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

马原复习

制作人:西南大学张文品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

3、判断分析题(判断题目正误,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

4、简答题(共4题,6分/题,共24分)

5、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11)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课程主线(复习思路)

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变化)(主要内容)

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四、重点问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思维和存在何着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关于物质的世界性的基本问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

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

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7、联系及其特征(P34-35)

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征: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跟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1)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P44)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

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

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认识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2、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2-6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4、关于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4.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达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的绝对性及相对性:(P75-78)

1)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的确定性和发展的

无限性。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

两种属性。

1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价值的特性(P85-86)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3)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6、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P124-127)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7、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2,P124-137)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详见16(3)题);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

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

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辨析题: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

史,是错误的)(P141-142)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民群众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9、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P155-157)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

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货币具有5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

货币

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2个:

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0、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矛盾)统一体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

(3)使用价值由商品自身的自然属性决定。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存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

价值决定的,包括3部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P176-177)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导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周期性)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24、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原因(P216-219)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2.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3.原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2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P204)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发展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

下来。

26、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5.2,P221-228)

1.表现:(P221-225)(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

变化;(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2.原因:(P226-227)(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

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质:(P228-229)(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

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与封建主义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

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5、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c.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27、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之一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a.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

本矛盾。

b.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d.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8、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P253-257)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灯亮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7.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违背,不能僵化。

29、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

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五、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P273-275)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3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76-281)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五、习题练习:(要答案私聊我)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C

A.唯物史观

B.剩余价值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2.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是B

A.思维和存在的能动作用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3.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认识方法是C

A.唯物辩证法

B.辩证思维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

D.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对事物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杰出人物

D.人民群众

1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价值评价观点上的错误是否认价值评价A

A.具有客观标准

B.评价主体的差异性

C.结果的多样性

D.社会历史性

11.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2.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3.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实践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C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14.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C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所有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16.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A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1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C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社会革命和改革

18.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B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19.“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B

A.资产阶级学者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者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者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20.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A.获得经济地位问题

B.取得政治权利问题

C.国家主权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B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B.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对价值评价理解正确的是ABD

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C.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常常存在着矛盾

D.价值评价对实践活动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D.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AB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5.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BCD

A.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

B.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6.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两个条件是BD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资本家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剥削程度,是BD

A.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B.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C. 直接延长必要劳动时间

D. 变相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B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

C.个别部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9.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CD

A.阶级斗争学说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理论

1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测未来的方法是ABC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D.在洞察资本主义旧世界劳动异化的基础上说明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本质观

三、判断分析题(请先判断题目正误,再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

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具体参照重点问题18)

(1)观点错误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4)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2、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

(1)观点正确

(2)列宁早就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跟本上回答

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4)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马克思在不同场合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存在着矛盾。(了解即可,不要求背诵)

(1)观点错误

(2)所谓“两个必然”,指的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指的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4)对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理解:第一,“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强调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客观条件,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第三,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

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

四、简答题(共4题,6分/题,共24分)

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取得商品的价值;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3)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所有是错误的。

2、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

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4.根据社会主义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实践经验,可以概括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真题.doc

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真题 2009 年 一、名词解释(3'*10=30') 1、管理职能 2、泰罗 3、五种竞争力景 4、霍桑试验 5、SWOT分析 6、管理方格 7、反馈控制 8、公平理论 9、矩阵组织 1()、马基雅维里主义 二、简单题(8F0=80,) 1、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以及各自的特征 2、用BCG矩阵分析企业怎么在业务上分配资源 3、画出一个职能型结构,并说明这种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4、情境领导理论的有关内容 5、用双因素理论的内容说明怎样激励员工 6、组织文化传逆给员工的途径 7、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 8、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9、变革的类型及其特征 10、韦伯的理论 三、论述题(2*20) 1、结合机械式组织和有机组织,分析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要素 2、汶川大地震后,有些企业捐了大量的财物;而有些知名企业却捐了很少财物,这在社会 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结合社会责任的观点和原理,谈谈你的看法。 2008 年 一、名词解释(3件10=30,) 1、社会责任 2、沟通 3、预算 4、组织结构 5、组织公民行为 6^知觉(不是太确定o(n_n)o..) 7、团队

8、组织变革 9、学习型组织 10、账目公开管理 二、简答:(6*10=60,) 1、规模与结构关系 2、前馈控制的优缺点 3、情绪智力五要素 4、计划的目的 5、领导职权力组成 6、决策的步骤 7、组织环境 8、直觉(好像是作用吧,不是太确定o(n_n)o...) 9、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优劣 10、还差一个实在不记得了 三、论述:(20'*3=60‘) 1、利益相关者的组成的及其与组织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波特矩阵的相关内容 3、大五人格模型相关内容 2007 年 一、名词解释(3小10=30,) 1、直线职权 2、学习型组织 3、跨职能团队 4、管理跨度 5、控制 6、知识管理 7、组织文化 8、知觉 9、工作丰富化 10、有机式组织 二、简答题(6*10=60') 1、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是什么? 2、请比较效率和效果 3、请阐述霍桑实验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4、管理者制定计划有哪些目的?

2015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硕考研真题

个人说明:该真题属于回忆版,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广大小伙伴们及时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331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社会理论 2、生态系统理论 3、友善访问员 4、福柯 5、乡村建设运动 二、简答题 1、赋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2、危机干预的主要内容 3、涂尔干的“失范”理论 4、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工作者该从哪些角度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2、结合实际,论述社会工作应该如何介入灾后重建工作 【437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封闭型访谈 2、非营利组织 3、反移情 4、概要记录 5、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量性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2、社会调查研究开展的基本步骤

3、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与方法 4、有效的小组工作领导者的个人特质 三、论述题 1、公元1877年,是中国灾害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北部省份遭受了3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颗粒无收,饿殍满地。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可能不影响晋商的商业,常家首当其冲。但这时,常家不仅捐出赈灾银3万两,而且还拿出了3万两银子修宅子、盖戏楼。就这样,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台也修了三年。但有人发现常家从来不以营利为目的,那么一向以诗书传家、勤俭持家为家风的常家,为什么要在这时建一个戏楼呢?原来,常家这样做是为了掩人耳目,目的是为了借用戏台的名义,赈济灾民。古语有云“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灾荒以前,同乡的许多人平常还是过着小康日子的,因而在这样的灾年,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常家深知这一点,他们希望这些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就想出了盖戏楼的方法。那些挨饿的人可以有自尊地吃下用自己劳动换来的一餐一饭。常家规定,只要能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 (1)从以上的故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对我们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有何启示? (2)联系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国该如何开展救助社会工作实践 2、(1)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在自己某次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及挑战,简要说一下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对服务的开展造成哪些专业困境,把问题和困境罗列出来,再谈谈你后来又是如何化解的,谈一谈,我们在面对专业困境时该如何突破自我,寻求发展。 (2)某一社区中,有一群16–18岁青少年,他们经常出入网吧与电游,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人际交往与自我管理功能上的问题, 请设计一套小组工作方案,为他们开展服务。(介入目标、理论框架、实施计划)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真题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西方社会学史 2001年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32分) 1、“科层制”(韦伯) 2、“镜中我”(库利) 3、社会事实(杜尔克姆) 4、社会交换(布劳) 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48分) 1、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理论 2、简述科塞的社会冲突功能理论 3、简述哈贝马斯关于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 4、简述孔德的社会静力论和社会动力论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20分) 1、结合米尔斯、科塞和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论述社会稳定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论述二次大战以来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 2002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货币哲学(齐美尔) 2、统治类型(韦伯) 3、场域(布尔迪厄) 4、《社会理论的基础》(科尔曼) 5、互动仪式(科林斯) 6、社会静力论和社会动力论(孔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与默顿经验功能主义的异同点 2、简述杜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 3、分析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理论。 2、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论述韦伯“科层制”的工具合理性和非人格性。

2003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自杀论》(迪尔凯姆) 2、科层制(韦伯) 3、交往行动(哈贝马斯) 4、模式变量(帕森斯) 5、结构二元性(吉登斯)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 分) 1、简述齐美尔《货币哲学》的主要思想 2、分析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3、试述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4、简述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并评价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2、运用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具体分析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变迁的特点。 2004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理想类型(韦伯) 2、社会事实(迪尔凯姆) 3、形式社会学(齐美尔) 4、交换网(爱默生) 5、社会动力论(孔德) 6、印象管理(戈夫曼) 7、法人行动(科尔曼) 8、结构化(吉登斯)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2、试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3、说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础 4、如何理解布尔迪厄的发生结构主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阐述并评价韦伯的社会行动合理化理论

华理马原考试简答题整理

怎么说呢,手贱之下搞定了这篇东西。~感谢商学院不知名同学的付出! 使用方法说明: 0.就像教科书编得有人捧有人骂一样,我觉得好不一定你觉得好,如果觉得背得不爽,请不要犹豫打开教科书,走自己的路~ 1.仅供我喜欢的以及喜欢我的人使用,所以,亲们,爱你们,请加油啊!! 2.红字标出的内容如果来不及背可以省略(它的存在纯粹是为确保答得完整,实际上已经偏离问题了),黑体字是重点,括号是说明。 3.不全然是抄书,我查了资料,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话总结表达,但是朋友们,如果想拿高分,请一边看书一边理解着记忆,弄清楚原理,并且能够丰满自己的回答。不然只是背,是不会活用这些话,简答题还好,材料分析题你就得跪。 4.总的来说还是个人总结,请珍惜个人的劳动成果~~么么哒~友情提示:风险仍然存在,请谨慎使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 1)从不同角度(如创造者、阶级属性、研究对象、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概括地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广义上说)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广义上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29-30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此回答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意识的本质? P31 1)1)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专题:真理及其特征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专题:真理及其特征 在历年政治考题中,认识论的特点就是出题知识点集中而且反复,今年恐怕也不例外,像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等依然会有题目出现。下面勤思考研整理总结了认识论这部分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真理及其特征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一元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 有限度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三)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四)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017考研的钟声已经敲响,考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赢得胜利,在此阶段考生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考研这场战役中去。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2、天行健,。 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4、致中和,天地位焉,。 5、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6、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7、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8、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10、不知则问,。 二、单选题 1、“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为()。 A. 文物典籍 B. 各色交错的纹理 C. 礼乐制度 D.美、善、德行 2、“化”的引申义为()。 A. 改易 B. 生成 C.教行善迁 D.性质改变 3、“文”与“化”合成一词是()。 A. 春秋战国 B.殷商西周 C. 东周 D.西汉以后 4、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物质、思想与价值、制度及()。 A. 风俗习惯 B.社会关系 C. 语言符号 D.艺术 5、文化的核心部分为()。 A. 物态文化层 B. 制度文化层 C. 行为文化层 D. 心态文化层 6、属于基层意识形态的是()。 A. 哲学 B.政治理论 C. 文学 D.宗教 7、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属于()。 A. 大文化 B.中文化 C. 小文化 D.泛文化 8、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为()。 A. 汉族 B.中原地区民族 C. 中华民族 D.黄河流域民族 9、本教材重点在中国文化的()。 A. 昨天 B.今天 C. 明天 D.全部 10、以下不属于文化(广义)的是()。 A. 火车 B.河流 C. 房屋 D.风能 三、名词解释 1、文化: 2、物态文化层: 3、制度文化层: 4、行为文化层:

马原专题四、五练习题(对应教材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专题四、专题五 (对应教材的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的能动反映。(见教材P63-66) 2.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 ,另一条是。(见教材P66)3.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见教材P68) 4.真理是人们对于及其的正确反映。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见教材P71-73)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见教材P77) 二、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能动的观点 7.由实践到认识是()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C仅指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D仅指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8.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具体到抽象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A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是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C是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D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真理 10.“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1.真理的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三、多选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 3.价值的特性是()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第一考研经验分享

研途宝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4c364276.html,/zykzl?fromcode=9820研途宝小编是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姐,初试复试都是专业第一,通过分享她的备考经验让考研er们能更高效的复习!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加油吧! ★初始准备: 1.英语,多看看真题 考的是英语一,75分,一个非常超出我想象的分数。 我从暑假开始看的英语,听了商志的单词精讲精练,听完是挺有用的,认识了好多单词,但是后面我没及时复习,所以就都忘了。 暑假我没有认真复习来着,千万不能学我啊。听单词听了一个半月,效率太低了。 从九月开始做阅读真题,从1995年开始做的,配合商志的阅读精讲精练视频。刚开始是1倍速,然后慢慢变成1.5倍,最后到了2012年以后都是3倍速了,前面讲的东西比较多要听的认真一点,这个大概听到了十一月中旬。 我从十月中旬以后开始刷真题,一直到考研之前大概做了五遍真题,其中包

研途宝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4c364276.html,/zykzl?fromcode=9820括把每个部分的题型专门拿出来写了两遍。 英语里占分最多的还是阅读,现在可以多背背单词,对阅读肯定有好处。但是我当时前半年实习了3个多月没怎么看单词,一直是在做真题的过程中积累单词的,挺惭愧的。阅读里除了单词,还有的就是理解文章和题目的套路,一般一道题目是对应文章一段的,按顺序来,有的时候碰到五道题目全是概括总结的就没办法了。 除掉阅读之外,完型占分少而且难度不高。考试的时候时间不够的话,就填一个答案,最起码还能有四五个对的,这是下下策,最好还是别用。 新题型有三种,小标题、排序、七选五,我和我舍友一致认为小标题最简单。我考的这年是排序,文章按时间顺序所以也很简单,七选五是出的最多的但也比较难,七选五的逻辑性更强。 翻译和作文没什么技巧了,多看看真题,作文提早点开始背。 2.政治,大纲出来再准备 政治完全可以等大纲出来以后再准备,大概是9月底,不太记得了,大纲一定要买!据说17年有很多选择题是从大纲里出的。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2021华东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又到了暑假,去年的今天我还是在奋笔疾书的学习。根本不敢有松懈的时间,还好我的结果没有辜负我的努力。想想当初自己也是在论坛里找各种各样的经验贴学习,现在我也来分享一篇帖子,算是回馈论坛了。 华东理工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有政治、二外、基础英语和英语翻译(英译汉)四门。这对于小语种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对于从小外语就是英语的同学也不是坏事,所以整体来看是非常公平的。重点就是自己的努力了! 首先说一下政治。我复习政治的时候主要用的就是李凡老师的全套,其中主要包括李凡1000题和李凡《政治新时器》等,政治的话我认为有这些基本就够了。 我先是看政治的考试大纲,然后一边看书一边做题第一轮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还有就是《李凡政治新时器》里的重点章节一定要多看几遍,尤其是那些琐碎的一些知识点我都自己把他们整理了下来,比如说土地政策,马原里面的一些知识点。至于主观题嘛,我只背了李凡老师的四套卷,然后还看了主观题部分,毕竟李凡老师的押题还是挺准的,而且就算没有押中,其实根据自己复习的知识点去写也不会差到哪去。政治的复习有人说可以晚一点,但是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来说,还是早一点吧。还有就是关注一些时事,对考试也是有帮助的哦。 二外法语。 早上七点半左右我就起床准备口语的语音语调练习,并且读精读一篇外刊。每天早晨八点半左右是法语单词课文语法学习时间。 法语要掌握书本上面的单词和基本语法,这是语言的必备基本功。而且一定要注重课后练习的句子翻译,你做过真题之后就会发现课后的句子翻译会在试卷中出现相同或者类似的题。还有就是基本的动词变位要背会,掌握后试卷的第一大题就可以全部写对,用考研法语必备练习单选阅读等题型。其实语言的学习就是基本应试,语法什么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背过,没有什么理解。学语言的可能谁跟谁的方法都不大一样,所以我就简述一下,大家还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是最好。 基础英语。说实话,在这一科上没有花什么时间,所以分数不太高,考试题型有词汇,阅读,翻译及写作。我在整个考研过程中几乎是没有背单词的,开始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X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 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XX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

马原专题研究作业

2、虚拟世界的出现,是否推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现代社会,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等虚拟经济,人们运用发达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网上交易,进行网上借贷、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投资、理财等虚拟活动,可以说虚拟经济的出现,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虚拟世界的出现也同样威胁到了我们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市场繁荣的假象。我们不断的被科技发展带来的虚拟世界所包围,所以一些学者开始讨论,虚拟世界的出现会不会推翻马克思所论述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在我看来,虚拟世界的出现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虚拟世界的涵义、所谓虚拟世界,是指运用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技术和人类的意识潜能开发、或形成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联系、人们通过虚拟头盔和营养舱以意识的形式进入、类似于地球或宇宙的世界。它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通过人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来的虚拟物。目前在互联网上所表现出的“虚拟世界”是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人们在其中生活、交流的网络世界。虚拟世界的用户常常被称之为网民。网民可以选择虚拟的3D模型作为自己的化身,以走、飞、乘坐交通工具等各种手段移动,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交流。我们称这样的网络环境为“虚拟世界”。尽管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因为它来源于计算机的创造和想象;但这个世界又

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居民”离开后依然存在,真实的人类虚幻地存在,时间与空间真实地交融,这是虚拟世界的最大特点。 对于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这个概念,目前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涵义: 狭义的虚拟世界,是指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现实,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一句话,狭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模拟的世界”。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广义虚拟世界”跟计算机技术毫无关系。广义“虚拟世界”是相对于“物理世界”定义的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及结构、可在其自身设置下自成一体的类似物理世界的体系,是人为设计的、抽象的、“世界级”的一类体系,包含于物理世界,但仅在物理世界中具有客观载体和接口,而其内容没有具体的客观存在,需要由大脑或某种媒介具象后才可被认知的世界。其主要特点即自成体系。 那么虚拟世界的出现和马克思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什么关系呢? 马克思所论述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

2013年华东理工大学821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华东理工大学821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华东理工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0题) 1.泰罗 2.差异化战略 3.晕轮效应 4.公平理论 5.事业部结构 6.交易型领导 7.平衡计分卡 8.波士顿矩阵(BCG矩阵) 9.价值链管理 10.组织公民行为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7题) 1.简述眀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 2.简述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主要区别。

3.简述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环节。 4.画出矩阵组织的结构图并简述其特点。 5.简述对个体行为归因的影响因素及其归因方法。 6.简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7.应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具体分析我国某一个产业的吸引力。 三、论述题(共50分) 1.论述企业战略、规模、技术及环境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组织结构的。 2.请根据费德勒的权变模型论述领导风格与情景因素的匹配关系,并讨论在领导风格已定的情况下,根据该模型,可采取哪些措施改善领导绩效? 3.企业应当承当多少以及何种类型的社会责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赞成弗里德曼的观点,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也有人坚信企业应当担负更多的社会义务,请你以中立者的角度详细评述这两种看法的理论背景和相互关系,并分别详细列举支持这两种争论的理由(或观点)。 真题及详解 华东理工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0题)

1.泰罗 答: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是指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工作的“最佳方式”。泰罗的四条管理原则:①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一种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②科学的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之成长;③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④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下来。 2.差异化战略 答:差异化战略是指一种使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产业中具有独特性的战略。该战略作为波特三种竞争战略之一,具体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和运用其产品或服务独特的某一部分直至全部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作为指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 3.晕轮效应 答: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好像刮风天气到来之前,晚间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又称晕轮)把月亮光芒扩大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性的人选择雇主时往往会形成对对方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以点代面”的思想方法,只见一点,不见其余。 4.公平理论 答: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指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

马原专题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也是方法 一、为何说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也是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思考” 1. 马克思主义的显层表现形态是“思想” ——它是一种系统化、体系化的科学世界观 2. 马克思主义的隐层表现形态是“思考” ——它是一种认识、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二)“思想”是其“形”,“思考”是其“魂” 1.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思考”的关系 “思想”:世界观(外在的形态、形体)——“形” “思考”:方法论(内在的实质、灵魂)——“魂” 2. 把握马克思主义,应形神兼备、得“知”得“法”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实事求是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从实践理解人与世界关系 1. 旧唯物主义从客体或感性直观的形式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朴素唯物论怎样从感性直观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机械唯物论怎样从感性直观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本唯物论怎样从感性直观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五行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基本观点: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可贵之处:在科学技术极为低下的古代,对世界本质问题的思索不是从神那里而是从客观世界本身去寻找,难能可贵。 主要缺陷:猜测性,直观性;没有揭示物质的真正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评价: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的物质性。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经不起实践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不能驳倒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的发展问题 1. 旧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地理解世界的发展问题” (1)把“联系”理解为世界万物自在的相互作用 (2)把“发展”理解为世界万物动变中的数量和场所变化、生物进化 (3)把“规律”理解为自然必然性或机械力学规律 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 的发展问题 (1)把“联系”理解为人类世界事物在人的实践 中的自为联系 (2)把“发展”理解为人类世界事物在人的实践 中的向对立面的转化,即实践的对立面的统一 ——从实践理解人化自然的发展

2021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一)政治 很多同学谈到文科理科同学在考研政治上有所差异,我觉得差异是有,但是很小。因为就算是文科学生,从高中开始接触的政治知识与考研政治重合程度也很小,考研考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大家都没学过的。如果这里有大一大二立志考研的同学,那就建议你上近代史马原等课程时还是要好好听,期末考试之前好好背,对考研政治复习还是有好处的。如果有些同学认为自己之前对政治一窍不通,可以提早一点看,大概暑假可以开始稍微看点政治了解一下基本知识脉络。 政治参考书只要准备李凡老师《政治新时器》系列就可以,其他书真的不需要买。如果晚点看的同学在十一结束之前一定要看完第一遍,记住必须一字不漏地看完并且尽量理解好全部知识,每看完一章可以结合习题巩固(只做选择题)。做题加看书,才能更好的记忆和理解。看完第一遍书和做完习题之后可以考虑背诵了,如果自认为对考点掌握不好的并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考虑看第二遍,第二遍可以加快速度看了,不懂的重点弄懂。11月核心考点也出来了,可以开始背诵了,第一遍背的时候主要是再次理解好,基本的背一下记熟就行,第二遍可以参考重点好好背诵。其实说背其实不是整本书都背下来,这个根本不可能,大部分是读熟了就行,到时候遇到选择题直接就会选了,真正要背的其实不是很多,一些很重要的考点特别是大题经常出的才要准确背诵。 注意,政治在最后冲刺之前都只需要做选择题,大题不需要怎么看的。考前半个月就要开始背大题了,选择题好好做,大题好好看,注意答题思路和格式就行。其实最后大家都说要背大题,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感觉知识点掌握不错(预测题的选择题能做到40分左右),大题可以不花这么多时间背,宝贵的时间可以用来背专业的。预测题出版社宣传的所谓押题其实都不算真正押题,如果是押题那不就是泄题了?最多是知识点预测到而已,而且你背四五十个大题蒙到的也就一两个,性价比太低,花时间太多。如果是实在感觉碰到大题怎么想都扯不出来的同学,没办法就背吧。我复习到最后只做了众多预测卷的选择题,因为背专业时间紧所以完全没有背大题,考试的时候看完题干之后联系到所背知识点,自己组织语言有条理、重点突出地答出来就好了,从估分情况来看,我政治总分77分,主观题大概38分,都是我自己组织语言写的。

马原课各章节知识点

马原新课改授课方案(40课时) 一、总课时:40课时 课堂授课34课时,讨论6课时 二、具体分配情况 (一)绪论 专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实践性 2)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二)第一章 1、专题一:实践唯物主义 包括: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实践 1)核心概念: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物质运动意识实践2)基本原理:哲学基本问题;世界本原是物质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包括: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动力及源泉、途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1)核心概念:联系发展矛盾否定 2)基本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是一个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过程 (三)第二章

1、专题一:认识的本质 包括:认识本质、认识过程 1)核心概念:实践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基本原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基本阶段 2、专题二:真理观 1)核心概念: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双重属性 2)基本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第三章 1、专题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核心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2)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专题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1)核心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2)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专题三: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史观、个体、主体选择) 1)核心概念:人民群众 2)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重点讲:群众路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