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1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这一事实。能利用电离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常见酸、碱、盐的电离。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1课时,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为切入点,引入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三)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了溶液、溶解度、酸碱盐、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对水溶液及水溶液中的反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也仅限于知道化学反应的结果,对反应的本质与过程了解尚浅。高一学生学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类,学习了判断酸、碱、盐等各类化合物,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溶于水的导电性差异,提高实验探究水平及创新意识。

2.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化合物导电实质,建立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

3.通过电离理论的学习,用电离方程式表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微观过程,从电离角度探究酸碱定义,建构“宏微符”三重表征模型。

4.运用电解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及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评价目标

1.通过视频实验观察,讨论物质溶于水的导电性差异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

2.通过氯化钠的微观动画视频的学习,对“电解质导电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诊断并发展学生宏微结合的认识水平以及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3.通过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特征对酸碱下定义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多重表征能力水平。

4.通过对问题的回答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三、教学与评价思路

四、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难点

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电解质电离的驱动能量,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六、教学方法

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应采用实验、微观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学习。

七、教学过程

环节1:初识电解质

【学习任务1】回顾所学,展开思考。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Ⅰ(宏观现象) 回顾旧知,探疑解惑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习概念 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

Ⅰ(微观本质) 基于事实,探究本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分析,了解导电实质,理解相关概念 诊断并发展学生宏微结合的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Ⅰ(符号表征) 微观演示,表征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用化学符号表征微观过程,从电离角度探究酸碱本质。 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多重表征能力水平。

Ⅰ(概况提升)

辨析概念,深化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分析数据,建构认识模型。

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概念模型认识的结构化水平。

情境:已知胶体的聚沉需加电解质

提问:电解质指的是怎样的一类物质?金属单质和石墨都能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回顾已知,实验探究

讨论导电原因

已知中的困惑

结合实验学习概念

引发探究问题

认识电解质概念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

设计意图:基于已有困惑,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对电解质概念思考引导学生对电解质的水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原因的思考,通过直观的观察,记住实验现象,引发对现象(问题)的思考。 环节2:再探电解质

【学习任务 2】探究物质的导电原因,引出电离的概念。

【评价任务 2】诊断并发展学生宏微结合的认识水平(物质水平、微粒水平)以及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设计意图:依据实验现象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比深入学习,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并据此总结辨别电解质的事项,加深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 环节3:共探电离

【学习任务3】建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模型,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的本质。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多重表征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展示: NaCl 固体/溶液

示意图

提问:为什么电解质的导电性存在差异?理解电解质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基于事实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呈现形式 探究物质微粒的存在

基于实验事实

分析导电的实质

引发探究问题

微观本质

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

设计意图:借助科学史料、动画演示,加深学生对电离本质的理解,并引用电离史料,建立电离的概念以及模型,辅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科学过程,加深学生对电离实质的理解,培养学生从电离角度认识物质,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环节4:概况提升

【学习任务 4】辨析与深化概念,建构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 4】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概念模型认识的结构化水平。

学习任务4教学流程图

设计意图:基于数据事实,引导学生分析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拓展对学生对电解质导电能力大小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思维,并通过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练习,帮助学生熟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电解质

一、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一些有机物。 二、电解质

1.对象:化合物

展示:科学史料;

动画演示:离子移动过程; 书写:酸碱的电离

提问:电离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如何表征?根据酸(HCl 、HNO 3),碱(NaOH 、Ba(OH)2)的电离书写,归纳本质。 基于事实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呈现形式

表征微观过程

史料、动画素材

分析酸碱盐本质

引发探究问题

符号表征

展示:同浓度同体积物质导电的数据; 习题:反馈迁移

提问: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多吗?

结合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概念,练习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导电条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导电条件:本身电离

4.类型:酸、碱、盐和水

三、电离

1.概念: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表征: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四、本质认识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九、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课主要学习电解质与电离的相关概念,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本节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日后需要学习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中也有涉及,可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为学生将来学习中和反应、离子检验、电化学反应奠定基础。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看,提供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

本节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较为完整有序。因此在设计上依托课本,基于课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展开实际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建立系统完善的实验设计思维框架。教学采取边实验边探究边练习边归纳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概念,从“宏微”结合的视角,理解电解质的概念,认识酸碱的本质,巩固训练电离的书写,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但本节教学中需及时巩固所学内容,需相应的习题测评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答疑结合,因此教学时间所耗较长,需合理规划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附录:评价单

(一)课前检测

1. 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A. H2SO4

B. KOH

C. Cu2(OH)2CO3

D. Na2CO3

2. 下列不属于初中四大反应类型的是()

A. 复分解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离子反应

3. 下列条件下,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的是()

A. 向无色透明的水溶液中加入FeCl3

B. 向滴入酚酞显红色的水溶液中NaCl

C. 向使紫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中加入过量MgCl2

D. 向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NaHCO3溶液中加入CuCl2

4. 下列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 铁和硫酸溶液反应

D.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5. 下列有关物质类别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 纯净物:NaCl HNO3

B. 酸:HCl H2SO3

C. 电解质:H2SO4SO2

D. 氧化物:CO2 NaO

6. 下列反应完成后没有沉淀的是( )

A. 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加足量稀CH3COOH

B. AgNO3溶液与Na2CO3溶液加足量稀HCl

C. Ba(OH)2溶液与KNO3溶液加足量稀H2SO4

D. AgNO3溶液与FeCl3溶液加足量稀HNO3

7. 下列物质不能与OH—发生反应的是()

A. NaHCO3

B. NH4Cl

C. CO2

D. Na2CO3

(二)课后检测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Na

B. CO2

C. CH3COOH

D. FeCl3

2. 下列各组溶液中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K+、Na+、Cl-、SO42-

B. K+、Cl-、Ag+、NO3-

C. Fe2+、CO32-、NO3-、H+

D. Cu2+、Cl-、Na+、OH-

3. 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液态的Al导电能力很强,所以Al是电解质

B. Na2O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只有Na+和OH—

C. HNO3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D. CH3COOH属于弱酸,KOH属于弱碱

4. 一种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 )

A. 一定含有SO42-

B. 一定含有CO32-

C. 一定含Ag+

D. 可能含有S042-,也可能含有Ag+

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OH-+ H+===H2O

B. 金属铁与稀硫酸反应:2Fe + 6H+===2Fe3+ + 3H2↑

C. 金属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2+=== Cu + Zn 2+

D. 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Cl-+ Ag+===AgCl↓

6. 下列有关物质类别的举例正确的是()

A. 酸式盐:KH2PO4NH4Cl

B. 碱:Ca (OH)2 (NH4)2CO3

C. 非电解质:NH3SO2

D. 氧化物:MnO2 NaCl

7. 下列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CO32- + 2H+===H2O + CO2↑来表示的是()

A. BaCO3 + HCl

B. K2CO3 + H2SO4

C. Na2CO3 + HNO3

D. (NH4)2CO3 + HCl

8. 制备(NH4)2Fe(SO4)2·6H2O的实验中,需对过滤出产品的母液(pH<1)进行处理。室温下,分别取母液并向其中加入指定物质,反应后的溶液中主要存在的一组离子正确的是()

A. 通入过量Cl2:Fe2+、H+、NH4+、Cl-、SO2

B. 加入少量NaClO溶液:NH4+、Fe2+、H+、SO42-、ClO-

C. 加入过量NaOH溶液:Na+、Fe2+、NH4+、SO42-、OH-

D. 加入过量NaClO和NaOH的混合溶液:Na+、SO42-、Cl-、ClO-、OH-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普通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 南宁市第三中学杨恒建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介绍第一部分。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第十单元)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也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3、通过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特征得出酸、碱和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优秀教案 篇一:《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高xx级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第一课时)(李季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教学重点、 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四.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

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淌ψ橹??嘟涣鳌#ɡ?纾鹤髡咂炔患按?乜春苫ā⒆髡呓蚪蛴形兜乜春苫ā???br>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

《离子反应》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离子反应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

巩固练习 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 A.氯化镁晶体 B. 氯化钠溶液 C. 液态氯化氢 D. 熔融氢氧 化钾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石墨棒 B. 固体氧化钾 C. 盐酸 D. 熔融氢氧化钠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 ) A. 铝 B. 食盐 C. 硫酸 D. 蔗糖 4.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电解质是( ) A. KOH B. KNO3 C. NH4HCO3 D. 酒精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是( ) A. HCl B. NaOH C. Na2CO3 D. 蔗糖 6.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H2SO4=2H++SO42- B.NH4NO3=NH4++NO3- C.Na2CO3=Na2++CO32- D. Ba(OH)2=Ba2++2OH- 7.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观点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 B. 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 C. 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D. 在熔融和溶液中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8.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Ca(OH)2=Ca2++2(OH-) B. FeCl3=Fe2++3Cl- B.H2SO4=H2++SO42- D. Al2(SO4)3=2Al3++3SO42-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第二课时实用教案设计

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分析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3.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 1.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习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温故知新】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NaCl固体、②磷酸、③硫、④蔗糖、⑤氨 水、⑥铜、⑦盐酸、⑧酒精、⑨NaOH溶液、⑩CO2 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 【新知探究】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离子反应:有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实验2-1】(填写P31表格) (二)离子方程式: 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参加反应的 1、离子方程式:用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依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把物质离子形式。把物质仍 用表示。 (3):去方程式两边反应的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 守恒和:根据(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4) 和是否相等。【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向Ba(OH)溶液中滴加

稀硫酸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22 O 4、向碳酸钙中加入盐酸↑+4HCl== MnCl+Cl+2HMnO3、△2(浓)222 5、单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6、醋酸溶液与氨水反应 7、氧化铜放入稀硫酸 8、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混合 3、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1)不是在进行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KClO的加热分解3 澄清溶液: (2)易电离的微溶物作反应物“” 浑浊状态: (3)可写成离子的物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课堂练习】下列四个图示中,能表示向澄清石灰水中通CO气体至过量的是()2 写出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讨论】请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1)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H+OHO 表示:=H)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例如:(22-+H【练习】下列各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 H+OH=O表示的是()2、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A B、盐酸和氨水反应、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 D、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实验】2-3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提交者:刘学涛 答题内容:授导型学习设计方案.doc及其课堂电子讲稿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为了更好地美化PowerPoint,我们可以在PowerPoint里插入艺术字,使这篇演示文稿美观、别具一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边上机操作,边探讨交流、边活动边总结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 2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 4 2-等常见离子。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CO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节分三次课完成,本次课是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后的第二课时。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情况分析:对于离子反应,学生基本上理解准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也清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也基本掌握了。但学生因为初中基础薄弱,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性质掌握不牢,常见的难溶物、易溶物记忆不清,书写时不太细心如化学符号写错等。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练习-错例分析-重点讲解-纠错-重写-总结-系统化,让学生感受化学用语的生成过程,巩固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并理解其重要性。 并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技术准备:电脑、无线鼠标、多媒体投影仪 前期准备:预习完成如下问题: 1.将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2.如何判断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融安县实验小学吴迷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预设: 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响亮。上课。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课题。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12课中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师故意写错漏) 预设学生回答:1.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2.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评价学生: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 师: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感知名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 陈华权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 三.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 四.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 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 蔗糖、酒精等。 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 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讨论〕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二)强、弱电解质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桥》第一课时二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

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4.学习描写大雨、洪水、老汉的句子,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离子反应教案(高一化学)

教案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一) 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 力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 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 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电解质的概念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Flash演示:NaCl 的溶解和电离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ionization) 1、电离( ionization )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2、、电解质( electrolyte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3、电离方程式: 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AgNO3 ==Ag+ + NO3― BaCl2 == Ba2+ + 2Cl―NaHSO4== Na++ H++SO42―NaHCO3== Na++ HCO3―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引言]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 单质和化合物。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 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在化学反应 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 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投影]据初中所学判断,下列物质中能导电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K2SO4溶液、酒精溶液、Cu,NaCl溶液。 [讲]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Flash演示:NaCl 的溶解和电离 [讲]当氯化钠固体还没有进入水溶液的时候,水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时候吸收了一定的热量,请大家注意温度计温度的变化,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石墨、铜、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图片或录像或电脑动画,从实体中抽象出概念。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案(讲课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案) 化学组:刘永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初步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2、通过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通过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堂练习,使学生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教学 重难点重点: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 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讲授 教具准备试剂: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苯酚溶液、饱和CH3COONa溶液、饱和Na2S溶液、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饱和NaOH溶液等 仪器:试管、滴管等 多媒体课件 教师的行为体现教 学技能 学生的行为 兴趣实验魔术:“空试管”,使溶液变色实验 七个空试管,分别加入少量: 1、3%AgNO3溶液 2、5%KSCN溶液 3、饱和NaOH溶液 4、饱和CH3COONa溶液 5、饱和Na2S溶液 6、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 实验观 察分析 能力 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 神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离子反应教案汇总

离子反应教案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知识内容,是继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相关内容之后所进行教学的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以及能够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从化学反应分类来看,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新的分类方法,离子反应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材在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安排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相关内容,从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学生在后面学习新内容-离子反应做好一定的基础和铺。纵观整个高中的化学内容,离子反应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在许多的地方都有所渗透。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联系着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点的学习,占有基础性的作用和地位。它对于我们研究水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有重要的意,它也对于后面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经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已经掌握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进入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以后,学生通过本册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所以对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打下了基础。从离子反应本身的内容来看,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有关电解质以及电离、电离方程式的相关内容。尽管离子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内容,也比较难,但是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课堂上进行适当引导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说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定义,了解离子反应的特点和实质;(2)让学生能够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用其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3)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够正确书写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条件,并讨论离子共存问题;(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应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知识和内容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养成务实求真、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离子反应 (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单元/课题/课 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条件 任课教师 教学主题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 写 课型技能课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时间40min 教材分析教材内在逻辑:离子反应的概念→实验2—1 →离子方程式的概念→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实验2—2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实验2—3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前后逻辑: “承前内容”本节核心内容“启后”内容 初中化学:①电解质的概 念;②能判断常见物质的分 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 ①能准确判断物质的分 类:强电解质、弱 电解质、非电解质; ②直到常见酸、碱、盐 (可溶性盐、不可溶 性盐)在水溶液中的 电离情况,并能熟练 书写它们的电离方程 式。 构建离子反应的 概念 探究离子方程式 的概念 分析归纳离子方 程式的意义及离 子反应发生的条 件 理解掌握离子方 程式的书写 应用离子反应的 条件判断溶液共 存问题 混合物的分离 物质提纯和鉴定 清除水中污染物 应用价值: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课标要求: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习方式实验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 教学策略启发导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试剂:硫酸钠、氯化钡、稀氯化钾、稀氢氧化钠、稀盐酸、硫酸铜、碳酸钠、酚酞溶液; 仪器:试管若干、滴管; 多媒体。 【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处于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的内容,这时高一新生才接触高中化学不久,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和操作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节课要求既要把知识处理得很细致,又要把比较枯燥的技能讲解得很有趣味性。离子反应主要依据是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为离子,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相关的知识背景,且上一节课的学习已充分为本节课做好铺垫,需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和学生的智慧潜能,因此设计如下: 1. 通过播放《地理中国》2013年5月的视频“哑泉之谜”的片段,调动学生探求这项悬疑事件的学习欲望,引出课题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2. 以硫酸钠与氯化钡、稀氯化钾的反应现象,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3. 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步骤,让学生亲身体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过程,应用硫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并且从这一例子中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部分条件,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4. 通过分组竞赛形式,让学生各自书写四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所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并小组讨论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异同点,最终评出“小发现家”,让学生充分调动分析归纳思维,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5. 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让找学生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书写上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把知识化难为易。 6. 从实验探究的现象以及这几个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指导学生自主归纳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7. 解决哑泉问题,丰富拓展本节知识;设计阶梯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有选择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 教学目的: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4、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6、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7、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8、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9、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0、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1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12、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 1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14、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15、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难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据初中所学判断,下列物质中能导电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K2SO4溶液、酒精溶液、Cu,NaCl溶液。 [讲述]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述]当氯化钠固体还没有进入水溶液的时候,水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时候吸收了一定的热量,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ionization) 1、电离 ( ionization ) [讲述]把氯化钠投入水中,我们观察到的是氯化钠溶解的现象,这个现象本质上是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了钠离子和氯离子并结合生成水合离子。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就是他们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