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社交礼仪差异

英美社交礼仪差异

英美社交礼仪差异
英美社交礼仪差异

英美社交礼仪差异

摘要: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这一词语对我们来说已不算陌生,留学、出境游、甚至移民,都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可以让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本文从英美两国社交礼仪入手,研究两国现在在国际上的社交差异,从而更好地了解两国的文化。

在待人接物方面,英国人的所作所为不仅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大不相同,就是与语言、宗教文化相仿的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相比,也有许多显著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1、英国人在为人处世上比较谨慎和保守

对待任何新生事物,英国人往往都会持观望态度。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做法,通常都是一成不变的。在外人看起来,他们事事循规蹈矩,不仅保守而且守旧。英国人逻辑性很强,凡是自己所想的事情,他们总是要设法做出逻辑性很强的说明。

在人际交往中,假如说美国人为人爽朗、不拘小节、容易“自来熟”的话,那么英国人相对而言则比较难于打交道。这主要是英国人不善于夸夸其谈、感情不大外漏,也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引人注目。在其交际应酬中,他们轻易不会与别人一见如故,更不会立即称兄道弟、推心置腹。

2、英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讲究含蓄和距离

从总体上讲,英国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爱张扬。他们不仅自己如此,而且也乐于看到别人那么做。因此,在外人看来,英国人个个严肃刻板、神情冷漠、不苟言笑。对他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不仅毫无兴趣,而且还往往表现的无动于衷,因而使人觉得他们过于矜持、冷漠。

在世人面前,英国人通常显得非常自信,并且喜欢孤芳自赏,不愿与别人过于亲近。在英国,爱串门、爱找别人聊天的人是很难找到的。英国人普遍认为: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稳定与别人打交道时,没有适当的距离,对于双方都有害而无益。有位英国名人甚至说:“因为我是英国人,所以请离开我远一些。我宁愿孤立独处。”其实,英国人的这种性格是其高度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

3、英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宽容和容忍

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英国人一般都非常善解人意,并且非常懂得体谅人、关心人、尊重人。他们特别看重的是,既然要讲究个人自由,那么首先就要宽以待人,对别人的所作所为要善于理解和容忍。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爱跟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论,而且极少当着外人的面使性子、发脾气。

英国人的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他们自命清高、难于接触。实际上,一旦慢慢地跟他们交上了朋友,他们还是表现得十分亲善、友好的。

其四,英国人在正式场合注重礼节和风度

英国人平时十分重视个人的教养,不仅如此,他们还认识到:教养体现于细节,理解的运用可以展现出个人的教养。在英国人看来,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前之所以必须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就是因为他人可以从中察知这个人的风度、礼貌和修养。

在社交场合,英国人极其强调所谓的“绅士风度”。它不仅表现在英国人对妇女的尊重与照顾等方面,而且也见之于英国人的仪表修洁、服饰得体和举止有方。

在交际活动中,握手礼是英国人使用最多的见面礼节‘在一般情况下,与他人见面时,英国人既不会向美国人那样随随便便地“嗨”上一声作罢,也不会像法国人那样非要跟对方热烈地拥抱、亲吻不可。英国人认为那些做法,其实都有失风度。

英国人待人十分客气。“请”、“谢谢”、“对不起”、“你好”、“再见”等一类的礼貌用语,他们是天天不离口的。即使家人、夫妻、至交之间,英国人也会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不过,英国人平时不太爱讲寒暄的话。

在进行交谈时,英国人,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英国人,喜欢别人称呼其世袭的爵位或荣誉头衔。至少,也要郑重其事地称之为“阁下”,或是“先生”、“小姐”、“夫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英国各个地区的人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名族自尊。他们对于“英国人”这一笼统的称呼极其反感,认为它明显的是以偏概全。以“英格兰人”等同于其全国民族的称呼,无异于抹杀了其他民族的个性。因此,与他们进行交往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其分别称之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不过,要是采用“不列颠人”这一统称,往往也能行得通。

在待人接物方面,美国人和英国人完全不同,主要下述四个主要的特点。

1、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美国人为人诚挚,乐观大方,天性浪漫,好交朋友。用中国人的话来讲,美国人大概属于那种天生的“自来熟”的类型。在交际场合,他们喜欢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并且乐于主动找人攀谈。如果愿意,美国人是可以跟任何人交上朋友的。

在美国人看来,人缘好,善于结交朋友,是取得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不愿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甚至拒绝与他人亲近的人,不仅心理上存在问题,而且对交往对象以及其他所接触的人,也是不够友好和尊重的。

2、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社交的基本礼仪常识

社交的基本礼仪常识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社交的基本礼仪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 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2)到顾客办公室或家中访问,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 (3)在顾客面前的行为举止 ☆ 当看见顾客时,应该点头微笑致礼,如无事先预约应先向顾客表示歉意,然后再说明来意。同时要主动向在场人都表示问候或点头示意。 ☆ 在顾客家中,未经邀请,不能参观住房,即使较为熟悉的,也不要任意抚摸划玩弄顾客桌上的东西,更不能玩顾客名片,不要触动室内的书籍、花草及其它陈设物品。 ☆ 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

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 ☆ 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与顾客谈话,顾客谈话时,要 认真听,回答时,以“是”为先。眼睛看着对方,不断注意对方的 神情。 ☆ 站立时,上身要稳定,双手安放两侧,不要背卑鄙,也不要 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当主人起身或离席时,应同 时起立示意,当与顾客初次见面或告辞时,要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举止得体,有礼有节。 ☆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 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在场,不要 乱丢果皮纸屑等。这虽然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 你的总印象。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人前化妆是男士们最讨厌的女性习惯。关 于这一点,惯例放宽了。女性在餐馆就餐后,让人见到补口红,轻 轻补粉,谁也不再大惊小怪。不过,也只能就这么一点,不能太过分。需要梳头,磨指甲,涂口红和化妆时,或者用毛刷涂口红时, 请到化妆室,或盥洗室进行。在人前修容,是女性使男性最气恼的 一个习惯。同样,在人前整理头发,衣服,照镜子等行为应该尽量 节制。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无外乎见面的称呼、打招呼、交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上门做客、款待用餐、习俗与禁忌等几个方面。只要在交往过程中稍加注意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掌握社交活动中的常见礼仪并不难。 1、称呼 西方人的称呼往往很笼统,往往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西方国家称呼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小姐、女士等,而这些词语比如先生,在我国传统称谓里面是教师的意思。建国后,我们称呼别人时通常在姓名前加上“同志”一词。 2、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么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碰面了往往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怎么不去上班呀.”但是如果拿中国的这一套去跟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一定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这些话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通常只需要简单的“hi”“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等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人对于初次见面打招呼是用Howdoyoudo.而不说Howareyou.如果再路上遇到了熟人,可以谈论天气、交通等,不谈及私人的事情。 3、交谈 中西方人们在交谈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通常会谈到婚姻、家庭、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而西方人往往忌讳谈及这些话题。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家常话,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讲则被认为是探秘别人的隐私问题。 二是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礼仪文化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赞美通常会比较谦虚,会说“过奖”“哪里”之类的。而西方人面对赞美会欣然的接受并表示感谢。 4、社交活动 中国传统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准则,也就是在古代,女子一般不出席一些公众场合。而西方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女士跟男士一样可以平等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特别是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有吻手礼、贴面礼等。这在传统中国是万万不能的,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传统女子自小接受的思想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逐渐从男权主义中解放出来,现代社交场合女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社交礼仪上也要跟上国际的步伐才行,而女性社交礼仪相关的培训课程成为备受青睐的项目。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

世界通用社交礼仪常识文档

2020 世界通用社交礼仪常识文档 Document Writing

世界通用社交礼仪常识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世界社交礼仪常识推荐一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往作为西方传统饮品的葡萄酒,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我们该如何欣赏和享用它,如何不在餐桌上出洋相,成了社会认得必修课程,因为饮酒如今已经被公认为社交礼仪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如何拿杯子 大家知道啤酒杯和纸杯是不能用来装葡萄酒的,要不然这会跟用纸杯饮上好的咖啡一样无趣了。葡萄酒是要应高脚杯来配。当然装中国烈性白酒的小杯就太小了,还不够喝一口的呢!拿杯子的时候,如果采用拿白兰地的手势,那就有冒充行家的嫌疑了。手的温度不同于酒温,手温会影响到葡萄酒的风味,只有拿酒杯柄和杯托才不会影响酒的温度。这才是正确的持杯手势。 如何在餐厅享受服务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点酒经验,建议请服务生为你点的菜配酒。点好酒,服务生会倒一点酒让买单的客人来试。记得千万不要象

我在餐厅见到的一位先生一样,他竟说:“怎么不给主客倒?给我倒也不倒满了?没礼貌!”一下子将服务生僵在那里了,做对了还挨训,又不敢当客人得罪这位客人,只有背后笑他土。 中国人讲究“酒满心诚”。而葡萄酒倒满了就无法摇晃酒杯使酒里的香气挥发出来了。闻不到香气如同盲眼看美人,花了钱却没有充分享受它,太可惜了。所以内行的做法就是酒占杯子的三分之一最好,,当然品尝过后(如在吃饭的时候),倒入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杯的葡萄酒也是可以的。 避免野蛮干杯 只要拿起高脚杯就会使人变得高雅起来。碰杯是很有必要的,葡萄酒是五官都能享受到的妙品,眼睛可以欣赏它迷人的颜色,鼻子可以闻到它的芬芳,嘴可以享受它的美味,碰杯时悦耳的声音则是给耳朵享用的。 自古就有的野蛮干杯,从皇帝赐酒臣子不得不喝演化成中国人饮酒的霸气,从对下级、对朋友、对生意伙伴,到“是朋友就干杯,够义气就干杯,想做成生意就干杯“!当年的武松喝十二碗酒打死了老虎,而如今好干杯的酒民先打倒的是自己的胃。 葡萄酒的佐餐性和高雅情调对我们逐渐远离干杯习惯也许会有促进作用。特别是些好酒,它们是有灵性和生命的,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干杯,没有细细品味,实在是糟蹋了它的美貌和内秀。真正美好的酒不单是它的广告、酒标、酒瓶所包装的外在美,更主要的是酒本身以及它的故事、产地的风土人情和酿酒师的心血所蕴含的内在美。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3100701 成武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式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

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相,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往来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同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称呼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敬口语。 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

日常商务礼仪常识文档

2020 日常商务礼仪常识文档Document Writing

日常商务礼仪常识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日常商务礼仪常识吧。 商务礼仪用于商务场,涉外场合和第一次见面。它以庄重、保守为主。不同于社交礼仪以展示个人魅力为主。它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为本、行为规范和善于表达”。(尊重为本:不迟到、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在客人面前吸烟以及场合上“不过分表现自我,给每一个人平等的展示机会等等;行为规范:符合礼仪要求;善于表达:即便不懂商务礼仪,但通过语言表达,能让对方感觉到对对方的尊重)。 一、接待客人请吃饭 1、选择酒店遵循“吃环境、吃特色、吃文化“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客人,选择不同的酒店。 2、选择酒店要注意附近的交通状况,最好不选择在单行线

及不便于停车的地方,如果选择了,应事先通知对方。 3、在门前迎接客人时若主人与客人地位相仿,主人可不走下台阶,若是长辈或领导需要降阶相迎。 4、左手迎宾:引导客人进入房间时,领导或长辈走在右前方;右手送客:送客时领导或长辈走在左前方。 5、介绍客人时,熟悉双方的人要主动担当介绍人。在介绍过程中,客人,长辈,上级及女士有优先知情权,他们被后介绍。 6、伴随客人或长辈来到电梯门前时,如有人开电梯则客人先行,如无人开电梯则接待者先行,并按电梯按钮。乘电梯时禁止吸烟。 7、排座次时主人坐在对着门的位置,右手边为第一主宾,左手边为第二主宾,第一主宾右手边为第三,第二主宾左手边为第四宾,依次排座。 8、点菜时主人不可放弃权力,不问客人客人吃什么,要问客人吃什么。 9、敬酒不劝酒,请菜不夹菜。 10、吃自助餐时,遵守少量多次的原则,不要给客人带菜,更不许剩菜。 11、注意沾酱菜的吃法,不可咬一口后接着蘸酱。 12、通常欧美国家的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宠物。 13、此外吃饭时不谈让人产生不良联想的话题。可以谈艺术、建筑、电影、历史、文学、时事、音乐等等。 二、乘车(双排座轿车)

中西社交礼仪对比

中西社交礼仪对比 12汽本2班谢辉 2012954219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且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非常注重礼仪。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然而中西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对个人、对组织、对国家来说都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中国和西方在餐饮礼仪上,交际礼仪上,服饰礼仪等各方面皆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在了解其差别的同时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认清中外礼仪差别的同时,可以对外国的礼仪进行合理的借鉴,进行有效融合,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餐桌礼仪方面差异 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餐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

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从开始就分餐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追求个性,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餐饮氛围: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在很正式的宴会上,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餐桌上的摆放:食物在桌上的摆放:中餐是一次性的上完每道菜,大家共享所有的食物。而西方用餐,所有人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餐具,菜品是吃完一道后再上另外一道菜。且将自己所盛食物吃完是一种礼貌,对主人的尊重。 二.禁忌习俗方面差异在西方。 在西方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婚姻、恋爱等都是大忌,隐私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中国,这些却是经常交谈的话题,人们不会感到不快或反感。登门拜访一般是先应预约,突然造访是社交禁忌。应邀吃饭,英语国家客人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为礼貌,提前到达

各国社交礼仪常识

各国社交礼仪常识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各国社交礼仪常识!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 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特殊的环境对 * 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 * 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 * 国民的主体是由英法两国移民的后裔所构成的。一般而言,英裔 * 人大多信奉 * ,讲英语。性格上相对保守内向一些。而法裔 * 人则大都信奉天主教,讲法语,性格上显得较为开朗奔放。与 * 人打交道要了解对方情况,然后再有所区别的加以对待。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u 爱好社交,善于交际。 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u 诙谐幽默天性浪漫。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 *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u 渴求自由,纪律较差。 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u 自尊心强,偏爱“国货”。 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u 骑士风度,尊重妇女。 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国外礼仪常识

国外礼仪常识 派对上老谈专业很俗气 参加派对,如果你想聊天,可以找左右的人说说话,但绝不可多谈属于自己专业的事。我们中国人有个通病,除了聊些类似“天气好不好”与“吃饱了没有”等无意义的话题之外,就只会为自己的商品做宣传,一开口就是经济问题,乃至国际贸易的收支等等。但是这种行径,在欧美人眼光,是很俗气的。他们有被强迫推销的感觉,同时也会认为你是个没有深度的人。交谈在人际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多多充实自己各方面的见闻是必须的,否则三句话不离本行,就太乏味了。 指自己时要指鼻头 如果你要说:“我这个人……”,而要指自己的话,你的手指头应指着鼻子,而不可指到别的地方去。这和中国人的习惯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些中国人讲自己时,指着额头或胸部。指着胸部并不犯什么过错,但很难令外国人了解,而且可能会迷惑一阵子。 招手时手掌心须向着自己 要招呼距离稍远之人,不是要大声喊一下,就是招招手示意,而东方人一向的习惯是手掌向人摆动招手,这在欧美各国看来是不礼貌的。在美国或欧洲,如果摆出东方人惯有的招手手势,会被误以为是“再见”。如果手势再稍微变化一下,就含有嘲笑的意味。东方人的许多手势与欧美人不尽相同,故也易于引起误会,要招手叫人时,应该手掌向上,并且向着自己的一边,轻轻地变

屈食指和中指,不必拼命做很多次,只要让对方看到就行。各国常有不同的动作,表示不同的意义,所以到国外时不得不注意。 弄脏了桌子时的礼貌 一个人在精通并熟练欧式的礼貌之余,也难免会不小心掉了刀子、叉子,甚至盘子,或者打翻了羹汤,遇到这种情形,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不必向任何在座的客人道歉,也不要自己去收拾残局。餐桌上礼仪的最高原则是“如同王侯贵族般地行动”。所以,任何事都不要自己去做,即使膝盖上的餐巾落地下,也要让服务生捡起,并且尽量不要让别的客人知道才算是礼貌。无论主人或别的客人,遇到这种情形时,也都要视若无睹。但是,到普通家庭赴宴时,有时没有服务生,就要自己动手去收拾,如果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饮料,就先暂时把餐巾铺在弄湿的地方上,把它吸干净,在女主人站起来帮你之前,适当地处理好。要是不小心弄破了盘子,派对的第二天就得赔偿,并且附上一封道歉的信和一束花,叫别人送去也可以,自己带去顺便道歉也可以。 既然有人请,就不要客气 有一位中国人携家带眷去拜访德国家庭,此时德国人端出家常便菜来,说了一声:“请。”中国人回答说:“怎么好意思打扰呢?你们用吧,等你们吃饱了饭我们再谈!”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中国,主人岂会罢休,一次请不动,还要请第二次,要是见你仍无动静,非把你架到餐桌边去不可。可是德国情形却不一样,当德国人听到推辞的话,就不再请第二次了,而自顾自的吃起来。如果这时你真的还没吃过饭,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话必须说清楚,客气是没有用的。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关键词】社交礼仪中西方差异各自特点表现和成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作者:张燕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广州,增城511370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9,30(6) 参考文献(5条) 1.王元玲;#李瑾英语学习与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 1997(04) 2.黄艳丽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1989 4.陈安萍The function social etiquette among people[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5.Dorothea Johnson The Little Book of Etiquette Proto-col School of Washington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吴爱宁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期刊论文]-理论导刊2007(8) 2.张爱苗.ZHANG Ai-miao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期刊论文]-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21(2) 3.黄艳丽.HUANG Yan-li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 4.程远芳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8(16) 5.张双江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方面的差异及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31) 6.张瑞芳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24) 7.林逸.Lin yi英语学习中的中西礼仪差异[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23) 8.李晓军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期刊论文]-内江科技2007,28(3) 9.陈欣传统礼仪与中英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f4471180.html,/Periodical_zwdmzszxb200906051.aspx

基本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基本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基本社交礼仪常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礼仪用语:礼貌用语的“四有四避” 在交际中,人们使用礼貌用语通常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四有”:第一是有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以非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体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的言辞的分寸。 第二是有礼节。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之类。

第三是有教养。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别人就是在别人不讲礼貌时要视情况加以处理。 第四是有学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必然十分重视知识,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鄙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四避”:第一是避隐私。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外,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的重要方面。欧美人一般不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收入之类,否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不礼貌的。 第二是避浅薄。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者言不及义,言不及知识,只知柴米油盐,鸡猪猫狗,张长李短,男婚女嫁。言辞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浅薄者相遇,还不觉浅薄,但有教养、有知识的人听他们谈话,则无疑感到不快。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万能博士或百事通。我们应当学有专攻又知识渊博,但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知识讲解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 异 (商务英语专业082班,孙静) 摘要:汉语与英语中有大量的日常对话,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的不同,日常交际中也呈现出诸多文化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但是,由于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交际障碍和误解,本文主要就日常交际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中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daily dialogue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history,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story’s culture, there exists lot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in daily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becoming closer. Yet,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exists some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An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re more likely causing misunderstandings.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日常交际;差异

【商务礼仪】中西宴请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宴请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 西方人在饮食上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鱼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则作为辅食或配料。而中国自古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在饮食内容上,以粮食作物为主,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类,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 中西餐具的差异 由于中国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反对侵略,而且喜欢使用热腾腾的食物,由此中国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导热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温文尔雅,极少出现一些不雅动作,对待食物是相当温柔。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喜欢实用肉类,所以必须使用刀叉等比较锋利的餐具。 中西座次安排的差异 传统的中式正式宴会采用圆桌,因为中餐的上菜方式,圆桌可以更好的照顾到每个人夹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会坐在正对门的地方,为的是看到客人及时作出迎接的准备。通常最重要的客人会安排到主人的左手边,第二重要的客人则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边,以此类推。相反,在西方因为菜品不是很多样,多采用长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会分别落座在长桌的两头,男主人在正对大门或是包房入口的一头,女主人则在背对门的那头。男主人的右手边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一主宾客,而左手边为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二主宾客;女主人右手边的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一主宾客,左

手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二主宾客,以此类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证就餐时对面一定是异性,左右两边也是异性。 中西出席时间的差异 在参加宴会时,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人在出席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中国宴会中,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客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时间的半小时之后到达。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中,各种活动都会按照预定的时间的时间开始,宴会要求参会者准时到达,否则将被视为没有礼貌,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极大不尊重。 中西进餐礼仪的差异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国人们喜欢坐在一起进餐,共同夹一个盘子里的菜,所以当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即客随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还要招待好客人,时不时要给客人夹菜,询问客人的需要还要劝酒劝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西方人们习惯各点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们也会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实用。在饭店聚餐时候人们认为是公共场合,所以整个进餐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高声喧哗。而且在宴会上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总之,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会饮食特点,同时也总结我们自己的宴会饮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长,补己

在美国的社交基本礼仪

在美国的社交基本礼仪 (一)见面礼节去繁就简西方国家人民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咨询候到互相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适应。相形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别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别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密。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说究礼节了。握手是最一般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别可太紧,假如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握手时应凝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假如因故来别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别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别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二)称呼随便舍姓喊名大多数美国人别喜欢用先生、老婆或姑娘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人们初次见面,往往是连名带姓一起介绍,譬如说:“我叫玛丽·史密斯。”这时对方能够随便叫她“玛丽”或“史密斯姑娘”。常见的事情是,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过别了一会儿就改称名字了。有时刚同一具美国人结识,别知怎么称呼好,你能够只称先生或女士。这时,对方会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热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尔逊,叫我詹姆斯好了。”或者“别叫我史密斯老婆,叫我萨利好了”。的确,美国人之间,别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美国有家刊物曾专就称呼咨询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觉他们之中85%的称呼是只喊名字。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普通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大夫、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大夫、格林教授、怀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别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三)与人交谈莫咨询私事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别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日子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别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咨询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咨询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基本上特别冒昧和失礼的。美国入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别去咨询价钞票多少?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可不能去咨询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人多少,更是别能随便咨询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咨询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鼻子伸到人家的私日子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咨询入的轻蔑。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对年龄的看法同我们大别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恭敬,而在美国却是“人老珠黄别值钞票”。所以在美国,老年人绝别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有一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具都市进行凉爽隆重聚会,来宾如云。当地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其母亲也光临盛会。留学生在欢迎辞中说:“××老老婆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老”字在中国是尊称,别料却触痛了这位老老婆,当时她脸色遽变,尴尬别堪,并从此再也别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露面了。美国人还十分说究“个人空间”。和美国人谈话时,别可站得太近,普通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平时不管到饭馆依然图书馆也要尽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别得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着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咨询一声“我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吗?”得到允许后再坐下。(四)社交场合女士优先美国妇女在社会政治日子中的地位究竟怎么,这个地方姑且别论。但在社交场合中,她们总是会得到分外的优待。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从历史角度分析,是受到欧洲中世纪骑士作风的妨碍;若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它是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恭敬。按照美国人的适应,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都要谦让妇女,保护妇女。步行时,男子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入座时,应请女子先坐下;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边;进门时,男子应把门打开,请女子先进。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子却应走在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在接触的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文化差异,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从中西方称谓、问候语、告别语方面的差异,中西方致谢与致歉的差异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三个方面论述关于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问题。 关键词: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西方国家 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了解西方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并掌握和得体的运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一、称谓、问候语和告别语方面的差异 (一)、称谓 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某某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因为被问“Have you 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不要他们请我吃饭。”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交际中犯文化相关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难使人宽容。中国式礼貌问候比起西方式的要随意些。基本上遵循贬己尊人准则。而西方人却有自己一套的寒暄技巧。中国成年人见面寒暄通常是:“最近忙什么呢?家里可好啊?孩子怎么样?”这些都不可直接译为“what are you busy in? How about your kids?”如果直译,会显得很突兀,西方人也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困惑和误解。不了解中方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相反,他们会认为对方在探究自己的隐私,引起不快,所以西方人对这种寒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在寒暄问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有些话题。西方人不喜欢谈及自己的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所以中国人要特别留意。天气的状况是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如“It’s sunny。”

中西方客套话中的礼仪常识

中西方客套话中的礼仪常识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中西方客套话中的礼仪常识]。希望能帮助到你。 人际交往,常说客套话,尽管没实际内容,可总是不可缺少。中西客套话多有不同。 迎客 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常说“一路辛苦”,以体现主人对客人一路风尘仆仆的关怀、慰问心情。我们觉得,类似这样的客套话文雅、得体,可是,西方人就难以理解,因为直译: “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trip?” “to be tired”不仅是“辛苦”,也有“精疲力尽”的意思。在西方,只在人们身体病弱时,才会这样问候。比较符合中文原意的译法,看不到“辛苦”二字:“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一路飞行可顺利?) 待客 我们招待客人,尽管餐桌上鸡鸭鱼肉样样都有,还是常说,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点儿。我们自认为是谦虚,可西方人思维方式同我们不一样,会觉得你虚伪、不真诚,明明摆着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怎么可以当面瞎说呢?在西方,主人举行宴会,在客人面前,不会像我们那样谦虚,常常会说,菜肴都是精心制作的,希望客人喜欢。客人要及时赞美主人厨艺精湛、食品好吃。典型的客套话有:“味道好极了”、“这道菜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如果还想吃某菜,可说“这道菜真好吃”,主人会对你的夸奖感到高兴,并会表示感谢。 送客 我们送别客人,爱说“慢走”,本意应是“别着急!别摔着、碰着!”而译成英语,只能是“Please go(walk) slowly!”汉语本意的影子不见了。对此,西方人士会疑惑,难以理解主人的心意,心想“我得赶快回家,孩子还等着我呢。为什么要我慢走?”送客到门外,我们会说“请留步”,就是希望不麻烦主人,不劳累主人远送的意思。这句话简直无法译成英语,非要直译,就是“Please stop here!”这会让西方人士一头雾水,为什么要客人站住?是否动一动,就会发生什么危险?在西方,告别时客人常说的话是:“我想,我们得说再见了。今天我们聊得非常愉快!”主人则会回应:“有空再来”、“多保重”、或“代问你的父母好”等。 招呼 我们日常同朋友、同事打招呼,常常是“去哪儿”、“吃了没”等,让人感到亲切。而在西方,如果这么招呼,会让人感到尴尬,会觉得你对人家的隐私有兴趣。西方常见的招呼用语是:“你好”、“早上好”、“晚安”等。我们看到某人在散步,会直接问:“遛弯儿呢?”西方人士可能理解不了,认为这纯粹是废话!没话找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或许只是“Hello”,或“Hou are you ?”就行了。当然,西方人打招呼,也有啰嗦的时候,如“今天天气可真好,不是吗?” 赞扬 我们对于赞扬或恭维自己的话,虽然心里高兴,表面上多半不会直接接受,甚至会否定一番。如我们赞扬一位朋友身体好,会说:“你身体真好,满面红光。”对方的回答也许是:“哪里?您可不知道,我虚有其表,潜在三高(血压、血脂、血糖)。”而西方人则不同,听到人们恭维自己健康、漂亮,会感到非常自豪,会高兴地表示感谢。慰问我们慰问感冒病人,经常会说:“多喝点开水”、“穿暖和点”、“早点休息”等,病人会感到亲切温暖。可在西方,这种慰问会有干涉隐私、指手画脚之嫌。在西方,慰问病人多以“祝你早日恢复健康”之类话语表达。 隐私 我们中国人隐私观淡薄,而西方人独立意识强,不喜欢谈论岁数、财产等有关隐私的话题。因此,在同他们聊天时,应避免出现“你是哪里人”、“多大岁数”、“结婚了没有“、“工资多少”等。与他们聊天比较适宜的话题是天气、新闻、运动、读书等。 敬老 我们的文化传统强调尊老,所以遇到行路困难的老人,会主动上前搀扶,呼称他们为“老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