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聆听《春到沂河》、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能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示乐曲的变化。2.能力目标: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

教材分析:

柳琴独奏《春到沂河》乐曲采用了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曲中的引子和第一部分就是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发展而成的。

教学重点: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前十六分音符的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春到沂河》

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

(1)这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

(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三、学习《嘀哩嘀哩》

1.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

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2.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3.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4.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A、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的长短。

B、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5.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6.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

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

再学唱最后8小节。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7.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8.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歌曲并进行表演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第七句的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春天举行音乐会》的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学习《春天举行音乐会》

1、谈话导入: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你能用人声来模仿一下吗?春雷的声音?春水的声音?春雨的声音?春风的声音?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课题揭示的《春天举行音乐会》。

2.聆听范唱(教师示范或听录音)。

3.设问: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这首歌多么富有想像!

4.学唱第一部分歌曲(前16小节):

(1)有感情地、有节奏地吟读歌词(按音乐节奏)。

学生吟诵歌词时,教师弹这16小节曲调为他们伴奏,既作为背景,又为学曲调铺垫,注意:

(2)在有感情熟读这段歌词的基础上,学会曲调与歌曲。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以乐句为单位,以听唱法为主学唱曲调。“春天举行音乐会”是点题乐句,也是全歌的高潮,要注意唱好。)6.有感情地唱全歌,并伴以动作表演。

7.以打击乐伴奏渲染其气氛。

8.打击乐的编创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乐器,二是选择节奏

三、创编活动

1.启发引导谈话,本课听的、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即大自然的春天。表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我们每一位学生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能否也尝试一下创作……

2.课本上有四幅图,你们还可以画出更多的春天的画面,在欣赏的作品中用柳琴、小提琴表现,你们可用打击乐或你们各自所掌握的各种乐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可以来表现),用你的想像去创作吧。

3.创作活动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伙伴二、三人一起创作,也可以是小组,请大家自由结合,充分想像,即兴创作。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可爱的动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顽皮的杜鹃》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教学目标:1、认识低音掌握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2、学会歌曲旋律,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

1.解题导入。设问:谁有过去大森林的体验?也许我们大部分都没有去过。能称森林的是几万株几十万株的大树组成的茫茫一大片大树。今天要欣赏的作品是《森林深处的杜鹃》,你能从音乐声中想像吗?

2.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

3.再听《森林深处的杜鹃》,要求:

(1)当你听到是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时请站起来?

(2)当你听到杜鹃鸣叫声时请举手。

4.师生讨论。

师问: (1)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吗?

(2)你能模仿杜鹃的叫声吗?

5.复听乐曲:要求,把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你认为最方便、最能表现的形式表达出来。如:简笔画、身体的动作……边听边表现,要保持教室安静能听清音乐,自由想像。

6.简单介绍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7.完成教材下方的练习与思考。

8.在括号内填入单簧管名称或图形。

三、学习《顽皮的杜鹃》

1.复习已学过的音高,注意唱准,尤其是两

音的音准。

2.讲解低音点,在记谱中,除了从八音外,还有低音区的音,简谱中用音符下面加点来表示,如“5 6 7”的低音就用来表示。教师示范“5 6 7”的柯尔文手势。

3.唱准八个音,同样要注意唱准。学生边唱边打手势。

4.出示《顽皮的杜鹃》前4小节曲谱,让学生视唱:

5.在能准确视唱前4小节的基础上,再加4小节:

谁能以最短的时间,唱的最准确,进行表扬

6.听辨训练:听出乐句的重复部分及出现最多的两个音是什么音?在什么时候出现?(教师弹奏全曲。)

7.视唱全曲。表扬能完整地唱全曲的学生。

8.学唱歌曲。注意唱“咕咕”时要短促、跳跃,想像就是杜鹃在歌唱。

9.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教师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赛马》歌曲表演《花喜鹊和小乌鸦》创作自己的歌

教学目标:1、学会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生自己创作小歌曲,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3、聆听赛马,通过热烈奔放的节奏,感受草原的热闹景象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赛马》

1.有条件的学校准备一段内蒙古大草原举行赛马盛会的录像,以及一段二胡演奏。如班上有学生会拉二胡或教师本人会二胡演奏更佳。

2.播放内蒙古人民赛马盛会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赛马时的热烈场面。

同时播放录音《赛马》

3.师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场景?

4.揭题《赛马》二胡独奏。

5.听听二胡的音色,讲讲二胡的主要结构与发音原理:二根弦,一个共鸣箱,一把弓。弓摩擦弦,振动发声,由共鸣箱扩大传音。

6.聆听第一乐段主题。再随主题哼唱一次。

师问:这段音乐表达了当时比赛场面怎样的气氛?音乐主要运用什么节奏型表现这种气氛?

7.聆听第二乐段的主题:

再随这主题哼唱一次。

8.师问:这段音乐与第一乐段音乐比较,又表达了比赛的怎样情?

9.再听第二乐段。

师问:(1)第二乐段的主题反复了几次?

(2)你能想像每次反复的不同变化,在比赛的场面上的不同情景吗?

(3)第二次反复时,独奏乐器二胡是怎样演奏的?你能模仿一下吗?

10.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五幅插图。听完后谁能把这场赛马盛会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11.复听全曲,边听边用节奏乐器、或人声表演赛马时的情景。

三、学习歌曲

1、用寓言故事导入课题

2、教师范唱歌曲

在聆听时要注意歌曲的情绪时怎样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时哪几句?

3、放录音听范唱,模唱印象深刻的乐句。

4、教师弹琴学生听歌曲旋律

5、跟随录音,看歌谱哼长唱歌谱

6、重点解决难点部分,老师及时给予纠正

7、完整的学习歌曲。

8、学习演唱歌曲曲谱

9、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做伴奏

四、创编活动

1.该曲调的创作要符合三个条件:

(1)用八个音。

(2)用四种节奏型。

(3)4小节长度。

2.凡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

3.在学生创作后,要让学生自己唱自己创作的歌。

4.评价后(师生共同评价),唱几首优秀的创作,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五、教师课堂小结

第三课童趣

教学目标:

1、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教学内容:表演《摇船调》

教学重难点:感悟谜语的乐趣。

教学分析:

歌曲《摇船调》

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欢乐的情景。节奏明快、紧凑,体现了客家儿童爽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前课内容

三、导入

由《猜调》导入: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四、歌曲学习

1、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2、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伴随律动。

3、看歌谱,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4、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

5、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表演。

6、分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

7、评价小结。

五、创编活动

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1、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2、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3、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表演。

4、单元小结:音乐与人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童趣、乐趣。

六、课堂小结

第四课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场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小号、口笛……)。

2、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1、熟悉乐器的音色及种类。

教学方法:欣赏法、视唱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电子琴、实物投影、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聆听《游击队歌》、《苗岭的早晨》

1、听觉直接导入:

(1)、播放《游击队歌》与《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句音响。

(2)、设问:你能听辨出这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2、揭示作品的名称及演奏的乐器名称:

《游击队歌》——口哨; 《苗岭的早晨》——口笛;

3、聆听《游击队歌》:

(1)、有条件的学校可将该歌谱用投影仪显示出来,让学生边听口哨吹奏,边看歌谱,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3)、复听时,可允许班上会吹口哨的同学随录音跟着学吹片断。4、聆听《苗岭的早晨》:

(1)、设问:听了这首作品你想像一下,苗寨早晨的美丽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2)、教师简单介绍口笛乐器。

5、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的练习

⑴、这一听辨活动,主要是将曲名、音色、画面形象连为一体,即:将听觉、视觉、人文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的能力。 ⑵、这一练习可以是两个作品为一组,分组听后即做练习。也可以四个作品听完后,再完成该练习。

二、聆听《那不勒斯舞曲》、《匈牙利舞曲》

1、欧洲文化中音乐、舞蹈具有重要地位,在特定地区都有传统的音乐、舞蹈传承,这些音乐、舞蹈往往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均分律动节秦,按小节线划分而循环往复地交替,如圆舞曲、波尔卡等,本课中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具有匈牙利吉普赛舞蹈以及匈牙利民间恰尔达什舞曲音乐的特点与风格,而《那不勒斯舞曲》是意大利南方那不勒斯舞蹈的音乐。

2、欣赏《那不勒斯舞曲》——小号独奏:

(1)、初听《那不勒斯舞曲》。要求:该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复听《那不勒斯舞曲》。要求:速度的变化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吹”、“拉”、“弹”属哪一类?

3、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1)、初听乐曲。要求:该乐曲的主奏乐器是属哪一类?(介绍三角琴:三角琴是东欧俄罗斯一带的传统乐器,以三角形琴身为特征的一种三根弦的拨弹乐器。)

(2)、复听乐曲。乐曲的主题音调出现几次?乐曲可分为几段?速度有没有变代?每段的情绪有什么不一样?

三、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体会。

2、活动与练习(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轮唱的基本演唱形式。

教学方法:欣赏法、视唱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歌曲学唱《嘹亮歌声》

1、演唱形式导入:我们两年多的音乐课上,基本上是大家一齐唱,这种形式称为齐唱。有种演唱形式,曲调是一样的,但不是一齐进入,有先有后轮流进入,这就称为轮唱。

2、聆听轮唱《嘹亮歌声》。要求能听辨出同一曲调分先后进入交叉进行。

3、看歌谱再听一遍。请大家看图形谱:两个人的睑部,二次进入线条是一样的。

4、学唱第一声部。教师范唱第一声部曲调。

(1)、设问:大家在看谱时有没有发现,曲调有一个什么规律?每隔几小节的第一拍有一个什么休止符?

(2)、每4个小节为一句,共四句。全班分四组学生每组自学一句。(教师巡视重点指导第二句)

(3)、分组接唱第一声部,相互纠正,教师指导。

(4)、交换乐句,再次接唱。

(5)、完整地唱好第一声部。

5、学唱轮唱:

(1)、全班分为两部分,A唱第一声部,B唱第二声部。先学唱第二部最后一句。

(2)、在教师指挥下,唱二声部轮唱。

(注意进入要准确,最后结束二声部音准)轮唱时,两个声部都要注意相互倾听,相互照顾。各人唱自己的声部还要能听另一个声部,这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也包括轮唱)。

(3)、填入歌词。要唱得自豪,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 6、活动与练习(一)

⑴、教师先范唱内蒙古民歌。

设问:这支歌的歌名?是哪一学期唱的歌?(这首歌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歌《草原上》)

⑵、全班学生齐唱。

⑶、设问:这支歌能否唱轮唱?怎样唱轮唱?最后结束怎么办?

7、分组讨论,常见的可以有这样两种:

(1)、隔两小节进入。

(2)、隔一小节进入。

结束句可以不一起结束,即第一声部先结束,第二声部晚结束;也可以同时结束,例如隔二拍进入的最后结束时第二声部最后一小节为;隔一小节进入的最后一小节可压缩,还有很多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创造。

8、分组展示、点评。表扬有创新的小组。

三、教学小结。

第五课牧童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剪羊毛》和聆听《牧童短笛》。这两首歌曲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1、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方法:欣赏法、视唱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聆听《牧童短笛》

1、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音乐如何去表现这一情景?请听听(《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2、再听一遍。设问:你能从音乐中体验这一情景吗?听完后说说你的想像与感受?

3、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4、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5、聆听第二乐段。设问: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6、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7、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8、再次完整地听全曲,根据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边即兴用动作来表演。(动作是无声的,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安静。使大家能边欣赏边表演)。

9、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二、学唱歌曲《剪羊毛》

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2、介绍澳大利亚牧场。

3、边看画面边听范唱。设问:歌曲唱些什么内容?这一群牧场上的男女老少在干什么?

4、再连续听两遍,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在听完两遍后,测试一下,谁的记忆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几句?比谁唱出句子多而准确?

5、在学生试唱的反馈中学会全歌。(学生的反馈可以是歌,也可以是曲,凡是唱歌的,再请学生补曲;是曲者,请学生补歌。)

6、再聆听一遍范唱。他们的情绪怎样?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认为用什么速度、什么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这群牧场上人们的心情。

7、课堂练习: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8、把歌中的节奏改改唱一唱,比较一下感觉如何?为什么? 18、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9、分组讨论,为第二部分[2]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打击乐的选择权给学生自己,要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0、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剪羊毛》。

2、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方法:表演法、视唱法、听唱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

1、歌名导入。设问:谁能来解释一下歌名?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2、聆听范唱二遍。要求能感受歌曲的内容、速度与情绪。

3、学唱曲调:

(1)、听一遍曲调的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

(3)、新授全音符。如果四分音符唱一拍,那么全音符就唱四拍。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6)、完整地唱全曲。

4、学唱歌词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2)、复习《剪羊毛》。

(3)、师生讨论这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

(4)、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5)、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讲述延长记号在本歌中的作用。还可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6)、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宜采取分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方法,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给予鼓励。

二、课堂练习: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主或以小组为主邀请外组同学参加。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第六课爱祖国

第一课时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学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欣赏法、视唱法、听唱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

一、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1、设问:为什么人们把十月称为金秋?(气候、季节、节日……)

2、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回答问题:歌曲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演唱的形式? 3、出示歌片,再次欣赏:边看谱边欣赏,研究问题:歌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

4、分段深入欣赏:

(1)、边看教材的图形谱[1],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谈谈你对这部分音乐的感受。

(2)、边看教材的图形谱[2],边听第二部分,谈谈与第一部分的对比。“风”、“雨”的含义?

(3)、听第三部分并按曲调由自己画图形谱。谈谈这一部分的形象并与第一、二部分比较。

5、细致地聆听全歌曲。

研究的问题:(1)、歌曲给你什么感受与启示?

(2)、对“我们走进明天的洪流”这句词你怎样理解?

6、各人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边聆听音乐边表演,以表示对歌曲的理解。

二、学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1、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你的妈妈叫什么?

2、太阳和月亮也有个妈妈,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3、聆听歌曲范唱,讨论歌曲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4、学唱歌曲:

(1)、由于此歌音域较广“6”,节奏较复杂,所以对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宜用听唱法,反复多听几次模仿学唱。

(2)、为了降低难度,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唱第1~12小节曲调,唱会巩固后再唱后面部分。

⑶、学唱歌词时要先唱好第一段、熟练流畅后,有时间再唱第二段。

5、课堂练习:唱熟练、流畅后,可以用西藏舞的基本舞步,边跳边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聆听《红旗颂》

1、谈话: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晚会。晚会的题标就是***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红旗颂”。红旗象征着革命,是我们的信仰。它火红炽烈,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2、熟悉、哼唱“红旗”主题。

(1)、听赏第一部分“红旗”主题旋律的片段。

(2)、出示主题曲调的歌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并要求学生看着谱跟唱曲调。

3、欣赏第一部分。

设问:(1)、乐曲一开始的音调你熟悉吗?是取材于哪一首歌曲的音调?(国歌)

(2)、“红旗”主题给你什么感受?从红旗标题出发,你想到什

听后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如有必要还可以听一次。

4.欣赏第二部分。

设问:这部分主题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

5、重点讨论相同曲调表现出的不同情绪。

(1)、要求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是讲,还要唱。唱出两个相同曲调的不同表现(第一部分抒情歌唱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速度也加快了)。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启发。

(2)、分析两部分不同的情绪表现、发挥学生的想像进行形象比较。

(3)、有必要的适度播放第一、第二部分的“红旗”主题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

6、完整地聆听全曲。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对比,要激发学生听全曲的欲望,并提出聆听的要求:

(1)要保持安静地聆听音乐的环境。

(2)对乐曲的演绎理解,可以各人用自己最容易表达的方式进行,善于画画的,可以边听边用简笔画来表现乐曲的意境;善于用动作表演的,可以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段音乐的发展。当然还可以创造更好的方式来表现。

7、小结:人们赞红旗,颂红旗,用最美的旋律表达对红旗的颂扬。显示出我们民族的伟大,民族的骄傲。

第七课老师的歌

教学目标:

1、体验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时值变化带来的趣味性。

2、通过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一二两段,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的感情。

教学内容:歌曲学习《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重点: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高潮部分的演唱及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组织学生进教室并师生互相问好。

二、律动:播放《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吧》,师生一起律动。

三、节奏训练

1、说颠倒词:请小朋友说出和老师相反的词。(高-矮香-臭远-近、、、、、、)

2、比机灵:听老师的话,指出相应的身体部位或做出相应的动作。(鼻子嘴巴耳朵拍手、、、、、、)

3、节奏训练:

(1)复习学过的单纯音符——《音符小楼》

音符家族有一套别墅,可漂亮了,看!音符妈妈喜欢一个人住在最高层五楼的套房里;音符阿姨喜欢喜欢住在四楼、、、、、、妈妈每天在五楼喊孩子们。“喂----”;阿姨每天对着镜子照摸着自己漂亮的脸蛋、、、、、、

(2)练习:

(A)X X ┃XX X ┃XXXX XX ┃X ━▕┃

(B)XX X ┃XX X ┃XX XXX ┃X ━▕┃

(3)表演:各组同学表演,选出最能干奖。

四、学习新歌

1、谈话: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陈老师小时候可没有你们这样的聪明,真的!但是,小时候的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啊,想不想知道?(老师是一个爱干净的,懂事的,尊敬家长尊敬老师的听话的好孩子,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啊。每当说起小时候,我就想起了我的老师、、、)

2、配乐朗诵:《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伴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3、想一想、议一议:当你看到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时,你有些什么感想?(交流讨论)

4、欣赏:《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MTV,感受歌曲的情绪,进一步体验意境。

5、模唱:听琴声用“MU”来哼唱体现歌曲中表现的深情厚意。

6、再次欣赏MTV,轻哼歌词,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找出觉得最容易唱错的地方。

7、学习解决容易错的地方。(歌曲的高潮部分“敬爱”两字附点的演唱)用比较的方法解决乐句中的附点节奏,一字多音以及长时值音的保持问题;再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长短所表现的不同情感。

8、随琴声哼唱一二段(采用接龙的游戏,师生接龙,小组间接龙)

五、歌曲处理

1、小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处理。

2、各组简单汇报一下对各段歌词的处理设想。(速度、各乐句的力度、特殊词句的处理等),

并进行试唱,大家集体帮助处理完善。

3、选出领唱的同学,按教材上的要求试唱。请四、五位同学用打击乐伴奏。(串铃、碰铃、三角铁,击强弱拍)

4、让学生讨论演唱形式,按他们设计的形式歌唱表演。引导学生用感激的心情来演唱。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聆听《我爱米兰》、《飞来的花瓣》培养学生

尊敬和爱戴老师之情。

2、听辩练习。

教学内容:聆听《我爱米兰》《飞来的花瓣》学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重点:听辩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我爱米兰》

1、播放《我爱米兰》学生进教室,老师和学生问好。

(要求:感受歌曲情绪,随歌声做相符合的动作,主要是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表达)

2、简单介绍《我爱米兰》,师生做简短的交流,这是一首歌颂老师的歌。

3、全体学生齐声朗诵副歌部分歌词。

4、老师唱副歌部分,师:老师用怎样的情绪表达这两句?

5、学生各抒己见,了解歌曲的情绪。

三、欣赏《飞来的花瓣》

1、聆听《飞来的花瓣》,边做自己想表达歌曲意境的肢体动作。

2、讨论:歌名的含义?

3、歌曲的演唱形式是独唱、重唱还是齐唱?为什么?

四、听辩练习

1、再次欣赏《我爱米兰》、《飞来的花瓣》并比较两首歌曲的曲调、节奏、速度和情绪,并完成P45填空。

2、P47听辩练习

(1)学生看歌谱,老师边弹边唱2遍。

(2)合上课本,教师弹奏其中的一条三次,学生用手势回答(靠记忆听辩)

(3)看谱视唱各条曲调。

五、继续学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1、复习

2、情感的处理

第八课爱和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聆听《小小白鸽》

二、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教学目标:

1、欣赏《小小白鸽》,了解白鸽是和平的象征,感受大家团结友爱,渴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2、通过演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让学生初步感受轮唱这一演唱形式,在音乐活动中感悟到只有相互理解、友善、帮助、共同珍惜友谊,共建和平才能拥有幸福的家园。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学习能初步掌握二部轮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每人伸出一只手》伴奏音乐进教室。

二、聆听歌曲《小小白鸽》

导入;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1、课件出示白鸽图片

2、说说白鸽的本领。

3、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内容。

4、在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复听歌曲,随三拍子摆动身体。

6、再次聆听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师:让我们大家都来学学这和平的使者,带着我们渴望和平的心愿飞向世界各国。

7、哼唱歌曲,师生随音乐翩翩起舞

三、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四、课外延伸

师:我们小朋友都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世界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师生在歌声和律动中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欢乐颂》

学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活泼、欢乐的情绪表现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2. 欣赏《欢乐颂》,感受音乐庄严宏伟的气势,并初步了解人声分类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合唱中的人声分类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到音乐花园里休息一下,(课件出示画面)你看到了什么?(百花盛开)美吗?香不香?让我们一起来轻轻地闻一闻(提示学生慢慢的闻,然后慢慢地呼气):M——,A——真香啊!那朵花真美,快来闻闻,M——,A——!

2、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设问:在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3、按歌曲节奏念歌词。(第一段教师示范,第二段学生模仿)

4、老师弹琴,学生用M来模唱歌曲。

5、放录音,看歌谱,能唱的句子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不能唱的听录音范唱。(要求大家轻声地唱,都能听到范唱的声音)

6、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比较难掌握一起练一练。

7、师弹琴,学生心里默唱歌词。

8、齐唱全曲,要唱得欢快热情。(歌曲处理)

9、分声部表演歌曲:一半同学唱歌曲,一半同学用“M”模唱;1/3同学唱歌曲,1/3同学用“M”模唱,1/3同学用“A”模唱。(三)、创造表演

1、分小组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2、分小组展示,评价;

第九课家乡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全都认识我》

2、聆听《乡下的阳乐》,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画画、

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教学内容:聆听《乡下的阳乐》、学习表演《全都认识我》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歌曲体验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教材分析:、

1、歌曲《乡下的阳光》

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把家乡看作为最美的地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家

乡的父老乡亲,都会令人刻骨铭心,永难忘怀。听,孩子们不正在夸耀自己家乡的阳光吗?

在那充满稚气的歌声里,散发着浓浓的乡情。

2、歌曲《全都认识我》

是一首曲调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的创作歌曲。歌曲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农村的孩子们热爱家乡纯朴真挚的情感。通过对“青山坡、小草、茶林、小黄牛”等描绘,融咏物、写景、抒情于一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乡下的阳乐》

1、师:一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暑假里如何放松呢?去旅游、去农村到大自然里去亲近亲近,为此介绍一首《乡下的阳光》,先从音乐中去感受一下。

2、欣赏歌曲《乡下的阳光》

感受一下他们在暑假里多么快乐多么潇洒,他们在讲述些什么?

3、让学生看着谱再听一遍。

4、讨论问题:(1)“乡下的阳光好”好在哪里?

(2)它的演唱形式你能说说吗?

5、师:如果你认为好听,可以跟着录音轻轻哼唱。

6、师:这首歌曲非常朴素而口语化,有些歌词可以细细品味。如“脸上的夏天难擦掉”、“乡下的阳光多透明”…我们再次的来聆听一遍。

三、学唱歌曲《全都认识我》

1、由于从小在家乡长大,所以有特殊的亲切感,因此草、树、牛、水全都认识我。好像你家养的猫、狗认识主人一样。

2、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调。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一次曲调。

(2)分组分句学唱曲调。

(全曲分成四大句:第1-5小节;第6-10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其中第二句最难。以学生自认为主,教师分配为辅。)

4、重点指导第二、四句

5、分组接唱曲调。相互纠正错误之处,教师要指导、要学生唱出每小节的强拍。

6、学唱歌曲:

(1)填上歌词(注意三拍子的强拍要唱好)。

(2)讨论用什么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

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要讲而且要唱几句来表达。

(3)教师归纳学生的意见:用亲切地自豪地情绪来演唱。

7、推荐与自荐相结合,请个别学生独唱。(每人一段,或二人唱一段)评出最佳独唱奖

8、分组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9、完整地表演歌曲。领唱、齐唱用打击乐伴奏。

10、课后收集唱唱、画画、说说自己家乡的资料,在下节课交流。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黄土高坡》、《洞庭鱼米》,因为我们爱家爱乡爱祖国。

2、表演《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

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3、认识高音,用已掌握的从低音到高音十三个音列及各单纯音符时值的组合,自由创作

4至8小节自己的歌。

教学内容:聆听《黄土高坡》《洞庭鱼米》学唱《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教学重点:音乐知识、认识高音“1、2、3”

教材分析:

1、歌曲《黄土高坡》

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儿女们对家乡所怀的执著的爱。歌曲的歌词通俗、质朴、非常口语化。旋律具有歌唱和叙事的特点,由于吸取了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歌曲为徵调式。

2、歌曲《洞庭鱼米乡》

洞庭湖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那里,千里平原,土地肥沃。广袤的田野上金灿灿的谷穗随风摆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百舸扬帆,张网捕鱼。好一幅水乡美景!农民们喜上眉梢,乐在心中,怎让人不放声歌唱?

歌曲作者曾在湖区工作,凭借亲身的感受,运用渔歌的音乐素材,历经3年才完成这首歌曲。歌曲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歌唱者运用民间的高腔唱法,以声表情,以情带声,感情并茂。这一切都使歌曲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表现了深远的意境。

3、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是一首赞美家乡的儿童抒情歌曲,它表达了山里的孩子热爱家乡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黄土高坡》、《洞庭鱼米乡》

1、歌颂赞美自己家乡的歌成千上万,尤其是用当地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听来更为动人心弦,现在介绍一南一北的二首歌曲。

2、欣赏《黄土高坡》、《洞庭鱼米乡》(不告诉歌名)。问题:这两首歌反映的地区、地域在哪里?为什么?

3、讨论:两首歌的地域、地区,从歌唱的内容上,从音乐风格上去展开讨论。

(1)西北-粗犷、豪放

(2)中南-细腻、抒情

4、分别欣赏。可以根据学生的喜爱程度,适当多放几遍。

(1)《黄土高坡》。

(2)《洞庭鱼米乡》。

设问:给你什么感受?歌唱的是什么主题?是哪一声部的独唱?你能模仿其中几句吗?唱一唱。

5、寻找课本上的图形谱,哼唱第一句曲调。

(1)《乡下的阳光》。

(2)《黄土高坡》。

(3)《洞庭鱼米乡》。

6、音乐知识:认识高音“1、2、3 ”

⑴、音符的书写在简谱中我们已学过哪几个音?

⑵、高音的音符“do”用“”来表示,同样方法,高音的“re 、mi”也是在音符上面

加上高音点即可:“”。它的手势也是“re、mi”的高一层的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⑶、结合歌曲曲调《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认识高音“”,顺带进行。

⑷、复习巩固“- ”十三个低、中、高音符。

三、学唱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1、导入: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说不尽的眷恋之情,因为这里有养育自己的土地。

2、听范唱《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3、设问:(1)为什么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学唱第一乐段。(由于歌曲的节奏旋法较难,拟用听唱法。)

(1)朗读歌词,问:可分为几句?(四句)

(2)分句跟唱(2小节一句),严格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切忌一小节,或更小的一拍为单位进行教唱。)

(3)先歌词后曲调。先跟唱后听唱。适时穿插认识“”。听唱法成功与否,取决教师能否

有感情地范唱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分句的范唱也要充满激情。

(4)分句巩固,分组反馈,个别指导,及时纠正,才能教唱好抒情婉转的歌曲。

5、学唱第二乐段:

(1)听唱曲调,分句学唱。

(2)填入歌词。

6、完整地唱好全歌。

7、分组讨论演唱形式:齐唱、领唱、对唱、分组唱、分男女声部唱……

8、分组表演,评出最佳方案,给予表扬。

四、课堂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