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区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中原区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中原区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中原区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郑州市中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编制和实施《郑州市中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服务大局”的总要求,坚持“工业立区、三产兴区、教育强区”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变化和社会矛盾突出等各种困难,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园区建

—1 —

设,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步伐,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预计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57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16亿元,年均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亿元,年均增长3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9.1%;直接出口总额达到2亿美元,年均增长7.8%。其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已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区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0.6∶49∶50.4演变为2010年的0.5∶44.2∶55.3。

坚持“工业立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郑煤机、宇通重工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凸显,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十一五”末,预计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71.6亿元,年均增长16.5%。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郑州纺织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累计开发面积近5平方公里,完成投入60多亿元,累计入驻企业(项目)达36家,已投产运营企业(项目)17家,实现销售收入及交易额近10亿元,安置就业近万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2 —

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是全省首个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并获得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特别贡献奖,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郑州机械制造(加工)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14.7平方公里,建设面积8.6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近250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1家,被授予“郑州市特色品牌工业集聚区”等多项荣誉。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改造和提升了帝湖商圈、碧沙商圈,扶持发展了华亚商圈,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快速发展,裕达国贸、凯旋门、绿城数码大厦、鑫苑国际广场等商务楼宇入驻各类企业近千家。打造西三环、西四环、郑上路等主干道沿线的物流聚集区,明宇汽配城、大中原果品物流港等一批商贸服务业繁荣了流通市场。

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全区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9%以上,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花卉苗木、养殖、观光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花卉苗木面积达9600亩,每年可为市场提供3000万株优良苗木。农村体制机制日趋健全。建成了中原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立了中原区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中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究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长效机制。

三、城乡建设管理实现新跃升

在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城中村、旧城改造稳步推进。

—3 —

全区已纳入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计划的村庄有17个,已拆迁并开工建设的村庄有9个,其中小岗刘一期、二期建设完成,南陈伍寨村民已回迁安置;冉屯、朱屯、周新庄、罗庄等城中村已完成拆迁并相继开工建设;锦艺·国际华都、鑫苑国际广场、中原文化广场等旧城改造项目稳步推进。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复验活动,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年累计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亿元,高标准改造和建设近15条道路、30条背街小巷,高质量完成重点城建工程74个,新建、大修公厕61座、垃圾中转站32座。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园林绿化成效显著,新建郑州市植物园、雕塑公园等游园13个,申报创建园林单位(小区)44个,累计新增绿地21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2.3%,比“十五” 末提高3.7个百分点。城市管理不断加强。持续强化对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和乱贴乱画等的治理力度。发挥区信息数字化服务中心作用,提高城市动态管理水平,初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3个示范村建设,全区所有行政村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通水泥(油)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改革开放工作实现新突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进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得到完善和规范,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成立了振原投资担保公司、中原基础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原区企业—4 —

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为中小企业贷款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强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完善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专业招商、产业招商、部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开展“大招商、招大商”,积极组织参加了中原文化宝岛行、投洽会、厦洽会、中博会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中原新城、锦艺国际华都、中原万达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十一五”期间,累计进行外地大型推介活动61次,共引进投资上亿元项目88个,落地实施49个,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36亿美元,年均增长28.9%。

五、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围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强化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落后装备、高耗能产业退出机制,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实施项目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设立专项资金,有奖有罚,确保节能目标落到实处。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区“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100%。新建了郑州纺织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与“十五”末相比,2010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0%。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初步形成。加强生态水系、生态村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六、和谐中原建设取得新成就

—5 —

始终把重民生、谋民利、解民忧放在首位,扩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不断提升社会和谐水平。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五年累计科技攻关项目达231项,授权专利1405件,科技三项经费支出达4918万元。蝉联“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称号。加快推进“教育强区”战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新建了华山路小学、淮河路小学、秦岭路小学、帝湖小学和绿都城小学;对互助路小学、三十六中、建设路第二小学、伏牛路第二小学、育才小学5所学校教学楼进行了改造;新建了七十三中和华山路小学标准化操场、21中教工宿舍楼、3所农村中学标准化实验室。不断探索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合同管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了完善、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统筹管理和教育资源的统一调控。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新增师资力量631人,着力打造市级优质学校13所。职业技能培训网络日益成熟,全区平均每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9千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2千余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健全社区教育网络,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个,推行了“片医负责制”,形成了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五年内人口出生率为6.89‰,符合政策生育率平均为99.7%,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4‰,均超额完成了计划生育目标任务,低生育水—6 —

平保持稳定。成功创建成为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发展迅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7万人,参保率达到92.76%;新农合参保人数达6.68万人,参保率达到98.8%。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10.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十一五”末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90元,年均增长12.7%。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五年累计有4711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廉租住房政策,发放廉租住房补贴共计2445万元,实物配租240户,廉租住房覆盖率100%。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和特困户救助工作,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困难群众得到救济,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在各行政村全面推行了“4+2”工作法,建设路街道协作路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坚持推行“一村(社区)一师”的工作机制和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十一五”期间,建立区、镇(办)、社区(村)三级调解组织145个,聘请人民调解员435名,共调解民间纠纷4547起,建立基层法律援助联络点121个,连续三年被评为郑州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区。

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建

—7 —

了区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完成了辖区4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3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6个农村文化大院和6个镇办综合文化站建设。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举办了鲜桃文化艺术节、“2009中原区农家美食民俗文化游”、世界旅游小姐巡游等活动,“咱家小院”、“特味村生态西苑”等三星级农家乐脱颖而出。

总体上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好、发展后劲强的良好势头,“十一五”计划执行良好。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重视和解决:一是经济发展还存在结构矛盾,工业带动支撑作用仍需加强,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商贸服务业档次有待提升;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城区形象和品位还需提升;三是文化设施还不完善,文化品位亟待提升;四是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企业改制中,一些矛盾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压力仍较大;五是个别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政府职能和执行力与发展要求还有差距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8 —

专栏1:“十一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说明:“十一五”计划目标中主要经济指标为管辖口径,“十一五”完成为在地口径,总量为当年价,年均增速为2005年可比价。

—9 —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凸现,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

一、发展机遇

(一)国内外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退,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了国际间产业转移、区际间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大层次转移趋势。就国内形势看,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已进入升级阶段。受土地、融资、劳动力成本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逐年增加和环境容量指标逐年削减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给全区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新机遇

当前,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并积极争取将这一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作为省会城市、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龙头——郑州必然会成为中原经济区政策、资金、信息、项目等的密集区,形成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我区作为中原经济区龙头城市—郑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能享受到省里的资金、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上的先行先试。同时伴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区必然会享受到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这将极大激发我—10 —

区的发展活力,必将推动我区更好更快发展。

(三)郑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把郑州市定位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就要求增强郑州市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使其成为东西联动的“节点”,中部崛起的支撑,中原崛起的引擎,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加之郑州都市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郑州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我区作为郑州西部区域发展的桥头堡,是郑州市大力支持的建设区域,将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资金和政策支持,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为我区加快实现发展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中原区不断强化的自身优势带来新机遇

我区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部位,同时,又处于郑洛工业走廊的龙头地位,是连接郑洛中心城市的重要纽带。我区作为省会郑州的中心城区,区位、交通、综合配套、产业聚集、消费市场、科教、劳动力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凸显,已成为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节点。同时,随着未来市级行政中心的西迁,会出现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力带动我区经济加快发展。牢牢抓住自身优势这一机遇,是我区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所在。

二、面临挑战

(一)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更趋激烈

—11 —

“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加快,经济发展对城市承载能力、功能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区周边区域具有的产业优势、行政文化优势、商业优势、土地资源优势等竞争优势对于我区形成强大压力,使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争夺更趋激烈。同时,传统产业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也使我区实现发展新跨越面临新的压力。

(二)土地、环境等资源要素约束日益明显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将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落脚点之一。我区工业结构以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约束较强。我区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完善需要大量用地,而“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仍将极为紧张。这些都对未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三)城区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郑州市“三化两型”城市建设目标给城区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等方面任务艰巨,城市各项服务功能完善压力加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城市长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四)和谐社会建设任务仍很繁重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12 —

会利益格局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对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有尊严的生活更加向往,对和谐社会构建期望更高。今后时期,我区快速发展必将带动产业提升、人口集聚,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居民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迅速发生变化,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随之加快发生新的分化、组合,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发生冲撞,城市的承载能力、居民的就业安置、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社保覆盖面的扩大,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的增加等都将在“十二五”期间明显提速,和谐社会构建任重道远。

—13 —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机遇,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开创现代化城区建设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宝贵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中心任务,以“工业立区、三产兴区、教育强区”为战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富裕、创新、开放、生态、宜居、和谐城区建设,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加快发展

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四个重在”的要求,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超常规模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我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转型发展

把握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带来的重大机遇,以调整和优化产业—14 —

结构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提升战略支撑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重点、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的城区创新体系。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创新型特色城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坚持开放发展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注入动力和活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构建改革开放的活力新区,打造郑州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五)坚持绿色发展

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坚持和谐发展

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坚持

—15 —

民生优先,完善社会管理,提高公民参与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最终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民富与强区的有机统一,营造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

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对新时期中原区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区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把我区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人与人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体制机制活、城市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社会秩序好、生活品质优的现代化城区。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末分别翻一番,即“六个翻番”。

——经济发展。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要素综合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达2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总额达4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16 —

——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0%,专利授权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到“十二五”末,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1.15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 。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市区新建住宅配套幼儿园公办比例达到60%。积极推进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发展。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实现全覆盖。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90个,每万人拥有医疗人员数达9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拓展景观绿地建设,提升公园、公共绿地及生态治理综合功能。“十二五”期间,新增绿地面积250万平方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控制目标要求。垃圾清运率达到95%以上,城市清扫保洁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17 —

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18 —

第四章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

一、发展战略

围绕实现我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考虑面临的机遇和重点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一)工业立区战略

紧紧抓住郑州市被列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以先进制造业催生服务型制造企业和商业模式,以生产型服务业增强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以产业高端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着力点,强力推进郑州纺织产业园和郑州机械制造(加工)产业园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集约节约发展水平。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推动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五大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三产兴区战略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的要求,大力实施“三产兴区”战略,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撑,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的第三产业新格局,打造城区经济发展新优势。以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为契机,培育发展新的总部、楼宇等商业商贸中心,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

—19 —

业中的主导地位。

(三)教育强区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积极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城区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教育强区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运作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

二、空间布局

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中原区村镇体系规划(2010-2020)》的总体布局,立足我区既有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一带、二园、三区”的空间布局建设为重点,坚持规划引领、资源节约、要素集聚、空间拓展原则,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完善城镇职能、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拉大城市框架,倾力打造郑州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现代休闲旅游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一带”

沿南水北调总干渠和常庄水库、西流湖形成一条沿水岸生态休闲产业经济带。

2、“两园”

—20 —

“又好又快”和“又快又好”发展的区别

“又好又快”和“又快又好”是社会经济发胀的两种模式,谈谈你对着两种模式的理解。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积弱已久,急于发展经济、赶超发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所以,在建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经济发展一味追求“快”,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 事实证明,这种发展模式只能收到短期效益,却要付出长期的、巨大的代价,是得不偿失之举。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已经十分明显。我国甚至被国际上称为不平等发展最快的国家,改革已经不能够普遍提高各群体的“收益”。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导致人与环境、资源矛盾重重,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 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而这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将绿色核算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社会、政府自觉加强环境保护,避免环境破坏,才是正确的道路。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程立双 经市委同意,今天市委政策研究室在这里召开全市“改革开放与三明创新发展”重点课题研讨会,主要任务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省设区市党委政研室主任座谈会精神,回顾总结去年的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通报表彰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成果,研讨交流如何推进三明创新发展问题,部署安排今年的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市政研工作人员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持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切实当好党委和部门单位决策的参谋助手,努力为三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搞好服务、多作贡献。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推进三明创新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过去的一年,全市广大政研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卢展工书记作出的“在学习上走前头、在研究上下功夫、在服务上有作为、在创新上有提升”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提出对策建议,服务党委和部门单位决策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服务意识更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政研工作人员不断增强紧贴中心、服务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党委和部门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做到党委和部门单位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调查研究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不断提高调研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市地税局多年来持续围绕发展三明经济、壮大地方税收总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并积极转化为政策措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多次批示和充分肯定。永安市委办围绕党委提出的发展绿色经济战略,与省委政研室联合开展“永安市绿色经济发展研究”,使这个研究成果成为全省首个通过专家组论证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梅列区委办有针对性地对房地产市场、中小企业融资、市区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超前性调研,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宁化县委办围绕先行先试、发展块状经济、培育专业市场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已转化为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尤溪县委办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开发、劳动力转移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调研,进一步增强了参谋服务的超前性和实效性。明溪县委办围绕党委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开展前期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将乐县委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开展思路性调研、对策性调研、经验性调研,积极服务党委决策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是调查研究更实。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广大政研工作人员,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去年年初下发的市重点课题调研通知,对5个大课题、19个子课题调研的责任分工要求,认真做好调研课题的选定工作,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广泛调查,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深刻思考,潜心研究,精心提炼,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泰宁县委办先后组织人员深入县内各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游船公司、旅游企业开展调研,赴江西三清山等知名旅游区考察取经,撰写了关于旅游业创新发展的调研文章,被刊登在《中国旅游报》上。沙县县委办围绕市县一体化产业对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专题,开展决策落实跟踪调研,及时发现决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推动决策落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大田县委办注重增强调查研究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努力当好党委决策的参谋助手。 三是调研成果更多。各级各部门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调研成果,为党委和部门单位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这次重点课题研讨会通报表彰的56篇优秀调研文章,就是从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推荐的116篇调研文章中评选出来的,集中反映了一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开展调查研究的成果。这次推荐调研成果比较多的单位有市纪委、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地税局和明溪、沙县、宁化、尤溪县委办。市委办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浅谈五年计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作用

浅谈五年计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作用2011年是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个五年计划伴随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岁月。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凋敝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走过了喜悦与成功,也体验了艰辛与曲折。回顾这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是观察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通过对建国后实施的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分期与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在六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变迁中,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规划的“五年计划”的确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经济发展观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完全是中国所独有的,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所共同经历的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转变。 二战结束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我国的发展观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的一元发展观。从“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标,是经济工作的重心。但

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随着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观的内涵开始得到拓展,社会发展开始与经济增长一同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的一元发展观逐步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二元发展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受到国际上发展观演变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观又开始向第三阶段演进,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五年计划”中越来越多地纳入教育、环境保护以及公共服务等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开始成为发展观转变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一元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部分经济生活都被纳入国家的经济计划之中,无论是商品的生产、分配还是消费,还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国家计划进行配置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带来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年计划或许规划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作为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规划继续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竞争性开始发挥作用。国家通过政策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市场体制的重建与竞争的加剧,收入分配差距开始拉大。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由原先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转变为沿海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后,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查报告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工商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四个统一的要求,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商标监管执法服务职能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建立三方联动工作机制,打牢商标事业发展基础 按照总局领导提出的商标事业发展要坚持一个依靠、四个借助的指导方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市工商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工商部门为主导、商标代理机构参与服务的商标发展三方联动工作机制。 一是实行申请商标注册目标任务责任制。落实 xx 期间市商标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每年申请商标注册不少于件,并分解落实到各分县局,同时在个乡镇工商所推行一所一标制度,与其他工商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 二是开展商标代理诚信单位评选活动。底,组织在全市家商标代理机构中首次评选出了家商标代理诚信单位,并在社会上公开表彰宣传,充分发挥其在商标事业发展中的中介服务、工商助手和联系企业桥梁等作用。 三是推行《商标注册建议书》制度。从开始,通过登记注册窗口或委托商标代理诚信单位向企业经营户免费发送《商标注册建议书》,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商标注册。三年来,累计发送万多份建议书。 四是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各商标代理机构每季度向市局报送《商标注册申请情况季度统计表》,以便于工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商标注册申请情况,各工商机关同时向商标代理机构通报企业经营户登记注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五是实行商标注册补助奖励制度。积极协调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两个开发区管委会安排专项经费,实行商标国际、国内注册补助奖励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创立、注册、运用、保护自主商标品牌。 三方联动工作机制运行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新申请注册商标件,超额完成规划任务的%以上,是前年商标注册申请总量的倍;农产品商标注册申请量每年在件以上,是目标任务的倍。截至底,全市共拥有注册商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件。 二、强化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着力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和商标监管执法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基层执法干部全员培训。适应两费停收后基层工商所面临的新形势,上半年,由市局统一组织,对全系统基层监管执法人员进行了商标执法业务知识全员培训。共举办培训班期,培训商标执法人员多人。 二是创新培训形式。依托远程培训系统,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网上商标监管培训学校,设有商标法律法规查询、问题解答、外埠信息、案例分析等8个栏目,方便基层执法人员自主学习。每半年组织一次网上商标典型案例分析研讨,编印《商标监管执法工作手册》,发给全体商标监管执法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 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利用每年的 3 15 、 4 26 活动,组织开展商标维权法律咨询宣传;在《都市报》举办《商标法》知识竞赛,在广场地下通道设立市驰著名商标展示长廊;协调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万元,在《日报》开设了市著名商标企业展示专栏,截止目前,已经刊登期。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 工作重点1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争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示范县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崛起、进位赶超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审视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县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有利条件和政策机遇,直面应对挑战和困难,全力破解难题,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大战略”“五大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以争创全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产业富民和生态安全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兴碳材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矿业及新能源化工基地、全省重要的高原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全省最具吸引力的民俗宗教生态避暑旅游基地,全力构筑石羊河和*/*西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努力在跨越式发展中凝聚科

学发展力、提升经济竞争力、增强民族团结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1342”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实现翻番目标,特别是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既要高于“十一五”增速,又要高于全市“十二五”平均增速,确保经济发展水平有大的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有大的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大的变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争创全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示范县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 奋斗目标是:2016年生产总值达到68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33.3%;工业增加值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3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年均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0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共23页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06-11-05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和内河航运干线地区,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经实现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三峡库区已经完成二期移民任务。但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编制《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改善库区投资环境,加快产业培育,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库区百万移民的安稳致富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湖北省宜昌市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恩施自治州的巴东县;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县、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共计19个县、市、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89.6万人,其中三峡库区移民规划安置人口113万人。 本规划的期限到2020年,重点放在2010年前。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

显着提高。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0亿元,财政收入58.2亿元,按当年价计算,分别比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时增长3.4倍和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39∶35∶26调整为2002年的22∶44∶34;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3年提高了2.0倍和2.1倍。截至2003年底,共搬迁移民84.65万人,完成规划移民总数的74.9%。迁建城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移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一是库区具有丰富的水能、特色农业、旅游、天然气、磷矿、岩盐等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库区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利于库区进一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转移。四是随着国家、各省市对库区发展的扶持和和支援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增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峡库区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年来,三峡库区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库区水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的投资拉动。随着国家对移民安置投入高峰期已过,靠高投入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局面难以持续。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低。2002年,三峡库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3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也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三峡库区是全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个县、市、区中有12个是国家扶贫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结合实际,浅谈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结合实际,浅谈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二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坚定不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

过程。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必须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二是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三是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觉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 四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业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优势支柱产业引领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优势支柱产业引领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9月22日上午,天津科普嘉年华启动仪式在国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国科协及天津市的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并观看科普展览。 本次科普嘉年华活动共包括天津市优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科普展、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成果展、“走进野生动物王国”肯尼斯〃贝林捐赠动物标本展等科普展览和“数学好玩七巧之美”综合展演、“物理照耀世界”热爱科学玩物理等科普互动活动。 以下重点对优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科普展做一简要介绍: 在该项展览中,集中展示了“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天津工业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筑高端产业的发展成果,尤其是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轻工纺织等优势支柱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引领天津高端高质高薪发展的引擎。 1. 航空航天产业:本次展览中参展的AC312A消防型直升机(图1),是由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民用直升机,广泛应用于抗震救灾、森林防火、城市消防、海上搜救、紧急医疗救援等应急救援任务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是由天津市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建设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研制生产的,该产业化基地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外,随着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天津正积极开展民用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航空航天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这对于推进中国的民机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期间,将依托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围绕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和卫星为一体的“三机一箭一星”产业格局。力争将天津打造成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超大型航天器制造及应用产业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届时,将形成年产48架大飞机、70架直升机、4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