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On Zhou Zuoren's view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编订:JinTai College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

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

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

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他在《儿童研究

导言》中提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

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

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

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儿童从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与独立的世界,或者被成人看做自己的附属,“儿童者本其亲长之所私有,若道具生畜然”(p.

37);或者被成人“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而周作人此时已经认识到,儿童是真正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儿童就是儿童,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儿童的发现”。周作人发现“儿童”虽然比西方晚了近150年,但在现代中国却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二)以“儿童为本位”思想

周作人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近来才知道

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然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p.41)就在周作人在发现了“儿童”的同时,也发现了儿童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上的需要,那就是儿童是需要儿童文学的,社会文化论文《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把儿童“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和“缩小的成人”,这种谬

误不仅虐杀了儿童的个性,也导致了儿童精神食粮的缺失,因而也就造成了儿童文学荒芜的局面。周作人认为,既然“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新文学就有“供给他们文艺作品的义务”。

(p.152)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是现代中国最早鼓吹、倡导与

系统论述儿童文学—44—抨击了封建主义虐杀儿童的罪恶,鼓吹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提高儿童的社会地位。

他还热切呼吁新文学的仁人志士应该组成一个小团体,

来研究“儿童文学”。这样的“鼓吹”与“呼吁”,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儿童文学应该以是儿童为本位的。周作人19xx年6月发

表在《绍兴教育月刊》第9号上的《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在尊重儿童的独立个性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教育原则,即“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的,这也是我们所见到的“以儿童为本位”表述的最早的文字。周作人真正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从《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开始的。周作人的讲演反复强调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成人不同,儿童

有自己的生活和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成人应该尊重儿童和了解儿童。这是对于儿童生理与心理上的独立意义与价值的发现与肯定,这一儿童文学观在那一时代无疑是进步的。把儿童当做“人”,承认“儿童就是儿童”,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儿童观也应该是“以儿童本位”的,而供给儿童的文学当然要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恰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的文学的,这些观点都突出和强调了对于儿童的理解与尊重,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儿童的天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而作为成人不应该横加干涉,否则就会“造成畸型的性质”,这至少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三)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文学观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还集中表现在他儿童诗歌的创作上。“儿童本位”、“童心崇拜”成为周作人儿童诗歌创作的理论支点,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周作人在他的新诗集《过去的生命》中收有七首儿童诗,其中一首《对于小孩的祈祷》这样写道:“小孩呵,小孩呵,我对你们祈祷了。你们是我的赎罪者。”对孩子“祈祷”,对孩子“赎罪”,是从“祖先崇拜”到“童心崇拜”的一种深刻转变,是周作人对纯真的儿童世界的礼赞,对童心崇拜的一种真实表达,也是他“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最好体现。

1946—1949年间,周作人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服刑。

在狱中,周作人童心来潮,诗兴大发,以天真未凿、不

沾纤尘的童年世界为题材,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作出了“儿童杂事诗”72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儿童的生活,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他的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如《新

年》:“新年拜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

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再如《立

夏》:“新装杠秤好称人,却喜今年重几斤。吃过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诗歌的文字风格生动活泼,语言简朴。诗歌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根据季节、民俗、名物等来描写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故事,充分地反映出儿童的天真与欢乐。诗歌多情趣,少教训。这样的儿童诗,为中国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这种创作理念即使是在现在,也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

二、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系统性

周作人从留学日本开始,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

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周作人在童话和儿歌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多关注,也取得了诸多的理论成果。除此之外,周作人对于神话、传说、寓言、儿童剧、

儿童科学文艺、民间儿童读物等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几乎都有研究和论述,如《儿童剧》、《科学小说》等。并且还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推广与研究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理论建树,这对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和研究方面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述是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本体论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划定的,总体而言,我们的一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 (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 (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即包括作品、作家、宇宙、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他们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需要找到一个中介,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其核心是作品,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即这个中介就是作品,他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是艾布拉姆斯讨论的重点。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在《洞穴》中他提出的观点偏向于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他这种看法认为: 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他通过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洞穴里所发生的一切,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儿童文学完整答案

儿童文学作业及答案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儿童文学: 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2.儿童情趣:指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为的情调趣味。 3.儿童文学题材: 指儿童文学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是作品内容的最主要因素。 4.生活流手法: 按生活本身的发展顺序与空间转换来组织故事和开展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法。 5.意识流手法: 以“内心独自”、“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方式来表现作品中人物意识流动的一种艺术手法。 二、问答题 1.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A.富有儿童情趣(体现在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 B.韵文性(体现在婴幼儿文学中) C.直观性(婴幼儿文学和童年期文学) D.幻想性(童话和科幻小说中) E.叙事性(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 2.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有哪些?举例说明。 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是儿童文学样式上的四大特征,加上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儿童情趣”,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儿童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也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最大区别。儿童文学同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视角、文学趣味以及作品深层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心理。但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说是犬牙交错、相互渗透。 3.儿童文学可以描写爱情题材吗举例说明。 儿童文学可以描写爱情题材,因为儿童文学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一般成人文学所表现的题材,儿童文学都可以表现。所以,在儿童文学题材上,不应人为地限制题材。写什么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如何写。同样是爱情题材,儿童文学作家就必须采取适合儿童接受并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反映角度与艺术方法来表现。中外儿童文学史上,就有不少描写爱情题材的名篇佳作。以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为题材的古典童话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格林童话《灰姑娘》。 4.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四多四少”是指哪些内容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多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少用。 2生活流手法多用,意识流手法少用。 3.描写、对话多用,议论、叙述少用。 4.顺序多用,倒叙、插叙少用。 5.什么是母题儿童文学的三大基本母题是什么 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儿童文学有三大基本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6.儿童文学对语言有哪些特殊要求 一是婴幼儿文学的语言应该适合成人给婴幼儿讲读;二是这种口语化语言还要适合婴幼儿的语言特点,如短句子,以词代句、好用叠音词、反复等。因而就语体来说,婴幼儿文学应是口头文学,应具有口头文学的一些特点。 7.简述成人儿童文学作家的取材方向。 答:成人儿童文学作家取材的方向大致是: (1)取材于同间文学,格林童话就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文学,我国最有名《神笔马良》就是从民间故

儿童文学(1)

低幼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试卷(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集是( B ) A.《天簌集》 B.《演小儿语》 C.《古谣谚?凡例》 D.《儿歌之研究》 2.我国最早记载儿歌的历史著作是( A ) A. 《春秋左传》 B. 《史记》 C. 《资治通鉴》 D. 《山海经》 3.儿歌中的颠倒歌集中体现了( B ) A.节奏美 B.荒诞美 C.稚拙美 D.生活美 4.展示现代儿童被压抑着的狂野天性的童话作品是( B ) A.《野葡萄》 B.《长袜子皮皮》 C.《白雪公主》 D.《稻草人》 5.幼儿文学的想象特别强调( D ) A.科学性 B.逻辑性 C.创造性 D.现实性 6.广义的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是( A ) A.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 B.婴儿文学、幼儿文学、儿童文学 C.婴儿文学、儿童文学、青春期文学 D.儿童文学、少年文学、青春期文学 7.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中描写夸父形象采用的手法是( A ) A.夸张的手法 B.拟人的手法 C.比喻的手法 D.摹状的手法 8.中国现代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是( A ) A.黎锦晖 B.郭沫若 C.郑振铎 D.严文井 9.“什么船儿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什么船儿水上飞?什么船儿冰海走”这首儿歌的类型是( B ) A.颠倒歌 B.问答歌 C.游戏歌 D.谜语歌 10.世界上第一本专为儿童编辑的图画书《世界图绘》的作者是大教育家( B )

A. 夸美纽斯 B. 福禄倍尔 C. 拉伯雷 D. 卢梭 11.幼儿诗是指( C ) A.幼儿写的诗 B.有幼儿形象的诗 C.适合于幼儿听赏诵读的自由体短诗 D.幼儿听赏的格律诗 12.寓言的三大发源地有印度、中国和( D ) A.巴比伦 B.埃及 C.欧洲 D.希腊 13.使用三段式叙述方法的童话是( B ) A.《萝卜回来了》 B.《灰姑娘》 C.《自私的巨人》 D.《列那狐的故事》 14.童话分类如果根据篇幅分,可以分为( D ) A.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 B.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 C.童话故事和童话剧 D.长篇童话和短篇童话 15.童话“稻草人”中的稻草人形象是( A ) A.拟人形象 B.超人形象 C.常人形象 D.巨人形象 16.《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出自英国童话( D ) A.《假话王国历险记》 B.《洋葱头历险记》 C.《骑鹅旅行记》 D.《格列佛游记》 17.1923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的作者是( A ) A.叶圣陶 B.张天翼 C.陈伯吹 D.郑振铎 18.《丑小鸭》的作者是( D ) A.普希金 B.卢梭 C.夏尔?贝洛 D.安徒生 19.17世纪法国作家夏尔?贝洛以传说故事取材写成并出版童话集( D ) A.《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B.《一千零一夜》 C.《儿童和家庭童话》 D.《鹅妈妈的故事》 20.童话最重要的特征是( A ) A.幻想 B. 怪诞 C. 象征 D. 拟人 21.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形象是( B )A拟人形象 B超人形象 C常人形象 D非人形象 22.重在向幼儿述叙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的幼儿散文是( C ) A知识散文 B幼想散文 C叙事散文 D抒情散文 23.著名童话《白雪公主》的作者是( C )

论儿童文学中的对话模式

2010年第2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0.2,2010 (第12卷第2期) J ou rnal of L i aoning Adm i n istrati on C oll ege(Vo.l12.No.2) 文学与艺术 论儿童文学中的对话模式 闫 冰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3) [摘 要] 儿童文学的创作应注意与儿童形成对话的模式。这种对话包括内对话和外对话两种模式,对于儿童的道德形成我们应该注重内对话模式,而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我们更应该注意外对话模式的设计。 [关键词] 儿童文学;内对话模式;外对话模式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10)02011903 在培育儿童的各种教育文本中,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目前,中国的儿童文学渐趋繁荣,但是现有儿童文学的水平以及民众重视的程度还有待发展。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多的重视的是内对话模式,采用的是说教的形式向儿童灌输成人的道德观念,但是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却作为甚少。现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应更加注重外对话模式的写作,从而帮助儿童健康地成长。 美国的哲学家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1]儿童对世界及生命最原始、执著的追问使自己的语言产生了隐喻性质,而儿童文学作品体现儿童语言隐喻特色的最好方式是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更主要的是故事主体与儿童读者之间。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极力提倡小说的对话性,他认为作者与主人公、读者、叙事人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叙述人通过自身体现着作者的意向?,#作者的思想渗透到他人语言里,隐匿其中;他并不与他人思想发生冲突,而是尾随其后,保持他人思想的走向?。[2]否则,作者思想通过叙述人完全控制人物思想语言表达,则成为独白,窒息了人物思想的生长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童话语言的本质。在童话中,若作者#独白?式的语言使叙述语所占比例过大,会导致成人意识的强行灌输,人物失去表现自我个性的可能,从而也将失去儿童读者。因此,#对话?不仅是让人物有自己自由独立的思想、语言,而且更是成人作者欲与儿童处于平等地位所采取的一种姿态。这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叙述技巧上,即是重视对话模式,让儿童读者的声音显示出来,使儿童读者也在故事展开中拥有话语权,认同自身的位置。 一、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对话模式。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对话模式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所叙述的故事来向读者宣讲某种道德观念,引发思考,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进入成人的过程中,适应成人社会的生存规则。这种对话模式是以成人作家的主导观念为引导的,把读者的思考限定在作家要传导的思想观念之中。这对于低幼儿童的接受与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尽快地帮助他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看待问题,怎样来处理问题,让他们适应成人的游戏规则。这种内对话模式的设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的道德说教。这种内对话模式主要是作家用自己的观念来限定读者的思考范围,在读者听或读故事的过程中,把自己完全变成了接受方,被取消了与故事对话的权利,这种模式主要是故事主体对读者的直接宣讲,把要传达的道德观念灌输给读者。采用直接的道德说教比较适合低幼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握故事的主旨,让他们顺利地建构自己的人生观的基石。把故事中要传达的观念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让读者接受,这就要使故事的情节简单化,主题单一化,而许多童话故事正是这样来进行设计的。如!小红帽?、!猴子捞月?、!守株待兔?等,都在极简洁的故事叙述中完成了道德说教的使命。幼儿文学!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以表现当代家庭中新型的亲子关系为主,用轻松、幽默、活泼的笔调叙述孩子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相处的图景。无论是融洽、亲密的当代家庭气氛,还是小小的矛盾冲突的化解,都洋溢着浓浓的亲子之情,这种亲子之情又以理解和沟通为基础。这种内对话模式限制了儿童读者的话语权,但他们同样从中学会了怎样处理家庭关系。 (二)隐喻式的内对话模式。隐喻式的内对话模式是采用把故事传达的主旨隐藏起来的方式,让读者来思考,形成故事主体与读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把握故事深层的含意。童话的叙事话语首先在整体结构上构成隐喻,文本的深意隐藏在各种意象、情节组成的幻想空间背后,让小读者用想象的方式去理解。比如!骑鹅旅行记?中小男孩尼尔斯%豪尔耶 119 [收稿日期]2009-06-22 [作者简介]闫 冰(1974-),女,鲁迅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儿童文学完整版答案

儿童文学作业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儿童文学: 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2. 儿童情趣:指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为的情调趣味。 3. 儿童文学题材: 指儿童文学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是作品内容的最主要因素。 4. 生活流手法: 按生活本身的发展顺序与空间转换来组织故事和开展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法。 5. 意识流手法: 以“内心独自”、“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方式来表现作品中人物意识流动的一种艺术手法。 二、问答题 1. 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A.富有儿童情趣(体现在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 B.韵文性(体现在婴幼儿文学中) C.直观性(婴幼儿文学和童年期文学) D.幻想性(童话和科幻小说中) E.叙事性(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 2.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有哪些?举例说明。 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是儿童文学样式上的四大特征,加上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儿童情趣”,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儿童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也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最大区别。儿童文学同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视角、文学趣味以及作品深层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心理。但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说是犬牙交错、相互渗透。 3. 儿童文学可以描写爱情题材吗?举例说明。 儿童文学可以描写爱情题材,因为儿童文学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一般成人文学所表现的题材,儿童文学都可以表现。所以,在儿童文学题材上,不应人为地限制题材。写什么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如何写。同样是爱情题材,儿童文学作家就必须采取适合儿童接受并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反映角度与艺术方法来表现。中外儿童文学史上,就有不少描写爱情题材的名篇佳作。以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为题材的古典童话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格林童话《灰姑娘》。 4. 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四多四少”是指哪些内容?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多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少用。 2生活流手法多用,意识流手法少用。 3.描写、对话多用,议论、叙述少用。 4.顺序多用,倒叙、插叙少用。 5. 什么是母题?儿童文学的三大基本母题是什么? 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儿童文学有三大基本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6. 儿童文学对语言有哪些特殊要求? 一是婴幼儿文学的语言应该适合成人给婴幼儿讲读;二是这种口语化语言还要适合婴幼儿的语言特点,如短句子,以词代句、好用叠音词、反复等。因而就语体来说,婴幼儿文学应是口头文学,应具有口头文学的一些特点。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引论 一、感性思考: 1、你认为文学是什么? 2、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 3、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作品的? 4、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难忘? 5、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 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 …… ……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1、文学本体论 ★文学起源 ★文学发展 ★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 2、文学形态论 ★文本层次论 ★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

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 ★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 ★文学思潮及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 ★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 3、文学创作论 ★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 4、文学接受论 ★文学传播 ★文学欣赏 ★文学批评 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系: 世界 ↑ 作品 ↙↘

艺术家欣赏者 艾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艾氏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 文艺学→文学批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 文学史学 补充: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此处是狭义文艺学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学生记)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 一、文学观念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把文学几乎等同于语言文化的这种认识,反映了文、史、哲尚未分离时期人们对文学及其性质的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与其他意识形式混杂在一起,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品格,早期的文学观念正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历史事实的

儿童文学介绍

儿童文学介绍: 儿童文学的范畴 儿童文学通常由成人所编著,深层动机可以说是重造童年或教育儿童,许多儿童文学也会改编自成人文学作品作。由儿童自行创作也虽可广泛包含在内,但因儿童创作常流于鸭涂或不合艺术,仍须由成人鉴定是否为具文学价值。 西方在近代有《罗宾汉》、《圆桌武士》等向儿童灌输正确价值观的故事读物,但这两本故事书,都是从成年人的文学作品里面浓缩出来。第一本真正针对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是1744年,由John Newbery出版的“A Little Pretty Pocket-Book”。 现时出版界普遍根据年龄划分儿童文学的类别,这个分类亦与皮亚杰有关儿童成长发展的理论相吻合。这几个类别分别如下: 0-5 岁的学前儿童 5-8 岁的初年级小学读者 8-11 岁的高年级小学读者 11-13 岁的初中读者(英语称之为“Pre-teen”) 13-15 岁的青春期读者 儿童文学要求 教育性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对教育性特别强调。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丝来作譬喻。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 形象性 抽象的说教是儿童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的。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儿童小说要求和戏剧一样富于动作性,更多的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儿童诗需要更多的“比”、“兴”,以加强形象性。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声有色,娓娓动听。儿童文学应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来。 趣味性 儿童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那些复杂的整理不易理解,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他们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看,甚至不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在轻松愉快地说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启示。 故事性 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儿童文学主要是写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不论写人还是写其他东西,他们的思想、性格都要着重借助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不宜多用静止的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11378577.html, 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作者:澈丽木格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33期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是儿童,儿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有别于成人,在儿童文学中融入趣味性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能够有效的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得到儿童的认可。本文重点分析了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游戏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发挥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儿童文学;游戏精神;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主要对象,以激发儿童的审美意识和生活乐趣为创作目标的艺术作品,符合儿童现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创作结构、主题内容上来看,都反映了一定的生活趣味性,即游戏精神,明确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文学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望儿童文学能够向更加健康、更加有趣的方向发展,进而满足儿童对于知识阅读的需求和渴望。 一、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游戏精神内涵分析 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儿童文学更加关注儿童的幻想世界,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宣扬真善美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是重要的美学思想,儿童游戏是否具有游戏精神,是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准之一,在创作过程中,围绕游戏精神进行情节描写、人物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文学作品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过度夸大故事人物的能力,表现较为弱势的群体突然变得强大,进而打倒邪恶力量,这些情节在成人眼中显得十分幼稚,但是却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并向儿童传达和灌输了机智、勇敢、坚强等美好品质,比如说格林童话中的《农夫与魔鬼》,第一次农夫和魔鬼达成协议“为了避免在我们分配时出现纠纷,凡泥土上的东西归你,泥土下的归我,”聪明的农夫种上了胡萝卜;第二次魔鬼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决定更改协议:“下次可不能这样。地上的归你,地下的归我。”结果农夫种上了小麦,魔鬼又无收获,这个故事中农夫是机智、勤劳、勇敢的化身,而魔鬼则是贪婪、不劳而获的代表,这则小故事向儿童传达和灌输了智慧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虚幻性和奇遇性,充分迎合了儿童天马行空想象力,如说说郑渊洁的童话故事《上过月球的兔子》,讲述了一只兔子被宇航员带上月球回来后摇身一变,成为玉兔,并被当选成市长的故事,故事中成人对玉兔盲足推崇,不仅让白兔当选市长,还要推广兔语,让白兔和女孩结婚,废除红灯、停止其他生产、将高楼改成平房等,一切看似荒谬的意见竟然得到了广大市民认可和执行,只有儿童觉得白兔当市长是一件好玩的事,并幻想其

儿童文学鉴赏(终审稿)

儿童文学鉴赏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儿童文学鉴赏 儿童文学鉴赏。具体谈以下三个问题: 一、“儿童文学鉴赏”的章节脉络; 二、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思考与练习的解答要领。 关于“儿童文学鉴赏”的章节脉络 第一节,阐述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阅读,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的表现形式创作的文学。 其主要特点有:思维的幻想性和想象性;主题的明朗性与目的性;形象性格的鲜明性与可模仿性;情节的故事性与完整性;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第二节,阐述了童话的概念、特征和鉴赏。其本质特征是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其他还有情节完整、结构模式化,常用夸张、象征、拟人、假定等。 鉴赏方法是,把握童话的幻想本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进入童话情境,主动体验童话世界;对作品进行丰富与补充,创造性地“重建”艺术形象;情理结合,深入开掘作品意义;重视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第三节,阐述了寓言的概念、特征和鉴赏。寓言的本质是以故事的感性形式来表现思想的理性内核。文体特征体现为结构的双体性,比喻的故事性,情节的虚构性与单一性,语言的凝炼性。

鉴赏方法是:凭借喻体,深入本体;咀嚼故事,领悟喻义;联系生活经验,深入思考哲理。 第四节,阐述了历史故事的概念、特征和鉴赏。历史故事是以史实材料为依据,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叙述对象,用通俗口语写成的故事。 其文体特征主要包括:内容的史实性和借鉴意义;采用传统的叙事模式;语言通俗易懂。 其鉴赏方法是,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运用理性思考,对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评价和判断。 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 关于儿童文学,教材的界定是: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具体范畴。儿童文学的划分标准,是以读者对象来区分的,即划分为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儿童’性与文学性的结合,使儿童文学具有了独特的文体特征和文学品质。” 首先,儿童文学是文学。 其次,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儿童,它是为儿童创作、编写,为儿童服务的。 “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阅读,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的表现形式创作的文学。其中包括部分有益于儿童成长、受儿童喜爱并富有童趣的成人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欣赏

小狗,小狗/):“小兔,小兔,/轻轻跳。《听我话》 (作者:郑春华!”/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将从某一品来看儿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其实是要求通过作品分析,[分析] ,即是从已经其中所体现的基本艺术特征归纳出来。做这类题目有一个“捷径”儿歌的基本艺术特在作品中去找到证据。知道的这类体裁的基本艺术特征出发,征:主题单一;内容浅显;结构简单;语言通俗;音乐性强。但在分析作品时,可以打乱先后的顺序。《听我话》一共只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解答] 字,十分简洁。叙述的线索、层次也—十分简明。这也是儿歌区别于28有三句儿童诗的显著特点之一。其次,语言通俗,音乐性强。儿歌采用幼童口语,句式短,明白如话。而且以词为句,通过押韵、反复、长短句等手段,使整首儿歌一气呵成,节奏感强,有着音乐美。第三,内容浅显。所说的小兔、小狗、小草,“就不听话都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身边事物,所要表达的也是一种孩子式的情感,《听我话》这是与结构简单和内容浅显相一致的。第四,主题单一。不跟你们好”。“踩就是不要表达的就是爱护花草的主题。让小兔轻轻跳与小狗慢慢跑的目的,。以孩子们表示感情的特有方式,鲜明地,否则,“我就不跟你们好”疼小青草”表达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2.《我吃水果身体壮》,分析婴幼儿文学创作对于语言、韵律的要求和直感性特点。 我吃水果身体壮 圆圆苹果,树上长,/尝一尝,甜又香。 梨花百,梨儿黄,/咬一口,水汪汪。 砍下香蕉一大串,/小朋友们吃得欢。 橘树林里金灿灿,/好像满树金铃铛。 水果水果千百种,/我吃水果身体壮。 首先,在语言上,要求浅显明白,口语化。全诗不用难懂的词语,像平时说话那样浅显明白,用不着解释,幼儿就能听得懂。在选词上,多用叠音词,如“圆圆”、“汪汪”、“金灿灿”等;在句式上,又多用短句,因而琅琅上口,明白如话。其次,讲究韵律与节奏。如全诗采用句末押韵,一韵到底,读起来有着音乐的流动性。而每节的句式又基本对齐,前两节多用短句,后三节用长句,造成先紧凑后舒缓的阅读节奏。韵律与节奏,使这首诗不仅读起来有着音乐的美感,还便于幼儿朗诵记忆。. 再次,鲜明的直感性。全诗以“我”入诗,仿佛所写的就是“我”的切身感受,不论是水果的形态,还是“我”的心态,都给人鲜明的直感。比如写水果,,共同、有味觉(“甜又香”))、有色彩(“白”“黄”“金灿灿”)有形状(“圆圆”诉诸于婴幼儿的感官。《蝉》为例,说明诗歌欣赏过程中想象与联想的重要作用。 3 《蝉》(作者:林焕彰)金色的阳光。它们喜欢赞美/蝉的歌儿很好听,/可是要到夏天才唱;/树都变成了所以,一到了夏天,//蝉的歌儿很好听,/可是它们只爱在树上唱;会歌唱的伞。接着这首小诗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大。句首就让人从记忆中回想起蝉的叫声,感到有一颗热切的心,在期待着夏天的快些到来。那时,在“金色的阳光”下,“树都变成了会歌唱的伞”。一个“伞”字,匠心独运,写活了一种心态,一种情景。树上有蝉,召来孩子们的翘望,人越聚越多,树便像是给人遮阳避雨的“伞”了。诗这妙处,还在于它不着一“童”字,一身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摘要:儿童文学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是造就接班人的手段,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娱乐作用等几大作用不仅利于儿童自身的成长,也利于社会的教育。儿童文学的出现与发展,造就了许多很好的儿童文学作家与作品,如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与他的《木偶奇遇记》在儿童文学历史上就具有很高的地位。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成长儿童文学的作用木偶奇遇记 儿童文学是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部门,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正因为儿童文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是造就接班人的手段,与儿童的成长息息相关,所以它应该配合学校的教育,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从《木偶奇遇记》来看,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作用 儿童应该养成美好的品德,为美好的生活而奋发向上,积极努力。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 儿童时期是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鲜明的形象对儿童有强大的感染力。像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现实生活中的鲜明的典型的形象,都深深的教育了儿童,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成功的艺术作品形象如张嘎子、海娃、雨来,都使他们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有些作品写的虽然不是先进人物,如张天翼笔下贪玩好动的罗文应(《罗文应的故事》)、懒惰和好出风头的王葆(《宝葫芦的秘密》)、不动脑筋的赵大化(《不动脑筋的故事》)等,也从反面教育了儿童,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些作品是以动植物或其他生物为描写对象的,但通过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同样也可以给儿童以教育。例如我这篇文章所要说的《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乔——一个木偶。这样的作品,一般都以幻想的艺术形象,或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或歌颂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激发儿童鲜明的爱恨情感,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那么在这里我要说的《木偶奇遇记》它是怎样教育了儿童的呢?首先我们知道,这里的皮诺乔可不是什么先进人物,他甚至只是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儿的小木偶。他正是一个反面教材,从反面教育儿童要听话、勤奋、诚实、关爱他人、孝敬长辈、爱学习。 故事里的皮诺乔他任性不听话,刚能走路就跑出家,蹦到大街上,还把刚给了自己生命的爸爸弄到监狱里去了,完全不懂得关心别人;他爱说谎,是他骗了警察害了爸爸,他还骗了救他的仙女,于是鼻子因为说谎而长得长长的出不了门,只能哭;他懒惰,肚子饿了宁愿去偷,甚至是和别人要东西吃也不愿付出劳动,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

儿童文学鉴赏

儿童文学鉴赏 儿童文学鉴赏。具体谈以下三个问题: 一、 “儿童文学鉴赏” 的章节脉络; 二、 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 思考与练习的解答要领。 关于“儿童文学鉴赏”的章节脉络 第一节,阐述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阅读, 有助于儿童身心 健康,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的表现形式创作的文学。 其主要特点有:思维的幻想性和想象性; 主题的明朗性与目的性; 形象性格的鲜明性与可模 仿性;情节的故事性与完整性;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第二节,阐述了童话的概念、特征和鉴赏。其本质特征是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其他还有情 节完整、结构模式化,常用夸张、象征、拟人、假定等。 鉴赏方法是,把握童话的幻想本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进入童话情境,主动体验童话世界; 对作品进行丰富与补充,创造性地“重建”艺术形象;情理结合,深入开掘作品意义;重视 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第三节,阐述了寓言的概念、特征和鉴赏。寓言的本质是以故事的感性形式来表现思想的理 性内核。文体特征体现为结构的双体性, 比喻的故事性,情节的虚构性与单一性, 语言的凝 炼性。 鉴赏方法是:凭借喻体,深入本体;咀嚼故事,领悟喻义;联系生活经验,深入思考哲理。 第四节,阐述了历史故事的概念、特征和鉴赏。历史故事是以史实材料为依据,以历史人物 或事件为叙述对象,用通俗口语写成的故事。 其文体特征主要包括:内容的史实性和借鉴意义;采用传统的叙事模式;语言通俗易懂。 其鉴赏方法是,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 运用理性思考,对故事中 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评价和判断。 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1 .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 关于儿童文学,教材的界定是: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具体范畴。 儿童文学的划分标准, 是以读者对象来区分的, 即划 分为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儿童’性与文学性的结合,使儿童文学具有了独特的文体特征 和文学品质。” 首先,儿文学是文学。 其次,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儿童,它是为儿童创作、编写,为儿童服务的。 “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阅读, 能力和 审美要求的表现形式创作的文学。 童趣的成人文学作品。” 再明确一点说,儿童文学是用儿童视角, 趣味和接受心理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创作的作品。 儿童文学同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艺 术视角、文学趣味以及作品深层的思维方式和创作 心理。儿童文学常常是从儿童的视角和心理去观察和体验现实世界的,它往往采用形象的、 直觉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孩子十分喜欢的拟人、比喻、首尾完整的故事情节等。作品主人公 常常是儿童,题材则是儿童们十分熟悉的生活内容。其母题经常是歌颂正义、勇敢、友爱、 无私等。而成人文学则是从成人视角去观察社会生活, 题材更加广泛,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 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 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其中 包括部分有益于儿童成长、 接受 受儿童喜爱并富有 选用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题材, 采用适合儿童欣赏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_0

---------------------------------------------------------------最新资料推荐------------------------------------------------------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上次,我们讲到了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第一部分内容: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和审美特质,今天,我们要继续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 关于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我们分析了四点: 1、纯真 (自然、本色、简约、单纯、率真) 2、稚拙(稚气、拙朴的) 3、游戏性(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 4、幻想性(动态、惊险、神奇、荒诞)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关系。 一、儿童教育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我知道来我们这个群的朋友,都是重视亲子阅读的家长,所以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先听听大家的看法。 或者我可以换一种更具体的问法: 你有怎么样的教育观?你的教育观念是如何影响到为孩子选择并指导孩子阅读的?大家可以谈谈吗?在谈及儿童观的时候,我说过,儿童观不仅影响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且决定着儿童文学的走向。 儿童被发现之前,我们看到的最初的儿童文学读物并非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往往是从成人文学读物中借来的。 如被有些儿童文学研究者喻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书 1 / 14

的以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保存下来的《五卷书》 (公元六世纪前) ,就是古印度国王为教育三个王子而命大臣编写的一本教科书。 也就是说,是对儿童的教育催生了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大家不也是基于对孩子的教育而带着孩子阅读吗?上次我们提到的洛克和卢梭的儿童观,当洛克和卢梭的教育思想化为西方学校教育理念的根基,英国和法国也就成为西方儿童文学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这几年中国的绘本热,是不是也是受大家教育观念的影响呢?在我们谈到儿童文学的定义时,我也提及: 如果说,儿童的第一次发现,就是西方社会以卢梭爱弥尔’ 的出版为标志,那么,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也就是在此概念的建立下产生的。 《爱弥尔》就是最早自觉地为儿童而写的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文学的产生有赖于童年的发现,而童年的发现,与教育直接有关。 因此,凡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而这些地方也往往会成为儿童文学的发祥地。 但有一个问题: 西方在卢梭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国的私塾为什么没有对中国儿童文学起到明显的催生作用?其实,这个问题在继续影响着我们。

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浅谈形式本体论 对于形式本体论来说,首先要对本体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母题之一有充分的认识。而本体论,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三个传统分支之一。这里所说的,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谓的与辩证法相对的所谓孤立、片面、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而是属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称之为“第一哲学”,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它指的是哲学的基本法则,关注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可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但是,本体论又是比形而上学更为具体的,系统的,针对的,简明的学说。它意在研究存在的问题。即是说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其次,关于形式本体论所说的形式。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态。这里的形式不是一般的形式,它可理解为一种结构、一种系统、一种节奏、一种支撑内容存在的内在的意义体系。然后,再来看形式本体论。可以说,形式本体论赋予形式以形而上的意义, 以抽象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也就是说,形式本体论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终极问题在于它的形式,艺术作品基本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它的形式。 一、形式本体论所受影响 形式本体论深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影响。其中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的影响最大。首先,从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开始,便有关于明确的形式的观点。传统的文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且内容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甚至有人认为,内容应当是文学作品的一切,同时视形式为乌有。但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此不同。它借鉴其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历时性、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理论,指出文学研究不应该去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并且作为系统和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重视。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什科洛夫斯基认为,若一定要用内容、形式二分法的话,也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为自己创作内容”,“新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出现的,它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而出现的。”[1]他认为分析内容毫无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划分也不可取。之后,什科洛夫斯基以“材料”和“形式”的二分法代替“内容”和“形式”的传统二分法。这里的“材料”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而形式不仅指对这些材料的布局和安排,而且指材料被安置完成后形成的存在形态。在什科洛夫斯基看来,材料是僵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不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是形式,它充满变化,又富有生机,是判断作品艺术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是结构主义中关于形式的观点。这里,要提到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他不仅是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是形式本体论的一大理论支撑。通过索绪尔语言学的四项对立,可以看到其中有关形式本体论的影子。索绪尔认为应该把语言看做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不受外界干扰和历史的影响,仅受制于系统规律,这样才能反映语言的内在真实,共时大于历时,内因大于外因。从形式本体论来看,也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结构主义可以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