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 ;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 ;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 ;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 ;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 a 1.

大xu e

zhi

d a o

道;

zh i sh a n zh i zh i e r

。知止而

hd u n(n g

后能安J 安而

z a i

mn g mn g d e 術-

德;

z a i

明明

hdu ydu dn g dn g e r

后有定;定而

hdu n e n g l u l u e r

后能虑;虑而

q i n

mn

z a i ; 在zh i

y u

h d u n e n g j n g j n g e r

后台匕

静J 静而

h d u n e n g d e w u ydu

台匕

得。物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 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 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 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 就接近事 物发展的规律了。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 ;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 ; 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 自己的意念真诚 ; 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 ; 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 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y u zh m qi

g u

zh e

xi

y u q i

qi ji a zh e

xi

血 欲 治 其

丿

J 先 齐

其 丿、

家 ?

欲 齐 其 丿、 家 者 J 先 X u qi sh ?

y u xi u qi sh ?n zh e

xi n

zh (n g q i x i n

y u zhdn g qi 修 其 丿

身 ? 欲

修 其 丿、 身 者 J

先 正 其 丿、

心 ? 欲 正

其 丿

x i n zh e

xi ① ch e n

g qi

y m

y u ch e n g q i y m zh e

xi 血 zh m q i zh i 心 者

J

先 诚

其 丿、 、、几 ? 欲 诚

其 丿、 、、二 者 J 先 致 其 丿、

zh

m

zh i z a i

ge

w u

? 致 知 在 格

物 。

于天下者 b 峦 mb 本末

【译文】

sh i ydu zhdn g sh i

事有终始

zhi suo xi

z e j m ddD y i 则近道矣

① zh i y u mn g mn g de 2.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y u ti

a zh e xi n zh i q i gio 先治其国;

3.

w u 物

ge

e r 而

h b u 后

zh i 知

zh m

y m ch e n g e r h b u x i n zh d n g

x i n 、、

诚 而 后 心 正

J

心 e r h b u ji a q i

ji a q i

e r 而 后 家

J

ti ① xi a

pn g

天 下

译文】

J

zh i 知

zh m 至 e r 而

h b u 后 y m 、、

ch e n g

诚; zh d n g e r

h b u sh ?n xi u

sh ?n xi u 正

后 身 修 J

身 修 h b u g u o zh m

g u o zh

m e r h b u

国 治

J

4.z 1

ti①

z 1

y1

zh1

y u

sh u

r d n

y 1

J

sh1

ji e

y1

xi u

sh e w d b e n qi b e n lu dn d r mo zh1 zh e f o u y1 qi

身为本。其

丿本乱而末治

者;

否矣?其

丿、

su o h(U zh e b o d r q^su o b o zh e h o u wd zh1 y o u y e 所厚者薄J 而其

丿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su o u w ei ch d n g q f y1 zh e w u z1 q1 y e r u w u 、e

5.

所谓诚其

丿、

、几

者J毋自欺也。如恶恶恶

xi u r u h do h ao s e c1 zh1 w ei z1 q e gu j un z1 b1 臭; 如好好色J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sh n q i d u y e 慎其独也

【译文】

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 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

人一样; 这样才叫心安理得。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

谨慎小心。

z1 子

6

dr

xi ao r en xi

J

w ei

y a n

b u

q^

丿、

sh d n

善;

口J

w u

J

su o

er

b u

zh u

-

FrH

zh1

q f

丿、

?

sh d

ji dn j u n 小

h o u

y dn

r an

n

r e n

b u

sh d n

zh1 sh1 j1 r u ji dn q^ f e i g

之视己J 如见其

丿、肺肝然J 则何、人

矣?此

w ei ch d n g y u zh o n g xn g y u w d i gu j un z1 b1 sh e n q i d u y e 谓诚于中J 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

丿

独也

o

【译文】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 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 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 要像喜爱美丽漂亮的

7.c e n g z 1 yu e

曰:“

sh i

m u

su

o

sh i

视;

sh i

sh ou su o zh1 q f

; 其

J /、曾子手所指

y an h u f u r u n w u d e r un sh e n x In g a n g t 1 p an 严

乎!富润屋;德润身J 心广体胖。

gu j u n z1 b i ch e n g q i y i

故君子必诚其、、八

【译文】

曾子说:“一个人若是被许多双眼睛凝视着;被许多只手指点着; 这难道不是严肃可怕的嘛!财富可以修饰房屋; 使房屋华美;道德可以涵养人的身心; 使人思想崇高。心胸广大开朗; 身体自然安适舒坦; 所以有道德涵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8.

sh I yin zh血b1 q i y u l u zh i y I y I 《诗》云:“瞻彼淇澳J 菉竹猗猗

y ou f e i j u n z1 r i qi e r i cu 0 r i zhu o r i mo s e ?有斐君子J 如切如磋J 如琢如磨?瑟x I xi a n x I h e x I xu an x I y ou f e i j un z1 zh0 ngb u k e 兮僩兮J 赫兮喧兮;有斐君子J 终不可

xu 0 X I

諠兮。”

【译文】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 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 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 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 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 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真是令人难忘啊! ”

r i qi e r i cu0 zh e d a o xu e y e r i zhu o r i m o zh e

9.

如切如磋者;

道学也?如琢如磨者J

z i xi u y e s e x I xi an x I zh e x in l i y e h e x I xu

血自修也;瑟兮僩兮

者;恂

慄也?赫兮喧x I zh e w ei y i y e y o u f e i j un z1 zh0 ngb u k e xu n x I

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J 终不可2宀

諠兮

zh e d a

o sh e ngd e zh i sh a n mi n zh I b u n e g n w a ng y e

者;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

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 不断切磋” ; 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 ;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 ;是指他非常庄重;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 ”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 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10.

sh i yin WQ h Q qi an w a g n b u w a g n j Q n 《诗》云

:“於

戏、

王不忘。”君

z 1 xi a n q i xi an q i n q i q i n xi 0r en l e q i l e er l1 q i

子贤其

丿贤而亲其

丿

亲;小人乐其

丿、

乐而利其

丿

l 1 c1 y1 m o sh1 b u w a n g y e

利J 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 ”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 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 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11.

《k a ngg a o

康诰》

yu e “ k e mng d e ”t a i ji a

大甲

yu e

曰:

“g

u

“顾曰

:“

克明德

。”

sh 1 ti an zhi mi ngmig ” d 1 d an yu e:“k e mi ngj u d e ji e 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7击。”皆z i mi ng y e

自明也。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注释:《康诰》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的篇名;记录的是周公告诫康叔治理殷民的诰词。《帝典》又名《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记录的是史官赞美尧帝的话。

t a ngzh i p a n

盘mng

yu e

曰:

g0u r 1

“ 苟日

x in

新;

r1

r1

12.

之《

x in y ou r1 x i n k a ngg ao yu e zu o x in mn 新;又日新。《康诰》曰:a作新民sh i yu e zh ou su i ji u b a ng q f m1 ngw ei x i n

。”《诗》曰:a周虽旧邦;其

丿、命惟新

sh1 g u j Q n z1 w i su 0 b u y o g q i j i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不极。

译文】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z1 13.

子yu e t i g n s o g n w i y ou r en y e b1 y e sh1 w i 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

s o ng h u wG qng zh e b u d e j in q i c i d a w ei mn 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zh i c 1 w ei zh i b en

志。此谓知本。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 以大德使人心畏服; 这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

su o w e i 14.

所谓xi u sh n

修身

z a i

zh e

n g q^

丿

x i

n zh e

sh e

n y ou

su o

f en zh i

忿懥J

z e b u d e qi zh e n g y o u su o k o n g j u z e b u d e q zh e n g

则不得其

丿正?有所恐惧J 则不得其正?

y o u su o h 0l e z e b u d e q^ zh e n g y ou su o y ou hu an z e

有所好乐J 则不得其

丿、正? 有所忧患;则

b u d e q zh e n g x i n b u z a i y a n shi er b u ji an t ign e r

不得其

丿、正。心不在

焉J

视而不见; 听而

b u w en sh i e r b u zh i q^ w e i c1 w ei xi u sh en z ai zh e ngq i

不闻J 食而不知其

丿味。此谓修身在正其

丿

x in

心。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 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 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 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 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15.su o w ei q1 q f ji a z ai xi u q i sh e n zh e r en zh i q f su o q i n 所谓齐其

丿

家在修其

丿

身者:人之其

丿、

所亲

ai e r p i y an zh i q i su o ji a n w u e r p i y an zh i q f su o

爱而辟

焉J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J 之其

丿、

w ei j i n ge r p i y a n zhi q i su o ai j in er p i y an zh i q^ 畏敬而辟焉J 之其所—A—哀矜而辟焉J 之其su o ao du o er p i y an 所敖惰而辟焉。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 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意。

因此; 世上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 ; 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 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 ;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茁壮。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 su o w e zh i gO b i 17. 17.

所 谓 治 国 必 xi o n q i q ^ ji o zh e

q f ji o b u k e ji a o 先 齐 其 丿、 家 者 :

其 丿家 不 可教 er n e n g ji a o r en zh e w u zh i

gu j un z i b u ch u ji o e r 而能教人者 无 之 。 故 君 子 不 出 家 ; 而

ch 白 g ji ao y u g u o 成教于国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 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 人; 是没有的事。所以 ; 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

y i 19. 一

ji o r en y i g u o 国 x i n g r e n y i ji o 一家 r a n g 让; y i gou 国 x i n g 兴

家 仁;

仁 r a n g y i

r en t on l i

y i g u o zu o l u a n

q j i

r u c i

让 ? 一

人贪 戾

J 一

乱。

其机 如 此

。 c i w ei y i y an f en sh i

y i

r e n d ign g u o y ao sh un shu ai ti o n xi a 此 谓 一

言偾

J

人 定 国。

尧舜 率 天

y i r en

e min c o n g zh i

ji e zh o u shu ai ti on xi a y i b ao

e r 以

J

而民

从 之

?

桀 纣 率天 下以

J

mi n c o n g zh i

民 从 之 。

译文】

一个家庭仁爱和睦 ; 一个国家便会仁爱和睦盛行;一个家庭谦恭礼让 ; 那么一个国家就会形 成谦恭礼让的风气;一个人贪婪暴戾 ; 一个国家就会大乱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亲密。这就 是所说的:一句话可以败坏一件大事 ; 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尧、舜以仁爱来统率天下 ; 所

16. gu h ao 帝 zh i q i

w u 恶 故

好而知

丿

xi o y i

gu y an

y U zh i yu

e 鲜

故谚 有 之

m o zh i q i mid zh i shu o

J

莫 知

其苗

之 硕 。

y i q i q f ji o

以 齐

其 丿

家。

译文】

w u

zh i qi mei zh e

ti on xi a

恶 恶 而

其 丿

J

天 下

r en m o

zh i q i z i zh i 、 e

a

人 莫

知 其 丿、

之 恶

c i

w ei sh en b u xi u

b u k e

谓 身 不 修 J

国学经典诵读之《弟子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试用版) 主编:翟杨琴

目录 《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内容简介…………………………………………()《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共分七大段,讲的是七桩事情,前面讲的是「总叙」,后面有个「结劝」,总共有九个部分。「总叙」就有点像佛经的序分,中间的这七大段,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大部分犹如经的正宗分。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结劝,最后结束了,劝导大家学习圣贤,这部分犹如一个佛经的流通分。所以经开三分《弟子规》都有。中间讲的七个部分,总共讲了一百一十三则。 《弟子规》内容简介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相媲美。 《弟子规》全文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三字经全文儿童朗读拼音版

sān zì jīng 三字经 ér tóng pīn yīn bǎn 儿童拼音版

rén zhīchū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 , 性乃迁。教之道 , 贵以专。 xīmèng mǔzé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újiào fùzhī guòjiào bù yán shī zhīduò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rén bù xuébùzhī y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wèi rén zǐfāng shào shíqīn shī yǒu xí lǐyí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xiāng jiǔ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róng sìsuì néng ràng lí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yīér shí shí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rén sān guāng zhěrì yuè xīng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yuē chūn xià yuēqiū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y uēnán běi yuē xī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陶者》 (宋)梅尧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 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问:我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陶”字,还记得陶瓷这个词语吗? 那同学们来猜一猜,陶者是什么意思呢?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陶者:烧制陶器的人。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写的。他 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 样的房子? 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1、范读,听清“臣、鳞、陶、沾、厦”的读音。 2、出示生字。 lín chén zhān 鳞臣沾(碰到)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三、全班背诵诗。 1、全班背诵这首诗。 2、总结:在旧社会,那些剥削者从不劳动却能“鳞鳞居大厦”,而一年四季耕作的劳动人民却连遮风挡雨的小屋都没有,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四、作业。 1、拿出作业本,写今天新学的生字词语。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陶者 chén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zhān 十指不沾泥, lín lín 鳞鳞居大厦。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出示古诗《池上》(这首古诗是描写的儿童。) 二、读诗。 1.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古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初中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七年级上册 第一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 要求:26首古诗词熟练背诵。 1.采薇(节选)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3.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十五从军行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①,人生几何②?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 慨当以慷④,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⑥。 但为君故,沉吟⑦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⑧。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⑹归园田。 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 暧暧⑽远人村,依依⑾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⒁里,复得返自然⒂。 7.杂诗(其五)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①,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②已非常身。 落地③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④酒聚比邻。 盛年⑤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⑥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赠范晔陆凯 折花逢驿使①,寄与陇头②人。 江南无所有,聊③赠一枝春④。 9.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①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④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0.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1.将进酒 李白

三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 教 案

第一单元采莲 一.诵读内容:1、《江南》2、《采莲曲》3、《采莲词》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江南》2、《采莲曲》3、《采莲词》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教学反思: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一)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5则。 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前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一.诵读内容:1、《栾家濑》2、《桃花溪》3、《兰溪棹歌》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栾家濑》2、《桃花溪》3、《兰溪棹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教学反思:

最新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 自九月起,每周一节诵读课,上四周的《弟子规》,教学生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基本的生活规范。 十月,每周一节诵读课,上四周的《三字经》,教学生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并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十一月,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十二月,每周一节诵读,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经典诵读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精品文档

《弟子规》1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 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总序、入则孝。 2、教孩子孝敬父母的做人规范。 教学重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总序、入则孝 1、诵读《弟子规》总序 2、诵读《弟子规》入则孝 二、讲解总序、入则孝 三、吟诵重点语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四、讲名人典故 《李密辞官》《陆绩怀橘》《杨震拒贿》《汉文帝亲尝汤药》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弟子规》2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 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出则悌、谨。 2、教孩子关爱兄弟、尊敬长辈的做人规范。 教学重点: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出则悌、谨 精品文档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确立“经典伴我快乐成长”为主题,形成浓烈的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走成功路。提升学生熟练驾驭语文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二)具体目标: 1、传承文化:通过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下一代人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 2、陶冶情操:通过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提高素养:通过国学经典诵诗文读活动的开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4、开发潜能:在儿童记忆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开发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美化学生心灵,汲取知识营养,开发学生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6、提升家庭文化品位:通过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活动对象 本班全体学生 四、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等。 五、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每天利用早读课和课外活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2、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每周三节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3、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经典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三字经全文 赖思佳童音跟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2】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辩王霸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本元晦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周礼者著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3】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尔雅者善辩言求经训此莫先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兴金皆夷裔元灭之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4】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一)唐诗宋词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三年级(包含千字文加拼音非常好)

悯农其一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二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田家 唐夏夷中 zhú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陶者 北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lín lín)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千字文 tiān dìxuán huánɡyǔzhòu hónɡhuān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rìyuèyínɡzèchén xiùlièzhānɡ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hán lái shǔwǎnɡqiūshōu dōnɡcánɡ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rùn yúchénɡsuìlǜlǚtiáo yánɡ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yún ténɡzhìyǔlùjiéwéi shuānɡ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jīn shēnɡlíshuǐyùchūkūn ɡānɡ 金生丽水玉出崑冈 jiàn hào jùquèzhūchēnɡyèɡuānɡ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ɡuǒzhēn lǐnài cài zhònɡjièjiānɡ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hǎi xián hédàn lín qián yǔxiánɡ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lónɡshīhuǒdìniǎo ɡuān rén huánɡ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shǐzhìwén zìnǎi fúyīshɑnɡ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tuīwèi rànɡɡuóyǒu yútáo tánɡ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diào mín fázuìzhōu fāyān tānɡ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zuòcháo wèn dào chuíɡǒnɡpínɡzhānɡ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ài yùlíshǒu chén fúrónɡqiānɡ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xiáěr yītǐshuài bīn ɡuīwánɡ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mínɡfènɡzài zhúbái jūshíchǎnɡ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huàbèi cǎo mùlài jíwàn fānɡ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ɡài cǐshēn fàsìdàwǔchánɡ

三字经全文朗读跟读幼儿园

三字经全文朗读跟读幼儿园[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我园以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文件精神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认真做好我园学前教育宣传月工作。大力宣传学前教育发展成果、政策,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和科学育儿的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及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确保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扎实开展,取得成效。现将我园学前宣传月活动做如下总结: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诵读经典,积累精华,陶冶情操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设计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课程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函[2010]6号)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教师师德和知识积累;让青少年在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所积淀的精美华章的滋养中建立道德行为规范,通过背诵积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本学期开始,我校开发“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全校实施。 课程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毅力。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程内容: 1、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诵读经典诗词、诸子典籍等。 2、开展丰富的诵读经典、书写经典、试讲经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激发其对于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3、国学课与语文课相结合,并推荐优秀经典的课外阅读书目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 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勤于积累,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积累为主,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运用,使国学成为学生真正的营养。 2、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丰富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国学,提高其学习国学的兴趣。

【强烈推荐】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

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 1、彼黍(shǔ)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靡(mí),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2、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ū)濊(huò)濊,鳣(zhān)鲔(wěi)发发。葭(jiā)菼(tǎn)揭揭,庶姜孽(niè)孽,庶(shù)士有朅(qiè)。 ——(《诗经》) 3、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gēng)喈喈(jiē),采蘩(fán)祁祁。((《诗经》))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1、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róng)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 5、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pìn)牛吉也。(《易传·彖(tuàn)传上·离》) 第三单元:让世界充满爱 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2、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ú)。(《中庸》)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

经典诵读三字经教案t

第1 课时—-可编 新授课辑修改,可 打印—— 别找了你 想要的都 有! 《三字经》 课型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

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 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 模式 课题

三维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 2.初步了解三字经。 教学重点 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 .《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三..讲解句子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想好的方向发展呢?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

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四.总结。 1.组织学生诵读。 2.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再家里学些,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三字经》 第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三维目标1.了解古时候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2.知道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的故事。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课前准备课件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 ;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 ;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 ;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 ;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 a 1. 大xu e 学 zhi 之 d a o 道; zh i sh a n zh i zh i e r 至 善 。知止而 hd u n(n g

小学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图文并茂

三年级上册经典诵读目录 1 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唐) 【总叙】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 【入则孝】—诚敬篇 3 望天门山…………………………李白(唐) 【入则孝】-- 孝养篇 4 夜书所见…………………………叶绍翁(南宋) 【入则孝】-- 慎独篇 5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入则孝】-- 体贴篇 6 小儿垂钓……………………………胡令能(唐) 【入则孝】-- 尊重篇 7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宋)

【入则孝】-- 敬老篇 8 绝句…………………………杜甫(唐) 【入则孝】–尽孝篇 9 庆申正月游齐安…………………王安石(北宋) 1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 11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北宋) 12 登快阁…………………………黄庭坚(宋)

赋得古草原送别 (唐) 白居易 lílíyuán shàng cǎo 离离原上草,yísuìyìkūróng 一岁一枯荣。 yěhuǒshāo bújìn 野火烧不尽, chūn fēng chuīyòu shēng 春风吹又生。

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 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象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总叙】 di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弟子规, 圣人训, shǒuxiàotì cì jǐn xìn 首孝悌,次谨信.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泛爱众 , 而亲仁.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 有余力 , 则学文。 “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

三字经全文领读跟读版

三字经全文领读跟读版 三字经全文领读跟读版 《三字经》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向我们讲述了祖先优良的传统美德。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