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

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甘农牧党[2013]32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农牧厅

【发布日期】2013.06.21

【实施日期】2013.06.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

(甘农牧党〔2013〕32号)

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为加强和规范机关编制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厅党组决定,依据省编办核定我厅的行政总编制,根据各处室职能,按照“总量控制、科学配置、按需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核定厅机关各处室编制(见附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转变处室工作职能

机关处室的工作职能要以“协调、监管、指导、服务”为原则。按照调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下放相关事权、切实转变职能的要求,把工作着力点从原来的全面承办

转变到协调指导、督促落实上来。有关业务工作要交由相关业务单位承办完成,以减轻处室工作量,弥补工作人员之不足。机关各处室应加大对厅属单位工作的指导力度,厅属各单位应主动接受机关处室的业务指导,并认真承办厅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自觉维护和完善职责明确、协调统一、配合默契、运转自如的工作格局。

二、从紧重新核定岗位

各处室依据职能和目前承担的重点工作,合理科学的核定工作岗位,并严格控制。今后,厅机关有新增编制或编制出现空缺时,将根据实际需要给予部分编制偏紧的处室适当予以增加。各处室要根据处室编制和岗位要求,全面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从紧设立加挂(临时)机构

省编办批复的与所在处室合属办公的省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省农产品加工管理办公室,加挂的厅农业农村发展研究室和省农产品营销管理办公室,与所在处室合并运行,合并后以完成加挂的专项工作为主,人员和业务由处室统筹安排;厅里批准成立或省上成立领导小组在我厅相关处室下设的办公室,不增加编制和人员,具体工作由所在处室牵头负责;撤销挂靠在厅审计处的项目督查办,相关业务移交发展计划处;根据工作需要,厅“行政审批”办、“双联”办、“厅属企业改制后续管理”办等三个工作机构继续保留,工作人员通过抽调办法解决,按照轮流交替的方式,每隔1年更替轮换一次,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抽调人员工作积极性。具体抽调和运作方式另行通知。

四、妥善安置借调人员

对各处室现借调的工作人员,原则上返还原单位。今后确因工作需要需抽调人员者,由厅党组研究决定。

各处室要高度重视,深化对此次机关核编定岗工作的认识,自觉把行动统一到厅党组的要求上来。尽快做好工作衔接和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尽快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

职能。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水平,确保机关高效运转,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撑。

附件:厅机关处室核定编制表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

2013年6月21日

附件:

厅机关处室核定编制表

1办公室9

2人事劳动处

浅议创新机构编制工作

浅议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创新是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解决现实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和规范工作程序,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解决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促进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使机构编制工作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提供坚实地体制机制保障。机构编制工作如何创新,现结合工作,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理念创新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根本 意识决定行动。创新必须首先从更新观念、创新理念入手。目前,我们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还尚存机构建了撤退不出来,规格升了降不下来,职能配了调整不起来,编制分了收不回来,结构有了用不起来以及超编进人控制不到位、超职数配备领导解决不到位、职能设定和职责履行执行不到位、非常设机构和挂牌机构的设置与管理重视不到位等问题,究其原因,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思想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工作思路受制于思维定势、习惯按老的套路和做法开展工作有关,这些问题的解决如果仍沿用习惯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很难奏效,因此必须用创新的方法去加以研究和解决,

树立勇于创新的大机构编制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本本”中解放出来,从“传统”中解放出来,从“定势”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不断推进和优化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树立科学化的理念。在工作思路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注重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由局部思考向立足全局思索转变,由注重近期成效向着眼长远效益转变。在工作方法上,勇于改革,注重创新,积极学习借鉴外省市编办和省内兄弟市编办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认真进行吸收消化再创新,不断革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狠抓机构编制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广软件管理及网络技术应用,通过创新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二是树立法治化的理念。现在,机构编制管理缺少的不是法律法规,而是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工作中树立“编制就是法律”的法治意识,严格遵守机构编制各种法规政策,切实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不违背原则打擦边球、搞暗箱操作;不踩底线、越雷池,搞顶风违纪违规;对各种违背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行为,敢于坚持原则,善于抵制拒绝,不怕得罪人。 三是树立人本化的理念。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把以人为本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把改善民生作为机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总人口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万吨,油料万吨,肉类产量达到万吨,蛋类产量达到万吨,牛奶产量达到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亩产达到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降水量40-800毫米,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65个,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2018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总结

2018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总结 一、积极开展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继续认真落实市批《方案》,整合机构、安置人员、解决存在问题,并制定评估方案,积极开展自查、检查,已经完成对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并按期上报了《宁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自查评估报告》。 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围绕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规范设置乡镇党政机构、优化乡镇事业机构设置、严格控制乡镇人员编制等四个方面要求展开调研,对全县18个乡镇的机构设置、编制配备、人员状况、职责职能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分析,了解了实情,掌握了现状,并对清理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归纳,已着手进行乡镇政府“三定”规定和乡镇事业单位“九定”方案的基础审核工作。 二、强化机构编制日常管理 一是始终对《条例》、《通知》等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宣传学习常抓不懈。督促全办干部职工不断学习,提高依法履职水平,利用县广播电视台、《九龙周刊》、《九龙》杂志、“宁县机构编制信息网”等宣传媒体,多途径、多形式对《办法》等政策规定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和学习。 二是严格审核编制和工资发放人数。始终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工资发放人数审核工作作为加强编制管理工作重点来抓,分类别、分

单位建立了工资审核台帐,准确核对供养人员,坚持机构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共同把关的联动机制,做到“三对口”,对调动、退休、死亡、供养到期等各类人员流动,及时建立、运转帐卡册和工资基金、机构编制台帐,并按季度逐单位审核审签了第一季度的《宁县机关事业单位拨付工资人数通知单》。 三是继续认真落实进人控编审核制度。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继续严格落实进人控编审核审批制度,控编卡经编委办审核后,整理提交县编委会议研究,统一由县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至目前,调动的3名工作人员,均按要求先办理了《进人控编审批卡》,没有出现违规操作,认真落实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事先把关”的要求。 四是严格落实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到目前,共收到各部门、单位要求增设机构、机构更名和增加编制的报告14份,对这些报告,我们认真分类,查找政策依据,并按“三个一”的规定程序,整理形成编委会议议题XX份,对宁县科学技术协会报送的申请成立“宁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不在职责范围之内和不符合机构编制相关规定的XX份报告予以退回,并进行了书面或电话答复,对“宁县督查考核办公室”等副科级以上机构的设置调整,经县编委会议、县委常委会议讨论后,上报市编委办公室请示审批,没有违反程序设立机构、增加编制、提高机构规格。 五是完成了第一季度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年检、审核、运转,做到编制管理与人员管理对应一致、实名管理。

机构编制工作研究报告

机构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统一思想突出重点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机构编制工作做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我县机构编制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工资联审制度、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议事制度等。但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多年积累的突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大量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的存在,成为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肢解了行政管理职能,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进程,影响着机构编制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机构编制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机构编制管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县乡政府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纪律执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调整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及确定领导职数,逐步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特点:一是机构编制部门管理体制趋于完善。县编办实行单独设置,成为县委工作部门,编办主任兼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二是机构

编制政策法规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无论是机构改革、编制调整、用编进人等事项,均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编办文件要求执行坚决、落实到位。三是机构编制管理日趋规范。建立健全了编委会会议制度、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机制、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控制增机构、增级别、增编制、增人员和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等问题上成效显著,机构编制管理日趋规范、精细、标准。四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县编委会先后多次开展监督检查活动,纠正了吃“空饷”、混编乱岗等违反机构编制法律、法规的行为。五是自身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开展机构编制系统自身建设年活动,班子队伍更加团结,干部作风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机构与“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设置存在一定差距。截止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历经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改革,虽然从表面看,政府机构设置得到了精简、统一,但从实际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效果来看,政府机构实际并没有达到“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自1997年我县机构编制部门单设以来,先后开展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分别是1997年、2002年、2005年及2010年机构改革。虽然精简了部分行政单位,但改革后到现在15年的时间,根据工作需要,

宁夏农牧厅财政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宁夏农牧厅、财政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项目管理,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农业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有关规定和农牧厅《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资金是指自治区财政为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发展设立的预算内专项支出。 第三条项目重点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单位试点和试点单位所在地区合作组 织机制创新研究及业务培训。 第四条承担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 1、必须有或稍加推动就能具有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在工商或民政部门进行法人登记,并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经部门)确认的优先考虑。 2、运作年限2年以上,有比较健全的服务网络,能有效地为合作社员提供农业专业服务。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有明确的利益联结机制,股权结构比较合理,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优先考虑。 3、要有不少于100户合作社员的规模,同时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有经济实体和种养基地,有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注册商标和产品包装的优先考虑。 第五条项目单位所在地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认识明确,改革创新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和落实试点工作的责任感; 2、当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围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引导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突出;

3、财政、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有较强的工作和政策调研能力,能够完成自治区交给的试点研究和工作任务。 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优先考虑。 第六条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以下内容: 1、合作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包括经营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分配机制和积累与发展机制等。 2、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开展服务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合作组织服务网络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贴息。 3、合作组织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包括技术服务与创新、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 4、宣传培训。包括实用技术培训、合作知识培训和人员素质培训。 第七条自治区财政厅负责项目资金预算,项目资金拨付,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自治区牧厅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立项,并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八条各县(市、区)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根据项目指南,负责组织本地区项目的申报论证。 第九条各县(市、区)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落实,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并会同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条承担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严格按照项目内容制定实施方案,经全体成员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并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向全体合作组织成员公开。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审批细则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审批细则 为了落实甘肃省农牧厅《关于贯彻执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通知》(甘农牧发〔2014〕125号)精神,切实做好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工作,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在全省范围内从事农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从我省相邻省、自治区引进种植已经相邻省审定(包括国家级审定)属同一适宜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均适用本细则。 第二条与我省相邻的省、自治区,指新疆、青海、宁夏、陕西、四川、内蒙古6个省(自治区)。 第三条由相邻的省、自治区引进我省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指: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棉花、大豆和胡麻。 第四条申请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应在该作物播种60日前,向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交以下材料: 1、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申请书(样表附后); 2、相邻省、自治区或国家级审定证书复印件; 3、相邻省、自治区或国家级审定公告复印件: 4、相邻省、自治区或农业部指定单位的抗病性鉴定报告复印件;

5、有资质检测机构转基因检测报告复印件。 6、品种和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五条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对符合引种条件的品种,委托该品种审定省、自治区适宜种植区与我省相邻的同一生态区市、州种子管理机构主持进行生产试验和抗病性鉴定试验,试验期限为1个生长周期。 第六条试验方案由被委托市、州种子管理机构主持制订,并报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备案。 生产试验,按照当地主要生产方式,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进行,试点不少于5个,每试点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对照品种同省区试同类型品种试验相同。 抗病性鉴定,由被委托主持试验的市、州种子管理机构从试验种子中提取种子,交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抗病鉴定单位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鉴定病害种类按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规定执行(如玉米为茎基腐病、大斑病、穗腐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红叶病)。 第七条被委托主持试验的市、州种子管理机构,从试验用种子中提取国家和省样品库保存的标准样品种子,在试验播种后1月内送省种子管理局。其数量为:小麦国家级5公斤、省级2公斤,玉米国家级3公斤、省级1公斤,棉花国家级3公斤、省级1公斤,大豆国家级7公斤、省级2.5公斤,油菜国家级和省级各0.5公斤。同时提交标准样品清

工作心得:对“如何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看法

工作心得:对“如何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看法 对于如何做好机构编制工作,可概括理解归纳为三句话,即:一是控制资源、二是满足需要、三是提高效率。 一是控制资源。所谓资源就是我们工作中的职能、机构、编制、职数、级别等内容,有了这些资源,部门或单位才能获得相应的人才、资金、办公设施、设备。编制部门提供的是无形资源,而人社、财政部门提供的是有形资源,这些资源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管理和服务经济社会必备的基础。一般而言,资源越丰富,管理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力度就越大,效率就越明显。因此对于部门来讲,这些个资源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的。但由于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财力资源,所以必须加以控制,因此我们机构编制部门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控制使用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前端的机构编制资源控制好了,后端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才能防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因此第一要务是控制资源。 二是满足需要。资源是用来使用的,不使用资源也是对机构编制的浪费。有效的控制资源也是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因此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剂、市场监督的需要,是我们编制部门的工作目标。行政管理、公益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对象广

而量大,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对行政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无论是教育、卫生,还是城管建设,不管是农业、交通,还是民政、科技,对行政资源的需求都日益增长,这些要求都需要及时有效的满足,所以我们的第二使命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要。 三是提高效率。控制有限的资源和满足无限的需求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矛盾。我们编制部门就对这对矛盾的产物。我们的工作不好开展,跟我们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系,但这也正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所在,为了缓解或最终清除控制资源与满足需求的矛盾,就必须提高机构编制的使用效率,这是编办的第三职能。 所以,我认为控制资源、满足需要、提高效率也是我们的三大任务。如何很好地完成这三大任务,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保持总量与维护差异。目前对区县的编制、机构是实行的总量控制,并保持了各县的差异,但在机构特别是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不能求大同存小异的。求大同是区县的职能工作任务总体相似的,存小异是区县之间区位优势、发展历史、战略规划、方向目标,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行政机构部门不宜统一搞一刀切。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区与区之间都应该有差异。首先,组成部门之间可以有差异,其次组成部门与派出机构可合并调剂总量,比如我们派出机构多设一个东北部新城,组成部门少设一个,总量上没有增加,资源上没有增加需求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 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甘农牧党[2013]32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农牧厅 【发布日期】2013.06.21 【实施日期】2013.06.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甘肃省农牧厅党组关于加强厅机关处室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 (甘农牧党〔2013〕32号) 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为加强和规范机关编制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厅党组决定,依据省编办核定我厅的行政总编制,根据各处室职能,按照“总量控制、科学配置、按需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核定厅机关各处室编制(见附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转变处室工作职能 机关处室的工作职能要以“协调、监管、指导、服务”为原则。按照调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下放相关事权、切实转变职能的要求,把工作着力点从原来的全面承办

转变到协调指导、督促落实上来。有关业务工作要交由相关业务单位承办完成,以减轻处室工作量,弥补工作人员之不足。机关各处室应加大对厅属单位工作的指导力度,厅属各单位应主动接受机关处室的业务指导,并认真承办厅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自觉维护和完善职责明确、协调统一、配合默契、运转自如的工作格局。 二、从紧重新核定岗位 各处室依据职能和目前承担的重点工作,合理科学的核定工作岗位,并严格控制。今后,厅机关有新增编制或编制出现空缺时,将根据实际需要给予部分编制偏紧的处室适当予以增加。各处室要根据处室编制和岗位要求,全面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从紧设立加挂(临时)机构 省编办批复的与所在处室合属办公的省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省农产品加工管理办公室,加挂的厅农业农村发展研究室和省农产品营销管理办公室,与所在处室合并运行,合并后以完成加挂的专项工作为主,人员和业务由处室统筹安排;厅里批准成立或省上成立领导小组在我厅相关处室下设的办公室,不增加编制和人员,具体工作由所在处室牵头负责;撤销挂靠在厅审计处的项目督查办,相关业务移交发展计划处;根据工作需要,厅“行政审批”办、“双联”办、“厅属企业改制后续管理”办等三个工作机构继续保留,工作人员通过抽调办法解决,按照轮流交替的方式,每隔1年更替轮换一次,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抽调人员工作积极性。具体抽调和运作方式另行通知。 四、妥善安置借调人员 对各处室现借调的工作人员,原则上返还原单位。今后确因工作需要需抽调人员者,由厅党组研究决定。 各处室要高度重视,深化对此次机关核编定岗工作的认识,自觉把行动统一到厅党组的要求上来。尽快做好工作衔接和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尽快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

组织机构编制方案

中石油海洋公司 海工事业部机关机构编制方案 海工事业部 2007 年3 月15 日 中石油海洋公司 海工事业部机关机构编制方案 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事业部已于2007年元月8 日成立了,为了进一步做好海工生产和基地建设两项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体系,明确管理职责,结合公司海工业务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满足现阶段的需要,同时,根据公司关于海工事业部“资产随着业务走,人员随着资产走”的组建原则,以及在人员划转上,截至2006年12 月31 日海工码头项目部、辽河事业部海工公司、防腐厂工作的工作人员全体转入海工事业部;辽河事业部机关涉及海工业务的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调剂划转的精神,2007 年2 月27 日马宝金经理组织了由刘东玉、吕忠义、郑理、门光玉、高兆鑫参加的会议,会上大家对事业部的科室设置、科室的职责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统一了大家的意见,拟定了事业部机关的机构编制方案。 机构编制的原则 坚持“职责明确、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资源优化,实现扁平化管理”的原则。 按照建立紧密型、扁平式结构的思路,强化事业部二级机关的管理职能,在科室长配备上,业务复杂、面广的科室原则上按一正一副配置。 机构编制方案 事业部机关设立综合办公室、生产运行科、市场经营科、计划装备科、财务资产科、人力资源科、质量安全环保科七个机关科室,原海工公司和防腐厂编制暂保持不变,主要职责及编制如下: (一)、综合办公室: 1、工作计划编制与管理 根据事业部的年度计划,编制科室年度和阶段性工作计划; 根据计划开展科室各项工作。 2、规章制度编制、完善与执行 贯彻落实公司与有关本部门业务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组织编制、完善、执行本部门业务范围内事业部的制度、流程及管理制度,提高事业部及 科室的工作效率。 3、秘书 督促检查会议的决议、决定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负责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 向公司反馈信息,汇报工作。 4、会务接待及外事管理 负责事业部的会务工作; 负责事业部的外事管理工作; 办理公务接待事宜; 处理公司的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外部联系; 对事业部领导办公事务进行安排。 5、档案管理

如何提高机构编制信息工作质量

如何提高机构编制信息工作质量 机构编制信息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集中反映窗口,是发挥机构编制委员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渠道。为了使机构编制信息及时准确地反映机构编制工作动态,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服务决策、交流经验、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发展的作用,我办通过“四突出”和“五举措”不断提高机构编制信息工作质量。 一、“四突出” 1、突出一线调研,寻找信息源泉 我办明确“一手抓业务,一手抓调研”的思路,结合全区开展的“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建立机构编制干部蹲点调研制度,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和机构编制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及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深入挖掘信息,使一线有影响、有新意的工作能够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着力提升信息工作服务大局、参谋决策的水平。 2、突出制度建设,激发编写动力 我办制定出台了《中共内江市市中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内部考核办法》,将机构编制信息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建立信息宣传周、月、季、年通报制,同时,建立机构编制员信息报送制,努力构建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信息宣传格局。 3、突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我办通过对全体信息员进行写作专题培训,召开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会、点评会等方式,不断提高信息员在新形势、新政策下捕捉、挖掘信息的技巧和信息采写能力。同时,组织机构编制干部进行业务知识考试,并将机构编制信息常识和写作作为必考内容。 4、突出责任机制,增强写作意识 我办对机构编制信息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信息工作量化考核到科室及每一名编制干部。 二、“五举措” 1、领导重视,计入考核。 今年我办加大了机构编制信息工作计入年终考核的力度,并采取单项评优的方式鼓励积极性。尽量录用上报的稿件便于互相交流,对题材好、内容欠缺的信息,进一步调查了解和补充完善,提高信息质量。 2、层层把关,精益求精。 领导的重视是推动机构编制信息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办每一篇信息简报,首先由编办信息中心主任审核通过后,再由分管领导督导检查,最后由主要领导把关。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标点措辞,字斟句酌,仔细审阅,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3、夯实基础、落实力度。 我办坚持“每月一评比”制度,开展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的信息点活动,促进了机构编制信息工作。坚持以会带训的制度,提高了信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起了机构编制信息工作目标管理、惩奖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总人口2603.3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9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2.62%。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0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4:46.7:35.9,农业增加值达到236.61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789.34万吨,棉花8.66万吨,油料46.04万吨,肉类产量达到74.19万吨,蛋类产量达到13.44万吨,牛奶产量达到22.1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4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5112.93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3749.19万亩,亩产达到210.54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9.4%,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2.41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降水量40-800毫米,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

浅谈机构编制工作如何找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着力点

浅谈机构编制工作如何找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着力 点 机构编制部门要在新时期、新阶段取得新作为,赢得新地位,做到有为又有位,必须紧扣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发挥自身职能,不断推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举措。 一、围绕中心找准定位,紧扣大局提高站位,找准机构编制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立足点 机构编制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好务,必须结合编制部门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目标,定准自身位置,找准服务方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机构编制部门要合理定位职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调整优化组织资源配置,通过不断调整、理顺和优化机构、职能、编制以及人员配置,使政府各部门和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出各自的职能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注重研究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克服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活跃,手脚不够放开的问题,自觉将机构编制工作放到区委、区政府工作的全局中去思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工作的主题、当成自觉的行动,做到机构编制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大局来确立,

政策措施适应发展来制定,工作成效通过实践来检验。 二、调整理顺政府部门职能,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找准机构编制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能,加大机构编制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马力 转变政府职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是深化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前提,关系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因此,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推进政企、政事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环境的营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 (一)深化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行政支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本地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服务业发展为基本点,调整理顺相关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完善职能配置,科学界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职能关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全面衔接、分工合理的职能体系,从而优化组织资源配置,降低行政资源内耗,实现行政资源节约,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解决好政府责任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为

最新-2019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总结 精品

2019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委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通知》和《暂行规定》,紧紧围绕“自身建设年”活动的目标任务,积极开展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完善编制实名制登记,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强化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简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积极开展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继续认真落实市批《方案》,整合机构、安置人员、解决存在问题,并制定评估方案,积极开展自查、检查,已经完成对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并按期上报了《宁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自查评估报告》。 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围绕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规范设置乡镇党政机构、优化乡镇事业机构设置、严格控制乡镇人员编制等四个方面要求展开调研,对全县18个乡镇的机构设置、编制配备、人员状况、职责职能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分析,了解了实情,掌握了现状,并对清理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归纳,已着手进行乡镇政府“三定”规定和乡镇事业单位“九定”方案的基础审核工作。 二、强化机构编制日常管理 一是始终对《条例》、《通知》等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宣传学习常抓不懈。督促全办干部职工不断学习,提高依法履职水平,利用县广播电视台、《九龙周刊》、《九龙》杂志、“宁县机构编制信息”等宣传媒体,多途径、多形式对《办法》等政策规定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和学习。 二是严格审核编制和工资发放人数。始终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工资发放人数审核工作作为加强编制管理工作重点来抓,分类别、分单位建立了工资审核台帐,准确核对供养人员,坚持机构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共同把关的联动机制,做到“三对口”,对调动、退休、死亡、供养到期等各类人员流动,及时

机构编制管理总结

机构编制管理总结 县编委办年度工作总结 xx年,我县机构编制工作在市编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编办各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机构编制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法、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较好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年开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完成情况 (一)统一思想,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1.加强学习、领会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对当前机构编制管理

形势的分析判断,统一思想,增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把学习贯彻《关于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省编办字〔xx〕66号)等文件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和结合起来,严肃机构编制管理纪律,杜绝越权审批机构、擅自提高机构规格,严禁超编进人、超职数和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等现象。 2.完善机制,强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12310”举报电话制度、机构编制管理协调约束机制、机构编制“十个不准”、机构编制公开等监督制度。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审核审批,坚决杜绝违反机构编制法律法规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日常管理中推行“进编补员”制度。根据要求对进编补员单位的报告,对空编岗位及调进人员进行初审,按照空2进1的原则进行审批。本年度,我办共办理进编补员156名,设立事业单位2家,分配政法专项编制5名;增设派出机构2家,新增内设机构11家,事业单位挂牌2家,调整经费形式1家。更名2家,机构升格2家。对军粮供应站等13家事业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未发现违反机构编制管理事件。对全县行政机关人员进行摸排,建立实有人员台帐。积极推进超编人员消化工作。加强与人社局的联系,采取

提升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的五点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11173834.html, 提升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的五点建议 作者:明兴谱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伴随机构编制管理“三个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已建立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为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形势下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在逐步呈现,一定程度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一、县级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单位和部门机构编制意识不强。少数单位和部门对新形势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个别领导编制意识不强,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是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只是片面强调工作任务重、人员少、困难多等客观因素,要求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机构规格。如果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最好是行政机构;如果不能设置行政机构,就要求设立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机构,并且配备相应的人员。 (二)部分行政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的事务包揽过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必须实行政企和政事分开。但是仍有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人、财、物、事实行统管统揽,用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管理本应由事业单位自主处理的繁杂事务,导致政事不分,人员编制不清,一旦工作任务较重时,就以工作任务多、编制少为由找领导,为事业单位升格、增加人员编制、调动工作人员等,致使机关工作政事不分,人员臃肿、混编混岗。 (三)进人用编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一是随意借用人员,先借后调,“请神容易送神难”,借进来容易退回去难。特别是有下属事业单位的行政机关,一旦机关工作任务重时,就抽调下属事业单位的人员到机关工作,工作完成后,这批人员就留在机关,不愿再回原单位上班;二是少数单位不经机构编制部门同意,随意调动工作人员,致使人员编制混编混岗现象发生;三是用人程序不规范。个别单位领导机构编制政策意识淡薄,不事先征得编制部门的意见,就办理了调动、聘用手续。 (四)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不严密。虽然中办、国办《通知》明确规定: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社部门才能配备人员和核定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社会保障部门才能办理有关社会保障手续,公安部门才能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尚未形成严密的协调配合机制。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农牧厅政务服务窗口抽调工作人员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农牧厅政务服务窗口抽调工作人 员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 【发布日期】2015.05.12 【实施日期】2015.05.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农牧厅政务服务窗口抽调工作人员的通知 厅直有关单位: 农牧厅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窗口于2008年5月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以来,窗口累计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81233件,没有出现延期办结、被投诉现象,窗口多次获得“红旗窗口”、“群众满意窗口”、“先进窗口”“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多人次被政务中心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服务之星”、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窗口工作人员采取由行政审批事项单位轮流选派的方式进行,截至2014年底,各单位选派人员已轮流一遍。为了保证农牧厅审批工作的连续性,需要继续在厅属单位抽调工作人员从事审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抽调单位及人员 厅属具有行政审批职能或行政执法权的直属事业单位(具体单位及人员详见附件)。

二、调换程序及时间 根据《农牧厅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名额分配表》,每年抽调4人进入服务窗口工作,工作人员由厅农村经营管理与法规处(行政审批办公室)统一管理。原则上每年12月11日至12月31日,窗口组织新抽调人员跟班培训和业务交接,次年元旦后正式着装上岗。 三、窗口工作及人员管理 1.在政务服务大厅工作期间,脱离原单位工作岗位,接受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派出单位双重管理。 2.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由区政务服务中心组织进行;日常考核情况由中心定期通报农牧厅,年度考核结果由中心评定后送厅人事与老干部处审核后,存入本人档案。 3.年度考核优秀的窗口工作人员由政务服务中心给予表彰奖励。因考核不称职、工作长期表现不好被政务服务中心退回的窗口工作人员,3年之内单位不得重用和提拔任用。 4.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服务工作需要,通过培训、学习考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四、有关要求和待遇 根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社厅、政务服务中心《关于 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队伍建设的通知》(宁组通[2014]130号),窗口工作经历视同基层工作经历;对连续3年获得政务服务中心考核优秀的工作人员,应列为后备干部人选,在干部任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时应向窗口优秀工作人员倾斜;窗口工作人员提拔任用时,把窗口工作经历和表现作为考核考察的内容之一,听取政务服务中心的评价和意见。 附件:农牧厅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名单 自治区农牧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