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某村依法定程序对村委会主任进行海选,贯彻村民自治、村官民选、村事民管,从而使干群关系融洽,经济在稳定中迅速发展。有人认为“这种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步的体现,是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观点()

A.正确,对村委会进行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

B.错误,将村委会主任选举与人大代表选举混为一谈

C.正确,村委会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进行海选体现了广泛的民主

D.错误,对村委会主任的海选不是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但它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

【答案】B

2.(2011·广东增城一模)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谁敢反对毛主席,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文革”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3.(2011·广东增城一模)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由题干时间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4.(2011·江苏南通模拟)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953年这一时间。A项于1952年底已经完成,C项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制定,1953年一五计划建设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B项正确。

【答案】B

5.(2011·中山三模)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解析】由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46.6%可知A、C项正确;由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和时间可知B项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2010·临沂)作家万建强在《邓小平在江西的非常岁月》写到:这是六年来邓小平第一次对“文革”发表言论。邓小平冷静地对他(老红军池龙)说: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林彪这个人不能说没本事,就是伪君子,利用毛主席抬高自己。由此可知,当时邓小平认为()

A.文革的发生有多种因素

B.“坏人”是“伪君子”林彪

C.林彪个人导演了整个文革

D.文革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结果,毛主席负有领导责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别有用心的利用也是重要原因,故文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

7.(2010·岳阳二次质检)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B.①②④

C.③④D.①③④

【解析】这次会议根据材料“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即可看出是新政协的召开,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答案】A

8.(2010·苏北)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解析】题干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于建国初期,而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9.(2010·浙江元济高三模拟)“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歌手韩红的一曲《青藏高原》唱响全国,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没有给西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答案】B

10.(2010·黑龙江文综)阅读《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的是()

B.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完全得到保障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表中的现象是关于法律方面的,排除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

【答案】A

11.(2010·莆田)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题干考查的政策是关于民族方面的,因而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

【答案】B

12.(2010·潍坊·3月)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基层制度,都适用于一定范围。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史料研习: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

(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二)理论指导:

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请回答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

(三)问题研讨:

“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

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

(四)社会调查:

调查见证人,了解、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请自拟一个题目并说明调查的目的。

(1)调查题目:

(2)调查目的:

【解析】本题以一种相对新颖的方式来考查中国近代和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过程,通过考查,从而加深对现代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具体问题,结合课本所学相关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一)(1)“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2)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反对个人崇拜等。

(四)(1)符合题意即可。

(2)符合题意即可。

14.(2010·潍坊一模)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材料三中国民族多,而又互相杂居,这样的民族分布情况,就不可能设想采取如同苏联那样的民族共和国办法。……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我们这种内部、外部的关系,使我们不需要采取十月革命时俄国所强调的实行民族自决、允许民族分立的政策。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教授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模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一、三分析我国没有实行“如同苏联那样的民族共和国办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张教授认为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第(2)问,材料体现了英国政治渐进性的特点,它适合英国国情,有利于社会进步;第(3)问,实际回答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第(4)问,从政治制度与国情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依据:中国地域广阔;以农耕经济为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特点:渐进改革。评价:渐进改革的模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各民族在革命斗争中并肩战斗;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4)政治制度是多元化的;政治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导学案教师版

序号11 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审核班级姓名第小组 编制:高一历史备课组吴芳萍老师使用班级:高一(11、12) 【学科指导意见】 ①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②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③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④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落实学案中的基本知识点: 1、建国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是“”。 导火线: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和两个文件的通过。此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遭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遭到摧残。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有: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做出了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也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①1980年8月邓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政治体制中的﹍问题,体现了新时期民主政治的;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③1997年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合作探究1】“文革“酿成了一场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4. 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基层的稳定。 5. 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里,我国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由于中共坚持自身建设,使中共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政治和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的政治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决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8)

【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图片: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信仰和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标志着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始。 但是,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民主与法制建设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险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由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活动一: 一:良好开端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建国初期和八大取得的政治建设成就,说明我国政治建设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本部分内容属于阅读内容,所以由学生自主完成) 建国初,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民族团结多党合作健全法制发扬民主 二:重大转折——十年文革 【过渡】:但是这个良好开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很快十年文革的到来使我们的政治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学生】自主学习文革爆发的原因、导火线、标志、过程。 【教师】:通过4组图片来说明文革期间民主法制被践踏的表现: ppt展示第一组图片.红卫兵运动,武斗中使用的部分器械,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焚烧古籍字画,捣毁名胜古迹等。 教师向学生解释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群特殊人群,他们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大家看一下这几张图片,他们抬着毛泽东的雕像,举着毛泽东的照片,还有这一张,手上拿着的红色的就是红宝书,也就是毛主席语录。当时红卫兵是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人人都能背诵毛主席语录,甚至连乞丐要饭前都要先振振有词的背上一段: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着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的,革命队伍中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然后向你伸手。这并不是笑话,那个年代就是如此,人人都能背诵毛主席语录,连小孩子犯错挨打时都会随口溜出一句“要文斗不要武斗”。没准就能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庇护下少挨顿揍。另外红卫兵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高呼造反有理,到处揪斗走资派,搞乱地方党委,到处去抄家,搞破坏,把他们眼中属于封建的、落后的事物摧毁掉,很多文物古迹就是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破坏掉了。引导学生得出:红卫兵运动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ppt展示第二组图片:各地造反派夺权,成立革命委员会 教师向学生解释革命委员会性质: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形成了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种集权的领导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同时说明这个权力机关没有经过中国共产党中央集体讨论,更没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何法律程序。事实上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早在”文革“前,就很久没有行使职权了。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刘少奇冤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人民代表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建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应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的历史背景: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并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面临着复辟的危险。 (3) 、、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中国最大冤案——冤案。 (3)“全面夺权”和民主法制全面破坏:社会秩序破坏、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结束,党和人民意识到要保护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2.表现:(1)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④《》。

(4)立法方面形成以为核心的包括、、、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和。 2.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的《》,明确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①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②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③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2)1967年1月后,从中央到地方各党政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3.“文化大革命"性质分析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根本无任何积极作用可言,所以说它是一场内乱。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最全版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 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采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内容围绕《课程标准》两条要求来设计:了解“文化大革命”对 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恰恰是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又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开始了创新性探索,这表现 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国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生活。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不遵守法制的事发生: 我们常常收看《今日说法》这个电视节目。知道了每年的“12.4”定为法制宣传日。对法、法制及现行宪法有了一定了解。 “法”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中学生,常会涉及到《宪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末成年人保护法》等。你在平时的生活中留意过吗?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找出很多生动的事例来回答本课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情感目标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 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出现的原因 (1)思想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主观上: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3)客观上: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1)践踏人权: ①大批党政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②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法律名存实亡: ①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②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 (3)社会秩序遭破坏: 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而陷于瘫痪。 ②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 (4)民主制度遭中断: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 吸取“文革”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措施 (1)法制建设方针: ①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内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平反。 (3)加紧立法工作: ①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制定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 3.成就 (1)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3)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制度建设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政党建设 1982年,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民族工作 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基层民主 (1)依据: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表现: ①改变干部任免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②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③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如“海选”制度。 1.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6月至10月初,全国红卫兵收缴的现金、存款和公债券达428亿元,黄金118.8万余两、古董1 000多万件,挖出所谓“阶级敌人”1.66万余人,破获“反革命”案1 700余宗,从城区赶走“牛鬼蛇神”3 900多万人。红卫兵抄家时,还私自批斗、抓人,甚至私设公堂、滥施酷刑、打人致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野蛮践踏,国家民主政治严重倒退。 2.1980年8月下旬,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你认为该怎样回答? 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某村依法定程序对村委会主任进行海选,贯彻村民自治、村官民选、村事民管,从而使干群关系融洽,经济在稳定中迅速发展。有人认为“这种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步的体现,是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观点() A.正确,对村委会进行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 B.错误,将村委会主任选举与人大代表选举混为一谈 C.正确,村委会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进行海选体现了广泛的民主 D.错误,对村委会主任的海选不是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但它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 【答案】B 2.(2011·广东增城一模)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谁敢反对毛主席,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文革”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3.(2011·广东增城一模)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由题干时间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4.(2011·江苏南通模拟)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953年这一时间。A项于1952年底已经完成,C项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制定,1953年一五计划建设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B项正确。 【答案】B

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9.21 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了政协的地位和性质;改北平为北京,定都北京。确定国歌国旗。 1949.10.1开国大典 1954颁布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1956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66-1976十年文革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80 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 1981 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982 修改完善宪法,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82 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 “一国两制”成为指导方针 1987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992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7 香港回归 1999“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1999 澳门回归 中国外交 50年代提出三大政策“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最先在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 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1 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2 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 中日建交 1979 中美建交,自此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出现建交热潮 2001 加入WTO 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反恐外交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归纳“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 (3)归纳总结我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能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民主法制制度破坏殆尽,“文革”后如何恢复发展民主法制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难点: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法制已被破坏殆尽。学生对于“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难以理解,而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原则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更不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治”与“法治”,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垂法而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法制思想,但是,在专制主义的时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法只是他们手中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已,而实质只能是君主的“人治”。西方近现代,所实行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专政的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教学重点】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 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

专题四 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型:新课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课标导学】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基础梳理】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北京) 背景:①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探索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内容:(1)依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的变化。(2)任务:①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②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③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活动能够“”;④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意义:是探索中国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1976年),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政府负责人;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 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和《》,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家的政治工作一度处于徘徊的局面。邓小平同志的《》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2.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思想: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政治:停止使用“”的错误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实现了政治路

2019-2020年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2019-2020年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任务: 共同探究的问题: ①“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哪些严重破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主要成就? 需要掌握的重要历史概念: ①“文化大革命”②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课导入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是什么?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怎样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情况。 新课学习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板书)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板书) 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出示自学提纲: (1)时间、地点:(板书) (2)主要内容:(板书)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破坏的概况,理解“文革”期间由于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重建与完善的主要成就,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三、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及教师补充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B重点难点 重点:1982年宪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依法治国 难点:“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C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垂法而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法制思想,但是,在专制主义的时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法只是他们手中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已,而实质只能是君主的“人治”。而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法律才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却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同来了解。 【复习提问】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讲述内容】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的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己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把所谓"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可见,“文革”发生主要是由于党对国家形势的认识犯了主观上的错误。错误之所以能出现并形成全国规模,显然与当时的制度有关,要防止类似问题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人和制度。而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制度,要把人放在制度中 (2)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

新中国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制定人:时伦香第六单元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 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必修一21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岳麓版必修1)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及教师的讲述,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归纳“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成就和不足之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通过新时期党、政府有关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有关事实认识到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文革”使我国的各方面建设都遭到严重的伤害,尤其是民主法制建设,它的教训我们必须认真汲取。而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则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 难点:“文革”发生的原因;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平稳并迅速的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民主法制;“依法治国”可以使我们少犯或不犯类似“文革”的错误。 三、教材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教学要点:(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2)“文革”中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事实。 第二目: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教学要点:(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依法治国”思想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最新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备课资料]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人教版)》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周明学 2011、9、30 课程标准: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践踏:乱踩,摧残。) 1、表现: (1)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断(民主制度遭破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未召开;民主党派机关被封,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2)包括宪法在内的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法律制度遭破坏)打、砸、抢、抄、抓、斗等。 典型案件:刘少奇冤案 (3)各级合法的党政领导机关被非法夺权,陷入瘫痪(合法机构遭破坏) 起点:上海一月革命 结果:一元化的革命委员会取代之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1968年上海首先发起一月风暴夺权运动,由群众组织夺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各级政府的权力, 组织一个效法巴黎公社的大民主政权机构,由张春桥命名为上海人民公社,以后在毛泽东 的支持下,全国各地效仿,纷纷夺权,各地组织的新政权名称并不统一。毛泽东认为上海 公社的名称不好,发出了“最高指示”:“还是叫革命委员会好”,于是这半句“革命委员会好” 成为全国必须遵守的法律,全国各级政权,从省一级到工厂、学校的政权机构全部改名为 革命委员会。 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方式,取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分别,合为一体,人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有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和“工宣队”、 “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组成(全称为《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主要 是进驻机关、学校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人、贫农、下中农的代表)。在这种机构中,干部由 于熟悉业务,一般负责日常业务,工农兵代表掌管大政方针,群众组织代表维护本单位下 层人员的利益。到了文化革命后期,工农兵代表逐渐撤出革命委员会。 1978年宪法进行修改,第五次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于1979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各级人民政府。至此这种特 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终告结束。 2、教训与启示: 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制度的因素。 (1)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存在弊端 如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 启示:必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要健全党内民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专断等。 (2)社会主义法制存在弊端 如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等 启示: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确保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