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开凿灵渠

思想文化上:焚书抗儒;统一文字。

秦统一中国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范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疏导本课的知识脉络,使学生能够概括出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2、通过讲解,学生能够说出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并且能叙述秦朝在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在各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改革,以及这些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3、通过对课堂知识点的解读,使学生体会秦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以及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秦朝为巩固统一而进行的改革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改革的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解法、展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开始相互征伐。如果你身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你会想什么? 生答:和平,安定的生活。 师问:那么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大家猜想一下,在七国之中,

哪一国家最有可能取得胜利? 生答:秦国!因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成为了最强大的诸侯国。 对,通过商鞅在秦国各方面的改革,使秦国不断的强大。即使商鞅死后,他的措施依然在秦国施行着。这也为秦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统一中国 板书:《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教授 (一)秦灭六国 1、原因:想在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能够使秦国战胜六国, 实现统一。 (1)常年的战乱,使人民流离失所,在战乱的同时各族人民之间不断的交流,融合。人民渴望过统一和安定的生活。——人民渴望(2)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实力增强。并且在商鞅死后,变法被沿用,促进里秦国各方面的发展——变法强国 (3)嬴政是一位有抱负而且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在他继位后积极招募人才,听取建议。——秦王英明 这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在公元前230年开始了统一战争。经过十年的时间,秦先后功灭六国。 板书:原因:人民渴望变法强国秦王英明 2、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3、顺序: 秦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距离秦国较远的国家较好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市XX第X中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 一、教材分析: (一)说地位:本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一课,“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解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重大贡献,秦朝时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措施,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理解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说内容:秦统一中国这课主要有三目知识组成: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三目知识共同围绕的也是“统一”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初步建立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说课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现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这课之前经过了两个单元的学习,特别是有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灾难的道理,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毕竟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学习历史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具备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再加上学生家长对所谓历史这个小学科的边缘化,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2)通过探讨归纳“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及秦巩固统一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2)、通过小组讨论,表演情景剧《秦囧》,讲故事等方法,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这些活动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的高效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朱新秋 一、教材分析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朝一统重大事件的学习,分析秦朝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培养正确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树立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强盛相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秦始皇功过的教学活动,初步理解君主作为与滥用民力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辩论,培养学生的资料的收集能力和辩论能力。 3、知识目标 秦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建立,以及在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思想方面的巩固措施,秦朝疆域。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和对秦始皇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看图片、听录音(秦始皇与大臣们的商议),讨论分析,联系现实,评价人物”相结合的综合运用。 五、学生准备 1、收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 2、收集资料,准备开展“秦始皇是‘千秋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赛。 六、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看和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引入秦灭六国。 (二)秦灭六国: 1、点击课件,展开地图、秦始皇肖像图和李白的诗句,简单介绍秦灭六国的过程,然后请学生思考讨论秦灭六国的原因或条件?(商鞅变法,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首先想到了什么?(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点击,给出“政治、交通、军事、文化、经济、思想”提示。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1)点击“政治”,听录音回答:秦始皇自称什么?采用李斯的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自称始皇帝,采用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边听、边显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边介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设立。 2交通:(1)点击“交通”,展示地图。引导学生想象出当时的交通问题,指导学生在地图上了解当时所修的弛道。总结措施:“大修弛道,统一车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说课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第2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初步了解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课包括“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三个子目,从不同阶段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阐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必修Ⅰ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和核心内容,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在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确定依据:秦朝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而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都是围绕皇权至上这一突出特征而确立的。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确定依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虽然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本课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但由于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不高,再加上本课内容枯燥繁多,不利于学生理解,尤其是在辨证地分析问题方面高一学生普遍存在不足。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作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的统一

第9课秦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 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互动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秦始皇》主题曲:《大地在我脚下》。问: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从而导入本课。 学习新课 (课件显示本课标题:第9课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 1、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 2、用课件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秦灭六国时军队的强大阵容》、《史记·李斯列传》、秦调兵虎符、秦灭六国图、秦灭六国过程简表、秦兼并六国形势图、小篆体十二字砖和秦瓦当。(边展示边说明) 3、展示完成后提问:“统一是谁来完成的?怎样统一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下面并根据课文,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历史七年级上商鞅变法(说课稿)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史实,进而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乱”;一个是“变”。《商鞅变法》一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变化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有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大都在11---13 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重点、难点:根据课表要求及教参,加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重难点确立如下: (1)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2)难点: 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为什么) 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如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功与废除贵族特权等) 依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九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导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秦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观察《秦朝疆域图》并在图上标出秦朝疆域四至以及秦朝在南部地区所开挖的灵渠和所设置的一些重要的郡县,以此来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来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两千多年来,秦始皇一直是历史上争论不休的人物,通过本课所学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秦始皇,并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朝长城、灵渠、兵马俑等这些伟大的工程,使学生体会到古代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为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而骄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始皇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难点:秦始皇在思想上采用的焚书坑儒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一个割据混乱的局面,后由某一个历史人物来完成统一,引出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建立: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 (二)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至长城一带 学生阅读课本47页《秦朝疆域图》并在图上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问题: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域,秦始皇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统治这个国家呢?来引入对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 (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开创皇帝的称号、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学生阅读教材44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问题1:在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我们一般称之为什么?这个称呼是如何来的?问题2:除此之外,秦朝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行政机构?(引导学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方面:书同文 请同学阅读教材45、46页的内容来学习秦始皇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的措施。问题1:假设某一天你去其他国家旅游,你会遇到哪些困难?(语言不通、货币不同等。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各国之间也面临着语言不通、货币不同、度量衡不同等这些问题,因此影响着秦朝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利于大一统。) 问题2:秦始皇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4)交通方面:车同轨、修驰道、通灵渠 案例:秦统一后继续向东越、南越地区进军,南征越族的前线来报:我大秦军队

第三章秦朝的统一的知识总结

一、知识概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知道楚汉之争的基本情况。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的统一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嬴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③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文化方面

①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②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3)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4)军事方面——修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 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王扫六合”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因此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汉、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垫定了基础。 4、本课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实足的暴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三、学情分析 1、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2、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对国家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 3、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过秦始皇(或其它帝王形象),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这正是我在流程中设计表演秦始皇这一环节的基础。 四、教材处理

9秦统一中国

9秦统一中国 【学习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2、了解秦朝的将于、文明成果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工程; 3、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 4、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准备】 工具书,表格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学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动”员(3分钟) 1、全班朗读: 《古风》 唐.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二、主“动”展示(5分钟) 1.师:哪位同学起来分析一下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介绍作家作品,要求:注意听,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生:可逐句分析也可从整体进行把握 回答要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调“动”探究(20分钟) 1、快速阅读找出要点: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2.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意义。 3.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经济上交通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你知道秦长城的起止点吗? 2、深化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措施 师: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措施接下来我们将更加深入了解这些措施 生:讨论完成表格

运用列表法,对学生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强化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要及时帮助完成困难的学生。 3、互动探究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一)秦灭六国,课件展示 《战国形势图》,要求学生思考探究,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教师点拨:(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2)秦具备了灭六国的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3)秦王嬴政善于用人,教师强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登上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2.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指出疆域四至。 分组探究:秦朝统一的意义,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烦恼一: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五、灵“动”拓展(2分钟)(小结、升华)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了。有些学者是只为一个英雄,而另一些 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结合下列史料分析荆轲到底该不该刺杀秦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秦始皇呢?请说出你的观点。 2、作业(选做题) a 、把课文有感情地再读一遍后,整理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b 、回家采访爸爸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何感想?明天来交流。 课后反思: 评价 日

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导学案

审核人 孙昌英 使用时间: 2019.10.23 编号: 复习-09 志存高远 做最好的自己 成就精彩人生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车同轨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 .统一度量衡 B .统一思想 C .统一文字 D .统一六国 3、秦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 .派蒙恬北击匈奴 B .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C .建立郡县制 D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4、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 A .维护国家统一 B .实行暴政统治 C .保障社会稳定 D .实现君主专制 5、查秦朝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掌管监察事务的中央政权机构是(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述了嬴政( ) A .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 .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 .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 .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 材料二 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2、材料二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识图题 图一 图二 以上图片是秦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稿

《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一课时。本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繁荣而短暂。国家统一、隋文帝时的安定繁荣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条件,大运河的开凿凸显了隋朝的繁盛,但也是隋朝短命的原因之一。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又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依据课标,本课安排了“南北重归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两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本科历史线索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授课中通过史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进行体验式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到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说重点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理解; 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学生辩证全面地分析评价,有一定难度。二:学情分析 本着以学定教的思想,我先对七年级学生做一下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通过少儿读物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但他们在小学没有系统的历史学科学习,学生虽经过了半学期的学习,但对隋朝历史知之甚少,通过历史现象看出内在本质的能力还需加强。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提倡的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教学。我拟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说教法】在本课授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辅之比较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法。【说学法】在本课学习中,指导学生运用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运河风光》结合大运河申遗,老师提问:1、你知道大运河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吗?2、它有经过你的家乡吗?3、你知道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吗?通过设问激疑,便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讲授新课】 一:南北重归统一 1、先入为主,解释课题:紧扣“繁盛”和“一时”两个词语,与秦朝对比,介绍秦朝特点。 2、一问一答,夯实基础:提问:“隋朝是怎样统一的”“南北重归统一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掌握隋建立、统一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在老师介绍统一的经过时展示动态地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特点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 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学生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朝巩固统一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秦统一的时间,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 3、掌握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实行的措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4、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 5、了解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司马迁和《史记》;秦始皇陵兵马俑。 二、复习重点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2、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 3、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复习过程 (一)、体系构建 请按照“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文化繁荣科技领先” 、“民族关系逐渐加强” 、“中西交往日趋频繁”五个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看谁 做得最快最好。 (二)、专题概览 1、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类别秦始皇汉武帝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军事 评价 2、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项目 分类人物朝代成就影响 科技 数学 天文 医学 3、秦汉时期民族关系 特征举例 “战” “和” (三)、典例解析 例1: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着眼点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 B、有区别地对待古代文化 B、完善法律体制D、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单项选择题,考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本题的题干可以简化为秦汉加强思想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B项不是加强思想控制的目的,C项与题干无关,A项是直接目的,D项才是根本目的。

例2:古人张仲素有《王昭君》诗云:“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今人翦伯赞则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以上两人() A、都赞扬汉代的和亲政策 B、都为王昭君下嫁鸣不平 B、都批评汉武帝的战争行径D、都称颂昭君密切汉匈友好关系 解析:本题为材料式单项选择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领悟和阐释能力。本题题干可以简化为:古人张仲素和今人翦伯赞写诗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D项最符合二人意图。 例3:下列秦汉科技成就中,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造纸上的发明和改进 B、《九章算术》 B、张衡发明地动仪D、华佗制成麻沸散 解析:此为最佳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本题题干可简化为:哪项成就推动了实际的巨大进步?四项都是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相互比较,就世界意义而言还是A项 最大,因为它引起书写史上的一场革命,促进了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 (四)、典型考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的“秦王”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A 、废除丞相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建立皇帝制度 2、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刻石记功,当时使用的文字应为() A、甲骨文 B、小篆 C 、楷书D、行书 3、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A、大兴文字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削弱诸侯国势力 D、将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标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和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具备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初步具备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建国伟业,霸气彰显”。第二部分为“中央集权,传承千秋”。第三部分为“治国方略,泽被后世”。 一、建国伟业,霸气彰显 1.阅读课本,明确秦统一六国的背景、时间、都城、人物(掌握一个王朝的四要素)以及秦朝的地位。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七国争霸中原,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统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材料三长平之战后,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二、中央集权,传承千秋 1.阅读课本,找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1)最高统治者:

(2)在中央: (3)在地方: 2.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道来到秦朝。瞧: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1)记者甲问:“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呢?” “始皇”答曰: (2)记者乙问:“陛下,您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那您会采取什么新的措施来加强管理呢?” “始皇”答曰: (3)记者丙问:“尊敬的始皇帝,您认为您做的哪些事情可能会受到后人的赞誉呢?哪些事情可能会受到后人的指责? “始皇”答曰: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也,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六国者,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三、治国方略,泽被后世 1.阅读课本,找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 春秋战国末年,国家分裂多年,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此结束诸侯割剧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的互补造成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资条件。战国末年,各诸侯国大多废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由于战争或经商,各民族进行融合。同时广大的贫苦人民也渴望统一,结束战乱。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的统一。 至于秦国能最终统一中国,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秦国由于长期的社会变革,并且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之始参与中原角逐,乃在秦穆公之时。秦穆公德才兼备,又善于纳贤,先后寻觅重用百里傒、蹇叔、由余。这些人成为秦穆公成就霸业的重要功臣。在秦晋崤之战后,能主动承担罪责,并继续重用打了败战的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最终依靠三人伐晋,以报崤之仇。后又“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为秦能统一奠定了根基。 秦穆公之后第二个重要的的重要人物是秦孝公。孝公锐意改革,于是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同时也颁布了历史著名的求贤令。卫国的公孙鞅闻令来到秦国得到重用,并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 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颁布法津,“令民为什伍“,制定连坐法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贵族,虽是国君的宗室族人,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惩治游手好闲之徒。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来秦国垦荒。 农业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是人们衣食之源,立国之本。 商鞅在变法中,制定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法令和措施,使秦国的农业得到大发展,秦国也由此更加强盛起来。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此次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进行第一个环节:说教材。这一环节我从五点内容来完成。 ㈠教材的地位: 本课时是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㈡教材的联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与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同属古代政治文明的内容,与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从古到今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民主化进程。因此,学好本课时,有利于我们队必修一之后专题的学习有更好的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比较。 ㈢教材处理: 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导学案教学实践,我对教材也做了些许处理,例如:在讲授“六王毕、四海一”这一目中,适当增加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了解和商鞅变法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秦统一的必然性;把第二目、第三目结合一起,作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根据教材处理,按照课标和考纲要求,并结合高一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㈣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⑵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过程和方法: ⑴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第9课《秦的统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秦统一中国”前承“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后接“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能积极参与探究学习。通过“春秋战国的纷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论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 (1)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通过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论依据:新课标注重探究式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讨论、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观察《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等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论依据:新时代的中学生应有爱国情怀) 通过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重大事件及重要史实必须掌握) 1、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方法:(1)以课件演示灭六国的过程,通过讨论探索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和秦统一的重要意义。(2)学生表演课本剧《秦囧》来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突破方法:(1)通过观察并填充《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2)用“幻灯片演示,老师讲述”的方法展示中央集权制的层级关系 四、教法和学法(理论依据:生命化课堂教学理念和新课标的理解) 1、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2、学习方法: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探究实施差异教学 五、教学流程设计:(依据:我校学生实际和个人教学经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模仿《一站到底》节目形式,让学生做根据关键词猜历史人物的游戏。 (二)自主探究夯实基础(8分钟) (1)秦能够灭六国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秦朝的疆域及统一的意义 (三)、小组展示互查互纠(10分钟) (1)秦能够灭六国原因 (教师点拨1、秦王嬴政的“嬴”不能写成“赢”教师点拨2、教师从六国不团结方面分析原因,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教师点拨:可参照课本44页《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目的增强直观性降低难度)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秦朝的疆域及统一的意义 (教师点拨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 教师点拨2:让学生从秦的统一前后的社会局面明白,分裂会产生战争,统一会避 免战乱,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支持当前我国政府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一系列政 策并自觉地与破坏国家统一的人和势力势力作斗争。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