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物理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关系;

了解高中物理及高考概貌,了解初高中学习脱节点,明确衔接与学法要领;

着眼高中三年乃至一生发展,激发科学情感意志,启迪理想信念。

授课内容:

一、物理学研究什么?有什么用?

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及运动规律的学科。物质运动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分别为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运动。

2.物理包括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组成部分。高中力电两大块必考,后三块任选一。学好力学是关键。

3.物理与其他学科关联

4.物理与人类社会进步——物理化学支撑的信息时代和生物世纪;

5.物理与个人发展——新一轮高考改革超80%名牌大学要求选考物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物理知识及其思维方法将受益终身。

二、高中课程与高考

初高中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与解斜三角形;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与截距;

二次函数(图象最值顶点,斜率变化等);解析几何曲线斜率与变化率,极限与微分思想。

三、高中物理难学吗?

具体到抽象——概念重深入理解,“记”不管用;简单到复杂——规律应用分析难。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穿,不点也穿;定性到定量,标量到矢量,公式加图象,数学不习惯,而且跟不上;课堂容量加大,进度较快,需要自律自省自学。

四、高中物理怎么学?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

1.持之以恒的课前预习习惯;

2.咬文嚼字,注重理解的阅读习惯;

3.认真听讲,做笔记的习惯;

4. 独立作业,做题“三多”的习惯;

5.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6.勤观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优化学习方法

1.着力“三基”,弄清概念规律方法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概念——为何引入,如何定义,物理意义,本质内涵,适用外延,相关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物理量遵循的运算规则等;规律——适用条件和范围,解决什么问题,使用注意事项等。

2.强化训练,把课本渗透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技巧

整体法与隔离法,假设法与类比法,等效法与对称法,极限法与特值法,极值法与临界法,图解法与图像法,微元法与求积法等思维技巧。

小题大做,大题选做,真题多做,难题少做,怪题不做,错题重做,多题一做;每天多做一道题,三年累积见功底

3.提前补习数学,为跨越障碍提供支持

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函数及其图象,截距和斜率,极限思想。

4.质疑意识,批判精神,探究学习,实践至上;科学精神的核心在创新

例题

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 …通过的路程都是1米,能肯定它是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S2,高为h。将这样的两个

某圆台体积为V,大小底面积分别为S

1

台体相对倒扣紧密粘接,放在水容器中,与容器底部密切吻合(无

水渗入连接界面),水面略低于圆体的上表面。已知水密度为ρ,质

量1kg的物体在地面的重力为gN。求:两个台体受到的总浮力

举重运动员将杠铃高举不动,“举力”是否做功?若不做功,举重人消耗大

量体能,这些能量“跑”到哪里去了?是否违背能量守恒关系?

人上楼时,消耗了人体部分能量,人体重心升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加。实现这个能的转化,是因为台阶对人脚鞋底支持力N做了功?

通电的滑动变阻器和螺线管的磁效应有何不同?

第2课时

数学知识的准备直角三角函数

一、知识点回顾

1、锐角∠A的三角函数(按右图Rt△ABC填空)

∠A的正弦:sin A = ,

∠A的余弦:cos A = ,

∠A的正切:tan A = ,

∠A的余切:cot A =

2、填表

3、在Rt △ABC 中,∠C =90゜,AB =c ,BC =a ,AC =b ,

1)、三边关系(勾股定理):

2)、锐角间的关系:∠ +∠ = 90°

3)、边角间的关系:sin A = ; sin B = ;

cos A = ; cos B = ;

tan A = ; tan B = ;

cot A = ;cot B =

二、巩固练习

(1)、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1、在△ABC 中,,900=∠C 13,5==AB AC ,则cos B 的值为

2、在Rt ⊿ABC 中,∠C =90°,BC =10,AC =4,则______tan _____,cos ==A B ;

3、Rt △ABC 中,若,900=∠C 2,4==BC AC ,则tan ______=B

4、在△ABC 中,∠C =90°,1,2==b a ,则=A cos

5、已知Rt △ABC 中,若,900=∠C cos 24,13

5==BC A ,则._______=AC 6、Rt △ABC 中,,900

=∠C 35tan ,3==B BC ,那么.________=AC 7、当角度在?0到?90之间变化时,函数值随着角度的增大反而减小的三角函是 ( )

A .正弦和正切

B .余弦和余切

C .正弦和余切

D .余弦和正切

8、在△ABC 中,,900=∠C sin 2

3=A , 则cos B 等于( ) A 、1 B 、23 C 、22 D 、2

1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1、在Rt △ABC 中,已知∠C =900,∠A=450则A sin =

2、已知:α是锐角,22

1cos =

α,tan α=______; 3、已知∠A 是锐角,且______2

sin ,3tan ==A A 则;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P 点的坐标(?30cos ,?45tan ),则P 点关于x 轴对称点P /的坐标为 ( )

A . )1,23(

B . )23,1(-

C . )1,23(-

D . )1,2

3(--

(3)、解直角三角形

1、在下列图中填写各直角三角形中字母的值.

(4)、实例分析

1、一个物体A 点出发,在坡度为7:1的斜坡上直线向上运动到B ,当30 AB m 时,物体升高 ( ) A 730m B 8

30m C 23m D 不同于以上的答案

2、一船向东航行,上午8时到达B 处,看到有一灯塔在它的南偏东060,距离为72海里的

A 处,上午10时到达C 处,看到灯塔在它的正南方向,则这艘船航行的速度为( )

A 18海里/小时

B 318海里/小时

C 36海里/小时

D 336海里/小时

3、如图,河对岸有铁塔AB ,在C 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向塔前进14米到达D ,

的高。

4、如图,A 城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A 城的正西方300千米处,以每小时107千米的速度向北偏东60o的BF 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千米的范围内是受这次台风影响的区域。

(1) 问A 城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

(2) 若A 城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那么A 城遭受这次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第3课时

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理论、方法、仪器总结归纳

1. 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而且贯穿测量过程的始终。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从误差来源看,误差根据其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①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实验原理不够完备、实验仪器精度不够或实验方法粗略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基本特点是:实验结果对真实值偏差总是具有相同的倾向性,即总是偏大或偏小。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

② 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偶然误差的特点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等。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有:多次实验取平均值。通常将足够多次数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取为该待测量的真实值。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①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即绝对误差

真实值测量值-=?x ,

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

②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x ?与真实值0x 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1000??=x x η。相对误差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

③ 对于两个测量值的评估,必须考虑其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大。

2. 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误差所在位。

(2)有效数字位数的判定方法:

① 从左往右数,从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数到右边最末一位估读数字止。

② 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可以采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如=cm 0735.0

cm 21035.7-?,有三位有效数字。

③ 以从左往右第一个不为零数字为标准,其左边的“0”不是有效数字,其右边的“0”是有效数字。如0.0123是3位有效数字,0.01230是4位有效数字。

④ 作为有效数字的“0”,不可省略不写。如不能将1.350cm 写成1.35cm ,因为它们的误差不相同。

3. 测量的错误与误差(以长度测量为例)

测量的错误与误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错误是应该也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即无论你想什么法子都不可能没有误差,只是误差的大小不同而已。

(1)测量的错误是人造成的。尺的放置和怎样读取结果是有一定规则的,按规则进行是正确的,不按规则进行就是错误的,测量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按规则测量这是人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测量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2)任何一个被测物体都有自己一定的尺寸,即都有各自的真实长度值——真实值,我们用尺去测量得到的结果称为测量值,真实值是唯一的,而测量值可以是多个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关系到两大方面:

① 与仪器(即尺)有关

② 与人有关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测量精确也好、准确也好,都是有误差的精确或准确,都是相对的精确或准确。例如:用最小分度值是厘米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cm ;用小分度值是mm 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mm ;用最小分度值是百分之一毫米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百分之一毫米,相对而言,最小分度值越小测量的误差也就越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误差。例如选用制作精确的尺,估读认真细心些,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这从两个方面来达到。

① 一般来说,同一把尺上不同部位的刻度间距不可能绝对均匀,可能会有轻微的不均匀现象。多次测量时,应该尽量用尺的不同部位来测量,如果刻度有轻微的不均匀现象,就可能某几次测量结果偏大,而另外几次测量结果偏小,取所有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就可以使偏大偏小相互抵消一些,从而使误差相应地小些。

② 因为测量需要估读,而估读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在多次测量中,可能某几次估读偏大,而另外几次估读偏小,取平均值会使偏大偏小相互抵消一些,从而使误差相应地减少些。

计算平均值时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原测量结果有效数字是几位,取其平均值的数,有

效数字也取几位,若多,则四舍五入;若少,则补零。

4.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1)课本对近似数,有效数字的定义与说明。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从上面说明与定义,结合数字,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① 数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精确数和近似数。

如(1)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2)我校有26个班级,其中一班五十三人,其中出

现的数据是精确的,叫做精确数。再如:(3)14.3≈π(4)这本书的长度大约为14.72cm 。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在这些近似数中,如14.3≈π,3.1这两位数字是准确的,末尾数字“4”是估计的,不准确。再如14.72中的1、4、7是准确的,而末尾数字“2”是估计的,不准确。近似数大致有这两类,一类是“计算时”四舍五入得到的,如14.3≈π,再一类是测量得到的,如这本书的长度大约为14.72cm 。

② 测量与记录结果

如测量长度、质量、时间等的数据,在记录时应带上单位。如一位同学测数学课本宽为14.75cm 。倒数第二位“7”是十分位,所对应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mm ;倒数第一位是百分位,估计值,体现出测量的精确程度,在使用工具测量时,测量记录结果可以估计到最小刻度后一位。

③ 有效数字的认识

如(1)“1.235”这个数中有效数字为1、2、3、5。(2)0.001 200 350 00这个数中有效数字为1、2、0、0、3、5、0、0、0共九位,有效数字是这个数从左边第一位不为零的数字起,到这个数末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

④ 精确数位的认识

给你一个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从三个方面精确数位:(1)精确到万位等,(2)精确到万分位等,(3)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例如我国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有1295330000人。(1)精确到万位,写为129 533万。(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写为91030.1?。再如013578.0。(1)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写为0.014。

(2)精确到万分位,写为0.0136。

⑤ 两类特殊数的认识

第一类:“阿拉伯数+汉字”。如:1.2万

第二类:“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如:8106.9?。

有些数在四舍五入取近似数时,需要精确到哪位时,就用上面的这两类。如④中的两个例子。

⑥ 三组概念的比较与认识

第一组是“精确数”与“精确到哪位”。“精确数”是一个数,它不是四舍五入得到的,它本身是一个准确的。“精确到哪位”是数位,通过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而到哪位。如hand 由4个字母组成,这4是精确数,如1.278精确到百分位写为1.28,通过四舍五入法得到,

这个数是不准确的。

第二组是“精确到哪位”与“哪位准确”,我们已经明确了“精确到哪位”,而“哪位准确”是指四舍五入得到数的非末尾数字,都是准确的,只有末尾数字不准确,如1.278中1、2、7是准确的,末尾数字8不准确。

第三组是“精确数”与“近似数”,精确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是准确的,与实际相符的数,而近似数是“四舍五入”得到的数。

5. 几种常用的实验仪器

(1)刻度尺

① 刻度尺:刻度尺又称米尺,常用米尺的最小分度为1mm ,量程不等。

② 注意事项

<1> 米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待测物,避免视差。

<2> 测量起点不一定选在“0”刻度线,只要操作尽量简便即可。

<3> 毫米以下的数值靠目测估读一位,估计至最小刻度值的1/10。

<4> 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要进行重复测量后取平均值。

(2)秒表

① 秒表的构造

<1> 外壳按钮:使指针启动、停止和回零。

<2> 表盘刻度:如图所示,长针是秒针指示大圆周的刻度,其最小分度一般是0.1s ,秒针转一圈是30s ;短针是分针,指示小圆圈的刻度,其最小分度值常见为0.5min 。

② 注意事项

<1> 检查秒表零点是否准确。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读数作修正。

<2> 实验中切勿摔碰秒表,以免震坏。

<3> 实验完毕,应让秒表继续走动,使发条完全放松。

<4> 对秒表读数时一般不估读,因为机械表采用的齿轮传动,指针不可能停在两小格之间,所以不能估读出比最小刻度更短的时间。

(3)电压表与电流表

① 直流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 ~3A ,内阻一般在Ω1以下(毫安表的内阻一般在几欧~几十欧)。直流电压表的量程为0~3V ~15V ,两个量程的内阻分别约为Ωk 3和Ωk 15。

② 注意事项

<1> 机械零点的调整:在不通电时,指针应指在零刻度的位置。

<2> 选择适当量程:估算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指针应偏转到满度的31

以上。若无法

估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则应先选用较大的量程,再逐步减小量程。

<3> 正确接入电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在电路中,两种表都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4> 正确读数:根据所选量程的准确度,正确读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5> 注意内阻:电流表和电压表一方面作为仪器使用,同时又是被测电路中的一个电阻,实验中没有特别要求时,一般不考虑它们的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但在有些测量中,不能忽视它们的内阻对被测电路的影响,如伏安法测电阻等。

高初中物理衔接 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高初中物理衔接,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发表于:2006-11-27 00:32:12阅读:121 中学物理的现状是,物理学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下降,主要是以前的中考物理占90分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将物理与政史地生化并列只有会考,结果只要ABC;在高中也一样,物理化学生物的合卷,尽管物理所占分数比化学生物多,但物理科在高考中要承担起对能力考查,所以在合卷中本来较难理解的物理卷通常较难,但考试的评价是所得总分的多少,又高考特点是一定量的考生无法做完全部试卷,考生在无法完成全卷时多数选择的是先放弃物理题,有的甚至在高一学得不顺心时从高一年开始放弃学习物理。这样物理教师的地位又再度受到影响,其实,物理在科学能力中的作用特别的大,特别是在科学思想、探究精神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物理教师要自上而下研究自己的学科,提高物理学科在中学业的衔接,确实将学生物理思想培养上来。 认识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生活,我体会要做好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这些困难不是老师自己本身,而是制度起的,来自领导、家长和其他学科的同事们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引起不同的单纯分数的评价。 困难一: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解释。学生确实难学,多数学生的思想准备不足,能力要求准备不足,特别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高一年就要用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于要应用向量计算、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但配套教材中的数学根本还没有接受到,以致在老师上课时认为学生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下一听就懂,但由于数学能力的不同学生在自己做时却无法得到做法。这样的第一次按高中要求的考试成绩一定要让学生接受,但这些家长和领导不一定能理解,这样只用每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而不看学生的发展趋势,方法是否适应。 困难二:给学生补习语文数学等综合知识。高初中的要求的差距太大,让学生无法很快接受。初中多数要求是知道、了解、定性等而高中物理能力要求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这种跨度这么大的要求是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很快地接受,每个学生是否在进入高一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能力基础呢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过程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补充全面知识,如语文的审题、数学的计算,还有一部分物理先用而数学还没教的,如三角函数、向量(物理中的矢量)等。本来物理课时就不足,要再停下来补充一些其他科的知识确实是难上难。 困难三:学生不学物理怎么办。高考的合卷,理化生的合卷出发点是好的,但物理在当中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钻空子的可能,也造成对物理的忽视。物理在小综合卷中承担起能力要求的考查和区分学生程度的任务,能完成这种任务是题是中档是最好,而大量中档是的出现使物理试卷的难度加大,学生在做题时时效性不好,很多学生针对性地将物理题放在最后做,并在时间不够时首选放弃的是物理科的题目。新课程中的物理可能会好些,省对会考要求已经出台,这个出台必定引来高考仍要文理分科,有可能理科中的理化生分开考试,这样特别是理科学生就不能不学物理了。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使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

平衡状态,因而问题较为复杂。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整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稍加复习和总结,就能很轻松得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逻辑强,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一些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初中升高中衔接-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合力与分力 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一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之间是等效替代关系. 二.力的合成 1.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同一直线上的力合成,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即可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求合力. 3.互成角度的两力F 1、F 2的合成 ①作图法:选定合适的标度,以F 1、F 2为两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即为所求.根据标度,用刻度尺量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任意分力的夹角φ. ②计算法:若以F 1、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后,F 1、F 2夹角为θ,如图所示,利用余弦定理得合力大小 2212122cos F F F F F θ=++ 合力F 方向与分力F 1的夹角φ ,121sin tan cos F CD OD F F θ?θ == + 【讨论】 a .若θ=0°,则F = F 1+F 2 ;若θ=90°,则2212F F F =+,若θ=180°,则F = |F 1-F 2|; 若θ=120°,且F 1=F 2,则F = F 1=F 2. b .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 1-F 2| ≤ F 合≤ F 1+F 2,当两力夹角θ在0~180 范围内变化时,两分力大小一定时,F 合随两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c .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分力. (4)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该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依次类推,求完为止.也可以先正交分解后合成的方法.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反之,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F 1 F 2 F O θ φ A D C 2F 4F 3F O F 5F 6F

初高中生物衔接教材

初高中衔接教材. 生物 第一章细胞 学习目标: 1.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结构、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2.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学习过程: 一.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 二.细胞的结构 生物几乎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和植物的差异很大,那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到底一样吗?仔细观察下图,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 比较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总结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知识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cellmembrane)、细胞质(cytoplasm)、细胞核(nucleus),细胞质里有线粒体等。(细胞质中的这些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细胞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有细胞壁(cell wall),细胞质里面有大的液泡和叶绿体等。液泡内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很多种物质。 【小辞典】 细胞壁是一层透明的薄壁,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动物细胞则没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极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细胞壁。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粘稠物质。 细胞核近似球形。 线粒体呈圆柱形。(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 叶绿体呈椭球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实际用】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人类食物中的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素”,有清理肠道的作用。 细胞液中的单宁有涩味,柿和石榴的果实中单宁,单宁在制革业中有重要作用,能使动物的皮革变成柔软的皮革。 细胞液中的植物碱各类很多,有些植物碱在医药上十分重要。如玛啡、麻黄碱等植物碱是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 甘蔗、甜菜的细胞液里含糖量很高,因此,人们用甘蔗、甜菜来榨糖。 【想一想】

初中升高中衔接

初中升高中衔接很重要 家长:孩子即将升入高中,如何让他顺利过渡?高中的学习无论从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上看,都是初中无法比拟的。在高中学习中,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能力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孩子没有充分的思想与心理准备,不了解高中新课程的特点,很容易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 想要顺利过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注重知识对接。避免完全沿用或全盘否定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树立发展意识。孩子上了高中后,除了拥有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外,还要有发展意识,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这种意识,这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包括近期的、远期的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高中对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较高的要求,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孩子,缺少压力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进入高一后他们一时无法适应。 从本周开始,高一新生将陆续背起行囊开始军训。对于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很多孩子不知所措,“听说高中会很辛苦,所学的知识比以前更难了,我现在心里特别没底儿。”一位刚考入沈阳一中的学生如是说。另一位刚刚考入120中学的女同学说:“我已经借来了高一的物理课本,先熟悉一下,省得到时候跟不上。”记者采访中发现,不仅学生自己对高中的生活心存忐忑,他们的父母也跟着着急上火。 别太看重入学排名 记者了解到,有的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入学排名,并且部分学生对排名很介意,他们表示成绩偏后会很难过,挺有压力的。对此,沈阳一中高级教师金萍老师认为:“中考时学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考生分差不大。一些学生成绩低些,说明学习习惯上可能有些毛病,例如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等等。高中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会留意每个学生学习习惯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修正。中考已经成为过去,每个高一新生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针对一些孩子利用假期报班提前学习高中课程,金老师表示理解但并不赞同:“假期补课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可能会对高中正式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再说孩子还是应该放松一下的,因为高中的学习生活将会很累。” 从“填鸭式”到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习将直接面临高考,竞争激烈,学习负担和压力明显加重。金萍说:“相比初中阶段,高中的教学内容密度会陡然增加,尤其是理科知识会比较难衔接。对此,高一新生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锦州渤海大学附中高一班主任崔婷婷建议:“新高一的同学要树立起一种学习意识、高考意识,做好承受压力、经历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同时,高中要分文理科,学生要尽早做打算,尽量不偏科但学习也要有倾向性。”

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摘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能够构建起学生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桥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去分析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高中衔接;策略 不少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内容,一时难以进入学习状态,造成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磨灭了向科学进军的睿智,消退了向科学领域探索发现的热情。为此,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构建起学生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桥梁,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区别,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高中教师需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对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梯度和问题层次结构,将初中升高中的难度和能力台阶适度降低,保护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热情。初中物理很多都是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学习较为容易,过程相对简单,很多都是静态物理过程的观察与分析,而高中物理则要对物理的概念深入理解,对物体运动的规律严谨地进行表述;同

时,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运动过程以及影响因素,需要较强的逻辑性,显得较为严密。 例如,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只需要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样的判断就可以了;而高中则要分析力为什么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要分析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又比如,初中时关于路程和速度以及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速度的定义则是简单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高中物理不仅表述路程与速度的比值,还要强调物体运动的方向。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学选好切入点,实现由初中知识向高中知识的过渡,让学生既能够消除陌生感,又能够理解和应用。 二、有效填补知识空白,学会应用数学工具 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与高中数学没有做到合理的交叉与衔接,不少物理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处理需要运用高中数学的知识,而不少学生所掌握的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滞后于物理教学内容要求,造成学生学习和应用方面出现的空白,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这就要求高中物理老师一方面与数学老师做好配合,根据物理教学需要,由数学教师适当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物理,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强应用能力。或者物理教师直接向学生补充相关的数学知识,更有针对性,在不增加

初中升高中衔接-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要点:
.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合力与分力
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一
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之间是等效替代关系.
二.力的合成
1.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同一直线上的力合成,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即可将矢量运算
转化为代数运算求合力.
3.互成角度的两力 F1、F2 的合成
①作图法:选定合适的标度,以 F1、F2 为两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即为所求.根据标度,用刻 度尺量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任意分力的夹角 φ. ②计算法:若以 F1、F2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后, F1、F2 夹角为 θ,如图所示,利用余弦定理得合力大小
F ? F12 ? F22 ? 2F1F2 cos? 合力 F 方向与分力 F1 的夹角 φ , tan ? ? CD ? F1 sin?
OD F2 ? F1 cos?
F1
φ O
F C θ A F2 D
【讨论】
a.若 θ=0°,则 F = F1+F2 ;若 θ=90°,则 F ? F12 ? F22 ,若 θ=180°,则 F = |F1-F2|;
若 θ=120°,且 F1=F2,则 F = F1=F2. 5F
b.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 ≤ F 合≤ F1+F2,当两力夹角 θ 在 0~1800
4F
3F
O 2F
F
范围内变化时,两分力大小一定时,F 合随两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6F c.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分力.
(4)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该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依次类推,求完为止.也可
以先正交分解后合成的方法.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反之,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前言

前言 三十余年前,编者初上讲台教高一物理时,一位从事高中物理教学三十多年的老前辈对我讲,初高中物理关联不大,许多中考物理拿高分的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调至深圳后,编者除中途改教了几年初中科学,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高中物理,特别高一物理难学。为什么初高中物理反差如此之大呢? 与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总体上过于“直观”。初中物理的概念、规律,基本上都是简简单单地“从现象中来,到现象中去”,很少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为什么。如“透镜”一节,只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凸透镜对光会有会聚作用。如此“直观”、蜻蜓点水式教学训练出来的学生,遇到对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高中物理,自然会觉得好难好难。 然而,物理又是理科生无法绕开的一门基础学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编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一至十二章的总体编排顺序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大致相同,所选内容也紧密依托教材,但侧重点与教材不同。初中物理教师,单从第一章机械运动的5个小主题——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计时原理、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路程时间图像和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即能看出本书的定位与现行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学生在小学就学习了测量,但很少有学生想过测量是怎么一

回事。“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一节不仅明确地介绍了测量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单位换算的实质和方法。 转换法是物理学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常用研究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函数是对物理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数学思想,二者都是学习研究物理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计时原理”一节特别强调了函数和转换在计时工具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定量化的科学,“自然这一巨著是用数学符号写成的”(伽利略语)。要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就需引入坐标系。坐标系也是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数学工具。“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一节就是应用坐标系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图像在物理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路程时间图像”一节不仅详细地介绍看图方法,而且还通过“拓展题”介绍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时间图像”。 虽然抛体运动很多高中生都很难弄懂,但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即使不懂,也要看看。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渗透法'。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编者有感如此,在“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一节不仅引用了伽利略对运动相对性的经典表述,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抛体运动。 力学是高中物理很难很难的“冤大头”。“隔离体法”和“整体法”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分析 1、教材方面 (1)初中课本重现象,要求学生知道的内容多,需要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性分析少。 高中内容也是力、热、光、电。重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较为复杂抽象。 (2)初中物理难度小,趣味性浓。通过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高中物理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更加明显。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3)、中考试题避开偏、难、繁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的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使高初中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知识的认知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 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

想象假设、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题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 理现象模型。比如质点模型的建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放法。多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有局限性和不严密性,这些知识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比如初中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式。对学生高中物理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高中物理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振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学生抽象的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 空间想象力,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精品)初中到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物理)193

初高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物理) 专题一、初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比较 初中高中 研究对象 具体的个体 标量、一维空间 (初中速度即速率) 抽象的一般规律 矢量、二维空间 (力、速度等可非共线) 研究方法观察模仿类比思辨 常见方法 观察与实验法 物理模型法 猜想与控制变量法 类比方法 数学图像法 整体与隔离法 转换法 动态思维法 极限分析法 构建模型法… 【例1】 (初中)猎人用弓箭水平射击同一高度的树上的猴子,正当这个时候猴子发现了猎人,在弓箭射出的瞬间,它从树上跳下,但猴子在空中却被弓箭射中了,为什么? (提示:用参照物思考) (高中)A小球离地面高为H,以速度v水平抛出,此时与A处于同一高度的小球B点自由落体。(不考虑空气阻力) (1)若两小球间水平距离很远,求A小球落地时的水平射程X0 (2)若小球抛出点间距小于X0, 求两小球是否会在空中相撞

(3)若小球抛出点间的距离很大(>>X0)两小球每次落地后都会反弹,每次反弹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大小都不变(方向改变),求两小球最终是否会在空中相撞? (4)若已知两小球间水平间距为S,且2X0>S>X0,B小球改为以速度v2 从地面竖直上抛,若碰撞发生在B上升阶段,求v2的取值范围;若发生在B下降的阶段,v2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从以上两题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研究问题的异同: ①初中物理根据已发生的事件或过程探讨结论和规律——由“物”到“理”。高中物理更 加抽象,根据已知原理,判断运动过程,由“理”到“物”。 ②初中物理一般倾向于定性分析得出结果;高中物理较严谨,需定量分析判断(可能会有 分情况讨论) ③初中物理研究一般为单对象、单过程、平衡态;高中物理研究一般为单对象或多对象, 单过程或多过程,平衡态或非平衡态。 ④高中物理与数学结合的更加紧密。对数学思维要求要高;但注意,每一种用数学思维解 决的题,都对应着一种简单解法,这种简单解法就是利用物理规律,跳过数学,直接判断状态、过程,得出关系计算结果。这就是高中物理的——物理思维。 初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异同:

河北保定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

河北保定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 文档可编辑共129 第1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初中教材要求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教材分析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高中教材要求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套)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第一章如何学习高中物理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我们研究宇宙的代表人物。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的纳米技术,是在 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物理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2.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一)初中:浅显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1、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 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密度;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浮力 3、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能量和能 4、光: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 5、热学:包括温度、内能 6、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 (二)高中:1、加深理解: Example1:初中——只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高中——要知道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Example2:初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导线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高中——要知道怎么切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等规律有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 2、扩大范围:力学(42%)、电学(42)、热学(6%)、光学(5%)、原子物理(5%) (1)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 Example1: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 Example2: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2)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应定律。 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 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4)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5)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衔接点02 时间、位移和路程(解析版)

衔接点02 时间、位移和路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 2.时间间隔:指某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时间间隔用线段来表示.3.时间、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时刻时间间隔 区别(1)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 (2)时刻与物体的位置相对应,表示某一 瞬时 (1)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 (2)时间间隔与物体的位移相对应,表 示某一过程 联系两个时刻的间隔即为时间间隔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3.位移、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定义区别联系 位移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化,它是 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 有向线段 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 位置指向末位置 (1)在单向直线运动中, 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 大小小于路程 路程路程是质运动轨迹长度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 三、矢量和标量 知识点梳理

1.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时间、温度. 2.矢量:指的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位移. 3.矢量的表示方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矢量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矢量的方向. 4.大小的比较:标量大小的比较一般只看自身数值大小,而矢量大小的比较要看其数值的绝对值大小,绝对值大,则该矢量大. 5.运算规律:标量的运算法则为算术法则,即初中所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矢量的运算法则为以后学习到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 下方25m 的B点,以竖直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 A.25m,25m B.65m,-25m C.65m,25m D.25m,-25m 【答案】B 【解析】物体上升20m,由下降45m到达O点下方的B点,路程s=20m+45m=65m;初位置到末位置的距离为25m,方向竖直向下,所以位移x=?25m,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如下图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点运动到b点,则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初中升高中物理教材衔接知识点归纳总结13牛顿第二定律

衔接点13牛顿第二定律 1 【基础知识梳理】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 3、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2、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3、超重和失重 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1.如图所示,质量为2 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3 kg的物体B用轻质细线悬挂,A、B接触但无挤压。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g=10 m/s2)

A .12 N B .22 N C .25 N D .30N 【答案】A 【解析】剪断细线前,A 、B 间无压力,对A 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弹簧的弹力,根据平衡条件有: 21020A F m g ==?=N 剪断细线的瞬间,对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A B A B m m g F a m m =+-+ 代入数据得整体加速度为:6a =m/s 2 隔离对B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B B m g N m a -= 代入数据解得:12N =N ,故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 2.如图所示,小球从轻弹簧正上方无初速释放,从小球开始接触弹簧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和所受的合力的变化是 A .合力变大,加速度变小,速度变小 B .合力与加速度逐渐变大,速度逐渐变小 C .合力与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D .合力、加速度和速度都是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C 【解析】小球与弹簧接触后,受重力和弹力作用,开始重力大于弹力,合力方向向下,则加速度方向向下,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重力和弹力相等后,弹力大于重力,合力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上,与速度方向相反,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小运动。所以合力和

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的教学策略

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的教学策略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已成为高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几点认识。 1. 充分认识造成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原因 1.1 初、高中物理知识层次的变化特点。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体内容较少。学生们认为物理很简单。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前后联系紧密;经常需要对物理现象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高中物理概念相对抽象、复杂,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从“速度”到“加速度”,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就更困难了。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而且高中讲的物理规律往往牵涉到多变量的过程,状态,数字表达式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象来描述,而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运算中和图象中,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对数学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而高中一节课就学完,他们的困难可想而知。还有高中物理对实验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有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比初中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1.2 学生不同时期的思维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形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划分为青年初期,其实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生。他们对于高中物理的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压力。 2. 适当调整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

2020年中考物理特色专题 专题30 初高中物理衔接类问题(解析版)

专题30 初高中物理衔接类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际电流表和理想电流表、单摆摆动周期、平抛运动、斜抛运动、万有引力、电场力、凸透镜成像规律、磁力等问题,在初中阶段都没有量化的表达,有的只是定性的说明,但初中课程教学中,有的只是经过拓展学习,初步的达到了和高中阶段所学内容十分接近,在知识和知识简衔接处,用到一定的物理方法就完全可以达到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水平。在中考中,为了选拔能力素养突出的学生,物理试题的命制就会以初高中衔接知识为素材。所以毕业班学生多学习这些问题,中考成绩会更加突出。 【例题1】(2019山东菏泽)人类探索大空的奥秘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垃圾,为探究太空垃圾对飞行器造成的危害,科学家做了一个模拟太空实验:用质量约为1g 的塑料圆柱体代替垃圾碎片,用固定不动的大块铝板代替飞行器,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 的速度撞击铝板时,在铝板上形成一个比塑料圆柱体直径大好多倍且表面光滑的圆形大坑,如图所示,请你解释铝板上光滑圆形大坑的形成原因。 (物体的动能E K = 2 1mv 2 )。 【答案】见解析。 【解析】利用E K = 2 1mv 2 求出动能的大小,然后结合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即可。 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 的速度撞

击铝板时,产生的动能为 , 由以上计算可知,质量约为1g的塑料圆柱体以6700m/s的速度撞击铝板时,产生了巨大的内能,所以铝板上会形成光滑圆形大坑。 【例题2】质量可忽略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金属螺母,做成摆长为l的摆(如图所示),让螺母在竖直面内小幅度往返摆动,每完成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均为T=2π (g=9.8Nkg). (1)请你根据T=2π ,推测,螺母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的质量m是否有关________(选填“有关”、“无关”). (2)现有足量的细绳、大小相同的金属螺母,这些螺母有的质量相等,有的质量不等,写出验证你的推测的实验步骤(若有需要,可补充器材). 【答案】(1)无关(2)①取一段长度合适的细绳,用天平从大小相同的螺母中称量出质量不同的螺母;②把螺母系在绳子上,固定好绳子一端,用刻度尺测量绳端到螺母的长度; ③把螺母拉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螺母往返摆动的次数n,所需的时间t1;④换用其它质量不等的螺母,重复上面实验,记下所需的时间t2;⑤比较测量数据,得出结论。 【解析】(1)根据公式T=2π可知,其中π和g都是常量,因此螺母摆动的时间只与摆长有关;由于其中没有螺母的质量m,因此螺母摆动的时间与螺母的质量无关; (2)要探究螺母摆动的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就要改变螺母的质量控制摆长相等,步骤如下: ①取一段长度合适的细绳,用天平从大小相同的螺母中称量出质量不同的螺母; ②把螺母系在绳子上,固定好绳子一端,用刻度尺测量绳端到螺母的长度; ③把螺母拉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螺母往返摆动的次数n,所需的时间t1; ④换用其它质量不等的螺母,重复上面实验,记下所需的时间t2; ⑤比较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 【例题3】(2019贵州贵阳)体育课上,小明在同一位置用相同的力多次将足球踢出,发现足球斜向上飞出的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 初升高衔接存有哪些问题? 1.初中所学知识不系统。 因为初中“课改生”学习科学课后,所学知识不系统,知识储备 不足,使用知识的水平也较差,升入高中后,定量研究的多,不但有算 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使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 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2.初中和高中知识差度较大。 近几年,初中物理部分的难度降幅较大,高中教材虽有调整,但 因为高考物理内容及要求并未降低,这使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时遇到 极大困难。化学在初中的一部分知识是选修的,而在高中的基础教学中,老师则认为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这就使得我们的学习中出现了断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如何应对初升高衔接? 1.放慢进度 高中物理最重要、最困难、最基础的部分在高一的力学部分,高 一物理基础没打好,就会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物理学习。所以,要 学好高中物理,高一须放慢进度,适当降低要求,打好基础。同时培 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化学知识的跳跃性让很多学生在高中感觉化学难,所以我们在暑期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将高一的一些必备的,而初中却 忽略的知识实行补充,一点点的积累,做好基础的铺垫。 2.强化逻辑推理水平 刚升入高中,学生的逻辑推理水平不强,不善于使用代数法解题,往往只会死记公式,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在学习时应 注意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3.调整学习方法 升入高中后,常出现学生课堂上听得懂,课本也看得明白,但一 解题就出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透,综合使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水平还较弱。所以,学生在强化物理、化学概念、规律 的同时,对每一道习题都要认真完成,实在解不出来,能够相互讨论,讨论未果再找教师请教。 高中物理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 五个部分。 力学 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比 如说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再如,我们 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热学 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电学 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 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高中电 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 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 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光学 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 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