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

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

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
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

生态学

Ecology

一、专业介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专业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特色,在研究农业生态理论及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同时延伸至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土壤、大气及水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我国农业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文明建设服务。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化素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适应国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能够从事生态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

1.基本规格

本专业培养规格基本要求是:

学习和掌握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构建跨学科知识结构;掌握生态学基本实验技能和生态工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接受系统科学思维和生态学研究方法训练,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国际视野,树立优良的学风和职业道德,身心健康。

2.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熟悉生态工程设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3.熟悉生态学的历史概貌、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国内外相关应用领域的需求和热点问题;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归纳分析、论文和报告撰写以及学术交流能力;

6.具有较熟练的中、外文表达能力及计算机运用能力,掌握文献资料查询、检索方法;

7.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协作奉献精神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

8.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生态文化素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

四、培养特色

本专业的主要培养特色是:(1)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和全球视野,增强生态文

明建设的责任意识;(2)构建宽厚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夯实专业发展基础;(3)强化科研训练、野外生态学实践及社会调查环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地学。

2.主要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土壤学、自然地理学、普通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统计学、资源环境分析等。

六、集中实践环节

主要包括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科研基础训练、生态学认知实习、土壤、地质与生态学综合实习、生态学野外实习、生态工程实习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七、学制

四年。

八、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九、课程框架与学分要求

注:所有学生须修满创新创业教育学分4学分,详见“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

十、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

(一)通识教育44+(12)学分

2.英语类10学分

实施《2015版南京农业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综合英语、拓展英语和ESP课程等,针对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分为“一般起点班”和“较高起点班”进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

学生可根据学校要求和自身英语水平,在学习阶段选择进入“一般起点班”(综合英语Ⅰ+综合英语Ⅱ+拓展英语Ⅰ/拓展英语Ⅱ+ESP课程)和“较高起点班”(综合英语Ⅱ+拓展英语Ⅰ+口语实训+拓展英语Ⅰ/拓展英语Ⅱ+ESP课程)。

6.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

通识教育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确定,现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体育和应用技术五类(详见《南京农业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学生须修满10学分,且在每一类课程中至少修满2学分。不得修读与主修专业内容和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课程,生态学专业学生不得选修:生态学概论。

7.必读选读课(4)学分

(2)选读课(2)学分

由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选读课一览》中自主选课,修满2学分方可毕业。

8.创新创业教育5学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在培养期内必须取得4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程3学分,其他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自行修得另外2学分。具体如下:

(1)必修课程(1)+2学分

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1)学分

学科导论,2学分

(2)其他方面2学分

①创新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RT),1学分/项目

校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项目,1学分/项目

②奖励学分

参加由学校选定并组织的各类学科、科技竞赛等活动获得的奖励学分,可列入创新创业学分。

③通识教育选修课及在线修读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创业学、创业基础、IT与农业:创新与创业。

在线修读课程:微商创业入门;微商创业指南;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创业基础;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

(二)专业教育90学分

2.专业基础课23学分

4.集中实践环节20学分

(三)拓展教育26学分

1. 本专业推荐选修课不少于15学分(1)学术研究类

(2)生物类

2. 其他专业推荐选修课

这是一组跨专业大类课程(详见《南京农业大学其他专业推荐选修课一览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和需要自由选修,也可不选。不得修读与主修专业内容和性质相同或相近的

课程。该组课程不单独开班,学生在自己的空余时间内可跟班选修该组课程。该组课程与辅修专业(双学位)学分不互认。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人类学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等对综合组织协调人才的需求,胜任相关的文化、公共事业、宣传、社会评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2.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又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 专业必修课 人类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3 72 1/4 周大鸣教授 张应强教授 中国民族学 Chinese Ethnology 3 5 4 1/3 吴国富副教授/刘 志扬副教授 体质人类学 Physical Anthropology 3 5 4 2/3 陈华副教授/李法 军讲师语言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3 5 4 4/3 张振江副教授 文化人类学理论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3 5 4 2/3 朱健刚副教授/ 何国强教授 定量研究方法 The Methodology Quantitative Studies 3 5 4 4/3 社会学系老师 考古人类学 Prehistory Anthropology 3 5 4 4/3 金志伟讲师 中国民族史 Chinese Ethnohistory 3 5 4 5/3 张应强教授 刘志扬副教授经济人类学 Economic Ethnography 2 36 5/2 周大鸣教授 程瑜副教授政治法律人类学 Anthropology in Political and Juristical Sciences 3 5 4 7/3 何国强教授 朱健刚副教授 民俗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Folklore 3 5 4 5/3 邓启耀教授 朱爱东副教授宗教学与宗教人类学 Religious Studies and Authn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3 5 4 8/3 刘昭瑞教授 王建新教授 民族志导论 Lectures on Ethnography Studies 3 5 4 2/3 王建新教授/ 刘志扬副教授亲属和社会组织 Kinship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3 5 4 8/3 麻国庆教授 杨小柳讲师人类学系列讲座 Series Lectures on Anthropology 3 5 4 1/3 周大鸣教授等 学年论文 Paper Writing(as the 3d University year study completion) 2 36 8/2 人类学、民族学、 民俗学教研室 毕业论文 Graduation Paper 8 8周11/8周 人类学、民族学、 民俗学教研室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 一、培养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追求真理,学风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系统掌握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全面了解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外语水平教高,具备并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外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具备能从事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独立研究,高水平教学、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包括6个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可持续性科学。 1.研究方向之一:草地生态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草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生态适应及其生理生态过程,草地景观格局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可持续发展等。 草地生态学是内蒙古大学最早的生态学研究方向之一,是在李继侗院士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创办,60年代后李博院士等积极推进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大学最具特色的学科和优势的学科方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草原群落蒸发蒸腾,植物个体与群落的水分生理生态,高等植物与菌根的相互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阐明了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演替过程与机理,水分生态因子对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作用路径、过程调控等方面的核心机制以及作用方式,提出了水分生态效能理论及分析方法。21

世纪以来,紧跟国际生态学发展潮流,先后开展了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用水等涉及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较,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结构较简单,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因此本学科方向在生态学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本方向以内蒙古地区广泛分布的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的生态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方向之二:植被生态学 本方向以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地域,以传统野外调查与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区域路线调查与定位监测相结合为研究方法,系统研究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组成与演化,植被空间格局与动态,植被格局与动态,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植被响应,沙地、湿地等特异性景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特征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构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和植被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 蒙古高原地域辽阔,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拥有广袤的草原与荒漠,是全球独特的景观之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开展面向蒙古高原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学研究是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特色与优势。近50年来,全面考察了我国北方地区、俄罗斯的贝加尔以南、蒙古国大部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了蒙古高原及相邻地区生态地理分异规律,探索了蒙古高原及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演化的古地理背景,揭示了草原与荒漠植被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提出了中国草原与荒漠植被分类与分区方案,完成了《内蒙古植被》、《内蒙古植物志》、《内蒙古遥感考察》等重要学术著作,内蒙古植被等7套资源系列图、内蒙古草原退化图。本学科方向自李继侗先生创建后,由李博、马毓泉、刘钟龄、雍世鹏等老一辈学者发扬光大,具有雄厚的积累、良好的学术传承和较完善的学术体系,具有全面收集和存放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植物标本馆和内蒙古地区先进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本学科方向将为我国乃至世界植被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理论成

社会学(法律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学(法律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及门类 专业名称:社会学(法律方向) 专业代码:030301 所属门类:法学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一定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精通司法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适于从事司法、律师、仲裁、企业法务等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 1、具有扎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广的理论,主要包括法学理论等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运用法律政策处理和解决纠纷的能力等基本技能; 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专业方向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能力; 6、实行双证书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 7、具备良好的老师职业素养,从事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及组织管理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法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法学、商法学、合同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军事训练、课程设计(根据专业编写)、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按教学周计算,均不纳入课内总学分(学时)之内。 法律咨询、社会调查、模拟审判、司法实务见习与实习等,一般不少于20周。 六、学制、学分及学位 学制:四年 学分:毕业不低于163学分 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分配表 集中性实践环节按每周25学时计算。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授理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毒理生态学 .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容为: ()课题的来源、意义;

()课题的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课题的研究容和技术方案; ()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预期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通过校外专家的评审。

社会学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社会学专业培养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与方法、社会统计与数据分析等领域高级专业人才,以应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人类福祉和创造健康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建设与社会进步为使命,关注人类行为与秩序、社会结构与变迁、社会发展与政策等核心议题。中南大学社会学创建于1999年,拥有一支学位、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层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有多个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城市化与城乡社区发展、人口健康、社会心理与行为等领域形成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特色。 二、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不断创新”的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关怀和创新意识,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社会调查研究、市场调查预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新闻与传媒分析、心理分析、社会项目设计执行评估和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城乡社区建设、社会工作服务、政策研究评估等领域,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宽阔的国际精英和领导型人才,服务于各级立法、司法、民政、人保、工青妇、新闻宣传等部门,服务于各类工商企业、银行、医院、学校、社会福利机构、传媒机构、福利机构、公益组织、调查咨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接受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社会调查方法、实证调查研究、社会管理、政策倡导、社会项目设计执行和评估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①广泛学习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理论来分析各种社会理论和社会思潮。 ②牢固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调查研究方法,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熟练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能。 ③系统掌握社会学各二级学科和分支学科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人类学、民俗学以及人口学知识。 2、能力要求 ①具有深入的社会理论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 ②具有较高的实证调查能力,运用社会学的实证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码0825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掌握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设计、规划与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设计、施工、运营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和管理部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管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培养标准 本专业为新开设的专业,暂定如下。 1. 课程体系 1.1 课程设置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类课程,其中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实验。 (2)工程基础类课程 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管理、土建基础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 应包括生态学原理、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工程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知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专业类课程 应包括环境生态工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基础知识,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及设备设施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相关计算方法等。

1.2 实践环节 (1)实验 包括环境生态监测实验、生物实验与统计和环境生物学实验等。 (2)课程设计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课程设计。 (3)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4)科研创新 具有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机制,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1.3 毕业设计(论文) (1)选题 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人一题,学校应制定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及保障机制。 (2)内容 毕业设计: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任务的提出、方案论证、设计与计算、技术经济分析、结束语等,并附有相应的设计图纸和计算书。 毕业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技术调查、实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绘图和写作、结题答辩和专业文献翻译等内容。 2. 师资队伍 2.1 专业背景 (1)从事本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至少与环境生态工程类专业相关。 (2)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学历毕业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或生态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人数应≥50%。 (3)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2 工程背景 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的教师均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 3. 支持条件 3.1 专业资料 专业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及交流资料等内容。拥有一定数量完整的成套工程设计资料(包括图纸、手册、设计说明书、设计标准等)等。各类资料能满足教学要求,并能定期补充新出版的资料。资料查阅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3.2 实验条件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30101K) 一、专业介绍 法学是以法和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承载着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律精神传播的重要使命。河北大学法学专业创办于1980年,198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河北省创办最早的法学专业。经过长期建设与积淀,现设有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六个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河北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良好声誉和重要地位。2012年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成为全国58所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法学专业拥有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背景多元、教学能力强、研究水平高、富有合作与创新精神的师资团队。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讲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3名,30名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法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精良,建有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法庭科学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河北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和3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河北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和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等三个省级法学研究会挂靠本专业。法学图书资料室面积200平米,有图书两万多种,五万多册。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广泛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重要学科知识,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并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等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能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法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各部门法的专业知识,受到法律应用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法律分析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 3.具备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5. 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我国法制建设的趋势;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核心课程 1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世纪生物学专业从事教案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创新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为科学事业、振兴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努力学习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动态,熟练掌握现代生物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熟练运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能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案、科研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植物学() ①作物生理生态以省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粮食作物高产优质的应用基础理论及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中原经济区循环农业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作物节水节肥与均衡增产、持续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农田污染减控关键技术研究等,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作物生长生理研究。 ②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以四大怀药等豫产道地中药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离体保存、基因分析及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脱毒快繁及产业化、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 ③优势观赏花卉和重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化学调控以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为理论基础,对我省优势观赏花卉和重要农作物进行花期调控、植物生长物质的筛选

2020版博士培养方案-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黑体小四加粗,1.5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 本学科点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招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西北大学“211工程”中一直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于2001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项目),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点”的主要支撑学科。本学科点拥有良好的研究平台,是“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分,拥有可进行全球变化生态、群落与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和分子生态研究的实验室

群及智能型人工气候室1座和秦岭野外研究监测基地1个。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人。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各类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共16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和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各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近五年共获得包括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励11项,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入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前沿动态;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动物生态学:秦岭被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依托此自然资源优势,着重开展秦岭动物多样性、物种濒危灭绝机制、自然保护区理论及功能区确立等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对秦岭川金丝猴的社群结构和维持群稳定性机制及其生态学和保护策略进行系统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冬眠生理学、白蚁生理与生态研究等。 2、进化生态学:利用最新的、高效的分子技术,研究濒危种、特有种和具有重大生态经济价值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合古地质、气象、生态数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英汉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身体素质、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初步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专业特色: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模式,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创新意识好、思想境界高的应用型人才。 实现途径: 1、理论课程:突出语言、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实践课程:形成专业实习、口语实习、志愿者服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建立自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3、教育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辅助工具,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4、成长管理:重视成长过程管理,引导学生课程成绩、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绩和社会参与成绩四个方面均衡发展,追踪学生的成长历程。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了解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传统文化等。 (2)了解英美国家人文地理概况、发展历史、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教育制度等;了解当代英美政治、经济和文化。 (3)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翻译等知识。 (5)掌握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6)掌握语言使用在各种文体中表现出的规律。 (7)熟悉英美文学史上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及其影响。

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300

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300)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研道德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基础研究方向毕业生具备较高国际视野,具有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和基础理论问题的潜力;应用基础方向毕业生具备务实钻研的态度,以及较强的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潜能。 博士毕业生具有系统、深入、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生态学相关领域科研的最新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门外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有关生态学的理论、应用、教学及管理工作,并在科学研究上能做出创新性成果。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采用课堂教授、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二)学制4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植被生态学 2.城市生态学 3.种群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 5.功能生态学 6.生理与理论生态学 7.恢复生态学 8.分子生态学 9.生态工程学 10.水生生态学 11.景观与区域生态学 12.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 13.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 14.全球变化生态学 15.生态系统生态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

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与学位专业课(必修)课程的学分之和不少于5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导师可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和博士研究生已修读课程的情况,要求博士研究生补修一些选修课程。

生态学博士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海南大学的生态学为理学类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位点之一,具有多年培养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的经验,为我国热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学科的发展,它紧紧围绕我校“热带、海洋、特区”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定位,全面系统地开展热带森林生态学、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与区域特色,我校生态学学科点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平台:本学科相关的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其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拥有的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生物资源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学科拥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领域方面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具体要求: 1、在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2、在业务上,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组织、承担并完成本学科及有关学科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能胜任生态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能熟练地使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撰写科学论文全文,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应具有显著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 培养方案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人类学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等对综合组织协调人才的需求,胜任相关的文化、公共事业、宣传、社会评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2.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又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

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五、专业核心课程:人类学概论、中国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导论、民俗学概论。 六、专业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 查实习”、校级精品课程“人类学概论”、“都市人类

2019版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9版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理学(07)、生物科学类(0710)、生态学(071004 ] 一、专业介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的一门学科。生态学在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地球环境变迁的规律、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今最有发展潜力、全面影响力及战略地位的前沿与交叉科学之一。随着国家全方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该学科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美好的发展远景。 安徽大学生态学专业响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势,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应用实践技能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使其能胜任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相关领域的工作。 安徽大学生态学专业是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学科,具备“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享有较好声誉,在2017年全国生态学本科专业排名前1/3。本专业建有“黄山生物多样性与行为生态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徽省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长江中下游皖江段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采煤沉陷区及重金属尾矿区的治理、修复中担当重任,切实践行“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推进长江大保护”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国家生态与环境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均拥有985或211大学或中科院系统的博士学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多处湿地生态系统、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生态学野外科学观测实验台站和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具有行为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鲜明优势的生态学学科体系。本专业学生可推荐免试生态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可报考其他高水平学校及研究机构同类专业的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情操、坚实的生态学专业基础、广阔的学科视野、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胜任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所培养的人才应掌握适应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从事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管理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农业、林业、国土、环保、规划、建设等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胜任相关专业工作,具有进一步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潜力。 三、毕业要求 1. 知识要求:具有较全面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较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全面系统的生态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 能力要求:较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理论、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管理技术,具备解决复杂生态学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掌握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区域和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园区设计、生态工程设计、生态经济管理等各种应用生态技术,具有较宽的就业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发展适应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动物、植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目前,植物生态学部分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的重要支撑领域。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海涂湿地生态、生态工程、动物生态和森林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等科技奖励10余个。1990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863、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国家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八五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70余个,经费6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20个,经费32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10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1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6名和工程师1名。5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4位教师拥有硕士学位。 教授:钦佩、陈建秀、李建龙、安树青; 副教授:陈建群、黄诚、孟文新、张立新、刘茂松、孙书存; 钦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盐土农业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陈建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动物(昆虫)系统分类学和土壤动物学。 李建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信息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 安树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2. 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3. 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4.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5.掌握1-2门外国语言,能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三、招生方向 1.博士生 (1)湿地生态工程(2)海滨系统生态(3)节肢动物生态(4)昆虫系统分类 (5)城市植物生态与环境(6)信息生态(7)森林生物多样性(8)湿地外来种与生态安全 2.硕士生 (1)湿地生态学(2)生态工程学(3)动物生态(4)昆虫系统分类 (5)森林生态学(6)城市生态学(7)化学生态学(8)景观生态学 (9)生理生态学(10)资源生态学(11)信息生态学(12)分子生态学 四、招生方案 (一)、博士生 1.招生对象 (1). 直接报考博士研究生时,要求应(往)届硕士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掌握扎实系统的社会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比较宽厚的社会学素养、独立的研究能力,以及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具有社会调查与规划、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胜任社会学教学研究、社会发展规划设计、社会问题研究、文化传播、社会管理等具体工作。 二、研究方向 .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 .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 .性别社会学研究 .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社区规划与管理 三、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年。本科专业为全日制、非跨专业学生各科成绩优秀并且论文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可修业年毕业。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修得的最低学分为学分,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为学分;学科基础课为学分;专业主干课为学分;发展方向课为学分;学位论文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修完规定课

程,获得相应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确定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关于社会思想的经典著作,西方古典社会学和后现代社会学经典著作,中国近现代关于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著作的阅读。经典文献的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促课外阅读。每位硕士生应在第学期期末之前提交两份必读文献阅读报告。 .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给导师。 .注重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和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发挥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体现“尊重的教育”理念,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导师指导硕士生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并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导师创造条件引导硕士生参与导师或导师组的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专业教学、调查实习等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和能力,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六、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300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300)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研道德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基础研究方向毕业生具备较高国际视野,具有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和基础理论问题的潜力;应用基础方向毕业生具备务实钻研的态度,以及较强的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潜能。 硕士毕业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能用现代实验手段和生态学理论进行生态学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熟悉掌握一门外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有关生态学的研究、应用、教学以及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 (一)采用课堂教授、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二)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群落与恢复生态学 2.植被生态学 3.城市生态学 4.种群生态学 5.景观生态学 6.克隆植物生态学 7.水生生态学 8.污染生态与生态修复 9.分子生态学 10.生态工程学 11.植被工程学 12.功能生态学 13.保育生物学 14.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 15.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 16.全球变化生态学 17.生态系统生态学 18.湿地生态学 四、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

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 6 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