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 学案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 学案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 学案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 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

[课标要求]

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

2.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掌握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NH 3是唯一的碱性气体||,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 3·H 2O 是唯一的可溶性弱碱||。

2.实验室制NH 3的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3.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有机氮肥||。

4.NH +4的检验方法:向盛有待测液的试管中加入碱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

5.主要的化学反应:NH 3+HCl===NH 4Cl(白烟)

NH 4HCO 3=====△NH 3↑+CO 2↑+H 2O

NH 4Cl=====△NH 3↑+HCl↑ NH +4+OH -=====△

NH 3↑+H 2O 氨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

[特别提醒] NH 3极易溶于水||,可由喷泉实验证实||,实验室收集NH 3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氨与水反应||,其水溶液显弱碱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

NH 3↑+H 2O||。 (2)氨与酸的反应 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 3+HCl===NH 4Cl||。

(3)氨的催化氧化

化学方程式为4NH 3+5O 2=====高温催化剂

4NO +6H 2O||。 [特别提醒] (1)干燥NH 3时不能用浓H 2SO 4||,原因:2NH 3+H 2SO 4===(NH 4)2SO 4||。

(2)液氨与氨水不是同一种物质||,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

(3)NH 3遇HCl 产生白烟现象||,可用浓盐酸检验NH 3;NH 3遇H 2SO 4无白烟现象||,原

因是H 2SO 4不易挥发||。

3.用途

(1)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原料||。

(2)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1.判断正误||。

(1)NH 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 3是电解质( )

(2)实验室常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NH 3( )

(3)NH 3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但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 )

(4)氨水与液氨均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 )

(5)氨水中1 mol NH 3·H 2O 能电离出1 mol NH +4( )

答案:(1)× (2)× (3)√ (4)× (5)×

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于检验NH 3泄漏的是( )

A .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

B .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 .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

D .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解析:选B A 项||,浓盐酸挥发出的HCl 与NH 3反应生成NH 4Cl||,从而产生白烟||,

正确;B 项||,NH 3不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正确;NH 3是碱性气体||,能使酚

酞溶液变红||,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 、D 项正确||。

铵态氮肥

1.化学氮肥

2.铵盐

(1)概念:由铵根离子(NH +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2)物理性质

铵盐均为白色或无色晶体||,均易溶于水||。

①受热分解(如NH 4Cl 、NH 4HCO 3):

a .NH 4Cl=====△NH 3↑+HCl↑||。

b .NH 4HCO 3=====△NH 3↑+CO 2↑+H 2O||。

②与碱反应:

a .离子方程式:NH +4+OH -=====△

NH 3↑+H 2O||。 b .应用??? 实验室制NH 3NH +4的检验

[特别提醒] (1)铵盐受热分解不一定产生NH 3||,如NH 4NO 3=====△

N 2O↑+2H 2O||。

(2)检验NH +4的答题规范: ①实验操作:取少许待测液或晶体于小试管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将湿

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者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②现象、结论:试纸变蓝色(或者冒白烟)||,说明是铵盐或待测液含有NH +4||。

1.有一种盐X 和NaOH 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Y 经过一系列氧化之后

||,再溶于水可得到一种酸Z||,Y 与Z 反应又可以生成X||,则X 为( )

A .NH 4NO 3

B .NH 4Cl

C .(NH 4)2SO 4

D .(NH 4)2CO 3

解析:选A NH 4NO 3与NaOH 反应生成NH 3(气体Y)||,NH 3被氧化生成NO||,NO

被氧化生成NO 2||,NO 2与水反应得到HNO 3(酸Z)||,HNO 3与NH 3反应生成NH 4NO 3||。

2.试管中盛有白色晶体||,检验它是否是铵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 .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

C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D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解析:选A NH 3可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遇浓盐酸产生白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变蓝;加热铵盐不一定有氨气逸出||。

氨气的制备

1.工业制法

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1)反应原理

Ca(OH)2+2NH 4Cl=====△

CaCl 2+2NH 3↑+2H 2O

(2)实验装置

(3)验满方法

①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②遇到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产生白烟||。

(4)干燥方法

(5)尾气吸收:将蘸有硫酸溶液的棉球放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处||。

3.简易制法——用浓氨水制取

(1)反应原理

浓氨水与NaOH 固体(或CaO)制取NH 3是因将浓氨水滴到固体氢氧化钠(或CaO)上||,

NaOH 溶于水放热(或CaO 与水反应放热)||,都会促使氨水分解释放NH 3||。

(2)实验装置

[特别提醒] (1)不能用NH 4NO 3代替NH 4Cl 制取氨气||,原因是NH 4NO 3受热爆炸||。

(2)干燥NH 3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P 2O 5;也不能用CaCl 2||。

(3)试管口棉球有防止NH 3与空气对流的作用||。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选C ①NH 4Cl 受热分解生成NH 3和HCl||,在试管中冷却后二者又化合生成

NH 4Cl||,错误;②CaO +H 2O===Ca(OH)2||,同时放热||,使NH 3·H 2O 分解||,减小NH 3的

溶解度||,有利于NH 3的产生和逸出||,正确;③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错误;④浓氨水受

热挥发出NH 3||,正确||。

2.哈伯因为氨气的合成曾获诺贝尔奖||。

(1)写出实验室由氯化铵和熟石灰加热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氨气已收集满的方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纸靠近集气瓶口||,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工业上利用NH 3制备硝酸的一系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室用NH 4Cl 固体和Ca(OH)2固体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备NH 3:2NH 4Cl +

Ca(OH)2=====△

CaCl 2+2NH 3↑+2H 2O||,氨气收集满时||,集气瓶口会逸出NH 3||,可用润湿

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收集满||。(2)NH 3被催化氧化生成NO||,

NO 与空气中的O 2反应生成NO 2||,NO 2与H 2O 反应生成HNO 3||,据此可写出相应的化学

方程式||。

答案:(1)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润湿的红色石蕊 试纸变蓝

(2)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2NO +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关于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氨水的密度比水的小||,且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

B .氨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

D .氨溶于水所得溶液呈弱碱性

解析:选D 氨水的密度比水的小||,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A 错误;氨是有刺激

性气味的气体||,B 错误;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 错误||。

2.有关氨及氨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NH 3是10电子分子||,具有还原性

B .液氨、氨气、氨水是同一种物质

C .氨气是非电解质||,氨水是电解质

D .氨水的主要成分是NH 3

解析:选A 氨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氨水的主要成分是

NH 3·H 2O||。

3.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H +4||,你认为下列试纸或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 )

①蒸馏水 ②NaOH 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 .仅①⑤

B .仅④⑤

C .①③

D .①④⑤

解析:选B检验NH+4时||,先将固体物质溶解||,用到蒸馏水;再向样液中滴入碱液||,用到NaOH溶液;加热检验是否产生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玻璃棒靠近反应容器口||。

4.实验室制备干燥的氨气所需的试剂是()

A.NH4Cl稀溶液、NaOH稀溶液、碱石灰

B.饱和氨水、NaOH固体、五氧化二磷固体

C.NaOH溶液、NH4Cl晶体、浓硫酸

D.NH4Cl固体、消石灰、碱石灰

解析:选D实验室制取NH3是用NH4Cl固体与消石灰共热进行制取||,由于NH3是一种碱性气体||,不能用P2O5固体和浓硫酸干燥||,应用碱石灰干燥||。

5.以下三个装置均可制得NH3:

(1)实验室制NH3的装置是________||。

(2)按下表写出图1、图2、图3装置中应加入的物质与反应原理||。

(3)图3。

答案:(1)图3

(2)

33

6.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装置B 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防止污染环境||,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解析:(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程式为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2)氨气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要伸入烧瓶底部||。

(3)能形成喷泉||,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酚酞变红||,说明水溶液显碱性||。

(4)①不利于氨气的吸收||,②、④能防止倒吸||,③会发生倒吸||。

答案:(1)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2)a 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3)极易溶于水 与水反应生成碱 (4)②④

1.关于氨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氨因为有刺激性气味||,因此不用来做制冷剂

B .氨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为NO

C .氨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

D .氨溶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石蕊试剂变为红色

解析:选B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A 错误;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B 正确;氨水不稳定||,易分解||,C 错误;氨水可使石蕊试剂变成蓝色||,D 错误||。

2.氨水的碱性较弱||,其原因是( )

A .它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B .氨水极易挥发出氨

C .氨与水结合生成一水合氨(NH 3·H 2O)只有少部分电离成NH +4和OH -

D .溶于水的氨大部分以NH 3分子形式存在

解析:选C NH 3溶于水后||,大部分结合成一水合氨的形式||,只有少部分电离成NH +4和OH -||,是弱电解质||,故C 正确||。能使酚酞变红和具有挥发性不能说明它的碱性较弱||。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所有铵盐受热均可分解||,产物均有NH 3

B .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不是所有铵盐中的氮均呈-3价

C .NH 4Cl 溶液中加入NaOH 浓溶液共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 +4+OH -=====△

NH 3↑

+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加热法分离

解析:选A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NH3(如NH4Cl);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产生NH3(如硝酸铵)||,A错误;所有的铵盐都易溶于水||,铵盐里除NH+4中的N呈-3价外||,还可能含有其他价态的N元素(如NH4NO3中的N有-3、+5两种价态)||,B正确;铵盐与碱反应时||,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即加热时生成NH3||,不加热时往往生成NH3·H2O||,C 正确;加热时||,NH4Cl分解后在试管上部重新生成NH4Cl||,从而可实现与NaCl的分离||,D正确||。

4.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图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

仪器已略去)||。在烧瓶中充满了干燥的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气体和液体的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解析:选B O2在H2O中的溶解度很小||,烧瓶内部和外界之间不能形成足够大的压强差||,故不能出现喷泉现象||。

5.下列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

A.N2和H2催化加热制取氨气

B.加热NH4Cl制取氨气

C.将浓氨水向碱石灰固体中滴加

D.将NH4Cl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解析:选C A适合工业制取氨气||,不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加热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遇冷又化合为NH4Cl||,B不合适;NH3极易溶于水||,D不合适;只有C选项因浓氨水易挥发||,滴到碱石灰固体中放热||,可用于快速制取氨气||,故正确答案为C||。

6.为检验一种氮肥的成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加热氮肥样品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BaCl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是()

A.NH4HCO3B.NH4Cl

C.(NH4)2CO3D.NH4NO3

解析:选A由题意“另一种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知该铵盐应为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排除B、D项;又由②可排除C项||。

7.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的实验原理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氨气极易溶解于水的性质可以解释氨气的喷泉实验

B.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空气反应的实验

C.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实验室能用如图装置收集氨气

D.NH3·H2O的热不稳定性可以解释实验室中用加热浓氨水的方法制取氨气

解析:选C A项||,由于NH3极易溶于水||,形成负压||,大气压将水迅速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B项||,在NH3的催化氧化反应中||,NH3作还原剂;C项||,NH3的密度小于空气||,用图示装置收集NH3时||,NH3应该从短导管进入;D项||,浓氨水受热分解可制备NH3||。

8.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所有铵盐中||,氮元素化合价都是-3价

②所有铵盐都溶于水

③铵态氮肥不宜与碱性肥料如草木灰混合使用

④铵盐受热都易分解

⑤铵盐都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酸反应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B①中||,NH4NO3中的NO-3||,氮元素是+5价;对于⑤||,NH4HCO3也能与酸反应||。

9.A是一种白色晶体||,受热分解能生成B、C两种无色气体||,C的水溶

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A与浓NaOH溶液共热||,也能生成气

体B||。用圆底烧瓶分别收集干燥的气体B和C||,然后将集满气体的烧瓶按如

图所示装置组装||,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分别得到蓝色喷泉和红色喷泉||。

请填写下列空白: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收集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B与C两气体相遇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A 与浓NaOH 溶液共热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B 溶于水显碱性||,B 为NH 3||,A 与浓NaOH 溶液共热生成B||,A 为铵盐||,C 溶于水显酸性||,且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C 为HCl||,则A 为NH 4Cl||。

答案:(1)NH 4Cl (2)向下排空气法 (3)产生大量白烟 (4)NH +4+OH -=====△

NH 3↑+H 2O

10.如下图所示:

图中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 、C 为无色气体||,请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X 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C 是________||,F 是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在于X 既能与HCl 反应又能与NaOH 反应||,且与HCl 反应生成的A 能与Na 2O 2反应||,可推知A 为CO 2||,X 为碳酸的铵盐||,是(NH 4)2CO 3或NH 4HCO 3||,B 为H 2O||,C 为NH 3||,D 为O 2||,E 为NO||,F 为NO 2||,G 为HNO 3||。

答案:(1)(NH 4)2CO 3或NH 4HCO 3 NH 3 NO 2

(2)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4NH 3+5O 2=====高温

催化剂

4NO +6H 2O 1.实验室可以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干燥、收集气体M||,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M 是( )

A .NH 3

B .NO

C .Cl 2

D .NO 2 解析:选A 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应为碱性气体或与碱石灰不反应的气体||,C 、D 错误;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B 错误;用防倒吸装置吸收||,说明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大||,A 正确||。

2.有以下四种溶液:①NH 4Cl||,②(NH 4)2SO 4||,③NaCl||,④Na 2SO 4||,下列试剂(溶液)能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 .HCl

B .BaCl 2

C .NaOH

D .Ba(OH)2

解析:选D 2NH 4Cl +Ba(OH)2=====△

BaCl 2+2NH 3↑+2H 2O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NH 4)2SO 4+Ba(OH)2=====△

BaSO 4↓+2NH 3↑+2H 2O ,既有沉淀又有刺激性气体产生;NaCl 溶液滴入Ba(OH)2溶液中无现象;Na 2SO 4+Ba(OH)2===BaSO 4↓+2NaOH ,只有白色沉淀产生。

3.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利用反应3Cl 2+2NH 3===N 2+6HCl 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

B .该反应利用了Cl 2的强氧化性

C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 .生成1 mol N 2有6 mol 电子转移

解析:选C 此反应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为复分解反应,C 错误;Cl 2在此反应中作氧化剂,体现强氧化性,B 正确;反应生成的HCl 遇到挥发出来的NH 3生成白烟(NH 4Cl),A 正确;2NH 3――→-6e -N 2,所以生成1 mol N 2将有6 mol 电子转移,D 正确。

4.浓盐酸、浓HNO 3易挥发出HCl 、HNO 3气体,浓H 2SO 4不挥发。

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

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 .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 .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解析:选C 由题给信息,所用酸为挥发性酸;从图示可知甲扩散得快,故甲的摩尔质量小于乙,甲为浓氨水(挥发出NH 3),乙为浓盐酸(挥发出HCl)。

5.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 3、②NO 2,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①>②

B .①<②

C .①=②

D .不能确定

解析:选C 设烧瓶容积为V L ,按标准状况下计算,n (NH 3)=

V L 22.4 L·mol -1=V 22.4 mol ,故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V 22.4 mol V L =122.4 mol·L -1。n (NO 2)=V L 22.4 L·mol -1=V 22.4

mol ,由

3NO 2+H 2O===2HNO 3+NO 知n (HNO 3)=23×V 22.4 mol ,而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3

V L ,所以c (HNO 3)=23×V 22.4 mol 23

V L =122.4 mol·L -1。 6.已知NH 4NO 3爆炸时的反应为4NH 4NO 3=====高温

3N 2↑+2NO 2↑+8H 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H 4NO 3在高温下爆炸时可以看到红棕色的烟雾

B .NH 4NO 3的含氮量小于氯化铵

C .实验室不能用NH 4NO 3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制备NH 3

D .乘坐火车时不能携带NH 4NO 3固体

解析:选B A 项,根据NH 4NO 3的爆炸反应可知生成的NO 2为红棕色,爆炸时,NO 2、粉尘、H 2O 等形成了红棕色的烟雾;B 项,NH 4NO 3的含氮量为35%,NH 4Cl 的含氮量为26.2%;C 项,由于NH 4NO 3固体受热可能爆炸,故实验室不能用其制备NH 3;D 项,NH 4NO 3属于易爆炸物,不能带上火车。

7.下图所示是某同学鉴别NH 4HCO 3、NH 4Cl 、KCl 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 .甲:Ca(OH)2;乙:稀盐酸

B .甲:水;乙:NaOH 溶液

C .甲:NaOH 溶液;乙:水

D .甲:稀盐酸;乙:NaCl 溶液

解析:选A NH 4HCO 3和NH 4Cl 能与碱反应产生NH 3,所以试剂甲不可能是H 2O 或稀盐酸,排除B 、D ;NH 4HCO 3、NH 4Cl 中只有NH 4HCO 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泡(CO 2),故A 符合。

8.舞台上的“烟雾”美轮美奂,制造烟雾的一种方法是将NH 4NO 3和锌粉按质量比8∶6.5混合,放在温热的石棉网上,滴水数滴即产生大量的白烟。又知反应中有N 2和水生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起到溶解NH 4NO 3以启动反应发生的作用

②每还原1 mol NO -3需氧化1 mol NH +4和1 mol Zn ③成烟物质是氧化物小颗粒

④成烟物质是小锌粒,它由NH 4NO 3反应放热而蒸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选B n (NH 4NO 3)∶n (Zn)=880∶6.565

=1∶1,即NH 4NO 3与Zn 按物质的量之比1∶1发生反应:NH 4NO 3+Zn===N 2↑+2H 2O +ZnO ,结合化学方程式分析可知②、③正确。

9.根据实验室制取NH 3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加热NH 4Cl 和Ca(OH)2制取NH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下面的方框中画出实验室制氨气装置简图。

(3)),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________。

a .NH 3

b .NO

c .NO 2

(4)写出检验氨气已收集满试管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NH 3极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CCl 4。下列装置中不适宜做NH 3尾气吸收装置的是________。

解析:(2)固体受热反应,在大试管中进行,试管口向下倾斜,NH 3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由于NH 3有毒,故还要采取尾气处理装置——用湿棉团或蘸有稀硫酸的棉团即可。

(3)NO 与空气中的O 2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H 3和NO 2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检验氨气是利用氨气的性质溶于水显碱性或与酸反应生成盐。

(5)A 、D 装置中倒置的漏斗和干燥管均有较大的体积,可防止倒吸;B 中NH 3不溶于CCl 4,也可防止倒吸;C 中NH 3直接通入水中,由于NH 3极易溶于水,所以易引起倒吸,C 装置符合题意。

答案:(1)2NH 4Cl +Ca(OH)2=====△

CaCl 2+2NH 3↑+2H 2O

(2)如图所示

(3)b a、c

(4)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

(5)C

10.某无色气体可能由CO2、HCl、NH3、NO2、N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此无色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发现气体体积减小一部分。继续通过装有固体Na2O2的干燥管,发现从干燥管出气口一端出来的气体颜色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最后试管里仍然充满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

(2)由最终结果可知,原气体中________的体积比为________。

解析:先对已知的6种气体进行逐个分析,因气体无色,因此没有NO2;能被浓H2SO4吸收部分气体,原气体中肯定有NH3,同时也排除了HCl的存在;经过Na2O2后气体颜色变红棕色,说明原气体中一定有NO和CO2;最后的气体通入水中全部溶解,说明原气体中没有H2,且经过Na2O2后,V(NO)∶V(O2)=4∶3,即在原混合气中,V(NO)∶V(CO2)=4∶(3×2)=2∶3。

答案:(1)NH3、CO2、NO NO2、HCl、H2

(2)NO和CO22∶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

2009级高一化学教、学、练一体化编制人岳荣芝审核人教学案编号

学案设计 教案设计(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很大,现已有科学家设计出了液氮蒸汽机,即利用液氮的蒸发来驱动机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主要依据是() A.液氮的沸点为-195.8°C,远低于常温B.氮气与氧气反应放热 C.氮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D.氮气在空气中约78%(体积分数) 2、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化为NO C.合成氨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 3、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NO2B.NO C.O2D.Cl2 4.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A.CO B.SO2C.NO2D.Cl2 5.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情况下)D.跟氢所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 6.将12LC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L(相同状况),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为 () ① 1 :2 ②2 :1 ③2 :3 ④3 :2 A.①B.②④C.①③D.② 7、同温同压下,在三支相同体积的试管里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两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V1>V2>V3B.V1>V3>V2C.V2>V3>V1D.V3>V1>V2

氮的循环学案 文档

《氮的循环》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 2、掌握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掌握氨的性质。 3、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在生产 中的应用。 4、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 1. 氮的存在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土壤中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⑴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_,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__等含氮的化合物。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和,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和 ,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_______与______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⑵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_________,如和。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高压、放电等,氮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能与、等物质发生反应。 N2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氮的固定 ⑴使空气中_________的氮转化为_________的氮叫氮的固定,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 ⑵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和 ⑶合成氨和仿生固氮属于________________。 5、可逆反应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_______ 代替___________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一)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一部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一、基本概念辨析 1.质点的概念---------实际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属于无关的或者次要的因素时。 例题1:做下列运动的物体,能当做质点处理的是: A.自转中的地球 B.旋转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 C.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 D.在冰面上旋转的花样滑冰运动员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 例题2:某校高一部分学生分别乘甲、乙两辆汽车去参加社区劳动实践,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甲车内的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问参考系,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乙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驶 D.甲车、乙车以相同的速度向西行驶 3.位移与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出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是标量。 例题3从5m高处落下一个小球,它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2m高处被接住,则在全段过程中: A.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小球的位移为2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小球的位移为4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体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对应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一个时刻。 例题4: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一位公认的“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记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2009—2010学年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 编号:002 使用时间2009/12/1 编制人:赵慧丽 审核人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使用说明】 1. 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把握本节内容的重点知识然后自学。 2. 课上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3. 分小组展示规定的展示内容,规范快速,声音洪亮。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全面了解和掌握氨的性质,铵盐的性质。会制备氨气和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 验。 2. 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 力。 3. 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 氨和铵盐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 ⑴氨 ①物理性质 氨是 色 气味的 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 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 体积氨气。 喷泉试验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 实验结论:氨气 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了使溶液显 性的物质。 ②化学性质 a.与水的的反应 氨的水溶液叫 ,氨水显 性。 氨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时分解为 和 。 b.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生成氯化铵,该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现象为: 用途:可以用来鉴定氨气的存在 c.氨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体现了氨气的 性 用途: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⑵铵盐 ①铵盐受热分解 NH 4Cl 受热会分解 实验现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过程 。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② 铵盐与碱反应 写出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③氨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 (3)收集方法: (4)验满方法: (5)尾气处理: 二、合作探究 1. 氨气溶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分析氨水的成分,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 2. 写出NH 3 与H 2SO 4 、 HNO 3的反应方程式。 3. 能否用其他的气体代替氨气做喷泉实验?举例说明。(口头展示) 4.总结铵盐的通性(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总结)(口头展示) 5. 从离子反应的角度认识铵盐与碱溶液的反应,以NH 4Cl 和NaOH 溶液反应为例,写出离子方程式。 6.如何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7.收集氨气试管口棉花团的作用?(口头展示) 8.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写出1—2种即可) 9.怎样合理的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口头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在1L1mol/L 的氨水中( ) A .含有1molNH 3 B .含NH 3和NH 4+之和为1mol C .含NH 3·H 2O1mol D .含NH 3、NH 4+、NH 3·H 2O 共1mol 2.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 ,烧杯中的液体b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 和b 分别是( )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氮的循环 氨与铵态氮肥 硝酸及其应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气与氮的固定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 铵盐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 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 【学习目标】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重点】 氨气与水的反应及还原性。 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 【自学过程】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物理性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 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氨水中存在粒子 问题一: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各自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二: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具有下列性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与酸的反应 氨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NH 3 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与氧气的反应 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为)、 和氮肥——尿素[CO(NH 2) 2 ] 2) 铵盐 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受热容易分解。如: NH 4 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为 ; NH 4HCO 3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将生成的气体

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现象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碱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3)NH 3 的制取 实验室中可以用和(填化学式及状态)共热制NH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法收集 NH 3。检验集气瓶中的NH 3 的是否已收集满,方法 是。可以用来干 燥NH 3。(选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P 2 O 5 ) 针对性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 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 4 + B、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生成NH 3 C、NH 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 2 共热生成NO 2 D、NO、NO 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 3 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 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3、现有A、B、C三种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能与O 2反应生成B,B不溶于水,但却能与O 2 反应生成C,A和C都能溶于水,前者呈碱性,后者呈酸性,两者水溶液相混合得到了D的溶液,请填答A、B、C、D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E、A→B的化学方程式为。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鲁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含模块综合测试题,共6套 阶段验收评估(一)运动的描述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1~5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6~8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6分,选不全得3分,选错不得分) 1.2015年11月18日,俄罗斯历史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了最新的X-101巡航导弹对叙利亚进行了轰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析该导弹的形状时,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B.研究该导弹的飞行时间时,不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C.研究该导弹滑行过程中经过某标示物的时间时,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D.分析该导弹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时,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解析:选C分析该导弹的形状时,其大小和形状不能被忽略,A错误;研究该导弹的飞行时间时,导弹的大小远小于飞行距离,可以把它看成质点,B错误;研究该导弹滑行过程中经过某标示物的时间时,导弹的长度即为位移的大小,不能忽略,故不能把它看成质点,C正确;分析该导弹在空中的轨迹时,导弹的大小可以忽略,可以把它看成质点,D错误。 2.一个人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1所示,则在这几种情况下,该人的() 图1 A.运动轨迹一样B.路程相同 C.位置变化不同D.位移相同 解析:选D在题中所述的三种情况中,人的运动轨迹不同,路程也不同,但人的始末位臵相同,故位移相同,即位臵变化相同,选项D正确。 3.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 Δt可知() A.加速度a与速度的变化Δv成正比B.加速度a与时间Δt成反比

C .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相同 D.Δv Δt 叫速度的变化率,它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解析:选D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 Δt 知,加速度a 等于Δv 与Δt 的比值,当Δv 一定时,加速度 a 与时间的变化量Δt 成反比,当Δt 一定时,加速度a 与速度的变化量Δv 成正比,故选项A 、B 均错;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 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选项C 错误;Δv Δt 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变 化量的比值,反映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选项D 正确。 4.如图2所示,F1赛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F1赛车不仅加速快,而且有很强的制动特性,可以在1.9 s 内从200 km/h 减速到0,则其制动加速度大小约为( ) 图2 A .10 m/s 2 B .20 m/s 2 C .30 m/s 2 D .40 m/s 2 解析:选C 其制动加速度a =Δv t =0-200× 1 3.61.9 m/s 2≈-29.2 m/s 2,即制动加速度的大小约为30 m/s 2, C 正确。 5.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沿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度为v 1,下山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A.v 1+v 22 v 1+v 22 B.v 1-v 22 v 1-v 22 C .0 v 1-v 2 v 1+v 2 D .0 2v 1v 2 v 1+v 2 解析:选D 由于此人爬山往返一次,位移s =0,平均速度v -=s t =0,由于此人往返一次的路程为山脚到山顶距离的2倍,设单程为s ,则平均速率v - ′=s +s t 1+t 2=2s s v 1+s v 2 =2v 1v 2v 1+v 2 ,所以D 项正确。 6.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取向右为正方向,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 ,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 ,可知( ) A .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 .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 .这里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 .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 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解析:选ACD 速度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氮的循环 导学案

高三化学·硫及其氧化物导学案主备人公伟坤 【考纲要求】 1.了解硫的化学性质,掌握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2.掌握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考点梳理】 考点一、自然界中硫的存在与转化、单质硫: (一)自然界中的硫的存在与转化 在自然界中,硫既有态,又有态。思考:氯、碳、氮、硫、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硫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是只有化合态的是 (二)单质硫: 1、物理性质:色晶体,俗称,难溶于,微溶于,易溶 于。【思考】洗涤试管壁附着的硫,可用、清洗。 2、化学性质: (1)氧化性:S + Fe ——S + Cu —— S + Hg ——S + H2—— 【注】与变价金属反应,一般生成价态金属硫化物,氧化性Cl2S (2)还原性: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方程式。 (3)氧化性和还原性: 3S+6NaOH2Na2S+Na2SO3+3H2O,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物质的质量比为,该 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数目。 3、硫的用途: 主要用于制造、、火柴及,还可用于制造、 烟花爆竹等。 练习1、下列说法有关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硫是一种淡黄色的能溶于水的晶体 B. 硫与氧属于同一主族 C. 硫的化合物常存在于火 山喷出的气体中和矿泉水里 D.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在纯氧中的燃烧产物是三氧化硫 E. 硫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F.硫蒸气与红热的铜丝反应生成硫化铜 G. 硫单质的氧化性比氧气和氯气的弱2、下列物质不能用相应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 ①CuS ②FeS ③Al2S3④FeI2 ⑤Cu2S ⑥FeCl2⑦NO2⑧SO3 考点二、二氧化硫: (2)物理性质:色,有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易液化、沸点 较低。易溶于水( 1:40 体积比)。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水反应:SO2+H2O =,H2SO3的电离方程式为 ②与碱反应:NaOH十SO2(不足)=; NaOH十SO2(过量)= 想一想:当向石灰水通入SO2气体时,能析出白色沉淀,当SO2过量时沉淀又溶解。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量氨水吸收工业尾气中的SO2: 由于SO2中硫元素为价,属于中间价态,所以SO2既有又有。(2)强还原性 ①与氧气的反应: SO2 + O2,注:与O2在催化剂(如V2O5加热、飘 尘等)存在时反应,但在无催化剂存在时可以与 ............O.2.共存。 ... ②被X2(如氯水、溴水、碘水)氧化: SO2+ Cl2+ H2O=; SO2+ I2 + H2O= ③HSO3-、SO32-、SO2也能被其他氧化剂所氧化(如Fe3+、酸性高锰酸钾、硝酸、NO2等)。(3)弱氧化性: (气体、溶液中均可反应)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还原剂是,氧化产物是,还原产物是,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2)漂白性:二氧化硫能跟某些有色物质无色物质,该化合物又能恢复为原来的颜色。如:SO2能使品红试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工业上常用二氧化 硫漂白某些 ..有色物质。 【探究一】SO2的化学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