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_3D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_3D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_3D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_3D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2014年第2

期(1月下)总第485期

电影理论

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3D 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文/袁海涛,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戏剧影视学硕士生黄琳,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

硕导

电影《地心引力》海报

一、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表现媒介,考察历史上出

现的最为人们认可的七大艺术。它们的表现媒介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音乐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

动的乐音,绘画艺术的表现媒介是

色彩和线条,戏剧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和外部形体动作,文学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和文字,舞蹈艺术的表现媒介是外部形体动作,雕塑的表现媒介是空间和体积,电影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

在卢米埃尔兄弟放映《工厂大门》的时候,电影诞生,但此时的电影只是作为一种街边杂耍被人们消费,以至于上层社会的人以去电影放映室为耻辱。但是电影的艺术表现媒介却在1905年就已经具备了

它独有的特征—

——运动的影像。虽然声音还没有进入电影,可是电影复制现实的能力还是得到体现。当

我们重新看《工厂大门》

、《水浇园丁》这类影片时,仍然能从这些运动的影像中看到当时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环境造型。这是任何绘画都无法如此逼真和生动地展示的。

电影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格里菲斯开始,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充分运用了蒙太奇技巧,真正地区分了蒙太奇段落和蒙太奇句子,并且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在格里菲斯手里,电影和叙事有机地结合,他把电影与简单的活动照片区别开来,使电影朝着一门语言的方向在发展。他靠《一个国

家的诞生》这部影片赚取了百万美元,使得电影的商业地位与审美得到了绝对的提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电影这门艺术,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电影行业。

随着资本的进入,市场的开拓,电影艺术的表

DOI:10.16583/https://www.doczj.com/doc/5118203596.html,ki.52-1014/j.2014.02.033

袁海涛黄琳: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3D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现媒介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192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从此声音进入了电影。有声语言进入电影对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的改变是明显的。20世纪30、40年代是无声电影的巅峰时期,电影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画面配以无源的音乐再加上适当的字幕。电影在这时候的叙事法则主要依靠的是演员的外部形体动作和必要的字幕加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表意的。而这一时期艺术表达是围绕着艺术媒介本身所能呈现的形态去展现的。纵所周知,无声电影在表演、化妆、导演、叙事等方面都和有声电影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期的艺术表现媒介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它不能完美地复制现实。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指出,电影是因为技术上的先天缺陷才使得它具有艺术表达的可能性———昭示了爱因汉姆把艺术的标准技术化,把审美的标准定量化。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在审美上的区别,如果确实要在表现媒介上把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作为两类艺术,这就类似画家要不要在画上着色这样简单的问题,而不是电影媒介本身的问题。声音技术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家可以把声音充分展示到电影也可以不把声音应用到电影,只要艺术家本身想表达的能在观者哪里得到“直感印证。”[1]有声电影在艺术媒介上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自然音响与人物对白进入了电影艺术。巴赞在他的《电影语言的演进》中指出:“无声电影中的某些价值在有声电影中仍然存在,但是尤其证明,关键问题不是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对立,而是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内不同风格流派的对立和对待电影表现手法根本不同的观念之间的对立。”[2]巴赞在这里指出的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的演变会造就更多流派和创作观念。也就是说,表现媒介越发展越能丰富电影的创作手法,促进电影创作的丰富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也在跟着变化。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问世:马摩里安在他执导的《浮华世界》中首次使用了彩色技术。这对于巴赞所提倡的再现一个完整电影的神话又近了一步。电影发展到这时已经弥补了爱因汉姆所认为的电影没有色彩。声音的进入使得电影具有听觉感知,色彩的进入则使得一个真正的幻境正在到来,电影越来越趋近现实。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3D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地应用到电影中,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又向前进了一步。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电影在画面上对声音技术进步所进行的弥补。立体影像的呈现,使得电影本身越来越趋近于“想象中的电影原始雏形”成为对大自然的完整再现。是不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就能够再现一个巴赞所提出的电影与现实等同呢?在他看来电影发明的心理学是因为人们具有一种木乃伊情结———复制外形以保存生命,似乎人人都希望永生。这种具有玄学意义的阐述,使得电影的产生具有某种神秘的气质。电影艺术表现媒介的演变会带来改变电影的根本任务吗?

二、3D电影艺术媒介的特征

(一)立体逼真性

所谓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图形。它较2D电影,在立体性上具有视觉上的巨大区别。在3D电影中,观众通过偏振光眼镜可以看到一个身临其境的立体世界。在视觉的感知中,其原理是模拟人眼的真实观看形式,力图在观众眼前营造一个立体真实的现场幻觉。这种影像的立体营造比传统的2D电影更为逼真,以至于观众会情不自禁地去伸手触碰。

(二)视觉奇观

从目前上映的3D电影来看,其基本都配合CG技术,为观众营造一个奇幻的视觉奇观,无论是2008年上映的《地心游记》还是2009年卡梅隆获取27亿美元的《阿凡达》都在视觉上做到了奇观化的效果。电影奇观一直是被消费的对象。从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记》开始,特效奇观就没有被停止消费过。如今电脑数字特技配合3D技术的运用使得3D电影在技术视觉层面上又占有更大的消费优势。考察3D电影发展史可以发现,早在1922年,《爱情的力量》就作为第一部3D电影商业片发行。但是从早期的3D电影效果来看,其主要还是停留在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的层面,并没有在3D叙事艺术上获得太高的成就。不久后二战爆发,电影业低迷不振。直到二战后,3D电影重获新生,主要集中在恐怖片创作上。例如“1952年上映的《非洲历险记》,同一时期,《博瓦纳的魔鬼》、《恐怖蜡像馆》、《疯狂魔术师》、《危险人物》等一批3D影片随着偏光膜技术的应用而崛起,这一时代的3D电影主要以恐怖片为主,影院上座率节节攀升,甚至希区柯克也开始尝试使用3D技术拍片,《电话谋杀案》就是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精品产物。”但是这一时期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3D技术并不能营造一种逼真的视觉奇观,不久就被观众抛之脑后。

直到2004年,3D技术与IMAX巨型银幕的配

·电影理论

电影《地心游记》海报

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3D电影的视觉效果,这为《阿凡达》的成功提供了技术前提。

3D技术的发明解决了爱因汉姆提出的电影艺术本身在技术上不能营造视觉深度的问题。这就导致3D电影逐渐在创作上走向“奇观”大于“故事”本身的问题。“奇观不再成为叙事的附庸,即是说,有一个从现实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奇观逐渐开始支配叙事。”[3](三)高度参与性

麦克卢汉在他的专著《理解媒介》中把媒介区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4]并提出了过热媒介的逆转。他认为电视是冷媒介,电影是热媒介,区分的标准是因为电影向观众提供了高清晰并且足够的信息量,而电视却仅仅给观众提供了少量的信息,并且清晰度很低,需要观众对信息进行弥补、参与。电影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

的黄金点,此时的电影正在经历第

二次现代化,全球各地都逐渐兴起

了一股新浪潮的氛围。电影在风格

呈现的同时,更加注重电影本身的

电影化表达,电影叙事更加具有个

人风格。电影向观众呈现的信息以

及其本身的虚构性,还有严密的叙

事逻辑,都让人们沉醉在其故事场

景中,无需接受主体提供过多的信

息。而麦克卢汉认为,过热的媒介

会呈现一种逆转的现象。而3D时

代的来临,似乎正在加速电影这个

媒介的“逆转”趋势。人们在3D观

影环境中会更加具有真实的视觉体

验,人们会在精神和身体上更加紧

密地参与到电影的叙事中去,观众

从一个简单的“旁观者”身份转变为

一个“参与者”的身份。3D电影中

时常出现的怪兽面向观众张开血盆

大口的情景,都在加深这种参与性,

这种参与性是一种从刺激观者神经

来引起的参与。换句话说观众在

“误认”镜头的作用下会产生对片中

生物的强烈参与性,认为自己就是

影片中的主角,而自己正在经历这

一切。观众本身的安全的观影环境

被这种高度的视觉立体感打破,一

种更为深度的“误认”正在产生并且

一直萦绕在观众身上。电影作为一

种过热媒介在3D强烈的“误认”作用下,使得电影本身向“冷媒介”逆转。但是这里说的逆转并不是指电影就是冷媒介,而是电影开始走向一种冷热平衡的趋势。这种趋势会随着更多感知的加入而逐渐加强,电影梦与现实的距离在逐渐缩小。诚然,电影作为一个“造梦机器”,呈现现实并不是电影的目的而是手段,让观众体验电影本身的魔力,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获得审美才是电影的目的。

三、3D技术与艺术

1932年鲁道夫·爱因汉姆出版了《电影作为艺术》一书,爱因汉姆来自一个备受推崇的学术圈———格式塔心理学派。在论文的开篇,爱因汉姆就声明,只有那些以电影为艺术形式的电影,才在他的讨论范围之内。他认为电影是因为有缺陷才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他就此列举了这种媒介不完全

袁海涛黄琳: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3D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写实的几个方面。比如他认为电影是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没有了深度感,而且画面大小是局限在画框内的。除此之外色彩的失真,剪辑的使用,感知单一。这些局限才使得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使电影成为一门吸引人的艺术。也就是说,电影成为一门艺术是由于其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这与巴赞的写实主义理论———电影是现实的复制物,被摄物与摄影画面具有同等的本体特征相悖。我们现在能理解爱因汉姆谴责技术发展的原因了,例如立体电影和宽银幕电影。因为在他看来,这种越来越写实的电影会使观众更加贴近自然体验,而自然体验是非艺术的。克莱夫·贝尔认为,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而这种形式能够唤起审美情感的性质,使得艺术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作用的形式。爱因汉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之和,故其当然会认为观影体验是不真实的。

在爱因汉姆发表论文的年代,电影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电影大多还处于黑白无声期,观众对电影的感知主要是视觉的感知。听觉的感知也仅仅是对无源音乐的感知,而不是现场实录音响的感知,故这种无源音乐是不能完全代替对音响的感知的。20世纪20-30年代的无声电影发展到了它的顶峰时期,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观影体验,并且这种电影叙事的手法也已日臻成熟。无论是在表演还是导演、剧作、化妆上都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在这样一种完整的体系下,电影产业与电影观众形成了固定的关系,即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这是一套完整的艺术创造体系,也就是艺术价值在这里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电影工业孜孜向前。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这种平衡的结局终于被打破。好莱坞把声音领进了电影创作,这是技术革新的必然结果,把电影从没有音响,对白的纯视觉表达带入了视听共存的时代。电影自此面临着一整套的艺术、技术革新。这是对电影工业是一次重大挑战,也是对已成体系的电影理论的重大挑战。爱因汉姆和爱森斯坦等形式主义理论家,自然对自己耕耘多年的沃土发出捍卫的声音———认为声音的进入打破了理性蒙太奇的叙事法则,也使得电影开始流于庸俗,认为这是电影的退步,电影将会与戏剧合谋,使之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经过许多电影实践家的探索后,电影录音技术也取得了进步。声音进入电影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爱森斯坦也找到了新的蒙太奇剪辑方式,认为电影对待声音应该是声画平行而不是同步,认为这才是声音的位置所在。然而他反对声画不同步的观点只是基于他认为电影蒙太奇才是电影的本体的论点上。故而他在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探讨上有着局限性。电影的本体是运动的声画影像。这种运动的声画影像是指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蒙太奇组织关系和画面内部的蒙太奇组织关系,这样构成了画面与声音的运动。在今天看来,争论电影是画面重要还是声音重要已经没有太多意义,因为今天的电影已经越来越重视声音的作用,甚至花费在电影声音上的时间比在画面拍摄上的时间更多,电影画面与声音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声音的地位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这也是电影历史发展的必然。

电影是随着技术的产生而出现的。如果把电影与文学相比较来看,文学作为艺术是自适的,它对读者进行自我弥补,是对文字描述画面、声音、色彩、味觉、触觉的自我弥补。这种弥补不是来自于文字本身,而是凭借接受主体的自我想象,其艺术表达来自于接受主体头脑的弥补。所以文学艺术的“缺陷”、“非具体”、“抽象”相对于电影来说更为明显。电影要成为一门艺术,也应该具备一种让观众去弥补和缝合的缺陷才成为一门艺术。那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不是有一种技术能够代替观众的想象而直接提供完成电影的神话呢?

如今3D技术被广泛地推崇,人们在视觉上的感知越来越趋向于现实化,电影越来越走向“完整电影的神话”。在电力时代,人们的感知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我们身体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地参与到影像系统中去,我们的感知在不断地被延伸。人们的电影体验会逐渐趋向于现实体验,如果说现实体验不是艺术,那么“完整电影”怎么会是一门艺术呢?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越完美的技术却越偏离艺术的问题?

有声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的延伸,它使人们深深地卷入其中,使得电子媒介成为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这种延伸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延伸。那么最直接和最具体的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这里所提到的触觉和嗅觉不是一种他适的、给定的感官延伸,而是一种来自于视觉和听觉本身的想象的触觉、听觉的呈现。例如我们看布鲁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影片中有用刀直接割开女孩眼球的画面,这种超现实的变现方式给观众直接的感觉不是视觉而是一种痛觉,视觉带给观众感觉的是通感的———仅仅在这个画面中最深层最强烈的是触觉,那就是一种痛觉———仿佛自己的眼球被割裂开一般。这种痛觉会由于我们对摄影机的误认而加深对这种痛觉的感受。从T·波内

·电影理论

电影《月球旅行记》海报

赫的《视觉感知与电影观赏》来看“当我们看电影时,看到某种东西,具体地说,就是看到一种再现;但是我们也能看到,这里确实有电影的以及超出电影以外的情境。所以,观赏电影包含着两种感知,其一是仅限于对电影影像的视觉感知;另一方面则包含对这同一事物然而联系到其它物件、情境和事件的认知。”波内赫在这提到的通过视觉而联系到其它物件、情境的认知,也就是对其他感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就包含了自适性的其他感知。除视觉和听觉以外的感知在这里得到的是自适的延伸。那么随着电子技术的更新换代,电影会不会逐渐取代这种自适性?3D电影的出现就是弥补爱因汉姆所提到的电影画面在投影上的深度感减弱的问题。3D电影的立体性增加了视觉感知的形态,使人在视觉上身临其境。

20世纪的50年代,莫顿·海利希就设想,未来电影院能够提供包括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各种感

官的全感知体验。也就是如今出现

的4D电影,采用模拟电子技术与娱

乐技术相结合的全新技术,能产生

立体声音效果,并能有不同的气味,

座位也能根据剧情的变化摇摆或振

动,观看时还能感觉到有风在吹动。

传感器虽然并非是互动的,但是其

成功的吸引了观众重要的四大感

官。这虽然是前人在电影领域的探

索,但是实际上却是虚拟现实技术

的先河。

虚拟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满足

人们的多感知性,使人沉醉在虚拟

世界中。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

考察了历史上出现的多种传播媒

介,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

理论和补偿性媒介理论。”[5]该理论

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

过去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

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更好的满足

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下来。就如

莱文森提到的窗户和窗帘的产生问

题。房屋可以用于遮风挡雨,可是

四面墙壁的房屋并不利于通风和采

光,所以人们想到了在墙上凿洞作

为窗户,从此可以有了更好的采光

和通风,可是又不利于隐私的保护,

于是窗帘便产生了。这些都是补偿

性媒介的进化,如果承认所有人造

物和技术都属于媒介,那么就不难理解这个比喻。

3D电影就是这种媒介逐渐向人性化方向发展的结构,它愈来愈加大对人的感官的直接补偿,满足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窥视世间奇观甚至是未知领域的奇观的心理。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提出人们发明电影的原初心理欲求是源自于木乃伊情结,即每个人都有保存完整自我的情结,使得自我呈现出一种想象的永生以抗衡时间的流逝。这种心理学上的解释使巴赞的影像观打上了先天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巴赞主张的现实是被摄物体与影像同一,也就是二者具有本体的特征。这种影像的真实来自于对被摄物体自然的体悟和感知,也就是电影的影像不仅具有指涉性和索引性的意义,而且具有存在上的意义。它是过去存在过的事物的再次呈现,电影影像与客观被摄物同一,使得电影具有任何绘画作品都无法具有的令人信服的真

袁海涛黄琳: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3D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实力量。3D技术应用于电影必然增加观众对于现实的感知强度。电影艺术家仍然牢牢掌控着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强调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主体性作用。

四、艺术媒介决定艺术任务

在七大艺术中,每一种艺术都有其表现媒介。每一种艺术的表现媒介决定这门艺术的任务。例如,音乐艺术的根本任务是抒情,文学艺术的根本任务是说理、叙事、抒情。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这种“运动的声画影像”本身由于具有叙事的特征而使得电影成为一门具有叙事功能的艺术,叙事成了电影艺术的主流。正如黄琳教授在《电影学原理》中指出的:“运动的声画影像呈现具体时间,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的具体人物的具体行动影像;而具体人物在具体时空中的具体动作的逻辑展开,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或者一组具体的事件的叙述。”[6]在这里,电影是作为一种时间性客体而存在,它的延续性的时空使得它与叙事语言有天然的近亲性。故此,电影的根本任务是叙事。

目前的3D电影与传统2D电影的主要区别在于给观众留下视觉的深度感。在这个技术的发展上,其并没有改变电影影像本身呈现的具体的时间性,具体性,电影影像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叙事。换句话说,3D层面的技术进步仅仅是使得电影美学在创作上更趋向于多元化。电影的艺术媒介仍然是运动的声画影像,这一特征并没有改变,电影与其它艺术的本质区别没有改变。诚然,3D电影的产生对于增强人们的视觉感知有着显著的作用,人们可以更为真切地去体验影像营造的世界,让人们沉醉在电影的世界中,以此获得审美。3D电影技术的运用是电影艺术的发展结果,它是对电影本身表现力的弥补或是增强,它无碍于电影本身作为叙事的任务。

每一种艺术都存在着一门解构此种艺术的流派。例如具体音乐对音乐的解构,后现代舞蹈和雕塑对传统雕塑艺术的解构,这些存在有利于丰富该种艺术媒介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这类艺术中,解构型的非主流表达方式仍然处在边缘的位置,难以为人知晓。因为这是对艺术媒介的表达方式的极端探索后呈现的这类作品一般令人难以理解,无法在接受主体身上得到直感印证,其艺术价值一般就停留在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上,而无法传达或很难传达到接受主体身上。这一过程无法完成,艺术家就会居于孤芳自赏的地位。3D电影的出现不是对主流电影的解构,而是使得电影本身更像电影———逼真性。

要使一门艺术在更广泛的范围之内得到接受主体的直感印证,就必须尊重该门艺术的表现媒介,必须承认该门艺术表现媒介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3D电影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在银幕上的深度感增强,促进了观众的参与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3D电影对于营造影像深度的优势。有许多学者并不认可3D电影,认为其技术因素并不能真正改变电影本身的任务,3D仅仅一种游戏或者噱头在电影中体现。但是无疑,3D电影有其独有的美学特征,这一点是传统2D电影无法企及的。电影仍会与叙事紧密结合,开创一个个梦想的电影世界。

结语

每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必然是前一种媒介的补偿,至于电影是否为一门艺术或者独立的艺术,我们可以从艺术价值的表达和艺术价值的实现层面去检验,即创作者是否在接受主体层面实现其艺术表达。如果这一结构成立,那么电影还是一门艺术。如果说3D技术的使用导致电影流于庸俗,那么这个和20世纪30年代反对声音进入电影是同样错误的。电影的本质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无论是3D技术还是4D技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就是虚拟的画面,它绝非被摄物体自身,影像始终是影像。电影经历了11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和立体电影时期,可以说电影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技术的支撑。技术的逐步完善,电影的表现媒介也愈加丰富,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电影的根本任务———叙事。艺术媒介决定了艺术任务。故而,3D技术的应用会对电影的美学特征做出一些改变,但是从本质上看,电影仍然是运动的声画影像,它接纳技术的进步,同时又不能忘记电影艺术家的主体性作用,毕竟人才是艺术的创作主体。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应该遵循萨特所倡导的———存在先于本质。

参考文献:

[1]翟振明.论艺术价值的结构[J].哲学研究,2006(1).

[2]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0.

[3]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03):20.[4](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1-65.

[5](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6.

[6]黄琳.电影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63.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电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电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新媒体电影已经成为当今网络时代重要文化形态之一。新媒体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创作中草根与精 英的界限,为众多电影爱好者涉足影视艺术圈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同时,新媒体电影也契合了移动互联技 术带来的自媒体传播时代的变革,在新媒体环境之下,观众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 分享电影。 一、新媒体电影的“微”特征 新媒体电影是新形式的电影,是带有明显电影特征的视频短片,具备传统电影的基本要素:明确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的逻辑结构。2010年的凯迪拉克广告短片《一触即发》被认为是中国的首部新媒体电影,而较早些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被视为新媒体电影的雏形。后者模仿陈凯歌的电影作品《无极》,通过剪辑拼凑与制作,对电影中的元素进行颠覆性的解构与重现,“恶搞”性的表现方式背离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审美需求,与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电影”存在差距。 新媒体电影的“微”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微时长,微周期,微规模,微平台。对比传统电影,新媒体电影的时间通常较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在有限的时间裡,故事的主题直接明确,人物清楚,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微周期指一部新媒体电影的构思、拍摄、剪辑、发布以及推广的周期较短﹔微规模指的是其制作规模小,投资成本低,相较于传统电影更易让普通大众参与其中﹔微平台是指,与传统电影的大银幕相比,新媒体电影的播放平台主要是手机、iPad等微型终端。 二、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电影的“四微”特征,使得新媒体电影的制作简单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也使得新媒体电影的发展能够与新媒体环境实现高度的契合,充分享受新媒体时代为其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为新媒体电影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1、广阔的网络播放平台。国内互联网上的主要视频网站都有自己的新媒体电影频道,并陆续推出原创新媒体电影项目,其中的“优酷原创”更是在2010年以“11度青春”电影行动掀起了一轮新媒体电影狂潮。这些视频网站不仅为优秀的新媒体电影作品提供了广播的播放平台,也让观众在收看新媒体电影时有了更多选择。 2、便捷的移动播放工具。传统电影的播放渠道相对单一,而不断更新换代的新媒体设备,则打破了电影播放的时空界限,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收看新媒体电影。 3、病毒式的传播与扩散。新媒体环境下的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在SNS平台上发布消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日程。新媒体电影借助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一系列SNS平台,以超链接的方式转发与分享,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同时制造热门#话题#,吸引更多人的参与。这种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能够实现病毒式的扩散,最终实现信息的无限传播。 (二)新媒体的受众特点为新媒体电影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截至2013 年12 月,我国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佔比最大,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水平, 新媒体的受众主体也是这个年龄段的高学历人群。80后、90后群体是新媒体电影的主要受众,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最新设备,追求新鲜感,喜欢享受最新的娱乐方式,快餐文化正合他们的胃口。 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越来越反感被动收看传统观影模式,新媒体的移动性、及时性、交互性和自主选择性等特点更加符合他们的要求。80后、90后的年轻人,面临著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趋繁重的工作压力,渴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简短、活泼、轻鬆诙谐的新媒体电影正好满足了受众的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奉献一场视觉和心灵的享受。除此之外,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新媒体电影有著极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时下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抒发情绪的通道,他们可以不受拘束、随时随地地参与讨论,发表观点,满足情感与精神上的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营销需要新媒体电影 随著新媒体环境的日渐成熟,传统媒介上的广告投放已经无法满足广告商的需求,“填鸭式”的诉求方式更是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新媒体电影以其特有的电影叙事和情感诉求,得到了广告界的追捧与宠爱,成为炙手可热的广告营销模式。

最新玩遍科学3D眼镜教案

玩遍科学3D眼镜 一、活动班级:二至三年级 二、主题班会地点及参加人员 班级教室:骆健聪老师,二至三年级学生 三、第二课堂主题:玩遍科学3D眼镜 四、活动背景 本次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专业所学,开展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活动。由教师出题,同学做主持,同学分组进行比赛,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以互动式学习进步的方式来推进专业知识学习进程。 五、活动目的 1.强化同学的科学知识,使同学对科学更感兴趣。 2.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们的交流,培养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活动准备 1、课前把全体学生分为4个小组,由学生自己选出该组的组长。 2、准备背景音乐、制作ppt; 七、活动过程(8分钟) 一、活动主题 了解简单的3D知识,了解3D眼镜的起源于用途。 二、活动背景 互补色 又称色差式,既然大家常见红蓝,红绿等有色镜片类的3D眼镜。 色差式可以称为分色立体成像技术,是用两台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用肉眼观看的话会呈现模糊的重影图像,只有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就是对色彩进行红色和蓝色的过滤,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三、活动目标

1、了解基本的密码相关知识,如起源,用途,加密与去密等; 2、感受科学的有用之处与神奇之处,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3、培养广泛地兴趣爱好,开拓视野; 4、适当了解军事知识,培养爱国情操。 四、活动过程 (一)实例引入 3D视频眼镜 家无可争议的选择,这就是潮流。兼容影视立体播放格式,可随时随地享受3D 影院震撼的视听效果! (二)3D眼镜原理相关知识介绍 色差式3D眼镜原理图 原理: 左放映机的画面通过红色镜片(左眼),拍摄时剔除掉的红色像素自动还原,从而产生真实色彩的画面,当它通过蓝色镜片(右眼)时大部分被过滤掉,只留下非常昏暗的画面,这就很容易被人脑忽略掉;反之亦然,右放映机拍摄到的画面通过蓝色镜片(右眼),拍摄时剔除掉的蓝色像素自动还原,产生另一角度的真实色彩画面,当它通过红色镜片(左眼)时大部分被过滤掉,只留下昏暗画面,人眼传递给大脑后被自动过滤。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1)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 术设计(1) 论文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关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 “数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论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摘要:媒介暴力(media violence)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媒介暴力包括真实暴力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媒介对社会暴力的现象报道属于真实暴力,虚拟暴力则是指文艺节目中包含的暴力现象,如警匪剧、武侠剧、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关键词:媒介暴力、影响、媒介行为暴力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近年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大多数媒体在产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出于经济利益与竞争激烈的考虑,大众媒体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日益普及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现象,同时由于人们的媒介素养不乐观以及生活的压力,导致媒介暴力现象愈演愈烈。媒介的暴力文化现象在媒体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介暴力。而媒介暴力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影响上。具体表现为:观察模仿、暗示激发、虚拟参与等现象。 一、媒介暴力的影响方式 1、观察模仿 一项调查发现,在因暴力入狱的男性犯人中,有1/4到1/3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时有意识地模仿电视中的暴力犯罪手段,这些由现实暴力主体提供的说法也许更令人信服。这也说明了诸如侦探或者警匪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因素会提供给人们一些犯罪的手段或者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 2、暗示激发 一些研究者认为,媒体暴力激起或暗示了人们的进攻性思想感表,进而促成了暴力行为的实施,个体想要出击的愿望被媒体画面证明是正当的,因为在画

面中无论是英雄还是坏蛋都使用暴力复仇,并且常常没有对错和结果。在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迫在眉睫》之中,一个父亲为了拯救患有心脏病的儿子不得不通过绑架威胁医院的人这种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虽然我们可以说他的出发点是伟大的,他获得的结果的也是符合他的目的,但是影片鼓励人们运用暴力方式对待生活中的麻烦。这种暗示激发是媒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媒介对暴力的“美化” 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生存技能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媒介暴力就是利用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描绘和美化暴力。 媒介的暴力是潜移默化的暴力。媒介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美化”暴力,使得暴力变的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不仅仅是接受,受众还会认为这种暴力是美好的,是英雄的。有另一种说法称这种暴力为隐性暴力。隐性二字很好的诠释了美化的意义。这种暴力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赞同,也更容易忽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而真实暴力,与虚拟暴力相比,对广大受众的心里和行动上的渲染程度要弱很多。真实暴力,一般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那些报道的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等等,虽然这个事实很暴力,但因为新闻报道过程中,会考虑到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在画面的选择上会有所保留。其次,新闻报道出来的这些暴力犯罪,都会倾向于解释他们不利于社会的一面,持批评的倾向态度。因此,大部分受众在接收这类信息都会在主观上持反对态度。 所以可以说媒介暴力的“美化”主要体现在虚拟暴力上,也就是带有商业气息的文艺节目。这些被“美化”的媒介暴力主要通过描绘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正义英雄或者一些正面偶像,将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比如说日剧《joker》其中就是通过运用暴力去解决那些逃脱法律漏洞的罪人,表面上来看,它是遵循着那条“杀人偿命”的正确价值观去制作,实际上它确实在正确价值观掩盖之下的暴力,在这种面具下悄无声息的宣扬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想。而那些光鲜亮丽的偶像则成为引领这种风尚的风向标。而受众的反应必然是倾向光鲜

新媒体对影视传播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18203596.html, 新媒体对影视传播的影响 作者:曹曼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期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新媒体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宠儿”。它的出现让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有的传统媒体甚至被新媒体完全取代。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播领域的不断发展,影视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媒体环境对影视的影响将会成为未来影视传播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就主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传播;环境;传播方式 1 新媒体的定义和主要特点 1.1 新媒体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与通信传播技术的前进步伐迅速,信息的传播方式与形式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单一的传播方式和形式已不再能满足当代人们追求高效率信息传播的需求,因此新媒体应运而生,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美国的《连线》杂志上对新媒体是这样解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传播”,这一定义虽没有被公认为标准的答案,但对于新媒体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与科技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网络数字传输技术是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技术基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新媒体衍生出多样的媒体形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数字广播和手机电影等。 1.2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1)交互性与平等性。从传播的方式来看传统媒体是线性和单向的,信息的传播速度较为缓慢且范围较窄,这就直接导致受众不能快速获取最新的信息,缺乏及时性。但新媒体的诞生却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扩宽了传播范围,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受众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消息,并且随时随地获取消息的更新状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同时,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也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被一种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方式逐渐取代。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在信息传播平台能够自由的进行讨论或信息反馈等,如网络论坛这一传播模式。同时大众也不再是只充当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也能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身份就形成了平等关系。 (2)即时性与快捷性。网络数字传输技术发展迅速,为新媒体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使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约束。然而时间和地域却是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

3D立体电影观看指南

3D立体电影观看指南 https://www.doczj.com/doc/5118203596.html,搜集 3D电影观看感受 观众只要戴上这种特制的偏光眼镜,这样就可以看到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观看影片时,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我观看时,电影画面中的巨蛇好像我身边缠绕打滚,场面心动魂,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居然被吓得哇哇大哭。出影院后感觉还在电影的世界里。 什么是3D电影 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观众对于3D最直接的体验是,看电影时需要戴上一副眼镜,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立方体效果。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3D电影展望,或成银幕主流 3D电影与普通电影的区别在于它利用人的双眼立体视觉原理,使人能从银幕上获得三维空间影像,从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现阶段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无论是观众还是影院,都非常看好3D电影的未来前景。 一些专家表示,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两次革命。而从2D平面到3D立体电影,毫无疑问,将成为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3D电影将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一名影院负责人表示,因为只能在电影院中才能体会3D电影的妙处。在电视或电脑显示屏上,根本看不出3D电影的精彩。 业内人士乐观估计,几年后,3D电影将更加普遍,或成银幕主流。我们期待着,3D电影不断改进,让更多人体会新技术带来的乐趣。 3D电影的不足 1、观看3D电影必须佩戴专用3D眼镜。在许多人热捧3D电影时,也有不少观众表示,3D 眼镜还有待改进,以增强观影效果。3D影片的眼镜戴着不太舒服,1个多小时下来,特别难受。特别是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同时架着两幅眼镜看电影,看完后鼻子和耳朵都有点痛。 2、晕车的人不能看3D大片、看3D容易头晕想吐 这是因为早年间,观众看3D电影所佩戴的都是低成本的塑料偏光镜片,现在影院使用的眼镜已是单价300元到700元左右的升级款,再加上影片拍摄技术的革新、影像质量提高,这些都大大减轻观众观看3D电影的不适感。3D影像网负责人蒋勇告诉记者,现在的数字3D 电影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出现头晕现象是因人而异的。 怎样在家看3D电影 目前在家用设备上实现立体视频,只有红蓝(红绿)立体视频,想看偏振光的立体视频只能到电影院了。虽然红蓝(红绿)立体视频不需要专用的设备,只要配备一副红蓝眼镜就可在家用的电视、电脑显示器上实现立体视频回放,不过和偏振光立体视频比起来,主要是色彩度差很多,有时像黑白的,有时有重影,不过立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以前的DVDRip曾经出过《特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一、概念界定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现在已经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 特点: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使用者和作品之间进行直接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让艺术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公之于众,有时还会需要参观者的加入,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正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与科技相结合,有时,新媒体艺术更像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我认为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来虚拟现实,然后重构世界。现在有很多加入了虚拟艺术的艺术作品,在建筑、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 在之前参观的一场新媒体艺术展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新媒体艺术。当时参观时的感觉就是那些展品都很新奇,也很吸引人。新媒体艺术给人的感觉是类似于3D错觉艺术,但是比那更加高级,艺术家们能把一些科技结合进自己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纸上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而在课上,老师对新媒体艺术的简短介绍,又使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新媒体艺术的特殊属性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现代的社会,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相对地美学艺术的发展又能使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快速革新,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型工具的出现又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将新技术融入其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 告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介报告报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络纸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体展,大众传展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 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的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同 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响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带 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向是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还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理中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重 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人息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断传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已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会无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有康发展,应康是全社会的义务和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查 研究大众传媒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中 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一 我这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 1 / 6

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工努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解会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般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的20个题目,共做了题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表长还有教师,个别访长谈了5个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对是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大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和 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都 信息数量以几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络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时 这些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不对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环供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他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活 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发 2 / 6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生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青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无

3d眼镜使用方法,它是如何分类 电影院用的是哪种三D眼睛

很多人买了3d眼镜回家,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当然也看不出立体效果. 主是由于3D立体的方案很多,不同的方案使用的方法不一样.这得先区分你使用的是什么3D眼镜类型.现在主要分类 首先按大类来说,3D眼镜分为3大类,即: 1.被动偏光3D眼镜; 2.主动快门式3D眼镜; 3.被动分色3D眼镜。 一.被动式偏光3D眼镜(电影院使用最普遍) 图1:被动式偏光3D 眼镜 特点: 1.被动偏光3D眼镜可分为圆偏光和线偏光,圆偏光又可分为RD格式和MI 格式,而线偏光又有角度之分可分为0/90度和-45/+45度方式两种3D眼

镜。现在电影院使用的比较普遍的是圆偏光RD格式的3D眼镜,它占市场分额的90%以上,目前影院大部分影厅都是采用单机圆偏光3D设备,当然IMAX巨幕厅使用的是线偏光3D眼镜,而中国巨幕有使用线偏光3D眼镜也有使用圆偏光3D眼镜;另4D 5D 6D 7D立体体验影院,也是采用的是偏光立体方案噢,只是他们大部分是采用的是双机叠加偏光立体方案,至于商家为什么喜欢推荐用双机方案,当然是可以多出一台投影机了,其实现在大型的电影院早就可以用一台投影机实现偏光3D立体了。 2.眼镜比较便,重量不到10g,佩戴舒适,不需要电池供,更多比较请参考下图 3详细对比表; 3.缺点:需要配金属银幕才能配套使用。相对来就鬼影率比快门3D方案要高。 主要是由于3D设备(单光路3D设备,双光路3D设备,三光路3D设备),金属银幕,玻璃窗口及投影机投射比等都会对偏光3d成像有比较直接影响,如果这些选用得当。偏光3D的鬼影率还是可 以控制在理想范围。

二、主动快门式3D眼镜 图2 主动式快门3D眼镜 特点: 1.兼容性:此种眼镜需要配合3D同步信号发射器使用,3D信号发射器与 眼镜需要基于同一种通信媒介(红外,DLP-link,2.4GHz,蓝牙)与通信协议(不同厂家可能有不同的通信协议)来使用,不然可能存在不兼容问题。正由于此,此种眼镜通用性不强,不了解眼镜与3D发射器的电影院,可能存在买回来不一定能使用; 2.快门式3D眼镜重量比较重,使用者可能戴眼镜久了,鼻梁比较累,重 量一般30-80g. 3.主动快门式3D眼镜需要电池供才能有工作,需要经常更换电池或充电, 在有光环境下使用,可能会感觉比较闪,所以需要全黑环境下使用,另眼镜的单价比较贵,一般电影院需要收取影迷押金才给使用; 4.由于以上缺点,电影院几乎不使用或早就更换偏光立体方案,3d眼镜生 产厂家也基本停止生产,不好采购,或采购成本更高;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新媒体艺术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感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目基本定历发现评接定表现形 基本定 历 发 现状 评价 接受 定位 表现形式 评论?相关书籍?展开 基本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 术 新媒体艺术作品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 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类的影响就像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时不在,且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产生的影响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媒介的影响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影响力主要是指媒介影响目标市场消费导向或目标人群消费行为的能力。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媒介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影响面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影响力指的是媒介产生影响的深度或力度,那么,媒介的影响面就是指媒介发生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同的媒介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力度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具有有效的影响力。影响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其越成功。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而言,目前我们主要受着大众媒介中报纸、电视、因特网和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手机的影响。其中电视和因特网等电子媒介中又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剧、戏曲和其他传播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媒介和传播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文化,它们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拥有广大的影响面,从而形成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媒介影响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影响,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它也能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它还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引领时尚。 拿新闻媒介来说,它们每天传播着国际或者国内的时事、各种会议通过的各种政策措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表面上它们只是担任着一个信息中介的功能,实际上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在不停地将自己所在的立场、所持的态度灌输给它们的受众,从而形成它们稳定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

浅谈当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浅谈当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气韵流动的“中国画卷”徐徐拉开,晶莹剔透、美轮美奂,让全世界为之惊艳,陶醉于高科技与中国古典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开幕式策划和实施是一大批新媒体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运用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段展现一幅中国的长卷、历史的长卷、文明的长卷。此外,人们最关心的主火炬的点燃方式和过程,也采用了新媒体艺术互动表演的形式,为世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享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量使用新媒体艺术手段并获得巨大成功,昭示着未来中国在重大活动开幕、展览、演出和会议上将大量运用新媒体艺术元素,预示着中国新媒体艺术时代的到来。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日益成为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支。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呢?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广义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涵盖了一系列包含人类思想传递的信息媒介,通常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泛指以信息或数字技术为手段,以移动通讯和网络媒体为平台创作的各种区别于以往传统手段表现的艺术形式,一般均带有强烈的高科技和互动特征。 一、新媒体艺术诞生的基础 新媒体艺术即在20世纪艺术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诞生出来,大约有30年的历史。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有两大支柱。其一是20世纪初期诞生的众多艺术门类和思潮。如观念艺术,早期的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60年代的偶发艺术,70年代的表演艺术,以及70年代的电子艺术,装置艺术和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形式脱胎于传统的媒介土壤,却无意中奠定了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更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新媒体艺术的怀抱。 其二,20世纪后期的新科技也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重要土壤。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人类世界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大为着迷,神经科学、生物学、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等高科技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艺术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分化和演绎,各种新兴艺术门类层出不穷,并大多数地带有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烙印。如:录像艺术、遥在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机器人艺术、交互艺术、软件艺术、毫微艺术、触觉艺术、游戏艺术等等。这些未被分类或难以被分类,以数字为主要媒体的艺术形式目前均被归结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其共同的特征是:联结、互动、体验、易变。这些分支可被看作是新媒体艺术的初步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当下所处的阶段。 二、当下我国体艺术发展的现状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我国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介绍说,“面对越来越数字化的社会空间,整个艺术界正面临一次新的挑战。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在中国正受到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数字图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他作为艺术

DLP快门式3d眼镜通用吗,主动式3D眼镜详细解答

主动快门式3D眼镜,它主要是靠液晶镜片来实现的,它的镜片实质上是电可控液晶屏,通过接收来自3D同步信号发射器的信号,由电路控制液晶开关状态,使左眼镜片控制只让左眼图像透过,右眼镜片让右眼图像透过。从而分离左右眼图像,在大脑里合成有视差的3D立体图像。主动快门立体英文称为Active Shutter 3D,又叫时分法遮光技术或液晶分时技术,根据采用的通信来分,主动快门立体可分为: A. 红外快门3D立体方案; B. DLP-Link立体方案; C. 2.4GHZ 3D立体方案; D. 蓝牙3D立体方案。 不同类立体方案是不能混用的,所以采购3D眼镜一定要看你使用的是什么立体方案。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方案的使用领域。 图1.主动式快门立体3D眼镜 一.红外快门3D立体方案 通常眼镜的红外立体方案采用的是未经调制的940nm 红外光波长来通信,电影院多采用这种方案,此种方案需要3D同步信号发射器功率较大,但眼镜的功耗可以做得更低,多用于室内电影院;也有采用调制的红外信号来通信的,此

种方案3D信号发射器功率可做小,而眼镜的功耗稍微高一点,多见于快门立体电视3D眼镜。 图2.电影院红外快门式3d眼镜 二. DLP-Link立体3D(DLP快门式3D眼镜) 这是4种主动立体3D方案唯一一个不需要同步3D信号发射器的方案。它是DLP芯片厂商TI提供的一种低成本的3D立体方案,只要是DLP 3D Ready 的投影机都可以使用,它的原理是,当投影机启动3D时,3d同步信号(一个白光脉冲)就会被嵌入到图像中,和图像一起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3d眼镜上,由DLP3d眼镜分离出白光脉冲来实现左眼镜图像分离。由于每帧图像都增加了一个白光脉冲会使得图像的对比度下降。追求画质的就不能使用这种3D方案了,所以有些3d投影机除了带这功能之外,还会在投影机外加一个3D同步输出接口,以便外接3d同步信号发射器或单机偏光立体设备使用。

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11届本科毕业生) 题目: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 学生姓名:佟佳乐 学生学号:07231043 系别:中文系 专业名称:新闻学 指导教师:刘乃歌 二O一一年五月

【摘要】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互动性和连结性是新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态的根本特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创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从原来纯粹的欣赏者转变成了艺术作品的参与者,甚至是发起者。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传播特征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ductivity would aff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t in its time; digitization is a time trend that cannot be escaped. As a pioneer of the arts, modern art also took enormous changes; the most spectacular one i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rt.Multimedia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nd behavior 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and new media ar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rt forms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New media art, interactive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creators and the audience, the audience simply from the original works of art to enjoy a change of the participants, or even sponsors. 【Key words】new media art features of art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3D眼镜_ForMovies_之技术分析

随着3D 影片的普及,相应的3D 眼镜技术也应运而生。3D 眼镜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时分法”,通过3D 眼镜与显示器同步的信号来实现,包括主动式3D 和被动式3D ,其中主动式3D 搭配的眼镜主要为快门式,被动式3D 搭配的眼镜有红蓝偏光眼镜、线偏光眼镜和圆偏光眼镜,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1 IMAX 3D (Image Maximum ) 1.1 IMAX 3D 原理 利用两台并列放置的电影摄像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 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面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片,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荧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 当观众带上特制的偏光眼睛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片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影像重叠在视网膜上。 眼镜类型:被动式线偏光眼镜。1.2 IMAX 3D 优缺点 IMAX 3D 优点:画面中物体的3D 立体呈现效果较佳,物体砰的跳出画面的生动感十足。 IMAX 3D 缺点: (1)基于STN 双折射原理,LCD 画面切换较快时容易出现残影,眼睛必须不停地重新对焦,长时间观看时容易造成大脑与眼睛的疲劳不适感,linear 的偏光效果容易因为头部的转动而造成偏光效果未能达到最佳化. (2)传统采取静电喷洒Spacer 的方式容易导致镜片色斑,且 抗压性弱。 1.3 解决方法 IMAX 3D 的上述两项缺点该如何解决: (1)采取3u 盒厚设计,搭配快速响应液晶材料,配合EWV 视角补偿片,镜片的视角响应慢等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实际测试各项参数如下: 透过率:T off =36.49%T on =0.019% 响应时间:Tr =0.2ms T d =1.8ms T on =0.2ms T off =2.7ms 对比度:≥ 1600:1 LEFT EYE RIGHT EYE (2)采取Photo Spacer 工艺,LCD 盒的均匀性和抗压性提高,按下图试验装置,对试样施加5kgf 进行测试,测试4片采用PS 工艺制作的镜片,测试后均未出现色斑,从比较结果看,PS 工艺制作的样品抗压能力明显优于传统静电喷粉制作的样品。传统喷粉试样可承受1.5~2kg 载荷,PS 承受的载荷可提高到3.0kg 以上。 2 Real D 2.1 Real D 原理 使用DLP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投影机,以FPS 144的速 度交替投射供左右眼观看,利用设置于投影机前方的主动式圆形偏振光滤光器Z-Screen 改变右眼与左眼的圆偏振光方向,因此眼镜需使用1/4λ圆偏光片。 眼镜类型:被动式圆偏光眼镜。 2.2 Real D 优缺点Real D 优点: (1)因为是圆偏光原理,所以不像线偏光效果会因为头部转 【第一作者】袁景辉(1982-),男,湖北孝感人,工程师,从事液晶显示器模组产品的性能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 3D 眼镜(For Movies )之技术分析 袁景辉,黄妙丽 (汕头超声显示器有限公司,广东 汕头515041) 【摘 要】探讨3D 眼镜的各项技术原理,以及对其相应的技术优缺点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基于LCD 模式下的3D 眼镜镜片 的各项技术参数。 【关键词】3D 眼镜;LCD ;Photo Spacer ;线/圆偏光【中图分类号】O436【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3518(2015)07-137-02 2015年7月轻工科技 LIGHT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7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四、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新媒体艺术的定义(2学时) (一)什么是媒体艺术 1、新媒体艺术定义 2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3 、新媒体艺术类型 4 、两种关系 5 、继承还是颠覆 6、早期的新媒体艺术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