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1 神经网络辨识方法

7-1 神经网络辨识方法

7-1 神经网络辨识方法
7-1 神经网络辨识方法

神经网络动态系统辨识与控制

神经网络动态系统的辨识与控制 摘要: 本论文表明神经网络对非线性动态系统进行有效的辨识与控制。本论文的侧重点是辨识与控制模型,并论述了动态反向传播以及静态反向传播方法在参数调节中的作用。在所介绍的模型中,加法器与重复网络结构的内部相连很独特,所以很有必要将他们统一起来进行研究。由仿真结果可知辨识与自适应控制方案的提出是可行的。整篇论文中都介绍到基本的概念和定义,也涉及了必须提出的学术性问题, 简介 用数学系统理论处理动态系统的分析与合成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已经被列为应用广泛的权威科学原理了。权威系统理论最先进的地方定义于基于线性代数以及复合变量理论的先进技术线性操作器以及线性常微分方程。由于动态系统的设计技术与它们的稳定特性密切相关,线性时间不变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上世纪已经产生了,所以已经建立了动态系统的著名设计方法。相反,只要在系统对系统基础上就可以基本上建立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对于大部分系统没有同时满足稳定性、鲁棒性以及良好动态响应的设计程序并不希奇。 过去三十年来,对线性、非时变和具有不确定参数的对象进行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这些研究中辨识器和控制器的结构选取和保证整个系统全局稳定性的自适应调参规律的构成等,都是建立在线性系统理论基础上的[1]。在本论文中,我们感兴趣的是神经网络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与辨识。由于很少有可以直接应用的非线性系统理论结果存在,所以必须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以及辨识器和控制器结构的选择和调整参数适应性规则的通用性问题。 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里,有两类网络今年来最引人注目:它们是(1)多层神经网络(2)回归神经网络。多层神经网络被证实在解决模式辨识问题[2]-[5]上非常成功。而回归神经网络则经常用于联想记忆以及制约优化问题的解决[[6]-[9]。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多层网络呈现静态非线性映射,而回归网络则通过非线性动态反馈系统显现。尽管两种网络存在外观上的不同外,但是很有必要将他们用统一成更一般化的网络。事实上,笔者确信将来会越来越多的用到动态因素以及反馈,这导致包括两种网络的复杂系统的产生。这样,将两个网络统一起来就成为必要。在本文的第三章,这个观点会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本文用了三个主要目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在未知非线性动态系统中为自适应控制利用神经网络提出辨识以及控制器结构。当未知参数线性系

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摘要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算法很多,特点不一,对于非线性系统辨识的研究有一定影响。本文就BP网络算法进行了着重介绍,并点明了其收敛较慢等缺点,进而给出了改进算法,说明了建立在BP算法基础上的其他算法用于非线性系统辨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神经网络BP算法;辨识;非线性系统 前言 神经网络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它是在对人脑的探索中形成的。神经网络在系统建模、辨识与控制中的应用,大致以1985年Rumelhart的突破性研究为界。在极短的时间内,神经网络就以其独特的非传统表达方式和固有的学习能力,引起了控制界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本文以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作一综述,而后着重介绍BP网络算法,并给出了若干改进的BP算法。通过比较,说明改进算法具有诸多优点及用于非线性系统辨识[1]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1 神经网絡用于系统辨识的原理及现状 神经网络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已有多年。目前,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动态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的理论及技术,在许多具体领域的应用得到成功,如化工过程、水轮机、机器入手臂、涡轮柴油发动机等。运用神经网络的建模适用于相当于非线性特性的复杂系统[2]。 目前系统辨识中用得最多的是多层前馈神经网络[1]。我们知道,自动控制系统中,一个单隐层或双隐层的具有任意数目神经元的神经网络,可以产生逼近任意函数的输入/输出映射。但网络的输入节点数目及种类(延迟输入和输出)、隐层节点的个数以及训练所用的算法对辨识精度和收敛时间均有影响。一般根据系统阶数取延迟输入信号,根据经验确定隐层节点数,然后对若干个神经网络进行比较,确定网络中神经元的合理数目。现在用得较多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是反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即BP算法。但BP算法收敛速度较慢,后面将会进一步讨论。 1.1 神经网络的结构 感知器是最简单的前馈网络,它主要用于模式分类。也可用在基于模式分类的学习控制和多模态控制中。现以多层前馈神经网络为代表,来说明神经网络的结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由输入、输出层以及一个或多个隐层组成。每层有若干个计算单元称之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层状结构的网络中按图1所示方式相互连接。信息按树状路径从下至上逐层传送。一旦相邻层间神经元的连接权以及隐层中神经元的阈值被确定,整个网络的特性也就确定了。如图1所示,第1层为输

神经网络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 摘要: 神经网络控制,即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或简称神经控制,是指在控制系统中采用神经网络这一工具对难以精确描述的复杂的非线性对象进行建模,或充当控制器,或优化计算,或进行推理,或故障诊断等,亦即同时兼有上述某些功能的适应组合,将这样的系统统称为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本文从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控制理论如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详细的论述了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以及发展。 关键词: 神经网络控制;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 神经网络控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自动控制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分支,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是(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中的学科。它汇集了包括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遗传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 在控制领域,将具有学习能力的控制系统称为学习控制系统,属于智能控制系统。神经控制是有学习能力的,属于学习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分支。神经控制发展至今,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已有了多种控制结构。如神经预测控制、神经逆系统控制等。 生物神经元模型 神经元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人脑大约含1012个神经元,分成约1000种类型,每个神经元大约与102~104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接,形成极为错综复杂而又灵活多变的神经网络。每个神经元虽然都十分简单,但是如此大量的神经元之间、如此复杂的连接却可以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行为方式,同时,如此大量的神经元与外部感受器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连接方式也蕴含了变化莫测的反应方式。 图1 生物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为多输入、单输出,神经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来看,信息的处理与传递主要发生在突触附近,当神经元细胞体通过轴突传到突触前膜的脉冲幅度达到一定强度,即超过其阈值电位后,突触前膜将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传递的化学物质,突触有两

神经网络在特征识别中的应用

基于神经网络的特征识别 特征建模 特征模型是CAD建模方法的一个新里程碑,它是在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达到一定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生产组织的集成化和自动化程度的历史进程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由于逆向工程追求CAD/CAM集成,因此,在逆向工程中采用特征模型来构造产品模型,就是理所当然的。由于前述的曲面模型的局限性,所以,采用特征模型也是逆向工程为实现基于原型的产品创新设计要求而进行的必然选择。 特征模型法首先是从经过分层、滤波去噪、边界提取处理后的断层轮廓数据中识别基本体素,然后将它们正确的拼合为实体(原型),基本体素的造型和实体拼合工作是在选定的商用CAD造型软件环境下完成的。其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 基于神经网络的特征识别 神经网络构建 将神经网络方法运用到三维模型的特征识别问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对于用神经网络解决拓扑性的、不易被形式化的这类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逆向工程中,通过数据采集获得点云,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生成实体边界信息,通过对边界的编码处理,转化为离散量和矩阵,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再通过对实体特征信息进行编码,作为输出量。神经网络经过训练以后,则可以自动识别实体模型特征信息,并用于实体建模。 输入/输出特征编码以及网络结构 神经网络输入为测量实体模型的边界信息,通常需要对其根据一定的编码规则进

行编码。使编码信息能够描述实体的特征信息,以及零件外形在工程工艺上的信息。 神经网络的输出时实体特征编码,实体特征包括凸台、阶梯、槽、孔、盲孔、形腔等特征,可以对其进行一维编码。 神经网络的输入层结点数,输出层结点数以及隐层结点数需通过实体复杂程度选取。 特征信息库及训练样本 特征信息库用于存放特征的数学模型及其它信息的数据库。由于每一类特征都有一定的边界模式,将它表示成特定的数学模型,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特征信息库,该特征信息库能进行编辑。特征信息库是一个可以添加和删改的动态特征信息库。特征信息库内的特征的数目必须覆盖全部功能零件,这里针对最常用的机加工类特征,用凸起类特征:凸台;凹陷类特征:阶梯、槽、孔、盲孔、形腔作为特征库的基元特征如图1所示,当然基元特征集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以识别更多的特征。基元特征主要由尺寸和所处的位置最终确定。

神经网络系统建模综述

神经网络系统建模综述 一、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1.1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人工神经网络早期的研究工作应追溯至本世纪40年代。下面以时间顺序,以著名的人物或某一方面突出的研究成果为线索,简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1943年,心理学家W·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在分析、总结神经元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此模型沿用至今,并且直接影响着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因而,他们两人可称为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先驱。 1945年冯·诺依曼领导的设计小组试制成功存储程序式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50年代末,F·Rosenblatt设计制作了“感知机”,它是一种多层的神经网络。这项工作首次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从理论探讨付诸工程实践。 在60年代初期,Widrow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网络,这是一种连续取值的线性加权求和阈值网络。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非线性多层自适应网络。当时,这些工作虽未标出神经网络的名称,而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80年代初期,模拟与数字混合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完全付诸实用化,此外,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在若干应用领域遇到困难。这一背景预示,向人工神经网络寻求出路的时机已经成熟。美国的物理学家Hopfield于1982年和1984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两篇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重新认识到神经网络的威力以及付诸应用的现实性。随即,一大批学者和研究人员围绕着Hopfield提出的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工作,形成了80年代中期以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热潮。 1.2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处理单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网络结构,是人脑的抽象、简化和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

非线性系统的神经网络辨识

《热动力系统动态学》课程论文 题目:基于BP神经网络对电力系统负荷的预测控制学院: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姓名:赵乾学号:20091002055 指导教师:杨晨(教授) 成绩: 2010年7月30日

基于BP神经网络对电力系统负荷的预测控制摘要:电力系统的负荷曲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非线性的函数,该文文献提出应用BP神经网络对电力负荷系统的预测控制,来抽取和逼近这种非线性函数。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得到,对电力系统的短期负荷预测与实际负荷之间的误差很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途。 关键词:BP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电力负荷 引言 随着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在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神经网络[1]、遗传算法[2-3]模糊理论[4]等方法被应用于系统模型预测和辨识。其中,由于BP神经网络 (Back Propagation,BP)由于具有非线性逼近能力强,网络结构简单,学习速度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对非线性系统的建立和预测。电力系统负荷的预测对电力系统和电厂设备的控制、运行和计划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系统负荷的变化一方面有未知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随机波动,另一方面又具有周期变化的规律,使得负荷曲线具有相似性,而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对负荷的变化具有很好预测性。 1.BP神经网络辨识理论基础 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即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可以设计为单隐层或者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完成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当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符时,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修正各层权值,向隐层、输入层逐层反传。周而复始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各层权值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此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者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1.1BP算法内容

基于BP神经网络语音识别方法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语音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神经网络是近年来信息科学、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抽象分类特性,现已应用于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成为解决识别相关问题的有效工具。文章在讲述语音识别过程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利用BP神经网络对语音进行识别,用MATLAB完成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并获得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语音识别;模式识别;BP神经网络, 1 绪论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鼠标、键盘,这些传统的人机接口使人们体会到了生活的便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假如让“机器”能够听懂人的语言,并根据其信息去执行人的意图,那么这无疑是最理想的人机智能接口方式,因此语音识别作为一门极具吸引力的学科应运而生,很多专家都指出语音识别技术将是未来十年信息技术领域十大重要的科技发展技术之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语言在人类的智能组成中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部分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有效的完成。作为人与人之问交流最方便、自然、快捷的手段,人们自然希望它成为人与计算机交流的媒介。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及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实现人机对话产生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使得语音识别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语音识别是一门交叉科学,它综合了声学、语言学、语音学、生理科学、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也是人机交互最重要的一步。 1.2 语音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语音传递信息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和最方便的交换信息的形式,语音识别主要指让机器转达人说的话,即在各种情况下,准确的识别出语音的内容,从而根据其信息,执行人的各种意图。 广义的语音识别包括说话人的识别和内容的识别两部分。这里所说的语音识别,是指内容识别方面。采用计算机进行语音识别到现在已经发展了50年。 从特征参数上改进,采用各种办法进行语音增强是一个研究方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办法能把语音信号完美地从噪音环境提取出来。语音识别有广泛的商业化运用前景,主要可以分为通用场合和专用场合两个方面。 1.3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研究BP神经网络孤立词语音识别的问

系统辨识研究综述

系统辨识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系统辨识的发展与研究内容,对现有的系统辨识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分析其不足,进一步引出了把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小波网络知识应用于系统辨识得到的一些新型辨识方法。并对基于T-S模型的模糊系统辨识进行了介绍。文章最后对系统辨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系统辨识;建模;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小波网络;T-S 模型 1.系统辨识的发展和基本概念 1.1系统辨识发展 现代控制论是控制工程新的理论基础。辨识、状态估计和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论三个相互渗透的领域。辨识和状态估计离不开控制理论的支持;控制理论的应用又几乎不能没有辨识和状态估计。 而现代控制论的实际应用不能脱离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且所用的数学模型需要选择一种使用方便的描述形式。但很多情况下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并非易事,尤其是实际的物理或工程对象,它们的机理复杂且含有各种噪声,使建立数学模型更加困难。系统辨识就是应此需要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系统辨识和系统参数估计是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196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CA)学术会议上,只有很少几篇文章涉及系统辨识和系统参数估计问题。然而,在此后,人们对这一学科给予了很大的注意,有关系统辨识的理论和应用的讨论日益增多。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开发和普及,系统辨识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一门非常活跃的学科。 1.2系统辨识基本概念的概述 系统辨识是建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它的数学模型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有两种方法:即解析法和系统辨识。 L. A. Zadeh于1962年给辨识提出了这样的定义:“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当然按照Zadeh的定义,寻找一个与实际过程完全等价的模型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根据实用性观点,对模型的要求并非如此苛刻。1974年,P. E. ykhoff给出辨识的定义“辨识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客观系统(或将要构造的系统) 本质为: 特征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把对客观系统的理解表示成有用的形式。而1978

BP神经网络识别

Abstr a?ct 2 一引言: (3) 二字符图像获?取: (3) 三字符预处理.?.. 4 3.2字符区域????????????????????????????.4 3.2字符区域分?割: (4) 3.3单个字体分?割: (4) 3.4单个字体裁?剪 (5) 四模板字符识?别 (5) 4.2字符模板归?一化 (5) 五BP 神经?网络字符识?别 (5) 5.1训练样本制?作???????????????????????????????.6 5.2设计BP?神经网络??????????????????????????????6 5.3BP 训练 (7) 六识别结果发?送下位机 (7) 5.1MATLA ?B 下的串口?工具: (7) 5.2下位机处理.?.. 7 5.2. 3 串口通信图?: (9) 七总结: (9) 摘要 在MATL ?AB环境下?利用USB ?摄像头采集?字符图像,读取一帧保?存为图像,然后对读取?保存的字符?图像,灰度化,二值化,在此基础上?做倾斜矫正?,对矫正的图?像进行滤波?平滑处理,然后对字符?区 域进行提?取分割出单?个字符,识别方法一?是采用模板?匹配的方法?逐个对字符?与预先制作?好的字符模?板比较,如果结果小?于某一阈值?则结果就是? 模板上的字?符;二是采用B?P 神经网络?训练,通过训练好?的net 对?待识别字符?进行识别。最然后将识?别结果通过?M ATLA ?B 下的串口?工具输出5?1 单片机上?用液晶显示?出来。 关键字:倾斜矫正,字符分割,模板匹配,BP 神经网?络,液晶显示 Abstr a?ct In the MATLA ?B envir ?o nmen t?usin g? USB camer ?a captu r?e the chara c?ter image s?, saved ?as an image ? readi ?ng, thenr ?ead the saved ?chara c?ter image s?, grays c?ale, binar y?, on this basis ?do tilt corre c?tion ,?the corre c?tion ?image ?smoot h?ing filte r?, and then extra c?t the chara c?ter regio ?n segm ?e ntat i?on of a singl ?e chara c?ter, and then one by one using ?a templ a?tema t?chin ?g metho ?d of chara c?ter with good chara c?ter templ ?ate is a pre-produ c?tion ,?if the resul t? is less than a certa i?n thres ?h old, the resul t? is a templ a?te of thech ?aract e?r. Secon ?d, the BP neura l? netwo r?k train ?ed by the train ?ed net to ident i?fyth e? chara c?ter towar ?ds recog n? itio ?n The resul t?s will ident i?fy the most and thent ?he seria l? port throu g?h the MATLA ?B tool outpu t? 51 under ?micro c?ontr ?o ller ?withL ?CD displ ?ay. Keywo ?rd: Tilt corre c? tion ,? chara c?ter segme ?ntati?on,templ ?ate match i?ng, liqui ?d cryst a?l displ a?y 一引言:光学字符识?别(OCR,Optic a?l Chara c?ter Recog n?itio?n)是指对文本?资料进行扫?描,然后对图

开题报告(基于神经网络的车牌字符识别方法研究及仿真实现)(可编辑修改word版)

西安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基于神经网络的车牌字符识别方法研究及仿真实现院、系(部) 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及班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7]陈振学,汪国有,刘成云. 一种新的车牌图像字符分割与识别算法[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7,(02) . [8]朱正礼. 基于三层BP 神经网络的字符识别系统的实现[J]. 现代计算机, 2006,(10) . [9]刘静,周静华,苏俊连,付佳. 基于模板匹配的车牌字符识别算法实现[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4) . [10]苏厚胜. 车牌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 2006,(03) . [11]胡振稳, 尹朝庆.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车牌字符识别的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02) [12]蒋良孝, 李超群.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函数逼近方法及其 MATLAB 实现[J]. 微型机与应用, 2004,(01) [13]崔屹. 数字图象处理技术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14]董长虹. MATLAB 图象处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15]董长虹. MATLAB 神经网络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16]MATLAB6.5 辅助图象处理.飞思科技产品研发科技中心. [17]H. S. Kim et al, "Recognition of a car number plate by a neural network", Proc. of Korea Information Science Society(KISS) fill conference,Vol. 18, NO. 2, pp. 259-262,1991. [18]Jang-Hee You,Byung-Tae Chun and Dong-Pil Shin,“A Neural for Recognizing Characters Extracted form Moving Vehicles”,World Congress On Neural Network, pp162-166,1994. [19]M. Momozawa,M.N omua,T.Namai and K. Morisaki,"Accident Vehicle Automatic Detection System by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pp.566-570, 2004..

系统辨识课程综述

系统辨识课程综述 通过《系统辨识》课程的学习,了解了系统辨识问题的概述及研究进展;掌握了经典的辨识理论和辨识技术及其优缺点,如:脉冲响应法、最小二乘法(LS)和极大似然法等;同时对于那些为了弥补经典系统辨识方法的不足而产生的现代系统辨识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基于遗传算法的系统辨识、模糊逻辑系统辨识、小波网络系统辨识等;最后总结了系统辨识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系统辨识概论 自40年代Wiener创建控制论和50年代诞生工程控制论以来,控制理论和工程就一直围绕着建立模型和控制器设计这两个主题来发展。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相互发展;随着控制过程的复杂性的提高以及控制目标的越来越高,控制理论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实际应用不能脱离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是不知道的,或者在正常运行期间模型的参数可能发生变化,此时建立模型需要细致、完整地分析系统的机理和所有对该系统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从而变得十分困难。系统辨识建模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一个很活跃的分支。 系统辨识是建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他的数学模型的过程。所谓系统辨识,通俗地说,就是研究怎样利用对未知系统的试验数据或在线运行数据(输入/输出数据),运用数学归纳、统

计回归的方法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的科学。Zadeh与Ljung明确提出了系统辨识的三个要素:输入输出数据,模型类和等价准则。总之,辨识的实质就是从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模型,按照某种准则,使之能最好地拟合我们所关心的实际过程的静态或动态特性。 通过辨识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估计表征系统行为的重要参数,建立一个能模仿真实系统行为的模型,用当前可测量的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预测系统输出的未来演变,以及设计控制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输入时间函数和系统的特性来确定输出信号;对系统进行控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系统的特性设计控制输入,使输出满足预先规定的要求。而系统辨识亦称为实验建模方法,它是“系统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的逆问题。通常,预先给定一个模型类μ={M}(即给定一类已知结构的模型),一类输入信号u和等价准则J=L(y,yM)(一般情况下,J是误差函数,是过程输出y和模型输出yM的一个泛函);然后选择使误差函数J达到最小的模型,作为辨识所要求的结果。 二、经典的系统辨识 经典的系统辨识方法包括脉冲响应法、最小二乘法(LS)和极大似然法等。其中最小二乘法(LS)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由于它是非一致的,是有偏差性,所以为了克服他的缺陷,形成了一些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的系统辨识方法: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辅助变量法(IV)、增广最小二乘法(ELS)、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以及将一般的最小二乘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有:最小二乘两步法(COR—LS)

(整理)BP神经网络识别.

Abstract 2 一引言: (3) 二字符图像获取: (3) 三字符预处理 (4) 3.2 字符区域 (4) 3.2 字符区域分割: (4) 3.3 单个字体分割: (4) 3.4 单个字体裁剪 (5) 四模板字符识别 (5) 4.2 字符模板归一化 (5) 五BP神经网络字符识别 (5) 5.1 训练样本制作 (6) 5.2设计BP神经网络 (6) 5.3 BP训练 (7) 六识别结果发送下位机 (7) 5.1 MATLAB下的串口工具: (7) 5.2 下位机处理 (7) 5.2. 3 串口通信图: (9) 七总结: (9) 摘要 在MATLAB环境下利用USB摄像头采集字符图像,读取一帧保存为图像,然后对读取保存的字符图像,灰度化,二值化,在此基础上做倾斜矫正,对矫正的图像进行滤波平滑处理,然后对字符区域进行提取分割出单个字符,识别方法一是采用模板匹配的方法逐个对字符与预先制作好的字符模板比较,如果结果小于某一阈值则结果就是模板上的字符;二是采用BP神经网络训练,通过训练好的net对待识别字符进行识别。最然后将识别结果通过MATLAB下的串口工具输出51单片机上用液晶显示出来。 关键字:倾斜矫正,字符分割,模板匹配,BP神经网络,液晶显示 Abstract In the MATLAB environmentusing USB camera capture the character images, saved as an image reading, thenread the saved character images, grayscale, binary, on this basis do tilt correction,the correction image smoothing filter, and then extract the character regionsegmentation of a single character, and then one by one using a templatematching method of character with good character template is a pre-production,if the result is less than a certain threshold, the result is a template of thecharacter. Second, the BP neural network trained by the trained net to identifythe character towards recognition The results will identify the most and thenthe serial port through the MATLAB tool output 51 under microcontroller withLCD display. Keyword: Tilt correction, character segmentation,template ma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一引言: 光学字符识别(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是指对文本资料进行扫描,然后对图像文件进行分析处理,获取文字及版面信息的过程。已有30多年历史,近几年又出现了图像字符识别(image character recognition,

系统辨识综述

系统辨识方法综述 摘要 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中,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定量分析、系统综合及系统控制,以及对未来行为的预测,都需要知道系统的动态特性。在研究一个控制系统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模型十分必要。因此,系统辨识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用于系统辨识的多种方法,重点论证了经典系统辨识方法中运用最广泛的的最小二乘法及其优缺点,引出了将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多层递阶等知识应用于系统辨识得到的一些现代系统辨识方法,最后总结了系统辨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系统辨识;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多层递阶 Abstract In many fields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the synthesis of the system and the control of the system, as well as the prediction of the future behavior, all need to know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ystem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a control system. Therefore, system identif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control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methods for system identification, the key argument is that the classical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s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leads to the genetic algorithm, fuzzy logic, multi hierarchical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 system identification of some modern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i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Keywords:System identification; least square method; genetic algorithm; fuzzy logic; multi hierarchy 第一章系统辨识概述 系统辨识是研究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辨识是建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他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辨识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客观系统(或将要构造的系统)本质牲征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把对客观系统的理解表示成有用的形式。当然也可以有另外的描述,辨识有三个要素:数据,模型类和准则。辨识就是按照一个准则在一组模型类中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综述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综述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利用神经网络来模拟设备性能、预测负荷的成功例子。1993 年,美国的Mistry和Nair成功开发了一个用来决定预期平均满意率(PMV)和温湿度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1994 年,Curtiss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成功地模拟了一台往复压缩式的冷水机组和其它暖通空调设备的性能。随后,Darred和Curtiss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成功地预测了冷水机组的冷负荷和耗电量。在国内,也有利用神经网络对暖通空调优化控制、对空调器进行仿真研究的成功例子。神经网络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是因为: a)神经网络具有模拟高度非线性系统的优点; b)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联想能力; c)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例如可通过重新训练网络进行设备特性的动态校准功能,这也是它优于其它控制方法的主要特点。此外,神经网络模型还具有建模时间短、易于进行计算机模拟的优点。对于智能建筑,其热动力学参数模型本质上为分布参数系统,应用系统辨识也很难获得其精确的数学模型,控制效果可想而知,而人工神经网络允许在模型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构成一种具有自学习、自适应的体系结构,在与外界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一种非线性映射或线性动力学系统,以正确反映输入和输出关系而不必预先知道这种关系的精确数学模型。 神经网络在线性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自适应线性(Adaline-Mada Line)神经网络作为神经网络的初期模型与感知机模型相对应,是以连续线性模拟量为输入模式,在拓扑结构上与感知机网络十分相似的一种连续时间型线性神经网络。这种网络模型是美国学者Widrow和Hoff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最新系统辨识算法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最新系统辨识算法 摘要:神经网络具有大规模并行分布式结构、自主学习以及泛化能力,因此可以利用神经网络来解决许多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神经网络应用在非线性系统的辨识中有良好的结果。本文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最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算法进行总结。 关键字:神经网络;系统辨识;辨识算法 The latest algorithm about ident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model Abstract: Neural network has large parallel distributed structure, learning by itself and has generalization ability. So neural network is used to solve many questions which traditional method cannot. Neural network is well applied to nonlinear system which has got good achievements in ident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most of documents, the paper summaries the latest algorithm about ident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model. Keywords:Neural network, identification system,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0 前言 在国内,系统辨识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尽管成果丰硕,但传统辨识法仍存在不少局限:传统辨识法较适用于输入端中扰动水平比较低的控制系统,对于具有外界干扰的控制系统,就会出现计算量大、鲁棒性不够好的问题;最小二乘法及其相关改进算法一般利用梯度算法进行信息搜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鉴于此,神经网络控制在系统辨识中得到了新的应用。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后,针对国内基于神经网络的结合其他算法的最新辨识算法进行综述分析。 1 神经网络的应用优势 神经网络的吸引力在于: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能够学习适应不确定性系统的动态特性;所有定量或定性的信息都分布储存于网络内的各个神经元,所以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采用并行分

智能控制之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的设计

四、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分析(25分) 用BP 神经网络进行系统在线逼近的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 (k y n (k u (k y 图3 图4 假设某控制对象的模型为2 3 )1(1) 1()()(-+-+ =k y k y k u k y ,采样时间取t=1ms ,输入信号 t)sin(650.)u(π=k 。采用的BP 神经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权值ij w 和2j w 的初值取 [-1,+1] 之间的随机值,权值采用δ学习算法,学习速率η取0.50,动量因子α取0.05。试分析神经网络在线逼近的运行过程,并作Matlab 仿真。 题目四、需要阐述清楚BP 网络逼近控制对象的工作原理和学习过程 BP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输入样本,经过权值、阈值和激励函数运算后,得到一个输出y n (k),然后让它与期望的样本y(k)进行比较,若有偏差,则从输出开始反向传播该偏差,进行权值、阈值调整,使网络输出逐渐与希望输出一致。 BP 算法由四个过程组成:输入模式由输入层经过中间层向输出层的“模式顺传播”过程,网络的希望输出与网络的实际输出之间的误差信号由输出层经过中间层向输入层逐层修正连接权的“误差逆传播”过程,由“模式顺传播”与“误差逆传播”的反复交替进行的网络“记忆训练”过程,网络趋向于收敛即网络的全局误差趋向极小值的 “学习收敛”过程。 BP 网络(Back Propagation ),该网络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误差 反向传播的BP 算法简称BP 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梯度下降法。它采用梯度搜索技术,以期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误差均方值为最小。 BP 网络特点: (1)是一种多层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2)层与层之间采用全互连方式,同一层神经元之间不连接; (3)权值通过δ学习算法进行调节;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方法研究

第3期2019年2月No.3February,2019 人们在特定时刻的感觉在临床术语中被称为“情绪”。6种基本情绪被认为是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而其他已知的人类情感往往被视为这6种复杂社交情境的特殊化。研究人员从各种观点研究了情绪在人工智能中的作用:开发与人类更优雅互动的代理人和机器人,开发利用情绪模拟来辅助自己推理的系统,或创建更接近人体情感互动和学习的机器人。皮卡德指出:“智能复杂自适应系统中将会有功能,它们必须响应不可预测的复杂信息,这些信息起着情感在人们身上发挥作用的作用。”因此,对于计算机以实时方式响应复杂的情感信号,他们将需要像我们所拥有的系统,我们称之为情感。 人类的情感不仅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成分,它们与行为和感情紧密相连。人类情感系统在生存、社会互动和合作以及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器需要一种情感—机器运动。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智能机器需要情绪,以便在学习复杂任务时以及在对人类的学习和决策制定进行建模时提高其表现。 情绪在人类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当我们试图模拟人类反应时,它们应该嵌入推理过程中。Bates 使用Ortony 等描述的模型提出了一个可信的代理人。该模型仅描述了基本情绪和先天反应;然而,它为构建计算机情感模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Kort 等提出了一个模型,他们的目的是概念化情绪对学习的影响,然后,建立一个工作的基于计算机的模型,将识别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并对其作出适当的反应,以便学习将以最佳的速度进行。Poel 等引入了模拟混合神经网络架构,用于情绪学习。系统从注释数据中学习如何产生情绪状态以及由内部和外部刺激引起的变化。Clocksin 探讨了记忆中的问题,并结合可能的人工认知架构进行了研究。这项工作与人工智能研究中考虑记忆和情感的传统方式背道而驰,并且源于社会和发展心理学中出现的两种思想[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情绪反向传播学习算法的情绪神经网络。情绪神经网络具有两种模拟情绪,有助于网络学习和分类过程。这两种情绪是焦虑和自信。结合这些情绪参数的基本原理是它们对我们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学习的影响。在实践中,两个情感参数意味着当情绪神经网络被训练时,一个是使用所有节点作为训练模式样本的输入平均值,另一个是某种程度上的增加惯性项用于在训练时期进展时修改从一种模式到下一种模式的变化水平。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当接 近成本函数的最小值时,我们不希望被单个模式的误差所左 右,其中一些模式可能是异常值。因此,我们关注最近学习步骤积累的“记忆”。 本文旨在研究这些额外的情绪参数对情绪神经网络在学习和决策中的表现的影响。我们使用脸部图像数据库,它已经在我们以前的作品中有效地使用。该数据库包括270个不同性别,种族和年龄的30人的图像,具有各种照明条件和对比度。面部图像的多样性旨在研究情绪神经网络的稳健性。 1 具有情绪参数的学习算法 反向传播学习算法是用于训练分层神经网络的广义delta 规则。自前人引入该算法以来,该算法已被广泛使用。在本节中,基于情绪反向传播学习算法的情绪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根据情绪神经网络内的信息流详细解释,该网络由3层组成:输入层(i )神经元,具有(h )神经元的隐藏层和具有(j )神经元的输出层。1.1 输入层神经元 这些是非处理神经元;每个输入层神经元的输出定义为YIi =Xii 其中, XIi 和YIi 分别是输入和输出输入层中神经元i 的值。1.2 隐藏层神经元 这些是处理神经元,因此, S 形激活函数用于激活该层中的每个神经元。这里,假设有一个隐藏层。但是相同的过程可以应用于多个隐藏层。 其中XHh 和YHh 分别是隐藏层中神经元h 的输入和输出值。使用进入该神经元的所有输入值的总电位计算隐藏层神经元XHh 的输入。总电位是输入值的乘法和它们的相关权重的总和。 其中Whi 是隐藏神经元h 给予输入神经元i 的权重, YIi 是输入神经元i 的输出, r 是输入层神经元的最大数量。其中Whb 是由隐藏神经元h 给予隐藏层偏置神经元b 的权重, Xb 是偏置神经元的输入值。1.3 输出层神经元 这些也是处理神经元,因此, S 形激活函数用于激活该层中的每个神经元。 其中XJj 和YJj 分别是输出层中神经元j 的输入和输出值。除了偏置和情绪神经元之外,还使用从先前隐藏层馈送神经元的所有输入值的总电位来计算输出层神经元XJj 的输入。 作者简介:吴思楠(1997— ),女,辽宁丹东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摘 要:文章研究了情绪神经网络的效率,该网络使用改进的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情绪可以成功建模并有 效实施,以改善神经网络的学习和普遍性。关键词: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人工情感建模;面部识别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技术方法研究 吴思楠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无线互联科技 Wireless Internet Technolog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