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背诵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背诵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背诵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背诵版

物的异化: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也称物的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产品与他的创作者工人阶级相分离,,工人首先作为商品饵存在,工人从属于商品相互交换的规律,科技发展机器的产生与使用,劳动力的减少产生了竞争,导致工人失业,所以产生了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工人相对抗,产生了异化。

劳动的自我异化:劳动异化的本质不在于物的异化,而主要在于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先有主体的异化,再有客体的异化,劳动应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内在本质。应当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本质,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和满足,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受资本家支配,生产劳动不受工人支配。在私有制下,劳动中的劳动是被迫的,事实上,孕育着劳动力是商品的思想。资本即占有和支配他人本质的劳动。

劳动者和人的类的本质相异化:人是类的存在物,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物,在私有制条件下与人的类的存在,人的类的生活类的本质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劳动产品劳动行为本身以及人的类本质等都从工人哪里被剥削了,由此推出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人与人相异化相对应。

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价值则转移到了新产品中。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完成的,转移的价值量只是进入生产过程时原有数量,绝不会大于他,可见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因而也叫不变资本。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确定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这种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动物只是按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适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得规定来建造。答:1、动物也生产但只是片面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完全不同,动物只是按照它的族的群体的需要生产,这种生产只是完全本能的适应行

为,动物只是生产自身,只能通过改变自己自身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不能改变环境,但动物有时也会破坏调节环境,可这属于无意识的,它不理解某一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意识物目的的活动,而人是自由自觉的能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所以能在自然界中留下印迹,在改造客观物质的同时也改造主观物质。

2、尺度指内在的规定性,即一种规律性。“动物……构造”指动物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是被动的,动物只有顽强的适应自燃性,它才能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生存斗争自然法则的控制下生存和发展,只能在客观条件制约下进行自我发展,若动物不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规律和尺度进行活动,它就不能生存活动下去,大自然赋予它的规律就是被淘汰。“人却……对象上去”任何指的是一种普遍性,内在指内在于各自的对象物,两个懂得是马克思告诉人们人鱼动物的区别,人们认识外部对象物质是为了使对象物质更好的适应人的需要。

3、因此任意按照美得规律来建造,美得规律也是马克思美学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异化劳动时第一次提出美得思想,自然人化思想为美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了依据,给后人留下来想象的依据,人的生产劳动体现了人的类的本质和类的特征。美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对象化就是人的美得展示,离开了人则无所谓美。在改造客观唯物主义过程中,人必须是生产活动化为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创造活动,马克思把劳动产品看成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即精神产品,让人感觉到了精神上的享受,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是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另一方面,自然界也通过实践使自然界逐渐人化。人在改造客观物质的过程中也改造主观物质。

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意识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因此,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生活还是现实的生活。答:马克思把异化分为两种即宗教的异化和经济的异化,宗教的异化发生在意识领域中,经济的异化发生在现实的领域中。经济异化为基础,处于支配地位,宗教异化是经济异化的特殊方式,受经济异化所支配,宗教异化是观念的生活,经济异化是现实的生活。宗教异化说的是人同精神的关系,经济异化说的是人鱼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已前进了一步,已经意识到经济的变化是意识的基础,虽表示不太明确,但已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萌芽,为后来创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做基础,唯物史观外

出重要一步。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功绩作出的三点肯定:答:1、在费看了,黑格尔哲学不过是用思维表达思维加工过的,并且得到合理论证的宗教,认为黑的思辨哲学不过像宗教史人的本质的异化一样,认为黑格尔哲学应该同宗教一样受到谴责和批判,费事第一个城的把黑哲学押上历史审判台,背负了唯物主义的权威。2、费恢复了唯物主义的原则,从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人出发,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当做人类的基本原则,为创立唯物主义和现实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仅是奠定基础,并为创立该理论,这一工程是由马克思完成,马克思对费的这一评价过高,因为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把握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本质,没有将其看成是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关系,仅在认识和情感上的交流没有上升到社会属性上来把握。3、费把基于自然界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同黑自称为绝对知识的思辨哲学及其纯思维的否定性辩证法对立起来。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费对黑辩证唯心主义实质的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含蓄批判费没有能够做到把黑体系同辩证法区别开来,马克思指出,费没有真正理解黑辩证法的否定的全部含义和精神实质,没有看到黑以思辨的方式反映了事物的辩证法。

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答:1、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作为价格标准它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2、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作为价格标准它计算作为货币的金属本身的重量,3、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是一个确定的金量为单位来计量表现商品价值的各种不同的金量,而不是计量不同金量的价值。

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计划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答:劳动力的生产必须以生活的个体的存在为计程车,必须以一定量的生活资料来维持,其由三部分组成:1、维持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应当注意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己。2、养活工人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源源不断的为市场提供新的劳动力,3、劳动者所必需的教育

训练费用,总而言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黑格尔精神异化的合理内核:答:1、黑格尔的异化观具有辩证运动的性质,因为他将精神的发展过程描绘为精神的生产,或创造的否定之否定过程,2、体现了明显的历史,它把异化看做一个过程特别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在他看来绝对精神发展到第一个阶段,以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开始,然后经过自我运动异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认为绝对精神不会被现实物质所感染,异化出的物质形式是对人的束缚,所以绝对精神还要发展冲破自然界和现实的束缚再回到精神阶段,这样就达到自我意识,他认为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人又逐步认识到自然,社会,及精神现象的本质,在此过程中主观精神就外化为客观精神,这就是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最后绝对精神认识到世界本来就是绝对精神又称世界精神,3、在此唯物主义的前提下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质,他运用异化理论阐述了人类借助于劳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合理的思想,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黑格尔理论的缺陷:1、混淆了异化和对象化,他说的绝对的精神异化世界对象。劳动对象可以说是劳动的实现而异化是不同的。第二、他虽将劳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他对劳动的理解却是唯心主义的,他说的劳动并非感性的物质劳动。仅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2、由于他的异化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最终使他得出的结论也是十分保守的。黑的保守性体现在哲学上,他把一切现实矛盾都消融在纯思维的仪态。即消融在自我矛盾的内部。实际上这种方法是不注重现实的,在政治上陷入了调和主义和国家存在主义,他通过这对劳动的分析,认识到分工与交换的发现是造成极度不平等的引力点。他力图调和这种矛盾,他将资本主义喻为野兽,只有国家可控制它,认为国家代表全人类的利益。历史普鲁士王国,它的绝对精神就发展到了顶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对劳动异化内容的规定:1、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也称物的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的产生与使用劳动产品与他的创造组工人阶级相分离。工人首先作为商品而存在。工人从属于商品相互交换的规律。劳动力的减少产生了竞争,导致工人失业,所以产生了工人生产出来的

产品与工人相对抗,产生了异化。2、劳动的自我异化,劳动异化的本质不在于物的异化,而主要在于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先有主体的异化再有客体的异化。劳动应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内在本质。应当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本质,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和满足。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受资本家支配,生产劳动不受工人支配,在私有制下,劳动者是被迫劳动的事实上,孕育着劳动力是商品的思想,资本占用劳动即占有和支配他人本质的劳动。3、劳动者和人类的本质相异化。人是群体,是以社会形态存在,并非孤立的单个存在物,在私有制的存在下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及本质相异化。

4、人和人相异化,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必然属于另一个存在物,工人的痛苦必然会给另一个人带来欢乐。由此推出工人资本家,工人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从劳动异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将异化劳动看做是一种社会关系,已经解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抗的本质。

马为什么要转向经济学的研究:1、马面对的是要完成哲学的革命,完成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创立新的世界观,决定了其必须面对现实,走出思辩的圈子,要研究现实生活立足点必须是经济,只有把经济研究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只有用经济学充实哲学,哲学才能起到揭示历史的作用。2、从当时的整个理论发展趋势来看,马转向经济学的研究不是偶然的,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欧洲在意识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3、从马主观条件来看,从政治批判转向对经济学的研究是由马走过的独特的道路所决定的。4、恩格斯舒尔茨的思想对马的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如何理解马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1、从既成的形态看,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他们同时存在并发展,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异化的原因在于私有制,在于资本劳动地产这三者的分离,实际上即是说私有财产具有巩固强化异化劳动的作用,反过来说,私有制本身又是异化劳动的积累,马看清了这样一个事实,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物质资料生产而且也是私有财产的再生产。2、从历史发展变化的角度看,马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制财产的源泉,根据和原因,肯定了异化劳动产生私有制。当

时未发现唯物史观,所以会陷入循环论证,事实上二者是内在的统一关系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又会成为异化劳动的手段,他试图从劳动出发说明一种社会关系,异化劳动究竟怎样产生私有财产,异化劳动本身又是如何产生,当时马未解答,

费宗教异化论的缺陷:1、虽说正确的指出了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但他对人本质的理解却不是科学的。他把人理解为抽象的自然的纯粹生物学上意义的人,未将人理解为历史中的人,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没有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考察人,所以他一涉及到历史观就陷入唯心主义,2、关于异化的性质,他认为异化只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在感性的现实领域不存在任何异化,即他只看宗教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而忽视尘世的各个领域的异化,3在克服异化的途径上,费尔巴哈通过建立爱的宗教来作为克服异化的途径,他主张建立一种普遍的博爱,人都应该通过博爱来相信上帝。4、他未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异化,他一谈到异化即认为是人类的不幸,事实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异化的存在是必然的,人应该在和谐环境中回归大自然。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类”概念的使用限定在那些方面:答:1、类是人的共性,建立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的人类意志。马与费的相同点都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主意识,但马进一步指出作为人类共性的意识是动物所没有的,主要体现在动物是无目的的意识,是一种本能活动,特别是人,人的生产活动本身变成意识意志的对象,而且看成是实践的活动,这是动物所没有的。总而言之,马的类指有意识有目的的群体社会活动。2、马把类看做是人的本质,强调实践活动是一切动物所没有的,人是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能创造性的进行创造世界的活动,能从事生产劳动,具有实践机能。3、类同人相异化,在私有制下劳动产品和人相异化,说明了工人的类生活被剥夺了,劳动本身的异化把人的自觉劳动变成人们谋生的手段。

费人本主义对手稿的影响:答:1、一方面人本主义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有助于马摆脱黑的唯心主义,并且推动马从理性的自我意识的研究转向现实的人的研究,

通过自然对现实的人的研究等使马一步步接近唯物主义历史观。2、另一方面,费人本主义的唯心主义史观又给马思想发展带来一定的束缚,马暂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这样一种思维模式,这样在手稿中出现了两种逻辑并存的局面,即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和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

等价形式的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商品拜物教的根源:答:1、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通过物的交换才能够实现,使人产生了幻觉—商品能够自行交换,2、私人劳动二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形式,这使人产生了幻觉,二重性指社会有用性和社会等同性。3、商品的价值是抽象的对人类劳动的凝结,从本质上说商品物是价值的物质外壳,因而价值无非是商品物质外壳掩盖下的社会关系,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私人劳动的社会性总是以商品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4、货币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商品拜物教的幻觉,货币形式是价值表现的一种完成形式,货币与一切商品相交换,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形式看起来就好像是充当货币的金银本身天然具有物质属性,这就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转化为货币会遇到哪些困难:答:1、如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不需要,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2、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社会需要,但生产的商品数量超过社会需要,即供大于求,那么供大于求的商品的价值也无法实现,3、生产的商品时社会需要,但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个超过的那部分是不会被认可的。4、生产者生产商品的时间虽然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他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总劳动量超过了社会按比例分配的劳动时间即每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这个超过的那部分也就不能得到实现,从而总价值也不能得到实现,这些风险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答:1、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形式:W---G---W即买和卖。资本流通形式G---W---G即卖和买。2、内容不同,A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流通的最总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的不同使用价值,货币流通中货币流通的动机和决定性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B两种流通的内容部同,商品流通中运动的内容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想交换,货币流通中,,两极都是货币,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所以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两种流通运动的限制不同,流通的目的最终目的是价值的增殖,这种运动没有限度的,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也必须执行资本职能,即追求价值增殖。D两种运动的主体不同,商品流通中流通的主体是使用价值,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货币流通中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为什么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答:1、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A 不以现存的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B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货币只是商品流通的前提。C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只引起等价道德相互交换。2、不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A在商品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之间的权利是平等的。B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C欺骗统一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答:1、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购买阶段的货币本身,2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流通的第二个阶段上3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资本家购买的商品上,但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资本家购买商品是按照价值支付的,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而劳动力商品之所以是特殊的,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源泉,也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答:1、维持劳动者本身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应当注意使劳动者个体能够满足正常的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己2、养活工人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源源不断为市场提供新劳动力,3、劳动者所必须的教育训练费用,总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价值形式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关系:答:1、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广义上将二者是一致的都是价值的生产过程,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指新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量正好等于资本家所支付的价值量,价值的增值过程是指新生产的成品的价值量超过了资本家支付的价值量,劳动者就生产了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2、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的要素:答:1、人的劳动。通过人的劳动形成和产生了人所需要的资料。作为一种自然力形成了与自然物相对立这是人所独有的特点,一是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改变自然物质以满足自己需要,另一方面人在劳动中不断改进自身如增长知识增长经验。人的劳动是有目的的活动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活动。2、劳动对象。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要加工改造的物体,一类是天然存在的,没有经过人们改造的纯粹自然物,如水源地下矿藏,一类是人类加工过的东西被称作原料3、劳动资料在正果过程中人的劳动推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变化,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转化为劳动的价格或价值的必然性(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态):答:1、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在人们的感觉上来讲最初完全同其他一切商品买卖一样,买者付出一定的货币量,卖者付出与货币不同的商品,一般商品买卖是我给为了你给,劳动力商品的买卖是我给为了你做,也就是买卖双方似乎是平等的,但这种假象掩盖了劳动力这样一个特殊商品在商品买卖中的资本主义关系。2、劳动力商品同其他一切商品相区别的属性是普遍的意识所不能领悟的,我们知道,一般的商品不能用同一单位测量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用同一个单位来技术劳动时间,也就是劳动时间来计算,但这样很容易让人们把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混淆,况且一般的商品交换一方是让渡商品另一方支付货币,而劳动力买卖市场上,资本家和工人只是订立了契约,而工资的支付只是工人为资本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劳动之后才付出的。因此咋看起来工资就不像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倒像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一般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明显区分开来,而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却难

以分别,是因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取得的是劳动力价值,而工人给资本家的使用价值却不足它的劳动力,而是劳动力的职能,即一定得有用的劳动,这一点模糊了人们的视线,把劳动力和劳动相混淆,把劳动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相等同。

3、工资的形式也是工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价值与工资之间的真实关系,主要因为工人提供的劳动是他获得一定量工资的购买手段,劳动力的价值随着日常生活资料的价值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管劳动力价值如何变化,他总是要每天付出一定的劳动。这样在工人开来他所得的工资任何量的变化必然表现劳动价值的变动,从而也就是使他们吧劳动力的价值看成劳动价值,实际是工资形式,从资本家来看,总是希望用尽量少的货币换取尽量多得劳动,因此资本家实际上关心的是劳动力的价格与这些劳动力职能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这样一来资本家不理解劳动的价值确实存在,他们又支付这一价值,资本就不会存在,货币就不会转化成成本。

4、工资的实际运用显示出一些现象,似乎证明被支付的不是劳动力价值而是他的职能我们将这一现象归纳为两点一是工资随着工作日长度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执行同一个职能的不同工人因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复杂程度不同而工资存在差别。这样给人假象,工资的差别由各个人提供劳动量不同而产生的,而不是教育训练费用的差别而产生的,于是工资就表现劳动的报酬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5、马克思对全章总结指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同工资的表现形式和它表现出来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是不同的,前者是形式后者是本质。劳动力的价值可以通过思维形式产生出来,而劳动力的价格不能通过一般思维再生,只有通过科学才能揭示。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历史的产物1、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生自由2、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工人的劳动力采取商品的形式,工人的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

等价形式的特点: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在两者相交换时才能实现。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的结果。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生产商品的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使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

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

“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这段话的意识是1、在费尔巴哈看了黑格尔哲学不过是用思维表达思维加工过的……同前面对费的三点肯定。

黑第一次用否定之否定表达了人类自我创造运动和人类历史的辩证法之过程,费却没有看到,马提出的历史任务:1 、说明运动在黑那里所采取的抽象形式,要说明黑为什么能够表达历史发展,又为什么采取唯心主义形式,马以为只有搞清这一点才能全部理解黑哲学。2、说明黑所讲的抽象的历史运动同类这样的唯心主义者力图发现的真实的历史运动的区别和对立,表明马在《手稿》中一方面批判黑唯心主义辩证法另一方面又从费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进一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3、马克思认为由于黑对历史作了一种抽象的唯心理解,所以成了非批判的运动及形式,黑的辩证法蕴含着批判是革命的因素,马表明在他的手稿中既要揭露黑的唯心主义实质更要进一步发展黑辩证法的本来批判意义。

马在《手稿》中为什么选择了黑精神现象学作为批判的对象

1、因为当时他批判的重点是黑的整个哲学和唯心辩证法,因此,最适合作为他的批判对象的就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真正起源地。可以看作是黑哲学的缩影。《精神现象学》中主要论述的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理论,实际上是他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他全部哲学体系的导言。《精神现象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意识的发展史,研究人的主体,人的意识,怎样从人的感性、确定性发展到最高级的哲学知识,怎样由现象进入本质,再进人黑哲学的内部。在这里黑哲学主要为人们提供了一把梯子,马克思认为分析这本书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打开黑哲学的一把钥匙。

2、因为马克思在1844年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并把异化劳动理论作为中心,探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批判,为了把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异化劳动区分开来,必须分析《精神现象学》。黑第一次阐述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这是他的绝对观念的自我异化和扬弃的思辩论。在批评中,既要揭露黑格尔异化观唯心主义的本质,同时又其定其中的积极成果,在这个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对历史进程的辩证性质的理解。

黑格尔劳动观中的合理思想

1、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动物只会享受适应自然,人是间接地利用

自然作为手段,人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2、他认为劳动作为中介活动并不仅仅把对象加以消灭和否定,更重要的是劳动,是通过劳动产品代替世界,再创造出对象世界,劳动本身是一种形式性活动。3、黑格尔在思辨的基础上认识到了劳动的社会性,他认为在社会中每个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特殊需要而劳动,而是要参加到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社会生产劳动的整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体现了黑格尔对现代商品条件下对劳动的思辨反映。

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的区别

1,形式上的区别:物物交换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用符号表示我W—W,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为W—G—W。

2,实质上的区别:

1,)物物交换受到了个人和地方的限制,而商品流通扩大了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且不受空间限制。

2,)物物交换当时比较容易控制,而商品流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控制不了。

3,)物物交换没有货币作为媒介,而商品流通以货币作为媒介,它不断地从一个人手里到另一个人手里,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有一种看法,商品流通必然保持买和卖的平衡,认为有卖必有买,实际上,他们不懂得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根本不同,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卖者不一定同时就是买者,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带来商业危机的可能性,在意货币为媒介的错综复杂的商品交换的序列中,一个不买其他也不能卖,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危机还只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如信用制度的充分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课程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和实践哪些基本理论? 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三、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发展 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三、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部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一、人的劳动与物质世界 二、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 三、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

第三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 二、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 三、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部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二、社会发展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六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商品经济的矛盾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七部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

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八部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部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礼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礼会主义本质及其体现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部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礼会主义发展的特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一部分: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 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 的。(2 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决定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1 分)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 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1 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 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 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 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 分) 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 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 会关系中生活。( 1 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 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 的人。( 1 分) 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 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 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 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 想和灵魂。(1 分) 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原著导读

【填空10 材料分析一组简答6 论述2】 1.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 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进步发展;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 即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初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思想。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2.“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何理解? 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色; 3.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 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 3、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 钱关系; 2、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 断革命化; 3、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捐到文明中来了; 4、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是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 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冲击; 5、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 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 4、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1.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阶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封建的生产 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便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打败; 2.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 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3.资产阶级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生产力这个武器,现在又要求破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 了。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5.无产阶级处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是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重的阶级。84 1.他们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劳动负担是非常重,但获得的工资却非常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3.工人被严密组织起来,在层层监视下像奴隶一样的干活; 4.资本家还招雇大量的女工和童工,是青壮男工的工作变得毫无保障,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 5.工人不仅受到工厂主的剥削,还受其他资产阶级——房东、店主、当铺老板等地剥削。 6.如何理解“一切斗争都是政治斗争”86 1.阶级斗争分为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 2.经济斗争最早;政治斗争最基本、实质,而且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的为争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这才是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是最高层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名词解释 1.列宁在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辩证法也就是(黑 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 , 是列宁关于 “三者同一” 思想的集中表述.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列宁的 哲学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各项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的本质是指人的根本属性,也是支配其他属性的属性。马克思的这一著 名论断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社会 性,因此,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 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3.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 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 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 针、方法和措施。 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而能 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简答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可是伴随着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 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阶级是指相同经济利益的人 组成的利益集团, 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不同, 所以在以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阶级社会里,两大阶级之间 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 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 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 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 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 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2.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他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 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 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是怎样阐述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的。 a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b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互为依存 c生产和消费互相创造对方d消费从两方面创造生产 e生产从三方面创造消费f生产和消费互相转化 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帝国主义下的定义分别是哪些?(1)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但列宁认为这个定义虽然概括了帝国主义最主要的内容,却不能明显地指出帝国主义的各种极重要的特点。 (2)因此,列宁又下了另一个包括了五大特征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但是,列宁认为,上述定义只注意到纯经济上的主要现象,如果还注意到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历史地位和帝国主义同工人运动中两个主要派别的关系,那就应给它另下一个更完备的定义。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可分三方面来谈:(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怎样理解这一观 点 (1)政治斗争是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 (2)它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统治阶级要保持统治地位。 (3)政治斗争通常与经济斗争、思想斗争结合进行,是各种斗争的中心环节。一个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实现。 4、何谓“先验主义”?为什么恩格斯把杜林的体系定义为先验主义? (1)先验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极端表现形式为: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 (2)杜林把哲学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世界模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的哲学体系也相应地分为:一般世界模式论(原则)、自然哲学和关于人的哲学。杜林认为这三部分的逻辑次序是,适应一切存在的世界模式在前,自然界、人类社会跟在后面。这就是杜林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恩格斯认为,杜林的这种分类法是先验主义的,因此就有了这个题目。 二、论述题 1、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中的一段话:“在实践方面,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不能缺少自我这个观念,正如在我们伸手拿一个东西时不能缺少物体这个观念一样。在生理学方面,我们经常是一个利己主义着和唯物主义者,正如我们经常看到日出一样。但是在理论方面,我们决不应该坚持这种看法。”这段话可以看出马赫的错误是什么?怎么理解? (1)马赫把实践同理论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马赫认为,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观点,而在理论上却可以完全不承认。他以此说明实践是一回事,理论是另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哲学部分) 余玉花yyheugmail. 哲学理论计划读三本书: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附信 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这个文件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思想,这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第一步。 新世界观就是不同于以往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 费尔巴哈仅仅把对象看成客体,而马克思把对象看作有主体性的客体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及真理的问题

一、认识对象的理解 哲学上所讲的认识对象就是认识者说想要认识的东西。怎样去认识对象?包括人以及一切现实的东西? 费尔巴哈是从直观的、客体的形式去认识对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马克思则从实践的角度,把对象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动,这样一来,认识对象就不是被动的,而具有主体的内涵。 二、认识结果(真理性)的检验 马克思: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思考:如何理解,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力量? 现实性就是指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 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认识才是正确的,才具有理论的力量 结论:一种思想或理论时候具有现实性,唯一检验的方法就是实践 什么是实践?主体带有目的性的、客观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活动,带着方案去进行的活动。活动的结果是客观性的,结果是否成功就可以检验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实践活动是一个桥梁,是将主体与客体起来的桥梁。 三、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第八条) 神秘化的理论往往具有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