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

大学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

大学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
大学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

第一章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某个社会性目标,采取的社会性行动总和。

2,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①,二者皆为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②,二者都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等形式

区别:①社会政策只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部分

②,社会政策的领域限于社会福利或社会保障的范围。

3,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专业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服务对象困难人群、弱势群体一般公民

价值差异更关心价值问题,强调政

普泛性

策上的关怀

行政主体社会服务机构政府

依法行事、强制性

工作方法强调对人的关心、共同参

与和治理

任务追求公平和正义追求效率和效益

联系①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解决社会民众的基本需要问题

②两者具有共同的原则

③从制度和组织体系上看,两者均属于一个共同的社会福

利体系

④从功能关系上看,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4,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的商业性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求来提高产品和服务制度。更具体的说,所谓社会福利,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

5,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

(1) 责任层次,即按照各类行动者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所负责任的大小而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责任层次

(2) 角色层次,最高的角色层次是社会政策行动的总体责任者,即全面负责社会政策行动规划和总体行动的组织者,在当代各国一般都是由政府在担当此类角色。其次是社会政策行动的资源提供者,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费提供者。再次是具体的社会服务提供者

(3) 公共行政层次,(中央政府一省级政府一地方政府一社区组织等梯次结构)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公共行政层次最关键的意义在于其行动扩及或管辖范围的大小,而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层次的组织就一定担负更多的财政责任各级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所负责任的大小在各国、各个时期乃至各类不同的社会政策行动中都有所不同

所谓低层次责任原则,指在满足民众需要的公共行动中首先由较低层次的机构负责,只有当低层次机构确实无法满足需要时,较高层次的机构才介入。

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1.兼顾公平与效率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3.社会保护 4.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第二章

6,社会政策的起源:

①1601年的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采取了“胡萝卜

家大棒”的政策,标志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确立。

③1911年英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

④(里程碑)1942年提出的《关于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即“贝弗里奇计划”,他的目的是消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胀与懒惰。7,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

1.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础,以满足民众基本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并

重为政策制定的原则

2.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3.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残疾人、农民工和儿童等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4.在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方面上,中央政府责任明显增大,中央财政在社会政

策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再分配水平提高

5.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府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

明显提高。

第三章

8,社会政策学科的起源:“社会政策”一词最早由德国人提出,但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却要归功于英国人。英国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慈善组织会社发展起来,一些慈善家开始拿出资金用于研究贫困问题和社会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总结、理解的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开始流行起来。20世纪初,在伯明翰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中,社会工作、社会行政学和“社会行政”被融合起来。因而,社会政策学科的早期渊源(或它的前身社会行政)是和实际行动(社会工作)及研究(社会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9.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

1.社会政策的多学科理论基础

2.社会政策经济学理论基础

3.社会政策的政治学理论基础

4.社会政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10两个模式的比较:

剩余模式

1.把接受福利者的需要看作是非正常的

2.把社会问题的各种情境看作意外的危机,只在人们穷尽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而不能解脱才给予帮助

3.对问题的看法中体现着对个人的责备因而会使个人蒙受耻辱的烙印,这种耻辱烙印也体现在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服务中

4.对需要帮助者所提供的帮助的形式表现为临时性的救济或慈善等补救性的措施,而且尽可能早地停止帮助

5.这种对立只在韦伯的理想型意义上存在,在现实中的社会政策往往是二者调和的产物

制度性的再分配模式

1.把接受福利者的需要看作是正常的

2.把社会问题看作是现代生活复杂性的内在体现,在人们陷入困境之前就给予帮助

3.无论是在对问题的看法中还是在提供的服务中都不存在耻辱烙印

服务是制度化的、永久性的,而且强调预防和康复的功能

第四章

一、需要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①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中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主流方式;

②社会政策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③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

④社会政策总是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

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

表现在:①社会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整合的需要;

②社会政策是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

③社会政策可以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别,满足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社会政策可以有效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整体需要的过程中存在着局限性。

二、当代社会问题有哪些?(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①社会不平等问题②贫困问题

③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④环境、资源与生态恶化的问题

⑤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⑥社会歧视的问题

⑦健康与疾病问题⑧居住环境中的问题

⑨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如民族宗教问题等

第五章

1.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社会政策行动或提供相关服务的行动者。

2.社会政策主体的作用。(政府)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3.社会组织(即民间组织-NGO)是指政府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的总称。

4.社会政策对象的界定。

社会政策对象就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的人。

5.社会政策对象范畴的理解。

社会政策的对象可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对象,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6.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

(1)政府:税收、专项收费。

(2)民间组织:社会集资、社会捐赠、国际援助、志愿者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7.哪些是社会资源。

社会政策资源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形式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8.社会政策是怎样运行的。

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第六章

一、社会政策的制定原则

1、公正与效率原则

2、利益原则

3、系统原则

4、连续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二、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

1、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这一阶段政府的一般行动:

a、组织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信息;

b、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以掌握确切情况,包括需求的程度和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

c、初步评估该问题可能在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执政党和政府的基本目标的影响程度;

2、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1)基线调查(2)初步方案设计(3)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3、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4、社会政策的试点

5、社会政策方案的征求意见和改修

6、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第七章

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执行政策的过程,即社会政策的执行机构按照已经确定的制度规范和行动方案去采取具体行动的过程。许多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当政策行动进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根据政策评估的结论对社会政策行动做出变动,包括修订政策方案、改革政策体制和终止政策行动。

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三条道路相关理论:

第三条道路提出了要使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结合,扬利抑弊地采取兼顾国家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原则,塑造新经济、构建新福利、推进新政策,谋求使资本主义获得再发展。

1.政治方面,主张对国家和政府进行改革

2.经济方面,主张建立新型的混合经济

3.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建设积极的福利社会

4.主张用“社会投资国家”取代“福利国家”

第九章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策水平的衡量标准

1、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经济规模测量,指标GDP

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

2、社会政策水平的测量指标

测量指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佳方案:采用投入指标(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问题)

3、社会政策水平的评价标准

二、社会政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社会政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两个基本的判断:

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分配与市场分配的比例关系所共同决定的。

2、影响社会政策发展的其它经济条件

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问题

1、社会政策运行效率的概念

社会政策过程的投入

社会政策过程的产出(社会性收益)

衡量社会政策运行效率的难点

二、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基本要求

1、重视效率问题

2、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公共管理体制

3、采用各种方法对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进行测量和分析

4、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市场机制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

一、社会政策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1、对劳动力再生产

2、应付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3、与人力资本

4、对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影响

二、社会政策在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初次分配: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主要特点是按照人们对生产过程做出的贡献而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通过政府税收和社会政策来对已完成的初次分配实施再次分配。

三、社会政策对消费、投资和贸易的影响

1、对消费和储蓄

2、对贸易和投资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

一、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二、经济发展前提下社会政策的两种模式选择

经济导向型福利模式:通过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福利导向型模式:需要政府强化社会政策,扩大福利供给,提高社会保护水平,以满足冠达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各种需要。

两种模式的选择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第三条道路)

社会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在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这一模式的基本原则(3点)

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

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

一、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

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是指社会政策在一个国家的政治行动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和对政治过程产生的影响。

1、社会政策与政治制度和政府合法性

民主与民本

解决民生问题

2、社会政策与社会稳定

3、社会政策在达到政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

二、社会政策与政治体制和公民权利

1、政治体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2、社会政策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响

一共是四点

3、社会政策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三、社会政策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

1、与国家

国家的含义和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不同角色

如何发挥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使其能够在其中担当主导的但又不包办一切的角色,是当代各国社会政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的议题。

2、与公民社会

3、与政府社会、经济功能

四、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

几乎没想社会政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利益集团的影响——因势利导

五、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的方式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

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

一、不同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政策

功能主义

冲突学派

性别视角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政策可以调节群体间的利益,降低因市场经济竞争和其他因素而导致的不平等。

三、社会政策与家庭、社区和组织

着重家庭的作用

社会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作用

单位组织的作用

四、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

社会政策行动的治疗型、预防型、建设型

与人类发展的视角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

第十一章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7年5月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2.经济全球化导致社会经济变化:

1.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促进国际分工

3.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4.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

3.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

a.限制了民族国家的社会政策权能,迫使民族国家从全球化角度审视其面临的社会政策问题,调整社会政策安排。

b.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政策学习。

c.导致了社会政策的“超国家化”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政策

1.如何认识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定义:它被广泛使用,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在美国: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何社会救助为主;在英国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而在我国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

2.社会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①坚定性原则②创作型原则③整体性原则④公正原则⑤可持续发展原则

3.社会保障制度是怎样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政府的管理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施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十三章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政策

1.新农合时间:2003

2.新医改:时间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1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公里医院的公益性。2建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14章住房政策

1.对廉租住房的叙述:

原因:它是针对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实施的一种社会救助。

开始时间及文件:1999年建设部颁布的《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

申请条件:一是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二是住房困难,另外,申请家庭成员中至少

有1人为当地非农业常住户口。

2.公积金的用途: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它用。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一)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二)离休、退休的; (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四)出境定居的;

(五)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 (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3.五险一金:五险一金”指的是五种社会保险以及一个公积金,“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

5.各类保险缴费比例

1.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用人单位20%,员工个人8%。

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政策规定按要求缴纳。缴费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6%,员工个人2%。

3.失业保险用人单位和员工个人应当按月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员工个人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为扣缴。失业保险缴费比例为:用人单位2%,员工个人1%。

4.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一般按员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确定,施行浮动费率。不同地区缴纳比例有差异。

5.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员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缴费比例按参保地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制定的标准执行,因地区而异。

第十五章教育政策

壬戌学制的时间主体内容:

1.1922年的新学制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学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从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1922是壬戌年,故又称“壬戌学制”。

2.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七项标准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7条“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十六章就业社会政策

一、我国就业政策调整的内容

一、调整宏观政策,争取充分就业

1、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2、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

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

三、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增长

四、改变就业观念,实行多种就业方式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招募6700名大学生基层就业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可申请5万元以下贷款,就业服务创业园区提供廉租房

5、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6、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7、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当年就业

8、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9、更多就业选择,如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特岗教师。

10、培训补贴见习基地延伸乡镇最高补贴4000元

三、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

1、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

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2、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

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4、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

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5、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

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七章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的基本内容

1、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2、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3、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第十八章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概述

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1)有关老年人经济供养的政策

(2)有关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政策

(3)有关老年人的日常照顾服务的政策

(4)有关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政策

(5)有关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政策

老年社会服务政策的重点领域:

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推动老年人就业及社会参与、老农年教育及文化娱乐、老年心理及精神健康服务、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等方面。

老年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五个老有”

实现老有所养(最基本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第十九章残疾人社会政策

残疾人的界定:残疾人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康复权

2.教育权

3.劳动权

4.精神文化生活权

5.社会福利权

6.环境友好权

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

1、加强立法

2、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用法律手段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3、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4、加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制宣传工作

第二十章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

中国妇女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

1.促进妇女就业的政策

2.保护妇女受教育权利的政策

3.妇女卫生保健政策

4.婚姻家庭政策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具体内容:

1.妇女与经济:保障妇女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保障妇女劳动权利

2.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扩大妇女民主参与的渠道,提高妇女民主参与的水平。

3.妇女与教育:提高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提高妇女的教育水平。

4.妇女与健康: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维护妇女健康权利

5.妇女与法律:要健全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开展维护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

6.妇女与环境:要创造有利于妇女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享有社会福利的水平;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第二十一章

1.《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联合国提出。

2.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坚持的方针和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二十二章

1.我国对贫困的政策:

2.贫困的特点:

贫困的多元性、贫困的社会性、贫困的不完整性、贫困的相对性

3.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政策:

A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B“两个确保”政策:“两个确保”是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是中央政府非常强调的一项预防贫困政策。

C失业保险制度

D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E“再就业“工程

第二十三章其他社会救助政策

第一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法规

《救助管理办法》目的

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而制定出来的。

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形式与内容

(一)对象

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形式:

1、主要为救助站救助

县级以上城市人们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救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2、救助期限

临时救助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内容

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2、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3、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4、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5、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程序

1、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自愿原则

2、救助站核实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

3、救助站决定是否实行救助,并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及时安排救助

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

4、终止救助

三、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任务

流浪未成年人工作是一项兼具救助性、福利性和管理性的工作。

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

四、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2、坚持“分级管理、条块结合”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4、建立流浪未成年人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

5、提高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第二节自然灾害救助政策法规

自然灾害救助时一种临时救助

2006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一、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和程序

(一)调查荒情

建立《需救济人口台账》

(二)上报需救助的情况

每年1月10日前和10月10前由县级民政部门逐级上报

(三)核查、评估分析调查摸底情况,并制定救助计划

(四)申请、办理和拨付救灾资金

1、申请

2、办理

3、拨付和使用

春荒救济资金在2月中旬前下拨,冬令救济资金在11月中旬以前下拨

(五)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

(六)监督、检查

(七)效果评估

二、灾害应急救助的内容与程序

灾害应急救助是指从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到灾情基本稳定期间,各级民政部门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和对灾民实施紧急救助的相关工作。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

(一)收集、掌握和上报灾情

有上报灾情的时间要求

(二)灾害应急响应

(三)救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三、灾后重建的内容和程序

(一)倒损房屋情况的统计、核定

(二)组织实施

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的主要责任在于县级,实行县、乡两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三)监督管理

第三节法律援助政策法规

法律援助是指为了保障经济困难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政府提供给他们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2003年《法律援助条例》

一、法律援助的范围

主要是经济困难的公民

1、代理

(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2、刑事辩护

(1)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2)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3)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3、公诉

(1)被告人是视力、听力、语言有障碍的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2)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制定辩护时,应该有法律援助

二、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审查程序

1、申请程序

书面形式

提交相应的证件、注明材料。

2、审查程序

三、法律援助的实施

第四节人民调解政策法规

人民调解制度时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和基本体制

(一)概念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

(二)人民调解的基本体制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

二、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

1、依法调解的原则

2、自愿平等原则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三、人民调解的程序

受理纠纷---调查研究---进行调解---结束调解

四、人民调解必须遵守的纪律

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不得吃请受礼。

第五节我国优抚安置政策法规

国家依据法定的形式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抚恤优待工作政策法规

抚恤优待工作通过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抚恤优待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直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抚恤优待的含义及对象的认定

?1、含义

?抚恤一般是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

?优待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对优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的高于普通社会成员的优厚待遇。

二、死亡抚恤的具体规定

?1、死亡抚恤的对象和现役军人死亡性质的认定

?现役军人死亡被批准为烈士、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病故的,其遗属依照规定享受抚恤。

?2、性质

?(1)烈士有六种情况

?(2)因公牺牲有六种情况

?(3)病故

?现役军人除因公牺牲种类里面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和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的,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以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确认为病故。现役军人非执行任务死亡或者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病故对待。

?3、死亡抚恤待遇

?(1)一次性抚恤金(货币形式)

?烈士80个月工资

?因公牺牲40个月工资

?病故20个月工资

?注意发放顺序

?(2)定期抚恤金

?按月给予的抚恤金

三、残疾抚恤的具体规定

?(一)残疾抚恤的对象和现役军人残疾性质及等级的认定

?1、对象

?因战致残、因公致残或者因病致残的,依照规定享受抚恤。

?2、认定

?3、等级的认定

?共分为十级

?(二)残疾军人抚恤的标准及待遇

?1、抚恤金标准

?应当参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

?2、残疾军人的抚恤金待遇

?一级到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

四、优待的具体内容

?指国家和社会对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优待金,以及在治病、交通、住房、就业、入学、入托、生活困难补助、救济、贷款、邮政、供应、参观游览等方面提供的优惠待遇

?1、义务兵和初级士官享受的相关优待

?2、退出现役残疾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享受的医疗优待

?3、有工作单位的残疾军人享受的生活福利、医疗待遇以及劳动关系保护?4、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享受的交通优待

?优先购票、减收50%的优待、残疾军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

?5、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享受的参观游览优待

?6、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子女、兄弟姐妹应征入伍享受优待?7、优抚对象及其子女享受的教育优待

?8、优抚对象享受的住房优待

?9、随军家属、符合随军条件无法随军家属及随军遗属享受的安置优待?10、复原军人享受定期定量补助优待

?11、优抚对象享受治疗或者集中供养的优待

退伍军人安置政策法规

?一、享受退伍义务兵安置待遇的人员范围及安置形式

?1、人员范围

?义务兵和志愿兵

?2、安置形式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

?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

二、士官退役的条件

?士官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退出现役:

(一)服现役满本期规定的年限,未被批准继续服现役的;

(二)服现役满30年或者年满55岁的;

(三)军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

(四)国家建设需要调出军队的;

(五)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本人健康状况不适于继续服现役的。

三、退役士官复原安置、专业安置和退休安置的规定

?1、复原安置

?条件

?(1)服现役满第一期或者第二期规定年限的;

?(2)符合转业或者退休条件,本人要求复员并经批准的。

?安置办法

?农村和城镇有差异

?2、转业安置

?条件

?(1)服现役满10年的;

?(2)服现役期间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3)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二等、三等伤残等级的;

?(4)服现役未满10年,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

?(5)符合退休条件,地方需要和本人自愿转业的

?安置

?安置期间,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

?3、退休安置

?条件

?(1)年满55岁的;

?(2)服现役满30年的;

?(3)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

?(4)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的。

第二十四章我国民间组织管理及公益慈善事业促进政策法规

第一节社会团体管理政策法规

?民间组织是由公民自身发动、参与和管理的自治性组织,在我国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形式。

?一、成立社会团体应具备的条件

?1、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2、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3、有固定的住址;

?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5、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有三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

?6、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成立登记社会团体的程序

?社会团体登记分筹备申请和登记申请两个阶段

?筹备阶段: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

?登记阶段:登记管理机关在接到发起人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筹备的决定。批准筹备的,社团应在批复即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第二节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政策法规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分类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二、申请条件

?1、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2、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

?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

?5、有必要的场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应当符合国务院民政部门的规定,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程序

?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季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提出申请---审批登记申请---进行登记办法相应证书

第三节基金会登记管理政策法规

?一、基金会的分类

?我国的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

?二、设立基金会应具备的条件

?1、为特定的公益目的而设立;

?2、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

?3、有规范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与其开展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4、有固定的住所;

?5、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基金会的组织结构

?1、理事会的构成与规模

?理事为5-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每届不得超过5年,可以连选连任。

?2、理事会的职能

?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理事会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

?下列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表决,2/3以上通过方为有效:?(1)章程的修改;

?(2)选举或者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3)章程规定的重大募捐、投资活动;

?(4)基金会的分立、合并。

?理事会会议应当制作会议记录,并由出席理事审阅、签名。

第四节公益慈善事业促进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一、公益事业的认定

?一切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社会的非营利性事业。

?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二、对捐赠和受赠的规定

?(一)总体规定

?第四条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将捐赠财产挪作他用。

?第六条捐赠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公益性社会团体受赠的财产及其增值为社会公共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

?第八条国家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给予扶持和优待。

?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

?对公益事业捐赠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二)具体规定

?对捐赠人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对受赠人及其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三、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

?1、对捐赠的确认

?2、对捐赠财产用途的规定

?3、建立报告制度

?4、捐赠人的管理权限和受赠人的责任

?5、管理成本的标准

四、对捐赠者的优惠措施

?第二十四条公司和其他企业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

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五条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六条境外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的用于公益事业的物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第二十七条对于捐赠的工程项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支持和优惠。

五、发展慈善事业的主要目标及基本政策措施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

?(一)主要目标

?1、慈善文化广泛传播,公民的慈善理念、企业的社会责任普遍增强,慈善潜能得到激发,普遍认同并参与慈善活动,基本形成慈善事业高尚的社会氛围。

?2、各类慈善组织在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建立,慈善服务网点在社区普遍设置,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公信力普遍提高,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初步形成。

?3、慈善福利机构稳固发展,在以国家举办的福利机构为示范、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网点为依托的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志愿服务理论不断普及,志愿服务政策和制度基本建立,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5、慈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基本建立适应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依法推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政策措施

?1、推动慈善文化建设,强化民众慈善意识

?2、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

?3、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广泛深入开展志愿活动

?4、支持社会办慈善福利机构,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5、完善慈善税收减免政策,保护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

?6、组织各类慈善捐赠活动,开发多种慈善救助项目

?7、发展中国福利彩票事业,建立健全彩票公益金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机制

?8、加强慈善工作队伍建设,促进从业人员的职业化

?9、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10、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推进慈善事业

?11、加强慈善工作合作,促进慈善经验交流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2020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2020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一、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与内容 (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 1.法规的种类与制定过程 2.社会政策与社会政策运行 (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1.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 2.我国促进和规范社会工作发展的法规与政策 3.我国在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三)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1.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 2.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与保障 (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 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的要求 2.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的要求 3.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的要求 (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 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目标 4.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 1.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及范围 2.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程序与监督管理 (四)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 1.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主要目标 2.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制度的措施 3.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的要求

4.发挥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功能与作用的要求 5.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保障体系的要求 三、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 1.社会救助的总体要求 2.社会救助类型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规定 3.社会救助的监督管理 4.社会救助中的法律责任 (二)各类社会救助的法规与政策 1.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2.特困人员供养法规与政策 3.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 4.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5.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 6.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 7.就业救助法规与政策 8.临时救助法规与政策 9.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 四、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法规与政策 (一)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老年人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 2.老年人权益保护中的法律责任 (二)妇女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妇女权益的主要内容 2.妇女权益保护中的法律责任 (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未成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方法 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 4.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安置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3小题.每题1.0分,共1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 B .社会政策对象的被动性是绝对的 C .低保差额补助是社会政策对象差异性的表现 D .青少年作为社会政策对象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B 项,社会政策对象是一定政治产品的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产品的原因或者消费者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某些政治产品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逆来顺受,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然而,这种被动性是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依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对某些政治产品提出自己的意见,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过程。 第2题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行政机关 B .利益集团 C .参政党 D .公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 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第3题 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政策诉求者 B .政策接受者 C .信息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与社会政策主体相比,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社会政策主体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社会政策对象则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相对于社会政策主体来讲,社会政策对象也是信息提供者。D 项属于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第4题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 )的角色。 A .政策制定者 B .政策实施者 C .资源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

大纲(社会工作政策法规)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课程代码: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既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是社会转型和变革的进程中,适合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会的基本工作之一。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是有关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运行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定程序、颁布和实施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它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做出解释,对于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各种工作和管理内容进行总结、指导和规范。学习并在实际社会工作与管理中运用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与管理者的理论意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是:系统掌握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系统了解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方法。对在社会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归纳、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做好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运行与社会发展获取必要的知识本领,并为以后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较强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够以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为指导,加深对社会政策与法规内容的理解。在社会工作与管理的各门专业课程中,以《社区服务》、《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心理学》、《社会问题》等课程与该课程关系比较密切。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全面掌握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当代社会中社会政策的目标与功能,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以及社会政策与法规体系和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重点) 识记: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含义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福利的概念 法规的基本含义 理解:社会政策的特点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关系及差异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及社会问题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 社会政策与社会整体需要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2020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2020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及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 1.社会工作的目标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工作的要素 (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4. 坚持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1.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 2.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2.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基本处理原则 (三)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2.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二)人生发展阶段 1. 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1

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个案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2.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二)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三)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五、小组工作方法 (一)小组工作的类型 (二)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1.互动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2.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三)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四)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 六、社区工作方法 (一)社区工作的目标 (二)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2.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3.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三)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四)社区工作的常用技巧 七、社会工作行政 (一)社会服务方案策划 (二)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与运作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志愿者管理 (四)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方式 (五)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象与内容 八、社会工作研究 (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 2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完整版)社会政策复习

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时期形成的 A.19 世纪初期; B.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C.20 世纪中期; D.18 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张解释 3.李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 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A.计划配置就业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2017年考试大纲

2017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考查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安全技术和标准,辨识、分析和评价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事故风险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1.机械安全技术。运用机械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机械安全隐患,解决转动、传动和加工等机械安全技术问题;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和知识,解决人机结合的安全技术问题。 2.电气安全技术。运用电气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电气安全隐患,解决防触电、防静电、防雷击和电气防火防爆等电气安全技术问题。 3.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运用特种设备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辩识和分析特种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解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问题。 4.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掌握火灾、爆炸机理,运用防火防爆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火灾、爆炸安全隐患,采取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5.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 6.交通运输安全技术。运用交通运输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运、航空等主要事故隐患,采用相应技术措施,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7.采矿安全技术。运用矿山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采用相应技术措施,预防事故发生,重点预防瓦斯灾害、地压灾害、水害、火灾、尾矿库溃坝和排土场泥石流等主要事故;运用油气田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储运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采用相应技术措施,预防事故发生,重点预防井喷、火灾、爆炸、中毒等主要事故。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6)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16世纪至17世纪,()的《职工法》《济贫法》和《安置法》是社会政策形成的重要标志。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 日本 2.下列哪项不属千政策实施的组织特征?() A.科层组织官僚化的影响 B.组织间合作与沟通的影响 C.政策资源的充足程度 D.组织与政策对象关系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A.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4.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千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核心行动是()。 A.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B.扩大投资福利房建设,敞开供应 c.对商品房投资进行补贴 D.加快建设小城镇住房 5.下列哪项不属千一般儿童的家庭照顾的支持性服务?() A.亲子教育 B.儿童托管 C.营养指导 D.行为矫正 6.清代产牛了一种新的栽农方式即将衣民组织耜来讲行水利T程或国家其他某础汾施T程的劳作.

赈济物资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发给参加劳作的灾民。这种救灾方式称为()。 A.养恤 B.安辑 C.以工代赈 D.平抑粮价 7.社会政策的实质是()。 A.社会政策是一种管理活动 B.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C.社会政策是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 D.社会政策是一种社会行动 8.为了解决工业化社会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标志着现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开始。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瑞典 9.通过家庭财产状态调查,对符合条件的长期失业者给予现金支持或者物质帮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制度安排,这种社会救助政策为称为()。 A.失业保险 B.失业救助 C.灵活就业 D.自主创业 10.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政策实施人员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检验,矫正或纠正偏差行为,把各种政策实施行为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保证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这种做法被称为()。 A.政策监控 B.政策执行 C.政策反馈 D.政策试点 二、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及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1.福利国家的庶相某础旬括()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