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讥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1、病因病机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1)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5)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2、辩证论治

(1)心血不足证:

证候:心悸失眠,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

(2)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心烦,头晕目弦,少寐多梦,舌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方:天王补心丹。

(3)心阳不足证:

证候: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方药:血府逐瘀汤。

3、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⑤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服药后要观察服药反应,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⑥针刺止悸穴位如双内关、双针神门。耳穴有心、肾、副交感等。

⑦必要时可作心电图检查。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

(2)心血不足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③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④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针双内关、双神门,服用补心丹1~2粒,每日2次。

(3)阴虚火旺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的刺激,郁怒伤肝,致肝阴虚阳亢。同时必须作发了家属工作;积极配合。

③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厚细腻之品。

④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⑤心悸时可服用珠砂安神丸1~2粒。或针内关、神门,或耳穴埋豆。

⑥心悸伴头晕目眩者,要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每日测血压1~2次。

(4)心阳不足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心悸甚者,必须卧床休息。

③注意保暖,居室向阳,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着。

④兼有水肿症状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饮水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重度水肿者参照“水肿”病护理。

(5)心血瘀阻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本证常伴胸闷心痛,要密切观察脉象等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脉结代或细微欲绝,则属心阳暴脱之危证,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予头低卧位或平卧位,测呼吸、血压。配合医生抢救。

③心悸伴有胸闷不适者,需卧床休息。

④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及肥甘厚味、忌食动物油脂及内脏,鱼子、虾子、蟹子黄、蛋黄、富含胆固醇应慎食或不宜食。可用少许红花酒20ml,每日小酌,有活血通脉作用。

⑤心悸胸痛发作时可服用三七粉1.5g,琥珀粉1.5g。

4、养生指导

(1)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如各种心脏病、甲亢、贫血等。

(2)重视自我调节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丰富生活内容,怡情悦志,使气血条达,心气和顺。

(3)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注意适当锻炼身体,使心肺功能正常,预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邪的侵袭。

(4)饮食有节,勿过饱,勿食肥甘厚味;戒烟慎酒,忌浓茶、咖啡。

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

心悸心悸是指因心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致心中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病位在心。常见证型有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等。相当于西医学的各种心脏功能或器质性疾病,以及神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是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表现,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临证护理 1心虚胆怯心悸,善于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 (1)自汗者,汗出及时擦干,注意防寒保暖。(2)多梦易醒者,可遵医嘱针刺神门,内关等或耳针心,肾等穴以镇静安神,改善睡眠。 (3)做好情志护理。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内伤,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帮助其战胜忧愁恐惧,使其心情开朗,则心悸亦除。 (4)穴位注射足三里。2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1)体虚者易感风寒,应注意防寒,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2)若病情好转,可适当户外活动。(3)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患者做起,站立,行走各30分钟无不适症状。(4)足三里穴位。 3阴虚火旺心悸易凉,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1)注意腰部保暖,勿负重,起坐动作宜缓慢。协助生活护理,患者如厕,外出检查需人陪同,防跌仆。(2)心悸时间长,脉数者,按医嘱用药,做好记录。(3)烦热出汗者,衣被不宜盖太多,及时更换湿衣(4)穴位注射足三里 (5)遵医嘱口服滋阴口服液 4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1)心悸严重应卧床休息(2)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给予吸氧,配合医生抢救(3)病情缓解期,可适当锻炼身体,如练气功等(4)穴位注射足三里饮食护理1心虚胆怯(1)宜食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品如朱砂炖猪心,黑木耳大枣汤等。可选用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油菜,菠菜等 2心脾两虚(2)宜食健脾益气生血安神之品如浮小麦小米粥,黄芪红枣龙眼肉煲乌鸡等3阴虚火旺(3)宜食清淡养阴降火而富于营养之品如百合糖水,生地黄粥,西洋参茶等4心阳不振(4)宜益气温阳之品如人参粥,龙眼莲子粥等用药护理(1)心阳不振者中药汤剂应趁热服,阴虚火旺者宜偏凉服,水气凌心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煎服,或饭后30分钟热服。其余证型中药汤剂宜温服(2)安定神志药物,宜早晚服。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就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应与悬饮、哮证相鉴别。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痰浊壅肺证 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短心慌,神疲乏力,易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气短喘促,心烦不寐,口干少饮,烦热汗出,面颧暗红,或颈部青筋暴露,尿少肢肿。舌质红嫩有裂纹或舌红绛,有瘀斑,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短气喘促,不得平卧,烦躁汗出,咳吐泡沫痰,心悸乏力,尿少肢肿,畏寒肢冷,面色灰青。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心功能I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功能Ⅱ级:应增加休息 , 但能起床活动。 心功能Ⅲ级:限制活动 ,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等情况变化。 2、观察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患者出现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注意营养、水分与钠盐的摄入量,忌食辛辣、醇酒、咖啡等刺激之品。便秘者 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2、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者:多食补气活血之品。 3、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者:多食补气滋阴之品。 4、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者:饮食清淡,低盐或无盐,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 5、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者:可食温补心阳之品,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之物。 6、痰浊壅肺者:多食健脾祛痰之品。 (五)情志护理 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2、心衰病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3、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4、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精选、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三)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眩晕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

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讥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1、病因病机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1)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5)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2、辩证论治 (1)心血不足证:

证候:心悸失眠,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 (2)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心烦,头晕目弦,少寐多梦,舌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方:天王补心丹。 (3)心阳不足证: 证候: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方药:血府逐瘀汤。

3、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⑤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服药后要观察服药反应,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⑥针刺止悸穴位如双内关、双针神门。耳穴有心、肾、副交感等。 ⑦必要时可作心电图检查。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 (2)心血不足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精品文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中医护理学知识要点

《中医护理学》选择、填空、判断 1.阳:活动的、上升的、明亮的、溫熱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阴:静止的、下降的、阴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 阳是阴的功能表现,阴是阳的物质基础 2.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3.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机体而言,升降是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而出入是机体与外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够保持机体的内部有序稳定和维持着机体和外界的统一。 4.脏腑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5.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6.藏象学说研究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以研究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中心; 其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7.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是神的物质基础,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汗为精液化生,精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8.肺朝百脉,辅助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的运行;主治节,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的概括。 9.脾能统血,是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能摄血。 10.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人体阴液根本 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人体阳气根本 11.肾主水主要是靠肾中精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 12.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使呼吸均匀和调,反之则呼多吸少,动则甚喘13.胆:主决断、助消化(因胆无传化水谷的功能,故又属奇恒之腑) 14.胃: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 15.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16.大肠:转化糟粕 17.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 18..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源于肾,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全身的气化作用 19.三焦的概念有二,其一为六腑之一;其二为单纯的部位概念。 20.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21.精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人体内肾所藏的精气、脏腑之精、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及自然界的精微物质 狭义: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中的一部分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称为“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的基础 注: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及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精主要封藏于肾,肾精是生命之根,生身之本22.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脏腑之气 前者为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 23.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肾气,下焦);水谷之精气(脾气,中焦);自然之精气(肺气,下焦)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基础,而且只有在脏腑、经

心悸的中医护理

心悸的中医护理 摘要】目的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是心内科常见的病症。患者常因情志波动、劳累过度而发生,常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同时并见。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 血等病以心悸为主症时,属本病辩证范畴。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中医证型 对在我院内科住院的62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悸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3)40-0253-02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 血等病中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本文应用中医护理我院内科住 院的心悸患者为62例,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符合诊断心悸的病例共62例,均来自我院内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6±4.5岁,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失眠、心悸心烦、心中气虚、心悸胸闷等症状。 2 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 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 安心慌心悸。 (5)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3 护理 3.1一般护理 3.1.1 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室内光线暗淡柔和,温度应保 持在18~22度,湿度50~60%,保持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干扰,治疗、护理过程中做到“四轻”。 3.1.2 情志调护情志失调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之一。中医认 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情志之伤能损五脏,耗精伤神。情志不 畅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失调,过度思虑则伤脾。因此护理人员对病人 多加关心体贴,给予心理疏导,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因人施护,并正确引导, 给病人心理支持使其病情稳定,消除焦虑,烦躁不安,易怒恐惧等不良情绪,当 患者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时,嘱家属在旁守护,并稳定情绪。 3.1.3 心悸频繁发作者,嘱其休息,若为器质性病变嘱卧床休息。 3.1.4 对重症心悸病人,嘱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 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现象,立即报告医生,同时予以吸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 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心内科护理常规

一.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病人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促,并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是否有咳嗽、咳痰、乏力等伴随症状,痰液的性状和量。 2、病人生命体征包括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脉搏、血压、意识状况、面容与表情、体位、皮肤粘膜有无发绀。水肿出现的部位、程度、范围。 3、活动耐力。 4、了解患者的睡眠,饮食,排便情况;评估有无精神紧张、恐惧、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 【护理问题】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排血量降低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机体氧供应失调有关 3、舒适的改变与疼痛有关 4、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淤血、肺血肿、肺部感染有关 5、体液过多与水钠潴留有关 6、焦虑: 与担心预后较差,对死亡的恐惧有关 7、知识缺乏:与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护理措施】 1、患者入院,热情接待,安置床位,入院告知。 2、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安排有序,以保证患者休息和睡眠。 3、氧疗护理一般缺氧病人遵医嘱予以氧疗;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30~50%酒精间断吸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4、排泄护理鼓励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便秘者可予缓泻剂或低压灌肠,危重病人记录24小时尿量,定时测体重。 5、生活护理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病人,协助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和遗嘱分别采取平卧位、坐位、半坐位、头低足高4位、侧卧位元等,病情轻者鼓励其适当活动。 6、遵医嘱指导和落实患者的饮食。

7、遵医嘱采取各种标本,做好各项检查的相应准备。 8、休息与卧位防止褥疮。呼吸困难时采取半卧位,遵医嘱给氧。注意休息,限制会客,防止过累及精神刺激,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9、遵遗嘱指导和落实患者的饮食。 10、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若服用中药,按中药服药护理常规护理。 11、按等级护理要求实施分级护理。对长期卧床、消瘦、脱水、水肿、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昏迷等患者,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压疮;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按留置导尿管护理操作规范,会阴清洁消毒每日1-2次,定期更换集尿袋,注意引流通畅。 12、危重患者要求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遵遗嘱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并做好记录。 13、做心理护理。 14、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内容包括活动与休息、饮食、用药、复查及自我护理等。 【健康教育】 1、宣传有关防治与急救知识 2、鼓励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 3、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 4、予以饮食指导,少量多餐,禁烟酒。 5、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六节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缺铁性贫血护理 (一)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一般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耳鸣等;特殊表现有:组织缺铁表现如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出现反甲或匙状甲;黏膜损害多表现为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可有食欲下降,严重者可发生吞咽困难;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儿童较明显,如过度兴奋、易激惹、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发育迟缓、体力下降等;少数患者可有异食癖;约1/3患者可发生末梢神经炎或神经痛,严重者可出现智力发育障碍等。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 (1)轻、中度贫血或慢性发生的贫血患者,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2)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急骤,绝对卧床休息,床上适量活动,以减少氧的消耗。 2.饮食: (1)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红色肉类、蛋黄等含铁较高的动物性食物;香菇、菠菜、红枣、核桃仁等植物性食物。 (2)高蛋白食物: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动物肝脏、瘦肉类、蛋类及奶类和豆类食物。每天摄入的蛋白质的量为80g左右。 (3)含脂肪的食物:动物油、花生油、橄榄油等。每天的量为50g为宜。

(4)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5)用铁锅做菜增加铁的吸收。 3.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护理:一般首选硫酸亚铁,坚持规则、,定量用药。 A:有消化道疾病、有消化道反应患者于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 B:禁饮茶、以免茶中鞣酸与铁结合成不溶性铁;应避免与牛奶同服,因牛奶含磷较高,影响铁的吸收。 C:口服10%枸椽酸铁胺溶液用吸管服用,以免将牙染黑。向患者解释口服铁剂后会出现黑便,是由于铁盐与肠内硫化氢作用而产生黑色硫化铁所致。 D:口服铁剂治疗一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网织红细胞增加为有效的指标;约8~10周血红蛋白可达正常,但仍应继续治疗3~6个月,才能补足体内贮存铁,以免复发。 (2)注射铁剂护理: A:不要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 B:抽取药液入注射器后,更换针头注射,深部肌肉注射。 C:注射铁剂可出现局部肿痛、恶心、面部潮红、肌肉关节痛、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故注射时应备有肾上腺素。 4.病情观察: (1)观察患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耳鸣等自觉症状有无减轻。 (2)观察患者面色是否红润。 (3)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铁代谢的指标变化。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李文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意义: 《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近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有生。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气象护理: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 ?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情志护理 何为七情?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

重度贫血患者的护理常规

重度贫血患者的护理常 规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重度贫血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1、了解引起贫血症状的疾病类型:缺铁性、巨幼细胞性、再、生障碍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2. 临床主要表现:乏力、皮肤粘膜苍白;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神经系统表现;心悸、气促等心血管系统表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口腔炎等消化系统表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表现。 3. 评估贫血程度:轻度Hb>90g/L,中度Hb60-90g/L,重度Hb30-59g/L,极重度Hb<30g/L。 4. 评估检查:血常规、骨髓检查、病因相关检查。【护理措施】1.休息:重度贫血应卧床休息;中度贫血限制活动,增加卧床休息时间,活动量以不增加症状为度;轻度贫血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2.吸氧:中度贫血伴心悸气促时应给予吸氧。3.饮食:给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类食物,如瘦肉、猪肝、豆类、新鲜蔬菜、海带、紫菜、木耳等,注意色香味烹调,促进食欲。4.病情观察:观察贫血症状如早期乏力、疲倦;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程度,注意有无头晕眼花、耳鸣、困倦等中枢缺氧症状;注意有无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贫血性心脏病症状;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5.输血护理:做好查对工作,严密观察输血反应,给重度贫血者输血时速度宜缓慢,以免诱发心力衰竭。6.感染预防:因组织缺血缺氧,患者抵抗力降低,保持皮肤、口腔、肛周清洁。 7. 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详见各章。8.观察检查结果:血常规复查结果等。

【健康指导】 1. 疾病预防:引起贫血疾病类型及原因,做到日常生活预防。 2. 饮食指导: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合理膳食。 3.嘱患者定期复查,注意病情变化,如出现病情加重的任何表现应及时就医。4、指导患者遵医嘱治疗和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心衰中医护理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 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觀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 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咳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 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 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 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令,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微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喘促 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 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 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腧、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 (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应与悬饮、哮证相鉴别。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痰浊壅肺证 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短心慌,神疲乏力,易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气短喘促,心烦不寐,口干少饮,烦热汗出,面颧暗红,或颈部青筋暴露,尿少肢肿。舌质红嫩有裂纹或舌红绛,有瘀斑,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短气喘促,不得平卧,烦躁汗出,咳吐泡沫痰,心悸乏力,尿少肢肿,畏寒肢冷,面色灰青。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心功能I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功能Ⅱ级:应增加休息 , 但能起床活动。 心功能Ⅲ级:限制活动 ,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等情况变化。 2、观察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患者出现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忌食辛辣、醇酒、咖啡等刺激之品。便 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2、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者:多食补气活血之品。 3、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者:多食补气滋阴之品。 4、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者:饮食清淡,低盐或无盐,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 5、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者:可食温补心阳之品,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之物。 6、痰浊壅肺者:多食健脾祛痰之品。 (五)情志护理 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2、心衰病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3、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4、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一、定义: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 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 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 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 致其衰竭。 二、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 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 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 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 不明 三、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表现。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四、辅助检查: 1.发作时的体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