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选择题

A型题

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 宗气

B. 卫气

C. 元气

D. 营气

E.肺气

2.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E.营气 D.元气 E.荣气

3. 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防御作用

D. 气机

E.气化

4. 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

A.中气

B.卫气

C.宗气

D.元气

E. 营气

5. 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C.中气

D.元气

E.营气

6.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血脉

D.三焦

E.肝

7. 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A.精

B.液

C.血

D.津

E.气

8.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以上均不是

9. 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0. 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

A. 血能载气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 气能生血

E.血能生气

11. 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12.全身气机调畅最重要的环节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E.肺气宣发,亦主肃降

13.濡养脑髓和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A.精

B.气

C.液

D.血

E.津

14. 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A.心气 D.肺气 C.中气 D.肝气 E.脾气

15. 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16. 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17. 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

A.气逆

B.气陷

C.气结

D.气滞

E.气脱

18.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肝肾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精血同源

E.以上均非

19.中医关于“汗”的论述,下列不正确

A.阳加于阴谓之汗

B.肺主汗孔开合 C .汗为心之液 D.汗血同源 E.汗液的排泄通道称为“鬼门”

20.《灵枢·本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

A.营卫和调

B.卫气和利

C.营气和利

D.宗气充盈

E.元气充盈

B型题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2.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脱

3.气的上升不及而下降太过,称为

4.气的由里向外运动太过,称为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5.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

6.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

A.气虚

B.气脱

C.气滞

D.气闭

E.气逆

7.血虚可导致

8.大失血时可导致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9.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

10.水谷之悍气是指

X型题

1.气的生成过程中,尤其重要的脏腑是

A.心

B.肺

C.脾

D.胃

E.肾

2. 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

A.先天禀赋

B.后天饮食营养

C.自然环境

D.肺肾的功能

E.脾胃的功能

3. 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

A.固摄血液

B.固摄汗液

C.固摄唾液

D.固摄二便

E.固摄精液

4. 宗气的主要功能是

A.主管语言

B.温煦肢体

C.调节心脏的搏动

D.走息道以行呼吸

E.贯心脉以行气血

5. 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肝

B.胆

C.脾

D.胃

E.肾

6. 气血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A. 气能生血

B.血为气之母

C. 气为血之帅

D.血能养气

E.气随血脱

7. 卫气的功能有

A.温分肉

B.肥腠理

C.司开合

D.充皮肤

E.生津液

8. 津主要分布于

A.血脉

B.肌肉

C.皮肤

D.脑髓

E.孔窍

9. 液主要灌注于

A.骨节

B.脏腑

C.脑髓

D.肌肤

E.孔窍

10. “气随津脱”病理变化的形成原因包括

A.剧烈呕吐

B.大量泄泻

C.大量饮水

D.过用发汗方法

E.过用下法

填空题

1.上气海是指_______,下气海是指_______。

2.营气通过_______和_______而循行于全身。

3.气对血的关系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4.津液进入血脉之中,不仅化生血液,还起着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

5.《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_______乃居。”

6.气的运动称作_______。气的运动形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血为气之母,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8.宗气积聚之处,称为_______;测知宗气盛衰的部位,称为_________。

判断题

1.气的运动产生的变化称为气机。()

2.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3.元气根于肾,与脾胃无关。()

4.具有行气血、行呼吸二方面作用的气是营气。()

5.营气通过十二经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

6.营气和卫气正常协调,才能维持“昼精而夜寐”。()

7.耳之听力与肾精相关,与宗气无关。()

8.气的固摄作用太过则月经闭止。()

9.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中,以肝肺肾最为重要。()

10.中焦之汁是指津液。()

名词解释

1.气血津液学说

2.水谷悍气

3. 津血同源

4. 气为血之帅

5. 血府

简答题

1.气的生成来源有哪些方面?

2.气逆和气陷各属气的哪种病理状态?

3.治疗水肿时,行气与利水法同用,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4.怎样理解“精血同源”?

5.血的濡养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论述题

1.津与液在生理方面有何区别和联系?

2.试述精、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A型题

1-5ADECA 6-10DBDCD 11-15BCCAC 16-20DCCBB

B型题

1-5EDCEA 6-10CABAD

X型题

1.CD

2.ABCDE

3.ABCDE

4.DE

5.CD

6.BC

7.ABCD

8.ABCE

9.ABC

10.ABDE

填空题

1.膻中;丹田

2.十二经脉;任督二脉

3.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4.濡养;滑利血脉

5.精神

6.气机;升;降;出;入

7.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8.(上)气海;虚里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名词解释

1.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

2.指卫气,因其来源于水谷,其性憬悍滑疾,故称。

3.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能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称。

4.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主要体现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

5.即脉,因脉为血行之道,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称。

简答题

1.禀于父母,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气;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的水谷之精气;后天

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可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二者相辅,使人体之精不断充盛。

2.气逆为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不及的病理状态;气陷为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

下降太过的病理状态。

3.气能行津。

4.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二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

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而且藏于脏腑中的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脉中的血液不断输送到脏腑中充养脏腑之精。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之间互相滋生、互相转化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

5.面色红润、肌肉的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

等。

论述题

1.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津较清稀,流动性较

大,主要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对机体起滋润作用。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对机体起濡养作用。津与液的联系是:两者同源于水谷精微,同属于人体正常水液,相互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2.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生理上三

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化生、相互补充的关系。例如精血之间相互化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称为“津血同源”。病理上三者之间往往互相影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如“夺汗者无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则是临床治疗上的运用原则。

(完整word版)医门推敲(三)精气血津液神之气(下)

医门推敲(三)精气血津液神之气(下) 这节课,我们接着讲气,首先讲气的运动,我们明确一下气,气的运动,为气机。机有枢机、枢要、枢纽、关键、这样的意思。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所以说这个气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气机。而气化活动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那么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这四种基本的形式。位有高下,则高者下降,下者上升。气有营输,则营者溢出,输者纳入。故有高下营输的阴阳对应,就必然产生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这也是事物的辩证法。所谓升,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是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是指气自外向内运行。比方说,元气,自脐下即指气海向上运行,宗气自胸中,自上气海向下的运行,那么这就属于气的升降运动。白天是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体内,成为营卫的出入运动。白天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而夜间特别是在睡觉的情况下,我们说睡眠是阳要入阴,阴阳交合的这种状态,是睡眠的一种状态。如果阳入阴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失眠多梦不寐等等。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体内。既然运行于内,那么我们说阴虚盗汗,就是夜间卫气随营气运行于体

内运行发生了障碍。就是卫不入营,卫气没有随营气到达体内,即所谓阳不入阴。或者阳入阴出现障碍,这时候表卫不固,津液随毛孔而出,称之为盗汗。那么这种治盗汗的代表方剂是:如果以养阴为主,是“六味地黄丸”。若针对肌表下药,是“当归六黄汤”。即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当归。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对于阴虚来滋阴,从而治疗其盗汗。一个是卫阳迫津外泄,这个表阳情况用黄芩、黄连、黄柏来清热,黄芪来固表,来治盗汗。人体的浊气,自下而升是肺呼出自然界的气,体现肺气的宣发运动。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下纳入肾,体现肺气的肃降运动。下纳入肾,这是肾主纳气,对很多的一个老年性的虚喘、咳嗽,如果只针对肺下药是不够的,还需要补肾纳气。关于补肾纳气,在《医门,推敲》第一部第一个方子“老青龙汤”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将这个纳肾气的很多药,我们做了分类比较,能纳肾气很多药,沉香、冬虫夏草、磁石、补骨脂、肉桂等,都能纳肾气,这个下去可以看一下。人体之气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应统一的矛盾运动,虽然从某个脏腑的局部生理特点来看有所侧重,比方说肝气脾气主升,肺气胃气主降,但是整个机体的生理过程来看,升与降,出与入它们之间,必须协调平衡。比方说这个肝气主升,如果肝气主升,生发太过,就会出现肝阳上亢,这个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精 【目的要求】1.掌握精的概念、生成、功能。 2.了解精的分类。 【重点难点】1.重点: ①精的概念; ②精的生成和功能。 2.难点: ①中医学“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精”的区别; ②中医学精的多种含义.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充 养 人体之精以先天之精为本 得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培育 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精的生成先天之精 贮藏于肾 胎儿期,部分分藏于其他脏腑 藏于各个脏腑组织,化为脏腑之精 剩余部分,藏于肾中,充养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人体之精分藏五脏 但主要藏于肾中 精 的 贮 藏 精 的 施 泄 含义:即人体之精的利用转化、消耗和排泄 形式 分藏于各脏腑——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繁衍生命: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成生殖之精,藏于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濡养机体 脏腑之精可滋养各脏腑及其所属的形体官窍,以发挥正常的生理机能 肾精化髓以养骨充脑 化血 精生髓,髓化血 精可融于血 化气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后天之精化生谷气 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 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积精才能全神,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生命产生的本原 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运化而产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按来源 按分布部位:脏腑之精(指分藏于脏腑之中的精,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组成 按特殊功能:生殖之精(源于肾精由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合化而成,繁衍后代

精气血津液神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选择题 A型题 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 宗气 B. 卫气 C. 元气 D. 营气 E.肺气 2.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E.营气 D.元气 E.荣气 3. 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防御作用 D. 气机 E.气化 4. 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 A.中气 B.卫气 C.宗气 D.元气 E. 营气 5. 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C.中气 D.元气 E.营气 6.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血脉 D.三焦 E.肝 7. 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A.精 B.液 C.血 D.津 E.气 8.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以上均不是 9. 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0. 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 A. 血能载气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 气能生血 E.血能生气 11. 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12.全身气机调畅最重要的环节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E.肺气宣发,亦主肃降 13.濡养脑髓和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A.精 B.气 C.液 D.血 E.津 14. 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A.心气 D.肺气 C.中气 D.肝气 E.脾气 15. 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16. 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17. 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 A.气逆 B.气陷 C.气结 D.气滞 E.气脱 18.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肝肾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精血同源 E.以上均非 19.中医关于“汗”的论述,下列不正确 A.阳加于阴谓之汗 B.肺主汗孔开合 C .汗为心之液 D.汗血同源 E.汗液的排泄通道称为“鬼门” 20.《灵枢·本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 A.营卫和调 B.卫气和利 C.营气和利 D.宗气充盈 E.元气充盈 B型题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2.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脱 3.气的上升不及而下降太过,称为 4.气的由里向外运动太过,称为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5.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 6.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 A.气虚 B.气脱 C.气滞 D.气闭 E.气逆 7.血虚可导致 8.大失血时可导致

中医基础理论----第3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细目一精 要点一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1.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 (2)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 2.精的贮藏 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 3.精的施泄 一是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二是化为生殖之精并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要点二人体之精的分类与功能 1.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2)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3)脏腑之精:指分藏于脏腑之中的精。(4)生殖之精:源于肾精,由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合化而成,起着繁衍后代的作用。 2.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2)营养周身(3)化生血液(4)化生为气(5)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细目二气 要点一气的生成 肾为生气之根→先天之精气 脾胃为生气之源→水谷之精气 肺为生气之主→自然界的清气 要点二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与调控:生长发育、生殖;脏腑生理活动;津血生成、运行。 2.温煦与凉润:正常体温。 3.防御作用: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脏腑器官位置。 5.中介作用:感应传导信息。 要点三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统一。 4.气的运动规律及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1)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心肺位置在上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宜升;脾胃位置居中,为升降转输的枢纽。六腑以降为顺。(2)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要点四气的分类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相结合,共同构成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在功能活动方面,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制约的。它们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常反映在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都有赖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二者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推动;气属阳;“气为血之帅”。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滋润;血属阴;“血为气之母”。 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一)、气为血之帅,是指血在其生成及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 ①气能生血 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由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 ②气能行血 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有赖于A心气的推动,B肺气的敷布,C肝气的疏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 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流通不畅,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瘀血阻滞。故在治疗瘀血时,不但要用A活血化瘀药,还常配以B行气或补气、行气、降气

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③气能摄血 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常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气不摄血”。 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脉外,是依靠气对血的统摄作用。对于气虚引起的出血,治疗时必须用益气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气是活力很强的物质,容易逸脱,所以要依附于血和津液才能在体内存在。如果气失去依附,就会浮散无根而出现气脱现象。所以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在治疗上多用益气固脱之法。 临床上常见到大出血时,气亦随之而丧失,称为“气随血脱”,说明血为气之母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在性质、形态和功能活动等方面有许多不同,而在生成、运行和输布等方面,则又有不少共同之处,它们均来源于水谷精微,都能运行全身。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靠于气的运行,离不开肺、肝、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 如果有关脏腑气化功能失司,就可导致津液的病变,①或为化源不足,②或为水液的停聚,③或气虚不能固摄而致津液流失过多。 (二)另一方面,如果津液的停聚,也会阻碍气的流通,影响有关脏腑的气机;津液大量耗损,也可使气随之而散脱。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①都是液体,②都以营养,③滋润为主要功能。所以二者都属阴。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中的一部分,如渗出脉外,也就成为津液。由于津液和血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有津血同源之说。 在病理上 ①,如果失血过多或突然大出血,血管外的津液可渗入到血管中,补充血液容量;同时由于血管外的津液大量渗入血管内,则会导致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 ②严重的伤津脱液,也会影响血液的化源,则可见血脉空虚、津枯血躁之象。所以,在治疗上,①对于出血病人不宜使用发汗的方法,②对于多汗津亏的病人,不宜使用破血和放血的治疗方法。 《灵枢·五禁》说:“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四是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父母生殖之

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 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精的功能: 繁衍生殖: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于施泄 ││┬1、精的贮藏 ││└2、精的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生殖之精 │└(三)脏腑之精 ├第二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气的生成:┬(1)先天之气(元气) ←肾←先天之精←父母│││└(2)后天之气(宗气)┬①清气←肺 │││└②水谷之气←脾胃││└(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①气滞 │││├②气逆 │││├③气陷 │││├④气脱 │││└⑤气闭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气的运动产生的变化 │││└2、气化的形式【多选】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A.肺的呼吸功能 B.肾的闭藏功能C.脾胃的运化功能 D.肝的疏泄功能Key:A、B、C 【单选】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A.肺的呼吸功能 B.脾胃运化功能C.肾的闭藏功能 D.肺肾协调功能E.心的主血功能 Key:B.脾胃运化功能★ (按:脾胃为生气之源,更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

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

精气血津液神课后习题

“精气血津液神”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2.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3.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动气 5.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6.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 A.推动功能 B.温煦功能 C.固摄作用 D.气化 E.营养作用 8.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机 C.气的防御作用 D.气的固摄作用 E.气化 9.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 A.推动与温煦 B.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中介与推动 E.温煦与凉润 10.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 A.中气 B.营气 C.卫气 D.元气 E.宗气 11.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C.中气 D.元气 E.营气 12.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是: A.中气 B.营气 C.卫气 D.水谷精气 E.脏腑经络之气 13.与视、听、言、动的强弱关系最密切的气是: A.元气 B.卫气 C.宗气 D.谷气 E.营气 14.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血脉 D.三焦 E.肝 15.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 A.气机不畅 B.气结 C.气闭 D.气逆 E.气虚 16.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17.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肝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心肺肾 E.肝脾肾 18.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E.谷气 19.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是: A.宗气 B.谷气 C.卫气 D.元气 E.营气 20.一身气机的枢纽为: A.脾胃 B.心肾 C.肺肝 D.脾肾 E.以上均非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精 第二节气 第三节血 第四节津液 第五节神 第一节精 一、基本概念: 人体之精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有繁衍后代。 二、精的代谢: 1、精的生成、精的生成来源 2、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 (2)精的施泄:分藏于全身各脏腑,濡养脏腑,调控脏腑机能; 生殖之精,繁衍后代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生殖之精; 2、濡养脏腑; 3、化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4、化气:(包括先天之气、后天之气); 5、化神的物质基础。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2、脏腑之精 3、生殖之精。 第二节气 一、基本概念: 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高级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1、生成来源: 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构成了人体的一身之气。 2、相关脏腑功能: A 、肾为生气之根 B 、脾胃为生气之源 C、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升(自下而上)降(自上而下) 出(由内向外)入(自外向内)

气的运动意义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功能; 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流动,濡养全身。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以及互相联系和协调必须依靠气的运动。 脏腑之气运动规律 五脏: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 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 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肾相交。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a、气的运动受阻而不畅通时——气机失调; b、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气滞; c、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逆; d、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气陷; e、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气闭; f、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气脱; (二)气化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神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 A、元气 B、营气 C、宗气 D、中气 E、卫气 2、上走息道而下注气街之气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3、下列哪一项是“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4、六腑的气机运动形式为下列中哪一项? A、升 B、降 C、出 D、入 E、降中寓升 5、“气机”指的是: A、气的运动 B、气的变化 C、气的生化 D、气的功能 E、气化的机理 6、激发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是气的: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气化作用 D、防御作用 E、固摄作用 7、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气化作用 D、防御作用 E、固摄作用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气的作用: A、滋润 B、推动 C、气化 D、固摄 E、温煦 9、以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气称作: A、营气 B、中气 C、宗气 D、卫气 E、脾气 10、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肺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肺肝 11、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精 B、气 C、血 D、津液 E、阴 12、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13、与血液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藏是: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14、以下哪一项属于血液的生理功能: A、推动作用 B、固摄作用 C、气化作用 D、温煦作用 E、濡养作用 15、以下哪一项是生成血液的最主要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一、填空题 1. 精是人体生命的( ) 。 2. 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 ) 中。 3. 精是神化生的( ) 。 4. 气的运动称作( ) 。 5. 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简单地归纳为( ) 四种基本形式。 6. 气的运动保持正常状态,称之为( ) 。 7.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 ) 。 8.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 。 9. 元气是通过( ) 而流行于全身的。 10.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又称为( ) 海。 11. 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 ) 的运化功能。 12. 血具有( ) 和( ) 两方面功能。 13. 津液是机体( ) 的总称。 14. 津液有( ) 血液浓度的作用。 15.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 ) 和( ) 来完成的。 16.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 。 17. 神寓于( ) 之中。 18. 精、气、神三者称为人身之( ) 。 19. 气为血之( ) 。 20. 血为气之( ) 。 21. 大失血导致气的涣散不收,称为( ) 。 22. 精与血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 ) 。 23. 津液与血液之心互相渗透转化称为( ) 。 24. 神可以( ) 精与气。 二、选择题 ( 一)A1 型题 25. 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为( ) A. 先天之精 B. 后天之精 C. 肾精 D. 水谷之精 E. 生殖之精 26. 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贮藏于(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27. 肾精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依靠于( ) A. 肾阳推动 B. 肾阴滋润 C. 天癸促发 D. 脾胃运化 E. 肝气疏泄 28. 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 ) A. 精 B. 气 C. 血 D. 津 E. 液 29. 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哪组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 A. 心肝脾 B. 心肺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