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第8章 抗超敏反应药

第1节 组胺及组胺受体阻断药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组胺是广泛存在于体内的全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中,组胺激动其受体,引起种种效应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一. H 1受体阻断药

常用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赛庚啶、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等。

【药理作用】

1. 抗外周组胺H 1受体效应:

受体类 所在组织 效 应 阻断药

H1 支气管、胃肠,子宫等 收缩 苯海拉明

异丙嗪

氯苯那敏等

皮肤血管 扩张 心房、房室结 收缩力↑,传导减慢

H2 胃壁腺 分泌↑ 西米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血管 扩张 心室、窦房结 收缩力↑,心率↑

H3 中枢与外周 负反馈性调节 硫丙咪胺 神经末梢 组胺合成与释放

拮抗组胺引起的胃肠道、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减轻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水肿等症状。

2.中枢作用

受体所致

(1)镇静催眠:阻断中枢H

1

异丙嗪、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赛庚啶,

特非那丁、阿司咪唑:几无

(2)镇吐、抗晕:与中枢抗Ach作用有关。苯海拉明、异丙嗪

3.其他作用:抗Ach、局麻及奎尼丁样作用

【临床应用】

⒈变态反应性疾病:Ⅰ型: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枯草

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虫咬,接触性皮炎。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无效

预防输血反应:异丙嗪25mgim

⒉晕动病和呕吐:异丙嗪、苯海拉明等;

⒊镇静催眠作用:异丙嗪、苯海拉明可用于治疗失眠(用

于感冒复方制剂)。

【不良反应】

思睡、乏力:避免驾车、船及高空作业,也不宜饮酒。

二.H2受体阻断药(见抑制胃酸分泌药)

常用药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受体→胃酸分泌↓

药理作用:竞争性阻断H

2

可使⑴胃酸分泌明显↓(基础、夜间、五肽胃泌素…)

⑵胃蛋白酶分泌↓

⑶不影响VitB12吸收(内因子分泌正常)

↓胃酸作用的比较: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1 5~10 20

临床应用: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

不良反应:西咪替丁较多,主要有头痛、乏力、腹泻、肌肉痛、皮疹等。

内分泌:精子数↓,性功能↓,男性乳腺发育,女性溢乳等;偶见:心动过缓、肝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等。

同类药物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

第2节钙剂

作用和临床用途:

1.抗过敏作用: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

水肿、血清病、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等。

2.促进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防治佝偻病和软骨病,常与VitD合用。

3.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治疗手足抽搐症。4.拮抗镁离子的作用:解救镁盐中毒。

动物药理学资料

药理学整理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理效应: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 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也称“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留药物引起的生物效应.如长期用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是以某特定指标出现或不出现为准。因此又称“有或无”反应 受点(receptor site)受体一般由一个或数个亚基组成,其分子上的某些立体构型,具有高度选择性,能准确的识别及结合其配体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该位点被称为受点。 配体(ligand):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也称第一信使。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又称“首过消除”。 再分布:吸收的药速向全身组织输送,由血流量大的器官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时间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用来测定药物在体内的表观空间,是通过药物在体内的总量(A)除以初始血药浓度(C0)计算出来的参数(Vd)。 生物利用度(F):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联合用药: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称为联合用药。 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 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的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反应称为配伍禁忌。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minimum effective dose ): 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ED) 2.极量(maximum dose):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3.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4.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 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TD)

第二十九章 第一节 H1受体阻断药

第二十九章组胺受体阻断药组胺(histamine)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的自身活性物质(autacoids)。组织中的组胺主要含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中。因此,含有较多肥大细胞的皮肤、支气管粘膜和肠粘膜中组胺浓度较高,脑脊液中也有较高浓度。肥大细胞颗粒中的组胺常与蛋白质结合,物理或化学等刺激能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组胺与靶细胞上特异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如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舒张,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抑制房室传导;兴奋平滑肌,引起支气管痉挛,胃肠绞痛;刺激胃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组胺受体有H1、H2、H3亚型。各亚型受体功能见表29-1.组胺的临床应用已逐渐减少,但其受体阻断药在临床上却有重大价值。表29-1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受体类型所在组织效应阻断药H1 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皮肤血管心房,房室结收缩扩张收缩增强,传导减慢苯海拉明异丙嗪及氯苯那敏等H2 胃壁细胞血管心室,窦房结分泌增多扩张收缩加强,心率加快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H3 中枢与外周神经末梢负反馈性调节组胺合成与释放thioperamide 第一节H1受体阻断药人工合成的H1受体阻断药多具有乙基胺的共同结构,Ar1和Ar2可为苯环或杂环,X可为氮、氧或碳,并与主核相联。乙基胺与组胺的侧链相似,对H1受体有较大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故能竞争性阻断之。「药理作用」 1.抗外周组胺H1受体效应 H1受体被激动后即能通过G蛋白而激活磷脂酶C,产生三磷酸肌醇(IP3)与二酰基甘油(DG),使细胞内Ca2+增加,蛋白激酶C活化,从而使胃、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又释放血管内皮松弛因子(EDRF)和PGI2,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H1受体阻断药可拮抗这些作用。如先给H1受体阻断药,可使豚鼠接受百倍致死量的组胺而不死亡。对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H1受体阻断药仅有部分拮抗作用,因H2受体也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2.中枢作用治疗量H1受体阻断药有镇静与嗜唾作用。作用强度因个体敏感性和药物品种而异,以苯海拉明、异丙嗪作用最强;阿司咪唑、特非那丁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几无中枢抑制作用。苯茚胺略有中枢兴奋作用。它们引起中枢抑制可能与阻断中枢H1受体有关。个别患者也出现烦躁失眠。它们还有抗晕、镇吐作用,可能与其中枢抗胆碱作用有关。 3.其他作用多数H1受体阻断药有抗乙酰胆碱、局部麻醉和奎尼丁样作用。各种H1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见表29-2.表29-2 常用H1-受体阻断药作用的比较药物镇静程度止吐作用抗胆碱作用作用时间(小时)苯海拉明+++ ++ +++ 4~6 异丙嗪+++ ++ +++ 4~6 吡苄明++ / / 4~6 氯苯那敏+ - ++ 4~6 布可立嗪+ +++ + 16~18 美克洛嗪+ +++ + 12~24 阿司咪唑- - - 10(天)特非那定- - - 12~24 苯茚胺略兴奋- ++ 6~8 (+++ 作用强;++ 作用中等;+ 作用弱;- 无作用)「体内过程」多数H1受体阻断药口服吸收良好,2~3小时达血浓高峰,作用持续4~6小时。药物在肝内代谢后,经尿排出。肝病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特非那丁口服后1~2小时达血浓高峰,t1/2为4~5小时,然而作用持续12~24小时以上,因其代谢产物尚有活性。阿司咪唑口服后2~4小时达血药浓度高峰,t1/2约20小时。在肝脏代谢成去甲基阿司咪唑,仍具活性,t1/2为10天,数星期后才达稳态血浓。「临床应用」 1.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类药物对由组胺释放所引起的荨麻疹,枯草热和过敏性鼻炎等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效果良好。对昆虫咬伤引起的皮肤瘙痒和水肿也有良效。对药疹和接触性皮炎有止痒效果。对慢性过敏性荨麻疹与H2受体阻断药合用效果比单用好。本类药物能对抗豚鼠由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几乎无效。因引起人类哮喘的活性物质复杂,药物不能对抗其他活性物质的作用。对过敏性休克也无效。 2.晕动病及呕吐苯海拉明、异丙嗪、布可立嗪、美克洛嗪对晕动病、妊娠呕吐以及放射病呕吐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第8章 抗超敏反应药 第1节 组胺及组胺受体阻断药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组胺是广泛存在于体内的全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中,组胺激动其受体,引起种种效应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一. H 1受体阻断药 常用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赛庚啶、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等。 【药理作用】 1. 抗外周组胺H 1受体效应: 受体类 所在组织 效 应 阻断药 H1 支气管、胃肠,子宫等 收缩 苯海拉明 异丙嗪 氯苯那敏等 皮肤血管 扩张 心房、房室结 收缩力↑,传导减慢 H2 胃壁腺 分泌↑ 西米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血管 扩张 心室、窦房结 收缩力↑,心率↑ H3 中枢与外周 负反馈性调节 硫丙咪胺 神经末梢 组胺合成与释放

拮抗组胺引起的胃肠道、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减轻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水肿等症状。 2.中枢作用 受体所致 (1)镇静催眠:阻断中枢H 1 异丙嗪、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赛庚啶, 特非那丁、阿司咪唑:几无 (2)镇吐、抗晕:与中枢抗Ach作用有关。苯海拉明、异丙嗪 3.其他作用:抗Ach、局麻及奎尼丁样作用 【临床应用】 ⒈变态反应性疾病:Ⅰ型: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枯草 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虫咬,接触性皮炎。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无效 预防输血反应:异丙嗪25mgim ⒉晕动病和呕吐:异丙嗪、苯海拉明等; ⒊镇静催眠作用:异丙嗪、苯海拉明可用于治疗失眠(用 于感冒复方制剂)。 【不良反应】 思睡、乏力:避免驾车、船及高空作业,也不宜饮酒。

二.H2受体阻断药(见抑制胃酸分泌药) 常用药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受体→胃酸分泌↓ 药理作用:竞争性阻断H 2 可使⑴胃酸分泌明显↓(基础、夜间、五肽胃泌素…) ⑵胃蛋白酶分泌↓ ⑶不影响VitB12吸收(内因子分泌正常) ↓胃酸作用的比较: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1 5~10 20 临床应用: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 不良反应:西咪替丁较多,主要有头痛、乏力、腹泻、肌肉痛、皮疹等。 内分泌:精子数↓,性功能↓,男性乳腺发育,女性溢乳等;偶见:心动过缓、肝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等。 同类药物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

神经生物-组胺

组胺 组氨酸经组氨酸脱羧酶转化成组胺。 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起源于下丘脑,广泛地支配包括脊髓在内的几乎所有脑区,广泛地调节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和各种脑功能。L-氨基酸转运体转运组氨酸进入组胺能神经元, 经组胺脱羧酶(HDC) 作用生成组胺。合成后的组胺被单胺转运体摄取进入囊泡贮存。囊泡释放的组胺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 大部分被位于突触后膜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组胺N-甲基转移酶(histamine N-methyltransferase) 代谢生成t-甲基组胺(t-methylhistamine) 而失去活性[2]。在N-甲基转移酶活性受抑制时, 组胺则在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作用下转化为咪唑乙醛。组胺受体有H1、H2、H3、H4 等4 种亚型。H1R广泛分布于新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杏仁核等脑区, 激活该受体引起神经元兴奋, 其信号转导过程与Gq/11 蛋白及磷酯酶C 耦联。H2R 主要调节胃酸分泌, 其信号转导与GS 蛋白和蛋白激酶A 相关。H3R 于1983 年被Arrang 等发现, 该受体位于突触前膜, 作为自身受体负反馈调节组胺的合成与释放。H3R 也存在于其他神经元末梢和某些细胞上, 调节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等神经递质的释放。 一、中枢组胺能系统 中枢组胺能系统神经元胞体分布的非常局限,而其纤维投射却相当广泛。在中枢系统中,组胺能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分布于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TM)内,其纤维几乎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部分,包括大脑皮层和脊髓。在所有的哺乳动物脑中,大脑皮层、杏仁核、黑质以及纹状体都接受中等或高密度的组胺能神经元投射。在海马和丘脑的投射密度在不同物种间有差异。同时,大脑也有很多区域是投射到TM区的神经元的。主要包括边缘皮层,侧间隔以及视前核.TM区的组胺能神经元具有低频的自发放点活动,频率一般低于3赫兹。但是这些神经元的放电节律却可以因为所处状态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直接记录活体猫组胺能神经元的活动发现,在觉醒时这些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睡眠时期。人的组胺能神经元系统约有64,000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大多具有较大的胞体(直径约有20-30微米),两至三个大型的、多分枝的树突,这些树突常常互相重叠。但是关联记录并没有发现这些神经元之间有化学或电突触连接,许多树突向脑的外部与内部伸展,与TMM和TMV区的脑脊髓液接触。比较特殊的是,组胺能神经元的轴突大多产生于树突而不是胞体。在电子显微镜下,组胺能神经元具有很大的胞质,内含大量的线粒体与成型的高尔基体。圆形细胞核中可见清晰的黑色核仁。组胺能神经元参与很多脑功能,如自发运动、睡眠周期的觉醒、食欲的控制、学习与记忆、过激行为以及情感。虽然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没有可用的组胺能神经元的激活因子,但是可以确定组胺能神经元的激活对于维持人类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近年来,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的研究在组胺四种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组胺能神经元参与的多种脑功能的调节以及组胺能神经系统紊乱与多种脑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关系等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二、中枢系统内组胺受体 目前,组胺的4种受体基因(H1R-H4R)均得到克隆与鉴定。其中,H1-H3R在脑内大量表达,而H4R主要在周围组织中被发现。它们都属于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因此它们均具有共价修饰作用、形成同型二聚或异型二聚体的能力,以及分选和锚定在膜上的性质。 三、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1)维持脑稳态功能 药理学实验已证实,脑部的组胺与动物行为的控制,体温控制,体液平衡,抗压,生殖等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睡眠与觉醒调节

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H1、H2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 (2)熟悉H1、H2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3)了解组胺H1、H2受体的生理活性。 能力目标 (1)能为患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2)使用抗组胺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为康复患者实施预防和治疗措施。 案例引导 小李来自中部城市,趁假期来沿海度假。度假第3日口唇和眼睑突然肿胀,全身大片风团,奇痒无比,不一会连呼吸也变得困难起来,急送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荨麻疹。 案例分析:急性荨麻疹为常见的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过敏原致体内组胺H1过度兴奋,肥大细胞等释放过敏物质,出现过敏症状。该患者可用抗组胺H1受体药(如氯苯那敏、酮替芬、西替利嗪等)进行治疗,同时叮嘱患者减少与过敏原接触,如尽量少食海鲜,避免接触尘螨分布多、毛茸茸的物体等。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一)概述 组胺(histamine)是一种自体活性物质,由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脱羧而成。几乎在体内所有组织中都含有组胺,以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为多见,故组胺在肥大细胞较多的皮肤、胃肠黏膜、肺和支气管黏膜组织中分布较高。 目前发现组胺受体有四种亚型,分别为H1、H2、H3和H4。激动H1受体可引起肌醇磷脂水解增加和细胞内Ca2+增加;激动H2受体使细胞内cAMP增加;激动H3受体则可能减少Ca2+内流;H4受体则有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组胺受体分布及其激动效应见表8-2-1。 表8-2-1组胺受体分布及其激动效应

药理 组胺

组胺 及抗 组胺 药 组胺(histamine)是最早发现的体内自身活性物质(autacoids)之一。在体内,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由于肥大细胞沿着血管壁分布,因此,组胺在体内的分布很广泛,几乎所有的组织中均有它的存在,其中,又以皮肤、肠粘膜、结缔组织、心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肺部的浓度为高。另外,它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组胺能神经元的递质。 【药理作用与机制】 作为一种自身活性物质,组胺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效应。其所有的效应均是通过激动组胺受体(H1、H2、和H3)实现的。 其中,组胺激动H1受体产生的效应称为H1型效应。它包括: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小动脉、小静脉、Cap前括约肌扩张、 Cap通透性等。 组胺激动H2受体产生的效应称为H2型效应。它包括:小动脉、小静脉、Cap前括约肌扩张;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正性肌力和频率作用等。 表-1 组胺受体在体内的分布及其效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鉴别真假胃酸缺乏症。由于组胺的作用强大而广泛,没有特异性,所以它这方面的应用现在已被五肽胃泌素所代替。另外,组胺也可用于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小剂量组胺皮内注射,可出现“三联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红斑上形成丘疹;最后,通过轴索反射致小动脉扩张,丘疹周围形成红晕。麻风病人由于皮肤神经受损,“三联反应”常不完全,故可据此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有颜面潮红、头痛、体位性低血压等。溃疡病、胃肠出血及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倍他司汀 倍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是组胺H1受体激动剂,能导致血管扩张,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轻膜迷路积水。临床上用于:①内耳眩晕病,能消除眩晕、耳鸣、恶心及头痛等症状,近期治愈率较高;②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③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不良反应较小,偶有恶心、头晕、心悸等症状,溃疡病患者慎用。 倍他唑与英普咪定 倍他唑(betazole,氨乙吡唑)和英普咪定(impromidine,甲双咪胍)均为选择性H2受体激动药,刺激胃酸分泌,用于胃功能检查。英普咪定对H2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还可增强人心室收缩功能,试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二、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又称组胺拮抗药(histamine antagonists),是指一类能在组胺受体水平竞争性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根据药物对组胺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可将抗组胺药分为H1、H2和H3受体阻断药三类,H1和H2受体阻断药已广泛用于临床,H3受体阻断药目前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完整版)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药名。 抗组织胺药物根据竞争受体的不同,抗组胺药可分为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H1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H2受体主要分布在消化道,皮肤微小血管有H1、H2两种受体存在。本类药物适用于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脂溢性皮炎。 1.H1受体拮抗剂 (1)作用机理:乙基胺结构-CH2-CH2-N 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因此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此外尚有一定的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 根据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作用的不同,可将H1受体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第一代药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 (1)(副作用)乏力、嗜睡、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导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散大. . (2)(适应症)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3) (禁忌症) 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器操作者(精细工作者)等,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也慎用。 第二代(新一代)H1抗组胺药物特点:,药物不通过血脑屛障、服用简便,每日一次、作用持久 常用药物:扑尔敏、特非那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第一代(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赛平、赛庚啶、异丙嗪、酮替芬) 第二代(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特非那定、氯雷那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伐斯汀) 2.H2受体拮抗剂(1)作用机理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的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2)(适应症) 与H1受体拮抗剂合并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等 (3)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引起阳痿和精子减少(西米替丁)、血压轻度升高、GPT上升、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以恢复。孕妇、哺乳妇女慎用。 (4)常用药物: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 2.带状疱疹临床表现1.典型的临床表现(1)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症状,皮肤可有灼热、刺痛也可无前驱症状。(2) )皮损特征:潮红斑、丘疹很快出现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成簇而不融合,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各簇性水泡间皮肤正常。呈带状排列,水疱干涸、结痂、脱落、暗红斑或色素沉着。(3)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分布好发部位依次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较为剧烈。病程2-3周,老年认为3-4周 2.特殊表现(1).眼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明显,可累计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2)耳带状疱疹: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引起,影响面神经的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皮疹特点: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ey-Hunt 综合征(3)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4)其他播散性带状疱疹、出血性、坏阻性,泛发型、顿挫型、不全型带状疱疹 3.体股癣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夏秋季节多发。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为易感人群。体股癣临床表现相似。皮损基本特点:(1)原发损害为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约针头到绿豆大小,色鲜红或暗红。(2)呈环状倾向。(3)活跃的边缘。 2.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亦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病损与体癣相同。 3.自觉瘙痒。 体癣Tinea corporis 临床特点 –皮损部位:好发于面、颈、腰腹、四肢

组胺及组胺受体阻断药

组胺及组胺受体总介 H1受体阻断剂 第一代H1受体阻断剂能通过血脑屏障,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二代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没有中枢镇静作用。 名称 代号 镇静催眠 抗晕止吐 抗胆碱 药效 苯海拉明 1代 +++ ++ +++ 布克利嗪18h, 氯马斯汀12h , 其他<8h 。 异丙嗪 1代 +++ ++ +++ 氯苯那敏 1代 + + ++ 氯马斯汀 1代 + - + 苯茚胺 1代 + - ++ 赛庚啶 1代 ++ + ++ 布克利嗪 1代 + +++ + 氮卓斯汀 2代 - - + >24h 阿司咪唑 2代 - - - 氯雷他定 2代 - - - 西替利嗪 2代 - - - 本类药物应用 氮卓斯汀还具有阻止白三烯、5-HT 等释放的作用,故对抗哮喘有效。 对晕动病,放射病,妊娠及药物引起的恶性呕吐有效。镇静催眠。 变态反应性疾病。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这不得使用。 受体 分布 效应 阻断 激动 H1 支气管、胃肠、子宫平滑肌 收缩 苯海拉明 异丙嗪 氯苯那敏 2-甲基组胺 皮肤血管、毛细血管 扩张、通透增、渗出增 心房、房室结 收缩频率增、传导慢 中枢部分 促进觉醒 H2 胃壁细胞 分泌增加 西咪替丁 法莫替丁 雷尼替丁 4-甲基组胺 血管 扩张 心室、窦房结 收缩频率增、传导慢 H3 脑组胺能N 末梢 负反馈调剂、抑制 硫丙米胺 α-甲基组胺 突触前膜 组胺合成、释放 心脏 负肌性频率 组胺类生理作用小结 心血管: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增加通透性,渗透增加致皮肤红、头痛,引起血容下降致休克。使心脏收缩频率增加,收缩力增加,传导减慢。 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内脏平滑肌、子宫平滑肌,引起痉挛痛。 腺体:主要是使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增加,对其他腺体基本无影响。 神经末梢:对神经末梢刺激强,引起痛痒。三联反应(皮下注射小量组胺,血管扩张致红斑,之后通透性增加致丘疹,而后神经末梢受到的刺激增加引起广泛红晕。) 中枢:兴奋。 该类药物多数为肝药酶诱导剂。H3类临床价值不大。

组胺和组胺受体的生理作用和药理成分

组胺和组胺受体的生理作用和药理成分 组胺和组胺受体在我们的身体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 的生理作用和药理成分也为医学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将从组胺和组胺受体的生理作用、组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以及药物应用等三个方面来谈论它们的相关知识。 一、组胺和组胺受体的生理作用 组胺是一种由组胺细胞合成的小分子信使,在人体内分布广泛,既可以自主释放,也可以由不同环境因素刺激产生。组胺在人体 内主要有四个受体亚型,分别为H1、H2、H3和H4,它们具有不 同的分布和生理作用。 H1受体广泛分布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平滑肌、支气 管平滑肌、肠道平滑肌、皮肤等部位。当组胺结合H1受体时,可以引起血管扩张、支气管痉挛、胃肠收缩、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和 皮肤局部瘙痒等反应。因此,H1受体的激动剂可以用于治疗过敏 反应、哮喘、胃肠动力不良和皮肤瘙痒等疾病。

H2受体分布于人体的主要器官、组织,如胃黏膜、心脏、血管平滑肌、脾脏、胰岛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当组胺结合H2受体时,可以引起胃酸分泌、冠状动脉扩张、心肌收缩力增强等反应。因此,H2受体的激动剂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胃溃疡、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疾病。 H3受体分布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质、下丘脑和海马等部位。当组胺结合H3受体时,可以阻断组胺的释放和分泌,降低其在神经传递和共振环节中的作用。因此,H3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治疗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等疾病。 H4受体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部位。当组胺结合H4受体时,可以调节和控制免疫细胞的生理反应,并参与炎症和变态反应等过程。因此,H4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等疾病。 二、组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在临床上,组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是常见的药物种类。它们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组胺受体分类

组胺受体分类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组氨受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中的受体蛋白,作为生理途径的 调节器,对于细胞的信号传导、神经功能调节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组氨受体分为多个类别。 一、H1 受体 H1 受体是最为广泛研究的组氨受体之一,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 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它主要介导着神经传递物质组氨的效应,包括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生理效应,对于过敏反应、炎症反 应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H1 受体 过度激活的情况,因此H1 受体在临床上广泛被用于抗过敏和抗炎方 面的药物研究和开发。 H2 受体主要分布于胃部的黏膜上皮细胞和心血管系统中,它主 要介导组氨在这些组织中的效应,包括胃酸分泌的调节和心脏的兴奋 性调节。H2 受体激动剂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溃疡、胃酸过多等胃部疾病,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H3 受体主要分布在大脑的神经元细胞中,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递质释放的关键受体之一。它能够负调控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等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神经元间的信号传导。H3 受体在

认知功能、情绪调节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成为了一些相 关疾病治疗的新的药物靶点。 H4 受体是最近被发现的一种组氨受体,与过敏反应、炎症反应 等密切相关。它主要分布在免疫细胞表面,能够调节炎症介质的释放、免疫功能的调节等过程。H4 受体在一些炎症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潜力,成为了当前炎症性疾病新的药物研究热点。 组氨受体的分类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它们在生理学和病理学 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靶点。随着对组氨受 体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将会有更多相关的新发现出现,为人类健康 带来更多的福祉。 第二篇示例: 组胺受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类身体中的受体,主要与神 经递质组胺的信号传导相关。组胺是一种由组胺细胞合成分泌的生物 胺类神经递质,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受体结合,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 理过程。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组胺受体,根据其结构和功能, 可以将组胺受体分为四个主要类别:H1受体、H2受体、H3受体和 H4受体。 H1受体是组胺受体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的一种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H1受体主要参与调节神经递质释放、血管舒缩、肌肉收缩等生理功能。激活H1受体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充血、组织水肿等过敏反应。H1受体被认为是过敏和瘙痒治疗的重要靶点。

药品生产技术《组胺》

组胺〔Histamine〕 组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它是在组氨酸脱羧酶〔histidine decarboxylase〕催化下,由组氨酸〔histidine〕脱羧形成的。在动物体内,组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通常组胺与肝素-蛋白质形成粒状复合物存在于肥大细胞中。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一些化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响时,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改变,使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体中。组胺的释放依赖于Ca2+和GTP的存在。组胺即4〔5〕-〔2-氨乙基〕咪唑,乙胺侧链上的亚甲基碳分别命名为α和β,侧链通过β碳连接于咪唑环的4位。咪唑环的1位N原子称为tele 〔τ〕N,3位N原子称为pros〔π〕N,侧链N原子称为Nα。组胺是水溶性分子,具有碱性:Nπ,pK a1=5.80;Nα,pK a2=9.40;Nτ,pK a3=14.0。通常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的Nτ互变异构体混合物存在。在生理pH条件下,96.6%的组胺分子为单正离子〔αNH3+〕,互变异构体Nτ-H和Nπ-H的浓度比计算值为4.2,说明在水溶液中组胺单正离子80%为Nτ-H形式,2021Nπ-H形式。

组胺与组胺受体作用而产生效应。目前的完全不同的组胺受体至少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H1受体分布于呼吸道、肠道和生殖泌尿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脑、视网膜、肝和肾上腺髓质等处;H2受体位于胃黏膜腺体、心肌、血管平滑肌等处;H3受体位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呼吸困难,另外还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参与变态反响的发生;组胺作用于H2受体,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组胺作用于H3受体,可反响抑制组胺的合成和释放,还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神经肽的释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呼吸道、血管和心脏等的活动。2021年首次报道了一种新的组胺受体亚型-H4亚型,可能具有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响功能。这些组胺受体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

组胺的作用原理

组胺的作用原理 组胺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胺,它在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组胺主要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来调节多个生理过程,包括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血管扩张等。下面将详细阐述组胺的作用原理。 首先,组胺在机体内由组胺甲酸转移酶(HDC)催化组胺甲酸转化而来。组胺主要存在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当机体受到刺激时,如过敏原、物理刺激或感染,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组胺。 组胺的作用主要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来实现。目前已知有四种组胺受体亚型:H1受体、H2受体、H3受体和H4受体。这些受体分布在许多组织和细胞上,包括平滑肌、内脏器官、中枢神经系统。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组胺受体的作用。 1. H1受体:H1受体广泛分布在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当组胺与H1受体结合时,会导致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组织水肿、瘙痒和疼痛感。这些反应与过敏反应、炎症反应等有关。 2. H2受体:H2受体主要分布在胃酸分泌细胞和心血管系统。当组胺与H2受体结合时,会促进胃酸的分泌,同时引起血管舒张。这解释了为什么组胺可以引起胃溃疡和胃酸逆流等消化系统相关的问题。 3. H3受体:H3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和脊髓。组胺与H3

受体结合时,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神经传递。这对于学习记忆、觉醒和睡眠等功能非常重要。 4. H4受体:H4受体主要分布在免疫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组胺与H4受体结合时,能够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并参与过敏反应、免疫细胞迁移等过程。 除了与组胺受体结合以外,组胺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例如,组胺通过抑制cAMP的合成和释放来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影响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此外,组胺还与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相互作用,如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脂肪酸、溶酶体酶等结合,增强或抑制它们的作用。 总结起来,组胺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血管扩张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它的作用对于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但过多或过敏引起的组胺释放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和症状,如过敏反应、哮喘、胃溃疡等。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可以通过使用抗组胺药物来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或者使用组胺受体拮抗剂来调节组胺受体的信号传导。

药理学中受体激动效应总结

药理学中受体激动效应总结 药理学中一系列受体(肾上腺素受体α1、α2,β1、β2 、β3 ,胆碱受体M1、M2、M3……;N1(NN)、N2(NM)),被激动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收缩哪些舒张,一直没有没搞清楚,也一直没贯通的去总结过,困惑了我五年,问过同学问过度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现在纵览各受体,突然发现了一点大体的规律,有少数特殊的不符合这个规律,有些地方有点另类或牵强,能方便记忆才是王道! 把兴奋性质的,如收缩、收缩增强、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传导加快、瞳孔开大肌收缩所致的散瞳,瞳孔括约肌收缩所致的缩瞳,统一归为收缩 把其它相反性质的,如舒张、松弛、收缩减弱、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传导减慢,统一归为舒张 那么有如下规律: 激动β(β1、β2)、M2 的效应为舒张 但激动β(β1、β2)对心脏、括约肌(胃)为收缩 激动其它受体:α(α1、α2)、M(M、M1、M3)、N2的效应均为收缩 但激动α对胃肠运动和张力为减弱,激动M3对除瞳孔括约肌外的胃肠、膀胱括约肌为舒张 α1、β、M、N1均为增加分泌

PS: α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瞳孔开大肌、心脏等 β 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肾小球旁系细胞 β 2受体主要分布于平滑肌、骨骼肌、肝脏 M受体主要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心脏、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各种腺体 N1(NN)受体分布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2(NM)受体主要分布于神经肌肉接头(骨骼肌) 多巴胺受体主要分布于肾、肠血管平滑肌 肾上腺受体、M胆碱受体均为G蛋白偶联型受体 N受体为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典型药物: M激动-毛果芸香碱 N激动-烟碱 M、N激动-卡巴胆碱 抗胆碱酯酶-溴新斯的明、有机磷酸酯类 M 拮抗-阿托品 N1 拮抗-美卡拉明 N2 拮抗-筒箭毒碱、琥珀胆碱 胆碱酯酶复活-氯解磷定 α、β激动-肾上腺素 α激动-去甲肾上腺素 β激动-异丙肾上腺素 α1 激动-去氧肾上腺素 α2 激动-可乐定 β1 激动-多巴酚丁胺 β2 激动-沙丁胺醇

组胺受体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组胺受体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组胺受体的名词解释与生理学作用 组胺受体是一类位于动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们作为细胞的信号传导分子, 负责接收和转导神经递质组胺的信号。组胺受体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组织和器官中。 组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对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 通过作用于组胺受体来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影响情绪、睡眠、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同时也参与调节血管张力、胃酸分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组胺受体被分为四个亚型,包括H1、H2、H3和H4 受体。每种受体在生理学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H1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中。它在过敏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过程。此外,H1受体也参与调节 睡眠、认知功能和胃肠运动等生理过程。 H2受体主要分布在胃黏膜上的壁细胞,调节胃酸的分泌。当组胺与H2受体结合时,可以促进胃酸分泌,参与消化过程。H2受体也在其他组织中表达,如血管 壁上,对于调节血管张力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H3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内神经递质释放的区域,如小脑、海马和视网膜等。它主要作为自主神经调节的负反馈机制,能够抑制多种神经递质如组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这种自我调节功能使得H3受体成为药 物治疗中的重要靶点,用于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H4受体是最新发现的组胺受体亚型,其主要分布在免疫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 组织中,如骨髓、脾脏和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H4受体参与了免疫反应的调节过

程,对于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H4受体也成为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潜在新靶点。 总之,组胺受体在调节多种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亚型的分布和功能不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对于组胺受体的研究与理解,对于揭示疾病发生机制、药物研发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抗组胺药的药理与应用

抗组胺药的药理与应用 体内组胺受体有H1、H2和H3三种亚型,其中H1受体多分布于毛细血管、支气管、肠道平 滑肌,当H1受体活化时,可引起过敏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伴随的瘙痒、喉痉挛及支 气管痉挛等反应。用于防治变态反应的抗组胺药物均能选择性地拮抗组胺H1受体、拮抗组 胺的作用。H2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胃壁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促进胃酸分泌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作用,H2受体拮抗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1 抗组胺药的分类 按其化学结构可将临床常用的组胺H1受体拮抗药分为:①烷基胺类: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属于强效H1受体拮抗药,如氯苯那敏、阿伐斯汀等;②乙醇胺类:具有显著的镇静和抗胆 碱作用,但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低,如苯海拉明、氯马斯汀等;③乙二胺类:为选择性H1 受体拮抗药,有中度镇静作用、胃肠道不适及皮肤过敏反应,如美吡拉敏、安他唑啉等;④ 吩噻嗪类: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及显著的止吐和抗胆碱作用,可发生光过敏反应,如异丙嗪等; ⑤哌嗪类:具有中度镇静作用和显著的止吐作用,如赛克利嗪、羟嗪、西替利嗪等;⑥哌 啶类:具有中度或低度镇静作用,是高度选择性H1受体拮抗药,如咪唑斯汀、依巴斯汀、 阿扎他定、赛庚啶及新型抗组胺药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卡巴斯 汀等。⑦其他类:多赛平等。联合使用两种结构类型不同的抗组胺药可增强疗效。 2 抗组胺药的药理与应用 本类中的大多数药物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2.1 抗外周组胺 H1受体作用: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H1受体,拮抗组胺的作用,可抑制 血管渗出、减轻组织水肿,此为其最主要的药理作用,故对于某些以组织水肿为特征的变态 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湿疹、急性喉水肿、过敏性鼻炎、内耳迷路水肿等疗效 较好。但抑制平滑肌收缩作用远不及交感神经兴奋药和茶碱类,故对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 胃肠痉挛等效果差,与肾上腺素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2.2 镇静作用:治疗量抗组胺药可致中枢抑制如镇静和嗜睡作用,可能与拮抗中枢H1受体有关,作用强度因个体敏感性、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而异。 2.3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防治: 2.3.1 各种过敏性疾病主要为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对各种过敏性皮肤疾患疗效佳,尤其是过敏性药疹及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呼吸道过敏中,过敏性鼻炎及花粉 性鼻炎较支气管喘息疗效好。其他Ⅰ型过敏反应中,凡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渗出、 水肿、分泌增加的疾病疗效较好,而以平滑肌痉挛为主的疾病疗效较差,外源性过敏较内源 性过敏疗效好。 2.3.2 非过敏性疾病恶心、呕吐和眩晕: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等,其强力的止吐作用可用 于晕动病、放疗及手术后、妊娠、药物、梅尼埃病、内耳迷路炎症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恶心、呕吐和眩晕。②镇咳:尤以异丙嗪作用为显著,常作为复方镇咳祛痰药成分之一。③ 镇静:可用于镇静、安眠和手术前给药。④抗帕金森病和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本类药 物已经成为临床抗变态反应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对急性(速发型)变态反应的疗效较慢性(迟 发型)变态反应为佳,起病早期用药的疗效比长期反复使用为佳。 3 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①中枢抑制作用:大部分传统的抗组胺药可通过血脑屏障 进入中枢,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嗜睡、疲倦、乏力、眩晕等。应用日久后 此副作用减轻乃至消失,但同时抗过敏疗效也可随之而减弱。新型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组胺的外周和中枢作用

组胺的外周和中枢作用 组胺又称组织胺(Histamin),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多种生理活性的自体活性物质。组织中的组胺主要与蛋白质、肝素结合,以复合物的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中。因此,含有较多肥大细胞的皮肤、支气管粘膜和肠粘膜中组胺浓度较高,脑脊液中也有一定浓度。 肥大细胞颗粒中的组胺常与蛋白质结合,物理或化学等刺激均能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其常见的因素包括:①IgE介导的抗原反应;②补体C3a,C4a,C5a;③P物质;④鸦片样物质,内啡肽;⑤物理因素,如振动,寒冷,加压;⑥组胺释放活性物质或组胺释放因子,这种因子可来源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等;⑦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结缔组织激活肽Ⅲ等。 组胺及其受体既存在于外周也存在与中枢,但有其各自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也相互影响,现从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外周作用】 在外周,组胺与靶细胞上特异受体结合可产生众多生物效应,如: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舒张,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抑制房室传导;兴奋平滑肌,引起支气管痉挛,胃肠绞痛;刺激胃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等。组胺的受体有三个亚型,即H1R,H2R,H3R(详细作用见下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⑴对心肌收缩性的影响: H2R直接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cAMP↑→正性肌力作用 ⑵对血管的影响: ①H1R、H2R激动→小A、V扩张→回心血量↓; ②激动H1R→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水肿和全身血液浓缩; ③人类脉管有H1R和H2R受体,两者功能平衡障碍可致冠状动脉痉挛。 注射大剂量的组胺,可发生强而持久的降压,甚至发生休克。皮内注射小量组胺,可出现

第6章抗过敏药物和消化系统的药物613魏嵚

第6章抗过敏药物和消化系统的药物(Drugs for Allergy &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过敏(Allergy) 是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当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损伤性反应,也称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人们对过敏性疾病及其药物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565年,莱昂纳多·博塔罗(Leonardo Bottaro) 最早记录了枯草热病例,将其称为“玫瑰热”,这也是过敏性疾病的第一次记载。直到1903年,德国医生威廉·邓巴(Wilhelm Dunbar) 才证明这种受激反应是因为人体受到花粉的刺激而释放毒素造成的。1910年,亨利·戴尔(Henry Dale) 在研究黑麦的毒性时,发现了一种称为“组胺(Histamine)”的物质。直到约16年后,他才意识到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所释放的物质就是组胺,此后,他还发现受损伤的细胞会产生自己的组胺。20世纪50年代,巴黎巴斯德(Pasteur) 研究所的达尼埃尔·博韦(Daniel Bovet) 研制出了抗组胺药物。后来,组胺H1和H2受体拮抗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随着H3受体的克隆成功(1999年),H3受体及其配体的研究发展迅速。H4受体拮抗剂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1~3]。 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其中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肌性管道,途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及大肠等器官。消化腺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和胰,主要借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消化道各种症状和疾病较为常见,如溃疡、呕吐、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治疗和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品种繁多,根据临床治疗目的,可分为抗溃疡药、泻药、止泻药、止吐药、催吐药、促动药、肝胆药物及其辅助治疗药等。 6.1 抗过敏药物(Antiallergic Drugs) 过敏性疾病,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可溶性和细胞性物质介导的,这些可溶性物质通称为介质。组胺是最早发现的过敏反应的化学介质,抗组胺药作为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具有较为久远的应用史[4,5]。从1942年第一个抗组胺药芬苯扎胺(Phenbezamine)问世至1981年,以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扑尔敏(Chlorphenamine) 等为代表的40余种抗组胺药物(也称为第一代抗组胺药) 陆续上市,这些药物具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等优点,但同时又存在着短效、耐受、令人困倦、干渴等明显缺陷。为改善或克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的缺点,以氯雷他定(Loratadine)、西替利嗪(Cetirizine) 和咪唑斯汀(Mizolastine) 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问世,并逐渐替代经典的抗组胺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非索那啶(Fexofenadine) 和咪唑斯汀以外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的肝代谢产物均具有很高的抗过敏活性,其强度是母药的2~4倍,基于此,研发出以“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为代表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的共同特点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一般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无困倦),无胆碱能作用(无干渴),作用持久(24 h),适合患者白天服用,第三代抗组胺药的疗效一般高于第二代。到目前为止,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抗组胺药共有100余种,其中常用的有20余种。 H N N NH2 组胺(Histamine) 组胺以其无活性的络合型储存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中。在致敏原(如海鲜、花粉、灰尘等)、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吗啡等)、外伤、酷寒环境、细菌毒素和昆虫叮咬等外界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