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莆田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模板】

莆田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模板】

莆田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模板】
莆田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模板】

XX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莆院教[2011]53号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福建省一般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提升计划的意见》,为明确学校本科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近年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十一五”期间,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以明确确立,教学质量意识开始深入人心,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声誉进一步增强。

(一)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经过学习和讨论,全校上下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了“以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定位。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加明确,发展规划更加合理,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学质量意识更加强化,为学校实现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

截至2010年底,682名专任教师中,高职称教师279人,其中教授49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377人,其中博士31人;主讲教师授课情况良好,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的学生评教优良率都超过90%,为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三)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在办学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加强实验室改造,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基本满足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要求;改造校园网,改善校园环境,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每年开展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一定的成效。现有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14人;省级精品课程15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13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4个,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75项。

(五)教学管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学校健全了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为主体,领导听课和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采集为补充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管理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

(六)教风、学风建设成效明显。学校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建设,广大教师在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认真教书育人,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学习风气浓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虽然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专业结构与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二、学校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也是学校“十二五”期间工作的重心所在。全校上下必须深刻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围绕《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福建省一般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提升计划的意见》精神,立足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全员质量观,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强化责任意识,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着眼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善教学条件为保障,以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为依托,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分制改革、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

质和水平为关键,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突出实践教学,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实施方案

(一)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充分利用、融合我校学科涵盖理、工、文、管、医、教六大学科门类的优势,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本科教学改革总体思路,进一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多课程、少课时,增加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数,适度压缩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单门课程课时数,改革并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删减内容陈旧与重复课程,增加新兴、综合和交叉课程。通过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更新,使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加能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行业、企业单位专家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长效机制;

继续争取爱国华侨、力宝集团董事长李文正博士的鼎力支持,推进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海外合作班”合作教育。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的科研、人才培养工作要紧密联系社会企业、行业的需求,积极主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争取

政府、社会、企事业等渠道的合作与支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在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努力获得人、财、物等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密切专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聘任、邀请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以讲座、授课、参与科研等方式与学校的全方位合作教育。以福建省政府组织开展闽台高校合作教育为契机,积极参与闽台高校合作教育,在2011年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招生200人的基础上,争取更多专业融入闽台高校合作教育,探索建立闽台高校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开展闽台高校师生双向交流,探索推动闽台高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师资互聘的新办法,为海西建设及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2、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评估制度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优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保证实践教学课程学时(学分)合理比例,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为目标,按照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评估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学校课程建设平台,推动课程“立体化资源”和“助学模块”建设,促进课程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推进网络答疑、讨论和师生交流,保证课程建设服务于教学。每年立项建设2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力争在“十二

五”期末,使我校省级精品课程达到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

加强教材建设。按照学校教材建设规划,继续本着以“选”为主、以“编”为辅的原则,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建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加强实验实践类教材建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组织落实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申报立项和建设工作;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积极利用华侨的资助,遴选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访学、进修和海外交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继续推进每年“教学质量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充分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优势和学术积淀优势,在教学和学术上作好传帮带,促进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加强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建设。到2015年,争取多数本科专业都有实力较强的校级教学团队,新建5个省级教学团队,逐步建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品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协作精神好的实践教学队伍,做好实验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支持实验室主任有更多机会参加全国性的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参加长期、短期或定向脱产、在职进修或培训等方式,尽快改善现有实践教学队伍的现状,形成以专职实验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骨干,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持的较强的专、兼职实践教学队伍。

4、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尽快改变传统教学模

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快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方式,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等教学方式,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要加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手段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通过学校课程建设平台,要求每门课程进行网络化课程的“立体化资源”和“助学模块”建设,实现课程优质资源共享和网络答疑、讨论及师生交流,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推进考核方式改革,逐步改变目前考试科目过多,而考查科目偏少;闭卷式考试过多,而开卷或其它形式的考试偏少;闭卷考试中记忆性试题过多,而综合分析和应用的试题偏少等现状,实行平时、期中、期末三者综合考核,要求考试中综合分析和应用试题有一定的份量。

5、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示范性实验,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制订有效措施,对本科生逐步开放各类实验室;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将更多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实验。本着“重实效、重质量”的原则,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除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外,要紧密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保证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学校继续支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年校内立项30项左右。利用每年学校组织的“科技节”,积极引导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支持学生的科技发明、研究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学分确认制度。

(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主要措施

(1)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全校上下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建设,从学校领导层面到教学行政部门、院系领导直至教师和一般干部,全员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全面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学校政策措施的制定到教学资源的配置,全方位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全过程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和具体实现途径,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宣传贯彻《XX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

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宣传贯彻《XX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规范教学工作,加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形成“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并以教风带动学风的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导向,促使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继续加强学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学风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校、院(系)共同抓、教职工人人管的氛围。要遵照“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校纪校规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导向功能,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严肃处理违纪事件。要继续狠抓考风建设,通过严肃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减少直至杜绝考试作弊行为,以营造更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4)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管理制度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跟随现代教育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发展步伐,符合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实际,突出过程管理。针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出现的新问题,与时俱进,及时制定、修订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包括:院(系)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等;重点推进院(系)完善和切实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并根据本院(系)、专业等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应实施细则;推进教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快开发和完善相应的管理软件,强化教学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工作,为广大学生及教师提供较全面的教学、教务信息,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各类有关信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突出教学督导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以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组成的监控方式,继续深入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教学质量监控;同时,充分认识反馈和调控的关键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决策―运行―反馈―调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5)加大教学改革经费投入力度,实施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学校财政预算要逐年增加教学改革经费,切实保证教学改革实施过程所需的各项经费。同时,在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各个方面的教学改革项目实施项目化管理,严格年度进展报告制度,跟

踪教学改革过程,促进教学改革计划任务顺利实施,保障预期任务如期完成。

2、教学改革的组织管理

(1)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和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由学校“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决策,“质量工程”办公室(由教务处和校办共同负责)统筹管理,项目所在院(系)领导及其项目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由教务处从项目指南的制定到项目的立项,进行全盘管理,项目所在院(系)领导及其项目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

(2)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成效。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按照《XX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莆院教[2007]84号)和《XX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莆院教[2008]132号)进行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年度进展报告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按照《XX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莆院教[2008]40号)进行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年度进展报告制度,重视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