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河南省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王庆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4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德育目标】

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了解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稳定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这些因素可以改造,向更有利于人地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

2.具体分析一些事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通过多媒体手段做一些农业景观的课件,并收集新闻、图片资料,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杨贵妃是四大美女中皮肤最好的一位,对她的描述是这样写的,“姿质丰艳,肤如凝脂”,她的容貌达到了道德伦理无法约束的境界,于是出现了唐玄宗父夺子妻的丑闻。其实,杨贵妃的容颜得益于一种水果——荔枝,荔枝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杨贵妃酷爱荔枝,吃荔枝,喝荔枝酒,用荔枝酒洗澡。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为什么不荔枝移栽到华清宫呢?(承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一、农业区位的概念

1.农业

请同学们看看图片上的人们从事什么样的产业活动?有的从事种植业,有的从事养殖业,有的从事养殖业..........。其实,这些活动都是农业活动,(承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

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农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承转)那么,什么是农业区位呢?

2.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具体地理位置,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如图所示毛尖茶选定在信阳种植。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受什么影响。(承转)为什么毛尖种植在信阳而牡丹种植在洛阳?受那些因素影响

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因素,一类是社会经济因素。请同学们看图3.3给这些区位因素进行分类。(互动提问)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市场

交通

劳动力

科技

政策

(承转)这些对农业区位选择构成影响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下面我们进行逐一分析。

1.自然因素

(1)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气候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产量、质量、栽培方法等。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光照、热量、降水等气象要素上。

(承转)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照,在没有达到光饱和点之前,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光照长短、强弱决定作物的分布和质量,对农产品的品质影响也很大。如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阴雨天气少,光照强;夏季白昼又长,光照时间长,光照十分充足,所以新疆瓜果品质非常好。

(承转)农作物的旺盛生长不仅需要光照,还需要一定的热量条件,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它对农作物影响体现在积温和昼夜温差上。积温不同,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和耕作制度也不同,在农业区位选择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如图,南北方热量不同,耕作制度有很大差异。另外,昼夜温差也影响有机质和糖分积累,从而营养农作物的品质,如新疆昼夜温差大,瓜果含糖量特别高。

降水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力。南稻北麦就与降水有关;农牧区的分界

线也是以降水为基础的。(问题回顾,互动)

(2)地形:指地表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是通过地形类型、海拔、坡向来影响作物的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平原,土层深厚肥沃,地势平坦利于机械化作业,可发展种植业。

山区,耕作不便,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可发展林业、畜牧业。

(3)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不同地区土壤类型不同,请同学们看看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我们河南的棕壤,南方的红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他们的肥力、酸碱性、土层厚度不同,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4)水源:水的来源和存在形式的总称,是农业高产、稳产的保证,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

(承转)通过以上学习可知,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其实农业生产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2.社会经因素

(1)市场

农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图所示,郑州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奶牛基地,原因是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

进行,郑州市人口规模扩大,对农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包括牛奶,鲜牛奶不便于长距离运输又容易变质,所以牛奶基地分布于郊区。市场供求关系又怎样影响农业生产规模呢?当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导致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反之生产规模减小。

(承转)为什么在我们太康县建业超市里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南方热带水果呢?

(2)交通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交通运输条件,蔬菜种植,园艺,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所以我们在超市里很方便买到热带水果。

(3)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一般都受到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我国的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种粮补贴政策。(4)科技

农业科技因素是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农业劳动率的重要条件。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提高产量、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如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土壤条件。

科技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其他区位因素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如对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生产资料的制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

(5)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也会影响农业区位,它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一般来说,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量大于小麦。

三、农业区位选择

(承转)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社会经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农业区位选择时,要考虑到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地域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确定其发展方向。我们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只能利用其较有利的一个或者几个农业区位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假设你是农业决策者,你怎么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互动)

假如你是农业决策者,你准备种植一万亩地的柑

橘,你怎样对农业区位进行选择?出发点是什么?

最理想的农业区位应具备哪些特点?

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该因素对农业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此地就不可能有该农业的分布。

农业的区位选择,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现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获得最佳效益。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承转)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力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最大,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也较大,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观念看待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对于自然因素,我们可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如江南红壤丘陵,红壤酸、粘、瘦是缺陷,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的角度看,适宜种植茶树、柑橘等。

两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如图对水热条件的改造,对地形的改造等。

(承转)相比之下,社会经济条件却总随者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承转)由于市场的开放,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市场意识的增强,这对农业区位选择起到积极作用。

(1)市场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市场的区位,产品的价格,以及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郊区农业的发展就是市场区位变化的结果。如图郑州市郊区的草莓基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进行,大城市人口的集聚,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为此大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向蔬菜、肉、奶、蛋等农副产品。

另外,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的价格,从而影响作物种植的类型和规模,如图所示,中牟玉米改种大蒜就是这种道理。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上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了跨地区乃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如荷兰的鲜花装点整个世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系统分析了农业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课时作业

分组讨论:

1.一二小组讨论我们太康县种植小麦的区位因素。

2.三四小组讨论我们太康县种植玉米的区位因素。

3.五六小组讨论我们太康县种植棉花的区位因素;分析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不同的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不一样的,既有自然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这就是——农业地域的形成。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承转)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特色呢?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下面我们就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为例,来探讨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互动)什么是混合农业?我国有没有混合农业?混合农业有哪些类型?

混合农业主要是既从事耕作业又从事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农业在世界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称。

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互动讨论)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互动)

根据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一牧羊带在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结合澳大利亚的地形,分析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完成该题。

(互动)请同学们看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其降水分布图上的位置。

小麦一牧羊带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和西南部。尤其东南部,这里处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年降水量在300~750 mm,降

水适中,非常适合于小麦的生长。

(承转)同学们再看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该图上的对应位置。

从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1月(最热月)温度约20℃左右,气候温和,适合小麦和绵羊的生长。

(承转)我们再来看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图和小麦一牧羊带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人口密度基本在1~10人/平方千米之间。既保证了足够的劳动力,又接近城市消费市场。

降水、温度、水源等为小麦一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原先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一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区农业变化大趋势的是()

答案:B

2.近年来,我国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①平原地形为主②雨热同期的气候③城市市场需求大④农业技术的推广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C

二、综合题

1.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自然条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区位因素是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B.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C.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D.天然橡胶分布在热带

答案: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光热(气候)

2.读“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

(2)影响世界各地农业生产主要因素的差别很大,形成了极为明显的________特征。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坚持________的原则。

板书设计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的概念

1.农业

2.农业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三、农业的区位选择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特点

3·案例分析: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农业区位因素 学案

精品文档农业区位因素 【考纲点击】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设问角度】 一、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素 二、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条件 三、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 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评价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请先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和细化资料书的“知识框架”;10分钟时间识记,并完成预习检测。 一、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素 【预习检测】 请说出以下农业的主导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橘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 海南的天然橡胶() 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 上海城郊的花卉、蔬菜() 江南丘陵的茶树()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 新疆的棉花() 【课上探究】 农业区位因素是否可以改造?若可以,请举例说明。二、如何分析某区域区位条件 [2014·全国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 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 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 发展。图5示意英国地理 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 各月气温、降水量。 (2)分析限制英国棉花 种植的气候条件。 三、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 (2013高考题海南卷)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 药材。武都(位置见图2)素 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 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4.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 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 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 ②海拔较高 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④年温差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 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学习重难点】 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 农业区位的选择 区位含义: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政策、、劳动力 区位 农业 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 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区位选择实质:对农业土地的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处于之中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 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比较 ,对 农业区位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 ,对农业区位影响 风气候、地中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下节课提问。 区位

【问题探究】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罗列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完成教材P43活动题,根据活动题分析: 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知识点拨】: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1)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则限制因素为主导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与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与“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与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01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02季节性和□03周期性很明显。 3.农业区位的含义 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自然因素 (1)气候:在自然因素中,□04热量、□05光照、□06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使农业具有明显的□07地域差异。 (2)水源:便于□08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09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10林业

或□11畜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12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5.主要人文因素 (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13类型和□14规模。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15运输、□16存储费用和□17运输时间。 (3)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18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19价格等。 (4)其他人文因素:□20资金、□21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1.判断正误。 (1)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2.下列各地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B.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C.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D.吐鲁番种植葡萄 答案 A 解析横断山区立体农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江南丘陵种植茶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 3.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这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政策。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

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间分配:3分钟。其中歌曲2分钟) 播放MTV,阳春组歌之甜甜的马水桔(部分)。 【教师】歌曲赞美了我们家乡的哪种特色水果? 【学生】马水桔。 【教师】我们家乡阳春在200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请大家回忆初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涉及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区位理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出发,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完成对地理原理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予渔”;同时还选取本地的一些典型素材进行扩展分析,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体现新课改“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 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农业生产活动 对我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内容,但学生没有充分探究过,并且内容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综合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让学生自 主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行成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可以从哲学高度讨论,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科综合,体现地理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 进行世界观的熏陶。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布局与变化的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知识整合] 1.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温室大棚内水果、蔬菜口感较差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棚内光照不足,昼夜温差较小。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深度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 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依分作答(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4.比较分析法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2013·课标Ⅰ,1、3)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下图,完成(1)~(2)题。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高中地理 3.1农业区位的选择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课前预习学案】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2)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 3.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科技等。 (3)探究讨论:农业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 答:不是。自然因素发展变化比较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探究讨论:同一农业地域内,有何共同特征? 答: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发展方向等相同。 3.成因:是发展农业、农业土地的结果。 【课内探究学案】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的区位因素: 读P42图3.3,说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1)自然条件: :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典型例题一:影响某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很多,但其中必然会有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主导因素)。找出下列某地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限时训练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什么是农业?你知道南京街上卖的甘蔗来自哪儿?南京为什么不种甘蔗?(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究竟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2.再观察我国“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图,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3.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4.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你知道为什么《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吗?(气候)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农作物的需水量 (2)地形、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2.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__,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②____________)各因素的③____________。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④____________。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⑤________、⑥________、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政策。 (3)技术条件: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⑨____________比较稳定,⑩________________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__________、社会、?______ ___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 (1)概念: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欧洲、北美洲等地。 (3)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因素。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探究材料】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_________________。 4.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因素。 5.读教材P55图3.3“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哪些?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你还能想到哪些? 6.判断影响下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在干旱环境下发展灌溉农业。()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我国南方地区被称为“茶的故乡”。() 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那就是“订单农业”。()乳畜业、花卉种植、蔬菜种植、禽蛋养殖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7.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人文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该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_______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_______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_______的发展变化。 2._______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3.______________的改善和农产品_______、_______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三、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__________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__________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__________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__________的限制。 4.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__________大量减少,同时__________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__________的农作物生产。 5.江浙地区__________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需要耗用大量劳动力的传统桑蚕业逐渐萎缩,而广西则利用__________优越、______________且_______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桑蚕业。 6.拉萨蔡公堂乡的冬暖式大棚是该市蔬菜的供应地,海南是全国的蔬菜基地。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海南岛与拉萨相比,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拉萨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2)塑料大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试分析拉萨发展塑料大棚的有利条件。 【随堂小测】 1.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市郊区农业变化大趋势的是()。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教案)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农业区位因素教案定稿版

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第一讲农业区位选择(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判断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区位优势或限制性因素; 4.学会分析某一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复习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1.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 分析某一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分析判断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区位优势或限制性因素; ③评价某一地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 生(看图片,思考)什么是农业 师(讲解)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来获得产出。广义上包括农(耕作业)、林、牧、渔业。 (设问)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能不能将农业生产类型进行调换?为什么?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不同,是因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不同,所以农业的地区分布也不同。在地理上,我们把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影响农业生产

的条件称之为农业区位。 一、农业区位因素 推进新课 师: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关系。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核心考点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合作探究] 阅读?三维设计?104页考点一,思考以下问题: 1.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2.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自然要素上?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29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案29 农业的区位选择 [目标定位] 1.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掌握中国、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3.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绝对区位)。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②__________(相对区位)。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主要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③______、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④________、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文化、⑤______等。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⑥__________。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⑦________和一定的⑧________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⑨________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3.成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差别:由于动植物的地域分布不同,以及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5.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 (2)区位因素:地势?____________、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暖、?__________、机械化程度 高。 (3)生产模式:“土—草—畜—市场”。 (4)措施:天然草场改良为?____________;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 【问题思考】 1.想一想: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1)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2)吐鲁番盆地生长长绒棉和葡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一议:我国某山区某年柑橘普遍大丰收,而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橘熟无人摘,甚至出现橘树被毁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一中学麦萍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其它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对于整章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两种不同农业景观图的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通过教材p43的活动1和2,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课本p43活动3,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教材中以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材料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高壹地理导学案 课题:3.1农业的区位选择(第壹课时) 【学习目标】 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重点难点】 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2.难点: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法指导】 通过案例和活动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知识链接】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由于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壹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观察、对比图3.1和3.2,认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分析图 3.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 根据活动题分析: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和区位因素的关系。 实例分析: 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茶道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都较寒冷,为什么农业类型不同。() 4.壹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活动1和2要求在地图上找到各个地区相应的地理位置且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例分析: 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杭州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乳、肉、蛋和蔬菜的农业生产基地。() 公路边的乳肉畜牧业、园艺业。()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图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反复运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P44案例1的运用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1.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城市学生来说,农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事物,本节课教材中所展现的图片和材料,如湄南河的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牧场,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