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

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欧洲人→□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欧洲由人口□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

09长;发展中国家□10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

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

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

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 A .西亚→南亚 B .亚洲→北美 C .非洲→亚洲 D .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 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提示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既受特定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意愿的支配,同时还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2.“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原因B.家庭原因

C.自然原因D.个人原因

答案 A

解析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人口迁移,随着家庭青壮年的迁出,导致“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

3.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分析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提示海南省冬季气温较高;出行交通方便;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

高等。

02

、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国际人口迁移

近百年来,墨西哥裔人成为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之一。这部分人口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出生于美国的墨西哥裔人和来自墨西哥的移民。下表为1910~1996年美国全部墨西哥裔人口变化。

年份墨西哥裔人口数量

(万人)

墨西哥裔人口占美

国总人口的比例

(%)

1996 1803.9 6.8

1990 1339.3 5.4

1980 874.0 3.9

1970 453.2 2.2

1960 173.6 1.0

1950 134.6 0.9

1940 107.7 0.8

1930 142.3 1.2

1920 74.0 0.7

1910 38.5 0.5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简述近百年来墨西哥裔美国人的数量变化特征。

(2)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墨西哥人迁移至美国,属于哪类人口迁移?

(3)墨西哥人迁移美国,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哪些特点?[成果展示](1)近百年来墨西哥裔美国人数量一直快速增加。

(2)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3)发展中国家劳务输出增加;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等特点。

1.人口迁移

(1)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

①居住地变更。一般以跨越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 ②时间较长。居住地□01长期或□02永久(至少为一年)地改变。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人口□

03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 居住地没有变更的空间移动 区别

发生长期或永久居住地改变

04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出活动

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迁

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

“民工流”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时间 特点

流向 新大陆发现

前 15世纪末、16世

纪初以前 集中在大陆内部(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

新大陆发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5世纪末、16世纪初至20世纪中

出现大规模跨洲迁移;从旧大陆移向□05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移向

未开发国家 欧洲流向美洲;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亚洲人向国外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中期至今 □

06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数量多,持续

时间长;优秀人才移民日益增多;迁移流向发

生变化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07发达国家;从穷国流向富国

3.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科技移民、□

08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形式科技移民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09高素质人才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

迁移的原因寻找更好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10劳动力

不足;寻找更多的

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

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发展中国家流向□11

发达国家

发展中(贫穷)国家

流向发达(富裕)国

家,人口稠密国家

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

为其提供避难需要

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人才

和经济上蒙受双重

损失

使发展中国家缓解

12就业压力,赚取

外汇

给□

13迁入国的政

治、经济和社会带

来许多问题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二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2)图中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A.由亚洲迁往欧洲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科学思维

分析人口迁移时空特点的方法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第(2)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答案](1)C(2)B

提升运用能力

新航线开辟以来,国际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又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

A.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

B.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C.从北半球国家流向南半球国家

D.从工业化地区迁向非工业化地区

答案 B

解析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下列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是()

A.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C.定居移民增多,短期流动工人减少

D.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答案 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任务探究国内人口迁移

2010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

全国五大民工源头输出地之一的阜阳站客流激

增猛涨,再次迎来高峰。该站旅客发送量再次

突破9万人,达92 353人,同比增加11.2%,

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截至3月1日,节后春

运16天,阜阳站安全运送旅客99.7万人,同

比增加14%,其中分别向上海、杭(杭州)甬(宁波)、广东、北京方向运送旅客29万人、26.4万人、16万人、9.5万人。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与2009年相比,2010年春节后经阜阳站外出农民工数量有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归纳经阜阳站外出农民工主要迁入地的共同特点。

(3)阜阳所在的安徽省西北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后,对阜阳外出农民工会有怎样的影响?

[成果展示](1)数量增加。

(2)经济发展程度高。

(3)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有部分在阜阳当地就业,外出数量可能会减少。

1.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2.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

“民工流”产生的

原因农村□

01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城乡地区间巨大的经济差距;国家允许农民进城政策的实施

“民工流”的流向主要从□

02山区流向□03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民工流”的变化近几年出现“回流”和“民工荒”现象。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

04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其次是□05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

工流动方向改变

下图为我国某省(市、区)人口跨省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迁出的人口主要是()

A.少年儿童B.青壮年

C.大中学生D.老年人

(2)推测该省(市、区)最可能是()

A.上海B.浙江

C.广东D.广西

科学思维

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1)题,读图可知,14~49岁人口迁出率最大,说明该地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第(2)题,该省(市、区)以人口外迁为主,说明经济较落后。上海、浙江、广东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广西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落后。

[答案](1)B(2)D

提升运用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内陆地区迁向沿海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答案 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以有计划、有组织迁移为主。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答案 B

解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主要的目的是务工、经商、学习。

任务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材料二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中,除希腊、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外,其他各国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其中波黑人口下降幅度最大,总人口减少了17%,约70万。

材料三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和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 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材料四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主要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1)材料一——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材料二——政治军事因素(战争),材料三——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材料四——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2)个人动机和需求;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等。

(3)经济因素,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续表

2.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迁入地为迁入地提供大量□06廉价劳动力;促

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

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

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

是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

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07压力

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

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08社会经济

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09人地

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10人才外流,

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因素影响举例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要素

物质基础

和环境条

件。历史

上曾经是

主要因素

美国人迁往南方“阳光地带”

05环境资源差异逐水草、淡水、土地而居

生态环境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

水灾使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

美国;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

哈拉地区的干旱造成大规模的环

境难民迁移

其他因素

心理和

生理因素

人口迁移

的动机是

复杂多样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青

年比儿童和老人更易于迁移迁入地和迁

出地的距离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18春运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春节期间我国十大“春节空城”为北京、广州、合肥、重庆、哈尔滨、东莞、沈阳、长春、上海、武汉。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十大“春节空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受传统思想影响B.城市分布不均衡

C.人口分布不均衡D.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中西部的外来务工农民春节返乡后,部分不再回到上述东部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成为“倒吸”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城市()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条件放宽

D.平均工资水平更高

科学思维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方法

第(1)题,“春节空城”现象是由于务工人员返乡造成的。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是因为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春节空城”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第(2)题,由题干可知,“倒吸”现象是指返乡农民工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而是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说明当地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增多。

[答案](1)D(2)B

提升运用能力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示意图,回答1~2题。

1.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居住在湖北宜昌到重庆长江边的居民,不断向其他地区迁移,迁移数量达140万。影响此次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A.①⑦B.②④

C.④⑦D.④⑧

答案 C

解析结合时间可知,此次移民时间与三峡工程建设时间吻合,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工程建设(④);此次移民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移民,国家政策(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

2.两宋之交,大量人口由北方地区迁往南方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①⑧B.③⑤

C.⑧⑩D.⑤⑧

答案 D

解析两宋之交,受战争和政治中心变化的影响,人口由北方地区迁往南方地区。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13页探索]

点拨由材料可知,移民必须到洪洞县广济寺办理手续,然后从该地出发,迁往按政府指派的目的地。因此影响明朝初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政治。移民活动,

使迁出地人口在短期内大量减少,而迁入地人口在短期内大量增加,使明朝初期人口分布趋向分散,使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答案政策因素。山西人口大量减少,人口迁入地区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分布更加分散;全国人口分布趋向于均衡。

[教材第14页思考]

点拨 1.读图1-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移民路线”,从中找出箭头标出的地区,即人口迁出区;箭头指向的地区,即人口迁入区。

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图1-2-3,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移民的大洲分布、地区分布、国家分布等主要特点。

3.阅读表1-2-1,梳理接纳移民前五位国家共同特征,如大国家、经济都较为发达;以及国家的变化情况,如德国位次、乌克兰和法国退出前五位、沙特阿拉伯和英国进入前五位等。

答案 1.主要迁出地有非洲、拉丁美洲及亚洲的东亚、南亚等;主要迁入地有欧洲、北美地区和澳大利亚等。

2.从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为总趋势,包括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发展中国家的难民迁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向发达国家等。3.经济发达的大国为接纳移民的主要国家;美国一直是最大移民接纳国;2005年位居第二、第三的俄罗斯和德国10年后位置互换;2005年位居第四、第五的乌克兰和法国被沙特阿拉伯和英国取代。

[教材第15页活动]

点拨利用互联网搜集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资料,如北宋、南宋朝代更替、国都迁移,带动人口迁移;福建客家人建造土楼也是外迁后为了防御外人侵扰所采取的措施等。再按南北方向、边疆内地、及不同原因分类。

答案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战争、政局变动、自然灾害、边疆开发等。[教材第17页思考]

点拨观察P16图1-2-7“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图”,其中拉力是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推力是促进人口迁出的因素,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答案影响人口迁出的原因有工资低、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有高工资、好的医疗条件、发达的文化教育、更多的就业机会等,二地之

间距离、亲友介绍、来往费用、语言和种族、所受教育和技能、性别和年龄等,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第19页思考]

点拨 1.案例介绍宁夏红寺堡比南部山区具有极大的优势,盆地内土地良好,邻近黄河,水资源较为丰富,兼有煤炭、石油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更适宜生存和发展,所以当地实施了生态移民。地势陡峻的地区、降水极度不均匀地区、干旱区、石灰岩地质区大都存在着生态问题,不适宜人居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进行生态移民。

2.生态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出和迁入,需要做到人口迁入后能够安居乐业,即迁入地要有就业机会、留得住迁入的人口;迁入地要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生态容量,避免再出现原居住地存在的种种生态问题;迁入地要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让迁入的人口可以融入新环境等。迁出地也不是人一走了之、任其荒凉、荒芜下去,而是要在人为干预下尽快进行生态修复,还原自然环境、促进原生环境的恢复等。

答案 1.原居住地生态脆弱、不适合人居,恶劣的自然环境存在可能遭受人类活动破坏的隐患,或者正在发生着某种生态问题,所以要将该地区人口迁移至适于人居的异地安置,即生态移民。

2.对迁出区要尽快进行生态修复、还原自然环境;迁入地要提供更大生活空间、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社会环境等。

[教材第20页作业题]

点拨 1.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我国各地、各行业都有长足进步,尤以东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强烈吸引人口迁入。这主要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引发的人口迁移,以人口自由流动为主,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要群体,以中青年为主要年龄段等。

2.元末明初中国爆发反元的农民起义,至晚明时张献忠“屠蜀”,加上战争后的瘟疫、饥荒等影响,四川“十室九空”。始有湖广百姓避战乱逃入四川;当时也有以农民军身份随军进入四川而后定居的湖广人;也有以“实蜀”政策入川的湖广人。政府则以耕地所有、赋税收缴、农耕农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清康熙十年(1671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长达105年的大规模湖广人迁入四川过程。

3.当今我国人口流动性大,以中西部农业地区迁出、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迁入为主,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可能一个城镇人口以周边区县、乡镇迁入为主,大城市迁入人口可能来自于全国各地。调查中需要对被调查人的原籍、现居住地、年龄、迁移时间、性别、迁移初期及此时职业、迁移原因做简单询问、登记;有了一个群体的信息后,可以列表汇总、归类整合,找出各类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比例大小,按照迁移时间背景再分类,与人口迁移的重大事件相结合,探究引起这些人口迁移的原因。

答案 1.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大规模进入城市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体现了流动更加频繁、迁移规模加大等特点。

2.主要影响因素有战争、饥荒、瘟疫和政策等影响。

3.略(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无统一答案)。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调查本地区人口迁入和迁出数量,计算人口机械增长数量,并分析其对本地区的影响。

2.查找我国人口迁移资料,绘制人口迁移方向图。

3.查找世界人口迁移资料,分析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的影响因素。

展示与评价

略。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 版)复习提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 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 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 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 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 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 量情况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人口增 长情况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关于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 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 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42223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 地和迁出地的影 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 少迁出地人口密 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B.14.3% C.0.9% D.1 解析:通过图中的数据1992年人口68.7万,1993年人口80.2万,计算1992—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即为16.7%。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高高低”模式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1900—1950年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20世纪末,甲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答案:2.D 3.B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综合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如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一二三环线之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面积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服务用地的序号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 2.近年来,该市在三环线以外规划建设了多个居住用地,不少市民在此购房入住,这一现象属于( ) A.城市倒退B.逆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 1~2.解析第1题,在城市所有的功能区中,居住区面积最大,故①表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故④表示商业服务用地;工业用地趋向于城市边缘,故②表示工业用地。第2题,郊区的开发属 于郊区城市化。 答案 1.A 2.C 如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来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3~4.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 3.B 4.A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回答5~6题。 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6.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5~6.解析第5题,考查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大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增大直接反映了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分离。第6题,考查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变化大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城市交通条件改善,使得城市人口流动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居住在较远的郊区,这为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昼夜大幅度变化提供了必备条件。 答案 5.C 6.B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范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4c9462812.html,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

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练习试题

第一章人口练习题 一、单选题 分析下表有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2.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开发历史的长短 C.政治、经济因素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重要,有时需要现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C.距河8~10 km分布人口最多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4.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A.巴西高原B.南部非洲C.藏南谷地D.北美大草原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6.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下表为四个国家某一年的人口变动数据,回答问题。 7.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甲B.乙C.丙D.丁 8.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 A.甲B.乙C.丙D.丁 9.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舒适型移民”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地区间 A.环境状况的差异B.就业机会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D.偷袭政策的差异 11.“舒适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这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是查字典地理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P8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2018 达到65亿:2018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 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作者:加入日期:06-07-25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