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心整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精心整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精心整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精心整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邹玲

目录

主题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主题二:生物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异同

主题三:新课标基本理念

主题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主题五: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主题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一、新一轮的课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加入WTO 等,这些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全教会的召开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提出。

第8 次课程改革,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

二、国内国际的一些背景对课程标准的研制有怎样的影响?

国内

广大生物教师的改革努力

生物课程需要改革、地位

国际

教育发达国家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理科课程改革。

生物学、科学教育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主题二生物课标与大纲的异同

一、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

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

不同点

(大纲着眼于教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

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强调的是具体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例子)

不同点

(大纲着眼于教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

课标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这些要求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并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标准没有再继续沿用那些抽象的术语来表示学习结果。

二、课程标准有哪些突破点?

(对课程认识上的突破)

课程的任务和价值

新的课程理念

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加强了生物技术教育。

主题三、新课标基本理念

一、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要提出新的理念?

过去实际也有课程理念,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双基等。

理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二、新课程理念依据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与大纲强调的“双基”之间有什么关系?

培养专业人员 公民素养

四、如何理解“面向全体学生”?

以往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关注城市化,关注好学生。

课标要求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论地区、民族、家庭等差异,共同沿课程目标的方向前进。

面向全体学生会不会降低教学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吗?会不会忽视了精英的存在?

没有降低,整体水平提高: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 给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会影响优秀人才的产生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影响我们对未来生物学家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增加了产生科技人才的机会。

五、为什么要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学习在学生学习生物课中有怎样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反映学科(尤其是生物学科)的特点。 全面达成目标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性活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何来看待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主要在思考、在动手做,是不是教师容易了?

对教师的挑战,更难了,要求更高了。

主题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生物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多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而探究性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更加努力、投入:

配备实验员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小助手。

一、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作为新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采取

哪些教学手段或策略呢?

理解课标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技能

共同提高

二、探究教学的难点在哪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备课和引导、控制

三、新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还该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的教学目标

值得探究的问题

民主的气氛

思路清晰

备课充分,不断改进

共同学习提高

四、探究性学习有哪些局限性?探究性学习是否可以取代其他方式?

费时

对教师要求更高

有些需要条件,探究性学习当然应该和其他方式结合。

主题五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一、为什么要改变原有的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框架?

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具体事实的掌握---- 生物学核心内容

二、框架的变化对生物学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义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普通公民,而不是科学有;

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科学素养,而不是专业素养。

三、为什么构建“人与生物圈”体系?

1、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的知识和观念,不仅克服了过去生物课程难、繁、偏、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有利于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我们认为,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还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内容标准

初中生物学内容标准由10个一级主题组成,每个一级主题一般又由若干二级主题组成。二级主题包括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则列举了有利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观察、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项目。

2、构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互统一的体系

50年来,我国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制定得一直比较全面,但大纲的教学内容则仅仅体现为知识和技能要求。

标准则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全部列入“具体内容标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与绿化家园的活动;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等融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3.教学目标要求更加明确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大纲,1992年以前一直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1992年义教大纲首次提出:知识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要求;实验分为练习、初步学会、学会要求。

2000年义教大纲在此基础上改为知道、识记、理解、应用,删除掌握;实验增加“探究”要求。本次标准,进一步提出更确切要求。

4.通过案例传达一定的信息

《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标准》为此设计了12个案例,其中5个案例就是科学探究的案例。例如,“探究影响鼠妇颁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蚂蚁的行为”、“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案例。

5.倡导珍爱生命

《标准》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也和到充分体现,删除了过去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集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动植物有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

五、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与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很不配套,怎么办?

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