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第一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第一隆起带北部的“合江新断陷”,主要在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拗陷盆地,此地始终处于大面积以下沉为主的间歇性沉降运动之中,这种沉降运动在幅度上不均匀,具有区域性差异。分为明显沉降、微弱沉降、明显上升、微弱上升4个区。由于不均匀的沉降和上升运动,使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貌,在完达山以南地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完达山以北由西向东逐渐倾斜,乃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漫岗、低平原区等3种地貌类型。

(一)低山丘陵地区

低山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部的小兴安岭余脉和中部一带的完达山脉地区。一般海拔120-750米,最高峰布开山海拔824米。在低平原中还零星分布着残山和残丘,如卧儿虎力山、别拉音山、街津山和二龙山等,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下,主要是古生代、中生代的砂页岩、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所构成。低山丘陵地区生长着以阔叶次生林为主,是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二)山前漫岗区

山前漫岗区位于山区和平原区交接地带,平均海拔100—250米,是目前主要的农垦区。

(三)低平原区

低平原区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的东北部地区。在街津山、二龙山、卧儿虎力山以东地区,属于抚远凹陷。地势低洼,地面平坦,平均海拔40-60米,地势低于西部地区。地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度一般为1:5000—1:10000,地表组成物质较细,粘土层厚达3-17米,渗透性差,多为重沼泽区。低平原区以西地势稍高,属于萝北凹陷区,一般海拔60-80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一般坡降为1:500—1:1400。地表组成物质粗为亚砂土、砂砾石等。

在完达山以南的穆棱——兴凯湖平原,属于新生代大幅度拗陷地区,地势低平,海拔高度为50-80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降为1:3000—1:8000。

二、气候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的气候资源比较丰富,光照充足。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候湿润,雨热同季,光、热、水三方面配合较好,适合小麦、大豆、水稻等作物生长。

(一)光照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在2300——2600小时,大体上自西向东减少。日照条件最好的萝北、绥滨一带超过2600小时。生长季实际日照时数约在1000—1200小时,东部乌苏里江沿岸至兴凯湖平原一带不到1100小时。

(二)热量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季时间较长,全年有5个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年平均气温度分布:从萝北到同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饶河一带,年平均气温在2℃以下,南部兴凯湖平原、鸡西、集贤、宝清一带,年平均温最高,可达3℃以上。≥10℃积温的分布,大体与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相同,中南部最高,在2500℃以上,沿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及张广才岭的北麓一带,都在2400℃以下。

(三)降水分布

降水分布最多地区在东部抚远三角洲及西部小兴岭南麓的鹤岗一带,在600毫米以上,其次是完达山脉以东到乌苏里江沿岸及兴凯湖平原一带,在550毫米以上,佳木斯以东的松花江西岸到绥滨一带的平原区最少,在500毫米以下。全年降水多集中在6月、7月、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三、土地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地区的土地资源是黑龙江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土地总面积1.6亿亩,占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23.4%。土地利用结构现状:1983年耕地面积5600万亩,荒地面积3303.6万亩(包括泛滥地533.2万亩),林地5945.7万亩(包括无林地629.5万亩),牧地275.6万亩,芦苇147万亩,水面710万亩,其它用地926.5万亩。

(一)土地类型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土地类型较多,根据地貌、土壤、植被类型的特点,划分为以下几种土地类型:(1)低山丘陵暗棕壤林地类型;(2)山间平地砂质暗棕壤耕地;(3)山前台地白浆土黑土耕地和草甸;(4)高平原黑土耕地和草甸;(5)低平原草甸沼泽土耕地和草甸;(6)山间沟谷草甸土耕地和草甸;(7)高河漫滩草甸土耕地;(8)低河漫滩沼泽土草甸。

(二)各种土壤类型分布区

1.暗棕壤类

暗棕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中的残丘、岗地陡坡上,面积5195.2万亩,占全区33.4%,其中耕地328.7万亩,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7.4%。

2.黑土类

黑土主要分布在富锦、宝清、集贤和佳木斯一带的漫岗地上,其面积有834万亩,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总面积15.3%。黑土层较厚,50一95厘米,因开垦较早又是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

3.草甸土类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友谊、“五九七”,“二九一”等农场地区,宝清、集贤、富锦低平原区亦有小面积分布,总面积有3475.5万亩,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的22.4%,其分布面积仅次于暗棕壤土类。在盐化草甸土中有以苏打为主的苏打盐土,约有9万多亩苏打盐土呈斑块状分布于盐化草甸土中。草甸土类是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主要耕种土壤,耕种面积1962.3万亩,占44.3%。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土壤结构良好。黑土层厚达50—100厘米,但由于土质粘重,透水性差,雨水多时易有内涝现象。

4.白浆土类

白浆土集中分布在穆棱平原和抚远三角洲一带,面积2945.3万亩,占19.0%,其中耕地1293万亩,占29.2%,也是主要耕作土壤,仅次于黑土和草甸土。

5.沼泽土类

沼泽土分布在各地低洼处,面积约有1654.7万亩,占10.6%。其中已开垦107.7万亩(1983年),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耕地2.4%。

四、水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的水资源相当丰富。区内江河纵横,湖泡星罗棋布,大小河流共有190多条,水域面积710万亩,其中主要河流有20条,分属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3江水系,还有大小兴凯湖。山区性河流挠力河、安邦河、七虎林河等,上游坡陡流急,坡降一般为1:15000,河床主槽窄小,滩地宽阔,有的成为半截河、无尾河,由于河网稀疏,多雨季节,河水漫延,常年停滞于洼地。源于平原河流,如蜿蜒河、别拉洪河、浓江、鸭绿河等,坡降平缓又无明显河床,上游为湿地,中游为沼泽性河道,下游由于坡降变大,才有明显河道,但又受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回水顶托,河水溢泄不畅,径流停滞,是沼泽和沼泽化荒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表迳流的补给,主要靠天然降水,占75-80%,融雪补给占15-20%,地下水补给只占5-8%。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区地下水净储量15824亿立方米,可开采量每年145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占128亿立方米,丘陵山区占17亿立方米。

五、生物资源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较好,水份充足,自然地理环境

优越,因而生态环境较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一)森林资源

森林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共有林地面积546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751万亩,占68.6%;灌木林145万亩,占2.6%;疏林地299万亩,占5.5%;新造未郁闭人工林460万亩,占8.4%;苗田用地4万亩,占0.1%;无林地808万亩,占14.8%。区内有林地比重较大,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3403万亩,占90%,蓄积量22064万立方米,占95%;已成人工林面积296万亩,占8%;蓄积量538万立方米,占5%;经济林面积52万亩,占2%。区内无林地中宜林的荒山荒地674万亩,83.4%是造林基地。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的森林分布:

(1)以红松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在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在完达山主岭和小兴安岭东南缘海拔较高的山地上有小面积分布。树质优良,木材蓄积量较大,是优质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

(2)在完达山区和小兴岭东缘海拔稍低地带和部分平原岗地区有“杂木林”生长,这是原始森林遭受破坏后发育成的天然次生林。是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主要材林和防护林。

(3)分布在近平原的低山漫岗上,多次遭到破坏的次生林——蒙古栎林,多数成为灌木丛俗称为“榛柴棵”。

(4)分布在土层较厚的低山丘陵地区还有山杨、白桦林,它是民用木材重要产地。

(二)草甸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草甸面积2217.73万亩,占总面积13.84%。

目前处于山前坡地、岗平地以及高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的草甸,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沼泽化草甸,面积大,分布广,主要分布在低湿的低河漫滩或低平地上,是宜于发展牧业的高草草场。

(三)沼泽生物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植被分布区,广泛地分布在低河漫滩和低洼地上。分布面积1516.47万亩,占总面积9.46%,其中轻沼泽地区,改造容易,经排水后,均可成为耕地或牧场。重沼泽区,由于积水较深,潜育化程度大,改造较难。应就地发展动物养殖,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以芦苇为主的沼泽地,应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建立芦苇生产基地。

(四)药用和食用植物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药用植物资源共有220余种,主要有人参、五味子、黄芪、黄柏、车前子、细辛、蒲公英、桔梗、穿龙骨、山芍药、刺五加、柴胡、防风、秦皮、龙胆等。食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山野菜有百余种,最多的是真菌类,以木耳为大宗,其次是黄蘑、猴头、花脸蘑、榛蘑、鸡油蘑等。蕨类植物是有名的山菜。

(五)动物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动物资源极其丰富,肉食动物有野猪、狍子、兔子最多。毛皮动物以鼬为主,其次是麝鼠、灰鼠,此外有兔、香鼠、狐、水獭、貉等毛皮。

据近几年调查,鸟类有200多种,将近半数是水禽,约有83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二类保护的有白琶鸯、鸳鸯、大天鹅、松鸡等。

(六)水产资源

国土部公告〔2011〕5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公告 2011年第5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继续有效的 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0〕28号)的要求,我部对2010年11月30日前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清理后国土资源部单独发布或者牵头发布的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予以公布。凡未列入本目录的国土资源部文件(包括原地质矿产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文件),原则上不再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国土资源部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序号名称文号备注 1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6号 2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号 3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9号 4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4号 5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2009年度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9号 国土资源部、农业 部、统计局联合发 布 6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号 7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8号 8 国土资源部关于下达2010年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0号

序号名称文号备注 9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 10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 国土资发〔2010〕44号 11 2015年)》的通知 12 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0〕59号 13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服务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0〕60号 14 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61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标准体系》和《国土资源“十二五”标准化发 15 国土资发〔2010〕63号展规划》的通知 16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68号 17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运用现在科技信息手段规范和创新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81号 18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4号

省级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资质审批纸质文档报送要求

XX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资质审批 纸质文档报送要求 按照行政审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地质灾害资质审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对地质灾害资质申请上报纸质文档要求如下 一、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申请资料与要求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申请表(封面加盖公章); (二)法人资格证明文件、设立单位的批准文件(原色扫描件); (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登记证书(原色扫描件); (四)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负责人的任命或者聘任文件、工作简历、身份证明、职称证明和毕业证明(原色扫描件); (五)资质申报表中所列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资格证)、毕业证书、身份证(原色扫描件); (六)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主要业绩以及有关证明文件,包括任务书、委托书、合同、评估成果责任页、市(地)级以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手册(原色扫描件); (七)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从事5年以上地质灾害调查或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业绩证明、相关成果的责任页(原色扫描件); (八)管理水平与质量监控体系说明及其证明文件(原色扫描

件); (九)技术设备清单(加盖公章); (十)要出具所列人员连续3个月的养老保险缴费花名册并加盖人社等有关部门公章(原色扫描件)。 二、工程勘查单位资质申请资料与要求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资质申请表(封面加盖公章); (二)法人资格证明文件、设立单位的批准文件(原色扫描件); (三)工商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登记证书(原色扫描件); (四)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负责人任命或者聘任文件、工作简历、身份证明、职称证明和毕业证明(原色扫描件); (五)当年在职人员的统计表、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名单、身份证、职称证、毕业证(原色扫描件); (六)承担过的主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项目有关证明材料,包括任务书、委托书、合同,工程管理部门验收意见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业务手册(原色扫描件); (七)单位主要机械设备清单(加盖公章); (八)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的有关材料(原色扫描件); (九)近五年内无安全、质量事故证明(原色扫描件); (十)要出具所列人员连续3个月的养老保险缴费花名册并加盖人社等有关部门公章(原色扫描件)。 三、工程设计单位资质申请资料与要求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资质申请表(封面加盖公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念 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 (一)海岸地貌 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 2、沙质海岸 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 (二)冰川地貌 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 (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 (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 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 1、概述 (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2、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3、主要景观类型 (1)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a沙丘 b沙垄: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2)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a岩石单体造型:风蚀蘑菇、人头石等 b群体造型: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巨厚的湖相沉积层上发育的陡壁的小丘和风蚀沟槽、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组合,主要分布于新疆罗布泊的雅丹地区。 4、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

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的决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建设用地审查报批 管理办法》的决定 为进一步简化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减少审批要件,提高审批效率,决定对《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号)作出如下修改: 一、将第四条修改为:“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 “受理预审申请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标准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二、将第五条第二款修改为:“建设单位提出用地申请时,应当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具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三)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或者审核文件。 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建设项目拟占用耕地的,还应当提出补充耕地方案;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还应当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控

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和因工期紧或者受季节影响急需动工建设的其他工程,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先行用地。 “申请先行用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先行用地申请; “(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三)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四)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审核文件或者有关部门确认工程建设的文件; “(五)国土资源部规定的其他材料。 “经批准先行用地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用地报批手续。” 四、将第七条改为第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收土地方案可以合并编制,一年申报一次;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分期分批申报的农用地转用和征收土地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并回复。” 五、将第九条改为第十条,删除第(四)项,将第(五)项改为第(四)项。 六、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农用地转用方案,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 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

2018上海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冰岛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结合该国的位置、气候和地形推断其发展电力工业的资源优势。(6分) 答案: 22.冰岛处板块张裂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2分);冰岛处中纬西风带,常年风力稳定,有利于发电(2 分);冰岛地形山地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018.崇明.一模)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5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8个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将提升核心竟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赴技创新中心,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引领长三角域市群一体化发展。新融入地区将发挥区位优,建设承接产业技移示范区。 材料二:2016年6-7月,长三角地区连日暴雨导致多地次生灾害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A区域河网示意图和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23.分析A区域河网密布的原因。(4分) 24.指出A区域1991-2010年河网密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5.比较A和B两地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29.A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人工开凿运河,(任答两点,共4分) 30.特点:水域面积减少,河网密度下降。(2分)河道泥沙自然淤积:城市化建设,填埋河道:农业围显。(任答两 点,共4分) 31.差异:A地洪涝:(1分)B地滑坡、泥石流(1分)原因:A地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B地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充沛水流速度快。(2分) (2018.奉贤.一模)(一)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研究2100字

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研究2100字 摘要:文章以地质地貌为视角,从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特征、类型以及地质地貌与旅游规划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笔者希冀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我国地质地貌旅游作用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指导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旅游;规划设计;可持续 21世纪来,现代旅游业的日益兴盛,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地需求,且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标志之一的旅游,也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就我国当前旅游情况来看,我国旅游学术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做得更是不够,即使有些地方注意到旅游对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大有好处,但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不科学、不规范,极大影响了旅游业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征(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又称地文旅游资源,它包含地质遗迹、地质体以及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一种。这种旅游资源就有较强的观赏价值、造景功能和人文特点,该特点能有效被旅游所利用[1],进而能带来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而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不可再生性。这类资源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如果被破坏掉就不能还原到原来的面貌和状态。第二是恒定性。该特点首先表现在时间恒定性,亦即在长时间内我们肉眼很难发现其有显著的形态变化;其次是表现在地域恒定性,这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资源(园林树种的移栽、鸟类的迁徙等)的说法是恒定的。第三科研的典型性。由于该类资源是天然形成的,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珍贵素材。它所具备的典型性特征是其他自然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第四是专业性。由于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独特的特质,必定会吸引大量的参观者、学习者来举办相关专业旅游活动。第五是层次多、类型多。层次多是说该资源有不同的尺度或级别;类型多是指这些资源并不完全是鼓励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难以完全分开。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当前,我国现存的基本地质地貌类型有:平原、丘陵、高原、盆地以及山地等。相关地貌景观也比较多,如花岗岩地貌景观、荒漠地貌景观、峡谷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以及岩溶地貌景观以及海岸地貌景观等等。三、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地貌对旅游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一宽泛的概念,地质地貌属其一范畴。就上文所述,地质地貌也有多种种类和类型,因而,自然环境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受到不同地质地貌的影响。被影响后的自然环境又可以被开发利用,进而形成新的旅游环境。例如,滨水环境为发展滨海、滨河旅游提供广阔的空间。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使规划设计与环境及其影响因子相协调。而对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充分运用原有地貌特征,

地质旅游资源

课程名称:地质旅游资源主讲教师:王刘英 学号 14014260116 姓名金園淇成绩: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摘要:本文将针对本人所了解的喀斯特地质景观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分类等,开展论述。然后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详细简绍喀斯特地质景观,以及此处与众不同的岩溶地貌等。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熊耳山碳酸盐 一、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1、喀斯特地质景观定义 喀斯特又称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 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2、喀斯特地质景观成因 (1)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条件 A、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 > 硫酸盐岩 >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 白云岩 >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B、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C、水的溶蚀性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D、水的流动作用 强烈的流水作用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影响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因素 A、岩石的岩性 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比较容易发育有喀斯特地貌,而其他的岩石,类似于,花岗岩、玄武岩等就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 B、地区的构造 某地的地质构造对于是否能发育较好的喀斯特地貌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多孔的地质构造等有利于发育喀斯特地貌。 C、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而我要提到的熊耳山地质公园,位于华北平原山东境内的南部,目前降水并不充分,但也发育了较为良好的岩溶地貌,这表明这里曾经必定是气候湿润区域。这可以有效的推断古气候,帮助还原古时候的环境。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对火山地貌景观的景观分析

对火山地貌景观的景观分析—以美国黄石公园为例 孙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164132 201310000037 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2000年,专家统计,旅游业己是世界最大的产业和最大的就业部门。经过20年的发展,旅游业己经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正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中国,火山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几乎包含了大部分的火山熔岩地质地貌类型和内容。火山数量、熔岩规模、典型火山景观均居全国首位。火山数量多、年代新、世所罕见,稀缺程度高,科考价值大,具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开发优势,但现在中国的火山景观区普遍开发方式单一,景观设计单调,且对于地质方面的管理并不是很好。所以本文拟从美国黄石公园的火山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的火山地貌景观如何改进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永续利用旅游资源,从而促进中国地区火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火山景观地貌景观分析旅游业 目录 一.基本概况 二.景观地貌分析 三.资源景观分析 四.旅游规划及保护措施分析 五.个人创新想法 六.总结 一.基本概况 美国黄石公园在1872年3月1日它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被美国人自豪地称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面积达8956平方公里。园内交通方便,环山公路长达500多公里,将各景区的主要景点联在一起,徒步路径达1500多公里。 然而在黄石公园美丽的风景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险。黄石公园里最著名的黄石超级火山就是里面最著名也是最危险的景观。 二.景观地貌分析 由此可见,黄石公园是和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一样,是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黄石公园里有着它最著名的景点就是黄石超级火山,其中黄石公园里神奇的间歇泉,温泉等景观就是由大火山形成。但是超级火山在近年来的活动较为活跃,2014年7月,黄石公园增强的地热活动使部分沥青路段熔化并损坏。虽说平时国家公园内也会有类似事情发生,但是这次比平时被地热损坏得更严重,路上到处是熔化后留下的地热喷气孔。这导致了黄石国家公园的一些旅游景点和道路的关闭。 另外一点,黄石公园是在蛇河平原的东北端。蛇河平原是一个巨大的U弧形,由爱达荷州的博伊西山脉向外延伸出来的群山向西大约640公里。此种地形追溯到北美板块在过去17亿年的线路,因为北美板块被板块构造搬运而跨过一个不流动的地幔热点。如今的黄石国家公园的地形是地壳下这个热点最近的表现形式。更是由于美国黄石公园在火山爆发中形成,大约每隔60万年周期性喷发,现已进入喷发周期。黄石公园是整个“大黄石生态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安全第一、常抓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坚持从全区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手段,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治理。 5.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协调稳定发

展。 二、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地表为黄土质粘土层,质地疏松,遇有暴雨或连阴雨天气,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土建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增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其中滑坡39处,崩塌16处,泥石流1处,危及173户、602人、591孔窑房、6.6公里公路(其中地方道路1.49公里,省道5.11公里)。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点段 X—X—X—城区—X—X—X—X等区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质疏松,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切坡建窑比较普遍,黄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 (二)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城镇 城区、X镇、X镇、X镇、X镇、X镇等城镇,由于水蚀、深切作用强,山体相对高差和后缘压力较大,加之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引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机率较高。 (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 重点是油区井场、砖厂和采石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取土不规

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规程

2014年9月10日发布 2014年10月1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目次 1 适用范围 (2) 2 引用的标准和文件 (2) 3 依据 (2) 4 总则 (7) 5 违法线索发现 (9) 6 线索核查与违法行为制止 (9) 7 立案 (10) 8 调查取证 (12) 9 案情分析与调查报告起草 (17) 10 案件审理 (23) 11 处理决定 (25) 12 行政处罚 (26) 13 送达 (29) 14 执行 (30) 15 移送 (33) 16 结案 (34) 17 立卷归档 (35) 18 监督与责任追究 (36) 19 附则 (37) 附录A 主要土地违法行为、法律依据与法律责任 (39) 附录B 主要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法律依据与法律责任 (62) 附录C 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法律文书参考格式 (74) 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规程 为规范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明确查处工作程序和标准,提高执法水平,提升执法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1 适用范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适用本规程,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2 引用的标准和文件 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本规程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当使用下列各标准和文件的最新版本。 GB/T 17228-1998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 GB/T 17986-2000 《房产测量规范》 GB/T 18341-200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2018年)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

目录 一、灾情概况 (1) 二、分布情况 (2) 三、历史对比 (5) 四、成功避让情况 .................................................................... .6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2018年) 一、灾情概况 2018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966起,其中滑坡1631起、崩塌858起、泥石流339起、地面塌陷122起、地裂缝9起和地面沉降7起,分别占地质灾害总数的55.0%、28.9%、11.4%、4.1%、0.3%和0.2%(图1),共造成105人死亡、7人失踪、7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60.6%、68.4%和59.1%(表1)。 全国2966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2738起,占总数的92.3%;人为因素引发的有228起,占总数的7.7%。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等;人为因素主要为采矿和切坡等。 图1 2018年地质灾害类型构成

表1 2018年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对地质灾害灾情分级的规定,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有21起,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大型地质灾害有36起,造成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中型地质灾害有259起,造成53人死亡、5人失踪、1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小型地质灾害有2650起,造成51人死亡、2人失踪、5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 二、分布情况 2018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全国29个省(自治州、直辖市)(图2)。按发生数量多少,四川、甘肃和湖南等省(自治州、直辖市)排在前列(图3);按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多少,重庆、云南和甘肃等省(自治州、直辖市)排在前列(图4);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少,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自治州、直辖市)排在前列(图5)。

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闲置土地公告(2020)

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闲置土地公告(20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经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调查核实,依法认定2014-HQ-129号宗地为闲置土地,现将相关信息公告: 一、闲置土地基本情况 使用权人六盘水中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4日通过挂牌方式取得2014-HQ-129号宗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并于2014年8月15日与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该宗地位于东至石桥二路、南至红桥路、西至用地红线,北至通龙路,土地面积46666.67平方米(折合约70亩),规划用途为商务金融用地,约定动工开发日期为2014年12月8日。 二、认定土地闲置的事实、依据及原因 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于2020年4月9日向六盘水中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出《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依法按程序开展调查工作。经调查核实,六盘水中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未能在规定时限内依法取得动工开发所需规划、施工等手续,且不能举证证明是属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致使项目不具备动工开发条件,导致该宗地超过五年没有动工开发。 三、认定结论 根据《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3号)第二条的规定,依法认定2014-HQ-129号宗地为闲置土地,闲置原因为企业自身原因导致。 特此公告 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 2020年5月13日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中国地形考试试题和答案

中国地形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世界某些岛屿或大陆轮廓示意图,回答1~3题。 1.山脉西坡降水较多,且乳肉畜牧业发达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山脉两侧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关于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③位于印度洋板块,②④位于亚欧板块上B.④岛位于①岛的西北方向 C.第一次技术革命,对④地区的工业发展影响最大D.四地沿岸均有暖流经过 下图为我国四座重要山脉,读后请回答4~5题: 4.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山脉为 A.甲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乙 C.丙 D.丁 A.①地有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C.③地应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B.②地水土流失严重 D.④地风沙危害严重 读右图,完成6~7题。 6.图中的①②③三条山脉 A.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分界线 B.两侧的士壤类型明显不同 C.是我国地势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D.走向与雪峰山基本一致 7.关于图中山脉附近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山脉两侧农业地域类型明显不同 B.②③山脉两侧主要粮食作物不同 C.①②山脉都是我国主要的林区 D.①③山脉两侧的河谷地带是当地的农业区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我国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把我国的山区分为八种类型。据此做8-11题。 名称 (1)西北内蒙古温带干旱区高山 (2)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的山地、丘陵 (3)东北温带半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 (4)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 主要山脉 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 太行山、五台山、泰山等 丘亚 陵热 山带 区 (5)华中北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低山 (6)江南、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 (7)华南、滇南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和丘陵 秦岭、大巴山、大别山等 武夷山、南岭等 五指山、台湾山脉等 (8)青藏地区的山脉 8.既属于“江南、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中山”,又为东西走向的山脉是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A.天然气B.水能C.核能D.其他可再生能源 2.据图,从现在到2035年() A.煤炭消耗量下降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 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D.曲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 下图示意1950~2010年中国干旱指数(水分亏缺量与持续时间的函数)、有效灌溉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和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的变化。完成3~4题。 3.有效灌溉面积、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和农田灌溉用水量曲线分别对应()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③、①、②D.①、③、② 4.农业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主要起始于() A.1950年B.1965年C.1975年D.1988年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四地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四地风能资源分布及原因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风能贫乏区;盛行中纬西风,地形闭塞 B.②风能较丰富区;盛行西南季风,地形平坦 C.③风能可利用区;盛行东南季风,地形闭塞 D.④风能丰富区;邻近冷气团源地,地形平坦 6.下列四地风能资源丰富程度与④地最接近的是() A.雅鲁藏布江谷地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南沿海地区 下图为1995年以来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曲线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5~2013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逐年增加 B.2001年铁矿石需求量小于原油和铜矿石 C.2006年铜矿石的需求量比2001年低 D.从2008年原油进口量超过需求量的一半并呈上升趋势 8.下列措施中,不能降低我国资源进口依赖度的是() A.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B.广开源流,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 C.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能源D.加大本国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2016年8月中旬,四川暴雨不断,导致山谷中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9~11题。 9.此次地质灾害是() A.洪水B.地震C.泥石流D.暴雨 10.四川此次发生灾害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A.暴雨B.植被破坏C.山高谷深D.火山喷发 11.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预警、预报B.抢修道路C.植树造林D.修护坡工程 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2014年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工作方案

--2014年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工作方案2014年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工作方案 区2014年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工作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工作要求,有效盘活我区存量闲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制定**区2014年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资源保护、国土空间开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的要求,将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保障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倒逼机制,加强清理和盘活闲置土地工作。2014年市闲置土地清查处置办公室将对我区进行考核,要求市监察部门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并将闲置土地处置考核结果与全市各区土地出让计划和农转用计划挂钩,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区,将等比例扣减下一年度相应计划,直至暂停区域内经营性用地和产业用地供应,同时对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先进地区、土地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实行一票否决。各街道、园区及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成员单位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协同合作,切忌推诿扯皮,完成市政府安排的工作目标,不致影响我区出让计划、农转用计划和经营性用地供应等工作,确保我区经济发展大局不受影响。二、目标任务加大对历史遗留闲置土地和新增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其中闲置土地处置指土地收回、签订补充协议重新约定开竣工、经督促已开工、临时安排其他使用等。1、历史遗留闲置土地历史遗留闲置土地指2012年7月1日新《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3号令)文件实施之前已经形成且报市政府备案的闲置土地。经梳理,我区历史遗留闲置土地96宗,面积7674.19亩,2014年之前已处置盘活的有36宗,面积4485.53亩,剩余60宗,面积3188.66亩。市政府要求**区2014年历史遗留闲置土地处置率不低于80%,处置面积不少于2500亩,目前已处置盘活的有14宗,1260.64亩。2、新增闲置土地新增闲置土地指2012年7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都属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诸如:地震、火山、地裂缝、地下热害、煤田自然、瓦斯爆炸、岩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渗透变形、突水突泥、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土地冷浸、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气候、能源、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 的时间,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其次是破坏面广。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再次是续发性强。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等。 3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 ,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 上来。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根据“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征收来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地质灾害的防治活动。但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来看,这样做又很可能会导致地质资源基础自我毁灭。 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宜采用以下策略: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中的主导地 位作用。地质灾害危害的对象是公众,地质灾害发生的载体是山川大地和海洋。地质灾害的侵害对象不只是物,而是人,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的环境,是人们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安全。其防治单靠“谁受益谁防治”这样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效应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序列。政府应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协调资金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