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0.098-0.14kPa(10—14mm水柱)。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

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结果判断:

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

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

(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与腰5骶1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之间有无梗阻。

(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Tobey-Ayer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终压

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编辑本段外观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编辑本段细胞学检查

成人正常白细胞数在0.01×109个/L以下(早产儿及新生儿在0.03×109个/L以内),但多核白血球不应超过5个,主要为小、中淋巴细胞。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脑脊液的白血球计数即可增多。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时,有多核或单核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增高;各种脑部肿瘤特别是临近脑膜、脑室或恶性者,也有白血球的增多。

使用特殊的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将浓集于玻片上的细胞给以各种染色,还可细致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改变,大大提高了诊断效果,如嗜伊红细胞增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提示脑脊液中有陈旧出血等。此外,还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等,以及对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

编辑本段生化检查

蛋白

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蛛网膜下腔为150-400mg/L,新生儿为1g/L,早产儿可高达2g/L。蛋白增高多与细胞增多同时发生,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仅有蛋白增高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多,称为“蛋白—细胞分离”,多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椎管梗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甲亢、糖尿病和铅、汞等金属中毒等。

正常含量为450-750mg/L,约为血糖值的1/2-2/3左右。糖量降低见于细菌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恶性脑肿瘤等,系因糖的酵解加速之故。糖量增高见于血糖含量增高(故应同时查血糖量核对)以及中枢系统病毒感染、脑外伤、后颅凹及Ⅲ脑室底部肿瘤和高热等,以上均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有关。

氯化物

正常含量为72-75g/L,较血液氯化物含量5.7-6.2g/L为高。在细菌性(特别是结核性)和霉菌性脑膜炎和血液氯化物含量有减少时(如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减少,血液氯化物含量增高(如尿毒症、脱水等)时增高。

细菌学检查

对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时十分必要,包括细菌、霉菌涂片和培养,必要进还需动物接种,以查明致病菌,供临床用药时参考。

免疫学检查

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测定。前者对囊虫、肺吸虫、钩端螺旋体及病毒等感染有一定助诊价值,后者有:IgG、IgA、IgM、IgD、IgE以及其它免疫球蛋白,其中以IgG浓度最高,IgM不易查得。如IgG增高和查得IgM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脱髓鞘性疾病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蛋白质电泳检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

酶学检查

正常人由于血脑屏障完整,脑脊液内酶浓度比血清内酶浓度低;当颅脑损伤,颅内肿瘤

或脑缺氧时,血脑屏障破坏,细胞膜通透性也有改变,使脑脊液内酶量增加,且不受蛋白总量、糖含量及细胞数的影响;主要与脑细胞坏死程度和细胞膜的损害程度有关。常用的有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已糖异构酶和溶菌酶等;其中,乳酸脱氢酶在恶性肿瘤和细菌性脑膜炎时要较良性肿瘤和病毒性脑膜炎增高明显,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也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溶菌酶的变化与蛋白、糖、白细胞尤其中性粒细胞的关系密切,在化脓性,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含量分别不同,且不受药物治疗影响,因此,对鉴别和判断脑膜炎的性质有较大价值。

常规检验方面临床意义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脑脊液白细胞总数

正常值:

婴儿(0~20)×106/L

儿童(0~10)×106/L

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

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蛋白定量

[正常参考值]

腰椎穿刺:0.15-0.45g/L;

脑室穿刺:0.05-0.15g/1;

脑池穿刺:0.10-0.25g/L。

[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 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蛋白电泳

[正常参考值]

前白蛋白:0.03-0.07;白蛋白:0.51-0.63;

α1-球蛋白:0.06-0.08;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14-0.19;γ-球蛋白:0.06-0.10。

[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葡萄糖定量

[正常参考值]

成人:2.8-4.5mmol/L:

儿童:3.1-4.4mmol/1;婴儿:3.9-5.0mmol/L。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氯化物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入:120-132mmol/L;

儿童:111-123mmol/L;婴儿:110-122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浆液性脑膜炎及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

2.减低:见于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葡性脑膜炎,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时

最为明显。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无显著变化。

编辑本段酶学与免疫学测定

脑脊液酶学测定

[正常参考值]

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

乳酸脱氢酶(LDH);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10;

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

[临床意义]

1.ALT、AST活性增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

2.LDH活性增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瘤及脱髓鞘病等有脑组织坏死时。

3.CPK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等。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IgG:10-40mg/L;IgA:0-6mg/L;

IgM:0-13mg/L;IgE:极少量。

[临床意义]

1.IgG增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小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

2.IgA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3.IgM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4.IgE增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编辑本段其他测定

压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病人取测卧位时测定:

成人:0.69-1.97kPa;

儿童:0.69-1.96kPa;婴儿:0.29-0.78kPa。

[临床意义]

1.压力增高见于:

(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

(2)颅内非炎症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大发作、铅中毒性脑病等。

(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4)其他因素:咳嗽、喷嚏、压腹、哭泣、深呼吸时等。

2.压力降低见于:

(1)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2)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持续性脑室引流。

(3)脑脊液分泌减少。

(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症候群)。

(5)穿刺针头不完全在椎管内。

比重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05-1.009。

[临床意义] 脑脊液比重增高常见于脑系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糖尿病等。酸碱度及气体张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pH:7.28-7.32;HCO3-:22mmol/L;

Po2:5.3-5.9KPa;PCO2:5.9-6.7kPa。

[临床意义]

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减低。

2.急性脑梗塞时,脑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对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有帮助。

色氨酸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凡外观为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本试验阳性,则多为结核性脑膜炎。

乳酸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0-2.8mmol/L。

[临床意义]脑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急性脑梗塞、脑死亡等。

谷氨酰胺测定

[正常参考值]0.41-1.61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肝昏迷期时可高达3.4mmol/L,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呈轻度增高。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脑脊液检查的10 个问题

脑脊液检查的10 个问题

(3)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的急性期,可加重脊髓的受压,引起呼吸甚至心脏停止;(4)休克危重患者。 参考文献 [1]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P187. [2] 杨丽娟,王勤. 腰椎穿刺术后低枕卧位300 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121-122. [3] 李淑贤. 腰椎穿刺术后不同卧床时间对病人头痛影响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9):2493-2494. [4] 孟俊,彭奕冰,张冬青,寡克隆区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5,11(30),1157-1159. [5] 翁旭亮,常规腰椎穿刺术的常见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0,10(8),29,160-161. [6]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Posture and fluids for preventing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Review).2013. [7] Thomson Gale.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Medicine, 5th Edition,2015.P978. [8] Ramadas Nayak,Sharada Rai,Astha Gupta.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Essentials in Hematology and Clinical Pathology.2011.P465. [9] Frank P. Smith.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Basic Principles.2002.P80

健康评估体格检查

甲状腺检查 1、视诊:病人取坐位,头稍后仰,嘱其做吞咽动作的同时,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 描述:甲状腺外观不突出 2、触诊:立于病人后面,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描述:未触及甲状腺肿大 3、听诊:当触及肿大的甲状腺时,将听诊器置于肿大的甲状腺上 描述:听到低调的连续性血管杂音 腹部视诊、听诊 1、视诊: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对称,有无隆起或凹陷,腹壁有无静脉曲张,有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有无皮疹、色素和腹纹,观察呼吸运动的频率、节律和深度描述:病人腹部双侧对称,无隆起或凹陷,无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无皮疹、色素和腹纹,呼吸频率x次/分,节律整齐,深浅度适中 2、听诊: (1)肠鸣音:在脐部周围固定部位听诊1分钟 描述:听到肠鸣音为4次或5次 (2)振水音:将听诊器放于上腹部,然后用稍弯曲的手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病人上腹部 描述:听到振水音 (3)血管杂音:用听诊器听诊腹部各区 :描述:没有听到血管杂音 腹部叩诊音、肾脏叩击痛、肝脏叩击痛 1、腹部叩诊:从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 描述:除肝脏、脾脏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为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2、肾脏叩击痛:护士以左手掌平放于被检者肋脊角处(肾区),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 描述:病人无肾脏叩击痛 3、肝脏叩击痛:护士平放于病人的肝区所在部位,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 描述:病人无肝脏叩击痛 移动性浊音、膀胱叩诊 1、移动性浊音:护士自病人腹中部脐平面开始叩向左侧至出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瞩被检者右侧卧,再次叩诊,如呈鼓音,即为移动性浊音阳性。(4次扳指固定不动) 描述:病人无移动性浊音 2、膀胱叩诊:于耻骨联合上方进行 描述:空虚时呈鼓音,充盈时呈浊音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

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脑脊液常规

1.项目名称 脑脊液常规 (1)标本处理 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 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 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 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 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4)细胞计数 1)细胞总数 [器材及试剂] 1.细胞计数板; 2.红细胞稀释液(配法同血液红细胞稀释液)。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规检验: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 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 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 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 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 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健康评估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 上篇 实训1:健康史的采集 【实训目的】1.获取完整的健康史资料,为疾病判断和病人的护理提供帮助。2.为体格检查提供线索。 3.获取有助于确立护理诊断的重要依据。 4.为护士与病人之间建立积极的护理性关系提供了机会。【实训用品】 笔、纸 【操作步骤(方法)】 一、找一学生做病人,老师示范问诊。患者为一老年男性,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症状为心前区疼痛。问诊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从事何种工作?住在哪里?民族? 2.你哪里不舒服,得病多长时间了?3.你胸痛的部位?当你胸痛时其他部位有无疼痛?4.你的胸痛是什么感觉?程度?即你感到一般性疼痛还是难以忍受?5.每次胸痛发作时有无其他原因引起?6.每次胸痛时还有其他难受的地方吗?7.胸痛发作一次多长时间,是自己缓解还是通过其他措施?8.胸痛时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越来越重还是越来越轻?9.多长时间发作一次?10.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吗?服过什么药物,效果怎样?11.你最近吃饭睡觉好吗,大便、小便正常吗?12.你受过外伤,做过手术吗? 13.对药物和鱼、虾等过敏吗?你长期服药吗,服过何药?14.你爱人、子女健康吗,家中有无和你一样的病人?15.吸烟、喝酒吗?量多少?16.你父母还健在吗?有无其他疾病? 二、教师以常见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疼痛、腹泻等)为题,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进行问诊练习。【注意事项】 1.问诊环境须安静、舒适和具有私密性。 2.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3.问诊一般从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4.注意时间顺序。追溯首发症状开始的确切时间,直至目前的演变过程。如有几个症状同时出现,必须确定其先后顺序。 5.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避免不正确的提问。避免诱导性提问或暗示性提问,避免使用医学术语。 6.注意及时核实患者陈述中有疑问的内容。

实验诊断--脑脊液检查

Ⅰ、脑脊液检查cerebrospinalfluid 1、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120~18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2、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 3、标本采集 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标本。 脑脊液可行常规、生化、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肿瘤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的中枢受累有重要意义。可行鞘内注射药物。 4、适应证及禁忌证 ⑴、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如下: ①有脑膜刺激症状,如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人脑室。 ③中性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④脱(神经)髓鞘疾病。 ⑤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 ⑵、禁忌证: 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 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 ⑶、注意 ①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 ②标本留取时 第一管:细菌学检查 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 第四管:脱落细胞 ⑷、送检要求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块 ⑸、检验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或脑室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中胆红素>256umol/L;椎管阻塞或脑膜炎。

[知识]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知识]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4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新生儿:(0-30)×106/L。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脑脊液检查

颅内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压力(kPa) 常规分析生化分析 其他外观 Pandy 试验 白细胞(× 106/L) 蛋白 (g/L) 糖 mmol/L 氯化物 mmol/L 正常0.69~1.96 新生儿: 0.29~0.78 清亮 透明 - 0~10 婴儿:0~20 0.2~0.4 新生儿: 0.2~1.2 2.8~4.5 婴儿: 3.9~5.0 117~127 婴儿: 110~122 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程度 增高 米汤 样混 浊 +~+++ 数百~数 千,多核为 主 增高或 明显增 高 明显降 低 多数降 低 涂片Gram染色和 培养可发现致病 菌 结核性脑膜炎不同程度 增高 微浑, 毛玻 璃样 +~+++ 数十~数 百,淋巴为 主 增高或 明显增 高 明显降 低 多数降 低 薄膜涂片抗酸染 色及培养可发现 抗酸杆菌 病毒性脑膜炎不同程度 增高 清亮, 个别 微浑 -~+ 正常~数 百,淋巴为 主 正常或 轻度增 高 正常正常 特异性抗体阳性, 病毒培养可能阳 性 隐球菌 性脑膜炎高或很高 微浑, 毛玻 璃样 +~+++ 数十~数 百,淋巴为 主增高或 明显增高 增高或 明显增 高 明显降 低多数 降低 明显降 低多数 降低 涂片墨汁染色和 培养可发现致病 菌 一、适应证和标本采集 1.适应证 ① 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② 疑有颅内出血时。 ③ 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④ 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标本采集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 kpa (80~180 mmH2O),儿童为0.4~1.0 kpa (40~100 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可升高。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二、检查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脑脊液详解(内容清晰)

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蛋白定量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蛋白质(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 脑炎 150~1000; 肿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 脑出血 300~1500 ; 神经梅毒500~1500; 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

脑脓肿 200~12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 暂无相关信息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0.098-0.14kPa(10—14mm水柱)。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 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结果判断: 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 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 (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与腰5骶1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之间有无梗阻。 (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Tobey-Ayer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终压 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编辑本段外观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编辑本段细胞学检查

健康评估习题第3章

《健康评估》习题集 健康评估第三章体格检查 第一节概述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体征的是(C) A心悸 B乏力 C脾大 D头痛 2.浅部触诊可触及的深度约为(A) A1-2cm C2-3cm 深部触诊可触及的深度多在(C) A1cm以上以上 C2cn以上以上 4.正常肺部的叩诊音为(A) A清音 B浊音 C实音 D鼓音 5.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心脏和肝脏,其叩诊音位(B) A清音 B浊音 C实音 D鼓音 6.大量胸水或肺实变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位(c) A清音 B浊音 C实音 D鼓音 7.肺炎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B) A清音 B浊音 C实音 D鼓音 8.气胸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D) A清音 B浊音 C实音 D鼓音 9.肺气肿病人肺部的叩诊音为(B) A清音 B过清音 C浊音 D鼓音 10刺激性大蒜气味,见于(A) A有机磷农药中毒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尿毒症 D肝性昏迷 11烂苹果呼气味,见于(B) A有机磷农药中毒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尿毒症 D肝性昏迷 12腥臭呼气味,见于(D) A有机磷农药中毒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尿毒症 D肝性昏迷 13呕吐物有粪臭味,见于(D) A消化不良 B 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 C幽门梗阻 D肠梗阻 14呕吐物有酸臭味,见于(C) A消化不良 B 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 C幽门梗阻 D肠梗阻 多项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叩诊鼓音可见于(DE) A肝脏 B心脏 C脾脏 D腹部 E胃泡区 2正常情况下,叩诊实音可见于(AB) A肝脏 B心脏 C胃泡区 D肺 E腹部 第二节一般检查 1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病人被迫停止进行,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走动,为(D)A蹒跚步态 B共济失调步态 C跨阈步态 D间歇性跛行 2.起步困难,起步后小步急速前冲,身体前倾,越走越快,难以止步,为(C) A蹒跚步态 B共济失调步态 C慌张步态 D跨阈步态 3.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双目下视,两脚间距很宽,摇晃不稳,为(B) A酒醉步态 B共济失调步态 C跨阈步态 D剪刀步态

脑脊液常规详细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 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 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健康评估》教学大纲

《健康评估》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专业使用) 前言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学习健康评估的目的是能运用健康评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正确地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确立病人的健康问题,为病人制定正确的护理措施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提供保证。 《健康评估》是一门介于基础课程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要涉及大量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在学习该课程前应先学习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护理学导论、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在学习该课程后应继续学习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课程。通过学习,要掌握心电图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采集要求、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悉其他辅助检查前的准备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能独立通过问诊收集病史、独立进行体格检查,并能根据问诊、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做出初步的护理诊断,书写完整的护理病历。 本门课程总时数为9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见习30学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健康评估的基本内容;掌握健康评估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了解健康评估在护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内容】 一、健康评估在护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健康评估的基本内容:健康评估方法、常见症状评估、身体评估、心理评估、社会评估、心电图检查、肺功能及内镜检查、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护理病历书写 三、健康评估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章健康评估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收集健康资料的方法。 熟悉健康史的内容,资料分析与护理诊断。 了解健康资料的来源。

健康评估-体格检查重点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 一、发育正常指标;体型类型 正常发育指标: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1/7--1/8,胸围为身高的1/2,两上肢展开后左右指端的 距离约等于身高,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 体型类型:1.无力型(瘦长型)体高肌瘦,颈、躯干、四肢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90度; 2.超力型(矮胖型)体格粗壮,颈、四肢粗短,肌肉发达,肩宽平,胸 围大,腹上角大于90度 3.正力型(匀称型)身高与体重比例适中,躯干、四肢及身体各部分匀称,正常人多为此型 二、营养状态的等级,观察营养状态最常用方法;体重的测量,理想体重计算及其评价 营养状态的分级:观察营养状态最常用的方法: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四、常见典型面容及其临床意义:满月面容、二尖瓣面容、甲亢面容、肝病面容 1.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表情惊愕,眼裂增大,眼球突出,兴奋不安。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 2.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发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 3.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见于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病人。 4.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双颊有褐色色素沉着。见于慢性肝病病人。 ★五、什么是强迫体位、被动体位? 强迫体位:患者为了减轻痛苦,被迫采用某种体位的体征. 被动体位:不能自己随意调整或变换肢体或躯干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者。 六、列举各种类型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强迫侧卧位、强迫仰卧位、辗转体位、:角弓反张位

1.强迫仰卧位:常伴有双腿屈曲,以减轻腹部肌肉紧张,见于急性腹膜炎。 2.强迫俯卧位:可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见于脊柱疾病。 3.强迫侧卧位:胸膜疾病的患者多采取患侧卧位,可限制患侧胸廓活动而减轻疼痛和有利于健侧代偿呼吸。见于一侧胸膜炎和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 4.辗转体位:腹痛发作时病人坐卧不安,辗转反侧,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肠绞痛等。5.角弓反张位:由于颈及脊背肌肉强直,致使病人头向后仰、背过伸、胸腹前凸,躯干呈弓形,见于破伤风、脑炎及小儿脑膜炎等。 七、不同原因致皮肤黄染的鉴别 ①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等,使胡萝卜素可使皮肤黄染,但发黄的部位多在手掌、足底皮肤,一般不发生于巩膜和口腔黏膜。 ②长期服用带有黄颜色的药物,如阿的平、呋喃类等也可使皮肤发黄,严重者可表现巩膜黄染,但这种巩膜黄染以角膜缘周围最明显,离角膜缘越远,黄染越浅 八、皮肤弹性的检查方法 十、皮下出血分类及其特点 十一、恶性肿瘤转移所致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什么?向右侧锁骨上或腋部淋巴结群转移----肺癌转移;向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胃癌,食管癌(virchow淋巴结) 形态改变:青光眼,眼内肿瘤时椭圆形。虹膜粘连时形状可不规则。

脑脊液检查步骤

脑脊液检查步骤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脑脊液检查步骤:1.观察外观:颜色分为正常的无色透明,异常的有:红色、黄色、 白色或灰白色、褐色或黑色。透明度分为清晰透明、微浑、浑浊2.显微镜计数正常WBC(0-8)×106/L并分类中性和淋巴细胞所 占比列 (1)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时。还可见于脊髓灰质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早期。 (2)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经过治疗后,以及布氏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和脑膜附近感染、脑和脑膜的病毒性感染、霉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疫苗接种后或感染后脑脊髓炎,也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脱髓鞘病、脑瘤、结节病和白塞氏综合征等。 生化检查:检测氯(120-130mol/L)和糖氯检测意义:(1)减少:患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含量显着减少(但也有少数含量正常者)。患化脓性脑膜炎者也可减少。 (2)增多:患肾炎、尿毒症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见增多。 (3)正常:除正常人外,患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脑肿瘤、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也可正常。 糖检测的意义:1)增多:多见于尿毒症、脑肿瘤,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水肿、糖尿病等。(2)减少: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低血糖等。

3.蛋白定性:使用试管加入2-3ml饱和碳酸钠,滴加脑脊液2-3 滴,结果见下: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白色浑浊 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 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儿童压力为~(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L;成人为~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着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GuiU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