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最新课程教学要点

《财政学》最新课程教学要点

《财政学》最新课程教学要点
《财政学》最新课程教学要点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订,2008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001

英文名:Public Financ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3

课时:51

课程概述:

《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

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2.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财政专业的基础课,其研究的视野要透过繁杂的财政现象揭示本质和客观的规律性。财政运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相互关系,促进经济与财政的健康发展,是财政学教学的一条根本线索以及又一目的。

3.财政收支是财政分配的主要内容,各收支项目的成立依据、运行特点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财政收支总量平衡与否与国民经济平衡的关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4.分析依据财政收支活动的规律,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如税收制度、支出制度、预算体制、财政监督制度等),深入探讨依据财政运行规律形成的财政政策(如政策的目标、手段、传导机制与效果等),都是财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或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再生产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理论,都要贯彻于教学全过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运用好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2.在基本理论上,既要借鉴西方经济学与西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又要紧密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财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理财思想,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3.明确对象,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繁有简。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讲授中,主要地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对那些学生自学可以理解掌握的,就不必在课堂上讲解;对那些学生似懂非懂的,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总结、答疑;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但不应一讲到底,而应该留有余地,给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

4.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借助于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财政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客观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以弥补市场失灵。财政是政府的经济活动。财政具有合理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等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和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二)市场失灵

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三)政府干预失效

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二)公共需要

第二节财政概念

一、财政及其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一)改革和建设的立足点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与“公共财政”之争。

第三节财政职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

(二)研究财政职能的意义

二、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二)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三、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基本含义

(二)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一)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

(二)财政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作业一

思考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

2.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3.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4.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5.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6.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7.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8.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以及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要求学生了解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懂得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二)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三)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四)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二、公共生产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

(二)公共生产的类型。

三、公共定价

(一)什么是公共定价

(二)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三)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一)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二)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三)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体现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效益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第三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

(三)政府决策程序与选举制度

(四)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一)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

(二)我国财政的法制化

三、财政监督

(一)财政监督及其作用

(二)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三)财政监督流程和财政监督方式

(四)我国财政监督的实践

思考题:

1.试用曲线表示并配合文字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3.说明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4.简述公共定价。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6.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7.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8.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9.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10.市属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要求学生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理解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和优化调整方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照财政功能分类

按照财政功能分类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支出用途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公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质出和转移性支出。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五、国际分类方法

(一)用于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理论分类

(二)用于编制国家预算的统计分类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一)瓦格纳法则

(二)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论述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原因的分析

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简略的回归分析模型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分析

(四)政治决策程序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一)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原因分析

三、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一)内生增长理论

(二)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方针和措施

思考题:

1.试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2.“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4.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是什么?

5.“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6.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购买性支出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掌握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管理,掌握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及教科卫支出的属性及其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含义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

第二节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一、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属性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共同属性

二、行政管理费

(一)行政管理费的构成

(二)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三)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及国际比较

(四)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三、国防费

(一)我国国防政策

(二)我国国防费规模和构成

(三)国际比较

第三节文科卫支出

一、文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

文科卫经济属性分析

二、教育支出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和效益

三、科学研究费支出

(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二)财政的科学研究支出

(三)国际比较

四、卫生支出

(一)政府介入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二)我国卫生费用的投入情况及国际比较

(三)我国当前卫生医疗体系的缺陷和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思考题:

1.简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2.简述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性质。

3.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变化原因,并思考控制行政管理费的思路和措施。

4.简要分析文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

5.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简述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6.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卫生医疗费用的理论依据。

7.如何对文科卫支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及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及方式、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和财政投融资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

马克思、凯恩斯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二)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二)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一)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

(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第三节财政用于“三农”地支出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

二、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

(一)“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二)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三、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

(一)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

(二)财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一、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

(一)财政投融资概念

(二)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三)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一)“三大”政策性银行概况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思考题:

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是什么?

2.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是什么?

3.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是什么?

4.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5.试述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

6.试述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

7.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8.试述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特点。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转移性支出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和税式支出性质及改革完善思路,理解我国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及财政补贴制度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

(二)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二、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类型和共同特点

(三)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养老保险

(三)失业保险

(四)医疗保险

(五)辅助社会保险项目

(六)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目标和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的目标

(二)养老基金筹资模式问题

(三)开征社会保险税问题

(四)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节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

(二)财政补贴的分类

二、财政补贴的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效应

(一)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

(二)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三)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三、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一)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二)重新规范财政补贴的重点和范围,改革补贴方式

第三节税收支出

一、税收支出的概念与分类

(一)税式支出的概念

(二)税收支出的分类

二、税式支出的形式

税式支出的八种主要形式

三、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

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的三种类型

作业二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

2.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3.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4.试述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5.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6.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7.试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8.试述我国财政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9.简述税收支出概念及其分类。

10.简述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

11.如何控制税收支出?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分析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理解分配制度及价格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税收、收费、债务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一)以所有制结构为标准

(二)以部门结构为标准

三、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

第二节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分析

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总体评估

(二)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二、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判断

(一)财政收入规模水平

(二)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第三节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构成

各项税收、教育附加收入、企业亏损补贴和其他收入

二、税收与非税收入

(一)非税收入的性质

(二)非税收入特殊作用

(三)非税收入比重分析

思考题: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

3.简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4.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5.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6.如何分析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7.试述非税收入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第八章税收原理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介绍税收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税收与经济生活的相互关系。对于财政与税务专业的教学,本章可选择部分内容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定义

(二)现代经济学关于税收的学说

二、税收的“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

(二)税收的无偿性

(三)税收的固定性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一、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

(二)课税对象

(三)课税标准

(四)税率

(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六)起征点与免征额

(七)课税基础

二、税收分类

(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

(三)从量税与从价税

(四)价内税与价外税

(五)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

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税收原则的提出

(二)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一)公平类税收原则

(二)效率类税收原则

三、税收中性问题

(一)税收中性的含义

(二)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述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二)税负转嫁方式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三、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一)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

(二)税负转嫁的一般性规律

四、我国的税负转嫁

(一)我国已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

(二)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

思考题:

1.简述税收的“三性”。

2.试述税收的分类。

3.试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4.试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5.试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6.试述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7.试述研究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介绍税收与经济生活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税收经济效应作用机制、税收的经济影响和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财政与税务专业的教学,本章可选择部分内容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的含义与分析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的含义与分析

第二节税收的经济影响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二)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一)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二)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一)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二)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三)税收对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二)税式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三)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四)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税收与经济发展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不同学派对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

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一)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二)拉弗曲线

三、减税政策评析

(一)对供给学派税收主张的理论争议

(二)美国减税政策实例分析——减税政策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

思考题:

1.简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2.简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3.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4.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5.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6.试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7.试述“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8.评析减税政策。

第十章税收制度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税收制度的基本概况,各类税收的特点及功能,以及我国现行主要税种的基本内容。对于财政与税务专业的教学,本章可选择部分内容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概述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

(二)税收制度的发展

二、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一)1994年之前的税制演进

(二)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第二节商品课税

一、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一)商品课税的特征

(二)商品课税的功能

二、我国现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现行增值税

(二)现行消费税

(三)现行营业税

第三节所得课税

一、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一)所得课税的特点

(二)所得课税的功能

(三)我国所得课税的特点

《财政学》第01-08章在线测试范文

《财政学》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D、历史性 5、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正确错误 2、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正确错误 3、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正确错误 4、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财政学》第02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E、预算外资金监督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C、准公共物品 D、剩余物品 E、计划物品 3、准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投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 4、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哪些:() A、平均成本定价法 B、二部定价方法 C、市场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5、公共选择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A、立宪 B、立法 C、行政和司法 D、投票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教学大纲(金融市场学)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中文名称:《金融市场学》 3.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 market 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5.学时:周学时:3 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8.适用专业:、财务管理及财经类专业(不含金融、证券期货)本科学生 9.开课单位:经济系证券期货教研室 10.授课教师:刘宏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几大基本要素人手,进而阐述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了解和把握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脉络、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几个主要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期货市场及投资基金市场等,进行分别具体的介绍和阐述;最后,对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 本课程在方法论上,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要素;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阐述和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整体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进而又分别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同的单个子市场;最后从整体上展望金融市场发展的—般趋势。 本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金融市场总论;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子市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第三部分。 本课程要求单设试验课程,试验内容包括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课时为18学时。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72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48学时 适用专业:经管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财政与税收是金融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将财政学与税收学的有关知识与国家财政与税收政策、企业的具体业务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既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政策分析,又有实际的业务知识,是一门实用性、政策性较强,对从事实际经济活动有重要使用价值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财政与税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充分认识国家财政、税收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掌握财政与税收的基本业务实践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财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税种的计算,以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2.掌握主要税种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法。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录像、英特网等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要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且注重课堂讲授的理论的循序渐进,注意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结合和运用,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时结合相关内容引入案例分析,课后适当布置作业,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与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现行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有关内容作较为切合实际的说明。 大纲正文 财政篇 第一章总论学时:12学时(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财政及产生与发展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汇编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

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指的是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2生产效率: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使产出最大的不同资源组合。 3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产品组合。 4交换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产品被最合理地为各个人所利用。 5公共选择: 6投票悖论:在这一情形中,没有一种提案能赢得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7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其效用总会下降,则称其具有单峰偏好。 8公共产品:指的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9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 10公共地的悲剧:指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出现失灵的原因有哪些?P51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原因:①市场势力:主要指垄断、自然垄断等 ②市场残缺:主要是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③市场功能不足:主要包括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结合模型分析垄断产生的效益损失。(自己结合图形分析)P41 2. 3.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财政决策机制呈现出什么特点?P56 公共决策的两大问题: ①偏好显示问题:集体成员对公共产品有何评价? ②偏好加总问题:不同的观点如何权衡,形成最后的决定? 偏好显示问题:经济市场的私人偏好由私人愿意购买的产品价格来表示。 公共决策只能用投票方式表达公共偏好 偏好加总问题:加总方法:①习俗②独裁③投票: 4.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有哪些?特别掌握偶然事件论? 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①政府活动扩张论②偶然事件论③非均衡增长论④经济发展阶段论⑤公共选择增长论 偶然事件论也称时间型态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阶梯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与维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 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MPC=MSC 无谓损失D=AR=MSB MR Q*Q m O P m =MSB P*MSC 产量价格 E B A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110 中文名:公共财政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大学英语 后置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任巧玲、郭晔、毛翠英等 选定教材: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节选).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大纲适用于财政学本科专业。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有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状况十分必要。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课程,正体现出与这一现实要求的协调一致。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的定义及其主要思想;公共品的定义及其提供等问题;外部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和对策;公共选择的各种机制的讨论与评估;赤字融资及其相关问题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西方财政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财政运行的一般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具体现实条件中思考运用所学到的相应观点和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财政学方面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本课程作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解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英语使用程度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及其侧重点设置了讨论课时段。同时,本课程大量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讲解更加清楚。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种主要的财政思想。本章重点为财政学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1.1Introd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also known a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r public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tax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2 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 1. Organic view of government Society is conceived of as a natural organism.Each individual is a part of this organism,and the government can be thought of as its heart. The individual has significance only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and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good of the whole. Thus,the community is stressed above the individual. 2. Mechanistic view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not an organic part of society. Rather, it is a contrivance created by individual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goals.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group is at center stage. 思考题: 1. How is public finance defined? 2. What are the ideolog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00002)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财政分配2、专卖收入3、特权收入 二、填空 1、国家财政是一个()范畴,同时又是一个()范畴。 2、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 3、()的发展,()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的条件,()和()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是因()的产生而产生的。 4、()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 5.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主要以()为主,()始终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方式。 6、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的形式取得收入。 7、新民主主义财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活动来筹集,供应资金或物质资料,以保证革命战争和其他革命任务的需要。 8、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和()的形式。 三、单选 1、捐税是在()时期产生的。A、奴隶制B、封建制C、原始初期D、资本主义 2、预算最早产生于()。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 3、平准,就是设置一个官方机构来()。A、评估商品B、平抑物价C、买入商品D、卖出商品 4、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 B、李嘉图 C、萨缪尔森 D、凯恩斯 5、新中国第一个概算编制于()。A、1949年10月B、1949年11月C、1949年12月D、1950年1月 四、多选 1、奴隶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包括()。 A、王室土地收入 B、贡物收入 C、捐税收入 D、学赋收入 E、掠夺收入 2、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开始对财经工作进行调整,其中对工商业的调整包括()环节。 A、调整产销关系 B、调整供需关系 C、调整劳资关系 D、调整公私关系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包括()。 A、专卖收入 B、税收 C、国有企业收入 D、官产收入 E、债务收入 4、在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隐蔽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税收 B、通货膨胀政策 C、发行国债 D、赤字财政政策 五、简要回答1、封建制国家财政特点。2、简述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内容。3、简述新民主主义财政特点。 六、论述1、论述财政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财政 3、公共产品 4、资源配置 5、社会公共需要 二、填空 1、国内生产总值从实物形态考察,它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种()、()和服务的总和。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但主要是()。 3、财政职能是()的本质反映。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 2、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3、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不可分割性和非盈利性。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四、简答题 1、简述财政的一般特征。2、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包含了哪些含义。 4、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五、论述1、从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上看财政的职能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 2、成本-效益分析法 3、购买性支出 4、政府采购 5、转移性支出 二、填空1、()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2、()经常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3、财政支出按收益范围分类,可分为()和()。 4、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来表示。 5、()是采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三、单选1、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的趋势。A、上升B、降低C、平衡D、下滑 2、()支出是我国社会后备基金的主要来源。 A、基本建设支出 B、支援农业支出 C、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D、国防支出 3、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

财政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财政学(Public Finance) 2、课程编号:02582010 3、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4、学时:80 学分:4 5、参考教材:刘怡著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开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 7、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8、内容提要: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本课程以中国公共财政的制度创新为背景,结合国际视觉,将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点讨论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是由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部分构成。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性的了解政府收支活动和财政次级 (2)了解财政学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学习内容 (一)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概览 1、收支规模及构成 2、财政级次 (二)财政学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财政思想 2、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现代财政理论 三、建议学时:5 第二讲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2)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3)理解对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排序时考虑公平问题的理由

财政学 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分享 首次分享者:☆劈雳king★已被分享26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1、公共物品 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这种物品有两大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第二,非竞争性。前者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后者是指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成本—效益”分析 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转移性支出 是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 : 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5、财政贴息 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 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依据作用的不同,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大类。 7、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即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扣除的实际价值通常越多。 8、税收抵免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根据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是否允许超过应纳税额,税收抵免划分为“有剩余的抵免”,即扣除数额不超过应纳税额和“没有剩余的抵免”,即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两类。 9、预算外资金 【

财政学第15章在线测试

《财政学》第1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6:23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部 C、企业及行政机关 D、财政工具 2、公债的排挤效应是指:() A、发行公债使认购者实际收入减少 B、发行公债使银行存款减少 C、发行公债使货币流通量减少 D、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减少 3、发行国债使民间货币转移到财政,并通过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称作:() A、排挤效应 B、货币效应 C、收入效应 D、支出效应 4、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税收 B、公债 C、公共支出 D、利率 5、当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并且物价上涨较快时,应选择的财政政策是:() A、扩张政策 B、紧缩政策 C、中性政策 D、轻税政策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税收 B、国债 C、公共支出 D、政府投资

2、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 A、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 C、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 3、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 A、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B、存款准备金制度 C、利率 D、公开市场操作 4、公债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A、排挤效应 B、替代效应 C、货币效应 D、收入效应 E、支出效应 5、从财政政策乘数原理分析可以得出的政策指导意义有:() A、增加财政支出对总需求有成倍扩张 B、增加税收使需求成倍缩减 C、减少税收使需求成倍扩张 D、平衡的财政政策不具有扩张效应 E、增税的同时也增加等额的支出,同样有扩张效应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形式。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2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认识财政与经济的辩征关系,深刻领会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强财税工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财政基础理论,把握财政的规律性;弄清并把握财政分配的基本范畴及其与之相关的基本政策手段;熟悉财政、税收、预算、国债、投资、补贴等财政制度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理论授课学时:32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考核方式:考试 一、教学内容 序号章讲授实验(训)合计 1 第一章导论 4 0 4 2 第二章财政基本理论 4 0 4 3 第三章财政支出8 0 8 4 第四章财政收入8 0 8 5 第五章政府预算 4 0 4 6 第六章政府宏观调控 4 0 4 合计32 0 32 第一章导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理解公共财政的分析方法论。了解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理解:公共财政的分析方法论; 掌握:财政概念及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公共财政; 4、本章教学难点:财政概念及基本特征。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基础概念 (一)财政的概念 (二)财政的本质 第二节财政的产生 (一)财政的起源 (二)财政的发展 第二章财政基本理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财政范畴及财政构成要素、财政的三大职能,理解市场与财政的关系,明确市场失灵领域恰是政府活动的有效区域,从而全面理解财政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理解:市场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构成要素; 掌握:财政的三大职能、市场失灵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3、本章教学重点:市场效率与失灵,政府效率与失效,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4、本章教学难点: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增长职能。。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公共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二)公共生产 (三)公共定价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第三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第三章财政支出学时数:8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公共产品原理,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财政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内容。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财政支出的结构与规模; 理解:公共产品原理,财政支出的分类; 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财政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本章教学重点: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分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公共消费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经常性财政支出 (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二)教育、科学技术与医疗支出 (三)社会保险支出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分类 (二)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三)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第三节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及效益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意义及分类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 第四章财政收入学时数:8

《财政学》习题、答案94418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 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