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4、有感情的朗读《敕勒川》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夜宿山寺》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3、有感情的朗读《敕勒川》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好,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

老师:李白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电脑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明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集体评、再读、再评,教师纠正个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3、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电脑出示:山、星、诗)

4、站在楼上,李白感受到什么了?

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5、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高百尺”是什么意思?

当你一眼看到了一座这么高的楼,你的感觉会怎样?

所以是“危楼”。

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行诗?

分组读、自由读。个别读,再评。

6、这时候,李白想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一边做动作,一遍朗读。

7、李白还想到什么?(“不敢高声语”)

为什么呢?(“恐惊天上人”)

小朋友,刚才在楼上呀,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楼高不高呀?真是高极了。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教师指导小声读,个别读,齐读。

四、表演诵读古诗。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表演这首古诗。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同学们之间合作完成。教师巡堂参与。

五、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

夜宿山寺

()()高百尺,

手可()()()。

()()高声语,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六、指导书写生字:辰寺诗尺

1、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2、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3、描红(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4、教师范写。

5、独立写一个。

6、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2、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三、初读全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标出生字。学习生字我最棒:似、庐、笼、盖、苍、茫。给生字组词:似(好似)庐(庐山)笼(笼盖)苍(苍山)茫(迷茫)

2.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朗读诗歌。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1)注意后鼻韵母的字:笼、苍、茫。

(2)读准诗中“见”xiàn的音。

3.师生做游戏。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宝宝,我有发现。

(1)加一加:亻+以=似艹+仓=苍阝+月=阴里+予=野(2)“笼、盖、苍、茫”都是上下结构。

(3)多音字:似 sì(似乎) shì(似的)

4.游戏巩固生字。

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叫做“我读你指”。

方法就是同桌一个读生字宝宝的名字,另一个快速地指出来,看谁又快又对。

四、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五、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六、拓展阅读

1.教师谈话引导:这就是国学,这就是传统,这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像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还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另一位大诗人的作品——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看谁在最短时间内给大家背诵出来,做一回小诗人。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小草绿茵茵的,漫山遍野,绿遍天涯。

3.当了诗人,我们再来猜一猜谜语。【谜语】

房子没墙,地毯一张。颜色多变,白绿花黄。要问什么,羊的食堂。

谜底是什么呢?相信很多小朋友都猜出来了——草原。

七、作业布置

制作一期以“草原”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敕勒歌(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教案2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含反思)

18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自学诗中的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二首——夜宿山寺 这首诗歌很多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如果一开始就出示诗歌的四句诗,孩子们肯定觉得乏味,这就不得不动脑筋想想怎么引入课文了。上课前,我事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和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大致相似。上课后,我请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黑板上画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确实有点考手艺,幸好是简笔画)接着,

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最新教学实录

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最新教学实录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 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 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 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 “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 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 【学习目标】 (目标明确,行动才会更有力) 1、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等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领略壮美的草原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21教育网 3、学习文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体会构思的巧妙。(难点) 4、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课堂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五、阅读理解。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1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1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1)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2)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敕勒歌》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北朝民歌 课文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 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精品教案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3个生字,6个认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说出诗的意思,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山寺的高。 教学重点: 1、学习3个生字,6个认读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山寺的高。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 我听说咱班的小朋友会背很多古诗,是吗?这首诗你们会背吗?《古朗月行》再来一首,这首《静夜思》呢? 真是太厉害了,为你们点赞!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 2、揭示课题 ⑴诗人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被人们传颂的诗篇。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李白的小故事: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大山前,抬头一看,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他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顶,但是天已经黑了,于是他就投宿在山上的寺庙里。晚上,他登上寺庙里藏经书的高楼,乘着月色,沐着晚风,不禁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诗,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罗老师就来学学李白,来吟诵一下吧:故事讲完了,李白写了一首什么诗呀?——夜宿山寺(板书课题) ⑵读准字音,读准题意(一步:边写边读边讲字义,让学生也读准音。二步,认一认这两个字的字形,让学生来说结构,和怎么记,提醒“寺”和“诗”的比较)齐读课题,“夜宿山寺”就是晚上住宿在山中的寺庙里。 二、读通古诗,认识生字 生自由读古诗,生圈出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读准字音。

1、指名读字、词语,以及诗句。 随文识记生字: (1)危:(这个字挺难的,谁有办法记这个字?)老师相机说。我们老祖宗再创造这个“危”字时,是这样的——一个人走在高高的悬崖上,觉得非常危险,怕自己掉到这个深渊里面去了。后来,上面的人演变为斜刀头,悬崖演变为厂字,里面的部分演变为现在的这个样子,这就是——危。在诗句中的词是“危楼”,危楼可不是危险的楼,而是指高楼。放到诗句中还认识它吗?“危楼高百尺” (2)辰。怎么记住这个辰呢?减一减。(熟字减偏旁是个识字的好方法)早晨的晨减去日字头就是这个辰,这个辰是星辰的意思。太阳出来是早晨,太阳回家有星辰。读词,星辰。读诗,手可摘星辰。 (3)恐、惊。为什么“恐”是心字底,(生答)惊是竖心旁呢? 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也是个很好的识字方法。读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刚刚我们用画一画、减一减、形声字的偏旁法记住了这些生字,现在罗老师来考考大家,真的记住了吗?抽读卡片。 2、生字宝宝藏到古诗当中去了,还能认识它们吗?齐读古诗。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关注停顿和节奏,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读五言诗的时候,前两个字后面要停一停,这样读才好听。带着节奏来读读看。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那座建在高山之上的寺庙。仔细看图,再想一想刚刚我们读的古诗,我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幢楼真——高呀! 到底有多高呀——“危楼高百尺”(大概十几层楼房这么高)(板书“危楼”,老师板书的时候,让学生书空跟写“危”发挥板书的书写练写作用) 指名一生来读。真的是百尺吗? 并不是真的百尺,而是很高,我们的诗人李白最喜欢用这样的数字来描绘世间万物了,例如:《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生读这些诗句,就用这一个个夸张的数字,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潭水的深,庐山瀑布的高。谁再来读读这危楼的高?指名读。 指导朗读。(点评:高耸入云的山寺;真是雄伟壮丽,气势磅礴;还不够高,再加把劲;还差那么一点点就触到云朵了……) 透过这一个个夸张的数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是一个大杯大杯饮酒的李白还是一个小口小口喝酒的李白?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课文精讲

.敕勒歌·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敕勒()()穹庐()笼盖()见牛羊()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遥看瀑布挂前川。 川: ⑵敕勒川,阴山下。 川: ⑶川、陕、甘、宁地区。 川: ⑷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 ⑸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见: 3、文学常识填空。 《敕勒歌》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卷八十六,这是_______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所描述的景色。

〖点击思维〗 1、注意“见”不要读成“jiàn”,“勒”“靳”写法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 2、文言词的解释也要结合具体语境,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会有很大差别,如“见”在⑷中是文言通假现象,在⑸中是“看到,见到”的意思。 3、你知道吗?敕勒歌,北朝时游牧于阴山漠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此歌最早见于唐李延寿撰《北史》,又见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4、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静——苍苍茫茫(辽阔无边) 动——草低、见牛羊(茂盛肥壮) 〖语言特色〗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

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把握重点〗 一、背景知识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的曲调,实在遗憾。一个著名的传说也许可以稍微弥补这一遗憾: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这个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雄壮豪放?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会用敕勒语唱。大约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真是令人神往。 二、内容综述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4、有感情的朗读《敕勒川》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夜宿山寺》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3、有感情的朗读《敕勒川》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好,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

老师:李白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电脑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明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集体评、再读、再评,教师纠正个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3、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电脑出示:山、星、诗) 4、站在楼上,李白感受到什么了? 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5、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高百尺”是什么意思?

教案2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8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自学诗中的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人教版部编本二上语文18、古诗两首《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说课稿

18、古诗两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学习4个生字,3个认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重点: 1、学习4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诗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首《静夜思》,你们还会背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的图片。介绍: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古诗《夜宿山寺》。 2、初读课文,指导书写生字。 (1)自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3)再读古诗,教师范读。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下面我们来学学这首古诗里的生字。 (4)指导生字书写“诗”、“寺”(“寺”,由两个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

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描红,临写一个字。下面我们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描红,独立写一个 (5)那么把生字放到古诗中你还认不认得? 二、揭示课题,读通古诗。 1、指名读古诗。(1——2人) 2、那么你知道《夜宿山寺》中的“夜”和“宿”是什么意思吗?”(晚上、住) 3、现在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 三、理解字词、句。 1、自己读古诗,提问:朗读这首诗,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生:山寺的高大。(板书:高)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很高?从危楼高百尺中可以看出。 (1)生:从“高”“百尺”能看出来高 师:那你知道“危楼”是什么意思吗?在古代危就是高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想像一下,李白所在的山寺高高的,可能都想不到的高,那你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 (3)你要是上了这么高的楼,会是什么感受?——那你再读读 还可以这样读:危楼//高/百尺 (4)李白想到了什么? 手可摘星辰 问:你知道星辰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星辰就是星星的总称。 师:咱们也来摘摘。伸出手来,使劲摘,有没有?没有。但是,站在这楼上,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山寺真是高呀。同学们,现在,站在这么高的山寺上摘星星,你的心里肯定是非常非常的(高兴)。谁来读一读? 还可以这样读:手可//摘/星辰 (5)大家读的很好,继续加油。 (6)望着天上的星星,李白又想到了什么?

2017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优秀教学设计

《敕勒歌》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歌配乐朗诵音频、字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腾格尔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同样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它更是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唱出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直到今天它的旋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3、简介介绍一下这首诗歌:《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这首诗内容歌唱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写出了西北大草原的特殊景色。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习生字词;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4、全班齐读古诗。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最新教学实录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最新教 学实录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敕勒歌

18 古诗二首——敕勒歌 一、请写出含有“见”字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答: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请想象一下《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画面描绘下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谈谈你对《敕勒歌》所展现的境界和语言特点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敕勒歌》诗中没有直接写人,但我们却可以感觉得到草原的主人。你从诗中感受到这里生活着的是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折杨柳歌辞子夜四时歌(冬歌) 北朝情歌南朝情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谁知相思苦,玄鬓白发生。 1. 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北朝乐府和南朝乐府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面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歌词,请你哼唱哼唱,感受一下这支歌与《敕勒歌》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要是

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三篇 敕勒歌教学导案二 【教学目的】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敕勒歌》。 ⑵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宏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⑵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老师板书诗习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⑴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指名朗诵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⑶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⑷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⑴解习题意。 读诗习题,看注释了解习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⑵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