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CBD总体规划.docx

北京CBD总体规划.docx

北京CBD总体规划.docx
北京CBD总体规划.docx

北京总体规划

年月日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

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路与建国门外大街交汇的地区,此交汇点距东部的北京旧城城墙(现为二环路)约公里,距北京长安街约公里,距北部的首都机场高速路出入口约公里,距南部京津唐高速路出入口约公里,距东部的四环路约公里。北起朝阳北路及朝阳路,南抵通惠河,东起西大望路,西至东大桥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现有工业企业用地公顷、居住用地公顷、公建用地公顷、市政用地公顷、教育科研用地公顷、道路及其他用地公顷。区内共有居住人口约万人。东侧为北京第一热电厂,南侧紧邻通惠河,通惠河南岸为铁路整备战。西侧由北至南为朝外市级商业中心、日坛公园、北京第一使馆区、永安东西里居住小区,北侧是以居住为主的用地。

商务中心区建设将遵循"分步实施,分块建设;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原则,按近期、中期、长期三步实施,采取成熟一块开发一块的办法;以"金十字"区域及核心区开发为重点,全面推进商务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国内外投资发展商十分看好这片商务热土。目前,处于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阶段的重大建设项目有十几个,建筑面积总共万平方米。北京商务中心区即将进入新一轮的建设发展高潮。

规划理念

)商务中心区的整体框架延续北京历史文脉和城市的肌理,形成方格状基本路网结构,并体现与旧城中心区的轴向联系和区内的轴向布局与发展。

)突出以商务办公为主的功能,将主要商务办公设施集中布置于以"金十字街"两侧的地段:设置混合功能区的概念,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并避免商务功能过于单一而带来的弊病:重视文化功能,并强调文化设施与商务设施有机融合。

)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强调商务区内应有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并通过绿化带的连接,形成完整的绿化体系。

)塑造完美的城市形象,超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并突出设置标志性建筑,形成重点突

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

)建设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强调地铁与共交设施的建设,创建便捷的交通环境。

)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设施,构筑统一开放的公用业务平台,为企业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和保障。

规划思路

商务中心区规划是在总结了个征集方案的规划思路以及多次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商务中心区现状编制而成的。它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经济合理性,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新形象,使其成为富有活力、环境宜人、适应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及高效有序运行的商务活动区。

此次规划方案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国际性。此次规划方案是在综合了国内外八家设计单位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并吸收了市、区领导近期国际考察带回的先进理念,反复研究修改形成的,因此规划方案体现了国际先进水平。

、经济可行性。此次规划方案充分考虑了商务中心区内现有的和重点规划的项目,避免规划方案对这些项目的颠覆性意见。同时,规划中在道路系统、公用设施布局上也适当考虑了各家利益的平衡,从而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交通规划的超前性。委托香港交通顾问公司合作制订交通规划,该公司依托丰富的国际经验以及在北京市总体交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道路网系统规划方案》,结合地区的实际,综合考虑北京未来十年中的汽车化水平、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行人系统和停车系统的发展趋势,经反复论证,制订出兼顾宏观与微观、近期和远期,分期实施的交通规划方案。

、多元复合性。规划中的商务中心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高度复合的区域,在满足商务活动的同时,还具有文化、科技、娱乐、居住等其他功能。同时,她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人文色彩浓厚,规划设计了一系列广场、主题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北京将是一个小时充满活力的商务中心区,避免国外夜晚和节假日人去楼空的孤城现象。

规划主要内容:

、功能布局规划

北京商务中心区平方公里的用地面积,前期规划在综合比较国内外已形成的的基础上,提出建筑规模控制在万平方米之内,其中写字楼约左右,公寓左右,其它左右为商业、服务、文化及娱乐设施等。主要的商务设施将沿东三环路、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布置,确定位于"金十字"东北角面积约公顷的地区为的核心区。

、空间形态规划

超高层建筑集中于东三环路两侧布置,主体建筑的高度均在米以上,部分商务建筑高度在米米之间,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沿宽敞的东三环路两侧成序列展开,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使东三环路成为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

国贸桥东北角的核心区,是超高层建筑集中的区域,它将形成的标志性建筑群。整个将成为体现新北京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区域。

、绿化系统、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规划方案中公共绿化用地面积共公顷,占总面积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四个主题公园以及环状绿化系统、沿街绿化带、通惠河北侧的滨河绿化带等,形成多层次的开放空间。

、地下空间规划

规划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形成立体化交通系统,要求地下建筑,尤其是核心区的地下一层相互连通,形成地下人行系统,并要求将地下车库尽可能连通,以减轻地面交通压力。

、交通规划

北京交通规划,是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及整体城市交通规划基础上的区域交通规划。据此,研究并制定的道路系统及内外交通组织方案。规划中道路用地约为公顷,占总面积的。

为分析解决社会车流与车流的矛盾,专家们根据交通需求,增加了路网的密度,把城市绿化与行人系统进行适当的融合;利用区域模式及整体交通规划模型对路网进行了

评估,建议增加南北向地铁线路。

在上述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并提出了的总容量以及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控制、绿化率和静态交通等指标和相关要求。为的建筑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京东扩规划方案评审结果揭晓

今年,北京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第十个年头。现在的北京已经成为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成为全世界了解朝阳,了解首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经过十年的建设,整个区域无论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建设以及已建成项目的入驻比例,都达到了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阳区政府报请市政府批准,正式开展了东扩的工作进程。

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沿朝阳北路、通惠河向东扩展至东四环,新增面积约平方公里,北京东扩带来的发展机遇引发了人们无限遐想。

月日,北京东扩区的规划开始面向国际征集方案,经过多方比较和慎重选择,从众多的规划设计单位中,特别邀请了在城市规划和超高层建筑方面有突出成绩,并且具有丰富的商务区规划设计经验的七家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到此次征集活动中,其中包括了美国建筑师事务所、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美国、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鸿设计联合体、法国巴黎机场工程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英国空间句法公司、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他们各施所长,开始绘制北京东扩区绿色、环保、低碳的美好蓝图。从遐想到蓝图,北京加快了东扩区发展规划的步伐。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在第十届北京国际商务节期间,七家设计单位向公众展示出七套各具特色的东扩规划方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七家设计单位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完成了各具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案,七家方案均体现了绿色、低碳的生态化建设思想。在建筑空间的形态上做到了内部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都普遍提出更舒适、更人性化的交通系统规划思路,力求使扩区后的北京环境更宜人,更富有活力,而且还要成为高效、节能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为了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月日,北京特别邀请了七位国内外知名的规划、建筑、交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高水平的评审组,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参选的各个方案进行认真讨论分析,严谨评审。

月日,评审结果揭晓:

美国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一号方案获得北京东扩规划方案评审一等奖。

美国、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鸿设计公司联合体设计的三号方案获得二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英国空间句法公司联合体设计的二号方案获得三等奖。

这次规划方案的评审活动标志着北京东扩规划建设的正式启动,七家单位的规划设计方案为东扩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北京将充分融合各家方案的优点,统筹考虑人口密度、交通需求、产业发展、公共安全、生活配套设施、绿色生态等因素,最终形成东扩区可实施规划方案。

一号方案:

设计方:美国建筑师事务所

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项目的委托设计。主要设计作品包括中国国贸三期、金地中心等。

亮点:

、三个公园、两条林荫道、三个区块

一号方案在东扩区中间建造三座美丽的公园,在未来当一些用地变得可以使用的时候,通过绿色林荫大道把三个公园连接在一起,同时加强西大望路和朝阳路这两条富有活力的街道特色。三个区块分别是文化公园区、运河零售区、通惠河门户区,从而把整个展望成有不同功能混合而成的区域,包括办公、公寓、酒店、零售、文化、教育、娱乐和展览等。

、集中的智能化基础设施

规划林荫大道有足够宽度,一方面设计一个线形公园,另外可以有空间布置有轨电车。同时在整个开发区域周边布置公共停车场,与有轨电车系统相联系。北京和世界上其它相比,特点是对自行车使用者非常友好,我们希望在未来东扩区的每条街道也有自行车道路,未来主要地下通道是从地铁站里延伸出来的。

二号方案:

设计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英国空间句法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获国家和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近项,设计作品包括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湖州市中心区、江阴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等。

英国空间句法公司创立于伦敦,主要侧重于建立空间设计与空间使用之间的基本联系,从事城市规划、零售业、办公环境、医院和学校、交通和安全等业务。

亮点:

、二号方案将东扩区定义为“新世纪中国梦开始的地方”,包括:彰显科技的生命之塔,高达米的世界最高餐厅“时光之眼”,接近笑脸的天际线等。此外,圈层用地结构的设计规划也凸显出个性,如从中央公顷的森林公园,到鼓励中小企业进驻的商业混合设施,再到最后一层设计为公寓。

、增加三条地铁线——号线支线、机场专线、八通线延长线,汇聚于中心交通枢纽。延长机场线,把原东货运站改成跟高铁连接的中国知青站,与上海、天津经济体连接;地铁号线直通东,和核心区相互连接;八通线与号线连接,在规划区内设个站,地铁号线支线设个站,机场轨道交通专线设个站。最后在中央公园实现地铁号线、机场专线和八通线相结,结合朝阳的金色大厅形成中央换乘枢纽,设立新型的公共规划。

三号方案:

设计方:美国、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鸿设计公司联合体

是一家全球化的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包括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总部,总部大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首都北京完成了许多重大项目的设计作品,包括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工人体育场、北京饭店工程、北京首都机场号航站楼等。

亮点:

、将朝阳路打造成百老汇大道

首先是适合步行的步行街,朝阳路本身就是比较繁华的大街,在原本公交车道上做一个米高的轻轨,便捷地把人流从街道层引入到米高的二层。在道路两侧有一个连贯的街道立面,同时又能有米层步行街,从一层到三层设计为活跃的连贯店铺,街道剖面有绿化带。轻轨下面是绿色公园,两侧有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

、四个特色广场

在紧邻三环路和其它媒体机构地段最西段设计传媒广场,由动感音响、娱乐设施和零售商业组成充分活力的商业空间。第二个广场是金台公园,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休息、社交的宁静空间。沿街向东南方面,在地段核心位置创造最具战略意义的广场——北京论坛,博物馆、图书馆、酒店、复合功能办公楼和零售建筑组成适宜聚会的场所。靠近东四环的位置,结合地标性的超高层塔楼设置东广场,作为城市门户的象征屹立在四环和长安街交汇处,清晰地勾勒出的范围。

四号方案:

设计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规划勘测设计高新技术单位,主要项目包括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勘察、广州市城市消防规划、广东奥林匹克中心详细规划等。

亮点:

、“双十字”结构:

要融入北京总体的城市结构。在整个方案中,轴线生长整体多核心的布局模式。东西两区如何实现空间结构整合和功能综合提升,方案提出活力环加光华大道,一个环、一条大道的形成整合空间。光华大道是一条商业购物的体验场所,把东区和西区从东西方向连接起来;活力环联系特色会展、艺术、媒体和创意等空间。

、地下交通环(机动车)

机场轨道线能够连接首都机场和未来的高铁站,同时理顺和疏通与外围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通联系,形成地下交通机动环,把核心区连接起来;地面交通加密地面路网,使地下成为地面公交环。在活力环中,通过地下公共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支撑活力环。联系相关的功能区和在局部的核心地区,实行二重的架空管道,通过垂直交通把三层的步行空间联系起来。公共交通实行的承担力,其中又是由轨道交通承担。

五号方案:

设计方: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是一家国际性建筑、规划和设计公司。代表作品包括中国航站楼、德国新议会大厦、大不列颠博物馆大厅、汇丰银行香港和伦敦总部、德意志商业银行总部等。

亮点:

、八大分区和绿龙走廊

咨讯区,靠近和人民日报,带来的是高科技和商业。朝阳路,营造未来的百老汇大道,这里有很多商业,同时可以影响现有。滨河居住区,位于东北侧,与景观相结合后提供生活条件和品质。园林式生活,靠近东南侧,建筑密集、高度较低,更像生活。最重要的在东四环,结合现有绿化带作为滨河公园。八个区域通过绿龙走廊实现贯穿,让每个社区都能享受到绿化。

、可持续发展(能源中心系统)

按照东扩区的位置和气侯,使南北两地房屋高低错落,南低北高,不仅有良好的通风采光,还能实施低碳可持续发展策略。

六号方案:

设计方: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期参与国家重大城市规划工作,主要作品包括唐山曹妃甸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三亚城乡统筹概念规划等。

亮点:

、通过捷运系统缓解交通压力

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乘坐地铁。今后,地铁站点要进行高强度开发,尽量距离写字楼最近,同时提供从地铁到各个公共服务中心的便捷服务系统,保证地铁能够很好地为园区服务。

、级写字楼插座

级写字楼插座的理念,不是要求每栋写字楼都有良好的配套设施,而是可以提供公共服务配套。以信息媒体层为例,打造信息媒体方舟,包括版权交易中心、私人影院等,并提供普通商务服务,包括超大规模会议室以及商业配套设施等。

七号方案:

设计方:法国巴黎机场工程公司

巴黎机场工程公司为世界最著名的机场设计及建筑公司,设计作品有法国戴高乐机场、迪拜高楼、上海浦东机场、中国国家大剧院。

亮点:

、设置新的核心区

建筑组团高度同国贸三期一样,楼宇相对集中。参考国际上其他城市的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这个核心区将成为北京新的核心区。

、“环形轻轨景观大道”

在地区修建一条环形有轨电车,直接连通辖区楼宇。

家设计机构的创意无法用文字全部概括出来,但无论哪一种设计方案,都寄托了人们对于北京东扩区美好的愿景。东扩区将丰富和提升发展高端商务的产业定位,继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国际金融、传媒产业为龙头,以高端服务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高端商务区。东扩区将立足现有建成区,进一步提高甲级写字楼的比重,提供专业定制楼宇,完善国际医疗、教育、休闲等各类配套功能,建设高标准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从产业布局到城市建设,最终确定的北京东扩规划方案将为北京的第二次腾飞描绘蓝图。

附:评审组成员简介

评审组由来自建筑、交通、景观等各领域的规划专家组成,分别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原副会长、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规划建设总顾问柯焕章先生,英国特许交通学会资深会员及前任主席、英国道路及交通学会资深会员、香港工程师学会的资深伙伴会员、香港公司总裁布朗先生,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城市交通专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全永燊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先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段进先生,德国著名建筑师、柏林工大建筑系教授、柏林建筑奖组委会主席克劳斯先生(),北京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王玮先生。

商务中心区年产业规划重点

管委会作为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北京要发挥传媒巨头和国际商务品牌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新闻传媒、国际金融、高端商务等产业,逐步建成国际文化传媒和国际商务中心区。

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商务中心区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产业为龙头、文化传媒产业集群发展、高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最优先实践了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吸纳较多就业、创造较大效益的科学发展观。北京聚集功能十分明显,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高端引领区、快速发展区、结构优化区、效益密集区、集约利用区和体制创新区。

北京商务中心区商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管委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商务服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世界强企业在商务中心区内设立管理总部,使商务中心区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运行控

制中枢之一。

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服务业。广泛吸引和发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建

立和完善与商务中心区功能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现代服务水平,使金融产业成

为商务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和健全各类中介服务体系。根据商务活动对社会中介服务的需求,在继续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中介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发展多层次的创新服务机构,广泛开展评估评价、教

育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各类专业中介服务。

建立高标准、现代化的配套服务业,逐步形成商业、影视文化、广告传媒、现代运输协调发展的现

代服务体系。

北京商务中心区商业规划的重点

管委会一是“两个标志项目”,即展示商务中心区商务形象的商务中心区会展中心,展现商务中心区财富

品位的顶级消费中心。

二是“三条商业走廊”,即形时尚商业景观走廊,东三环地下商业走廊,中轴线文化商业走廊。

三是“三个生活区商业组团”,即三个主要公寓集中地带的社区生活商业服务系统。

此外,朝阳路南侧东大桥至规划的东大桥东侧路地段交通便利,与朝外市级商业中心联为一体,其

商业具体安排应与朝外大街整体开发统筹考虑。

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实现“十一五”规划

目标,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特制定以下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准入机制

第一条制定和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第二条完善和全面执行《北京市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和《北京市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实施办法》规定的各项政策,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

单位转制为文化创意企业。

第三条落实《关于深化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主体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开、

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第四条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创意人员,利用一切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经营主体,凡符合条件的,均可享受本政策。

二、支持创意研发,鼓励自主创新

第五条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新办文化创意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年内免征,年后减按税率征收。

第六条对单位和个人在本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第七条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第八条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单位价值在万元以下的该类仪器和设备,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第九条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创意单位,设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对符合条件的,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

三、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创意环境

第十条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鼓励知识产权评价机构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

第十一条建立版权资源信息中心和版权国际交易中心,构建版权授权体系。鼓励中外著作权人参与本市文化创意活动。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支持现代著作权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

第十二条鼓励文化创意产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相关权利。文化创意企业申请专利的费用,可从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中给予支持。本市设立数字著作权登记中心,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登记著作权,对属于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作品的著作权登记,政府给予资助。

第十三条保护和推广本市文化创意产业著名商标。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商标管理办法,定期编制和发布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著名商标名录。

四、加大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第十四条自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财政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

第十五条市政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亿元,分三年投入。

第十六条政府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本市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

务试点。

第十七条为文化创意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改制上市。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文化创意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

试点。

五、拉动市场需求,促进内外贸易

第十八条扩大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范围。凡纳入本市预算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采购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时,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

第十九条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按照国家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条市政府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业绩突出的企业予以奖励。市政府在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对企业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过程中所发生的境外市场推广费用,经核定后给予支持。引导商业银行

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文化创意自主创新产品或服务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

第二十一条培育辐射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销网络体系。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实施收购国际营销渠道和传媒等战略性境外投资项目,市政府给予资金配套或贴息补助,并支持企业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股本贷

款以及金融机构的其他优惠贷款。

第二十二条改善文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统筹规划,支持和引导经营性文化设施的建设。鼓励经营性文化设施打破分割,发展电影院线和剧院院线。发展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

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

第二十三条本市认定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市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条本市认定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鼓励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承担本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经认定的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全局性、可持续性的重大项目,市政府在“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予以支持。

第二十五条鼓励国际著名文化创意、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利用其人才、技术、资金和营销渠道,与本市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生产制作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型的出口文化产

品和服务,开展国际营销。通过提高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扩大优秀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十六条鼓励盘活存量房地资源,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凡符合国家规定、属

于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的,经认定,原产权单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保持不变,政

府可暂不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征收土地收益。

第二十七条在本市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重大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企业总部,对其境外管理服务、研究开发、投资和资产处置所获得收益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在规划新城内选址建设的,政府在土地供应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七、实施人才兴业,强化智力支撑

第二十八条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培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

第二十九条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教育部门对文化创意人才海外培训、海外专家和大学生来京研习予以资助。人事部门对文化创意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或建

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的支持。

第三十条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聘用海内外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可参照《北京市吸引高级人才奖励管理规定》予以奖励。上述人才中的京外人才,可按照我市相关政策申请办理调京或

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第三十一条市政府设立文化创意奖,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所得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文化创意企业以股权、期权等形式给予其高级管理人员的奖励,按现行税收政

策规定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给予优惠。

八、完善统筹机制,加强组织协调

第三十二条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成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

第三十三条本市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行认定制度,经认定后,享受本文件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条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制度及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跟踪监测和分析研究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第三十五条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及时清理现有有关文件,对与本文件规定不一致的进行修订或废止,要依据本文件要求制定必要的实施细则。各区县人民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本文件

引用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的有关财税政策,待国务院

有关部门出台实施细则后执行。

商务中心区年产业规划重点

管委会作为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北京要发挥传媒巨头和国际商务品牌集聚优势,大力发展

新闻传媒、国际金融、高端商务等产业,逐步建成国际文化传媒和国际商务中心区。

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商务中心区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产业为龙头、文化传媒产

业集群发展、高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最优先实践了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吸纳较多就业、创造较大效益的科学发展观。北京聚集功能十分明显,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高端引领区、快速发展区、结构优化区、效益密集区、集约利用区和体制创

新区。

文化传媒产业

管委会

随着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北京电视中心工程等的相继建成使用,北京的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规划

现已基本完成,产业龙头地位已然展现。

作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北京将发展成为中国、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媒体、文化娱乐、影视动漫、数字网络等产业的新核心所在。

区域内的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载体,将聚合国际国内各类传媒行业,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传媒企业的服务中心、传媒行业的信息交流中心、影视产品交易中心和传媒人才交流中心,形成全国出版中心、最主要的出版物集散地和中国版权的国际交易中心。

中国国家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最重要的区域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世界华人传媒业中的最具有影响力的电视机构——凤凰卫视等都在这里建立了全新的办公大厦。遵守

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报纸——《人民日报》、重要的区域性日报——《北京青年报》;

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塔斯社、埃菲社、安莎社等世界著名的通讯社;

《时代》杂志、《华尔街日报》、《美国新闻周刊》等国际著名报刊;

、、、欧洲广播联盟等国际电视广播机构;

以及国际最著名的新闻影视娱乐集团——时代华纳、维亚康姆、沃尔特迪斯尼等家跨国文化传媒企业集聚这里。

世界排名第一的数字网络国际贸易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和世界著名的网络搜索公司——美国雅虎公司等新兴网络媒体企业也都将这里视为重要的发展基地。

而坐落在区域的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中国国内的多家高等教育

院校,则为中外传媒企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文化创意人力资源。

金融产业

管委会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韩国友利银行……

北京市的外资银行分行、的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均入住及周边地区,其中法人金融机构家,外资金融机构家。

全球最大的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中国)北京公司的入驻,苏黎世保险、安邦财产保险、三星火灾海上保险、中航三星人寿、中英人寿、中意人寿、盈科保险等众多保险机构的落户,更完善了北京的金融产业格局。

北京,成为了北京市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区域,国际金融产业龙头地位愈加显现。

高端商务产业

管委会全球最大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

世界最大的会计师公司——普华永道

全球最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美国盖洛普公司

全球最著名的金融市场资讯服务公司——美国道琼斯公司

世界最大的广告传播服务公司——美国奥美广告公司

全球最大的房地产物业投资管理公司——世邦魏理仕公司

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光辉国际

与世界强企业及国际跨国公司在北京区域内并行向前的,是世界顶尖的高端资讯服务企业集团,他

们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广告传播、市场调查、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和人力资源方面,以专业性、国际化的服务,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中的全球最著名的企业均已植根在北京长期运营。

目前,在内以区域总部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占到企业总数的以上,高端商务产业企业已经在区域内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构建起了绝好的国际化商务产业环境。

北京商务中心区总体规划内容

管委会

、功能布局规划

北京商务中心区平方公里的用地面积,前期规划在综合比较国内外已形成的的基础上,提

出建筑规模控制在万平方米之内,其中写字楼约左右,公寓左右,其它左右为商业、服务、文化及娱乐设施等。主要的商务设施将沿东三环路、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布置,确定位于"金十字"东北角面积约公顷的地区为的核心区。

、空间形态规划

超高层建筑集中于东三环路两侧布置,主体建筑的高度均在米以上,部分商务建筑高度在米米之间,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沿宽敞的东三环路两侧成序列展开,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使东三环路成为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

国贸桥东北角的核心区,是超高层建筑集中的区域,它将形成的标志性建筑群。整个将成为体现新北京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区域。

、绿化系统、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规划方案中公共绿化用地面积共公顷,占总面积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四个主题公园以及环状绿化系统、沿街绿化带、通惠河北侧的滨河绿化带等,形成多层次的开放空间。

、地下空间规划

规划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形成立体化交通系统,要求地下建筑,尤其是核心区的地下一层相互连通,形成地下人行系统,并要求将地下车库尽可能连通,以减轻地面交通压力。

、交通规划

北京交通规划,是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及整体城市交通规划基础上的区域交通规划。据此,研究并制定的道路系统及内外交通组织方案。规划中道路用地约为公顷,占总面积的。

为分析解决社会车流与车流的矛盾,专家们根据交通需求,增加了路网的密度,把城市绿化与行人系统进行适当的融合;利用区域模式及整体交通规划模型对路网进行了评估,建议增加南北向地铁线路。

在上述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并提出了的总容量以及建筑容积率、建

筑高度控制、绿化率和静态交通等指标和相关要求。为的建筑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京商务中心区的规划理念

管委会(一)商务中心区的整体框架延续北京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形成方格状基本路网结构,并体现与旧城中心区的轴向联系和区内的轴向布局与发展。

(二)突出以商务办公为主的功能,将主要商务办公设施集中布置在“金十字”街两侧地段,设计形成混合功能区,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又可避免商务功能过于单一所产生的弊病。重视文化功能,强调文化设施与商务设施的有机融合。

(三)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强调商务中心区内设置大面积公共绿地,并通过绿化带的连接,形成完整的绿化体系。

(四)塑造完美的城市形象,将超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并突出设置标志性建筑,形成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

(五)建设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强调地铁与公交设施的建设,创建便捷的交通环境。

(六)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构筑统一开放的公用业务平台,为企业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便利条

件和有力保障。

未来五年北京商务中心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管委会长期的自然发展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商务中心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

、区位优势。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商务中心区是首都经济“一线两翼”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东翼。它处于城市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的枢纽位置,距首都机场高速路出入口约公里,距京津塘高速路入口约公里。通过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与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快速通道与京津塘、京沈、京通、京承、京昌等高速路共同构成纵横交错的地面道路,加上地铁复八线,形成较为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这种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现代商务服务业,聚集大量工商企业,发挥商务中心区的集散功能。

、资源优势。充足的土地资源、得天独厚的涉外资源和雄厚的综合资源为商务中心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内现有工业企业用地约公顷,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将陆续进行置换,为商务中心区建设提供建设用地。与此同时,区内不仅有除俄罗斯、卢森堡之外的所有驻华使馆,还有以上的境外驻京代表单位,以上的驻京海外新闻机构。此外大量的星级宾馆、酒店、商务写字楼、现代化住宅区和众多的交际活动场所也分布在这一区域及周遍地区,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利于发挥商务中心区的交往功能。

、产业优势。多年的自然衍变使商务中心区基本形成了以公司总部为核心、以外资金融保险机构为保障、以咨询服务机构为配套的产业生态链。目前进驻北京的世界强企业中,入驻商务中心区及周边地区的有多家。国贸、京广、嘉里、汉威、航华科贸等写字楼里汇集了摩托罗拉、惠普、福特、三星、德意志银行、巴黎银行、瑞士银行等数百家著名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同时,众多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咨询服务机构也纷纷进驻,如安可咨询服务公司、贝克?麦肯思律师事务所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等。这种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发挥商务中心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环境优势。随着开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公司在北京投资。为适应这些公司入驻后的要求,北京市各级政府机关定期征求外商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商务中心区所在的朝阳区作为城八区中最早推行“一站式”办公的区域,不断发挥区域优势,改善投资环境,逐渐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在京投资的首选地点,为商务中心区的前期开发和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 (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政府组织:组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工协作,并且为了推动工作进行,确定了三级例会制度,在总体规划各个阶段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对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 专家领衔:此次总体规划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委托众多国内外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前言视野和科学的研究基础。由吴良镛、周干峙、钱易、李京文、孟兆桢、X福垣、陆学艺、周一星等23位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其中6位院士),以及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委托了近70个国家和市级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27项专题研究,提交成果近百万字。邀请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 部门合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等中央各部委就市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15次协调。全市39个部门,以及18个区县政府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中轴线城市设计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王管总丄:土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中轴线鸟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宏观结构

、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 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模型照片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 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 财联社29 日讯,9 月29 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 年控制在2300 万人以内,并长期稳 定在这一水平;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 年减到2860 平方公里左右, 到2035 年减到2760 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 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 平和房山的山区。

、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2010年07月01日17:08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中心城中心地区迁出110万人 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的人口分布。中心城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状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迁出110万人,旧城居住人口控制在110万人左右。边缘集团人口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地区人口约40万人。 ■五成半人达到大专以上教育水平 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占16.84%,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2年为3328人。根据预测,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将达55%,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可达8000人。 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 ■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XX年) 【法规名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XX年) 【颁布部门】北京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1994-02-27 【是否有效】有效 【批准部门】国务院【法规文号】【实施日期】1994-02-27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批准日期】1993-10-0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XX年) (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1994年2月27日北京市政府发布) 总则 一、城市性质 二、经济发展 三、社会发展 四、城市规模

五、城市总布局 六、卫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 七、市区的调整和改造 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九、住宅和社区建设 十、城市交通 十一、对外交通 十二、城市能源 十三、城市水源和供排水 十四、城市通信和广播 十五、城市环境和绿化 十六、城市防灾 十七、近期建设 十八、实施措施 总则 1.八十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贯彻实施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

划方案》,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对原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2.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 (1)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2)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 (3)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4)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 (6)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3.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1991年至XX年),若干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的长远发展需要。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本世纪末。 4.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基础设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市政基础设施 规划原则与目标 坚持城市发展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方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优先发展。2020年,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为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以节水、节能及清洁城市为目标,合理利用资源。 (2)在新城建设中,积极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保障城市结构布局的顺利实现,促进城镇功能的完善。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逐步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服务水平。 (3)大力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因地制宜,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规律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4)强化政府的调控和监督能力,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 城镇供水系统 2020年全市城镇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标准为185~300升/(人·日),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约820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1)中心城重点建设第十水厂、丰台水厂,新城建设亦庄、通州、大兴和良乡等水厂,建制镇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高供水保证率。 (2)加快中心城的外围地区和新城管网建设,按照旧城保护要求,因地制宜对管网进行改造。在城市自来水管网供水范围内,逐步取消自备井供水。 (3)对现有自来水供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完善附属设施,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性。 (4)在公共供水系统难以覆盖的乡村,因地制宜地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改善饮用水条件。https://www.doczj.com/doc/5113559158.html, 雨水排除系统 完善城市雨水排除系统。2020年,中心城、新城建成区的雨水管道覆盖率达到90%以上。提高城市重点地区、交通干道、立交桥等排水系统对超标准降雨的排泄能力,消除内涝。 (1)建成高标准的城市雨水系统,确保排水顺畅,防止发生内涝。中心城、新城一般地段排水标准为1~3年一遇,城市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桥雨水排除设施的排水标准为3~5年一遇。 (2)完善城市建成区的雨水排除系统,疏通下游排水河道,逐步改造旧沟、合流管道。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新城雨水排除系统。因地制宜建设村镇排水系统。 (3)改造合流管沟、污水截流设施,加强排水系统管理,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和处理,减小对河道水体的污染。 (4)加强雨水口、排水管道、排水泵站、排水出口等雨水设施维护管理,确保雨水设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

【法规名称】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 【颁布部门】市人民政府【法规文号】 【颁布日期】1994-02-27 【实施日期】1994-02-27 【是否有效】有效【效力级别】规性文件 【批准部门】国务院【批准日期】1993-10-06 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 (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1994年2月27日市政府发布) 总则 一、城市性质 二、经济发展 三、社会发展 四、城市规模 五、城市总布局 六、卫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 七、市区的调整和改造 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九、住宅和社区建设 十、城市交通 十一、对外交通 十二、城市能源 十三、城市水源和供排水 十四、城市通信和广播 十五、城市环境和绿化 十六、城市防灾 十七、近期建设 十八、实施措施 总则 1.八十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贯彻实施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中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对原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2.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 (1)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2)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 (3)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4)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 (6)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3.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1991年至2010年),若干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的长远发展需要。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本世纪末。 4.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成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发达、首先风尚和法制建设最好的城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高效益、高素质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到2010年,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中等发达国家首都城市水平,人口、产业和城镇体系布局基本得到合理调整,城市设施现代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为在21世纪中叶把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基础。 一、城市性质 5.是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的建设,要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要为首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方便的条件。 要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基础,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作为首都,要积极为全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并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质的要求。 二、经济发展 6.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力争在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 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适应国际经济运行的能力,为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运转灵活的市场体系提供发展空间。 8.集中力量发展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办好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丰台和昌平科技园区,以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带动各区、县经济技术开发事业的发展。 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服务首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适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国经济活动的需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商务中心区和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