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___________ ”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________________ ”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 而绮靡”,“赋________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 ”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___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_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_________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__________ ”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________ 。尽得__________ ”。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__________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 分,共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2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 ‘尽美矣,又尽善也'

B ‘思无邪'

C ‘尽美矣,未尽善也'

D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段诗论出自()。

A 《论衡·艺增》

B 《孟子》

C 《史记·屈原列传》

D 《毛诗大序》

3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A 陆机

B 钟嵘

C 皎然

D 司空图

4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A 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

B 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 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D 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

5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出自明代诗论家()。

A 谢榛的《四溟诗话》

B 李贽的《童心说》

C 王士贞的《艺苑卮言》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四、翻译题(1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5 分,共50 分)

1 、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生过什么影响。

2 、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3 、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 —2004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 分)

1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 、发愤著书

3 、止乎礼义

4 、缘情体物

5 、诗经楚辞

6 、气盛言宜不平则鸣

7 、白居易与元九书

8 、别是一家9 、清空意趣10 、独抒性灵性灵

11 、一字风流12 、境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1 分)

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2 分)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造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2 分)

2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1 分)

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它也是陪衬。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1 分)

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3 分)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 、B

2 、D

3 、D

4 、C

5 、A

四、翻译题(1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 (2 分)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的人的言辞吧。( 2 分)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 3 分)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 1 分)

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5 分,共50 分)

1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5 分)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15 分)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一例。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 5 分)

2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7 分)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剪裁、安排,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以通过想像、夸张等艺术手法,“顺着笔性去”,进行自由的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9 分)

金圣叹认识到了史学著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前者“实录”,而后者可以虚构;而他更推重虚构的文学,这是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另外,具体地说。他把《水浒传》这种通俗文学置于《史记》之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是一种新的文学观点。(9 分)

3 、严羽主张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丰富隽永的审美特征。为什么宋诗没有“兴趣”呢?严羽认为宋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5 分)

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沧浪诗话·诗辨》说:“乎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举了韩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远不如韩愈,但诗歌却超过韩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注脚。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事实。(10 分)

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对“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是宋诗的主流倾向。(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1分)

就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2 分)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造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2 分)

2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1 分)

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它也是陪衬。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1 分)

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3 分)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B)。”

A ‘尽美矣,又尽善也'

B ‘思无邪'

C ‘尽美矣,未尽善也'

D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段诗论出自(D )。

A 《论衡·艺增》

B 《孟子》

C 《史记·屈原列传》

D 《毛诗大序》

3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D)。

A 陆机

B 钟嵘

C 皎然

D 司空图

4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C)。

A 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

B 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 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D 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

5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出自明代诗论家(A)。

A 谢榛的《四溟诗话》

B 李贽的《童心说》

C 王士贞的《艺苑卮言》

D 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四、翻译题( 1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 ? ( 2 分)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人的言辞吧。( 2 分)

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 3 分)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 1 分)

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 、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生过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5 分)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15 分)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一例。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 5 分)

2 、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7 分)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剪裁、安排,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以通过想像、夸张等艺术手法,“顺着笔性去”,进行自由的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 9 分)

金圣叹认识到了史学著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前者“实录”,而后者可以虚构;而他更推重虚构的文学,这是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另外,具体地说。他把《水浒传》这种通俗文学置于《史记》之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是一种新的文学观点。( 9 分)

3 、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严羽主张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丰富隽永的审美特征。为什么宋诗没有“兴趣”呢?严羽认为宋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5 分)

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沧浪诗话·诗辨》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举了韩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远不如韩愈,但诗歌却超过韩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注脚。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事实。( 10 分)

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对“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是宋诗的主流倾向。( 10 分)

古代文论自测题(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2.《典论?论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3.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4.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5.教材指出:刘勰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裁与作家的才性之间的关系。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说法。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7.“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段话出自钟嵘的《诗品序》。

8.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白居易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与元九书》。

9.教材认为:皎然在《诗式》中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12.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是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这是晋代陆机在《文赋》里提出的说法。他在说到对纯文学的诗和赋的特点时,要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这实际上是说,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是为了抒发情感的,因而要求语言精细美丽。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陆机在此对诗歌只讲内容应“缘情”和语言应“绮靡”,不讲“言志”,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诗言志”、诗应该“发乎情,止乎礼义”说法的反动,是要诗歌抒情不受“礼义”的束缚。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说法,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并对此有极为深刻的认识,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认识更加自觉。但是,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受到许多人的批评,特别是清朝的很多学者、文论家,站在传统儒家的观点上对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有很多批评指责,甚至把六朝的淫靡柔弱诗风归罪陆机。但这正从反面说明陆机的“缘情”说,在突破儒家经学束缚诗歌文学性发展上所做的积极贡献,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我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动人心的力量,总是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缘情”说的影响。(《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陆机《文赋》题解)

2.(钟嵘的)“滋味”说

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的“滋味”论,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作为钟嵘基本文学观点之一的“滋味”说,也像他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一样,对后代诗歌追求文学意味、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3.(白居易的)“美刺”观

主张诗歌应有“美刺”作用是传统儒家的诗论观点,白居易继承了这一观点,但他更强调“美刺”中的“刺”即“讽谕”的一面,而不主张“颂”即歌功

颂德的一面。在他的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与元九书》中,他批评“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的创作倾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讽谕”作用。在《采诗官》诗中他更是明确地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而且他还要求讽谕诗要写得明白直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白居易的“美刺”观虽然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诗论,但又加以发展,扬弃了其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保守、消极的内容,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高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全部古诗论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歌为民请命,以诗歌暴露弊政的思想。但他的诗论也有忽视甚或否定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忽视诗歌艺术要含蓄蕴藉(jiè)的原则。总之,白居易的“美刺”及其他诗论观,虽然受到过不少批评,但也有不少标举现实主义的诗人和诗论家赞扬他的诗论观,学习他的诗歌创作原则。

4.(司空图的)“韵味”说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开篇就说:“文之难,而诗之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醋),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cuó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他的所谓“味”是指“咸酸之外”的诗歌的“醇美”,这显然是指意境的特体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必须是有意境作品的特质。而有“韵味”有意境的作品,也就是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有“四外”,即有意境,也即有“韵味”。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他的“四外”说对诗歌的意境理论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精辟的分析阐述,对后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轼的“远韵”观、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段文字出自(B )。

A.《文赋》 B.《典论.论文》C.《文心雕龙》 D.《诗品序》

2.《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D )。

A.真实问题 B.构思问题C.风格问题 D.想象问题

3.“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段文字出自(A )。

A.曹丕《典论.论文》 B.陆机《文赋》C.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D.钟嵘《诗品序》

4.“虽然,(气)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

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段话里的“气盛”,教材认为是指( D)。

A.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B.崇高的仁义道德信条C.雄辩的文章气势D.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5.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里的“境”是指(C )。

A.作家创作的社会环境B.作品的情景交融的意境C.激发作者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D.作品中表现出的烘托、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客观环境和作品背景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秽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诗品序》)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2.这段文字说明了钟嵘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在这段文论里,钟嵘提出了“诗有三义”的观点。并且解释了什么是“三义”,即“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分析了这三种表现手法各自的缺点,必须综合运用“三义”,才能避免这些缺点,做到风骨与文采兼备,使文章余味无穷,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析《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里他不仅道出了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nuò)管(执

笔),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

2.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内涵和影响。

陈子昂在他的著名的《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开篇即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又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批评晋宋齐梁间诗缺少“兴寄”,没有汉魏诗的“风骨”。提出了诗歌应有“风骨”和“兴寄”的观点。什么是“风骨”和“兴寄”呢?我们先看看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他的代表作是《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它们共同的特点都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寄托,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是兴寄深远,风骨清俊之作。因此,他的所谓“风骨”就是感情爽朗,意象鲜明,语言精警;“兴寄”就是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总之是有真实健康的思想感情,有精警刚健的语言,有深远寄托,有铮铮骨气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想。

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都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后世的许多进步作家和诗人都以“兴寄”和“风骨”作为衡量自己创作的标准,而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也往往标举“兴寄”和“风骨”,以矫正柔弱靡丽的诗风

古代文论自测题(1)先秦两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2.《论语?为政》篇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4.《孟子?公孙丑上》记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5.教材认为,《庄子》书中提出了“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6.《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忘言”说。

7.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8.《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9.关于《毛诗序》的作者问题,历来“纷如聚讼”,《汉书》认为,汉代治《毛诗》者本乎赵人毛公,为河间王博士。

10.《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11.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见《论衡?选文》篇),这实际上就提出了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张。

12.教材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美,一般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 A)。

A.《论语》 B.《乐记》C.《春秋》 D.《诗经》

2.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D )。

A.“尽美矣,未尽善也” B.“乐而不淫,哀而不伤”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又尽善也”

3.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 B)。

A.言意并重的传统 B.“意在言外”的传统C.“神在形外”的传统 D.形神并重的传统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段话评价的是( D)。

A.《史记》 B.《诗经?小雅》C.《楚辞?天问》 D.《离骚》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译文:诗,是表现情志的,放在心里就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情志在心里受到感动,因而形成诗歌语言,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情志,就会咨嗟感叹,咨嗟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要引声长歌,引声长歌意犹未足,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了。

2.这段文字说明了《毛诗大序》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

歌。《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2.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古代文论自测题(3)宋金元、明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梅圣俞诗集序》是宋代作家欧阳修的一篇重要文论作品,在此文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点:“诗穷而后工”。

2.教材认为:“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

3.《论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著名的词论著作,在文章中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并主张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4.“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一著名的诗论观点出自宋人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

5.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6.金代重要的诗论家元好问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同类续作。

7.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论著作《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

8.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馀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

9.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并把此作为创作的极境。

10.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亦即是真心。这种观点与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11.李贽(zhì)不仅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公安三袁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这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所谓“诗穷而后工”,从字面上讲,就是说困厄的人生境遇,能使诗人创作出工致精妙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歌作品。在欧阳修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大体上都是说创作主体的生活环境与创作潜能之间的关系。欧阳修继承了他们的说法,并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诗穷而后工”说。根据文章的论述,欧阳修是认为:一、诗人“穷”而“自放”,与自然界有较密切的接触,能“探其奇怪”,真实形象地描写山水风云、草木鸟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纯粹的审美关系;二、困厄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一般人难于言状,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诗穷而后工”说是

欧阳修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来的,它较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诗歌创作的实际情状,后世的诗论家也常常以“穷而后工”来评价一些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

2.(张炎的)“清空”说

宋元之际的张炎在他的词论著作《词源》中专设一节《清空》,提出了词要“清空”说。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结合下面他对吴文英(梦窗)、姜夔(白石)具体词的评述看,他的“清空”说的理论内涵有这样几个层面:一、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二、所撷(xié)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三、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剔透,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这就是“空灵”之作。简要言之,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就是指神理超越、空灵剔透的特殊的风格,这是他对词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张炎的词论是宋元时期最高水平的词学理论,为词论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张炎“《词源》选录”题解)

3.(谢榛的)“情景”说

这是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因而“作诗本乎情景。”根据他的论述,他的“情景”说主要是说:一、诗歌是模写情景的工具,以情和景为主要内容,换言之,就是说情和景是诗歌的两个要素。;二、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三、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情和景要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发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谢榛的“情景”说对情和景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前人更进一步的看法,对王夫之等人的关于情和景关系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4.(公安派的)“性灵”说

明代从弘治、正德之间到嘉靖、隆庆、万历之际,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摹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主要地位,其后,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独抒性灵”的“性灵”说以抨击复古派的主张。袁宏道更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性灵”说惟一最重要的规定就是一个“真”字。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真情实感,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蹈袭古人,摹拟剽(piāo)窃。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有“疵处”亦是好作品。因此,他认为,当代的诗文因无真性灵、真感情,故不可能流传,而那些闾阎里巷的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因是“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倒是有可能流传。“性灵”说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打击了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思潮,并对稍后的竟陵派,以及清代袁枚的文学理论主张都有较大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如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就是说(B )。

A.要求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相象B.要求行文自然,形象描写“随物赋形”。

C.要求行文详略相辅相成D.创作时主客观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

2、李清照最著名的词论观点提出了所谓( B )。

A.“点石成金”法B.词“别是一家”说C.“夺胎换骨”法D.“温柔敦厚”说

3.元好问《诗论三十首》其四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是( D )。

A.批评陶渊明诗逃避现实,只愿做“羲皇上人”

B.批评陶渊明诗只能从其豪华的诗句中见出他的真实感情

C.批评陶渊明诗只有少数诗句是自然清新的,其余多是华丽雕琢

D.认为陶诗天然浑朴,豪华落尽,真淳流露,自有自然清新之美

4.谢榛的“情景”说是主张( A )。

A.情景交融,主客体之间达到完全的融合统一B.情为主,景为附庸,二者不能融合混淆,模糊不清。

C.诗的主题思想应以情景衬托显现D.先情后景,以情觅景

5.“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C )。

A.袁宗道 B.李贽 C.袁宏道 D.袁中道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孔子)又说:“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至于说言辞只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就怀疑是不必讲究文采了,这是完全(理解)错了。寻求(描写)事物的精妙之处,好像是想捉住风、逮住影子(那样难)。能够使这些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的人,那是千人万人中间也遇不到一人的,更何况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的人呢?(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这才叫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言辞到了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地步),那文采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2.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此则是进一步阐述孔子的“辞达”说。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后世遂有一般胶柱鼓瑟

....(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的理论家就认为孔子反对用“文采”。而苏轼则认为要做到孔子的“辞达”,必须要用“文采”,非用“文采”必不能真正做到“辞达”。这无疑不仅阐述了苏轼认为的孔子“辞达”说的本义,而且确实是对“辞达”说理论内涵的新的规范和发展。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这段话是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比不上韩愈,但诗歌的水平则又高出韩愈,这是严羽的观点和认识,不见得是公论。但严羽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而韩愈的诗很多是写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显得厚重质实,并且有些诗已开了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以学问入诗的滥觞,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妙悟”说要求已大相径庭了。所以严羽认为孟浩然“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2.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李贽在《童心说》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童心”说。他的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说的内涵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童心是创作的源泉;二、童心是评价一切作品的价值标准;三、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的“童心”说是对封建礼教、儒家正统诗教的叛逆,是对传统的文艺思想的解放,是具有启蒙思想色彩的文艺主张。由此出发,李贽对前后七子的摹拟复古主张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为公安派的“性灵”说提供了理论的源头。

古代文论自测题(4)(清代、近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做了比较,指出:“其实《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是以文运事。”

2.教材指出: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3.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共包括八个部分,其中的“词曲部”主要是讲戏曲的创作理论。

4.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把诗歌情景结合的方式分为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含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中能让读者见到形象。

事业单位考试汉语言文学类真题

一、选择题。(共12分) 1.区分《诗经》风、雅、颂的标准是什么?音乐 2.《论语》的体裁是什么?语录体 3.“诗可以兴”是什么意思?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4.名家的典故是什么?白马非马 5.《史记》的体裁是什么?编年体通史 6.竹林七贤中《与山巨源绝交书》谁写的?阮籍 7.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的赋体类型是什么?散体大赋 8.《文心雕龙》作者是谁?刘勰 9.诗仙、诗圣、诗佛、诗雄分别是谁?“诗仙”指李白,“诗圣”指杜甫,“诗佛”指王维,“诗鬼”指李贺。 10.唐宋八大家不属于宋代的是谁?苏洵、 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11.“一门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 1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谁说的?北宋大儒张载《张子语录》中的名言 13.“梅妻鹤子”是谁?林逋 14.元曲四大家是谁?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15.古诗歌产生的时代排列是什么?诗经-楚辞-乐府-词-曲

16.《红楼梦》开篇所引用的神话是什么?女娲补天 17.“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指哪两本书?《红楼梦》《三国演义》 18.现代文学史上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什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9.阿Q的唯一污点是什么呢?羞愧自己画得不圆…… 20.现代诗歌史上,最能体现“五四”精神的是?郭沫若《女神》 21.“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这句话谁说的?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2.鲁迅说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谁?冯至 23.创造社成员是谁?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 24.周作人的《美文》中为榜样的欧美现代小品文家是什么?D兰姆 25.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哪一年开的?1942年5月 26.“京派”美学家和评论家代表是谁?朱光潜 27.“十七年时期”田汉创作了什么?《关汉卿》和《文成公主》. 28.《虚构》的作者是谁?马原 29.福贵这个人物出自哪本小说?小说《活着》 30.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四要素”是什么?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五道多选题(共3分。) 1.以下四个汉字的笔画数相同的是哪几个? 2.春秋三传指什么?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明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什么?刘鹗《老残游记》、曾经朴《孽海花》、李宝嘉《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但是,汉语言文学在就业方面也具有很多的劣势: (1)、需求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 (2)、知识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宽所决定的。 (3)、国家教育体制落后,现今所采用的“应试教育”,只按分数说话,限制了学生个体的潜力的发展。 一.与就业方向职业的差距 汉语言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将走几条相差很大的路。一条是从事文学的研究,这要求要具有很深的文化根底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在我看来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国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员、大学教授老师、作家等;一条是从事政府发面的工作,如文秘等政府工作人员;一条是新闻出版等宣传行业的工作,这是用汉语言文学为最为常用的工具作为宣传手段。 在这三方面的就业方向中,可以说我都不是很合适。因为自己没有想要从事深层次文化研究的打算,也不想深入政坛,哪怕只是做文秘之类的小角色,对于新闻行业,有这个打算,但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 首先,自己并不是很理性,这对于一个要理性报道事实的记者等行业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其次,自己并不是很善于社交,口才能力也很差,这样在新闻行业其实是记者行业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 四.对策 在学习方面,学好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平时多写一些文章,并针对自己过于感性的缺点,着重提高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同时,可以尝试投稿。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大纲

2013年甘肃政法学院甘肃专升本招生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阅读中国古代文献的工具课。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考查,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阅读文言文原著,批判地继承祖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以及为进一步研究和掌握现代汉语服务。 二、考试参考书: 《古代汉语》(上下册),(朱振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上中下三册),(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课程分值:60 四、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一)文选部分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鞍之战》5篇文章及常用词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触龙说赵太后》及常用词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子路从而后》及常用词

《礼记》:《大同》、《教学相长》及常用词 《孟子》:《夫子当路于齐》、《许行》及常用词 《庄子》:《秋水》《论积贮疏》及常用词 《报任安书》、《答李翊书》、《封建论》、《教战守策》及常用词(二)通论部分 第一章文字 [考试要求] 1、明确汉字的表意性质。 2、熟悉汉字体式变迁的历史。 3、熟悉汉字构成的基本方法。 4、掌握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尤其是古今字。 [考试内容] 1、汉字的性质和演变 2、汉字的形体构造 3、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二章词汇 [考试要求] 1、解古汉语词的构成和词义表达特点; 2、识古今词义差别的普遍性和复杂性,防止以今释古; 3、明了义系统,学会识别本义,掌握引申途径; 4、掌握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考试内容]

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 一、专业概述 1、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以及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文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 2、本专业主要培养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或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专门人才。要求学生达到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古籍阅读能力。 3、如果你的学习非常优秀,或者你在校期间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话,毕业之后你可以选择出国教书。 二、专业综合介绍 1、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是老牌专业,也是基础专业,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国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即使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也设有中文系。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记者、剧作家,对中国人文学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必修的大学公共课程,二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各个学校还会根据本校教师的治学专长,开设一些选修课,比如古典文学方面的某个作家研究,如对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比较著名的作家所开的专题,某部作品研究的专题,某种文体及流派研究等。在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戏剧、语言等几个方面也会开设和专业相配合的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侧重的进行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开设历史较长,前人的研究及今人的开拓,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很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现在,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文字处理有关的工作这一客观现实,大都开设了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方面必需的技能。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语文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毕业生在文字工作方面能得心应手。 三、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1、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文系的主干专业,最早设立这一专业的是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其前身为京师大学堂的中国 文学。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这之后较早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学府还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等,其间这一学科在研究和教学中曾涌现过鲁迅、胡适、刘半农、沈从文、王力、废名等大批著名学者。 2、建国以后,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很快;另一方面随着民智的启发,文化受到重视,一时间很多高等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100本书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 一、语言学类 1.《语言问题》赵元任着,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着,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着,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着,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着,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着,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着,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着,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着,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着,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文艺学类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着,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文心雕龙选译》刘勰着,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6.《诗学》亚里斯多德着,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7.《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20世纪西方美学名着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论文【最新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认识社会历史或某个集团阶级利益,而是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越来越普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中文教育观念,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来思考,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新型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80、90年代以来改革在不断进行。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在调整,普遍增设了新闻类、影视艺术类课程,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删减了部分过时了的课程,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素质上进行过大量的实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武汉大学于可训主持的“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但本专业基本内涵在“五四”时代初步确立,50、6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公认的课程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知识型的。能力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试方式、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在我系的教学计划中列为专业必修类,开设两学期,共126学时*。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文言文教学素养。要求学生在阅读背诵若干文选的基础上增强文言语感,占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并通过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为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选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这套教材虽略显陈旧,但毕竟经历了40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严格修订,具有资料丰富,教学选择面宽的显著优点,多数院校至今将其列为汉语语言学科考研复习的指定教材或参考书。至于教材的不足之处,可由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修正,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教材处理和教法研究既要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注重实效,又要围绕培养目标,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1)以教材一、二册为主,兼及三、四册的部分内容。对所讲授的教材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删调整。“常用词”、“古代文化常识”及文体知识等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授课过程中遇到有关问题要适当联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利用二、四册的附录材料,授课时注意参考。2)感性知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文选与通论穿插照应。文选教学应援引教材以外的材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理论方法。通论课在宏观上不求系统完整,但对于具体知识点必须讲求相对的系统性、完整性。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熟读文选,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或段落,根据各自的发展方向扩大阅读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并为其提供材料和线索,组织研究性学习。结合考研需要,在单元教学完成之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材料。4)突出师范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法技能,体现扎实的业务功底对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作用。涉及到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可利用学生熟悉原文的条件,采取提供训诂材料的办法,重点培养其参考古注和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的基本功。 【本文】 绪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 内容要点:1、古代汉语的两个系统。2、传统语言学——小学的产生及发展状况。小学中的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4、树立语言发展的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介绍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作用,列举古 * 第一学期每周4学时,讲授第一册的内容;第二学期每周3学时,选讲二、三、四册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真题完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 题真题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韵母中只有韵头和韵腹的是()。 A、ai B、iang C、ua D、ou 2.“展览馆”前两个音节的连续变调是()。 A、阳平、上声 B、阳平、阳平 C、半上、半上 D、阳平、半上 3.下列四组词中不全是外来词的是()。 A、扑克、幽默 B、引擎、海洛因 C、基因、咖啡 D、白宫、俱乐部 4.下列各组词中,全部都是单纯词的是()。 A、尼龙、马达、姐妹 B、沙发、枇杷、巧妙 C、休克、游泳、吩咐 D、逻辑、荒唐、葡萄 5.从结构关系的角度看,“小二黑的漂亮”属于()。 A、主谓词组 B、动词性词组 C、偏正词组 D、名词性词组 6.“小王把大门关上了”中的“把大门关上”,从结构类型上看属于()。 A、偏正词组 B、动宾词组 C、谓词性词组 D、体词性词组 7.下面四个句子结构不太协调的是()。 A、家乡一片绿,祖国万年青。 B、高高兴兴来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去。 C、谦虚人常思己过,骄傲者只议人非。 D、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8.下面四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九宵云外、耳濡目染 B、一筹莫展、轻歌曼舞 C、一杯黄土、虚与委蛇 D、相形见拙、彬彬有礼 9.下列单韵母中舌位最低的是()。 A、a B、o C、u D、i 10.下列词组中谓语部分属于连动结构的是()。 A、我认为小李说得更好 B、连长命令战士开炮 C、我举手赞成 D、我吓了一跳 二、选择题(读古文,根据文意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子路从而后”中的“后”是()。 A、动词用作名词,“落后” B、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C、名词用作动词,“后面” D、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后面” 2.文中的“丈人”是指()。 A、老年人 B、岳父 C、巨人 D、老百姓 3.“以杖荷蓧”中的“荷”字意思是()。 A、挑 B、插 C、农具 D、荷花 4.“孰为夫子”句的准确翻译是()。 A、谁是夫子 B、谁称得上是夫子 C、说的就是夫子 D、哪个能做夫子 5.“植其杖而芸”中的“植”和“芸”的意思分别是()。 A、“用”和“运送” B、“用”和“除草” C、“种”和“耘田” D、“插”和“除草” 6.“杀鸡为黍而食之”的“为”字是()。 A、介词,给 B、介词,做 C、动词,煮 D、动词,给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 培养什么人 提到语言文学,大家会想到中学语文课上讲过的作家,如老舍、鲁迅、冰心、巴尔扎克,想到《社戏》、《论语》、《祝福》这些经典作品。的确,这些不仅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要讲到的内容。但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是以单篇课文作为切入点,讲解其中涉及的字、词、语法现象、修辞现象、文化常识等相关内容,侧重点是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文学基础知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此基础上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汉语言它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比如古代汉语和现在汉语;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以按照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这些地域和时间范畴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课程。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具有史论性质的内容。把这些课程按照语言和文学这两大部类放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当下,中文专业不是受人青睐的热门专业,这与社会、时代因素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无关系。有些人认为学习中文出路窄,就业难。还有人认为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作家这个职业缺乏稳定性,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些认识都有失公允。 不可否认,我国当代的不少作家确实有过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和专业背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文字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文字能力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例如,担任编辑,需要的是文字处理能力。担任记者,需要的是文字写作能力。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它通过教授给学生一系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意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才是中文系真正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都设有中文系或是文学院。不同学校中文系本科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北京大学中文系分为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下设文学、影视文学和语言三个方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大部类,非师范类又具体分出涉外文秘、影视文学和比较文学三个专业。方向选择始于大一新生入学后,以个人兴趣为主,院系调剂为辅。但不论哪个方向,学科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只有到了大三,才会针对每个专业方向的特点,有区别地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开设哪些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有都什么内容?下面,我就做一下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汉语言文学期末考试题(有答案)

《汉语言文学》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题 1 .“大历十才子”是指李端.卢纶.吉中孚___ .____. ___.____. ___ ___. ___等。 2. 杜牧时称“小杜”,因与____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3.韦应物以____ 著名。 4.《滁州西涧》是_______的代表作。 5.世称“韩孟诗派”中的“韩”指_______,“孟”是指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抒情之作中,最为杰作的是以______为中心的情诗。 7.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它和《诗经》并成为“__ __”。 8.《离骚》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_______。 9.《离骚》是我国古代_______的典范之作。 10.《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____ . ___。 11.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_______和_______。 12.《尚书》意为“_______”是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汇编。 13.《尚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 14._______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5.庄子名____,____时期____国人。 16.《论语》是___家的代表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及其弟子篆录而成。 17.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首推为____共____篇分为内、外、杂三部分。 18.《庄子》的哲学思想起源于____,而又有所发展。 19.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为:____。 20.《韩非子》是先秦____家的代表作,共55篇,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为君王所

采用。 21._____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22.汉赋经历了_____,_____,_____几个发展阶段。 23.西汉前期,在传统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和_____。 24.______的______,奠定了典型的汉代大赋的基础。 25.杨雄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称“四大赋”。 26.两汉乐府是继______、______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27.______多数独立成篇,还有一些附在______的结尾。 28.______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29.曹丕在《______ 》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建安七子”。 30.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获得更加自觉的发展,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期中______的地位尤为突出。 31.曹丕博学多识,勤于著述,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______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3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3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 34.曹丕的______探讨了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一个新时期。 35《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情节都是取材于______。 36.西晋陆机文学创作的专论是______。

全面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 培养什么人 提到语言文学,大家会想到中学语文课上讲过的作家,如老舍、鲁迅、冰心、巴尔扎克,想到《社戏》、《论语》、《祝福》这些经典作品。的确,这些不仅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要讲到的内容。但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是以单篇课文作为切入点,讲解其中涉及的字、词、语法现象、修辞现象、文化常识等相关内容,侧重点是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文学基础知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此基础上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汉语言它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比如古代汉语和现在汉语;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以按照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这些地域和时间范畴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课程。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具有史论性质的内容。把这些课程按照语言和文学这两大部类放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当下,中文专业不是受人青睐的热门专业,这与社会、时代因素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无关系。有些人认为学习中文出路窄,就业难。还有人认为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作家这个职业缺乏稳定性,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些认识都有失公允。 不可否认,我国当代的不少作家确实有过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和专

业背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文字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文字能力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例如,担任编辑,需要的是文字处理能力。担任记者,需要的是文字写作能力。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它通过教授给学生一系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意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才是中文系真正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都设有中文系或是文学院。不同学校中文系本科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北京大学中文系分为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下设文学、影视文学和语言三个方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大部类,非师范类又具体分出涉外文秘、影视文学和比较文学三个专业。方向选择始于大一新生入学后,以个人兴趣为主,院系调剂为辅。但不论哪个方向,学科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只有到了大三,才会针对每个专业方向的特点,有区别地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开设哪些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有都什么内容?下面,我就做一下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是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就课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 语考试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Lala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 [完善版]

Lala完善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字 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P73-79) 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2)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 (3)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4)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P79)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形结构(简称“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 3.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 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 (2)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4.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P79-81)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