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度新的课标创新的人教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地不变量

2018年度新的课标创新的人教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地不变量

2018年度新的课标创新的人教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地不变量
2018年度新的课标创新的人教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地不变量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二、实验原理

1.合理猜想不变量

在一维碰撞中,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只有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 ′1、v ′2。如果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一致,则速度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依据猜想与假设,依次研究以下关系是否成立:

(1)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2)m 1v 21+m 2v 22=m 1v ′21+m 2v ′22。

(3)v 1m 1+v 2m 2=v ′1m 1+v ′2m 2

。 ……

2.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一 利用气垫导轨实现一维碰撞。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1、m 2。

(2)速度的测量:利用公式v =Δx Δt

,式中Δx 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Δt 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对应的时间。测出A 碰前速度v 1和碰后A 、B 速度v ′1、v ′2。

(3)利用在滑块上增加重物的方法改变碰撞物体的质量。

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的小球实现一维碰撞。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方案三利用小车在光滑桌面上碰撞另一静止小车实现一维碰撞,两小车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三、实验器材

方案一

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带挡光片)、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

方案二

带细线的小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方案三

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四、实验步骤

无论采用哪种方案,实验过程均可按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参考步骤如下:

1.用天平测量两滑块的质量m1、m2,填入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2.安装实验装置。

3.使物体发生碰撞。

4.测量或读出相关物理量,计算有关速度,填入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5.改变碰撞条件,重复步骤3、4。

6.整理实验器材。

五、数据处理

1.实验中记录数据用的表格:

2.通过分析比较,找出碰撞中的“不变量”得出实验结论。

六、注意事项

1.保证两物体发生的是一维碰撞,即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2.气垫导轨是一种精度较高的现代化教学仪器。切忌振动、重压,严防碰伤和划伤,绝对禁止在不通气的情况下将滑行器在导轨面上滑磨。

3.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实验,调整气垫导轨时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

4.利用摆球进行实验时,可以将实验仪器靠在一个大型的量角器上,这样可以较准确地读出小球摆动的角度,以减小误差。

5.若利用摆球进行实验,两小球静止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刚好接触,摆线竖直,将小球拉起后,两条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七、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

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

(1)碰撞是否为一维碰撞,设计实验方案时应保证碰撞为一维碰撞。

(2)碰撞中其他力(例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的影响带来的误差。实验中要合理控制实验条件,避免除碰撞时相互作用力外的其他力影响物体速度。

2.偶然误差

主要来源于质量和速度的测量。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B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

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已知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200 g、300 g,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B离开弹簧后,A滑块做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本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碰撞前:v A=0,v B=0,所以有m A v A+m B v B=0

碰撞后:v′A=0.09 m/s,v′B=0.06 m/s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m A v′A+m B v′B=0.2×(-0.09) kg·m/s+0.3×0.06 kg·m/s=0

则由以上计算可知:m A v A+m B v B=m A v′A+m B v′B

[答案]匀速0.09碰撞前后滑块A、B的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为不变量

[点评]

1.频闪照片可以记录滑块A、B运动的位移和时间,从而计算滑块的速度。

2.碰撞涉及的物理量为矢量,因此要规定正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同的数据为正,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数据为负。

3.对比碰撞前后的状态量,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典型例题]

例2.(2016·揭阳高二检测)某同学运用以下实验器材,设计了一个碰撞实验来寻找碰撞前后的不变量: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纸带、表面光滑的长木板、带撞针的小车A、带橡皮泥的小车B、天平。

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天平测出小车A的质量为m A=0.4 kg,小车B的质量为m B=0.2 kg

B.更换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C.小车A靠近打点计时器放置,在车后固定纸带,把小车B放在长木板中间

D.把长木板平放在桌面上,在一端固定打点计时器,连接电源

E.接通电源,并给小车A一定的初速度v A

(1)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

(2)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中,比较理想的一条如图所示,根据这些数据完成表格。

(3)根据以上数据猜想碰撞前后不变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按照先安装,后实验,最后重复的顺序,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步骤为ADCEB。

(2)碰撞前后均为匀速直线运动,由纸带上的点迹分布求出速度。碰后小车A、B合为一体,求出AB整体的共同速度。注意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打点时间间隔为0.02 s,通过计算得下表。

(3)由表中数值可看出m v一行中数值相同,可猜想碰撞前后不变量的表达式为m A v A+m B v B=(m A+m B)v。

[答案](1)ADCEB(2)见解析

(3)m A v A+m B v B=(m A+m B)v

[点评]

1.实验步骤顺序应是“先安装,再实验,后重复”。

2.猜想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得出碰撞前后不变的量。

1.[多选]若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

B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

C .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 .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解析:选BC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两车能粘在一起共同运动;应当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否则因运动距离较短,小车释放以后再打开电源不容易得到实验数据。故A 、D 错误,B 、C 正确。

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完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若实验中选取的A 、B 两球半径相同,为了使A 、B 发生一维碰撞,应使两球悬线长度________,悬点O 1、O 2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____。

解析:为了保证一维碰撞,碰撞点应与两球球心同在一条水平线上,故两球悬线长度相等,悬点O 1、O 2之间的距离等于球的直径。

答案:相等 球的直径

3.如图a 所示,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停着甲、乙两辆实验小车,甲车上系有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当甲车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时,随即启动打点打时器,甲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与静止的乙车发生正碰并粘在一起运动,纸带记录下碰撞前甲车和碰撞后两车的运动情况,如图b 所示,电源频率为50 Hz ,则碰撞前甲车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碰撞后的共同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

解析:碰撞前Δx =1.2 cm ,碰撞后Δx ′=0.8 cm ,T =0.02 s ,由v =x t 得碰撞前,v 甲=Δx Δt

=0.6 m/s ;碰撞后v =Δx ′Δt

=0.4 m/s 。 答案:0.6 0.4

4.(2016·惠州高二检测)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甲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甲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乙相碰并粘合成一体,而后两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所示。在小车甲后连着纸带,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 ,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并标在图上,A 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_段计算小车甲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小车甲和乙碰后的共

同速度(以上两格填“AB ”“BC ”“CD ”或“DE ”)。

(2)已测得小车甲的质量m 甲=0.40 kg ,小车乙的质量m 乙=0.20 kg ,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 甲v 甲+m 乙v 乙=__________kg·m/s ;碰后m 甲v ′甲+m 乙v ′乙=________kg·m/s 。

(3)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1)观察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点迹均匀的阶段BC 段应为小车甲与乙碰前的阶段,CD 段点迹不均匀,故CD 段应为碰撞阶段,甲、乙两车碰撞后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打出间距均匀的点,故应选DE 段计算碰后的共同速度。

(2)v 甲=BC Δt =1.05 m/s ,v ′=DE Δt

=0.695 m/s m 甲v 甲+m 乙v 乙=0.420 kg·m/s

碰后m 甲v 甲′+m 乙v 乙′=(m 甲+m 乙)v ′

=0.60×0.695 kg·m/s =0.417 kg·m/s

答案:(1)BC DE (2)0.420 0.417

(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 v 的矢量和是相等的。

5.用天平、气垫导轨(带光电计时器和两个滑块)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本实验可用自动照相机代替打点计时器(闪光频率为10 Hz),步骤方法如下:

(1)用天平称出两滑块的质量。m A =0.10 kg ,m B =0.20 kg ,放在水平的气垫导轨上(导轨上标尺的最小分度为1 cm ,滑块可看做质点);

(2)碰撞前后连续三次闪光拍照得图中a 、b 、c 所示的照片;

请你根据图示数据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

解析:由题图a 、b 可确定A 的速度为

v A =(7.0-1.0)×10-

20.1 m/s =0.6 m/s 则m A v A =0.10×0.6 kg·m/s =6×10-

2 kg·m/s

从题图b 、c 看出滑块A 与B 从靠近到发生碰撞需 t 2=1.5×10-

20.6 s =2.5×10-2 s 所以A 与B 碰撞后回到7.0 cm 位置,历时Δt =(0.1-2.5×10-2) s =7.5×10-

2 s 因此,求出v ′A =(7.0-8.5)×10-

2

7.5×10-2 m/s =-0.2 m/s v ′B =(11.5-8.5)×10-

2

7.5×10-2 m/s =0.4 m/s 所以碰撞后:m A v ′A +m B v ′B =6×10-

2 kg·m/s

由以上计算可得:m A v A +m B v B =m A v ′A +m B v ′B

答案:m A v A +m B v B =m A v ′A +m B v ′B ,即碰撞前后m v 的矢量和保持不变。

6.气垫导轨是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运动时可视为没有摩擦。我们可以用带竖直挡板C 、D 的气垫导轨和滑块A 、B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弹簧的长度忽略不计)。

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

a .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A 、B 的质量m A 、m B

b .调整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

c .在A 和B 间放入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用电动卡销锁定,静止放置在气垫导轨上

d .用刻度尺测出A 的左端至挡板C 的距离L 1

e .按下电钮放开卡销,同时分别记录滑块A 、B 运动时间的计时器开始工作,当滑块A 、B 分别碰撞挡板C 、D 时计时结束,记下A 、B 分别到达C 、D 的运动时间t 1和t 2

(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及其符号是____________。

(2)作用前两滑块A 、B 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为________。作用后两滑块A 、B 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为____________(设向左为正方向)。

(3)作用前后两滑块A 、B 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并不完全相等,产生误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两滑块A 、B 被压缩的弹簧弹开后,在气垫导轨上运动时可视为匀速运动,因此只要测出A 与C 的距离L 1、B 与D 的距离L 2及A 到达C 、B 到达D 的时间t 1和t 2,测出两滑块A 、B 的质量,就可以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为B 的右端至挡板D 的距离L 2。

(2)根据所测数据求得两滑块的速度分别为v A =L 1t 1,v B =-L 2t 2

。碰前两滑块静止,即v =0,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为零,碰后两滑块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为m A v A +m B v B =m A L 1t 1

-m B L 2t 2

。 (3)产生误差的原因:①L 1、L 2、t 1、t 2、m A 、m B 的数据测量误差;②没有考虑弹簧推动滑块的加速过程;③滑块并不是做标准的匀速直线运动,滑块与导轨间有少许摩擦力。

答案:(1)B 的右端至挡板D 的距离L 2 (2)0 m A L 1t 1-m B L 2t 2

(3)①L 1、L 2、t 1、t 2、m A 、m B 的数据测量误差 ②没有考虑弹簧推动滑块的加速过程 ③滑块并不是做标准的匀速直线运动,滑块与导轨间有少许摩擦力(答出合理的两点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