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内容。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繁殖和遗传进化、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报纸等媒体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资料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自主探究法:通过设计情境式问题,结合学生实例,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求,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体验。 3、合作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设计思路: 1、联系实际生活,设疑层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自学,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并归纳糖类的组成元素、种类、分布和作用。 3、引导学生活动:据图探讨单糖、二糖、多糖的转化。 4、联系实际生活设疑,引导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5、以生活事例导入,教师提问,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并归纳脂质的组成元素、种类、分布及作用。 6、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活动,解决生活疑惑。 7、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评价: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8、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推断单体与多聚体的关系,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9、师生共同总结。 八、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用交叉相乘法,解析孟德尔二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交叉相乘法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而在实际情况中,生物的性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当生物的多种性状综合起来的时候其遗传又有什么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一)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现象(参考P9图1-7) (1)杂交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种子)(种子) (植株)(植株) F1:(受精卵) 黄色、圆粒 (种子、100%) (2)F1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同植株卵子精子 F2:种子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315 108 102 32 (≈9︰3︰3︰1) 2.数据分析 (1)分析每对性状的F2:

①粒色:黄/绿=315+101/108+32≈3︰1 ②粒形:圆/皱=315+108/101+32≈3︰1 (2)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杂交:纯黄、圆X 绿、皱 P 基因型(YYRR )(yyrr ) 配子:YR yr F1:YyRr 2.F1植株自交 F1配子:♀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 ♂1/4 1/4 1/4 1/4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F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⑵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⑶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⑷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⑸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⑵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方法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 4个录像片段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1《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本节包括细胞中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几个知识点。知识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但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记住这些知识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中的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分别是RNA和DNA的组成成分;二糖中的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且蔗糖不属于还原糖;多糖中的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特有的,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和动物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且多糖都不具有还原性。 脂质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脂质组成元素和功能不同。脂肪由C、H、O 三种元素组成(这点和糖类一样),是生物体主要的储能物质等作用;磷脂组成元素为C、H、O、N、P,是构成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种类很多,大部分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中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等功能。 水是细胞和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大部分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少数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占的比例更大;干燥的种子中几乎没有自由水,因此代谢很弱。 无机盐在细胞中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和其他化合物结合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化合态形式存在的无机盐是细胞和生物体重要的组成成分,离子态形式存在的无机盐对于维持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考法 在平时考试以及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糖类和脂质的元素组成和功能等,自由水和结合水与细胞代谢的关系,无机盐的功能等。 误区提醒 对于糖类来说,单糖中的葡萄糖、果糖及二糖中的麦芽糖都是还原糖,可以用菲林试剂鉴定,二糖中的蔗糖没有还原性,多糖没有还原性;并非所有的糖类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不参与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脂质的组成元素和脂肪的组成元素是不能同时来阐述的,对于脂质来说,组成元素是这样说,主要有C、H、O三种元素组成,有些脂质还含有N和P。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但细胞器膜上不含胆固醇。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互交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体现在 三、杂交实验(二) 1. 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1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B.脂肪、类脂和固醇都属于脂质 C.乳糖、葡萄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 D.性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参考答案】B 1.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2.糖类包括: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 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1.糖类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哪项不正确 A.糖类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 B.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C.糖原、淀粉都是动物细胞内的多糖 D.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2.“十点加餐”是指即使早餐吃得不错,到上午十点半左右有些学生也会感觉有些饥饿,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有的同学准备了巧克力作为补充,主要补充的是哪种物质A.脂肪B.蛋白质 C.糖类D.核酸 3.如下图表示某反应过程,图中的黑球表示两个相同的单糖,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 A.淀粉、淀粉酶、葡萄糖 B.麦芽糖、麦芽糖酶、葡萄糖 C.蔗糖、蔗糖酶、果糖 D.乳糖、乳糖酶、葡萄糖 4.下面是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对维持生物体的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C.脂肪只存在于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而其他部位和植物细胞中没有 D.企鹅体内的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 1.【答案】C 【解析】糖类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A正确;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B正确;淀粉质植物细胞内的多糖,C错误;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D正确。 故选C。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生命活动的需要分解大量的葡萄糖,因此需要维持血糖的稳定,故C正确。 3.【答案】B 【解析】依题意:“黑球表示两个相同的单糖”,其中两个相同是关键。从图所示的糖分子可知,这是一个二糖分子,在所学过的二糖中,只有麦芽糖是由两个相同的葡萄糖分子组成的,而蔗糖分子是由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组成的;乳糖是由一分子

高一生物《分子与生物》精品教案: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以一些图片放映给学生看,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不一样。2.糖类。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表格教学〗以下列表格边举例子边问边填。 一、细胞中的糖类(见课件表格) 〖旁栏思考题1〗 糖尿病人饮食中,米饭、馒头等主食也需限量,是因为其中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生成的是葡萄糖。 二、细胞中的脂质 〖思考与讨论〗 1.提示:脂肪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某些动物还在特定的部位储存脂肪,如骆驼的驼峰。

2.提示:花生、油菜、向日葵、松子、核桃、蓖麻等植物都含有较高的脂肪,这些植物的脂肪多储存在它们的种子里。 3.提示:脂肪除了可以储存大量能量外,还具有隔热、保温和缓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动物和人体的内脏器官。 〖旁栏思考题2〗 熊在冬眠前大量取食获得的营养,有相当多的部分转化为脂肪储存,既可御寒,也供给冬眠中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作业〗练习 基础题 1.(1)√;(2)√。 2.C。 3.C。 4.C。 5.C。 拓展题 1.提示:糖类是生物体主要利用的能源物质,尤其是大脑和神经所利用的能源必须由糖类来供应。而脂肪是生物体内最好的储备能源。脂肪是非极性化合物,可以以无水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虽然糖原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但它是极性化合物,是高度的水合形式,在机体内贮存时所占的体积相当于同等重量的脂肪所占体积的4倍左右。因此脂肪是一种很“经济”的储备能源。与糖类氧化相比,在生物细胞内脂肪的氧化速率比糖类慢,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此外,糖类氧化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所以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而言,糖类和脂肪都可以作为储备能源,但是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 2.提示:葡萄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它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进入细胞内,因此葡萄糖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注射;但是蔗糖只能口服而不可以静脉注射,因为蔗糖是二糖,必须经过消化作用分解成两分子单糖后才能进入细胞。蔗糖经过口服后,可以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变成单糖后被细胞吸收。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细胞中的糖类和脂 质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学设计、导学案等。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欢迎参考!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设计思想 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为出发点,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展现教学设计的新颖性,实用性。本设计的主旨在于创建和谐,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第四节。本节共有三大问题:细胞中糖类主要有哪几类及什么作用?细胞中的脂质有哪几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什么结构为骨架。整个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并使学生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课程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初中生物中曾学过相关的知识,但对此学生了解得很浅。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

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恰当的启发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②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③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③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六、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境创设: 今天老师上课带着几个问题过来和大家一起来交流:

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全册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课时安排讲课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而多糖的种 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一)化学组成:C、H、O,多数糖类的化学组成符合Cm(H2O)n, (二)糖类的分类: 1.单糖: 葡萄糖(理科班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果糖(可以写一下分子式和结构式)、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化学式) 2.二糖(化学式): 写出几种二糖的水解产物 3.多糖:概念,化学通式 淀粉:分解产物:葡萄糖 糖原:分布、分解产物 纤维素:分解产物 二.细胞中的脂质 化学组成:C、H、O、(P、N) 通常不溶于水,脂溶性 (一)脂肪 1.作用:储存能量的物质、保温、保护。 2.分布:动物的皮下、内脏周围 (二)磷脂: 1.作用: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2.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种子 (三)固醇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协助钙、磷的吸收。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2.糖类的元素组成是。3

4 5.脂质的主要元素为,有些脂质含有和。脂质分子中 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的含量更多。 6.组成多糖的单体是,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每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变式训练: 1、淀粉、脂肪、胰岛素和DNA共有的化学元素是() A.C、H、O B.C、H、O、N C.C、H、O、N、P D.C、H、O、N、P、S 2、分子式为C1864H3012N468O576S21和C12H22O11的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A.蛋白质和脂质B.核酸和脂质C.蛋白质和糖类D.核酸和糖类3、下列选项中,属于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是() A.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B.葡萄糖、淀粉、果糖 C.淀粉、脱氧核糖、乳糖D.麦芽糖、果糖、乳糖 4、动物组织的一个细胞,其细胞质内含有的糖类和核酸主要是() A.糖原和RNA B.糖原和DNA C.淀粉和RNA D.淀粉和DNA 5、细胞中的一种含碳化合物中氢原子是氧原子的两倍,这种化合物很可能是() A.脂肪B.糖类C.蛋白质D.核酸 6、单位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其所含的元素与氧化合时的耗氧量的特点是前者() A.含C、H多,氧化时耗氧多B.含C、H多,氧化时耗氧少 C.含C、H少,氧化时耗氧多D.含C、H少,氧化时耗氧少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高中生物专题03 糖类和脂质(解析版)

专题03 糖类和脂质 一、知识必备 1、糖的种类

2、常见脂质的种类与功能 二、通关秘籍 (1)在细胞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有机化合物,其中储存有大量化学能。当其被氧化分解时,这些化学能就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所利用。因此,它们都是能源物质。三大能源物质的供能顺序:先是糖类氧化供能;当糖类供能不足时,再由脂肪、蛋白质供能;蛋白质一般不提供能量。 (2)正常情况下生物体能量主要由糖类供给(70%以上),因此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脂肪;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脂肪。不论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脂肪都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4)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由ATP水解提供,储能物质所含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才能用于生命活动。

对点训练 1.如图所示为一种多糖的结构,该多糖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解析】该图为多糖结构图,由图可以看出,该多糖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按结构来看是纤维素,仅存在于植物细胞,错误。 2.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解析】脂质中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正确。 3.蛇毒中的磷脂酶因水解红细胞的膜蛋白而导致细胞破裂() 【解析】蛇毒中的磷脂酶因水解红细胞膜的磷脂而导致细胞破裂,错误。 4.磷脂含有的化学元素与脂肪的不同() 【解析】磷脂含有的化学元素有C、H、O、N、P等,而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正确。 5.胆固醇既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解析】胆固醇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正确。 6.如图是由3个圆构成的类别关系,则Ⅰ为淀粉、Ⅰ为糖原、Ⅰ为纤维素() 【解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三者相互并列,没有包含关系,错误。 7.食物中的麦芽糖可被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解析】食物中的麦芽糖是二糖,不能直接被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错误。 8.胆固醇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上和机体的血液中都有分布() 【解析】胆固醇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上和机体的血液中都有分布,正确。 9.生物膜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 【解析】生物膜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正确。10.脂肪和淀粉是所有细胞的储能物质() 【解析】脂肪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而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错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减数分裂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减数分裂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能力目标 (1)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表解、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离。 (2)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受精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四、教学过程: 一、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对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 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特点: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一)精子形成的过程

1.场所: 睾丸 2.过程: 1、同源染色体:(对)a\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b\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X、Y)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 体细胞(染色体数:2n)有丝分裂 1个精原细胞(染色体数:2n)细胞分化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2n)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n)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减数第二次分裂 4个精子细胞(染色体数:n) 变形 4个精子(染色体数:n) (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 1.场所: 卵巢 2.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 体细胞(染色体数:2n)有丝分裂、细胞分化

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练习

第3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糖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在植物细胞中都能检测到 B.单糖、二糖和多糖在细胞内可以相互转化 C.糖类物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D.糖类物质在细胞内不能储存 2.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B.葡萄糖和麦芽糖均可被水解 C.构成纤维素的是葡萄糖和果糖 D.乳糖可以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3.医生给低血糖休克病人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其主要目的是( ) A.供给全面营养 B.供给能源物质 C.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D.供给水分 4.下列叙述中,属于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的是( ) A.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B.都含有C、H、O、N C.都是还原糖 D.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下列关于几丁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几丁质属于多糖 B.几丁质不属于可再生有机资源 C.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等领域 D.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 6.人体细胞中储藏能量的物质是( ) A.葡萄糖、胆固醇 B.淀粉、脂肪 C.淀粉、纤维素 D.糖原、脂肪 7.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脂、脂肪等都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B.一些脂质具有催化作用,例如性激素 C.动物细胞膜中不仅含有磷脂,还含有胆固醇 D.脂质的组成元素都是C、H、O

8.下列关于脂肪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脂肪分子是构成细胞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B.脂肪分子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 C.脂肪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D.脂肪含有大量的能量是由于其分子中氢的比例高 9.下列关于脂肪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脂肪由一分子脂肪酸和三分子甘油组成 B.动植物中脂肪酸的种类很多 C.根据碳链上是否存在双键,可把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D.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高,容易凝固 10.下列关于胆固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胆固醇在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中含量丰富 B.只要不摄入胆固醇,体内就不会有胆固醇 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老年人的血管内壁上容易沉积胆固醇 11.种子萌发时的需氧量与种子所含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元素比例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消耗同质量的 有机物,油料作物种子萌发时的需氧量比含淀粉多的种子萌发时的需氧量( ) A.少 B.多 C.相等 D.无规律 12.关于生物体内脂质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质与糖类的组成元素相同 B.脂质与糖类可以大量相互转化 C.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D.相同质量的脂肪与糖原,脂肪含能量更多 13.关于哺乳动物体内脂质和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之一,也参与人体中血脂运输 B.食物中的葡萄糖可以被利用合成糖原,进一步储存能量 C.构成脂质和乳糖的元素都只含C、H、O这三种元素 D.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14.如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