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4课蜀相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4课蜀相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4课蜀相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4课蜀相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第4课蜀相

导学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2.学习借古喻今的写法。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诗歌背景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皇天”,旧时常与“后土”并用,合称天地,李密《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即是此意。

(2)“县男”是爵名,“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唐代开始设置,明代废止。

(3)“薨”是指古代称诸侯或有职位的大官死去。古代表示死亡的词语很多,例如“失恃”指母亲去世,“失怙”指父亲去世。

(4)“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来代称儿童时代。

(5)“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汉时李膺很有名望,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称为“登龙门”。

(6)“长揖”,是古代时候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至上而下行礼。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柏.森森(bǎi) ②好.音(hǎo)

2.词语解释

(1)锦官城外柏森森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

..天下计频烦:犹“频繁”,多次

(3)两朝开济

..老臣心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3.词类活用

隔叶黄鹂空.好音 (形容词作动词,空有)

4.默写填空

(1)杜甫《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2)杜甫《蜀相》中“,”两句,写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悼念。

答案(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蜀相???

???? 首联??????????自问自答追慕颔联??????????碧草春色——自黄鹂好音——空缅怀

颈联??????????刘备三顾茅庐侧丞相鞠躬尽瘁正赞扬尾联??????????身先死泪满襟寄情

二|文本探究

1.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①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②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象征诸葛亮的品格),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2.《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请具体分析。[考点:鉴赏语言] 我的答案: 提示: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3.[技法探微]举例说明本诗的抒情特点。[考点:鉴赏作者的表达技巧] 我的答案: 提示:(1)前两联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自问自答,用“何处寻”表明了诗人访祠吊古的心情急切。颔联两句,写祠堂冷落之景。“自”“空”二字是此联的诗眼,作用是: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自春色”“空好音”也显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思。(2)后两联咏史抒怀。第三联歌颂诸葛亮的功绩,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敬慕,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第四联悲叹诸葛亮功业未成身先死,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匡时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怆心情。

4.[创新表达]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哪一方面?

我的答案: 提示:诗人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国;又辅佐刘禅,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地方,写鞠躬尽瘁、高瞻远瞩、廉洁奉公、尽忠报国、优抚边疆、能言善辩等等都可以,要结合诸葛亮的相关事迹简单分析。

教材迁移讲练鉴赏诗歌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二者完美地在诗歌中呈现,就是意境。

诗歌中常见意境,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阔深远、壮阔苍茫、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苍凉雄浑、苍凉悲壮、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等。

描述意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剖析词的上片出现的意象有疏雨、微风、夏木、黄鹂、白鹭等。景物上,疏雨飘洒,微风轻拂,一派清爽宁静的景象。宽阔的水田里白鹭飞翔,繁茂幽深的树丛中黄鹂啼鸣,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自由宁静、充满生机的。

答案①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②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2)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何种写作手法描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

剖析词的下片进入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但“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字里行间蕴含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

答案这首词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答寄情于事、借事抒情亦可),抒发了词人孤寂无聊难以排遣的思想感情。词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睡“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无聊。

以下内容为“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老师们经过认真讨论,感到有必要使同学们对语文学习有如下的认识:

一、明确语文能给你什么?

语文能给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您与朋友交往时畅通无阻;语文能给您滔滔不绝的演讲才能,使您在班级竞选中独占鳌头;语文能提高您的公关能力,使您在未来的求职中,自然得体地展示才华;语文能使您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迅速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语文能使您写出令同行艳羡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不仅如此,语文能使您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自我超越。

二、培养两个敏感

既然语文与我们如此贴近,那么又该如何去学习语文呢?

1.(语言敏感)。我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我有一个好友,钢笔书法非常漂亮,我向他讨教写字的秘诀,他给我讲了他的一次经历。春节期间,一次他经过一家门口,发现楹联字体俊美飘逸,于是趴在那家门前临摹,直到完全相象为止,其行为引来路人异样的目光。我想,这是他对字比较敏感。我本人在中学时也有过一次比较典型的体会,一日从《语文报》上看到一个句式,“我不想说……,我不想说……,我不想说……,这里我只想说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作文竞赛中,我想方设法地把它用了上去,效果很好,作文获奖,语文老师在班级对我这个句子进行了高度评价。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敏感吧!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听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数理化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之,这就是语言敏感;在作文中,日得中,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耿耿于怀,语不惊人,势不罢休,这就是语言敏感。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概也是此意吧。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有了强烈的语言敏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教你语文了。

2.(生活敏感)。下面我给大家谈谈生活敏感。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培养了语言敏感和生活敏感,语文学习就不再是每天40分钟了,你也不只有一位语文老师了。

这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两点。

王国维先生说,做大学问需有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相信,只要同学们胸怀大志,为提高语文水平孜孜以求,注意培养语言敏感和生活敏感,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课堂上主动参与,针对语文考试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那么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

《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定远中学张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寂寞的春天》教学案教师版

班级:姓名: 6.寂静的春天 【旧知检测】 1、名句默写 ⑴移船相近邀相见,。,犹抱琵琶半遮面。 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同声暂歇。 ⑶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 ⑷岂无山歌与村笛,,,如听仙乐耳暂明。 【考点呈现】 一、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能力目标:自主阅读,分析结构、概括文意。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5★4: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揣摩重点语句。 考点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出现5次。 角度:在现代文阅读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 【尝试练习】 1、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答案:“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导致春天里出现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作者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二、典型示例 选项:(2013·天津卷第7题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原句: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都”说法绝对。原句说“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自我实现”。选项中说的“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是有条件(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能获得。 【巩固练】 2.仔细体会这个句子,说说它所表达的含义。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答案:形象地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

蜀相教学设计范文

蜀相教学设计范文 蜀相教学设计 李进玉 学习目标 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学习重点 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当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戎马一生的文天祥在壮志未酬之时也独自吟唱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寂,那么,一生不得志的杜甫在独处时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蜀相》。 二、课前检测(见多媒体) 三、熟读成诵 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它。 问: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感伤、叹惋。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朗诵,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学法指导: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2.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 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 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 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

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②、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生朗诵后师范读) 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明确: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如: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

教学案教师版

【2016考纲解读】 字音试题为一般为近年高考考查“首发阵营”,命题点聚焦于“常用”及“应用”,着眼于“认读”,着眼于“写作”;特别是“多音字”“形近形似字”“同音近音字”“习惯性误读误写”等。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包含如下重要信息: (1)考查的范围是“现代汉语”,对于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读音不会涉及; (2)考查的标准是“普通话”,对方言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的区别要多加注意; (3)考查的要求是“识记字音”,一般不考查汉语拼音的拼写; (4)考查的对象是“常用字”,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命题依据。 从题型来看,近年来字音考查都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为两类:一是有拼音形式的题型,即采用给词语中加点字注音的形式;二是无拼音形式的题型,即将一些异形(或形近)同音(或音近)词语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辨别加点字读音的异同。近年来多采用后者形式考查。 【重点知识梳理】 一、识记字音 识记字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仔细审题,明确题意。 要看清题目要求,尤其是看清楚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相同项”还是“不同项”。例如不少学生因考前做惯了“选正确的”语音题,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解题时,看到A项全对即选,而题干要求却是“选出有错误的一项”。因粗心或不冷静导致失分是非常可惜的。 2.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字分辨。 选项中所提供的字,有些是比较容易确定的错误字音,先找出这些字,可大大减少解题时的干扰。能确定对错的则果断确定,不能确定的如果不影响选出正确答案则不必纠缠。 3.掌握方法,灵活应答。 (1)据形辨音。对于形声字和形近字,主要从字形的差别上去分辨,如形旁差异、笔画书写形式差异,这些方面的差异,使得形近字的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 (2)据义辨音。多音字主要是用来区别意义的,对于多音字,我们可以从词义的角度去辨析它们的读音。 (3)据用辨音。有些多音字,词性不同,使用对象不同,语境风格不同,感情色彩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其读音也可能不同,我们可由此去辨析和掌握这些字的读音。 (4)重点识记。对于难读字误读、习惯性误读、统读字误读、方言字误读几种类型,纠正字音没有捷径可走,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因此,把误读字进行整理,化整为零,强化记忆非常有必要。 二、容易读错的字 1、形近误读。 汉语有的字字形相似,一旦对其字形识记不扎实,就会出现误读。如“赝品”的“赝”(yàn)误读为“yīng”,“床等。“dì”误读为”(zǐ)笫“的”笫 2、音近误读。 有些字的读音相近,只是声调不同,在日常交际中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误读。如“参与”的“与”误读为“yǔ”,“绮丽”的“绮”误读为“qí”等。 3、多音字误读。 汉语中有许多多音字,它们的读音随着具体的语境而变化,一有疏忽,就会出现误读。如“自怨自艾”的“艾”(yì)误读为“ài”,“厦门”的“厦”(xià)误读为“shà”等。 4、习惯误读。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

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学生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

蜀相教案

蜀相 三维目标: 1、培养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中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武侯祠。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

项链导学案教师版(一)

项链 年级:高一编写:蒋洁修改吕晓花审定:高一备课组日期:2013-3-1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有关材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通过“课前独学——课堂交流——反思总结”等环节,概括主要情节,学习本文 情节构思的巧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心理,从人物的命运变化中感悟人生的真谛,避免陷入人 生的误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 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 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短篇名作有描写法国人民的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 产阶级的怯懦无耻的《羊脂球》《菲菲小姐》《两个朋友》和《米龙老爹》;有同情劳动人民遭遇 的《阿马布尔老爹》《一个长工的故事》和《归来》;有描写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 人们的腐蚀的《我的叔叔于勒》;有讽刺小职员的虚荣心的《勋章到手了!》;还有揭露资产阶级 荒淫糜烂生活的《戴家楼》等。其中《羊脂球》为他的代表作品;《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 短篇名作之一。 二、关于伏笔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通常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 生突兀怀疑之感。 【学习过程】 奢.华(shē)契.约(qì)惊骇.(hài )誊.写(téng) 租赁.(lìn)请柬.(jiǎn)寒伧.(chen)艳羡 ..(yàn xiàn) 惊惶.失措(huáng)自惭形秽.(huì)面面相觑.(qù) 惆怅 ..(chóu chàng)倾倒 ..(qīng dǎo)帐簿.(bù)褶.皱(zhě) 3、解释词语: (1)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责怪别人。尤:责怪。 (3)面面相觑:现出惊惧或无可奈何相互望着的样子。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 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 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 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 学”中“思” ,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 平。 2.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 在中国古诗词的长河之中,有众多的名篇佳作,有的在 于赞美自然风光、有的在于直抒胸臆。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在全面体会和感受古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以及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应用方法探讨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精美

《蜀相》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④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 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长亭送别》教学案教师版

《长亭送别》教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艺术形象和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导入新课: 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情,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导学引领】 元杂剧: 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性质来说,中国戏曲实在是一种带舞蹈成分的歌剧。 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一.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二.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__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宾白既可以穿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于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 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2019《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语文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文以气为主”板块,这个板块有两篇文章,另一篇是已教课文《滕王阁序》。都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这个板块的文章,文体上都有古代骈赋的特点。学习这两篇文章,意在理解散文的文气。这两篇文章,在内容的理解上,学生是有明显困难的,我们这一类学校虽然是属于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但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不足,加上本身学语文的态度就不是十分主动积极,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学的基点也就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体会。初步形成一点鉴赏能力。 目标与要求: 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悟文章深刻的立意; 2、品味语言,朗读并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3、欣赏、理解并学习本文对抽象事物描写的手法。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理解1、2段。 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金石刻一千卷,《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由兄长带大。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秋声赋》作于嘉祜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 3岁,这年春天他刚刚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三、朗读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明确;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2、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慨、崇高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中,诗词潜移默化,对于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

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古诗词大家并不陌生,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随口都能念几首,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意逆志 1、明确含义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 大意:所以解释诗的人,不能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因为词句而误解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揣摩诗歌主旨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反面感受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

《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 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 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

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 【教材分析】 1、本课文位于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安排授课2学时,第一课时预习为主,第二学 时进入文本研习。从专题角度看,它是和平祈祷的第一课,要求是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本文文体属于小说,讲述了一个二战军人的后半生的遭遇,课文内容简单易学,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表现出来,这一点容易忽略。 【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能迅速熟悉和理解本文内容。学生均处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社会,所以对主人公的痛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没有更深入的切身体会。 【教学构思】 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进战争的影像世界从而导入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学习本文,期间使用讨论、探究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总结阶段运用图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和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细节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文预习 一、导入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 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长恨歌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和背景以及李杨的爱情故事。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官终刑部尚书,又称白香山。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元白: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二人文学主张相近,兼相友好,并为当时“新乐府” 运动倡导人。 ★长庆体: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二人友好往来,迭相唱和,诗歌风格相近,于穆宗长庆年间编成《元氏长庆集》和《白氏长庆集》,故并有此称。2、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

《蜀相》公开课教案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全班齐读这首诗。 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这首诗,大家觉得读的好不好?(各抒己见)。那我们评价诗歌朗读的好不好一般以什么为标准?(感情)所以,我们刚刚没读好的原因是(感情不到位)。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注意“柏”、“好”这两个字的读音,“bǎi”、“hǎo”。)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放录音)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