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紧凑型城市,发展绿色文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构建紧凑型城市,发展绿色文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构建紧凑型城市,发展绿色文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研

[摘要] 低碳的“绿色”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目标,而城市规划对于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本文研究了城市低碳化的相关领域与途径,提出了构建紧凑型城市,发展绿色文明的必要性。同时从城市空间规划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绿色城市规划策略,包括构建公交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拥有紧凑的混合功能结构及高密度的城区、采用小尺度的网格状街坊结构、采用以公交走廊间隔的绿楔式绿地系统并建设生态单元等方面。同时认为需要编制新的规划指标体系以适应低碳生态城市的要求。

[关键词] 低碳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绿色文明城市空间规划

1.低碳的“绿色”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目标

本世纪城市发展的一项重大挑战是,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地球表面不到1%的部分是城市,但其却产生了全球75%的碳排放,城市与碳排放具有高度相关性。而中国正在经历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高投入、高消耗发展模式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安全问题。对于中国的城市,低碳将是城市能否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近年来也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政策内涵,要求建设绿色、洁净、环保型城市。毫无疑问,低碳与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2.城市低碳化的相关领域与途径

城市要实现低碳化,土地使用规划、运输业和建筑业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其中,作为能源最大的使用者,建筑业有很大的潜力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使用高效的节能技术。但城市的可持续性评价还需要整合土地利用规划、运输业和建筑业的相关成果,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予以衡量。城市的低碳化依赖于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降低碳来源(源头减碳)、消减碳排放(过程减碳)、加强碳捕捉(结果减碳)。所以需要通过城市规划的合理空间布局以及城市交通入手来达到上述低碳发展目标。

3.城市规划对于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决定作用

研究表明,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锁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碳排放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②碳排放与城市土地利用限制程度成负相关;③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将引导居民的出行行为。

城市规划决定的空间结构一旦得以确定,相应的交通出行模式以及能耗和排放模式就确定了,再对其进行结构调整将非常困难。不合理的交通出行模式以及能耗和排放模式将抵消其他领域取得的节能减排成果。因此,我国应吸取国外发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

目录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一日本北九州.pdf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pdf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1.pdf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pdf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pdf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1.pdf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pdf7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1.pdf8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2.pdf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pdf1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1.pdf11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2.pdf1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3.pdf1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pdf14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1.pdf15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2.pdf16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3.pdf1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4.pdf1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pdf19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1.pdf2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2.pdf2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八芝加哥中心区脱碳.pdf22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九美国吉奥斯零耗能地.pdf23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pdf2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1.pdf2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2.pdf2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pdf2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1.pdf2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pdf2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1.pdf30

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

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回顾当代问题和未来的研究前景 摘要 科学论文在景观规划强调的重要性,维护和发展绿色空间,因为它们多为城市居民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然而,当代人类环境交互的一般理解问题在城市绿地仍不完整,缺乏定位为城市规划者。本文检视219出版物(1)概述当前状态的研究人类和城市绿色空间之间的关系,(2)组的不同研究方法通过识别的主要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群体,(3)强调重要的城市绿地的研究前景。 介绍 工业化城市在发达国家一直试图整合可持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维度在各个领域的城市发展(Bunce,2009;hasse还et al .,2010)。在这些维度中,绿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Szulczewska et al .,2014)。然而,城市人口增长是具有挑战性的城市绿地发展因为关注re-densification政策在市中心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压力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3)。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导致城市空间的传播和转换开放土地居民区,而绿地发展不考虑。因此,全球城市化和相互关联的致密化过程与不平等导致居民访问城市绿色空间和绿地等提供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越来越多的研究突出了环境和社会效益与减轻urbanisation-induced绿地作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和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些研究中,城市绿色空间被定义为一系列的公园、街道树木,城市农业,住宅的草坪,和屋顶花园(Breuste et al .,2013)。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个好处或特定的利益,包括以下: a)心理和生理健康(Coley et al .,1997;马斯河et al .,2006年,和其他人); b)经济效益等房地产价格的增加绿色空间在附近(del Saz萨拉查和加西亚Menendez,2007;吉姆和陈,2006;日本田岛,2003等); c)支持社会互动和一体化等社会效益(史密斯et al .,1997和其他人);和 d)环境效益等气候减排潜力形式的冷却(Lafortezza通过阴影条款和水分et al .,2009;Spronken-Smith没问题的,1998),噪声降低(Bolund Hunhammar,1999)和空气污染物的过滤(Escobedo和诺瓦克,2009;吉姆和陈,2008)或通过树促进生物多样性(Fuller etal .,2007)。 此外,一些结构性评论thespecific好处ofurban绿地已发表在过去的几年里。Konijnendijk et al。(2013)提出了城市公园在佐治亚州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旅游、社会凝聚力、城市气候和水调节。Milcu et al。(2013)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城市绿色空间在哪里确认为这些服务的供应商。伯恩和Wolch(2009)和Gentin(2011)检查最近地理perspec-tives在公园使用,特别是环境正义和种族,分别在美国和欧洲的上下文。 除了发表的研究和评论的数量在城市绿地的研究中,没有结构化的研究成果的概述绿色空间存在的好处。大部分的评论被发布更关注出版物的模式(如数量、年、和地区)但他们既不使用任何(半)定量方法(es)轮廓未来的研究前景突出显示一组明确的目标特别关注cross-thematic(多学科)方法应用于跨城洲际案例研究也不参考具体城市规划。 当代问题的一般理解人类环境交互在城市绿色空间仍然是不完整的为规划者和决策者缺乏方向。因此,合成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利益相关绿色空间在他们的世界的一部分。城市化进程可能会继续,但一个更加平衡的观点在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考虑城市居民和他们的生活质量。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一)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一) 生态城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理念策划与概念规划,详细规划和立法,生态工程设计与建设,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生态城市建设有赖于五种动力: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赞助,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城市生态建设的前提是要搞好生态规划,促进硬件(资源、技术、资金、人才),软件(规划、管理、政策、体制、法规),心件(人的能力、素质、行为、观念)能力的三件合一。 生态政区规划要在对传统双赢战略的反思中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物质生产方式的改革;人的素质观念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协调持续发展。这里的生态不只是生物生态、景观生态,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利用方式的经济生态和复合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整合生态。生态城市规划对象上要从以物与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空间尺度上要重视区域和流域研究,时间尺度上要重视中跨度间接影响的研究,规划方法上要从描述性转向机理性,规划目标上要从应急型、消耗型转向预防型、效益型;技术路线上要重视自下而上的生态单元研究。概括说,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生态市建设的宗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 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农林生产设施和游憩服务基地,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不当建设行为的强烈干扰和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论文基于多地的规划实证,对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范式进行了探讨。论文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生态整体规划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以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力图通过“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论文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本体认识:(第一章)提出研究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系统认知城市绿色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多维属性,以及显示在土地空间上的复杂结构形态;辨析影响绿色空间演进的自然力与非自然力,以及局限绿色空间规划的相关政策背景。第二部分为规划范式讨论:(第三章)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范式实证经验,揭示现行法定规划体系对绿色空间应对不足之处。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融合多种规划思想和方法,提出生态整体规划思路,探讨与现行规划体系衔接的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建构规划框架体 例(规划空间层次、规划阶段及核心技术、法理地位、总体目标、利用分类和规划程序),作为指导具体规划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为规划

管控技术:结合番禺、宝鸡、眉山、重庆等地实践,围绕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单元三个法定规划层次,解析各层次焦点问题,衔接 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要求,明确各层次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针对重 点管控内容形成核心规划技术:(第四章)在城市规划区,考量绿色空 间发展战略,制订结构规划,形成分区管制政策指引;(第五章)在中心城区,组织绿色空间功能,制订用地布局规划,集成“六图一表”规划路径;(第六章)在用地单元上,建立“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编制模式,对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和关联边缘地带提出关键指标要素体系和控规控制模式。第四部分为实施管理创新:(第七章)借鉴国内外绿色空间管理经验,提出完善管理“政策群”,优化管理“工具包”,创新管理机制。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浅析绿色空间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浅析绿色空间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8-05-29T15:50:57.5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张雪峰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生活越来越群居化,大量聚集于以点线分布的城市之中,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问题逐渐出现,如水资源不够、空气质量差、活动空间有限等。 黑龙江省海伦市城乡规划管理局黑龙江海伦市 1523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生活越来越群居化,大量聚集于以点线分布的城市之中,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问题逐渐出现,如水资源不够、空气质量差、活动空间有限等。而搞好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浅析绿色空间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绿色空间;城市建设;重要性 1 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背景由来 绿色空间这个词最早运用于西方,各方对其理解也有不同。在我国,其定义是城市中保持着以绿色植被覆盖为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绿色空间一般包括城市中的公园、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单位绿地等,城市绿色空间在生态、社会、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它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城市生活仍然是广大居民生存的方式,在追求和谐、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城市绿色空间越来越受广大居民和规划者注意。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好坏是这座城市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甚为广泛,功能甚为多样。体现在:调节城区气候。城市生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口高度集中、活动区域减少和空气循环不畅等,而城市绿色空间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在为城区绿色网络覆盖的同时,给广大市民提供了视觉上完善感受和心理上的健康需求。促进人体健康。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广泛的改变,特别是小汽车运用数量的增加,广大居民以吃、穿等基本生存为主导型的消费方式还未淡去时,已经向以人力资源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新消费结构进行转变。同时,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正面临着需要保健人口比例接近预警的危机,人们对健康管理水平生活方式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城市绿色空间能为这种新的消费方式给予空间和效果上的保证。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能很好地缓解人们的工作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进一步促进广大城区居区身体健康。 2 当前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2.1 规划与城市建设不同步,绿色空间建设难以成系统完成 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存在理念上的差异,城市的居住、办公、服务等基础设施都建设的较好,由于绿色空间建设所用的周期较长和主观上的不够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存在时,就补课式地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但这时,城区的空间已经没有足够的地方来成系统成建制成规模的进行了,只能在城区周边及相对较远的地区来实施,真正有需求的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因为造价昂贵或无地可用来建设大型公园绿地。从数据上看,总的绿地面积在提高,但城市中心区的绿地比例却比较低。 2.2 文化理念需要深入 当今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也要伴其左右,这就是所谓的两手都要硬。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说大多数城市建设都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这中间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文化理念的深根扎入是最关键的因素。每一个人肩上都责任,每一个人都要有潜在的意识,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不仅要规划建设好,还要人们站在主人翁的位置去管理和维护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良好环境的捍卫者。 2.3 经济社会活动需要引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来说,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不相互制约,而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好,人们生活质量高,消费水平上得去,同时吸引大批的旅游都,经济上又充满活力,相互促进。当前,我国部分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还没有很好地完善这一关系,没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与生态相依相生,共同繁荣。 3 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策略研究 3.1 优化功能布局,强调高效性 当前,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各地质量高低不同,在城市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使土地功能复合化以及使城市运转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是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的关键。规划周边水系强化了其人文生态职能,重塑了居住和商业职能,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布局不合理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商业和文化用地,采取紧凑发展的用地布局模式,有利于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提升区域的职住平衡比例;根据需要设置绿化隔离带,结合周边水系构建城市复合绿化生态系统,为加强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奠定基础。 3.2 化整为零,提高城区绿色空间覆盖率 结合现有城区条件,转变思路是加强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的突破口。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深入,土地资源成为城市建设中最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区中心区,很难实施面积大、成规模的绿色空间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以小规模建设的累积达到大片绿色空间的效果。见缝插针的小尺度绿色空间,其面积小,数量多,灵活多变等特点可以在城市中心区充分发挥作用,建设适宜的供人们休闲、游憩的小型空间,弥补大型绿地在中心区难以施展拳脚的缺失,成为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的重要补充。点面结合的小规模绿色空间合理分布,绿色廊道将其联系一起,形成有机网络,逐层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体系,促进城市内部绿色空间建设。 3.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各种举措将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到一定程度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维持和爱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规划片区内的自然生态条件、城市特色要素相整合,构建和谐、良性发展的特色城市空间是引导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规划尊重规划片区内的自然生态条件,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破坏的前提下,采用适宜的人工手段加强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沟通和联系,实现居民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体城市特色、宜居的绿色空间,实现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4 广泛运用绿色科技为绿色空间建设服务 将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将科技、绿色、景观紧密结合起来,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居民住宅屋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规划内容及设计要点等,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stem is a major part of the human ecosystem,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need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n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Carefully prepar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Urbanization;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统筹方法

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统筹方法 发表时间:2020-03-24T08:13:05.587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9期作者:吴江琦[导读] 保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标准,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实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摘要: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是一种重要手段,对提高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质量和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来看,掌握正确的统筹方法,对整个规划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布置,是提高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并制定有效的发展思路,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落地实施,保证实施效果达到实际需要,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有序进行。 关键词: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统筹方法 引言 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中,我们不但明确规划的国家背景和城市背景,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规划思路,从整体构想和具体规划两方面出发,提高规划思路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推进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具体实施,掌握具体的规划措施和规划方法,细化规划细节调整规划方案,使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积极效果,保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标准,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实效。 一、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背景 (一)国家背景 对于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而言,国家已经做出了整体的部署,为了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质量,建设生态城市,使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变,在国家层面城镇化发展对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使整个绿色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意见中,将国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生态保护要素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而言,国家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充分保障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有序进行[1]。 表1 国内外先进城市绿化指标比较 (二)城市背景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对绿地的面积和绿地的构建出台了具体政策,例如,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在多个空间层次上进行了拓展和探索,在市域和城市规划区以及城市集中建设区域,通过层次的划分,绿地面积的扩展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维度的规划,都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上升到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层面,使城市绿色生态规划能够在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性标准,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了积极效果。 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思路 (一)整体构想 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中,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实际和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应当对整个市域的绿色生态空间进行规划,并且对市域的绿色绿地系统进行规划,通过整体方案的形成,以及整体思路的确定,使整个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绿色规划目标,提高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整体质量。在整体规划中,应当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分层次、分区域进行规划,同时还要在集体规划中按照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制定绿色空间规划方案,使规划方案能够具备较强的指导性[2]。

010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研究介绍

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研究① 鞠鹏艳黄献明叶大华叶嘉邱红 【摘要】论文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低碳生态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低碳生态规划设计普适性指标与这些功能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其适用性,通过科学的论证与必要的补充,形成针对不同功能区特点的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确保据此展开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可以有效引导北京城市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北京;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 1.研究目的与价值 在国家宏观减排战略背景下,《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节能1500万吨标煤和碳减排18%的目标。根据目标倒推实现路径,仅靠建设项目自发采用建筑节能技术不可行,必须采取约束与鼓励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手段,在全市范围积极发展低碳生态示范区、全面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低碳发展所确立的总体目标下,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迫切需要通过创新规划方法将低碳生态目标向城市中微观层面进一步落实。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低碳生态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低碳生态规划设计普适性指标与这些功能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其适用性,论证不同指标的合理性,通过科学的论证与必要的补充,保证将指标体系不断推广落实到以功能区为重点的北京市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中。 本指标体系紧密围绕政府推动的功能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结合“十二五”时期重点功能区类型,认识其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审慎考虑其内涵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并考虑与北京市当前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重点相结合,确定在“详细规划阶段”(含控规与修详)将低碳生态指标纳入设计和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引导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以体系化的设计指标持续、动态地引导城市功能区在低碳生态建设方面的发展,为规划编制与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直观、量化的参考依据(见图1)。 ①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 Z111109054011121)“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低碳指标体系案例

中瑞合作中国低碳城市项目(LCCC)初步工作成果发布 字体:【大】【中】【小】 8月27日,瑞士驻华使馆、中国低碳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联合召开中国低碳城市项目工作成果发布会,公布了初步形成的中国低碳城市能源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经过瑞士公共能源规划和管理、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结合中国国情,共同研究制定的。该体系涵盖总体碳指标、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建筑和交通5个方面,共设定68个指标。会议听取了试点城市(区)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进一步修改后,中、瑞专家将分别到各试点城市(区)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各自特点完善能源管理指标体系。区金融办、发改委相关人员参会。 深圳将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https://www.doczj.com/doc/5019169671.html,深圳商报作者:沈小妮2010/10/11 7:45:03 提要: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深圳,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关于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重点探索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这一份厚礼,既是对深圳以往城市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成绩的肯定,也殷切寄望深圳为全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做出表率。 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2009年7月,深圳开全国先河,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市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新增低碳经济内容:“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深圳正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力争成为具有低碳领导力的城市。 为了给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全面的科学依据,深圳市人居委大力推动对我市碳排放现状的调查研究。今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启动了《深圳碳排放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关键途径研究》,该课题将从建设低碳城市的战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差异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差异 ——以大丰市生态城市规划为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依然没有阻止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局部好转但整体恶化的严峻现实。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复合体,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而以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自然”模式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此,需要以生态城市规划概念代替传统城市规划概念。 一、传统城市规划的弊端: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 第一、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第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周干峙,2002;陈秉钊,2002),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三、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这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级的。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内容及方法 生态城市规划,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中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达到既能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目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具有根本的区别,实际上,生态城市规划可以看作是复合生态系统观念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的体现,而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其实质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并采取行政、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维持城市系统的动态平衡,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有了很大的区别。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明确的指标有利于规划过程中合理协调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不同要求,实现生态城市的调控与管理的高效运作。 (2)城市、区域和国家不同层次规划的结合。“平衡的城市概念现在必须扩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简介:张敏(1976-),女,安徽亳州人,工程师,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10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张 敏 (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设备科,安徽合肥230081) 摘要:城市是人类物质投资和智力创新的中心。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 的主流方向。除发达国家以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有能力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必须以节能减排来减少城市碳源、增加有效的城市碳汇和发展低碳经济做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该文通过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的剖析,继而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经济;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2)23-122-03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水平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能耗生活方式的不断蔓延,使得大气层中的CO 2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并带来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的变暖及相应恶劣天气的增多,在对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 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000万hm 2 ,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多 亿元。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发生的地震及海啸,对其中影响最大的印尼造成遇难人数超过10万人,流离失所的灾民更高达百万之巨。2008年初的我国南方的特大雪灾和2011年底到2012年初的云南省的持续干旱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由于CO 2的过度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限制和降低CO 2的排放,并且增加对CO 2的吸收,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7]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碳排放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 的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3] 。这是中国作 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人类社会的承诺, 也是对我国如何合理的、有效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等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载体 [7]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其聚集了全国经济总量的90%以上和全国人口的50%左右。所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我们无法规避的现实选择 [7] 。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发展的根本特征是城市的 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占用越来越多,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国内很少提及“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对低碳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研究。2009年,仇保兴博士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主要是以“减少碳源,增加碳汇”为主要出发点的生态城市类型 [4] 。低碳生态城市同时体现了低碳城 市的低污染、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活宜居型、运行安全型及经济发展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低碳理念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形成“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2] 。 2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 2.1 现阶段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况 根据中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分别为为80.1%和46.3%;尤其是2003年以后,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如图1) [3]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还需 要更多的人继续加以深化研究 。 图1 1996-2011年全国累计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数量 221安徽农学通报, Anhui Agri.Sci.Bull.2012,18(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