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案

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案

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案
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我是中国公民

5.1 我们都是公民

(共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

2、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

3、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初步形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理念。

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5.1我们都是公民

(板书)1、什么叫公民?课本P5(粗的黑体字)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板书)2、我国公民身份的确认

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

(板书)3、公民身份的内涵(即“作为公民意味着什么?”)

①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②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即“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

③享有平等的权利。

(板书)4、公民和人民有什么区别?

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内涵上:公民是法律概念,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外国人;

人民是政治概念,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敌人。

范围上:公民>人民

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广,除包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指全体社会成员;

凡是人民都是公民,而公民不一定都是人民。

公民中人民占绝大多数,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属于公民但不属于人民。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板书)二、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

阅读P7实践与评价:“个案研讨”,小组交流想法:

1、你怎样评价这个中学生的行为?

2、请谈谈你对“青少年如何关心国家大事,尽公民义务”的看法。

参考:1、这位中学生以行动关心当地存在的社会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作出反映,提出建议,就是我们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好榜样。

2、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要积极、主动,同时也要理性、有序,要掌握合理、文明、合法、有效的方法,不应仅凭感情和情绪行事。

小结:如何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

(1)要树立国家观念

(2)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3)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课外作业:P8创意方案:“我做合格小公民”行动方案设计

P9阅读与感悟:《公民责任就在眼前》

教学后记:

5.2 公民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1、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含义,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2、理解革命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

3、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难点: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教学方法:

情境研讨与讲授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导入:

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词拒绝。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

运用法律知识回答:

(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名誉权

(2)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人民法院会不会受理,并简述理由?

(1)你从这一案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

2、活动:情境认知——权利义务找一找

(1)学生欣赏探究园中的图文内容,了解需要探究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导航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照片和马克思语录理解正文内容;

(3)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一:上述情景表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需要履行什么义务?

问题二:你还能列举出我国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其他义务吗?

问题三:上述情景中哪些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些情景说明了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5)教师归纳:

3、教师总结分析: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是公民的义务?

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以什么形式规定的?其中,宪法规定的是公民的什么权利和义务?

(3)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一、公民的平等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三、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1、宗教信仰自由

四、公民的社会生活权利2、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3、妇女儿童权利

五、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4)结合案例进一步深化:

案件透视:1997年8月24日晚,河南省郑州市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肇事人为郑州市二七区公安分局局长张金柱,他在酒后逆行驾驶的情况下,不但把一个11岁的少年苏磊撞倒轧过腰部导致死亡,而且将苏磊的父亲苏东海撞倒后,与自行车一起卷到汽车底部,在路人一片“停车”的呼喊声中,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拖出1600米,造成苏东海重伤。此案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1998年1月12日,张金柱因恶性交通肇事逃逸罪被判处死刑。

思考:(1)张金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3)他要承担怎样的后果?

结合案例加以说明,明确公民的权利手法律保护,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一、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依法服兵役

4、依法纳税等

1、遵守社会们公共秩序

二、公民对社会履行的义务2、遵守社会公德

3、爱护公共财物等

1、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

三、公民对家庭履行的义务2、父母抚养教育未常年子女

3、赡养父母等

(6)结合案例进一步深化:

据《半月谈》报道,2002年7月24日,经北京人民检察院批准,刘晓庆因涉嫌偷税罪被依法逮捕。刘晓庆及其所办公司涉税案最近调查终结,自1996年以来,共偷逃税款1458.3万元。除追缴税款外,同时加收滞纳金573.4万元。司法机关将依法审理此案。

结合案例加以说明,拒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小结:珍惜权利,履行义务。

4、课堂作业:

(1)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是公民义务?

(2)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3)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教学后记:

5.3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第一课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教材分析:本框主要通过宪法规定的内容、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三个方面说明宪法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从思想上认识到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依法治国首先要

依宪治国。2、知识目标:识记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手段: 利用课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媒体应用: 多媒体

教学思路设计:

【讲授新课】:

板书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板书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兵役法》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环境保护法》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刑法》

[归纳分析]:普通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

[教师引导]:显然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将居于首要地位,是其他法律的母法。

[展示材料]:我国法律体系金字塔

板书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案例分析 法律导航:

[展示案例]:

2003年5月12日,沈阳市一名学生苏某在距离人行横道70米处横穿机动车道,到对面的公共电话亭去打电话,被驶来的汽车撞倒,受重伤。这个交通事故责任在谁?

未成年

保护法

根据沈阳市政府令颁布实施《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里“因行人违章发生交通事故,负事故的全部责任”的规定,也即,“行人违章,撞了白撞”,经有关部门调查取证,裁定责任在于苏某,故苏某要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学生思考]:苏某是否同意“白撞”这样的裁定? 苏某决定起诉,是否会胜诉呢?

[引领活动] :你说我说――大家说法

普通法律法规的内容不能和宪法相违背、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违宪而被宣布无效.

课堂小结: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课后探究:

辨析: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此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

一、教材分析:

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人格尊严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人格尊严权的认知较差,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中学生甚至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他人或自己的人格尊严。

2、学生的需要:学会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三、综合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材的需要收集案例、新闻,并制成课件。

2、编制小品《为什么会这样》

3、认真学习有关人格尊严的法律条文,收集法律依据。

学生:1、寻找发生在身边的有关侵犯人格尊严的事件。

2、查找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新闻前后导入新课

设计目的:通过新闻对比,引发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振动,从而为下文在法律上认识人格尊严打下基础。

2、引题识题:维护人格尊严

3、情境再现加深理解

4、合作探究:你来当法官

案件一: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

案件二:某网站举办“评选歌坛十大丑星”的活动

案件三:街头偶遇(小偷被打,中学生出面制止)

案件四:未经许可使用刘翔跨栏镜头作广告封面

5、新闻再评认识升华

师: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能从法律的角度,再次评析“韩国公司女老板”新闻。

设计目的:在达到前后互应的同时,让学生对事件的认识从表面、感性的认识上升到深层、法律、理性的认识。

6、大家话收获

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一样,都是至高无上的。人格尊严权,是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侵犯公民的这些权利,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计目的:以学生的收获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引言:

虽然我们尚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在学校里应该得到老师的同学的尊重;在社会上,应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小品表演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当以上的侵权事例发生的时候,甚至有更严重的侵权行为发生时,我们该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作为未成年人?

第一小组:老师的肖像权

第二小组:同学的姓名权

第三小组:老师、父母侵人格尊严权

第四小组:同学侵名誉权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团结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并加深学生的维权意识及维权的能力。

3、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四小组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人格尊严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肖像权、姓名权等,使学生很容易对其认识只限

于书上提及的权利,当出现笼统人格尊严权学生就不知如何判定了。

2、一方面维权意识薄弱是社会现状,较多老师或家长由于方法不当出现侵权行为,另

一方面我们又引导学生重视、维护自己人格尊严,怎么引导学生更好的维权?难道是法

律途径?

3、学生之间的玩笑话,如称某同学为“小黑”“猪猪”,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或

认为是昵称,或认为是侮辱,此类的情况往往让学生难界定。

附录:

1、新闻:广州一家韩国公司女老板,为了惩罚迟到的中方雇员,竟令中方雇员向她集体下跪,以满足她的虐待淫威心理。大多数中方雇员为了一份有限的薪水,做出了牺牲人格的尊严和民族气节而向恶人下跪的选择。这当中,只有一名从河南来的打工青年,毅然做出了辞职不跪的义举,令韩国女老板目瞪口呆,淫威之心顿减。这位河南打工青年的行动受到了所有知情者的高度称赞。很快,另一家中国公司破格录用了这位铮铮硬骨的男子汉。

2、四大案件

案件一: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教材P37)

案件二:某网站举办“评选歌坛十大丑星”的活动(作业本P18)

案件三:街头偶遇(小偷被打,中学生出面制止)(教材P39)

案件四:未经许可使用刘翔跨栏镜头作广告封面

(未经许可使用跨栏镜头,刘翔为肖像权索赔125万)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第三节:隐私与权利

【教材分析】

本框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引出隐私、隐私权的含义和法律保护规定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隐私的概念;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阅读法。

【教学过程】

1、人人有隐私

活动一: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写出你认为属于隐私的事?为什么是隐私?

活动二:情景故事----隐私既是丑事吗?

提问:(1)隐私就是丑事吗? (2)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处理?

结论:隐私是我们不愿透露并且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涉及个人的很多方面,如电话号码、身高、收入等,不可将隐私等同于丑事;丑事一般指违反道德或触犯法律的事,它们涉及公共利益,不属于隐私。同学们要认清隐私不是丑事,我们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但是现在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有很多隐私被泄露。有时我们想隐,别人却不让你隐。

2.、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课后作业

写一篇小心得——“是爱?是侵权?”

内容:生活中常常有老师或者父母拆开未成年学生、子女的信件,他们强调这是因为他们有教育、保护我们的责任。你是如何看的呢?

【板书设计】

隐私和隐私权

一、人人有隐私

隐私的含义

隐私的内容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隐私权的含义

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维护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使同学们了解受教育权的内涵,知道我国宪法关于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理解教育对公民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解受教育是公民的饿一项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义务。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探究分析能力;培养用已有知识论证自己观点能力;初步培养维护自己受教育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同学们懂得去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增强社会责任感,能自觉树立起为祖国的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重点:知道受教育权的内涵

难点:受教育既是基本权利又是基本义务的原因

课间听音乐《校园的早晨》

一、导入:

1、刚才我们听的音乐是校园的早晨,里边讲述了我们现在读书的美好时光,但是现在,尤其是西部的一些偏僻的山村,有些未成年人因为贫穷或其他的原因未能接受教育。

2、师:展示(大眼睛)她是谁?在哪里看过(录音)[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4f12479318.html,]

师:她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求,“我想读书,我要读书”,这是她的梦想,小女孩的梦想能实现吗?(能)板书标题: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师:希望工程不仅给受帮助对象学费,而且还会捐赠文化用品、衣物、书籍等。从苏明娟的例子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A: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生B:每个公民受教育权都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师:非常正确,从苏明娟的例子中,我们知道了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这就是受教育权(引出受教育权的概念)。

受教育权: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师: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什么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说说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导入:古稀老人上大学

2001年教育部作出规定,进一步放宽参加高考的条件,取消年龄和婚否的限制。结果当年全国就出现25岁以上

的考生16265人,最大的73岁,实际录取25岁以上学生1924人,其中50岁以上的2人。据《南京晨报》报道,2002年全国年龄最大的考生、73岁的汪侠老人9月9日开始上学了,汪侠今年的高考成绩为213分,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为旁听生,与该校临床医学5年制的新生一起上课。

各抒己见:汪侠老人为什么要参加高考,重回课堂?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人活到老、学到老,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不分年龄大小。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老师在一次很偶然的看到了这样一则报道,心理很不是滋味,感觉酸酸的,下面同学们也来看看吧。请欣赏(播放录像:一根稻草,两种命运)

师:一根稻草,紧紧栓着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最终,妹妹上了大学,并进入了外企,年薪十万,而姐姐呢?只能目光空茫的盯着门前的这颗老树,抓阄是多么无奈的选择啊!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个人发展有什么作用呢?[来源:学*科*网]

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从公民的自身发展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板书:从公民的自身发展来看:受教育是基本权利)国家以一系列的宪法和法律予以规定,展示法律条文(学生齐声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来源:学科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四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十一条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来源:学科网ZXXK]

3、受教育是一项基本权利,可当这种权利受到威胁时,我们该怎么做?下面有一件事情,老师想让同学们出出主意,听听你们的看法:(出示父子算术图)

问:假如你是这个儿子,此时你该怎么办呢?(生:各抒己见,大多认为要维权,劝爸去读书。)[来源:学|科|网][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4f12479318.html,]

师:同学们的做法是对的,可这个儿子却听从了他父亲的话去做起了小买卖,他能拒绝上学吗?为什么?(有不同意见吗?)(出示幻灯片)

师:对。他不能拒绝,因为受教育也是我们的一项义务。受教育为什么说是一种义务呢?[来源:学|科|网]

4、曾经有记者到西部的山村做一个采访,和放养娃有一段简短而又又引人深思的对话:

(出示记者和放羊娃的对话)问:听完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生各抒已见)

师:听完这段话,老师也陷入了深思,难道生活就这么简单吗?难道他们就甘于这种落后吗?他们不甘心,不甘心这种落后,也不甘心这么简单的轮回,可苦恼的是,她们却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个更好的轮回(生设计轮回)

(启示: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怎样为祖国作贡献这条线索来思考)

师:在轮回的设计中,同学们都认为为了公民自身的饿发展需要,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要接受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受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5、听一段关于日本的录音:思考:①这报道说明了什么?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有何感想。

师:西部要发展,离不开教育,中国要腾飞,更加离不开教育。我国有13多亿人口,这么多人口,离开了教育,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填一填这一等式:人口—教育=__________________,人口+教育= ______________。(男生女生可以进行一个即兴简短的比赛,看看谁说的多)

(生各抒已见)

师:只有教育,才能把我国从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经济的发展更加离不开教育。为此,我们树立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也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所以,从国家的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也是我国一项基本义务,(从国家的发展角度:受教育是基本义务)我国宪法和法律也作了相应的规定。(生:齐读条文)(出示法律规定)(齐读)

6、动动笔:书本探究园的案例研讨:小英该不该辍学打工

请对小英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假如你学校让你去做小英的工作,劝说她回学校完成学业,你会怎样做?(小组合作,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感想,并派代表说说本组的想法。)

7、师(小结):学了这节课,我们明白了受教育既是我们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们的一项基本义务,对于权利,我们要懂得去珍惜;对于义务,我们也要认真去履行。我想,只有大家都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并认真的履行了受教育的义务,才能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托起祖国的未来。

教学后记:

⒎2 维护财产权

一、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了解公民财产继承权的两种实现方式,

二、教学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智力成果权.[来源:学.科.网]

三、教学难点: 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第一课时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

一、教学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

二、教学难点:如何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不受非法侵害,如何理解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是受到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小组讨论.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公民个人,我国法律规定属于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有哪些呢

讨论:公民合法财产的范围:

一、财产所有权

1、什么是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图书资料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这个规定强调了合法性.

2、: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

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占有权:公民对属于自己的财产的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公民对财产的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公民对财产的收益权,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处分权: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即公民决定其财产的命运的权利.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两种形式

3、国家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

为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现实生活中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具体手段有哪些呢

我国法律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是最普遍的做法.[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4f12479318.html,]

当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时,公民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所有权,请求恢复原状,请求排除防害,请求赔偿损失等方式予以保护.

②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是最严厉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法.

课堂小结:

1、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

2、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3、国家法律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尚未真正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但我们也有财产权.未成年人的财产权主要是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的.结合课本58页图1、2、3 请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财产继承权

二,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1、什么是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财产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2、财产继承的方式

我国公民的财产继承权主要是通过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实现的.

(1)法定继承

①法定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进行继承.

②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来源:学。科。网]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③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P61

(2)遗嘱继承

①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生前可以立下遗嘱,将个人合法财产的全部或部分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数人继承.

②遗嘱继承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③我国继承法,遗嘱继承必须具备以下法定条件.

第一、遗嘱人必须具有立遗嘱的能力,并且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同时,遗嘱必须合法有效.

第二、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一人或数人,但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课本58页图3中的问题,张老伯可以把财产捐赠给他人,集体,国家吗为什么

(2)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

未成年人是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财产的所有权,

列表比较: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区别

三、我们的智力成果权

1、什么是智力成果权

(1)智力成果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

(2)、智力成果权包括什么内容?

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1)、著作权包括使用作品权获酬权

使用作品权:包括复制权、表演权、播放权、展览权、改编权翻译权。

获酬权:作者使用自己的作品或转让著作权获得报酬。

2)、专利权:指一项发明创造,即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出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权人授予的在规定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

3)、商标权:商标是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构成的一种标记。商标权是指经过合法注册后的商标专有权。

2、依法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公民当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课堂小结:

1、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2、财产继承的方式

3、我们的智力成果权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

目标: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内容标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本课授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向同学们展示图片:(1)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图片。(2)遵守课堂纪律和不安遵守课堂纪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不需要规则行不行?(让学生认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制度规则的重要性,知道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2 、认识正义和制度规则,道德规范的联系。

3、学会区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树立正义感和规则意识。

教学重点:

(1)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2)能区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教学难点:

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来源:学|科|网Z|X|X|K]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一)请同学们自学教材80一81探究园“情景研讨”的内容,并完成下例问题,在分小组(每4人一组)进行交流。

1 、你怎样看待杨南表哥凡事都要遵守规则的行为?

2 、有人说,是否遵守制度规则,只是个人的习惯和素质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

3、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你会遵守规则,哪些方面你又没有遵守规则?

(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体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从而培养规则意识。)

(二)、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82一83“心灵导航”第一二框的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

(1)社会生活是按照什么来运行的?

(2)为什么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制度规则?

(3)、正义的制度有什么作用,及目的是什么?

(4)、为什么不遵守制度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

(5)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道德的作用?

(6)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7)举例说明哪些行为是一般道德标准下的不正义行为?

2、学生对归纳情况进行交流,教师点拨

(三)请同学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下列案例

小麦新买的自行车被偷了,心理很不平衡,看到路边有辆新的自行车,于是撬锁把自行车骑走,被人发现后扭送派出所

1、案例中行为哪些是正义的行为,哪些是不正义的行为?

2、判断上述行为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四)请同学阅读教材81探究园的思考与交流,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争议的看法?我们现在还需要见义勇为吗?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作点评。[来源:学&科&网]

(目的:让学生知道要维持社会生活的正义,人们除了遵守制度规则以外,还应该遵守道德规范。)

四、小结:

通过学习知道:(一)

1制度规则和正义(1)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制度规则(2)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3)正义的制度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4,)不遵守制度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

2 道德规范和正义斗争(1)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异同(2)道德的作用于(3)正义行为(4)非正义行为

(二)、通过学习,知道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制度规则,正义的制度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它有效地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在日常生活中会辨别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教学后记:

8?2社会规则和正义(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做个有正义感的人”,请同学们看这一节课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懂得正义的四项基本要求。

2 学会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树立正义感和规则意识,学会做一个遵守社会规则的优秀公民。

教学重点: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难点: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学教材“探究园”中“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并完成下例问题。

1请同学们归纳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用铅笔作出标注。

(1)正义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3)未成年人怎样维护正义?

2 学生对归纳情况进行交流。

3 教师点评。

点评: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智)为,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84页实践与评价“我

思我行”中“你怎样选择”的内容,将自己的选择和选择的理由与小组的同学交流。每小组推选一人在班上进行交流,教师点评。

(目的让学生自我判断资金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则的要求,初步感知怎样做个有正义感的人。)

自学指导(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85一86页的“阅读与感悟”的内容,并把自己的感悟与同学交流。

自学指导(四):请同学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下列习题。

①公共汽车上,小偷的手伸向一个乘客的钱包,旁边有人高喊“抓小偷”②某些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利以权谋私③乘坐公交车的人逃票④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⑤罪大恶极的犯罪行为被勇于揭发检举

请回答:

(1).上述行为哪些属于正义行为?哪些属于非正义行为?

(2).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面对上述行为你会有什么感受?

(3).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可以做的有正义的事情(不少于3 例)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点评修正。

四、小结

1、知识结构

社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

会正义要求我们尊重规则

规正义的要求正义要求我们尊重自由

则正义要求我们承担社会责任

与做有正义感的人

正青少年怎样做个有正义感的人

2、收获与感悟

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了正义对我们的要求,使我们知道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该如何维护正义。

教学后记:

8.3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

一、创设情境导入:播放和欣赏甘苹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你说我说话“责任”:比一比:看哪一小组说出有关责任的句子最多?(设社会调查大展示:在一次社会调查中,同学们发现了很多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当这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不良现象集中起来时,大家颇为感慨。以下是社会调查中记录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

1)有些同学看到同学无辜被欺负,却视而不见,只怕招惹麻烦。

2)有些同学轮到值日时,出钱雇其他同学代劳,或是敷衍逃避。

3)有些同学考试经常作弊,甚至以技术高超为荣,沾沾自喜地“传授”给低年级同学。

4)有些同学看不起成绩不佳、家境贫寒的同学,不愿与他们交往。

5)有些同学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与在家务农的父母说话,嫌父母没地位。

6)有些同学花钱大手大脚,超前消费,相互攀比。[来源:学科网ZXXK]

……

(1)这些现象看似小事,与学习无关,却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小事中体现的社会责任。针对上述现象,分析我们应负的社会责任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分别是1)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2)劳动的义务(责任)

3)诚实守信[来源:学科网ZXXK]

4)团结友善

5)孝敬父母[来源:学§科§网Z§X§X§K]

6)勤俭节约

(2)在上述现象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点,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见闻。(设计意图:1、意在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反思青少年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2、社会调查本身是对社会负责的行为。)

师:每一种身份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请看

三、道义大看台:1、出示李学生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中国(见附录)学生讨论回答:李学生的行为是不是法律规定必须要做的?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他的行为有什么意义?2、你还能说出感到中国的人物吗?(设计意图:从具体的事例中让学生感受到道义上的责任心最能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光辉,及负责任的意义。)四、小品表演:《负起责任》(见附录)小品中的少年负起了什么社会责任?付出了什么代价?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出谋划策:(见教材)小陈该怎么办?你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你是怎么做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负责任要承担代价,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需要承担某些精神上的代价,还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

兴趣和利益)

六、名言赏析: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美]刘易斯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七、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我们为别人负责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负责,只有我们人人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人人都负起社会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

教学后记:

8.4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与个人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承担社会责任时经常会碰到责任的冲突,要学会责任的选择。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在责任冲突时如何进行正确的责任选择,提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负责任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和技巧应对社会责任,勇负社会责任,培养负责的精神。

教学重点:负责任的意义。

教学难点:责任冲突和责任选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责任冲突时要学会如何进行责任选择,勇于承担责任。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材料,理解负责任的意义,善于承担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负责任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和技巧应对社会责任,,勇负社会责任,培养负责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面临责任冲突时如何做出正确的责任选择,树立起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意识。

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一、人在社会中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说说,作为一名中学生,你都有哪些社会身份?

二、情境研讨,看课本96页探究园,《小敏的困惑》,问:小敏困惑了,是该救老奶奶还是去考试呢?

三、电影回放:《离开雷锋的日子》

(1)说起雷锋无人不晓,雷锋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学生畅谈你心目中的雷锋,你知道雷锋的什么事迹?(2)乔安山,雷锋的战友,耳染目睹雷锋精神,努力做象雷锋一样的人。《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了,乔安山救了一名被车撞倒的老人,老人被送进了医院得救了,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来了,将他当作肇事者,要求赔偿,老人也因医药费问题而装糊涂。

合作探究:在乔安山的故事里,你觉得都有哪些人有怎样的社会责任?

(3)如果没有人证明乔安山的无辜,如果交警抓不住真正的肇事者,乔安山该怎么摆脱困境?以后再碰到这种事情又该怎么办?

(4)你觉得乔安山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材料,提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负责任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和技巧应对社会责任,勇负社会责任,培养负责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责任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导入:

一、承接上节课的任务,由学生讲一讲收集到的有关负责或责任抉择的故事。

谈谈听后感悟。

二、读课本102页阅读与感悟:《面试》

思考:1、懂事长的面试题目是什么?

2、年轻人凭什么赢得了经理助理的职务?说明了什么?

3、如果是你,你也会经得起考验吗?

三、看图片,议一议,下列角色各有什么责任?针对司机开车,出示两则有关司机责任的典型故事。

[新华社发]香港一旅行团在埃及南部遭遇车祸40多人伤亡

2006年1月31日7点左右,在埃及南部红海旅游城市胡尔加达到卢克索之间的公路上,香港旅行团乘坐的旅游巴士翻倒在路边,造成14人死亡,约30人受伤的恶性车祸。车祸是因为司机超速驾驶,在这段路一转弯处因车速过快而翻车,目前伤员已被送往胡尔加达医院接受救治。

那天,阳光灿烂,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704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停在路边,用最后的力气提起手动车闸。

------把车门打开,请乘客安全地下车。

------将发电机熄火,,确保车辆与乘客的安全。

做完了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通过对比,谈感想,体会不负责任会带来什么影响。负责又是什么影响。

小结:负则责的意义,提高负责任的意识,勇于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践行-----你打算如何负起你的社会责任?

作为子女的我,我将……

作为学生的我……

作为好朋友的我,……

当我做值日时,……

当我在马路上行走时……

当我碰到陌生人向我问路时……

当我当上了人民解放军时.……

……

小结: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负责任的习惯和精神为将来全面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课后延伸: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来。[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4f12479318.html,][来源:学_科_网]

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如何很好的诠释对社会负责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负责任意识,如何指导实践,通过教学对学生是否足以影响到实际行动不得而知。

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