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复习资料

1.上颌骨位置毗邻

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是除下颌骨外最大的口腔颌面部骨,形成整个上颌部,与颧骨,额骨,蝶骨、鼻骨、犁骨、泪骨、腭骨等邻接。构成眼眶底部、口腔顶的大部分、鼻腔外侧壁和底部、部分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

2.腭大孔骨性标志和粘膜标志

上颌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该孔一般为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缝连接线的中点。在覆盖黏骨膜的硬腭上,腭大孔的表面标志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约0.5cm处。

3.上颌窦与各牙关系

上颌窦的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紧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次之。

4.上颌骨薄弱部位

a.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临床上的上颌骨Le Fort I型骨折线。

b.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型骨折线

c. 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I型骨折线。

5.上颌骨血供

上颌骨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即接受骨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来自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等分布于颊、唇、腭侧黏骨膜等软组织血供。这一多源性血供的特点,为正颌外科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由于上颌骨血供丰富,故其抗感染能力强,骨折愈合亦迅速,但手术或外伤后出血较多

6.下颌管走形及规律

走形:在下颌支,该管行向前下,至下颌体几乎水平向前,在经过下颌诸牙槽窝下方时,发出小管到各牙槽窝,最后向前经颏管与颏孔相连接,通过神经、血管。

规律:

a下颌管距骨板较外板为近,下颌骨板常构成下颌管的壁,而下颌管的上下外壁往往与骨松质邻接。

B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较后缘为近

c下颌管距下颌体下缘较牙槽缘为近。

7.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A正中联合(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位置最为突出。)

B颏孔区(此处有颏孔,又有下颌前磨牙的牙槽窝)

C下颌角(骨质较薄且有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位于其间,如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则骨质更薄)D髁突颈部(比较细小,其上下均较为粗大)

8.面神经管走行

起自耳道底上部的面神经管口,初呈水平位行向前外,再以直角转向后外,而后垂直下行,止于茎乳孔,管有面神经通过。

9.颞下颌关节由颞骨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下颌骨髁突,居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及外侧包绕的关节囊和囊外韧带构成

韧带A颞下颌韧带可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并与下颌后退运动关系密切B蝶下颌韧带悬吊下颌,防止口过大的作用

C茎突下颌韧带限制下颌过度前伸

血供颞浅动脉和上动脉(颈动脉分支)

神经支配:A耳颞神经B颞深神经C咬肌神经

10.口轮匝肌的组成

口轮匝肌呈扁环形排列,肌纤维位于上下唇,环绕口裂数层且方向不同。浅层:由固有肌纤维构成,从唇的一侧至另一侧;中层:由唇周围肌的上下组的肌纤维交织而成;深层:在口角处由颊肌和周围肌的部分肌纤维构成。

9.咀嚼肌

颞肌

起于颞窝和颞深筋膜的深面。前部肌纤维垂直向下,后部大部分纤维几乎水平向前,中部纤维向前下,三部纤维逐渐集中向下聚拢穿过颧弓深面,移行为强大的肌腱止于喙突的侧面,尖部,前缘和后缘以及下颌支的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部位。

作用:上提下颌骨,产生咬合力,维持下颌姿势。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颞深神经支配。

咬肌位于下颌支外侧,可分为三层,浅层最大,以一层厚腱膜起于颧骨的上颌突和颧弓下缘的前2/3,其纤维行向后下方,止于下颌角咬肌粗隆和下颌支外侧面的下后部。中层起于颧骨前2/3的侧面和后1/3的下缘。止于下颌支中部。深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上部和喙突。中层和深层无明显界限,统称咬肌深部。浅深两层肌束形成十字交叉。

作用:双侧收缩可使下颌向前上运动,单侧收缩可使下颌向收缩侧方运动。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翼肌有深浅两个头。深头起于翼外板的面和腭骨椎突,前头起于腭骨椎突和上颌结节。深浅两头环抱翼外肌下头,止于下颌角的翼肌粗隆,形成“下颌吊索”

作用:上提下颌骨并辅助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翼肌神经支配

翼外肌

起止:位于颞下窝,大部分位于翼肌的上方,上头较小,起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颞下嵴;下头较大,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

走行:翼外肌肌束几乎呈水平方向从前向后外走行,两头肌纤维于止点处汇聚。上头小部分肌纤维止于颞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前面和关节盘前缘,上头大部分肌纤维与下头大部分或全部肌纤维一并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

作用:主要是在开闭口过程中,稳定和协调盘-髁突复合体;其次,双侧收缩具有开口的作用;单侧收缩可是下颌偏向对侧。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翼外肌神经支配。

10.舌骨上肌群各自神经支配

二腹肌前腹由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神经支配,后腹由面神经的二腹肌支支配。

下颌舌骨肌受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

颏舌骨肌受第1颈神经并入舌下神经的分支支配。

茎突舌骨肌:面神经的二腹肌支共干的茎突舌骨肌支支配。

11.水平肌链,垂直肌链、姿态肌链(组成)、作用

水平肌链(前端为口轮匝肌,两侧相续为颊肌,咽上缩肌封闭后方。)影响着整个牙弓和牙合的形成。

垂直肌链(上半部分由腭帆肌,腭帆提肌及腭腭垂肌组成,下半部分由腭咽肌和腭舌肌构成。)行使发音和吞咽功能。

姿态肌链(由项部肌通过枕肌、帽状筋膜连接颞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群组成)。该肌链和胸锁乳突肌对头颈位置起支持与稳定作用,且参与下颌运动。

12.上颌神经走行,分段

上颌神经为感觉性神经,起自三叉神经节前缘的中部,向前循海绵窦外侧壁下方,经圆孔达翼腭窝上部,由眶下裂入眶更名为眶下神经,向前行于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达面部。1颅中窝段脑膜中神经2、翼腭窝段(1)颧神经(2)翼腭神经(3)上牙槽后神经3、眶下管段(1)上牙槽中神经(2)上牙槽前神经4、面段(1)睑支(2)鼻支(3)上唇支

13.鼻腭神经走行沿着鼻中隔黏膜深面行向前下,分布于鼻中隔,经切牙管出切牙孔,分布

于上颌前牙的腭侧黏骨膜及牙龈,发出分支与上牙槽前神经交通,分布于上颌中切牙,另有分支与腭前神经吻合。

14.下颌神经走行,分段

以感觉神经为主的混合性神经,三叉神经最大的分支,由起于三叉神经节前缘之外侧的感觉根,与行于神经节下方的运动根共同穿过卵圆孔出颅,进入颞下窝时两根合并,下行于腭帆肌与翼外肌之间,发出脑膜支和翼肌神经后分成前后两干。

1、脑膜支

2、翼肌神经

3、下颌神经前干

(1)颞深神经

(2) 咬肌神经

(3)翼外肌神经

(4)颊神经

4、下颌神经后干

(1)耳颞神经

(2)舌神经

(3)下牙槽神经

15.耳颞神经走行两根包绕脑膜中动脉后合为一干,向后行于翼外肌深面与腭帆肌之间,

沿颞下颌关节后方穿腮腺分上下两支。

上支:从耳颞神经主干发出后,成直角弯曲向上,经腮腺上缘穿出,沿颞浅动脉后方上行,越过颧弓根部进入颞区,分为关节支,腮腺支等5支。

下支:在腮腺实质下行,与面神经,耳神经节,上颌动脉交感丛相交通。司腮腺分泌和血管舒缩。

16.舌神经走行

起自下颌神经后干,经翼外肌深面至其下缘,于翼肌和下颌支之间下行向前呈弓形,越过下颌第三磨牙的远中至其舌侧下方,向前下经舌骨舌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局下颌下腺及其导管之上。当越过骨舌肌前缘附近时,舌神经先从导管的上方至其外侧行向下侧“钩绕”导管,继续在导管的侧前行,沿颏舌肌外侧与舌深动脉伴行至舌尖。分布于下颌舌侧牙龈,舌前2/3黏膜。

作用舌神经收纳面神经的鼓索,将面神经的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将副交感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舌下腺,司腺体的分泌。

17.面神经性质,作用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由较大的运动根和较小的混合根组成,运动根为特殊脏运动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混合根支配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腭和鼻腔粘膜的腺体;舌前2/3的味觉;外耳道及部分耳后皮肤感觉。

18.面神经在腮腺分支损伤后表现

颞支:同侧额纹消失

颧支:眼睑不能闭合

颊支: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鼓腮无力,上唇运动力减弱或偏斜,食物积存于颊龈沟

下颌缘支:患侧口角下垂及流涎

颈支:皮纹变化,口角变化不明显

19.核下性面瘫定位诊断

20.舌下神经走行

舌下神经穿舌下神经管出颅,于颈动静脉之间下行,在下颌角水平,神经呈弓形弯曲向前,越过颈动静脉浅面,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下颌下三角,在此,舌下神经位于下颌下腺的深面,伴随其上方的下颌下腺管,经舌骨舌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进入舌下间隙,在舌骨舌肌浅面布于舌外诸肌,至舌骨舌肌前缘分支深入舌肌群。

21.舌动脉走行

舌动脉于甲状腺上动脉起点的稍上方,平舌骨大角尖处,自颈外动脉前壁发出,因此舌骨大角尖为寻找舌动脉起始位置或颈外动脉的标志。舌动脉在行程中以舌骨舌肌为界分为三段:第一段,自舌动脉的起点至舌骨舌肌后缘处。

此段位于颈动脉三角上部,浅面有舌下神经越过。此段舌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暴露,临床常选作血管吻合游离瓣手术的受区动脉

第二段,系舌动脉在舌骨舌肌深面一段。舌动脉在此段发出舌背动脉。舌背动脉迂曲走向舌根背侧,供应舌根部的肌肉和粘膜,其终支不超过界沟和舌正中线。

第三段:

1.舌下动脉:供应舌下腺、口底粘膜及舌肌。

2.舌深动脉:舌动脉的直接延续,经舌神经侧前行至舌尖部,供应舌肌和舌粘膜。投影位置在每侧舌的、中1/3交界线上。

22.面动脉走行

或称颌外动脉。通常于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向前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达腺的上缘。经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急转向外,在咬肌附着处前缘,呈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至面部,通常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于笑肌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向前上走行,经口角及鼻翼外侧至眼眦,易名为眦动脉

23.上颌动脉分支及走行

走行:或称颌动脉,位于面侧深区,系颈外动脉终支之一,于下颌骨髁突颈部的后方起于颈外动脉,经髁突颈的深面前行至颞下窝,通常在翼外肌的浅面或在深面,行向前上,经翼突上颌裂进入翼腭窝。

分支:下颌段: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翼肌段:咀嚼肌动脉,颊动脉,颞下颌关节动脉

翼腭段: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

24.面静脉走行

又称面前静脉,起始于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至咬肌前下角,途经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和颈深筋膜浅层入颈部,斜向后下进入下颌下三角,再经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浅面,在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在舌骨大角附近注入颈静脉

25.翼丛交通

翼丛与颅、外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其血液主要是向后外经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向前也可经面深静脉通入面静脉,亦可向上通过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等处的静脉,与海绵窦交通。翼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部的静脉血,这些交通经脉可将该处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从而引发颅感染。

26.上颌静脉走行又称颌静脉,位于颞下窝,起始于翼丛的后端,短而粗,在下颌骨髁突

颈的侧与上颌动脉第一段伴行,经下颌骨髁突颈与蝶下颌韧带之间,于下颌支后缘附近处汇入下颌后静脉。

下颌后静脉走行

又称面后静脉(postcrlor facial vein),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于下颌骨髁突颈部后方合成,在腮腺下端穿出,继续下行经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浅或深面至下颌角,在此,下颌后静脉分为前后两支:

(1)前支行向前下,在下颌角的后下方,与面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

(2) 后支向后下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颈外静脉。

27.腮腺

特点腮腺浅面筋膜比较致密,与腮腺连接紧密,且向实质延伸,形成纤维间隔,将腮腺分为许多小叶。腮腺深面筋膜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肌之间有裂隙,深叶借此与咽旁间隙相通。

前缘重要结构从上往下面横动静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

血供颈外动脉分支,即颞浅动脉,耳后动脉

下颌后静脉回流至颈外静脉

神经支配耳大神经和耳颞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

淋巴回流腮腺淋巴结系面部较大的淋巴结群,一般约20个左右。根据淋巴结和腮腺的位置关系,又可分为腮腺浅淋巴结和腮腺深淋巴结。依其位置可分为耳前淋巴结和耳下淋巴结:其输出管入腮腺深淋巴结和颈深上淋巴结。腮腺深淋巴结位于腮腺,输出管流入颈深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28.腮腺管走行及体表投影

腮腺导管颧弓下约1.5cm处由腮腺浅叶前缘穿出腮腺鞘,与颧弓平行,越过咬肌表面,在前缘处形成直角向,穿过颊脂垫和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应的颊粘膜处。

29.下颌下腺血管分布面动脉和舌动脉的分支

舌下腺的血管分布舌动脉分支舌下动脉,面动脉分支颏下动脉

30.皱纹线与Langer皮肤裂线的主要区别(219 肉眼观,与活体/尸体关系,与年龄关系,

与皮肤老化关系,与骨,肌肉关系)

31.腮腺咬肌区境界,表面标志及体表投影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上界:颧弓和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侧界:咽旁间隙;

外侧:皮肤。

从耳屏至眼眶外下缘的连线,为颧弓的体表投影。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的半月形的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和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刺入点。从耳屏至咬肌前下角附丽于下颌骨下缘处的连线中点,为下颌孔的体表投影。

32.腮腺鞘特点

①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和翼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经此裂隙与咽旁间隙、翼颌间隙相通。所以腮腺的化脓性炎症,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而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旁脓肿;

②腮腺鞘与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为若干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叶的脓腔,以使引流通畅;

③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中,腮腺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故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33.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血管+横行组、纵行组

浅→深主要有面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等。

面神经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

下颌后静脉在腮腺分前后二支,前支与面静脉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

颈外动脉于腺分为二支:上颌动脉从前面穿出;颞浅动脉从其上缘穿出。

根据腮腺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和横行两组:

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

横行组: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

34.腮腺浅叶上缘前缘下缘神经血管分布

A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B腮腺浅叶前缘血管、神经的排列:从上导到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C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35.面侧深区境界层次及容

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的深面,也即颞下间隙和翼颌间隙的围。

1.境界:

前:上颌骨后面;

后:腮腺深叶;

:翼外板;

外:下颌支。

浅→深(1).翼丛:(2).上颌动脉.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36.1.显露面神经主干的标志

(1)乳突前缘标志:面神经主干与乳突前缘的关系较为恒定,一般在距乳突尖平面上方约lcm,距皮肤表面深约2-3cm处,将腮腺向前推开,即可找到面神经主干。

(2)鼓乳裂标志:鼓乳裂位于外耳道的后下方,为颞骨鼓板与乳突连接处,该处适位于皮下,循鼓乳裂向下至其转向侧处,即鼓乳裂转折点。此点垂直向约lcm即为茎乳孔,可

在此找到面神经主干

(3)外耳道软骨标志:腮腺鞘上端紧密地附着于外耳道软骨部的下缘,显露面神经主干

而又使其不受损伤的关键在于紧密地循外耳道软骨弯曲的下缘分离,该软骨的下端略呈三角形,距三角形尖端侧或后约lcm,即可找到刚出茎乳孔的面神经主干。

(4)茎突标志:面神经主干位于茎突根部的后方,继而越过其浅面,其交叉处(其间隔以

腮腺组织)至茎突根部的距离约lcm。

(5)二腹肌后腹标志:二腹肌后腹起于颞骨乳突侧之乳突切迹,该切迹前端正指向茎乳孔,面神经出茎乳孔时即位于二腹肌后腹起点的前方,继而经二腹肌后腹上缘向前下方走行。因此在乳突前缘深面露出的二腹肌后腹上缘距面神经主干较近(约5mm),可在该处寻找面神经主干。

37.为什么说翼外肌是面侧深区的钥匙

翼外肌的浅面有翼丛和上颌动脉;深面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其中耳颞神经行向后;翼、外肌神经分别至翼、外肌;翼外肌上缘有颞深前后神经和咬肌神经穿出;翼外肌两头之间有上颌动脉穿入和颊神经穿出;翼外肌下缘有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穿出。由于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等均与翼外肌关系密切,故翼外肌可视为面侧深区的钥匙。

38.眶下间隙围

部位:眼眶前部的下方,

上界----眶下缘,下界----上颌骨牙槽突,

界----鼻侧缘,外----颧大肌

底----为尖牙窝为中心的上颌骨

前壁----浅面有面部表情肌(提口角肌、提上唇肌及颧小肌等)覆盖。

翼下颌间隙

位置:下颌支与翼肌之间.

前---颞肌及颊肌,借颊肌与口腔分隔,

后----为腮腺,上界----翼外肌下缘,

下----翼肌附丽于下颌支处为界。

39.颈部筋膜间隙及其交通间隙走行的N血管

下颌下间隙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静脉,面动脉

颏下间隙颏下淋巴结

脏周围间隙咽旁后间隙颈动静脉,9-12对脑神经,颈深上淋巴结

椎前间隙

40.舌神经、下颌下腺管、舌下神经的鉴别

1)从联系上看:舌神经下方连于下颌下神经节,通过该节,再以节后纤维与下颌下腺相连;下颌下腺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下腺深部。

(2)从位置关系上看:在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下颌下腺导管的上方,若将下颌舌骨肌的后缘向前拉开,则可见舌下区之舌神经,自外上钩绕下颌下腺导管,经其下方面转至其侧和上方。

(3)从形态上看:舌神经较下颌下腺导管为粗而略扁,且坚韧。

41.颈外动脉的鉴别

1)、颈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侧。

2)、颈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在颈部发出一系列分支。在颈动脉三角,颈外动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及咽升动脉5个分支。

3)、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即可证实被阻断的动脉即颈外动脉。

42.唇的淋巴回流汇入

上唇及下唇外侧下颌下淋巴结

上唇耳前淋巴结或颈深上淋巴结

下唇中部颏下淋巴结

下唇近中线交叉致对侧下颌下淋巴结

下唇外1/3 颏孔

上下唇淋巴回流特点

上唇广泛、下唇中部可交叉

43.从颊脂垫穿行的神经血管(横行组、斜行组)

横行组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斜行组面动脉,面静脉

44.舌的淋巴回流舌的淋巴管与颈深上淋巴结的引流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愈近舌尖而起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低;

45.舌的神经分布和支配

舌前2/3的一般感觉由舌神经支配,味觉由参与舌神经的鼓索昧觉纤维所支配;

舌后1/3的一般感觉及味觉由舌咽神经所支配(但舌后1/3的中部则由迷走神经支配)。舌后1/3的粘膜感觉较敏锐,在检查咽部用压舌板时,应压于舌体部。

舌的运动神经为舌下神经,但腭舌肌由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

46.舌下区表面解剖标志

舌下肉阜:当舌向上方翘起时,舌系带两侧的口底粘膜上各有一小突起,是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

舌下襞: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颌下腺导管走行的表面标志。

47.硬腭口腔面黏膜下层软组织特点。

在硬腭前后部各不相同。前部少脂肪,无腺体;后部腭腺多

硬腭骨膜附着粘膜和粘膜下层较骨面更为紧密,从而将黏膜下层同骨膜视为完整的一层成为黏骨膜。

黏骨膜中线薄,两侧厚,含腭腺、血管和神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