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资料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资料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资料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资料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夏枯草:果穗。苦辛寒。归肝胆经。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降血压。

决明子:成熟种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密蒙花:甘微寒。归肝胆经。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黄芩:根,苦寒。归肺胆脾胃大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血热胎动不安)

黄连:根茎。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痢要药)汤2~5克黄柏:树皮。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草:根及根茎。苦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根。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白鲜皮:根皮。苦寒。归脾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内外痈之要药)

连翘:果实。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疮家圣药)

穿心莲: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大青叶:叶片。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加工粉末团块。咸寒,归肝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丸散1.5-3克

贯众:带叶基部根茎。苦,微寒。小毒。归肝脾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蒲公英:全草。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乳痈要药)

紫花地丁:全草。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毒蛇咬伤)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肝心经。清热解毒。

重楼: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漏芦:苦寒。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土茯苓:块根。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治梅毒要药)

鱼腥草:地上部。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根茎。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山豆根:根及根茎。苦寒,有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马勃:真菌子实体。辛平,归肺经。清肺解毒,利咽,止血。(汤1.5~6包煎)

白头翁:根。苦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

半边莲:辛平,归心肺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山慈菇:甘,微辛凉。归肝脾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熊胆:干燥胆汁。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丸散0.25~0.5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鲜干块茎。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根。苦甘咸微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牡丹皮:根皮。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赤芍:根。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解毒,定惊。(血热妄行吐血)

清虚热药:

青蒿:地上。苦辛寒,归肝胆肾经。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白薇:根及根茎。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地骨皮:根皮。甘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清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根及根茎。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烧伤,瘀血诸证)

芒硝:含水硫酸钠。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下通便。

芦荟:甘寒,归肝胃大肠经。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润下药:

火麻仁:成熟果实。甘平,归脾、胃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峻下逐水药:

甘逐:块根。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丸散0.5~1克)

大戟:根。苦寒,有毒。归肺肾脾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丸散1克,汤1.5~3克)芫花:花蕾。辛苦温,有毒。归肺肾肾经。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丸散0.6克,汤同上)

商路:苦寒。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泻下攻积,消肿散结。

牵牛子:成熟种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祛积杀虫。丸散1.5~3克,汤3~9克。

巴豆:成熟果实制霜。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丸散0.1~0.3克。

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独活:根。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湿,止痛,解表。(善治少阴头痛)

威灵仙:根及根茎。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湿,温经止痛。

蕲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

木瓜:近成熟果实。酸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

海风藤:辛苦微温。归肝经。祛风湿,通络止痛。

昆明山海棠:苦辛温,有大毒。归肝脾肾经。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能行十二经络)

祛风湿热药:

秦艽:根,苦辛平,归肝胃胆经。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根。苦辛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桑枝:微苦平。归肝经。祛风湿,利关节。

豨莶草:辛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臭梧桐:辛苦甘凉。归肝经。祛风湿,通经络,平肝。

海桐皮:苦辛平。归肝经。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肾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雷公藤:苦辛寒。有大毒。归肝肾经。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根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带叶茎枝。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狗脊:苦甘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化湿药

藿香:地上部分。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芳香化湿浊要药)

佩兰:地上。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苍术:根茎。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厚朴:干根枝皮。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砂仁:成熟果实。辛温,归脾胃肾经。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白豆蔻:同上。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后下)

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菌核。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利水消肿要药。常治心脾两虚)

薏苡仁:成熟种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干燥菌核。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消肿,渗湿。

泽泻:块茎。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香加皮: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成熟种子。甘微寒,归肾肝肺小肠经。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包煎)

滑石:含水硫酸镁。甘淡寒,归肺胃膀胱经。利尿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

木通:藤茎。苦寒,有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

通草:干燥茎髓。甘淡微寒,归肺胃经。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瞿麦:地上。苦寒,归心小肠经。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萹蓄:苦微寒,归膀胱经。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地肤子:辛苦寒,归肾膀胱经。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海金砂: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止痛。

石韦:叶。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冬葵子:甘涩凉。归大肠,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下乳,润肠。

灯芯草:甘淡寒。归心肺小肠经。利尿通淋,清心降火。

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除浊,祛风除痹。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地上。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金钱草:全草。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根及根茎苦寒,归肝胆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珍珠草:甘苦凉。归肝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温里药

附子:乌头子根制品。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症,脾肾阳虚,寒湿痹证)(回阳救逆第一)3~15克先煎

干姜:根茎。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寒侵脾胃或脾胃虚寒、亡阳症,寒饮犯肺)

肉桂:树皮。辛甘大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滞经闭痛经)

吴茱萸:近成熟果实。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寒滞肝脉致寒疝腹痛及头痛。中焦虚寒,呕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虚寒)

丁香:干燥花蕾。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高良姜:根茎。辛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胡椒:辛热。归胃大肠经。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花椒:成熟果皮。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荜Bo:辛热。归胃大肠经。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理气药

橘皮:成熟果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胃气滞,呕吐呃逆)

青皮:未成熟果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干燥幼果。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木香:根。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沉香:含树脂木材。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檀香:木质心材。辛温。归心肺脾胃经。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川楝子:成熟果实。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乌药:块根。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青木香:辛苦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香附:根茎,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妇科调经要药)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香橼:辛,微苦,酸温。归脾胃肝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玫瑰花:甘微苦温。归肝脾经。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薤白:地下干燥鳞茎。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大腹皮:(槟榔衣)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刀豆:甘温。归胃,肝经。降气止呕,温肾助阳。

柿蒂:苦涩平,归胃经。降气止呃。

消食药

山楂:成熟果实。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活血化瘀。(肉食积)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

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脾,回乳消胀。(面食积)

谷芽:甘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成熟种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驱虫药

使君子:成熟果实。甘温,归脾胃经。杀虫消积。

苦楝皮:树皮根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杀虫,疗癣。

槟榔:成熟种子。苦辛温,归胃大肠经。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南瓜子:甘平,归胃大肠经。杀虫。

鹤草芽:苦涩凉,归肝大小肠经。杀虫。

雷丸:菌核。微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杀虫消积。

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地上部分或根。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大蓟:地上部分或根。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根。苦酸涩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花蕾及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侧柏叶: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白茅根:根茎。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苎麻根:根及根茎。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化瘀止血药:

三七:根。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吞1~1.5,汤3~10)茜草:根及根茎。苦寒,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蒲黄:花粉。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利尿。(包煎)

花蕊石:酸涩平,归肝经。化瘀止血。

降香:辛温。归肝脾经。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收敛止血药:

白及:块茎。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收敛止血要药)仙鹤草:全草。苦涩平,归心肝经。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紫珠:苦涩凉。归肝肺胃经。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

血余炭:苦平,归肝胃经。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温经止血药:

艾叶:叶。苦辛温,小毒,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灶心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活血止痛药:

川芎:根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中气药)

延胡索:块根。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郁金:块根。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姜黄:块根。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树脂。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油脂树脂。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粪便。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夏无天:苦微辛温,归肝经。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

活血调经药:

丹参:根。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妇科调经常用)

红花:花冠。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要药)

桃仁:成熟种子。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地上部。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泽兰:地上。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牛膝:根,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

鸡血藤:藤茎,苦微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王不留行:成熟种子。苦平。归肝胃经。活血调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咸寒,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续经接骨。

马钱子:成熟种子。苦寒,有大毒。归肝脾经。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丸散0.3~0.6克

自然铜:二硫化铁。辛平。归肝经。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苏木:甘咸辛平。归心肝经。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骨碎补:苦温,归肝肾经。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血蝎:树脂。甘咸平。归肝经。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

儿茶:苦涩凉。归心肺经。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止痛,清肺化痰。

刘寄奴:苦温,归心肝脾经。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破血消癥药:

莪术:根茎,辛苦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块茎。辛苦平。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虻虫: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斑蝥:辛热。有大毒。归肝肾胃经。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丸散0.03~0.06克。

穿山甲:鳞甲。咸微寒。归肝胃经。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止咳化痰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块茎。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此类之要药)汤3~10克。

天南星:块茎。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胆南星:天南星+牛胆汁加工。苦微辛,凉。归肝胆经。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禹白附:块茎。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白芥子:种子。辛温。归肺胃经。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皂荚: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小肠经。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旋复花:头状花序。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包煎)

白前:根茎及根。辛苦微温,归肺经。降气化痰。

清热化痰药:

川贝母:鳞茎。苦甘微寒。归心肺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鳞茎。苦寒。归心肺经。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瓜蒌:成熟果实。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竹茹:茎的中间层。甘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可凉血止血)

竹沥:甘寒。归心肺肝经。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天竺黄:甘寒。归心肝经。清热化痰,清新定惊。

前胡:苦心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桔梗:根。苦辛平。归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可宣开肺气通二便)

胖大海:甘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开咽利音,润肠通便。

海藻:咸寒,归肝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布:咸寒。归肝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黄药子:苦寒,有毒,归肺肝经。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

海蛤壳: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海浮石:咸寒,归肺肾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礞石:咸平,归肺肝经。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成熟种子。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治咳喘要药)

紫苏子:成熟果实。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根块。苦甘微温。归肺经。润肺止咳,杀虫消虱。

紫菀:根及根茎。苦辛甘微温。润肺化痰止咳。

款冬花:花蕾。辛微苦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马兜铃: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桑白皮:根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成熟种子。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白果:成熟种子。甘苦色平。有毒。归肺经。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洋金花:辛温。有毒。归肺肝经。平喘止咳,麻醉镇痛,止痉。

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硫化汞。甘微寒,有毒。归心经。清心镇惊,安神解毒。(丸散0.1~0.5克,不宜煎服)

磁石:磁铁矿石。咸寒,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丸散1~3

龙骨:骨骼化石。甘涩平。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琥珀:树脂化石。甘平,归心肝膀胱经。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丸散1.5~3克。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成熟种子。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柏子仁:种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灵芝:甘平。归心肝肺肾经。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合欢皮:甘平。归心肝脾经。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远志:根。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贝壳。咸寒。归肝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母: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

牡蛎:贝壳。咸微寒。归肝胆肾经。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代赭石:赤铁矿。苦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刺蒺藜: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罗布麻:甘苦凉。有小毒。归肝经。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角。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平肝之最)(汤1~3克先煎。研粉,0.3~0.6克)

牛黄:胆结石。甘凉。归心肝经。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丸散0.15~0.35克)。

珍珠:甘寒咸。归心肝经。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丸散0.1~0.3克)。

钩藤:带钩茎枝。甘凉。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后下)

天麻:块茎。甘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寒热虚实皆可。汤3~9克,研末1~1.5克)

地龙:蚯蚓干体。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全蝎:干燥体。辛平。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汤3~6,丸散0.6~1)(痉挛抽搐要药)

蜈蚣:干燥体。辛温。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量同上)

僵蚕:感染致死体。咸辛平。归肝肺胃经。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开窍药

麝香:雄体干燥分泌物。辛温。归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醒神回苏之要药,寒热闭皆可)丸散0.03~0.1克。

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热闭,丸散0.15~0.3克)

苏合香:辛温。归心脾经。开窍醒神,避秽,止痛。(寒闭,丸散0.3~1克。)

石菖蒲:根茎。辛苦温。归心胃经。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补虚药

补气药:

人参:根。甘微苦平微温。归肺脾心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补气第一)

西洋参:根。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气阴两伤)

党参:根。甘平。归脾肺经。补脾肺气,补血,生津。(脾肺气虚,气血两虚,气津两伤)

太子参:块根。甘,微苦,平。归脾肺经。补气健脾,生津润肺。(脾肺气阴两虚)

黄芪:根。甘微温。归脾肺经。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补中益气要药。蜜制)

白术:根茎。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药)(脾虚胎动)

山药:根茎。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脾胃肺肾全补,外加消渴气阴两虚)

白扁豆:甘微温。归脾胃经。补脾和中,化湿。

甘草:根及根茎。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大剂量可以起钠水潴留)

大枣:甘温。归脾胃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刺五加:甘微苦温。归脾肺心肾经。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绞股蓝:甘苦寒。归脾肺经。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红景天:甘寒。归脾肺经。益气健脾,清肺止咳,活血化瘀。

沙棘:甘酸温。归脾胃肺心经。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

补阳药:

鹿茸:雄鹿幼角。甘咸温。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1~2克吞服。

紫河车:胎盘。甘咸温。归肺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淫羊藿:全草。辛甘温。归肾肝经。补肾壮阳,祛湿除湿。

巴戟天:根。辛甘微温。归肾肝经。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仙茅:辛热。有毒。归肾肝经。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杜仲:树皮。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根。苦辛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肉苁蓉:带鳞叶肉质茎。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锁阳:甘温,归肝肾大肠经。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补骨脂:成熟果实。苦辛温。归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辛温。归肾脾经。暖身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菟丝子:成熟种子。辛甘平。肾肝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肾虚胎动不安)

沙苑子:甘温,归肝肾经。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蛤蚧:蛤蚧去内脏干燥体。咸平。归肺肾经。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核桃仁:甘温。归肾肺大肠经。补肾温肺,润肠通便。

冬虫夏草:菌体幼虫复合体。甘温。归肾肺经。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补血药:

当归:根。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补血圣药)

熟地黄:块根。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养血补虚之要药)

白芍:根。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阿胶:驴皮熬制胶体。甘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何首乌:块根。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龙眼肉:甘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补阴药:

北沙参: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肺阴虚\胃阴虚)

南沙参:根。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

百合:肉质鳞茎。甘微寒。归肺心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麦冬:块根。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心肺胃阴虚)

天冬:根块。甘苦寒。归肺肾胃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石斛:茎。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玉竹:根茎。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黄精:根茎。甘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与山药均为气阴双补之品)

枸杞子:成熟果实。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墨旱莲:地上部分。甘酸寒。归肝肾经。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女贞子:成熟果实。甘苦凉。归肝肾经。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桑椹:甘酸寒。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龟甲:乌龟腹背甲。甘寒。归肾肝心经。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鳖甲:鳖背甲。甘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收涩药

固表止汗:

麻黄根:根及根茎。甘微涩平。归肺经。固表止汗。

敛肺涩肠:

五味子:成熟果实。酸甘温。归肺心肾经。酸甘温。归心肺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治久咳虚喘要药)

乌梅:近成熟果实。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咳。

五倍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

罂粟壳: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

诃子:成熟果实。酷酸涩平。归肺大肠经。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石榴皮:酸涩温。归大肠经。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

肉豆蔻:成熟种仁。辛温。归脾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赤石脂:多水高岭石(含水硅酸铝),甘涩温,归大肠,胃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禹余粮:甘涩平。归胃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成熟果实。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覆盆子:近成熟果实。甘酸微温。入肝肾经。固精缩尿,益肝肾明目。

桑螵蛸:螳螂卵壳。甘咸平。归肝肾经。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金樱子:成熟果实。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海螵蛸:乌贼内壳。咸涩微温。归肝肾经。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莲子:成熟种子。干涩平。归脾肾心经。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

芡实:成熟种仁。甘涩平,归脾肾经。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椿皮:根皮或树皮。苦涩寒。归大肠肝经。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涌吐药

常山:根。苦辛寒。有毒。归肺心肝经。涌吐痰涎,截疟。

瓜蒂:苦寒。有毒。归胃经。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胆矾:酸涩辛寒。有毒。归肝胆经。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二硫化二砷。辛温,有毒。归肝胃大肠经。解毒,杀虫。(内服0.05~0.1)

硫磺:自然硫。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外解毒杀虫疗疮,内补火助阳通便。(内1.5~3克)

白矾: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外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止血,止泻,化痰。

蛇床子:成熟果实。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蟾酥:腺体分泌物。辛温。有毒。归心经。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内0.015~0.03克。

土荆皮:辛温。有毒。归肺脾经。杀虫,止痒。(不可内服)

大蒜:辛温。归脾胃肺经。解毒杀虫,消肿,止痒。

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水银火硝白矾升华结晶。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拔毒祛腐。(只外用)

轻粉:辛寒。有毒。归大小肠经。外攻毒杀虫,敛疮;内逐水通便。(内0.1~0.2克)

砒石:辛,大热。有大毒。归肺肝经。外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截痰平喘,截疟。

炉甘石:碳酸锌。甘平。归肝胃经。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利疮。(不内服)

铅丹:辛,微寒。有毒。归心肝经。拔毒生肌,杀虫止痒。

硼砂:硼砂矿石结晶。甘咸凉。归肺胃经。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丸散1.5~3克。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道地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中医方剂学 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 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 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 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 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 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 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 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 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 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 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 -1)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 夷: 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 白: 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 风) 桑 叶: 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 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 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综考研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就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得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得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就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得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基本技能。评价得标准就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得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得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得中医内科学与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得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得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得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得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三个层次得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得药性功用,方剂得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得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得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得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得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阐释有关得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临床与医学研究中常见得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中医诊断学约13% 中药学约13% 方剂学约13% 中医内科学约28% 针灸学约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Ⅳ考察内容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汇总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 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做好应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复习的目标明确,复习过程中才能积极地调动大脑的潜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时间的浪费减到最少。在复习开始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结合个人的实际和相关的条件,明确此次复习备考的目标。 1全面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 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熟悉和掌握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复习内容的基本步骤。考试大纲详细规定了各科目考查的内容、重点和要求,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重点与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内容和重点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内容详略不同,或者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常常和中医综合考试大纲有出入。平时任课教师不讲、一般考试不考的内容,大纲却常常作为考点或重点内容要求。因此,无论你是应届生、往届生或在职拟攻读研究生的人员,在开始复习之前,都有必要仔细地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考试大纲对专业内容的要求和明确复习范围。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复习到一定阶段常常出现越复习越不知道复习什么,也不知道复习了有用没用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因此丧失了参加考试的信心。 2认真分析复习的重点 了解和把握大纲要求是开始复习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对某些内容总是有的方面记得清楚,而另一些方面则较为模糊的情况。通过对大纲的学习,对照自己对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仔细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细致地将自己掌握的不牢固的课程、章节、知识点等总结出来,这些内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发现复习重点,那就是模拟题训练。在做题过程中常常出错的地方一般就是自己的弱点,在复习时就应当作为重点来对待。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发现的重点往往比较分散,可以作为对前一种方法的补充,在复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对复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时使用。 3适应考试的方式和环境 虽然大多数考生都已“身经百战”,应考经验较为丰富。但中医综合考试不同于一般的结业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时间长达三个小时,题量多达180个,涉及的课程有六门之多,考查的知识点多达数百个。考试时间长、题量大、考查内容知识点多,考试的方式和题型全部为客观性的选择题。这样长时间、大强度的考试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考生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整,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使自己的身心较好地适应严酷的考试环境。 (二)借鉴往年考生复习备考经验 今年中医综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除增加针灸学和设立分专业试题外,大部分考试内容、考试的方式、题型等没有变化,因此,借鉴往年考生的复习备考经验还是很有帮助的。往届考生经过了考研全过程的锻炼,对复习备考的过程往往有比较成熟

中药学硕士考研全面解析(详细)

中药学硕士考研全面解析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专业硕士招生的扶持力度,加强培养专业型人才,专业硕士因其侧重专业技能与实践等特点,正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2015考研报考总人数为164.9万,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比去年增加5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相比2014考研增加了4个百分点。 那么,在目前已经设置的39种专业硕士中,我们对它们了解多少呢?同学们在报考专硕前对这些学科的专业院校排名及考试要求了解多少呢?在此,凯程老师整理了中药学硕士专业考研信息,供备战考研的同学们参考! 专业介绍: 一、为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英文缩写为MCMM。 院校排名: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一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得分84.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二名:成都中医药大学,得分80.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三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得分79.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四名:中国药科大学,得分78.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五名:广州中医药大学,得分77.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六名:长春中医药大学,得分76.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七名:武汉大学,得分68.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八名:吉林农业大学,得分67.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九名:河南中医学院,得分66. 中药学专业大学排名第十名:陕西中医学院,得分61. 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2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可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2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新版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首过去一年的各种疲惫,困顿,不安,怀疑,期待等等全部都可以告一段落了,我真的是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安稳的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了。 虽然时间如此之漫长,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这可真是血与泪坚坚实实一步步走来的。相信所有跟我一样考研的朋友大概都有如此体会。不过,这切实的果实也是最好的回报。 在我备考之初也是看尽了网上所有相关的资料讯息,如大海捞针一般去找寻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所幸的是遇到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战友和前辈,大家共享了资料和经验。他们这些家底对我来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现如今,我也终于可以以一个前人的姿态,把自己的经验下下来,供大家翻阅,内心还是比较欣喜的。 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由于篇幅较长,还望各位同学能够耐心看完,在结尾处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 参考书目为:

1.《中药化学》(新世纪第三版),匡海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中药药剂学》(第二版),李范珠李永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药鉴定学》(新世纪第四版),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高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众所周知,真题是考研英语复习的treasure,正所谓真题吃透,英语不愁! 那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拿真题练手呢? 假如你是从1月份开始准备考研,考虑到你第一个月刚入门,决心不定、偷工减料,并且觉得考研难不时地需要给自己做点心理建设,那么1月份等同于没学。真正投入考研事业要从2月份开始算:2、3月两个月的时间怎么也可以背完一轮单词并学到一点语法皮毛了,故在4月这个春暖花开之际刚好可以开始练习真题啦~ 千万不要单词没背多少或者跳过语法直接做真题,这样不仅做题过程很生涩,而且囫囵吞枣只能是浪费真题,关于真题大家可参考木糖的。 4月—12月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真题练习该怎么规划呢? 建议可以这样安排: ①4月—5月完成考研英语真题中的阅读部分; ②6月—8月完成考研英语真题中除作文外的部分; ③9月—11月除了近几年真题,将剩下的真题全都做完,包括作文; ④12月成套做最后三年的真题,当考前模拟,注意整体的做题效率,如一篇阅读最多最多20分钟内完成,同时也要确保正确率。 不仅单词需要每天坚持背,贯穿考研全程,真题也是每天都要有接触,保持做题的“手感”、训练“语感”并培养英语的学习兴趣。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一、中药学考查目标 中药学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药学考点解析 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理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苎麻根,白芨、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

2017 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一、A 型题(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 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 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 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C 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气能摄津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 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D 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 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 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 D A 气陷 B 亡阳 C 气逆 D 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 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D.风热犯肺证 15.症见纳呆,脘腹坠胀,大便溏稀,神疲乏力,证属 C A 胃气虚 B 脾气虚 C 脾虚气陷 D 脾阳虚 16.症见神疲乏力,肌衄,舌淡,证属 D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血两虚 D 气不摄血 17.下列选项中,属太阴病证辨证依据的是 D A 四肢厥冷

新版中南民族大学中药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很多年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混迹于人群之中,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做着这个时代青少年该做的事情,一切都井井有条,只不过,我不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只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只是随众而已,虽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 但是后来,对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忽而发现,自己真的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苍茫一粟,而我自身的存在可能根本不能由我自己来把握。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之后,忽然有了争夺自己命运主导权的想法。所以走到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考研,考研只不过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不过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稳妥且便捷的道路。 而事到如今,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隔一年之久,我终于涅槃重生得到了自己心仪院校抛来的橄榄枝。自此之后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方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不再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而这一年的时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懒惰、闲散的人来讲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这期间我甚至想过不如放弃吧,得过且过又怎样呢,还不是一样活着。可是最终,我内心对于自身价值探索的念头还是占了上峰。我庆幸自己居然会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不枉我活了二十多个春秋。 在此写下我这一年来的心酸泪水供大家闲来翻阅,当然最重要的是,干货满满,包括备考经验,复习方法,复习资料,面试经验等等。所以篇幅会比较长,还望大家耐心读完,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也不枉我码了这么多字吧。 中南民族大学中药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 参考书目为: 1.《中药化学》(新世纪第三版),匡海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中药药剂学》(第二版),李范珠李永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药鉴定学》(新世纪第四版),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高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关于英语 其实我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差的,起码在考研之前,这让我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坎要过,不过好在只要过了这个坎,英语成绩一定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度过这个坎,我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去看英语,用到的资料就是木糖英语的真题和单词,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就只是看英语不停的坎,付出了读文章读到恶心的代价,虽然当时觉得真的很痛苦,但是实际上现在想来还是值得的,毕竟英语的分数已经超乎我的想象。 如果你的英语也很差,真的没必要自卑,拿自己的弱项去对抗别人的强项,徒增烦恼。在我复习的时候我不仅做了真题还顺带着背了真题里面的出现的高频率单词,这个基本上是背了两遍,虽然没有背的很熟,但是也丰富了词汇量,做真题,再背一背真题里出现的好句子。 关于单词,一共50个list,我每天就背一个list,背完后把单词抄到纸上,到晚上后就用铅笔把中文意思写出来(因为考研英语对拼写要求很低,所以大部分我们看到单词只需要反射出来什么意思就好!!!!!第一遍用了50天,同时可以每天做点阅读,每天做几篇模拟题(因为真题很重要,需要珍惜),第二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方剂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与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 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与中安神—-—温胆汤 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与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与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归脾汤(共9处) 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 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 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 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 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中医综合的复习,开始是面对茫茫书海手足无措,渐渐有了经验,时间却已经不多。因此希望把我复习的经验写出来,虽然我考的也不是很好,经验也未必实用,但毕竟是过来人语,希望能对诸位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一、看真题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要说中医综合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真题。今年考试时我发现起码有一半的考题都似曾相识,可惜当时不注重背答案,做起来还是很茫然。因此诸位学弟学妹要注意了,咱们中医综合的考试重题率是很高的,或者即使不是原题重现,考的知识点还是差不多的。因此那种希望从头到尾把课本看的很熟,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这种方法,当然不是不对,但是太累了,效率不高。你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别的科造成影响。 做真题就相当于有老师在给你划重点。因为咱们复习,课本往那一摞,觉得好多啊,但其实他要命题,基本上还是有限的那几个地方。因为一是这些地方重要,二是这些地方好命题。因此先把真题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试就有底了。 怎么做真题呢?首先弄一本口碑好的真题,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真题答案错误百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我没法给出建议哪一本比较好,因为今年我所做的,以及我同学做的、从网上下的真题,错误都挺多。勉强说来240分的真题部分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它的预测题错误很多。 真题有错误不要紧,因为最终你还是要通过这个真题去找书上的知识点、去掌握它。从这个意义上讲,买一本错误百出的真题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督促你积极对照课本找答案,所以不必在真题质量上太过纠结。不仅要掌握这个知识点本身,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比如中基某一年考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问肝为什么属木。看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把心脾肺肾都看了。结果过了两年脾和肾也考了。这就是相类似的知识点。又比如考某舌象是什么病,下面四个选项。做题时不仅要把正确选项记住,还要掌握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病,各自的舌象是什么。 如此一来,照这种方法做真题,凡是真题上涉及的知识,都能掌握了,就很厉害了,因为这个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有的同学一看真题,其中涉及到经典(主要是内经)的原文,觉得很恐怖,怎么考研的范围这么广啊,内经原文都考。但一年一年看下来,发现考来考去就那么几句。最经典的例子: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五句2、是故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等等五句3、太阳之脉,其终者……等等六句。考过n多n多次。今年考了个“久行伤筋”,保不齐明年就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这些都是可以联想到的。所以把

2019年-考研《中药学》考点精华(精华版)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物性味归经功效 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肺、脾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生姜辛,温肺、脾、胃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辛,微温肺、脾、胃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辛,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肺、胃、大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细辛辛,温;有小毒肺、肾、心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辛,温膀胱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肺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肺、胃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辛,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药物性味归经功效 薄荷辛,凉肺、肝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蝉蜕甘,寒肺、肝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 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肺、肝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蔓荆子辛、苦,微寒膀胱、肝、胃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甘、辛,凉脾、胃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苦、辛,凉肺、胃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寒肺、膀胱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药物性味归经功效 石膏甘、辛,大寒肺、胃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供外用) 知母苦、甘,寒肺、胃、肾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

二.收涩药 敛肺涩肠:五味子、乌梅、椿皮、可子、五倍子、罂粟壳 敛汗: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麦、麻黄根、山茱萸 敛肺涩肠生津:五味子、乌梅 补肾涩精止遗:五味子、莲子、山茱萸、芡实、覆盆子、桑螵蛸 固精缩尿:桑螵蛸、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倍子、莲子、山茱萸 涩肠止泻:五味子、乌梅、椿皮、赤石脂、可子、肉豆蔻、石榴皮、罂粟壳、金樱子、五倍子 收湿敛疮:乌贼骨、赤石脂、五倍子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化痰止咳平喘药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善治湿痰:半夏、南星、陈皮、茯苓 善治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苏子 善治风痰:南星、白附子 善治热痰:贝母、瓜蒌、竹沥、竹茹、天竺黄、马兜铃、枇杷叶、 前胡、桑白皮、海哈壳、海浮石 善治顽痰:南星、礞石 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白芥子 善治燥痰:川贝、瓜蒌仁 降气化痰:旋复花、白前、前胡、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既止咳平喘,又润肠通便:苏子、杏仁、桃仁、瓜蒌仁 既泻肺平喘,又利水消肿:桑白皮、葶苈子

消痰软坚、利水:昆布、海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哈壳、海浮石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平肝息风药 四.平肝息风药: 既平肝又息风:牡蛎、羚羊角、钩藤、天麻 既平肝又清肝:石决明、珍珠母、罗布麻、羚羊角、钩藤既平肝潜阳,又清肝明目: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 既平肝又明目: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既平肝又疏肝:刺蒺藜 既清肝又息风:钩藤、羚羊角、地龙 既息风又祛风:天麻、僵蚕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全蝎、蜈蚣 息风、通络:全蝎、蜈蚣、天麻、地龙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安神药 五、安神药: 清心(除烦)安神:朱砂、黄连、连翘、淡竹叶、栀子、木通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龙骨、牡蛎 纳气平喘:沉香、磁石、补骨脂 宁心安神:石菖蒲、远志、茯苓 既安神、又活血:琥珀、合欢皮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补益药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 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22015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7.“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8.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 9.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 C、风性开泄 D、风性善行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11.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 B、气闭 C、气脱 D、气亡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 C、风中络脉 D、热极生风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14.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热者寒之 B、用热远热 C、阴中求阳 D、因人制宜 15.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