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及其启示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及其启示

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

1.2.1 相关概念 (2)

1.2.2 理论基础 (5)

1.3 研究现状综述 (5)

1.3.1 国内研究现状 (5)

1.3.2 国外研究现状 (6)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6)

1.4.1 研究思路 (6)

1.4.2 研究方法 (7)

1.5 预期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 (7)

1.5.1 预期研究成果 (7)

1.5.2 创新之处 (7)

2 晚清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 (9)

2.1 推行政治改革的需要 (9)

2.2 资本主义经济的催生 (10)

2.3 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 (11)

2.4 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3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13)

3.1 黄遵宪及其“言文合一”主张 (13)

3.2 梁启超与新文体的倡导 (14)

3.3 裘廷梁的“白话为本” (15)

3.4 陈荣衮的报章改用浅说 (17)

3.5 邹容、陈天华及其革命著作 (18)

4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形式——白话报 (21)

4.1 维新变法时期的白话报刊 (21)

4.1.1 维新变法时期白话报刊的主旨 (23)

4.1.2 维新变法时期白话报刊的内容特色 (23)

4.1.3 维新变法时期白话报刊的写作特色 (24)

4.2 辛亥革命之前的白话报刊 (25)

I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4.2.1 辛亥革命之前白话报刊的主旨 (26)

4.2.2 辛亥革命之前白话报刊的内容特色 (29)

4.2.3 辛亥革命之前白话报刊的写作特色 (31)

5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其他形式 (33)

5.1 白话教科书普遍编行 (33)

5.2 白话小说广受欢迎 (34)

5.3 白话文告广泛使用 (35)

5.4 白话戏剧掀起风潮 (36)

6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意义及其启示 (39)

6.1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意义 (39)

6.1.1 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 (39)

6.1.2 促进了文学的近代化转型 (40)

6.1.3 有利于社会教育的普及 (41)

6.1.4 影响了五四白话文运动 (42)

6.2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 (44)

6.2.1 倡导改革不彻底 (44)

6.2.2 缺乏群众基础 (45)

6.2.3 陷入唯心史观 (46)

6.3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当代价值 (46)

6.3.1 与文化自觉具有某些契合之处 (47)

6.3.2 为实现文化强国做出必要准备 (49)

结语 (51)

致谢 (53)

参考文献 (5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 (57)

1 绪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发展历史上可称之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阶段,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场规模宏大的“五四”白话文运动过后,白话文迅速发展并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的主导地位。“五四”白话文运动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史上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指出,“五四”以来,白话文不仅在文学上成为了正宗,而且在一切写作领域都成为了正宗,并且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①。

其实,白话文运动并非“五四”的特产,1898年裘廷梁创办了《无锡白话报》并在此报上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喊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掀开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序幕。正是在晚清的白话文运动中,白话文的发展有了相对系统的理论,大量的白话报涌现,也发生了“文白之争”即围绕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问题所引发的争论,白话文在各个方面实现了从早期萌芽、发展到逐渐扩大的过程,从而推动了“白话文”观念的普及。晚清白话文运动本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特别是在当今国内外都着眼于发展本国文化事业的的背景下,这段历史更值得关注。然而,目前的状况却是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赞誉非常多,晚清白话文运动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提到这一段历史,或者考察白话报等具体资料,也仅仅限于将其纳入新文学运动的准备时期的背景材料,并没有给与正面的评价与考察。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周作人对晚清时期的白话曾做出评价,他说,晚清时期的白话,只是戊戌维新变法的余波,与后来的白话文并没有很大的关系②,并认为在晚清不存在真正的白话文,不过是把八股翻译为白话。中山大学学者谭彼岸提出了与周作人不一样的观点,他指出,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时期白话文的前驱,有了作为前驱的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才有了历史的根据③。陈万雄在其著作《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中对谭彼岸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认为在晚清确实存在一个白话文运动,并且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④。李瑞腾也指出,“如能对晚清的白话文做一整合性的叙说,讨论其理论,并指出其内涵思想,就历史发现来说,这才是‘五四’阶段白话文运动根源性的探讨”⑤。

①周策纵:《胡适对于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时报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②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③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页。

④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3页。

⑤李瑞腾:《晚清文学思想论》,汉光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