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教育目的章节练习

第四章教育目的章节练习

第四章教育目的章节练习
第四章教育目的章节练习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材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

5.()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6.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7.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实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9.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10.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性质

D.教育目的

1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12.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13.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14.“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5.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的目的。

A.全民教育

B.社区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16.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8.“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9.()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学目标

B.教育计划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2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涤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21.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即促进受教育者的(),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A.个性化

B.社会化

C.科学化

D.个性自由发展

2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2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

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26.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就是“()”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A.社会环境

B.儿童自然

C.儿童礼会

D.社会影响

27.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等教育

D.终身教育

2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

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2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30.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B.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C.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D.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31.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32.素质教育是面向()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3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3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

B.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利益需要C.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D.卢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36.素质教育是促进()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37.()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38.体育是以()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3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4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41.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2.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43.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44.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45.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

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美育

46.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A.思维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

C.想象能力的培养

D.实践能力的培养

47.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48.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A.直接美育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49.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A.陈述式

B.例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5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51.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它具有强制性。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家庭教育

52.培养学生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3.()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54.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55.“美育”一词最早是()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墙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

56.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57.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B.小学教育内容

C.小学教育方法

D.小学教育目的

58.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培养目标

B.考试

C.小学教育目的

D.教学内容

59.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规律。

A.政治经济文化

B.遗传

C.儿童身心发展

D.教育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___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_______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___,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______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_______的制约。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_______。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_______的关系。_______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而_______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7.教学目标是_______。

8.教育目的的制订受制于_______。

9.教育目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阶段社会具有鲜明的_______。

10._______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1.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_______和_______。

12.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

13.劳动技术教育是_______。

14._______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_______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_______,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_______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6.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_______。

17.教育目的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它本身是分层次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_______。

18.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_______、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方面构成。19.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_______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孔子和孟子把教育当作实行“德治”“仁教”的工具,提出培养_______和感化_______的教育目标。

21.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培养_______的教育目的。

22.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23.“社会本位论”以_______、涂尔干、凯兴斯泰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24.“个人本位论”以_______、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

2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社会需要与_______的辩证统一。

26.我国的教育目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_______学说作为理论依据。27.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_______和_______,是坚持政治思想舅顺、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的规定。

28.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_______与_______相统一的教育。

29.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______为重点的教育。

30.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_______和_______的价值取向问题。

3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_______,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2.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_______的;二是_______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3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_______,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_______。

34.教育目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_______的关系。

36.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_______的能力、培养学生_______的能力、形成学生_______的能力。

37.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具有_______的新一代人才。

38.马克思认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_______。3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意义。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

3.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简述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5.运用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作的考察,简要阐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6.简述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演进。

8.劳动技术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什么?

9.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10.简要说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1.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观点。

12.为什么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四、论述题。

1.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2.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你认为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多次变动。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请你根据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分析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会有变化。

4.一次,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

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

一、选择题

1.C2.、B3.D4.B5.A6.C7.A8.A9.A10.D11.C12.A13.B14.B15.C16.D17.A18.D19.D20.A 21.B22.C23.D24.D25.C26.B27. B28.D29.C30.D31.A32.B33.A34.D35.B36.A37.C38.C39.C40.1241.C42.A43.D44.A45.C46.B47.C48.B49.D50.B51.C 52.D53.C54.A55.C56.D57.D58.C59.C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2.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社会性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5.培养目标6.普遍与特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7.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8.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9.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1.出发点,归宿12.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13.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14.创新能力,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15.生产劳动16.教育目的17.教学目标18.美育19.创造精神20.君子、小人21.绅士22.政治、经济、文化23.柏拉图24.卢梭25.个人的自身发展26.关于人的全面发展27.建设者、接班人28.全面发展、因材施教29.创新精神30.个人本位,社会本位31.出发点.32.认知,情感33.根本特点,质量标准34.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35.普遍和特殊36.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37.创新精神和能力38.社会条件39.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简答题

1.(1)教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者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2)教育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学习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3)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4)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2.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3.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实际上,每个统治阶级都是通过它的代表人物或国家机关提出它的教育目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人们既然希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4.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必须由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的这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5.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考察,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历史事实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可以认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这包含三层意思。第二一,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第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

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实质上是这种矛盾的反映;第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但这还要走很长的历史道路。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决定我们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6.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要求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成其为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主张,个人应当为社会而生存、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乐意为社会做贡献。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为社会的人。

7.(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具体情况如下:①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④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①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第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8.(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9.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具体如下:(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虽然有较明显的主观性,但是一个合理的教育目的总是要受客观条件的最终制约,接受社会发展的最终检验。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应有它的客观依据。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订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10.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完成一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11.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历史上各教育学家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对教育目的亦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以及“调和”论。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目的的根本追求。其主要观点是: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②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③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以完善人的“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并规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的观点表现得也不尽相同。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的思想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凯兴斯泰纳、孔德和涂尔干等。其主要观点有:①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3)“调和”论。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其主要观点是:①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②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极权主义的工具;③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

12.素质教育之所以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主要原因如下: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

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四、论述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或“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和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我国教育也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

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现实中,在某些受教育者身上,的确存在与社会发展需要逆向或异轨的个性化要求。对于这种所谓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2.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制定的。

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

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②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在诸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所以,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3.(1)教育目的的制订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4.在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素质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由于艺术教育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它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在促进人的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上多少生动的事实证明,好的小说,好的电影、电视,好的歌曲,好的绘画,好的戏剧,如果和家庭、学校、社会大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会在培养年青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及具有丰富高尚的情操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艺术教育同素质教育一样,同一般的文化教育有联系,但有区别。它们是有质的差异的两回事。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学会正确处世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旁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教学难点: 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举例子。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6课时)教学过程 一、通过讨论什么是教育目的,引入课题 问题讨论: 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教育目的”一词的?你们来到学校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学校要把你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归纳总结: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知识要点: 1

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掌握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浏览P59小资料2-1,了解幼儿园体、智、德美等方面教育的具体目标)(二)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 有别于学校教育,幼儿园教育目标把“体”放到了第一位,原因是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 2.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让学生浏览P43书上的结构图,初步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四)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分别从时间范围、教育目标指导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但是不论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来看,

PMP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项目整合管理 1.项目整合管理是指( )。 A.识别和选择项目的资源配置方案B.平衡相互竞争的项目目标,如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C.协调项目管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D.以上都是 2.下列关于行政收尾和合同收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项目或阶段结束时都要进行行政收尾和合同收尾 B.行政收尾和合同收尾都需要进行产品核实,都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更新组织过程资产 C.合同收尾通常在行政收尾之后进行 D.整个项目通常只需要做一次合同收尾和一次行政收尾 3.对项目管理各过程,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根据管理层的管理偏好来执行项目管理过程 B.在各项目的管理中同等程度地加以严格实施 C.经验很多的项目经理可以凭直觉就决定不采用某个项目管理过程 D.项目管理团队必须考虑每一个项目管理过程,并决定其具体实施水平 4.以下哪个是结束项目或阶段过程的工具与技术( ) A.项目管理信息系统B.偏差分析C.分析技术D.挣值管理 5.在结束项目时,项目经理需要审查什么信息,确保所有项目工作都已完成,确保项目目 标已经实现( ) A.待验收的可交付成果B.待移交的可交付成果C.项目管理计划D.以前各阶段的收尾信息 6.以下哪个文件授权项目经理为开展项目活动而动用组织资源( ) A.项目章程B.项目管理计划C.项目工作说明书D.项目文件 7.以下哪个是结束项目或阶段过程的输入( ) A.可交付成果B.验收的可交付成果C.核实的可交付成果D.移交的可交付成果 8.对于外部项目,谁负责提供项目工作说明书( ) A.项目启动者或发起人B.高级管理层C.客户D.项目经理 9.以下哪个不是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的工具与技术( ) A.专家判断B.会议C.变更控制工具D.项目变更评审 10.对于在完工前就提前终止的项目,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调查和记录提前终止的原因( ) A.结束项目或阶段B.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 C.制定项目管理计划D.适用于项目所处阶段的具体过程 11.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发起组织为何要对商业论证进行定期审核( )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就是。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理念 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A.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B.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指导作用 C.导向作用、推动作用、评价作用 D.推动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4.目标即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生孵出为达到该目的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A.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长的期望 B.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学科要求 C.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D.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学习目标 6.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教学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7.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 A.教学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8.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队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了。 A.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B.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D.可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的 9.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是。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0.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是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1.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是方面的要求。 A.劳动技术要求 B.德育 C.智育 D.体育 12.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是。 A.劳动技术要求 B.德育 C.智育 D.体育 1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属于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4.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知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是。 A.德育 B.智育 C.劳动技术教育 D.体育

最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4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 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 56 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 承和发扬; 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 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 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在社会交往中, 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 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 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5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 族政策,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 义教育, 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丰富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 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 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教育; 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 “四个 维护” (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 国统一)原则;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 心力、凝聚力。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6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认识中华和各民族 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知道党和国家的民 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 学 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 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从 历史的、 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 进一步认识党和 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探讨,在思想和 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评阅说明: 1.阅卷前务必认真研究试卷并讨论评阅说明,以减少评阅误差。 2.考生答卷时出现的错字、别字,每个扣0.5分,在所在题内扣,扣完该题分数为止(作文除外)。同一个错字、别字反复出现,不重复扣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不舍昼夜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 (1)C (2)评分要求:抄写要求准确、工整、规范。 评分等级可分为三等:书写具备三个条件,可为一等(1分);书写不足三个条件,可为二等(0.5分);书写出现错误,不得分。 (3)A (4)B 6.(1)①shù②jī(共1分,每空0.5分) (2)D (3)B 7. (1)不足:①画线词语意思相近;②词语堆砌、累赘;③意思重复;④不够简明。(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活动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活动指明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 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依据 (1)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3)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所组成的。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 力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多元的,是一个近期的目标,,也是在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的。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为什么要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呢? (1)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3)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4)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积极性,是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去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 (2)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明确利益,增强责任感。 三、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 (2)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意识 <1>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 代的需要。 <2>要增强法律纪律意识。这是现在社会中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 要的意识。

识字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识字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龄初期的儿童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必须先识字,由字才能构成词,当儿童的记忆里储存起一定数量的字词后,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或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识字是发展儿童书面语言的一种手段;识字的目的是为阅读和作文打下基础。尤其在一二年级打好识字基础,才能顺利地实行阅读和作文。 为什么要先识字呢?这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字音与字形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字形复杂,结构多样,笔画变化多端。学习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读、写、记。汉字常用字有3 000多个。初入学的儿童如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难以进入阅读和作文。低年级是否要以识字为重点。这个问题从新中国建立后就一直存有不同意见。因为这其中有个识字量问题,总识字量定得不足三千,尤其是低年级识字量过少,就不能提早地实行阅读。过去较长时间学生语文水平不高是和低年级识字量过少分不开的。所以我一直主张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以识字为重点。 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儿童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为完成这个任务,在教学生识字的同时,还要培养识字水平。识字水平包括:汉语拼音水平、语音和字形结构的分析与综合水平、理解字词义的水平、查字典的水平等。学生具有识字水平,就能半独立或独立识字,持续提升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发展儿童的语言。识字是发展书面语言的必要条件,通过识字,才能学词、学句、学文。识字和发展语言是统一的。 识字教学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智力,提升儿童的思想理解,培养儿童的情感等。因为儿童的识字过程,一方面熟记字的音形义,一方面以字词为媒介,间接地理解世界,在学词、学句中丰富知识,提升理解,并在儿童记忆中以字词形式将理解的成果巩固起来。 如果全面地理解和完成识字教学的目的、任务,就不至于产生识字影响儿童语言发展、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等片面的看法和做法了。 二识字教学的要求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 2.教育目的. 、组成了层次不同的由抽象到具体的教育目的系统。 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4.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___的总规定或总设计。质量和规格 5.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_激励作用_、_评价作用_。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制”,它的颁布,宣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形 成;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性质的学制。癸卯壬子癸丑 7.洛克在《》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 目的论上持的教育主张。教育漫话教育个人本位论 8学生中心的教育学说主要以法国的________和美国的杜威为代表。卢梭 9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10.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途径。 1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 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等 人。卢梭杜威 1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 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和。孔德涂尔干 13.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 转变的思想。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自身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5.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 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规格基本要求 16.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__ __,其次是_ ____。 社会方面教育本身 17.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18.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9.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服务,必须与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 二、选择题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 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 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 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 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 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第一位是xx;( 1991 年11 月1 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xx; 第三位是xx;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

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XXXX之子XX天一。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 是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和规定。 1、从内涵分: XX教育目的和狭义教育目的 XX 教育目的: 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本章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目的,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总目的。 2、从形态上分: 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 性的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之目的和任务-20190718

家庭教育之目的和任务 张珏成 1、家庭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所有教育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今后能够融入社会、立足于社会。也就是说,培养社会需要的新生力量。这些新生力量应该具备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同时具有与社会协调的素质即品德,或者说是遵守现有社会秩序的品质。 家庭教育是广义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目的与广义教育目的一致,但目标有某种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有些家庭对孩子有更高期望,培养孩子的目标被放大成为“让孩子有作为、有出息、做一番事业、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等,这种目标一般都比较含混。 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家庭教育的任务密切相关,然而是不同的事物。前者指示方向,后者规定要进行的工作。 2、孩子的成长目标 毫无疑问,培养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实现。而广义教育目的之实现,需要孩子的自我教育目标与其一致。自我教育目标即孩子自己的奋斗目标。个人的成长目标与其他各种教育的目标不一致时,会极大影响教育效果。反过来,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成长过程的人生规划、个人努力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需要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建立或者获得。 显然,一个人只能自己建立他的人生奋斗目标,只能自己制定他的人生规划。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一个人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形成这方面的认识。这方面的认识属于人生观、人生智慧的内容,也是人生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单纯外部教育并不能完成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能力和素质培养。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将外部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个人教育或者自我教育,即孩子自己从人生经历的得失成败、活动环境以及各种信息中的学习,在个人的奋斗过程、人生规划和奋斗目标两个方面都起重要作用。 的确,孩子自己可以自觉或被迫地培养自己的生存本领、努力改进自己的生活。这里面包括了培养素质和能力、建立人生目标和规划等各种教育内容。但是,完全依赖孩子自己去理性地建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规划,这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有极高要求,不仅要很好的先天悟性,还要有恰当的成长过程和人生阅历、还要恰巧遇见高人给予点拨。 3、外部教育之任务的差异 外部的教育集中于个人素质和能力,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这些教育对孩子的个人奋斗、成长过程有一定作用。如果外部教育能够触动、激发孩子自己去建立人生目标、制订人生规划,那么,外部教育也在人生教育方面发挥了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要点与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要点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1、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2、狭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考点:明确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 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 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4、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倍尔、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二)社会本位论 1、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2、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3、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4、代表人物:德国的诺笃尔普、凯兴斯坦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三)文化本位论 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自觉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 代表人物:德国的李特、斯普朗格 (四)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和美国的杜威。 考点:对各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做把握,不仅要知道有哪几种教育目的观,还要能明白每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 (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b )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 a )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4、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5、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a )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6、“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d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8、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培尔 9、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d )

第四章 教育目的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 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答案:C.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B. 人的自然发展学说 - C.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 D. 马克思关于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答案:D. 马克思关于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答案:C.教育目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答案: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答案: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 A. 智育等于教学 B. 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 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 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 答案:B. 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性功能的( )。 A.文化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答案:C.发展功能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 )。 A. 教育实验的热潮 B. 教育改革的实践 C. 素质教育运动 D. 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 答案:C. 素质教育运动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 A.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 B. 城市与农村想结合 D.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A. 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 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 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各年段教学任务

浅谈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及各年段教学任务 刘丽平 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要想上好小学语文课,首先教师要十分明确新课程标准对自己所教学段的目标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我把各年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四项内容,下面我就各年段对以上四项任务的不同要求做详细阐述。 一、低年段 1、识字与写字: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2、阅读: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3、写作: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4、综合性学习: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二、中年段 1、识字与写字: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4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5万字。 3、写作:要求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课内习作每学年15次左右。 4、综合性学习: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高年段

精选--学习教育学章节练习试题第四章.docx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 、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 D 、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 、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 A、教育无目的论 B 、社会本位论 C 、科学本位论 D 、个人本位论 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 占优势的基础上” ,这一观点是( A)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 、科学本位 C 、社会本位 D 、个人本位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D)。 A、哲学观念 B 、人性假设 C 、理想人格 D 、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 6、(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 、教育政策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标 7、我国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 、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C)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 、健全品德素养 C 、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 、追求人生情趣和理 想境界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B) A、智育等于教学 B 、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 、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 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C)。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目的 考点一:教育目的概述 1.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的规定性。广义是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概念应用概念应用群体制定机关 教育目的理论术语个人 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府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考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

考点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制定者的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四: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考点五: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同是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考点六: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幼师教学目的与任务

幼师舞蹈教学大纲--幼师舞蹈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幼师舞蹈教学目的与任务 舞蹈是幼师的必修课程之一。舞蹈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艺术勾当,它是颠末提炼和加工,以人体的造型和有节奏的动作为首要手段,来表现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在幼师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现代人文化生活和自娱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对于幼师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精神文明程度,陶冶美的气节,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身体和精神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幼师舞蹈教学的目的 幼师的舞蹈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舞蹈的内涵和音乐及表显露原形式,应反映丰富多彩的民主社会主义和现代生活的实际。经由过程舞蹈教学,提高幼师学生的舞蹈素养和精神文明程度,使其具有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 (二)幼师舞蹈教学的任务 1.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懂得人体美和动作美的概念,明确幼师学生舞蹈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舞蹈的素材,能够按人体基本勾当纪律和舞蹈的表现纪律做动作组合及跳集体舞蹈; 了解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特点,学习具有典型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及动作素材。 2.进行形体和舞蹈素质的基本训练 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舞蹈基本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 3.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与方法,造就幼儿舞蹈的组织指导能力; 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具备阅读和再现幼儿舞蹈教材的能力,并能自学、记录和初步创编幼儿舞蹈; 掌握幼儿舞蹈教学方法,能讲解示范舞蹈动作和组织领导幼儿舞蹈勾当。 4.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树立为幼儿教育事业办事精神,热爱儿童, 刻苦学习; 造就学生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精神以及创造性、表现力和活泼兴奋的情绪,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陶冶美的气节,造就文明行为,提高检定力和文化艺术素养。 幼师舞蹈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是经由过程课内外以及社会实践勾当共同完成的。: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管理员3号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412012-02-24 收藏字号:加大减小 文/余立峰 一、《标准》名称作了适当的调整 原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名称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同时与高中《标准》分离。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更加符合实际与时代要求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三、修订稿在几条课程理念方面做了以下强调: 1、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

最新第四章 教育目的资料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 ⑴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 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⑵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⑶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⑷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⑸中小学教育目的实现的最基本途径就是(教学工作)。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学校教育的目的国家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 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校应该达到的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3.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和结果,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 行动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 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②激励功能: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③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益,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4.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⑴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 ⑵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 ⑶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

第四章幼儿园环境创设练习题

第四章幼儿园环境创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活动形式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语言环境、运动环境、劳动环境和(C ) A.精神环境 B. 保育环境 C. 游戏环境 D. 教育环境 2.从幼儿的生活、安全、活动和交往的需求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B )、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A.物质环境 B.生存环境 C.精神环境 D.游戏环境 【知识点】第四章幼儿园环境第一节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环境定义、特点及分类 【出题机率】3【题目难度】2(5为非常高,或非常难) 【分析】本题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幼儿园环境分类的熟悉程度,特别考察从活动形式来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分类的熟悉程度。从活动形式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语言环境、运动环境、劳动环境和游戏环境;从幼儿园强调保教结合,保教并重这一特点来分,幼儿园环境又可分为保育环境和教育环境;从幼儿的生活、安全、活动和交往的需求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生存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从幼儿园潜课程的结构及特征来分,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空间环境、组织制度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从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主要类型来分,幼儿园环境可分为生活活动环境、游戏活动环境和学习活动环境。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具有操作性、启发性、引导性、( A )和针对性。 A.丰富性 B.教育性 C.开放性 D.一致性 【知识点】第四章幼儿园环境第二节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活动区域材料选择及投放要点 【出题机率】4 【题目难度】2 (5为非常高,或非常难) 【分析】本题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考察对活动区域材料选择的理解程度。选择活动区材料时要关注材料的品质和数量,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以及活动的内容进行投放,使材料的投放具有操作性、启发性、引导性、丰富性和针对性。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幼儿园活动区创设原则有: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B ) A.共生性原则 B.共同发展原则 C.经济性原则 D.审美性原则 【知识点】第四章幼儿园环境第二节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活动区创设的原则 【出题机率】4 【题目难度】3 (5为非常高,或非常难)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概念: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原则; 2、理解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性极其具体内涵、目标的层级分解方法; 3、识记、理解幼儿园的双重任务的特点; 4、理解并能运用幼儿园教育的八大原则的理论分析幼儿园教育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2、幼儿园教育的八大原则的理解极其运用。 ◆教学难点: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极其分解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 1、调查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内容安排 2、课前预习幼儿园八大原则的涵义 ◆教学时数: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直接导入新课,讲解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作用,介绍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幼儿园教育目的。 【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它有何作用? 1、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 总体要求,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和"定向功能",指引着教育过程的方向,使教育行为成为有意义、有秩序的的活动,避免或矫正教育行为的盲目性和机械性。此外,教育目的还具有"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 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阅读并思考】 1、学生阅读教材P43:《幼儿园工作规程》摘要。 2、思考: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在体智德美方面有何具体 要求?这些目标是否可以直接落实到幼儿园的活动中了? 二、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比较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说说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容和表述各有何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制定 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