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字:中日合作竞争交流和平

正文:一、如何为中日关系定位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关系在90年代前半期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转折期,经过1997年以来的重新趋稳期,1998年11月江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确定了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框架,即双方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一致,中日关系进入了实现这一目标、落实诸项合作内容的新阶段。近两年来,中日关系基本上在这一轨道上出现了良性发展势头。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日间各项潜在矛盾因素还没有得到消除,有的摩擦隐患甚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仍需中日双方共同做出很努力来防止这些矛盾与摩擦破坏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局。

未来中日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在很程度上就取决于中日两国相互间能否结束以“中国威胁论”和“日本威胁论”为表现的相互戒备的恶性循环,能否增进相互信任,促进共同利益,建立起稳固的双边机制。

与会专家认为,从政治多极化潮流和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中日两国既有利害冲突,也有共同利益;从总体上说,求同存异、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对日政策的基点应放在致力于防止战略对抗、增进安全信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有利的周边环境方面。与此同时,近年来因台湾问题的新局面而出现的中日间安全困境已成为两国间最突出的问题,急待双方共同努力予以妥善解决。

与会专家指出,近年来中日两国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中的相互排斥情绪十分高涨,这与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舆论环境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严重束缚着两国政府推动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进程。对这种局面,中日两国政府和各界应予以足够重视,妥善引导,共同改善两国的相互舆论环境。

二、关于历史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日间历史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一小撮右翼势力不断否认侵华历史的丑行不断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感情、迫使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得不做出正当反应的问题。

基于此前提,中国政府和人民应如何对待日(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其他问题呢?对此,与会专家们的见解既有广泛的共识,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对日本一小撮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必须给予坚决回击,毫不含糊。但在如何估计这些势力对日本政界与决策层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与会专家们的判断与分析不尽一致,从而其对策建议也有所不同。

有的与会专家认为,今后日本民族在侵略历史问题上真正达到亚洲各国人民满意的程度或重新倒退到军国主义水平这两种可能性都不是很。多数日本人的真实心态似为:今后最好别再提起这一段历史。特别是战后出生的新生代的历史认识总体上十分模糊暧昧。

与会专家们认为,尽管一小撮右翼势力正极力推动抹杀侵略历史运动,但鉴于战后日本的体制变化、和平发展及国际制约,未来日本复活战前军国主义体制与政策的可能性

已基本消失。至于未来日本是否将成为具有对外干预性的能力与意志的军事国,与会专家们的观点表现出角度不一,各有侧重,感到今后须继续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三、关于台湾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考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安全利益。日本强调台湾海峡是其海外运输线的重要通道,以此为由在其所谓“周边事态”是否包括台湾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模糊战术。(2)“台湾情结”。这种情结包括日本对其对台殖民统治时期的留恋和近年来台湾亲日派媚日做法的一拍即合、近来日台间人际交往的急剧增加、以及对台湾经济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认同。(3)“中国威胁论”。日本一些势力企图阻挠中国在顺利实现统一的前提下快速崛起的进程。

目前在这一问题上中日间的关键问题是:日本以防范“周边事态”为名与美国一道摆出了对我武力解放台湾予以干预的姿态。在这一问题上,中日关系将是“平时朋友,战时敌人”,日本很有可能在美军武力干预台湾问题时对美军提供“后方”支援。至于其介入程度如何,则将取决于当时的日本政界构成、日美关系紧密程度和中日关系具体情况。中国应继续要求日本明确表示其要防范的“周边事态”不包括台湾,同时也应继续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讲清:“台独”和外部势力干预这两种局面是可能引发台海战事的根源,杜绝这两种根源才是保持台海和平的基本保证。

四、关于双边经济合作

与会专家指出,世界第二经济国日本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与技术的最主要对象之一,加上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联系,其重要地位是美国和欧盟所无法替代的,这种情况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日本经济在经过90年代升级转型的“阵痛”之后有望重新恢复元气,届时日本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急剧增。

目前,日本朝野和政、官、财三界都十分重视中国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日本政府正以民间企业投标和政府援助资金配套方式全力以赴地争取得到这个项目。一些与会专家认为:从纯技术角度看,日本的新干线技术以及日本各先进企业的相关技术最适合于目前我国的铁路需求。

一些与会专家指出:近20年来日本的对华oda资金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中国在中西部开发、环保、扶贫等领域对条件优惠的日本oda资金仍有很需求,但中国将难以接受日本一些势力试图在oda上附加政治条件的做法。

有的与会专家指出:日本在2000年以后仍可能对中国提供包括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在内的政府开发援助(oda)资金,但将更多地把此作为对我施加政治影响的手段,并在资金构成、援建项目、效果评估、内外宣传方面进行较幅度的政策调整。

还有的专家指出,鉴于日本财政困难等情况,在oda项目的选定和实施方式上,中方不妨采纳日方的一些意见,如考虑提高日本企业在oda项目中的中标率,更多地采取日本政府oda资金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等等。

五、中日与东亚合作

有的与会专家指出,在东盟加中日韩会议、中日韩对话、亚欧会议、东亚货币与金融合作等业已出现的旨在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对话与协商机制中,中国可以支持日本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研讨会还就日本的政治国战略的走向、中日围绕海洋开发与海上安全信任以及中国的对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

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的效果往往大于中日两国的直接互动的效果,这可能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规律,我们沿着这个规律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关键可能还得从外部的整合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关系的矛盾与问题。换言之,中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中日关系本身,而是在于双方是否具有战略眼光,首先致力于亚洲的整合,第一步当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

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日本和中国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所以,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或日本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中国和亚洲的日本。中日的和解与合作又将大大推动东亚联合的事业。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

(一)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道,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将逐渐加深。97年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其影响决不仅限于该国国内,它会波及到其周边地区甚至全世界。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中日两国应当在未来的岁月里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精神,加强政策协调、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经济技术合作,为亚洲及世界

的经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日关系与中美、日美关系

多年来,中日两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都把对美关系放在首位。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影响。首先,中日关系要受中美关系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如1989年中国发生动乱时美国制裁中国,使中美关系恶化,与此同时,日本也冻结了第三次对华日元贷款,使中日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其次,中日关系也受日美关系的影响。由于二战后的历史原因,使美日两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保持着特殊关系。因此,研究中日关系时不能不考虑日美关系。前不久,日美两国重新签署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据说要将中国的台湾省划归其防卫范围,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对中日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中美国方面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将难以改变。就美国而言,它希望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事务来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以约束和限制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影响;就日本而言,它根本不满足目前经济大国的地位,试图借助美国的支持,通过积极参与亚洲及世界的国际事务、加入安理会等方式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而日本一旦成为政治大国,接下来会不会向军事大国发展呢?值得深思。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朝着军事大国的方面迈进。如日本防卫厅长官野吕田芳成近日表示,可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攻击企图用导弹袭击日本的敌国基地。这一言论显然有悖于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只会在本地区引发新的紧张气氛,加深周边邻国对日本的疑虑和不安。另外,近日日本国会将要审议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届时日本将很有可能改变其“专守防卫”的政策,违背其决不成为军事大国的诺言。对此,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惕。

在世纪之交,回顾中日两国交往的历程,可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冲突和摩擦也不少;展望未来,深深感到,中日友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无论从国际形势的角度看,还是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渊源及两国人民的感情来讲,中日两国都没有理由不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正如江泽民主席1997年12月12日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中日友好关系来之不易,凝聚了双方几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值得珍惜。为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双方应当为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合作而努力。”继9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之后,98年又迎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为此,李鹏总理于97年11月对日本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98年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和国家主席江泽民也先后访问了日本。一国的主席、副主席和总理在一年的时间内连续访问同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是极其罕见的。这足以说明中国政府对中日关系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江主席去年的访问,不仅是历史上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日本,而且在这次访问中,中日两国还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这是继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和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后,中日两国发表的第三份重要文件,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相信,只要中日两国政府本着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彼此多一些理解和信任,少一些冲突和摩擦,中日关系就会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中日两国也必将会在携手迎接新世纪曙光的同时,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日本驻华使馆编:《日本简讯》,第110期。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8期。

3。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1997年第1期。

4。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1997年第3期。(责任编辑石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