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教学计划与大纲

《中国民族民间舞》就是中国舞蹈教育得基础训练课之一,它与其它得舞蹈训练课共同承担着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明得天职。

中国民间舞就是民族舞学科学生得必修课程。通过八个民族十几种风格迥异舞种得学习,使学生在身体各部位表现力及舞蹈意识等方面得到有效得训练.

教学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

1藏族

教学目得:通过对藏族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藏族“坐懈胯”上松弛颤、摆、悠得动态、动律、动势特征,准确地把握藏族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膝部或连续不断或小而快得颤动或屈伸。

难点:1、动作中保持提胯、拎腰、沉肩得基本体态;

2、膝关节颤动、屈伸时得柔韧与弹性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脚位:1双脚稍分开得正步位 2八字位3丁字位 4靠步位 5踏步位

二脚形:1绷脚2勾脚

三基本体态:丁字步站好,双膝稍弯,靠重心脚懈胯,双手扶胯,上身松弛略向前倾,眼睛平视。

四手臂形态:手臂松弛,手指轻轻并拢,指尖下垂,要有长袖得感觉.

第二节踢踏

一手得动作: 1交替划圆 2摆手

二动律:1“8"字晃动 2摆 3颤膝

三步伐: 1基本步(一二三) 2退踏步3连三步 4抬踏步5嘀嗒步 6后退步(七点连续) 7摆步 8悠踢步 9胯悠步 10跳分步 11二三步

四短句:1开头步 2结束步 3悠踢步 4胯悠步 5跳分步

第三节弦子(6—-10周完成)

一动律:1曲伸

二步伐:1靠步 2靠点步 1)靠点靠 2)靠点悠 3平步 4收步 5撩步 6三步一撩 7二步踏步9刨步 10颤点步

第四节组合(11——15周完成)

一踢踏舞部分:1库玛拉组合2恰地宫保组合3青稞丰收组合4快乐青年组合

二弦子舞部分:1尤子巴母组合 2牧羊女组合3弦子组合

一年级第二学期

2东北秧歌

教学目得:通过对东北秧歌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稳中俏稳中艮”得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东北秧歌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要突出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得主体风格.

难点:“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得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得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 “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得节奏处理。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3周完成)

一脚位:1正步位 2别步位 3大八字位

二持巾法:1攥手巾边 2满把攥巾

三基本体态:脚下正步位,重心略前倾,下颏微收,略含胸眼睛平视,双手叉腰.

第二节基本动律1前后动律 2上下动律 3划圆动律

第三节稳相 1双叉腰 2双扣手 3双护头 4双护胸5双推山 6单扶肘

第四节步伐 1前踢步 2后踢步3旁踢步4顿步5双颤步 6走场步7跳踢步 8抬提步第五节手巾花一里外绕花 1单臂花2双臂花3交替花(大小)4蝴蝶花5小展翅6蚌壳花7肩上花 8缠头花二片花1里片花 2外片花 3小五花4立片花

第六节鼓(四五六节内容4----7周完成)

一一至五鼓

二鼓相 1顺风旗 2叉腰单推掌3叉腰单托掌

第七节组合1动律组合 2双颤步组合 3顿步组合 4走场组合(8----10周完成)

3云南花灯

教学目得:通过对云南花灯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各种崴得动律、舞姿及扇花得配合训练,达胯、腰、肋三部得协调舞动,“以情带动"舞出南国女性内秀、淡雅、清秀得风格与恬静得心理特征,进而准确地把握云南花灯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要突出云南花灯“崴”得动律.

难点:胯、腰、肋三个部位在松弛得状态下,左右摇摆中兼上下得弧线运动.

第一节基本概念(11—--—12周完成)

一持扇法:指捏扇2握扇 3五指夹扇 4扣扇

二基本体态:脚下正步位,面向一点,略含胸,双手下垂,自然立直。

三脚位:1正步位 2踏步位

四基本动律:1小崴动律 2正崴动律3反崴动律

第二节基本步伐(二三节内容13—--—15周完成)

一小崴步

二正崴步 1平崴步 2柔踩步

三反崴步

四跳踮步 1吸跳踮步 2撩跳踮步

五小俏步

六十字步 1小崴2正崴3反崴

第三节基本扇花

一团扇 1团扇放扇2团扇别扇

二握扇1搬扇

三扣扇1推扇 2提撩扇3耳旁绕花

四摆扇五扛扇

第四节基本动作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小鱼抢水

二荷花爱莲

三崖鹰展翅

四蜻蜓点水

五月光花

六喜鹊登枝

第五节组合 1小崴组合 2正崴组合3跳踮步组合4走场

二年级第一学期

4蒙古族舞

教学目得:通过本学年对蒙古族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女性所特有得“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得风格特征;男性掌握蒙古族舞蹈所特有得“粗犷豪放彪悍矫健" 得特征。准确得把握蒙古族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女性突出“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得风格特点。

男性突出“粗犷、豪放、彪悍、矫健”得风格特点.

难点:在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得基本体态上,达到脚下得灵活敏捷, 肩部得松弛自如,臂与腕部得柔韧优美。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2周完成)

一脚位:1正步位 2八字位3点步位

二脚形:双脚保持自然外开45度小八字位上得脚形。

三基本体态:体朝二点面向八点,胯前按手位,后点步位.

四手形:1五指平伸2自然张开 3握空心拳

五手位: 1胯前按 2体后端 3斜下 4平手5斜上6叉腰 7勒马

第二节动律

一绕圆动律

二拧转动律

第三节肩部动作

一 1硬肩(单双) 2柔肩 3笑肩 4耸肩 5碎肩

第四节手部动作(四五六节内容3—--—7周完成)

一 1硬腕 2甩手 3绕手 4弹拨手5绕腕 6提压腕 7柔臂

马鞭动作:1提鞭手 2扬鞭手 3绕鞭手

第五节步伐

一基本步伐 1平步 2点步3错步4垫步 5迂回步6碎步

二马步 1立掌步 2轻骑步(硬软)3刨地步 4跺步 5跑马步6旁伸步 7摇篮步8走马步 9跺掌步

第六节舞姿

一勒马式二扬鞭勒马式三抽鞭勒马式四套马式

第七节组合(8----9周完成)

一胸背体态动律

二硬腕

三肩组合

四柔臂

五马步

5安徽花鼓灯(女班)

教学目得:通过对安徽花鼓灯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徽花鼓灯舞蹈“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 紧收, 积突射及流动中得倾拧"等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安徽花鼓灯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突出“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得风格特点.

难点:动作中,要保持提臀立腰弧线上提自始至终得“三道弯“得基本体态,就就是流动中得倾拧;在步伐得行进中膝部不松,控制住脚底板整体着地,以重心略偏后走起不飘为要点,配合”上身风摆柳“与臂得贴身划圆摆动,形成花鼓灯体态与动作得配合.

第一节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脚位 1 正步位 2踏步位3点步位4八字位

二持扇法1握扇2夹扇

三基本体态正步位,对1点,双手胸前抱扇,提胯收腹略含胸,重心前倾.

四基本动律1划圆动律2上下动律 3三点头动律 4倾拧动律

第二节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步伐1碎步(进退横) 2起步3风柳步4簸箕步 5颤点步 6双环步 7筛子步 8别步 9车水步10蹭步11单拐弯

二扇花 1舀扇2挽扇3摆扇4绕扇

第三节舞姿

一端针匾二凤凰单展翅三腰中盘带四荷花爱莲五手搭凉棚六凤凰穿天

第四节组合(16—-—-18周完成)

一风摆柳组合二扇花组合三倾拧组合四步伐组合

6男班教材

重点:突出男性在舞蹈中得“顽”“逗”风格特征。

难点:无论就是流动中得动态,还就是静止中得体态,都要体现“倾"与“拧在动作中,首先就是“紧收”,而后就是“积蓄"力量,最后“突射”得动态。

第一节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脚位 1正步位 2八字位 3点地位

二基本体态正步位,对1点,收腹拔腰头微仰,双手反叉腰,双膝伸直(切忌僵硬),重心前倾。

三基本动律1倾拧动律 2划圆动律3上下动律

四手形1握空拳2掌式(四指并拢)

第二节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鼓架子 1打虎式2扁担式 3顶天立地 4霸王举鼎 5浪子踢球6狮子回头 7金鸡独立8扛包式 9二郎担山

二步伐 1踩锣步2双环步3双环探步 4跑场步5赶步6碎步

第三节打腿类

打腿动作就是鼓架子下肢动作得重要组成部分,打腿时节奏短促刚劲突发灵巧,打腿动作带有竞技性,又富技巧性,很具淮北人得性格。

一二起腿二里外拐蹁腿三小五腿四缠丝腿

第四节短句(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头鼓二赶步转身接鼓架子三二起腿接小五腿

第五节组合

一步伐组合二打腿组合

二年级第二学期

7维吾尔族舞

教学目得: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维吾尔族舞蹈“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得开”得风格;准确得把握维吾尔族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突出维吾尔族舞蹈得体态、动态、神态、动感、力感得“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得开”风格特点。

难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附点,脚下要在节奏准确得基础上,步法灵活善变,同时要求膝部微颤得动律贯穿始终;在流动中快速得旋转,突然止住在舞姿上与向上挑胸闪腰,形成回旋得动感特点。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2周完成)

一脚位 1正步位2踏步位 3点步位4八字位

二手形 1立腕手指自然弯曲 2握空心拳(四指握拇指出)

三手位1叉腰2斜前手位 3横手位4顶手位5托帽手位 6 扶胸礼位 7背手位

四基本体态自然位站,重心略偏前,提胯立腰挺胸垂肩昂首平视双手自然下垂。

第二节基本动律一摇身二颤三移颈

第三节步伐(三四接内容3-—--6周完成)

一垫步二三步一抬三进退步四自由步五两步一踏六跺移步七滑冲步八三步一点

第四节与步伐配合得上身动作

一垫步:1叉腰式 2 托帽式3猫洗脸 4双背手 5扶胸式

二进退步:1波浪手 2摊绕手3点腕手 4叉腰式5扶胸式 6背手式 7托帽式

三三步一抬:1叉腰式 2托腮手 3扛撩手 4托帽手

第五节组合(7—-—-9周完成)

一体态动律组合二步伐组合三赛乃姆四刀郎组合

8胶州秧歌

教学目得:通过对山东秧歌得学习,使学生掌握胶州秧歌舞蹈在动态、动势、动律上得“碾拧抻韧”等风格特点;男性掌握鼓子秧歌舞蹈在动态、动势、动律上“稳沉抻韧”等特点。准确得把握山东秧歌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在舞蹈中要突出“扭拧碾抻韧"得风格特点。

难点:脚下得抬重落轻走飘,始终贯穿于体态上得“三道弯”,在力度幅度得展开方面,使身体得运动方式处于对抗状态,从碾拧抻韧中达到上下配合自如整体协调一致.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接内容10——-—11周完成)

一脚位1丁字位 2小八字位 3正步位 4踏步位

二脚形 1自然脚形2快脚

三持扇法 1五指握扇 2五指扣扇3五指夹扇4三指捏扇

四基本体态倒丁字位对3点,上身拧至1点,呈三道弯体态.

第二节基本动律一拧碾动律二提拧动律

第三节步伐(三四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正丁字拧步二提拧步三丁字三步四倒丁字碾步五曼扭步

第四节基本舞姿与动作

一推扇二抱扇三打撇扇四扣扇五八字扇

第五节短句(五六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扣扇短句二推扇短句三小曼扭短句

第六节组合

一丁字拧步组合二小曼组合三综合性组合

9鼓子秧歌

重点:在舞蹈中突出“稳沉抻韧"得风格特点.

难点:在“大开大合“得动作过程与动作衔接时,对"稳抻沉韧“得综合运用,腰部不同发力与用力而构成得不同动律展开递进与互补,时动作得内容充满内在张力。

第一节基本体态(一二节内容10----14周完成)

1稳:体态站相与神情上要稳,就是第一要素,就是基础。

2沉:气沉丹田,动作步态中要有重量感,给人视觉上一种沉敦实得力感。就是“稳"得进一步深化。

3抻:指流动过程中力度得变化,就是“稳"“沉"在内外形态上得一种升华与展现。

第二节动作

一鼓子1平晃鼓子 2下晃鼓子 3上晃鼓子

4颠鼓子 5 背鼓子 6抡鼓子7劈鼓子

二伞1走伞2摆伞3推手抄伞

第三节短句(饿三四节内容15——-—18周完成)

一扬家庙二不倒松三劈鼓子四四面八方五点鼓子

第四节组合

一鼓子组合二伞组合三鼓伞综合组合

三年级第一学期

10朝鲜族舞

教学目得:通过对朝鲜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朝鲜族舞蹈纵向、横向得运动规律,体验朝鲜族舞蹈含蓄、内在得个性特征。准确地把握朝鲜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形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突出女性舞蹈柔韧优雅而深沉得风格特点;男性舞蹈稳重潇洒而幽默得风格特点。丰富鲜明得节奏长短就是朝鲜舞蹈得核心,朝鲜舞得每个动作无不在节奏长短之中,与节奏共振动、共起伏、共延续。

难点:在古格里长短中以气息得运用来带动膝部得屈伸与步法,在这种屈伸动律得动作下,使连接过程呈现出“涌浪式下弧线”“上抛式弧线”在其间形成抻拉得韧劲感。

在安旦长短中腰借助节奏长短得强弱特点向下发出得“力”要短促有力得造成动律得艮顿跳跃。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脚位 1自然位 2八字位 3丁字位

二脚形1勾脚腕脚趾 2绷脚背勾脚趾

三腿形双膝稍弯靠拢(女)双膝微向外开45度(男)

四手位1垂手2围手3斜手4横手 5顶手 6扛手 7提裙手

五手形二三指错开,中指自然弯曲,无名指稍微弯曲,拇指接近中指。

六基本体态身体处于自然状态,含胸收腹垂肩提气。

第二节基本动律

一垂直曲伸动律二横移晃动动律三顿动律

第三节下肢得基本动作(三四节内容6----10周完成)

一蹲部分韧性蹲起 1垂直起伏得蹲起1)自然位基本位 2)双脚重心单脚重心移动

二步伐 1鹤步 2平步 3垫步 4碎步5之字步 6 横步 7丁字压步8顿步

第四节手臂基本动作

一围手二扛手三划手四抽手五推手六扔手七拍手

第五节组合(11-—-—14周完成)

一动律组合二臂部训练组合三古格里组合四安旦组合

一年级第一学期

1藏族

教学目得:通过对藏族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藏族“坐懈胯”上松弛颤、摆、悠得动态、动律、动势特征,准确地把握藏族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膝部或连续不断或小而快得颤动或屈伸。

难点:1、动作中保持提胯、拎腰、沉肩得基本体态;

2、膝关节颤动、屈伸时得柔韧与弹性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脚位:1双脚稍分开得正步位2八字位3丁字位4靠步位 5踏步位

二脚形: 1绷脚 2勾脚

三基本体态丁字步站好,双膝稍弯,靠重心脚懈胯,双手扶胯,上身松弛略向前倾,眼睛平视。

四手臂形态手臂松弛,手指轻轻并拢,指尖下垂,要有长袖得感觉。

第二节踢踏

一手得动作1交替划圆 2摆手

二动律 1“8”字晃动 2摆 3颤膝

三步伐1基本步(一二三) 2退踏步 3连三步4抬踏步5嘀嗒步 6后退步(七点连续) 7摆步 8悠踢步 9胯悠步 10跳分步 11二三步

四短句 1开头步 2结束步3悠踢步 4胯悠步 5跳分步

第三节弦子(6-—10周完成)

一动律 1曲伸

二步伐 1靠步 2靠点步 1)靠点靠 2)靠点悠 3平步 4收步 5撩步 6三步一撩 7二步踏步 9刨步10颤点步第四节组合(11-—15周完成)

一踢踏舞部分 1库玛拉组合 2恰地宫保组合 3青稞丰收组合 4快乐青年组合

二弦子舞部分 1尤子巴母组合 2牧羊女组合3弦子组合

一年级第二学期

2东北秧歌

教学目得:通过对东北秧歌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稳中俏稳中艮"得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东北秧歌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要突出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得主体风格。

难点:“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得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得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得节奏处理.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3周完成)

一脚位1正步位 2别步位 3大八字位

二持巾法 1攥手巾边2满把攥巾

三基本体态脚下正步位,重心略前倾,下颏微收,略含胸眼睛平视,双手叉腰。

第二节基本动律 1前后动律 2上下动律 3划圆动律

第三节稳相1双叉腰 2双扣手3双护头4双护胸5双推山 6单扶肘

第四节步伐1前踢步 2后踢步3旁踢步4顿步 5双颤步 6走场步7跳踢步 8抬提步

第五节手巾花

一里外绕花 1单臂花 2双臂花 3交替花(大小) 4蝴蝶花5小展翅6蚌壳花 7肩上花8缠头花

二片花 1里片花2外片花 3小五花4立片花

第六节鼓(四五六节内容4----7周完成)

一一至五鼓

二鼓相 1顺风旗 2叉腰单推掌3叉腰单托掌

第七节组合1动律组合 2双颤步组合 3顿步组合 4走场组合(8--——10周完成)

3云南花灯

教学目得:通过对云南花灯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各种崴得动律、舞姿及扇花得配合训练,达胯、腰、肋三部得协调舞动,“以情带动”舞出南国女性内秀、淡雅、清秀得风格与恬静得心理特征,进而准确地把握云南花灯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要突出云南花灯“崴”得动律。

难点:胯、腰、肋三个部位在松弛得状态下,左右摇摆中兼上下得弧线运动。

第一节基本概念(11-—--12周完成)

一持扇法1三指捏扇 2握扇3五指夹扇 4扣扇

二基本体态脚下正步位,面向一点,略含胸,双手下垂,自然立直。

三脚位 1正步位2踏步位

四基本动律1小崴动律 2正崴动律3反崴动律

第二节基本步伐(二三节内容13———-15周完成)

一小崴步

二正崴步1平崴步2柔踩步

三反崴步

四跳踮步1吸跳踮步 2撩跳踮步

五小俏步

六十字步1小崴 2正崴 3反崴

第三节基本扇花

一团扇 1团扇放扇 2团扇别扇

二握扇1搬扇

三扣扇 1推扇2提撩扇3耳旁绕花

四摆扇五扛扇

第四节基本动作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小鱼抢水

二荷花爱莲

三崖鹰展翅

四蜻蜓点水

五月光花

六喜鹊登枝

第五节组合 1小崴组合 2正崴组合 3跳踮步组合 4走场

二年级第一学期

4蒙古族舞

教学目得:通过本学年对蒙古族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女性所特有得“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得风格特征;男性掌握蒙古族舞蹈所特有得“粗犷豪放彪悍矫健”得特征.准确得把握蒙古族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女性突出“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得风格特点。

男性突出“粗犷、豪放、彪悍、矫健”得风格特点.

难点:在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得基本体态上,达到脚下得灵活敏捷,肩部得松弛自如,臂与腕部得柔韧优美。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2周完成)

一脚位 1正步位 2八字位3点步位

二脚形双脚保持自然外开45度小八字位上得脚形。

三基本体态体朝二点面向八点,胯前按手位,后点步位.

四手形 1五指平伸 2自然张开 3握空心拳

五手位1胯前按 2体后端3斜下 4平手 5斜上 6叉腰7勒马

第二节动律

一绕圆动律

二拧转动律

第三节肩部动作

一 1硬肩(单双)2柔肩 3笑肩4耸肩 5碎肩

第四节手部动作(四五六节内容3---—7周完成)

一 1硬腕2甩手3绕手 4弹拨手 5绕腕 6提压腕 7柔臂

马鞭动作:1提鞭手 2扬鞭手 3绕鞭手

第五节步伐

一基本步伐 1平步 2点步 3错步4垫步 5迂回步6碎步

二马步 1立掌步 2轻骑步(硬软)3刨地步 4跺步5跑马步6旁伸步 7摇篮步8走马步9跺掌步第六节舞姿

一勒马式二扬鞭勒马式三抽鞭勒马式四套马式

第七节组合(8--—-9周完成)

一胸背体态动律

二硬腕

三肩组合

四柔臂

五马步

5安徽花鼓灯(女班)

教学目得:通过对安徽花鼓灯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徽花鼓灯舞蹈“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 紧收,积突射及流动中得倾拧”等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安徽花鼓灯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突出“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得风格特点。

难点:动作中,要保持提臀立腰弧线上提自始至终得“三道弯“得基本体态,就就是流动中得倾拧;在步伐得行进中膝部不松,控制住脚底板整体着地,以重心略偏后走起不飘为要点,配合”上身风摆柳“与臂得贴身划圆摆动,形成花鼓灯体态与动作得配合。

第一节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脚位 1 正步位2踏步位3点步位4八字位

二持扇法1握扇 2夹扇

三基本体态正步位,对1点,双手胸前抱扇,提胯收腹略含胸,重心前倾。

四基本动律1划圆动律2上下动律3三点头动律 4倾拧动律

第二节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步伐1碎步(进退横) 2起步3风柳步4簸箕步 5颤点步 6双环步7筛子步 8别步9车水步 10蹭步 11单拐弯

二扇花1舀扇2挽扇3摆扇 4绕扇

第三节舞姿

一端针匾二凤凰单展翅三腰中盘带四荷花爱莲五手搭凉棚六凤凰穿天

第四节组合(16--—-18周完成)

一风摆柳组合二扇花组合三倾拧组合四步伐组合

6男班教材

重点:突出男性在舞蹈中得“顽”“逗”风格特征。

难点:无论就是流动中得动态,还就是静止中得体态,都要体现“倾"与“拧在动作中,首先就是“紧收”,而后就是“积蓄”力量,最后“突射”得动态。

第一节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脚位 1正步位 2八字位 3点地位

二基本体态正步位,对1点,收腹拔腰头微仰,双手反叉腰,双膝伸直(切忌僵硬),重心前倾。

三基本动律1倾拧动律2划圆动律 3上下动律

四手形1握空拳2掌式(四指并拢)

第二节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鼓架子1打虎式 2扁担式 3顶天立地4霸王举鼎 5浪子踢球6狮子回头7金鸡独立 8扛包式9二郎担山

二步伐 1踩锣步2双环步3双环探步4跑场步 5赶步 6碎步

第三节打腿类

打腿动作就是鼓架子下肢动作得重要组成部分,打腿时节奏短促刚劲突发灵巧,打腿动作带有竞技性,又富技巧性,很具淮北人得性格。

一二起腿二里外拐蹁腿三小五腿四缠丝腿

第四节短句(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头鼓二赶步转身接鼓架子三二起腿接小五腿

第五节组合

一步伐组合二打腿组合

二年级第二学期

7维吾尔族舞

教学目得: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维吾尔族舞蹈“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得开”得风格;准确得把握维吾尔族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突出维吾尔族舞蹈得体态、动态、神态、动感、力感得“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得开”风格特点。

难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附点,脚下要在节奏准确得基础上,步法灵活善变,同时要求膝部微颤得动律贯穿始终;在流动中快速得旋转,突然止住在舞姿上与向上挑胸闪腰,形成回旋得动感特点.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2周完成)

一脚位1正步位 2踏步位3点步位 4八字位

二手形1立腕手指自然弯曲 2握空心拳(四指握拇指出)

三手位 1叉腰2斜前手位3横手位4顶手位5托帽手位 6 扶胸礼位 7背手位

四基本体态自然位站,重心略偏前,提胯立腰挺胸垂肩昂首平视双手自然下垂。

第二节基本动律一摇身二颤三移颈

第三节步伐(三四接内容3—---6周完成)

一垫步二三步一抬三进退步四自由步五两步一踏六跺移步七滑冲步八三步一点

第四节与步伐配合得上身动作

一垫步:1叉腰式 2 托帽式 3猫洗脸 4双背手 5扶胸式

二进退步:1波浪手 2摊绕手3点腕手 4叉腰式5扶胸式6背手式7托帽式

三三步一抬:1叉腰式 2托腮手 3扛撩手 4托帽手

第五节组合(7-———9周完成)

一体态动律组合二步伐组合三赛乃姆四刀郎组合

8胶州秧歌

教学目得:通过对山东秧歌得学习,使学生掌握胶州秧歌舞蹈在动态、动势、动律上得“碾拧抻韧”等风格特点;男性掌握鼓子秧歌舞蹈在动态、动势、动律上“稳沉抻韧”等特点。准确得把握山东秧歌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在舞蹈中要突出“扭拧碾抻韧”得风格特点。

难点:脚下得抬重落轻走飘,始终贯穿于体态上得“三道弯",在力度幅度得展开方面,使身体得运动方式处于对抗状态,从碾拧抻韧中达到上下配合自如整体协调一致.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接内容10——-—11周完成)

一脚位 1丁字位 2小八字位 3正步位 4踏步位

二脚形1自然脚形 2快脚

三持扇法 1五指握扇2五指扣扇 3五指夹扇 4三指捏扇

四基本体态倒丁字位对3点,上身拧至1点,呈三道弯体态。

第二节基本动律一拧碾动律二提拧动律

第三节步伐(三四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正丁字拧步二提拧步三丁字三步四倒丁字碾步五曼扭步

第四节基本舞姿与动作

一推扇二抱扇三打撇扇四扣扇五八字扇

第五节短句(五六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扣扇短句二推扇短句三小曼扭短句

第六节组合

一丁字拧步组合二小曼组合三综合性组合

9鼓子秧歌

重点:在舞蹈中突出“稳沉抻韧”得风格特点。

难点:在“大开大合“得动作过程与动作衔接时,对"稳抻沉韧“得综合运用,腰部不同发力与用力而构成得不同动律展开递进与互补,时动作得内容充满内在张力。

第一节基本体态(一二节内容10--——14周完成)

1稳:体态站相与神情上要稳,就是第一要素,就是基础。

2沉:气沉丹田,动作步态中要有重量感,给人视觉上一种沉敦实得力感.就是“稳”得进一步深化。

3抻:指流动过程中力度得变化,就是“稳”“沉”在内外形态上得一种升华与展现.

第二节动作

一鼓子1平晃鼓子 2下晃鼓子 3上晃鼓子

4颠鼓子 5 背鼓子6抡鼓子 7劈鼓子

二伞 1走伞2摆伞3推手抄伞

第三节短句(饿三四节内容15--——18周完成)

一扬家庙二不倒松三劈鼓子四四面八方五点鼓子

第四节组合

一鼓子组合二伞组合三鼓伞综合组合

三年级第一学期

10朝鲜族舞

教学目得:通过对朝鲜舞蹈得学习,使学生掌握朝鲜族舞蹈纵向、横向得运动规律,体验朝鲜族舞蹈含蓄、内在得个性特征.准确地把握朝鲜舞蹈得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形协调运用得能力。

重点:突出女性舞蹈柔韧优雅而深沉得风格特点;男性舞蹈稳重潇洒而幽默得风格特点。丰富鲜明得节奏长短就是朝鲜舞蹈得核心,朝鲜舞得每个动作无不在节奏长短之中,与节奏共振动、共起伏、共延续。

难点:在古格里长短中以气息得运用来带动膝部得屈伸与步法,在这种屈伸动律得动作下,使连接过程呈现出“涌浪式下弧线”“上抛式弧线"在其间形成抻拉得韧劲感。

在安旦长短中腰借助节奏长短得强弱特点向下发出得“力”要短促有力得造成动律得艮顿跳跃。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脚位1自然位2八字位3丁字位

二脚形 1勾脚腕脚趾 2绷脚背勾脚趾

三腿形双膝稍弯靠拢(女) 双膝微向外开45度(男)

四手位1垂手 2围手3斜手 4横手5顶手 6扛手7提裙手

五手形二三指错开,中指自然弯曲,无名指稍微弯曲,拇指接近中指。

六基本体态身体处于自然状态,含胸收腹垂肩提气。

第二节基本动律

一垂直曲伸动律二横移晃动动律三顿动律

第三节下肢得基本动作(三四节内容6——--10周完成)

一蹲部分韧性蹲起1垂直起伏得蹲起1)自然位基本位 2)双脚重心单脚重心移动二步伐 1鹤步2平步3垫步 4碎步 5之字步 6 横步 7丁字压步8顿步

第四节手臂基本动作

一围手二扛手三划手四抽手五推手六扔手七拍手

第五节组合(11——--14周完成)

一动律组合二臂部训练组合三古格里组合四安旦组合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 前言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章原始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 1、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 2、画中的舞蹈形象 二、原始舞蹈的种类 1、图腾祭祀 2、劳动生产 3、战争生活 三、原始舞蹈的性质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高度的生命情调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中外动画史》学期教学效果评价表.

, 《 预 附件 1 《中外动画史》学期教学效果评价表 院、部: 艺术设计学院 学期:2014—2015 课程介绍:(含课程名称、开设班级、教材和教师情况以及教研室名称等) 本学期所带课程为《中外动画史》 开设班级为 13 级数字媒体专业(本科)1—5 班。 所用教材为《中外影视动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 4 月第一版,作者: 吕江、黄天来,中国高等院校动漫游戏专业精品教材。 授课教师:属于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 教学过程:(结合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从教和学两方面分析) 首先从教的方面来说,《中外动画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专业理论课,本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动画艺术形式以及各国动画艺术的人文背景,学会以专业的眼光去观察 动画,基本了解各国动画艺术及其发展,了解中国动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提高对动画作 品的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动画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动画创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图使学生了解中外动画史的相关基础知识,明确教学目的和要 求,帮助学生把握动画发展史,从多角度赏析动画,培养学生动画人文素养,讲解与实例分 析相结合,了解动画前沿趋势,介绍最新的动画发展态势,激发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的兴趣和 动机,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影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等多形 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就专题的自主研究和展示。 教学结果:(结合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从教和学两方面分析) 教学目标: 中外动画史》作为动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展开 动画专业的学习之前对动画艺术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以及具有基本的赏析能力, 测专业学习 中的重难点,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借鉴各国及各风格动画,更好得学习后 期专业课程,如《二维动画短片创作》、《CG 电脑绘画》、《定格动画》、《角色设计》、《动画 视听语言》、《场景设计》等课程,并能以客观、有据的视角分析和创作自己的作品。 其次,在作业的处理上仍然存在创新性不足,缺少创新点,模仿的痕迹多,自己创新

舞蹈概论教学大纲

舞蹈概论》教学大纲 《舞蹈 概 论》 36 学时 、2 学分 舞蹈学( 舞蹈 教育 )专 业 第 2 学年 上学 期 必修课 七、课程目的与任务: 1、本 门课 程是 舞蹈 学科 的基 础理 论课 程 ,是 舞蹈 学科 各专 业本科 生必 须学 习的 必修 课程。 2006 版培 养方 案,将舞 蹈学( 舞蹈 教育 )专业 的本 科生 专业 规格 设定为 ,要系统 地掌 握民族 舞蹈 教育 专业 所必备 的基 本技 能、技巧 和基 础理论 知识 ,因 此,将 此门 课程 设为 专业 基础理 论必 修课 程。通过 本门 课程的 学习 ,使 同学 们掌握 舞蹈 文化的基 本知识 ,认 识舞 蹈文 化的 基本 原理,掌 握舞 蹈文 化的 基础 理论,使同 学们 对舞 蹈文 化有 较为 系统 、深 入的认 识,以企 提高 同学们 的专 业基 础理 论修养 。为 进一 步学 习中 外舞 蹈历史 以及 与舞 蹈专 业相关 的边 缘学 科,如舞蹈 教育 学、 舞蹈 心理 学、 舞蹈人 类学 等奠 定专 业理论 基础 ; 2、作 为一 门学 科的 基础 理论 ,首 先, 呈现在 我们 面前 的是 诸多概 念,这些 概念 是建 构理论 的基 础,也是 我们认 识、掌握 理论 的前提 ,所 以,应 讲清 概念。其 次,重 点要 分析、讲 解基 本原 理,即 舞蹈 发生、发 展的 原理 ,舞 蹈分 类的原 理, 并概 括舞 蹈文化 乃至 于种 类舞 蹈的特 点。 为此,前三 章将 舞蹈 文化 作为 研究 对象,以下 章节 将种 类舞 蹈 作为 研究 对象,使我 们的 分析 、讲解 形成 整体 或一 般性 研究 与个 别或 独 特性 研究 相结 合,以使 同学 们对舞 蹈文 化的 一般 及对舞 蹈种 类的 个性 有 较为 深入 的认 识。 八、课程重点与难点 1、本 门课 程的 重点 是讲 解、 分析 舞蹈 文化的 一般 性知 识和 基本原 理,且 对种 类舞 蹈的 发生、发展、形态 特征、文 化功 能、文 化内涵 做深 入、 细致 的分 析; 2、本 门课 程虽 然是 舞蹈 学科 的基 础理 论课, 然课 程内 容蕴 涵一定 的其 他学 科的 知识 , 如艺 术学 、历 史学 、 文化 学、 宗教 学、 心理学 等, 就学 理而 言,如有 这些方 面的 基本 知识 ,学习 将得 心应 手。但 舞蹈 学科 各专 业的 学生 ,年 龄尚小 ,且其他 学科 的知识 较弱 ,故教师 讲解或 学生 理解 均有 一定 的难 度 。 九、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 学内 容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名称 三、学时学分 四、开课对象 五、开课学期 六、课程类型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中外动画史复习

第一章*动画雏形——西班牙境内的2.5万年前的阿尔达米拉洞窟壁画 *1888年、法国人艾米.雷诺制造出“光学影戏机”, *1892年,法国人艾米.雷诺在巴黎葛莱瓦蜡像馆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实验性动画。雷诺被认为是动画的创始人。 *1895年,卢米埃兄弟制造活动电影机,公映了他们的第一场电影。 *1914年,美国人埃尔.赫德发明了透明的赛璐珞胶片 *赛璐珞胶片: 赛璐珞胶片也称明片,是一种以醋酸纤维为原料的透明度很好的薄片,制作时将运动的物体和背景绘制在不同的胶片上,在专业的摄影台上叠加在一起进行拍摄。 第二章 *万氏兄弟: 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 *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使我国动画进入了有声时代。 *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亚洲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第三章 *1957年,中国第一家专业的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我国专门生产美术电影的制片厂,分设动画、木偶、剪纸三个制片部门,集编辑、作曲、摄影、录音、剪接、制片管理等业务于一体,一定时期内代表中国美术片在艺术、技术上的最高水平。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原因: 1、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 2、美术电影自身发展的需要 3、社会文化教育的需要 *1955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 *1956年,导演特伟在创作《骄傲的将军》一片中提出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学派的简称,即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熟于六十 年代,收获于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 *《骄傲的将军》民族化的表现手法 1、民族化的故事 2、民族化的情节 3、民族化的视觉形式 *1964年,中国风格的鸿篇巨制,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的成功经验 1、剧本改编 《大闹天宫》一片故事梗概出自《西游记》,动画片在保留原作叙事结构的基础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1]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002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舞蹈编导 英文名称:The Class of Choreography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舞蹈编导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术、技巧,引导学生广泛地吸收各种门类的创作方法和优长,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作思路,发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作的开发和创作思维的开发是本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为培养学生们即兴的创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本课程将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知识、编导技法及创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细致、分步骤地完成训练。本课程的宗旨是为舞蹈事业培养出高级的舞蹈编导人才。 一、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为培养我国舞蹈事业发展及东北地区各个阶层所需要的高级编创人才以及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舞蹈编导(本科)专业教学在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将编导艺术的基础理论同基本的技巧、技法训练及创作实践三部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毕业时能够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要求。 舞蹈编导(本科)的教学任务是把想象力的训练和编创能力的提高放在核心地位,将编舞技法、结构训练同排练操作结合起来,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创作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基本功训练课、舞蹈素材课、舞蹈欣赏课等课程相衔接。 (三)开课学期:第一至七学期 (四)周学时/总学时=周学时×16周(含艺术实践)×开课学期: 8/10学时/928总学时 (五)学分: (六)教学形式:集体授课 (七)检课方式:课堂回课 (八)考试安排: 考试方式:每学期期末观摩会 考试标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和达到的程度进行测评 二、本文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1、即兴舞 (1)节奏训练 (2)造型训练 (3)即兴表演训练 (4)身体各部位动机训练 (5)双人即兴 (6)三人接触即兴 2、捕捉形象 (1)捕捉人物形象 (2)捕捉动物形象

舞蹈概论教学大纲

《舞蹈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名称:《舞蹈概论》 三、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四、开课对象:舞蹈学(舞蹈教育)专业 五、开课学期:第2学年上学期 六、课程类型:必修课 七、课程目的与任务: 1、本门课程是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舞蹈学科各专业本科生必须学习的必修课程。2006版培养方案,将舞蹈学(舞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专业规格设定为,要系统地掌握民族舞蹈教育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技巧和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将此门课程设为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舞蹈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舞蹈文化的基本原理,掌握舞蹈文化的基础理论,使同学们对舞蹈文化有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以企提高同学们的专业基础理论修养。为进一步学习中外舞蹈历史以及与舞蹈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如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人类学等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2、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诸多概念,这些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掌握理论的前提,所以,应讲清概念。其次,重点要分析、讲解基本原理,即舞蹈发生、发展的原理,舞蹈分类的原理,并概括舞蹈文化乃至于种类舞蹈的特点。为此,前三章将舞蹈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下章节将种类舞蹈作为研究对象,使我们的分析、讲解形成整体或一般性研究与个别或独特性研究相结合,以使同学们对舞蹈文化的一般及对舞蹈种类的个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八、课程重点与难点 1、本门课程的重点是讲解、分析舞蹈文化的一般性知识和基本原理,且对种类舞蹈的发生、发展、形态特征、文化功能、文化内涵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2、本门课程虽然是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然课程内容蕴涵一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艺术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就学理而言,如有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将得心应手。但舞蹈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年龄尚小,且其他学科的知识较弱,故教师讲解或学生理解均有一定的难度。 九、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土地法学》课程简介 安顺学院 课程名称:土地法学课程编号: 070021 英文名称: Land Law Theory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土地经济学 学时:36学分:2 课程简介: 土地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人们因占有、使用、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法学是以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法律为依据,研究土地法律规范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包括土地法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土地相邻关系等;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法律制度。包括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第三部分:土地行政法。包括土地行政执法和土地监察、法律责任、土地行政复议、土地行政诉讼等。 建议选用教材: 《土地法学》王守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主要参考书目: 1.《土地法学》王文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2.《土地法学》沈守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执笔人:殷清慧 编写时间:2014年2月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土地法学是研究土地法治的科学,其任务是以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为基础,研究我国的土地法基础理论、土地使用权规则、土地管理规则、土地法实施规则等相关土地法律制度和土地政策,为土地立法、执法、司法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规则体系和操作规程。它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地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立法的原理、原则,理解其适用范围,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通过学习,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土地法学是经济法学的子学科,同时本课程涉及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行政执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备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素养,它们对于学好本门课程有重要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中外动画赏析》教学大纲

《中外动画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门课适用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总学时56 理论学时56 实践学时0 制订日期制订人审核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优秀动画影片的分析,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勾画出动画电影创作的整体线条。由此学会去分析各种风格的动画片和其创作特点,深入了解动画创作的现状。 主要通过从剧作、人物造型、动画设定、镜头画面、CG技术、动画色彩、动画音乐以及市场营销、衍生品的开发等不同的视角,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为学生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为学生寻求动画艺术上的突破做准备。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动画鉴赏; 2、怎样欣赏动画作品; 3、掌握动画剧本评论书写技巧。 (2)能力目标 1、了解动画艺术鉴赏内涵; 2、提高动画审美鉴赏水平。 三、教学内容 第1章什么是动画 1.1 动画的定义 1. 已有的动画定义 2. 动画定义的总结 1.2 动画的特性 1. 动画艺术的特性 2. 动画片与非动画片的区别 第2章哪些是动画 2.1 动画的常规分类 1. 动画创作目的分类 2. 动画的造型分类 3. 动画的叙事结构分类 4. 动画的审美主体分类 2.2 类型动画 1. 类型动画分类 2. 类型动画的特征 第3章动画的发展是怎样的 3.1 动画的起源和技术发展 1. 原始意象“动画” 2. 早期“动画” 3. 动画技术发展

3.2 动画的发展阶段 1. 早期传统“动画” 2. 现代动画阶段 3. 新媒体动画阶段 第4章各国动画面貌如何 4.1 欧洲动画的发展 1. 法国动画 2. 德国动画 3. 英国动画 4. 俄罗斯动画 5. 南斯拉夫动画 6. 欧洲动画的特点 4.2 美国动画的发展 1. 美国动画发展的分期 2. 美国主要动画制作公司 3. 美国动画的特点 4.3 日本动画的发展 1. 萌芽时期(1917-1945年) 2. 探索时期(1945-1962年) 3. 全面振兴的阶段(1963-1978年) 4. 黄金时代(1978-1989年) 5. 世纪末的辉煌(1990-2000年) 6. 新世纪的发展(2001年至今) 4.4 中国动画的发展 1. 中国动画的历史 2. 中国动画学派的特点 3. 中国港台动画 第5章动画是怎样创作的 5.1 动画创作者 1. 动画创作者与社会 2. 动画创作者的基本修养 5.2 动画创作方法 1.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 2. 原创与改编 3. 改编的方法 5.3 动画制作流程 1. 传统二维动画片制作流程 2. 三维电脑动画制作流程 【知识拓展1】剪纸动画的制作流程【知识拓展2】黏土动画的制作流程第6章动画作品有哪些构成元素6.1 动画叙事 1. 动画的主题 2. 动画的母题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广播电视中专幼儿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组织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熟悉律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有条件的要参与具体教学活动。部分边远地区如不具备条件,应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教学录像带中的案例部分。结合案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特殊说明 1、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基本概念和内容按“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具体的舞蹈技能技巧,按“掌握、会、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较强,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举实例,善于借助录像课,引导学生互看互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园舞蹈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教师在组织本课程教学时,要经常关心这些变化,注意适时地吸收有关的教育新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好教活本课程的内容。 ③我国幅员广大,各个地方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教学中,既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舞蹈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增强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理解幼儿舞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3、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做舞蹈记录。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古典芭蕾舞的基本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胯关节训练,腰的训练、胯的训练,压腿和跑腿训练,走跑跳训练,幼儿基本舞步训练,身段组合训练。 三、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训练 1、理解藏族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弦子基本步、平步、靠步、撩步、拖步、退踏步、滴嗒步,以及常用手臂动作:撩袖、摆袖、晃袖、献哈达、敬礼。学会弦子组合1—2个,踢踏组合1—2个。 2、理解幼儿舞的特点,学习基本步法、手位,进行组合训练3—4个。 Ⅲ、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舞的基本功训练。对学生进行把杆训练的同时,应介绍地面练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舞蹈作品赏析

舞蹈艺术的升华——浅谈舞蹈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艺术;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意义 【摘要】舞蹈艺术教育,无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演绎学习的角度来看,都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教学意义。顺应国家教育转型的大形势,愈发将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正文】 素质教育, 究其实质就在于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 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在人才素质教育中, 艺术教育, 尤其是舞蹈教育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艺术的思维与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密切相关, 而人的身体则是思想与生命的载体, 只有自由和和谐的身体, 才能承载最和谐的生命。因此, 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 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舞蹈还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说是一种高贵的技术,还没有意识到舞蹈艺术真正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当下,我国教育也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当中,所以,舞蹈艺术的教育愈发显得重要。接下来我会从两个角度谈一谈舞蹈艺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欣赏舞蹈艺术的意义 舞蹈艺术在素质 教育中的意义 从欣赏舞蹈艺术的 角度从实际演绎舞蹈艺术的角度 美育教育的作用 开拓眼界, 充实知识 提升思维能 力,提高文化 水平 形体和气质的 培养 对身体素质 的增强 对道德精神和 思想品质的教 育

1、美育教育的作用 美育的含义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有正确的美学观念、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舞蹈教育是美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生活中, 美是无处不在的,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除此之外, 舞蹈教育还有利于培养高品位的“文化”人。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蕴涵着人文思想、哲学和美学思想。人体是最美的, 而舞蹈又是一种高级化的人体运动, 是一种经过美化的人体运动。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是一种高尚情操的体现。大学生通过舞蹈教育, 其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方面都会更加高雅。大学生通过欣赏舞蹈作品,可以走进舞蹈中所演绎的世界,体会人体语言的美妙,一顰一、一举一动都是深刻的交流,艺术的熏陶。 2、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文化水平 舞蹈虽然作为一门艺术,但是其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不可谓是不丰富。从古老经典的神话故事,到古代文明的奇闻异事,再到流传百世的故事佳话,一直到现当代的时代精神缩影,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柔和在舞蹈当中,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模仿能力,加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这些无声的舞蹈动作语言,能够激发、启迪学生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可以将感知、联想、想象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间接的提高了文化水平。 3、开拓眼界,充实知识 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蕴含着中华传承的知识,同样国外的舞蹈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然而艺术是无国界的,舞蹈是全世界都通行的语言。学生在欣赏和观看舞蹈的同时,首先是了解了舞蹈所讲述的情节故事;其次,可以看到舞蹈当中呈现的当地文化、服饰和风俗等等;再深远一些,学生可以了解到舞蹈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智慧勇气,同舞蹈交流,同时间交流,同文化交流。可以脚不出家门,便了解到全球各地的风土人情、经典佳话;进而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内涵。 二、教学演绎舞蹈艺术的意义 1、形体和气质的培养 舞蹈首先能塑造一个人的形体和气质。形体是指人的躯体线条结合人的情感和品质, 通过形象、姿态诉诸于欣赏者眼前的一种美, 人的手、臂、肩、胸、颈、腰、腿、足等等构成形体的整体。从舞蹈教学的实践来看,受过一定舞蹈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健美的体形,舞蹈教学中的形体训练,住进了学生健美体形的形成,使许多曾经有过“驼背”“抠胸”“耸肩”“畸胸”等不良习惯的学生,在舞蹈的训练中通过挺胸收腹、沉肩直立等伸展动作,自觉的改变以前种种不良习惯。 形体美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一个人积极向上、文明乐观的精神面貌。人的内在精神状况是通过外部的形体表现出来, 而强健的身体, 优美的动作,更能影响人的心灵世界。中国先秦时代哲人孔子则已意识到舞蹈能够端庄人的容貌仪态, 他主张通过音乐、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 修饰人的行为举止, 培养内在美和外在形体统一和谐的完美品格。而在现在的舞蹈教学课堂上,许多的学生可以通过有韵律的肢体动作,音乐的动感来调剂自己的体能,高雅而优美的律动训练与身体姿态训练,赋予人挺拔、优美的肢体和高雅的气质。 2、对身体素质的增强 舞蹈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化的强身健体运动, 它对体育教育的作用是非常直接而明显的。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分析, 从多方面探讨了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 他强调舞蹈艺术对人的体力和情感、对人的协调和健康都有一定的作用。他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 去发展身体肌肉, 调整肌肉, 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舞蹈节奏, 用于治疗,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laning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学时数:26 学分数:1.5 课程性质:限选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 开课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彭举威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2.知识要求 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来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方法进行讲解,尤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因此学生应具有现代数学、几何学、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

掌握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方面的规划。对各类社会形为具有独立制订规划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原则; 了解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掌握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掌握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的规划的基础、技术措施; 了解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2.时间分配和进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 ①水环境规划; ②大气环境规划。 本课程教学难点是: 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②规划方案的综合制订与评价。 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介绍,重点在于讲解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尤其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和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所涉及到的预测方法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所讲解的,本课程将不作祥细讲解。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建议使用教材:《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议参考书目:《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东南大学 《城市环境规划》武汉大学 四、大纲说明 1.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第1-6章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和、大气环境影规划的学习,而对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和城镇环境规划的学习以自学为主的方法来完成,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统一讲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在课堂上多举些实例来加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个人能力。 2.对重点的章节留作业(习题在20道左右),认真批改,并在课堂讲解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习题课、讨论课安排3学时,讨论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土地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增强应用土地以及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土地相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独立阐明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研究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规律。培养学生从土地现象和实际生活中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包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其内容是后续的土地以及房地产相关专业课程的良好基础。 四、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相应的习题和课堂讨论。 五、考核方式 本课为考试课,其中考试(笔试闭卷)占60%、平时成绩占40%。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七、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1 土地的基本概念 §1-2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3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1-4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要求: 1.掌握:土地和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双重属性、功能和基本特性以及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4学时) §2-1 人本管理原理 §2-2 系统管理原理 §2-3 动态管理原理 §2-4 管理效益原理

要求: 1.理解:土地管理四大原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1学时) §3-1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3-2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3-3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 要求: 1.了解:土地管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四章地籍管理(6学时) §4-1 地籍管理概述 §4-2 土地调查 §4-3 土地分等定级 §4-4 土地登记 §4-5 土地统计 §4-6 地籍档案管理 要求: 1.掌握:地籍和地籍管理的概念、分类、土地调查的内容、地籍调查的单元和内容;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和方法体系、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方法和体系、城镇土地定级程序、定级因素选择及权重的确定、土地定级单元的划分、土地定级因素分值的计算和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2.理解:土地登记的概念、类型和原则、内容、程序,土地变更登记的内容、程序以及国外及地区土地登记制度和土地统计的概念。 3.了解:地籍的作用、内容、原则、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以及地籍档案管理的一般流程。 第五章土地权属管理(6学时) §5-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5-2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5-3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5-4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5-5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5-6 土地征用 §5-7 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要求: 1.掌握: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出租的概念、特征、原则、出让年限、方式和程序;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概念及作用、法律规定、抵押合同的相关事项;土地征用的概念、特征、特点、程序、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征用土地与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 2.理解: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及其管理和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调处的原则和依据以及程序。 3.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产权的涵义和基本特性;我国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涵义、主体、客体和内容以及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林雪娇-《经典动画片赏析》教学大纲

《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总课时:32课时(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本科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是本科公选课程。 动画片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了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动画片能培养和提高儿童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丰富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力。目前中国动画片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过度转型阶段,鱼龙混杂,大量低质、劣质动画片充斥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影片却是凤毛麟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画片与儿童的关系;了解儿童喜欢动画片的原因以及动画片对儿童各方面的积极消极的影响;通过观摩分析中外经典动画片,提高学生的动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将有效的动画资源用于教学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好基础。 教学基本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加强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动画影片实例讲解,幻灯片展示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与讲解,并通过课堂动画影片赏析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动画影片分析,利用其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大纲的使用说明:由于本课程暂时无任何教材可用,故大纲的制定以自编教材为蓝本;在每章的教学纲要中都标明了课时、讲授要点、重点和难点,在具体授课时可依此为参照;本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实际适当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学的相应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章动画片概述课时:4课时(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动画。了解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掌握动画片的的基本特点。 重点: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 难点:动画片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一、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二、问卷调查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1]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舞蹈史 课程编号:05203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从舞蹈的起源到历代舞蹈发展的状况,来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悠久历史,加深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认识,增强对舞蹈文化事业的热爱。通过对古代舞蹈史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舞蹈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的审美特征,艺术风格及在舞史上有影响的舞蹈、著名舞人。重点掌握两周、汉代、隋唐三大舞蹈集成时期舞蹈的变革和发展。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去认识舞蹈。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原始舞蹈的产生与表现形式 本章要点: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来把握原始舞蹈与原始生活的紧密联系。原始舞蹈的产生不是审美的需要,而是原始人必不可少和必须赖以存在的生活形态及生存方式的需要。 第一节舞蹈的起源 1、舞蹈起源于劳动 2、最早的民间集体歌舞表演形式 3、崖画中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求偶舞”的形成 1、“求偶舞”形成的原因 2、崖画中“求偶舞”的舞蹈形象 第三节征战与古武舞 1、“古武舞”与原始战争的紧密联系 2、崖画中“古武舞”的舞蹈形象 第四节原始宗教观与祭祀性舞蹈 1、原始宗教观的形成所产生的祭祀舞 2、对氏族首领的图腾崇拜 3、对本氏族徽号的图腾崇拜 复习思考题: 1、原始舞蹈与原始人类生存关系 2、原始舞蹈得以保存、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舞蹈的质变与进化 本章要点:国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发展、夏商时代“乐舞奴隶”的出现,使原始舞蹈开始从自娱性表演向表演性方向转化,标志着舞蹈最早审美功能的体现。商朝的神权社会,原始祭祀功能被进一步强化,祭祀舞蹈得以较大发展。 第一节奴隶制度下的表演性舞蹈 1、夏朝,乐舞开始步入表演性舞蹈范畴 2、“以巨为美”、“北里之舞”的商朝 第二节巫舞与宗教祭祀舞 1、祭祀舞蹈发展兴盛的因素 2、甲骨文中“”字与“”字的文字记载 3、商代的“巫舞”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表演性舞蹈的发展是奴隶制时代的重要进程 2、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奴隶时代舞蹈发生的质变和进化 第三章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 本章要点:礼乐制的形成,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先王之乐”,成为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特权的工具,“六代舞”、“六小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课程,并形成体制,是雅乐体系的开端;礼乐制的衰落和民间舞的兴盛与社会根源及艺术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儒家乐舞理论对中国古代舞蹈的深刻影响;楚舞的多种表演风格,标志着我国古代舞蹈最早的审美风格的形成。 第一节周代主要成套祭祀乐舞 1、《六代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2、《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成就 3、《六小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4、西周礼乐制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节礼乐制的衰落与民间舞的发展 1、“礼崩乐坏”的社会原因与艺术发展规律的关系 2、民间乐舞的兴盛 (1)、《诗经》 (2)、《九歌》 (3)、《傩舞》 (4)、孔子的乐舞教育文化观 3、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表演性舞蹈的发展 (2)、舞蹈活动与政治斗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