喊。 嘟嘟听了吉吉的话,又悲哀有难过,心想:这下大家都明白我是个胆小的孩子,都会瞧不起我了!这可怎样办呢 “呜——”嘟嘟越想越难过,就站在吉吉加的窗前大哭起来。 狐狸妈妈听到哭声,赶紧走出来,把嘟嘟拉进屋。吉吉看见嘟嘟,又拍着手喊起来:“小熊羞羞!小熊羞羞!” 狐狸妈妈说:“嘟嘟,你这样跑出来,妈妈多着急呀!快回去,做个勇敢、懂事的好孩子!”嘟嘟使劲的点点头。 然后,嘟嘟乖乖的回到了“袋鼠诊所”,勇敢的让袋鼠医生给他打了一针。虽然很疼,但是他一声也没哭,大家可真为他高兴啊。 从此,嘟嘟就变得越来越勇敢啦,再也没有谁叫他“小熊羞羞”了。 打针的故事(二): 这是一个真实的浪漫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我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和师母。下边就当作是老师的口述吧! 那一年我毕业后分配到了自己家乡的学校一中,可能是初到学校的原因,有些水土不服,于是乎上吐下泻,几天就折腾得快不成人样了.没办法只好去学校不远的镇医院就诊。排队,挂号,就诊,接诊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 语气十分的和善:“小伙子,肠炎,打针吧!” “打,打针,可不能够吃药呀”我留意的试问。mygod!我从小最怕的就是打针,打针还不要命了。 “呵呵,小伙子那么大年纪了还怕打针呀!打针吧,打针好得快,看人家邻座的小朋友都不怕,你怕啥!” “我,哦”我无语,打就打吧,小爷豁出去了。 硬着头皮,向注射室走去,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嘀咕:“..,不是主任不给你机会,你都实习那么长时间了,这打针的要领还没完全掌握,这天又有病人投诉你,你说该怎样办唉!这样吧,最后一次机会,再有人投诉,就调你去...”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 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 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 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 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 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 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 (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应用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应用 【摘要】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是抗生素的一种,它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的、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青霉素的发现曾一时轰动了世界,它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本文主要通过对青霉素的发现、分类、制备、药理药效、应用、研究前景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这对于人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认识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充分掌握其药理药效、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青霉素,抗生素,弗莱明,杀菌 前言 青霉素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的发现曾一时轰动了世界。青霉素帮助了无数二战的将军与士兵挽回自己的生命,它是被看作是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二战三大发明之一。1944年,青霉素被中国科学家带回中国,译为“盘尼西林”,是有“一两黄金一支”之说的昂贵且珍贵的药品。神奇的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它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的、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的应用非常广泛,自从青霉素得到发现和大量生产,世界各地千百万的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等等当时被认为患上不久就会离开人世的疾病的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及时的抢救。

1. 青霉素的发现 1.1 发现青霉素前 20世纪30年代以前,青霉素尚未被发现,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可以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当时人一旦被检测患了肺结核,毫无疑问的是他不久之后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2 弗莱明的意外发现[1][2]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是长期从事抗菌物质研究的临床细菌学家,青霉素是在他转换研究课题时偶然发现的。在1928年夏天,弗莱明外出度假时,忘记了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当他3周后回实验室时,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霉菌。凭着敏锐的直觉,细心的弗莱明用放大镜发现这团青霉菌菌落周围的金色葡萄球菌菌落被溶解了。他紧紧地抓住这个细节,一步一步的研究,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可惜的是他未能将这种物质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对青霉素的研究成果,但这篇论文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3 青霉素的再发现[1][2]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伯利斯·柴恩(Sir Ernst Boris Chain)在旧书堆里突然注意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激起了他对青霉素提纯的兴趣,于是开始做青霉素的提纯实验。由于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下去,并于1939年将这些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柴恩。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亚历山大·弗莱明与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及霍华德·弗洛里三人因对青霉素的研究取得突破而共同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后,青霉素因其巨大的效用而影响着全世界。

青霉素之父

青霉素之父——弗莱明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使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位小个子苏格兰人,他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衬衫领子上常常系着蝶形领结。 每个小学生都读过弗莱明的传奇故事——他在皮氏培养皿中发现青霉素霉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同众多持怀疑态度的人展开长期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青霉素的发明成为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数十年后,严肃的历史学家们还在整理他的传奇故事。 的确,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发现的是什么——对此他一无所知。是另外两位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钱恩,从这个已被人遗忘的发现中挽救了有治疗效果的霉菌,证明了青霉素的功效,并把这项技术奉献给人类,从此开创了抗生素时代。 弗莱明从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卓有学识的细菌学家,在伦敦圣玛丽医院从事细菌学研究几乎就是他事业的全部。 弗莱明两次在实验室里获得意外发现的故事已广为人知。第一次是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莱明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喷嚏;后来他注意到,在这个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在体液和身体组织中找到的一种可溶解细菌的物质,他以为这可能就是获得有效天然抗菌剂的关键。但很快他就丧失了兴趣:试验表明,这种溶菌酶只对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 1928年运气之神再次降临。在弗莱明外出休假的两个星期里,一只未经刷洗的废弃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种神奇的霉菌。他又一次观察到这种霉菌的抗菌作用——细菌覆盖了器皿中没有沾染这种霉菌的所有部位。不过,这一次感染的细菌是葡萄球菌,这是一种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感染源。经证实,这种霉菌液还能够阻碍其它多种病毒性细菌的生长。

弗莱明的故事范文

弗莱明的故事范文 现在医学上,青霉素已被使用得很普遍了,它可以杀灭病菌、 消除炎症感染。也许,你并不知道,青霉素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的呢! 1928年9月,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正致力于葡萄球菌的研究,那是一种会让人致病的细菌。为了考察这种病菌的生活习性和致病机理,需要对它们进行培养观察。当时的设备比较简陋,工作是在一间闷热、潮湿的旧房子中进行的,实验过程中又需要多次开启培养皿,皿中的培养物很容易受污染。有一次,弗莱明打开培养皿观察细菌,偶然发现在培养皿口上长出了蓝绿色的霉菌,而就在霉菌旁边,葡萄球菌被溶化了,出现了清澈的水滴。 蓝绿色的霉菌为什么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并将细菌消灭呢?弗莱明紧紧抓住这次“偶然”的发现不放,全力以赴地对这种蓝绿色霉菌进行研究,终于找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并进一步发现它对其它一些病菌同样有杀灭作用。 1945年,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与研制出青霉素化学制剂的英国病理学家弗罗里、德国化学家钱恩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人物介绍】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苏格兰生物学家、药学家、植物学家。1923年发现 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这一发现开创了抗生 素领域,使他闻名于世。1945年,他与弗洛里和钱恩因为对青霉素

的研究活动获诺贝尔医学奖。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亚历山大·弗莱明名列第45位。 【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1941年2月12日,伦敦一家大医院收治了一个43岁的警察——一个已处于休克状态的垂危病人。专家们经过会诊后,认为他的败血症已经非常严重,不可能挽救了。于是,正在研究青霉素的佛罗理医生,决定“死马当作活马医”,把这个警察作为用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的第一个病人。 一针青霉素打进去了,往后是每隔3个小时再打一针。奇迹出 现了:24小时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第3天,警察的意识已经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东西了。可是到了第6天,佛罗理培养的青霉素已经用完,整个伦敦也再找不到这种有效的药物了。佛罗理眼睁睁地看着警察的病情再度恶化,最后死去了。 这次治疗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可能有人认为是失败了,因为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可佛罗理医生却认为是成功的,他从警察病情的变化中看到了青霉素的威力。他敏感地意识到,弗莱明医生发现的这种物质将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将有可能去挽救千百万人的生命。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梅利医院当医生。这个47岁的中年人 正在起劲地研究对付葡萄球菌的办法。人们受伤后伤口化脓,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捣蛋。弗莱明在一只只培养皿里培养出葡萄球菌,

名人名家故事

科学家名人故事: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青霉素的发明

青霉素的发明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青霉素发明者、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内 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华德.弗罗里因进行 青霉素化学制剂的研究,而与弗莱明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图中央是青霉菌,周围是致病细菌。距青霉素最远的细菌个大、色浓, 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近的细菌个较小、色较浅,活力较差;而最接近青霉 菌的细菌个最小、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葡萄球菌这些形如珍珠的东西就是危害人体健康的葡萄菌,青霉素能消灭它们。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及代表品种(最全)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一、抗微生物药物: (一)抗菌药物: 1、按作用强度分类: (1)杀菌剂 A、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硐类 B、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2)抑菌剂 A、快效抑菌剂: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 B、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2、按抗菌活性分类: (1)浓度依赖型抗菌药: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甲硝唑等。 (2)时间依赖型抗菌药: A、PAE较短: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类 B、PAE较长: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糖肽类(万古霉素等) 3、按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分类: (1)干扰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磷霉素、卡泊芬净等 (2)损伤细胞膜: A、抗真菌药:咪唑类(酮康唑、克霉唑等)、多烯类(两性霉素 B、制霉菌素等) B、抗菌药:多粘菌素等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利奈唑胺、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4)影响核酸合成:磺胺类、喹诺酮类、利福平 4、按药理作用分类: (1)抗生素: A、β-内酰胺类 a、青霉素类 ①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青霉素V(口服耐酸)。 ②半合成青霉素: Ⅰ、耐酸青霉素苯氧乙基青霉素 Ⅱ、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Ⅲ、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Ⅳ、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Ⅴ、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美西林、替莫西林--- 较耐酶,对某些阴性 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b、头孢菌素类 ①一代头孢: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林等 ②二代头孢: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等 ③三代头孢: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三秦、头孢哌酮、头孢唑肟等 ④四代头孢: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c、其它β-内酰胺类

青霉素与人类健康

第25卷 增刊大学化学2010年4月 青霉素与人类健康 刘磊 许家喜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有机化学系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摘要 青霉素是一类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生素,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 用。本文主要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发展、结构和分类,以及青霉素的作用机制、用量和使用方法、过 敏反应机制等。 19世纪和20世纪初,霍乱、疟疾、肺炎、肺结核、鼠疫等疾病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那时候的人只要得了这些疾病,就像接到了死神的通知书一样,只能慢慢地等待生命的结束。20世纪,欧洲曾爆发了一次大鼠疫,整个欧洲大陆竟有1500万人丧生。直到1928年,随着青霉素的发现,这些威胁才彻底消失。 1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发展 1.1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9月初,苏格兰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 lexander Fle m ing)博士结束休假回到自己位于伦敦圣玛丽医院地下室的实验室,他按照习惯,一回到实验室就去观察工作台上盛有培养液的培养皿。这次,一只已经发霉长毛的培养皿引起了他的注意,望着这只长着蓝绿毛的培养皿,他惊奇地发现绿毛周围的葡萄球菌都消失了。他意识到这些葡萄球菌的消失可能与这些绿色的青霉有关。于是他把青霉的培养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几个小时后发现青霉附近的葡萄球菌都被杀死了。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原来青霉生长时会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和杀死葡萄球菌。弗莱明就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即青霉素[1]。但是,由于缺乏化学知识,他并没有得到纯净的盘尼西林,他的发现在当时也没有引起他人的重视。 1938~1939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 alter Fl orey)正在研究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物质,他对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幸运的是,弗洛里得到了德国化学家钱恩(Ernst Boris Chain)和英国生物化学家希特利(Nor man Heatley)的帮助。他们共同提取纯化青霉素,得到了纯净的青霉素[2]。1940年的首次人体实验发现青霉素的疗效非常好,而且用量很少,副作用很低。青霉素的发现揭开了人类抗菌史的新篇章,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二战期间,出现了大量伤员,为了防止伤员伤口感染及其他疾病,药厂开始大量生产青霉素来挽救数以万计的生命。 1.2 青霉素的发展 1942年3月14日,默克公司首次使用自己生产的青霉素治愈了一位由链球菌引起败血病的病人[3]。当时使用了世界上生产的青霉素总量的一半来治疗这位病人。到1942年6月,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作者:————————————————————————————————日期: ?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 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 llin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

打针故事

生病打针 一向身体健康的我,在二十二岁那年的初夏季节,不知怎么回事,头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好好的,可第二天早晨起床时,突然一阵天眩地转,伴随着阵阵恶心、呕吐,我生病了,我难受地躺在床上,心里象有烈火在猛烈燃烧,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眼睛也不敢睁,闭着眼都觉得天在转,我对妈妈说我很不舒服,头晕、恶心、浑身难受。妈妈见状,急忙去把村里的赤脚医生找来。医生来后简单地问了病况拿出一支体温表让我夹着测一下体温。测体温的过程,我听他跟妈妈说先给我打个止吐针和眩晕针,接着我便听见一阵乒乒乓乓打碎玻璃声音,我知道要打针了,可由于我太难受了,也顾不得害怕了,我当时是面向墙,向左侧侧躺着,由于我发昏不敢睁眼,不敢动弹,妈妈就帮我解开腰带并将右侧的裤子脱下,露出右侧臀部,一阵冰凉过后,我只觉得屁股一阵刺痛,我咬牙忍着,好在不大一会就打完了这两针不算太疼。打完针正好休温表也到时间了,医生接过一看“呀,发烧,39度1,发烧就说明身上有炎症,还得打消炎针和退烧针”,“打什么消炎针?”妈妈问,“打庆大霉素吧,一次打两只药水,烧成这样要剂量大点才行。”我又听见一阵啪啪打玻璃瓶的声音,天啊,刚刚打完两针,还得接着再打两针,我开始害怕了,妈妈顺手把刚刚还没给我提好的右面的裤子又拉了下来,我听见医生对妈妈说“这两针很疼,四针都打在一面屁股上会受不了的,还是换打另一面吧。”妈妈忙让我转一下身,可我不敢动,就说“就打这面吧,没事的。”医生没法又在刚才打完针的针眼周围擦了药棉,我立即紧张地硼紧了臀部肌肉,医生用手拍了拍我的屁股说“放松,放松,别紧张,这样针扎不进去,还容易断针。”我一听断针吓得放松了紧硼的屁股,刚一放松,就觉得一阵刺疼,我使劲忍着,谁知越来越疼突然我觉得疼痛减轻了,我认为我针打完了,刚想松口气,可是紧接着一阵更猛烈地疼袭来,我觉得快受不了了,忍不住侧脸向后看了看,啊这一看,吓了我一跳,只见医生左右开弓,一只手按着一支针管正向我的身体内推着药水,我的屁股上竟然同时扎着两个针头,怪不得这么疼,我忍不住叫了起来“疼啊,太疼了。”谁知医生大声说道:“我早告诉你这针很疼的,叫你打那面屁股,你不听找谁,现在知道厉害了吧。”我真想回敬他一句,知道这针疼,还同时都给我扎在屁股上,这不是成心让人受不了吗?可我不能这么说我怕因此会得罪他,那样他会给我打的更疼。我用手紧紧抓着床单,又痛又委屈的泪直流,“坚持一下吧,一会就打完了。”医生大声说着,“哄谁昵,我看见那个大针管里还剩大半药水呢”。由于太疼,我出了一身的汗,大概屁股上也能看见汗珠吧,就听妈妈说“出汗了,退烧针还真见效。”我可怜的妈妈,这哪里是针见效快呢,药水大概还没流出屁股吧,我这是疼得汗啊。疼痛中我忽然觉得有药棉按在了屁股上,医生拔针了,要不是药棉的冰凉提醒了我,我疼得连拔针都没感觉。医生收拾了药箱对妈妈说“要是退浇了就没事,如果不好要早些去医院。”医生走了,妈妈给我盖上了被让我睡会,也离开了房间,这时我觉得屁股却更疼了,我一边用手捂着屁股,一边悄悄地流着眼泪。疼痛中不知啥时竟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头也不晕了,可能是打针打得嘴里又苦又干,妈妈也不在家,我只好自己起来倒水喝,掀开被子,刚动了一下,一阵猛烈的疼痛从右面屁股传来,我忙用手捂着,慢慢地下了床喝了水,喝完水后,我觉得好多了,我捂着屁股上了趟厕所,脱裤子时,我看见四个红红的针眼赫然印在了我的右面屁股上,针眼周围的皮肤也都有些红。这时妈妈回来了,看见我起床了很高兴,我告诉妈妈我好多了,不发烧也不头晕了,就是心里还有点不舒服。妈妈

青霉素的发现观后感

青霉素的故事观后感 看完这周的视频,让我收获颇多。高中学习生物课的时候就知道青霉素是怎么发现的,但是当时就是把它当作一个课外阅读,没有过多的思考。但今天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突然有好多的感想。 首先是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思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弗莱明跟大多数人一样,对培养基里的现象视而不见,或者即使发现这个现象,也只是像普通人一样,觉得是偶然或者仅仅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而不去做过多的思考。那么,他也不会发现青霉菌。如果他对青霉菌周围不再生长其他菌种做更进一步的思考,那么他也不会得出:青霉菌有很大的潜在的医疗价值的结论。那么他的论文也不会在200篇论文中引起弗洛里的主意,自然也不会有他们日后的合作。由此可见,细心观察平常得不过再平常的事物以及凡是都问一个为什么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青霉素的发现,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牛顿地心引力的发现。 其次是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从两方面去看待它。曾经谈起战争,我和大多数愤青一样,觉得是当权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造成不必要的流血事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战争只有厌恶,觉得战争一无是处。但是现在想想,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么多士兵因伤势感染而死,人们也不会那么迫切的去寻求消炎的方法,从而加快青霉素发现的脚步。我想,也正是由于战争使那么多人感染,才使得人们对青霉素的研发那么重视。其实很多药物之所以没有研发,往往是因为它的受众太少了。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报道,报道的是一位患有

世界罕见症的女童,她必须得服用美国研发的针对该种病症的药物,而美国研究的这种药物的经费基本上来自慈善捐款和患者家属的资助,因此报道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不是顶级富豪,又患有罕见症,显然,你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我想要不是那么多士兵因为感染而死,政府也不会意识到青霉素的研发迫在眉睫,更别提斥巨资了。 另外一点,那就是合作的重要性。看过视频的都知道,青霉菌由弗莱明第一次发现,钱恩,弗洛里第二次发现的,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又合作共同研发青霉素的提纯。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是实验室里的人,还是空军部队,走到哪,都会留意一下有没有霉。最后被玛丽发现了。与其说皇天不负苦心人,还不如说是合作之后的必然成功。我想,如果大家对这个项目都漠不关心,实验室的人,该上班的时候就上班,下班的时候就是自己的私生活,谁还管你要什么霉。那么也不会有发霉的玛丽这么一说。因此,人多力量大不是空谈,更重要的是这么多人心中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个项目。 最后一点,也是我敬佩的一点,当时英国没有申请青霉素的这项专利,因为认为它会造福更多的人,申请一个专利,会让这个药的造价提高,从而使一些迫切需要这种药的人被拒之门外。这让我想起我国的袁隆平,当时发现杂交水稻时,很多人劝他申请专利,他也是以这样的理由拒绝了。虽然我们国家失去了这项专利,但我们仍以他自豪,因为科学就是要造福人类的,对于这种全世界都受益的发现,为何要去申请一项专利,使得有需要的人因为高昂的费用而被拒之门外呢。

弗莱明的故事

弗莱明的故事 弗莱明的故事1 现在医学上,青霉素已被使用得很普遍了,它可以杀灭病菌、消除炎症感染。也许,你并不知道,青霉素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的呢! 1928年9月,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正致力于葡萄球菌的研究,那是一种会让人致病的细菌。为了考察这种病菌的生活习性和致病机理,需要对它们进行培养观察。当时的设备比较简陋,工作是在一间闷热、潮湿的旧房子中进行的,实验过程中又需要多次开启培养皿,皿中的培养物很容易受污染。有一次,弗莱明打开培养皿观察细菌,偶然发现在培养皿口上长出了蓝绿色的霉菌,而就在霉菌旁边,葡萄球菌被溶化了,出现了清澈的水滴。 蓝绿色的霉菌为什么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并将细菌消灭呢?弗莱明紧紧抓住这次“偶然”的发现不放,全力以赴地对这种蓝绿色霉菌进行研究,终于找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并进一步发现它对其它一些病菌同样有杀灭作用。 1945年,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与研制出青霉素化学制剂的英国病理学家弗罗里、德国化学家钱恩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弗莱明的故事2 【人物介绍】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

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苏格兰生物学家、药学家、植物学家。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这一发现开创了抗生素领域,使他闻名于世。1945年,他与弗洛里和钱恩因为对青霉素的研究活动获诺贝尔医学奖。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亚历山大·弗莱明名列第45位。 【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1941年2月12日,伦敦一家大医院收治了一个43岁的警察——一个已处于休克状态的垂危病人。专家们经过会诊后,认为他的败血症已经非常严重,不可能挽救了。于是,正在研究青霉素的佛罗理医生,决定“死马当作活马医”,把这个警察作为用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的第一个病人。 一针青霉素打进去了,往后是每隔3个小时再打一针。奇迹出现了:24小时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第3天,警察的意识已经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东西了。可是到了第6天,佛罗理培养的青霉素已经用完,整个伦敦也再找不到这种有效的药物了。佛罗理眼睁睁地看着警察的病情再度恶化,最后死去了。 这次治疗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可能有人认为是失败了,因为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可佛罗理医生却认为是成功的,他从警察病情的变化中看到了青霉素的威力。他敏感地意识

抗菌药物分类(新)

抗菌药物分类 主要分为八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目前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但价格较为昂贵。有可能发生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应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后因其可将体内正常有益细菌杀死,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等,应引起重视。 另外有多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组成的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等,联合使用时有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