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唯美主义_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

论唯美主义_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

论唯美主义_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
论唯美主义_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

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 刘珊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 中国的先行研究 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变异』(张能泉)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的过成中,由于文化、环境、动机、条件等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唯美主义与谷崎润一郎』(张琳)一文通过唯美主义对谷崎小说的影响,来探讨其小说的精髓(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主张。 上述资料,主要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自身、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的。还有从某一作家或作品来看日本的耽美主义的,主要是以其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论述的。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不仅表现在小说方面,诗歌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重要实绩,但从诗歌方面来研究唯美主义的还不多。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OC)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 ②表现主义(克罗齐) 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 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 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 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 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英文

In Ernest Hemingway's masterpiec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 uses much symbolism to assist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ssage he is trying to portr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n't just a book about an old man and the sea. There are many hidden meanings to it. Each element represents different things. The marlin, for example, represents strength, beauty and the last challenge we all go though. The lions in his dreams resemble youth, freedom, and also strength. Santiago, the old man, symbolizes Christ in many ways and other people and things symbolize different things like the young boy, Manolin. Manolin, the young boy, that followed Santiago was not fishing with the old man because his parents forced him to, actually he was told to stay away form the old man because he was bad luck, but because he wanted too. He liked to be around the old man and listen to what he had to say. When the old man would look at Manolin he would see himself at a younger age, someone who cared more about the elderly and their heritage than the new ways bestowed on them. Manolin symbolized the disciples of Jesus. The ones who would follow him to his death and then go out and preach his ways. He believes in the old man and takes charge and tells all the other fisherman to stay away from Santiago after his return. He would take care of the old man when he said to him "Keep warm old man. Remember we are in September." Manolin only wanted good things for Santiago, he did not want anyone to hurt him or put him down for his accomplishments. He wants to learn from the old man and to listen to what he had to say about him as a young man or of Joe DiMaggio. Joe DiMaggio represents many things to the old man. Santiago sees DiMaggio as an equal. One whose father was a poor fisherman just like he is. When he was out fishing he thought to himself, would the great DiMaggio ever stay this long as he did and quickly replied to himself that DiMaggio is young and strong and that his father was a fisherman so of course he would stay. This made him feel better because now he could compare himself to his hero. Santiago thought that DiMaggio would understand him because of their background being the same. He wanted someone like the boy that would listen to him but understood him more and he believes DiMaggio could be that person. Joe DiMaggio also represents hope that the old man has for Manolin. He wishes that the boy will grow up and be like the great DiMaggio so that he will not be a poor fisher like he is. All of the other fisherman in the story are the people that want the newest equipment and want to do away with the old ways of living. They were intentionally putting down the old man and his accomplishments especially

唯美主义(王尔德)

什么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19世纪30年代,法国诗人、小说家奥菲尔·戈蒂埃最早抛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唯美主义的形成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

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埃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埃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坎特维尔的幽灵》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身处喧嚣、冷漠、自私的城市生活中时,他依然追求人性美,于是他只能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追寻一种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他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于是他便沉醉于自己的理想国中。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是不能存在的。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学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理想、社会理想 正文: 一、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理想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场景,不满湘西的黑暗统治,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萌生了去城市生活的想法。据说他离开家乡的导火线是当地的几个乡绅同时看上了他,想纳他为女婿。而他为了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摆脱既定的庸俗生活,毅然离开湘西,走向都市。 而当他真正到了城市后,越发感觉到城市的自私、市侩与腐化堕落。这一切令他感到失望。于是他又想念昔日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想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清新恬淡的生活表现给世人看,给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带去一种清新的气息。然而他又深知古老的湘西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充斥着落后与愚昧。于是他不得不构筑一种理想世界以把充满人性美的生活展示给人看。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更是以“乡下人”的固执和顽强意志去追寻充满着美与和谐的世外桃源。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他通过描写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构建的理想国赞美人性美,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建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他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远离党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文学,也沉溺于自己的“希腊神庙”中。并希望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给愈发麻木的城市人带去心灵的震撼,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召唤人们回归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社会。这也是他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二、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对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苏雪林曾经这样做过解释:“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他想把这种野蛮的气质当做火焰去引燃中华民族奋斗的气焰。 追求陶渊明‘桃花源’式的和谐、美满、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苦难和精神思索的集体无意识的长期沉淀。这种逃避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它可能促使作家慢慢退守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诗的同异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诗的同异 意象派和中国诗关系密切。一方面,它是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的启迪而产生的,在创作中广泛地模仿和借鉴,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而这是由于这个诗派的理论认识与中国诗人具有近似性。另一方面,此派诗人在创作中对意象艺术的运用与中国古代诗人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表现出诸多变异,这是由于东西方较大的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下文即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同与异。 一意象派与中国诗的理论主张的近似性 意象派的“意象主义”理论,见于他们对于意象的概念、美感效应、创作原则等方面的阐述,从中可见其与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理论之间的相似性。 首先,关于意象概念的理解。 1913年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一文中,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或译为“理性与感性的情结”)。”后来在《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他又做了如下阐述:意象可以有两种。意象可以在大脑中升起,那么意象就是“主观的”。或许外界的因素影响大脑,如果如此,它们被吸收进大脑熔化了,转化了,又以与它们不同的一个意象出现。其次,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攫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事实上把意象带进了头脑;而那个旋涡(中心)又去掉枝叶,只剩那些本质的、或主要的、或戏剧性的特点,于是意象仿佛象那个外部的原物似地出现了。在两种情况中,意象都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旋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的熔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如果它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它就不是我所称谓的意象。可见,庞德的意象理论中的意象包“意”与“象”两个方面。“象”是自然客观之物象或曰“图象”,是诗人借以感觉和思考的工具。而一旦诗借助物象或图象完成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呈现,物象或图象也随之发生质变而一跃成为“意象”。所以说“意象”使客观世界心态化。意象在其呈现的瞬间,理智与感情就和客观物象融为一体了,就像化学作用之后的物质变化,是质变之后的全新的东西了。 总之,根据意象派的理解,意象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因素,即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外物,意象是二者相融合的产物。这和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一致的。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在对意象概念的理解中也强调意象并不单纯是客观外物的再观,而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是经过加工创造的产物。 其次,关于意象在诗中产生的审美效应。 对此庞德作了如下表述:“正是这样一个…复合物?的呈现同时给予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那种从时间局限和空间局限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感觉”。他举例说:“当莎士比亚说到…黎明裹在一件赤褐色的斗篷中?时,他呈现了画家无法呈现的一些东西,在这行诗中没有任何可以称为描绘的东西;他在呈现。”庞德在这里阐明了意象主义的基本思想,即认为意象可以直接表现事物。因此,诗歌语言所用的意象,既不需要叙述,也不需要描绘,更不需要装饰。“它是刹那间呈现于心中的具体经验的综合,是超越时空的自由感。”诗人创造出一个好的意象,那往往是“心偶照境”,灵感思维活跃时绽开的奇葩。庞德特别强调诗要“表现”,反对“叙述”和“描绘”。表现,能“呈现画家无法呈现的东西";描绘,往往只是形象的再现。他甚至说“唤起形象和描绘事物之间的区别……是天才和才能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妙不可言的意象使读者获得一种心灵自由感,即美感。我国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已表述得相当精辟,他说:可言之理,可述之事,不必由诗人言之述之,唯有那些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诗人“遇之默会意象之表”,以至使“理与事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 2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3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 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 5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6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7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8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9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10 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 11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12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3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14 中式菜名的英译 15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 16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17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8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19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20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21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 22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23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24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以《玻璃动物园》为例 25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 26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27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28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29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30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31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 32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33 方位介词“over”的隐喻含义研究 34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35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36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 37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 Hollywood Movies 38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39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40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试论沈从文的文学观(胡敏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试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姓名:胡敏华 学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1041001206832 指导教师:余素云 完稿日期:2011年10月

试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胡敏华 摘要:在沈从文艺术心灵的深处埋藏着一个非常理性化的、充满了形上冲动与思想家气质的自我,体现为一种独特的现代理性文学观。其特色表现在哲学层面上,系以理性精神为中介将意志与人的道德实践、理想信仰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并最终指向了人的自律与创造性;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启蒙理想,即用“爱与合作”、理性与知识“粘合”民族新的生机,这在政治成为信仰的时代氛围中无疑是独标高格的;在主体心灵的层面上,他则坚守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理性自觉、自醒与自救。沈氏对理性精神的坚守与探讨对今天的文坛极富警示意义。 关键词:理性与意志意志力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既是独标高格的“这一个”,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却总是对“城里人”与现代文明保持着高度的警醒;作为一个自由主义作家,他极为蔑视政客与政治附庸文人的投机行径,却又不能脱离民族主义的现代传统,无法像周作人、林语堂那样“自由洒脱”起来,而是对民族前途充满了浓浓的忧患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沈从文天生就是一个咏唱抒情牧歌的诗人,他的重要创作总是离不开爱与美与自然的主题,弥漫着梦幻般的神秘情调。然而这远非他思想情感的全部,这也许是全面理解作家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一把钥匙。更重要的是,探讨沈氏理性文学观对我们今天理性精神大溃退的文坛具有非同寻常的警示意义。 一、哲学冲动:理性与意志 沈从文崛起于30年代的文坛,其创作是与对“五四”启蒙运动的独特反思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那场人性解放的运动产生了极强的“重新做人”的意识,“人的文学”更成为一个动人的名词。可“重新做人”虽已成为一个口号,具尽符咒的魔力,如何重新做人?重新做什么样的人?却似乎被主持这个运动的人忽视了。如果把范围限制在“争自由”一面,含义太泛,把趋势放“求性的自由”一方面,要求则太窄。结果所谓解放不过是止于“男女同学”而已,年轻人形成了“一种庸俗平凡的类型,其特点是生命无性格,生活无目的,生存无幻想”。他实际上看到了“五四”理性精神在内涵上极其单薄、或“太泛”或”太窄"的严重缺陷。他还进一步指出,由此缺陷再加上对文字工具的滥用和误用,结果在后来的知识界中培养了大量的”阉宦似的阴性人格"。为此他极力呼吁,“改造运动"远较”解放运动”重要,“做人运动”远较”做事运动”关键,就妇女运动来说,就是以“改造”与“做人”为目的,放大“生命与人格”,恢复做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在沈从文这里,所谓意志力,既接近于西方启蒙家所谓“自由意志”,又被赋予了更为独特而深广的内涵。在他看来,一个人不能仅仅是平平安安地生存即可知足,他还“必须在他的生存愿望中,有些超越普通动物的打算,比饱食暖衣保全首领以终老更多一点的贪心或幻想,方能把生命引到一个崇高理想上去。”他强调说: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向抽象发展与追求的兴趣或意志,恰恰是人类一切进步的象征。一般认为,沈从文否定了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性道德的堕落,尤其是其小说创作常常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对人性失望的悲剧感,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并不否定历史向“前”发展进步的规律,也相信道德经过民族自我反省的日益加深终将会进化,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意志力”的信仰。只不过他认为这一过程将是艰难的、缓慢的,尤其在当时尚未看到多少希望,惟其如此,意志力的培养更是关乎整个民族生命存亡的重大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将理性注入人的兴趣与意志之中,通过对生命的激发,将人从普通动物的状态引导至一个崇高境界之中,这不正是现代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之所在吗?以往我们对沈从文的认识往往偏重其“对生命的信仰”、“爱与美的宗教”等浪漫的、情感的色彩,而相对忽视了其理性的底蕴,因而较少从现代性的角度评价其贡献。那么在他眼中,道德究竟是什么呢?它又具有怎样的本质与特性呢?他说所谓道德“不过是人与人共同活下来时,谋和平安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英文叫做Symbolism ,法语为Symbolisme, 两者十分相似,因由是这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指把一块木板(或石块)分为两半,以表友爱的信物。后来用途逐渐变广。泛指所有能表达观念或事物的标识或符号。如逻辑术语中的“符号逻辑” 英语称之为:symbolic logic, 数学术语中的“数理符号”称为:Mathematical symbol 。“诗的象征” Poctic symbol ,其用法已从纯粹的符号或寓言的意义上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包括意象和隐喻,等意义的词语了。在实际用途方面,象征既是一个逻辑术语,数学术语,在语义学,符号学,认识论等方面,也常看见它出现。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很古老的年代就有它的存在。一些文艺理论家谈论《诗经》的创作方法时,就包含了象征在其中了。《周礼·春官》,曾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郑玄为其注,中说:“兴者,托事于物。”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宋人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中国之“兴”和西洋之Symbol 有相近之点。但差异之处有甚多。 中国古诗中的象征表现手法,多为象征物与被象征之物(意)融合难分。李商隐的 《蝉》 就是一例。”本以高难饱,徒劳很费声。五更流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乎。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青。 作者用婵来作象征物,以寄托作者对国家,对社会原是希望能有所作为的,但是,当权者却认为自己所言是“婵噪”而听不入耳。所以诗中有“五更流欲断,一树碧无情。”看看世道,是无法容纳自己的,当这小官,有如桃梗人一样,随水漂泊,居无定处。最后表明自己,也应象蝉一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安于清贫。 中国古代诗人的象征表现手法,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先秦时代,多为托物以言志。例如:《诗经》中,多以桑、梅、杞、棠来象征女性。如:《氓》中有一首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脱)说也。”到了魏晋时代。佛教东传,印度的玄学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那时的中国文人,写诗时,其象征意义往往表现出一种对哲学的追求。突破了物象的表面界限,去寻求一种把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之景象,和人生地悲欢离合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玄秘境界,超越了先秦儒学的只重视社会与道德方面的内容。带着印度那种梵我合一的特征。以证悟宇宙,本体和历史,人生的哲理。曹操的《蒿里行》,阮籍的《咏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例。 欧洲的象征主义的旨趣在于:“追求将思想内容在感觉形式之内,但感觉形式并非其目 的,??在象征主义艺术中,所有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用来表达与原初思想奥秘联系的感觉表 象。”其象征物点是指向某种神秘的形而上的理念。例如:兰波有一首《空谷睡着》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绿色的山穴, 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尖, 阳光在傲岸的山头闪烁,这是一个泛着青苔的空谷, 一位年轻的士兵,张着嘴,光着头, 脖颈沐浴在蓝色荠草的新绿之中,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 在阳光垂旧的绿色大床上,脸色苍白地睡去。他双脚伸进葛花中睡去了。 微笑得像个患病的娇童,他感到了寒冷,于是大自然用温暖的怀抱摇着他。

解读《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摘要: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 唯美主义; 艺术技巧; 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 一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认为“美”才是艺术的精髓。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美的之上主义”。它形成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一味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的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Movement) [ 1 ]。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英国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之所以伟大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 1 ]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本文将从艺术技巧使用的角度解读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二《夜莺与玫瑰》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及其中的美 王尔德是形式的信奉者,无论是理论上的召唤,还是文学创作的实践,都说明形式是王尔德孜孜以求的。王尔德唯美主义对形式( form)强烈的爱好,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的追求,在童话《夜莺与玫瑰》中具体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积极修辞在作品中的运用。 积极修辞( active rhetoric)是相对“在形式上要求…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偏于…记述的?”消极修辞(passive rhetoric)而言的,它“是偏于…表现的?,…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的?,因而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它…对于形式本身也有强烈的爱好;对于语辞的形、音、义都随时加以注意和利用?,不但要…使人明白?,还要…使人感动?。强调带有感情色彩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追求美感,追求动人[ 2 ]。 《夜莺与玫瑰》一文中所使用的积极修辞手段包括:词法手段中的头韵、选词手段方面描述性形容词和具体动词的恰当使用;喻格手段中的明喻、隐喻、拟人、层进、突降等;叠词手段;句法手段中特殊句式修辞手段如:重复句、倒装句、修辞问句、句式变换修辞等;篇章手段有象征;语篇技巧辞格如描述、“三段式”叙事手段以及通过运用多种语言手段和华丽的词语来表现王尔德风格特征的风格手段等。正是这么丰富的积极修辞手段的运用,才创造出了这篇形象鲜明、语言柔美、结构精巧、韵律无穷的经典之作。 (一)象征手法与形象美 《夜莺与玫瑰》是王尔德《快乐王子童话集》中的一篇,它讲述了夜莺为帮助一个穷学生实现其爱情愿望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荆棘刺破胸膛将心脏流出的鲜血和连夜对月而歌的音乐换来寒冬里红宝石般美丽的玫瑰,但玫瑰最终却为学生所弃的故事。一个动人却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 但真正懂得爱情的并非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而是那只懂得爱情并愿意为爱情牺牲生命的夜莺。作品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把幻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童话创造的一种常用手法。“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到童话形象上,然后又赋予其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 3 ]。文章中rose象征了美丽的爱情,只有呕心沥血甚至付出生命才能获得它,它也代表着王尔德一生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美;而夜莺则象征了追求真挚爱情的人,它为得到rose (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夜莺就是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化身。夜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如王尔德对至高无上的美和艺术的追求;年轻学生象征着装满书本知识而缺乏感情敏感度,并且对爱情没有执着追求的功利主义者;当年轻学生怀疑夜莺的真诚

论沈从文

论沈从文《边城》之美 摘要:《边城》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了翠翠与爷爷之间相互依靠的浓浓亲情,翠翠与傩送之间懵懂的爱情,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兄弟情,顺顺与儿子们之间的父子情,以及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与照顾的邻里之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人因景美景亦美,景因人美人亦美的自然和谐的田园牧歌图景。展现了湘西世界质朴安宁,古风纯色的意蕴美,以及湘西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美好的心境,讴歌了边城百姓纯朴的人性美和爱情的自然美。 关键词: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 《边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是一首哀婉的抒情长诗,更是一曲富有神韵的“爱”与“善”的歌。作者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以摆渡过活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发生在翠翠与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以兼具抒情诗的优美笔触,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老城自然、风俗和人性的美, 以及牧歌情调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这里,老船工古朴厚道;翠翠天真善良;天保豁达大度;傩送笃情专情;顺顺慷慨大方等,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在这里,青年男女的爱情;兄弟手足之情;祖孙之间亲情;邻里之间互爱的乡情等,都歌颂着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深情。在这里,在这瑰丽而又温馨的边城世界里,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一、如画的风景美 作为恋乡情怀的沈先生,已经成为了湘西的代言人,沈老早被誉为“边城圣手”,而且沈老又是写景的能手。所以在沈先生的笔下的湘西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田园牧歌了。在沈老的笔下,《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