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替代法▲

或痛苦的方法;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方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例如采用细胞、组织或特定的动物器官等进行的体外试验,选用昆虫等模型生物进行的体内试验,以及利用理化技术和计算模型预测独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

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效应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分为:①暴露剂量:

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此定义普遍适用于职业和环境暴露;实验情况下,动物的量被称为给予剂量。暴露剂量又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

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直接与机体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②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③靶器官剂量:为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也称为到达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与健康效应机制联系从低到高:潜在剂量,应用剂量,内计量,到达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效应: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此变化程度用计量单位表示,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反应: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人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其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剂量-反应关系是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选择性毒性产生的原因:

(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细菌、青霉素)

(2)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百草枯、肺)

(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磺胺类药物的发明)

(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肝、肾再生能力强,脑、神经再生能力弱)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

②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

屏障并进人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median lethal dose,LD50):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

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

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发生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effect level,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或者非有害)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阈值(threshold):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小樱的剂量或者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效应将发生。

安全限值(safety limit value):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某种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总摄入量的限制性量值或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各种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事件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该浓度和暴露时间内,根据现有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安全限值和暴露限值经政府采用,即成为试试卫生法规的技术规范、卫生监督和管理的法定依据。分为:①是基于健康的指导值,以单位体重表达②涉及具体的暴露条件和介质,以单位环境介质表达。

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类型:

毒效应谱见前。

毒作用类型:(一)速发性毒作用与迟发型毒作用:速发性毒作用:是指一次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后短时间内出现或发生的毒作用。迟发型毒作用:是在一次或多次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二)局部毒作用和全身毒作用: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最初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

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三)可逆性毒作用和不可逆性毒作用:可逆性毒作用:是指机体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性毒作用:是指机体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可进一步发展。砷引起的皮肤癌-致畸等作用(四)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致突变、致畸性)(五)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介导有害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致敏源。(六)特异体质反应

2.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

3.剂量效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

①直线型效应或反应强度与剂量呈直线关系;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或反应的强度也随着增加,并成正比关系。但在生物机体内,此种直线关系较少出现,仅在某些体外实验中,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存在。

②抛物线型剂量与效应或反应呈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或反应的强度也增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最初增高急速,然后变为缓慢,以致曲线先陡峭,然后平缓,成抛物线型。如将剂量换成对数值,则成直线。剂量与效应或反应关系,换成直线,可便于在低剂量与高剂量,或低反应强度与高反应强度之间进行互相推算。

③S-状曲线此种曲线的特点是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增加,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较为缓慢,然后剂量较高时,反应或效应强度也随之急速增加,但当剂量继续增加时,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又趋向缓慢。曲线开始平缓,继之陡嵴,然后又趋平缓,成不甚规则的S-状。曲线的中间部分,即反应率50%左右,斜率最大,剂量略有变动,反应即有较大增减。在剂量与反应关系中较为常见,一部分剂量与效应关系也有出现。S-状曲线分为对称或非对称两种。非对称S-状曲线两端不对称,一端较长,另一端较短。如将非对称S-状曲线横座标(剂量)以对数表示,则成为一对称S-状曲线;如再将反应率换成概率单位,即成一直线。

4.毒理学研究剂量-反应关系的前提和意义:

前提:①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②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③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

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3.选择性毒性有哪些不同的水平(可能选择,简答),简述其原因和意义:

选择性毒性分别表现在器官水平和个体水平上。一、器官水平: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与毒动学(生物转化)和毒效学等多种原因有关:1)器官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2)该器官的血液供应3)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4)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5)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6)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7)对损伤的修复能力8)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等。意义:有针对性的缓解和治疗疾病。二、个体水平:高危险人群。构成这种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为:1)年龄;2)性别;3)遗传因素;4)营养及膳食情况;5)疾病状况;6)其他:有些因素使人体暴露污染物的机会增多。意义:由于高危险人群对环境因素的易感性,因此,在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时,均应以高危险人群为主要对象,力求保证全体人群的健康。

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之间、群体间。

4.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可能名解,简答):

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三类。

①.暴露生物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

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包括⑴内剂量生物标志;⑵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

②.效应生物标志:指机体内可测量的生化、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

③.易感性生物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可能选择)

实验研究(微观):用实验为人类提供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等资料,结合人群接触水平对化学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

6.主要的毒性参数:

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absolute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100/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inimal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MLD, LD01/MLC, 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aximal non-lethal dose/ concentration)LD0/LC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4.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median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50/LC50:指化学物引起一组受试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5.阈剂量(threshold dose):简写LOAEL。指化学物引起受试对象少数个体出现最轻微异常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dose)。可以从急性、亚慢性、慢性毒理学试验获得,分别称为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亚慢性阈剂量(subchronic threshold dose)和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6.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 effect dose):(NOAEL)-安全限值。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暴露,用现代检测方法和最灵敏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

7..剂量—反应关系比较的指标:1.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

Z ac =LD 50/Lim ac ,Z ac 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的危险性小 2.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 ):Z ch =Lim ac /Lim ch Z ch 值大说明两阈限值之间剂量范围大,由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急性中毒之间剂量范围宽,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8.NOEL,NOAEL,LOEL,LOAEL 之间有什么区别?

定义见前。有害效应阈值应在NOAEL 和LOAEL 之间,非有害效应阈值应在NOEL 和LOEL 之间。

9.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

一般认为,外源性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器官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有阈值的(非零阈值),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性细胞致突变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否存在阈值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无阈值(零阈值)。

第三章 外源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ADME 过程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 ):是指在ADME 这四个过程中,外源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

程,即都是外源毒物穿透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与性质不发生变化。

是指外源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即外源化学物形成新的衍生物的过程,所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所以又称为代谢转化。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外源毒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毒物由生物膜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终止

滤过(filtration):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依靠生物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和流体静压的作用 。(eg:肾小球、毛细管)

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度的比值称之。一般情况,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溶解于脂肪,经简单扩散的

速率也越快。

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特点:① 化学物是逆浓度梯度转运,故需消耗一定的能量;② 主动转运过程必须有载体参与;③ 特异选择性:对外源化学物的结构具有特殊选择性;④ 可饱和性:载体具有一定的容量,当化学物浓度达到一定 程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⑤ 如果两种化学物的基本结构相似,在主动转运中又需要同一转运系统,二者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意义:主动转运对化学物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和排泄具有重要意义.

易化扩散:是指某些不溶于脂质的沁水性化学物透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转运的过

程,也是载体终结的转运方式,又称载体扩散。特点:顺浓度差、不耗能,但需要载体,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

吸收(absorption ):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是指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系统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意义:使经体循环到

(mg/L)与在肺泡中的浓度(mg/L)之比

称之,对于一种特定的气态物质来说,是一个常数。血/气分配系数越大的物质在血液中的

溶解度越高,越容易被吸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反之亦然。

分布:是指化学毒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

):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 现象称为蓄积。(CO 、铅…) (1) 物质蓄积(DDT 存于脂肪,毒性在神经)(2) 功能蓄积(百草枯存于肺,引起肺水肿。

贮存库(storage depot ):是指虽有外源化学物的蓄积,但尚未显示相应中毒效应的部位。该部位只是单纯的化学物存积地点,如DDT 在脂肪中含量最高,但所致毒作用发生在神经系统等组织。意义:① 减少蓄积部位以外的靶器官的毒物剂量,减轻急毒 ② 体内慢性中毒的来源:动态平衡 消除-再释放-潜在危害。

有些器官或组织的生物膜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结构和生理学功能,可以阻止

或延缓某些化学毒物进入,称之。包括: 1.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 2.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 3. 血睾屏障(blood-testis-barrier ) 4. 血眼屏障(blood-ocular barrier ) 排泄:是指化学毒物经由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是指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可在小肠内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脏,并随同胆汁排泄。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被肠道菌群水解,脂溶性增强后被重吸收入肝,形成肠肝循环。 意义:需要的化合物被重新利用,例如各种胆汁酸平均有95%被小肠壁重吸收,并被再利用。毒理学方面,可使毒物的生物半减期延长,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排泄减慢,因而毒作用增强。

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过程

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Ⅰ相反应(phase Ⅰ biotransformation ):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Ⅱ相反应(phase Ⅱ 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为结合作用(conjugation ),是指外源化学物原有的或经Ⅰ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基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所形成的产物称为结合物。

又称为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 )或单加氧酶(monoxygenase ),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但以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中含量最多,滑面内质网又多于粗面内质网 组成 :血红素蛋白类(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 5)、黄素蛋白类(NADPH-细胞色素 P450还原酶和NADH-细胞色素b 5

还原酶)和磷脂类3种成分,其中以细胞色素P-450最重要

系指在群体中出现了频率大于1%的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想象称之。

指某些代谢酶有道德同时可阻遏另一些代谢酶的合成。

1.外源化学物出入细胞膜的方式(外源化学物通过哪些转运方式进行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2)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其中膜动转运包括: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胞吐作用。(主要出选择题)

2. 简述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一、吸收(absorption ):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途径:1)经消化道吸收:影响外源化学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①胃肠道内的酸碱度②化学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③胃肠蠕动情况:蠕动-吸收④胃肠道内的食物:稀释、吸附化学物⑤肠道中的细菌菌丛2)经呼吸道吸收: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影响肺泡吸收速率的最主要因素为外源化学物在肺泡气中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浓度差(或分压差);烟和粉尘的颗粒直径大小与其到达呼吸道的部位关系密切3)经皮肤吸收:影响经皮肤吸收扩散速率的因素:①化学物的相对分子量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和角质层的厚度②物种差异③皮肤的血流和组织液流动速度④角质层损伤4)其他途径。二、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因素:血流量不同器官灌流速度(速率ml/min 100g)亲合性随时间延长,亲合作用再分布(redistribution)意义:研究分布有助于了解靶器官(target organs)毒性贮存库(depot)-蓄积毒性-蓄积部位。三、排泄excretion):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排泄的主要途径:1. 随同尿液经肾脏排泄 2. 经粪便排泄:①未吸收的外源化学物与未吸收的食物混合,随粪便排泄;②胆汁排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③肠内排泄;④肠壁和菌群

3. 经肺排泄-气态挥发毒物

4. 其他排泄途径-乳腺、脑脊液、汗液、唾液、毛发、指甲等。

3.何谓脂水分配系数?它与生物转运、生物转化有何关系?

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度的比值称之。一般情况,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溶解于脂肪,经简单扩散的速率也越快。

4.毒物在体内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①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

外源化学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但主要在小肠。

吸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滤过、胞饮或吞噬和主动转运系统。 影响消化道吸收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的性质

机体方面的影响

胃肠道的蠕动情况

胃肠道的充盈程度

胃肠道的酸碱度

胃肠道中的某些物质及菌丛

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成芳香胺(致癌、致甲状腺肿)

②经呼吸道吸收

肺泡生理结构和特点

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气体、蒸汽、气溶胶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不同

?气态毒物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

气态毒物的浓度,即毒物在吸入空气中的分压(或称张力)

气态毒物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肺泡的通气量和血流量,即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气溶胶毒物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

粒子大小:气溶胶的直径﹥10 μm者多数被阻留在上呼吸道,而﹤0.1 μm则由于其布朗运动而随呼气而呼出,通常只有0.5~2 μm的粒子才可吸入肺泡水溶性:溶解度大的易在上呼吸道吸收,溶解度低的气溶胶易到达肺泡被吸收③经皮肤吸收:

穿透阶段:外源化学物透过皮肤表皮,即角质层的过程

吸收阶段:由角质层进入乳头层和真皮,并被吸收入血

吸收方式: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

理化性质: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皮肤血流速度和出汗状况

皮肤完整性:如皮肤破损,破坏表皮角质层屏障作用,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进入吸收相

人体不同部位表皮的厚度不同、角质层厚度不同,所以外源化学物的穿透速度有别

汞等一些金属及化合物,可以经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直接进入血液

种属差异大鼠和兔通透性好,豚鼠、猪和猴的皮肤通透性与人接近

④其它途径;

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还有腹腔注射

经眼吸收:局部作用先于全身作用

5.为什么说呼吸道是蒸气、气体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

经呼吸道吸收:肺是主要器官;肺泡解剖生理特点;外源毒物经肺吸收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气溶胶毒物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粒子大小、水溶性

粒子大小

a)气溶胶的直径﹥5 μm者多数沉积于鼻咽部;

b)2μm~5μm沉降于气管、支气管;

c)0.5~2 μm的粒子可吸入肺泡;

d)而﹤0.1 μm则由于其布朗运动而随呼气而呼出;

水溶性:溶解度大的易在上呼吸道吸收,溶解度低的气溶胶易到达肺泡被吸收

在毒理学中, 有意义的颗粒直径为0.1~10 μm

6.外源化学物分布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往往不均匀,到达各个组织器官的速度也不相同。分布过程影响因素有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和化学毒物静经膜扩散速率及其与组织器官亲和力。意义是研究化学毒物与不同组织的亲和力、蓄积。

7.机体内主要的贮存库有哪些?毒物在体内贮存的生理学意义

1)贮存库: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大部分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部位发生毒性作用-靶器官;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部位不发生毒性作用-贮存库。

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外源化学物进入血液后往往与血浆蛋白,尤其是血浆白蛋白结合,使之不易透过膜进入靶器官,也影响化学物的排泄、转化及再分布,这种结合大多为可逆的非共价结合。

2、肝、肾作为贮存库:含有特殊蛋白,如金属硫蛋白,可与Zn、Cd、Hg、Pb结合。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脂溶性外源化学物如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农药、PCB等易于贮存于脂肪组织中,并不呈现生物学活性,只有在脂肪被动用、外源化学物重新成为游离状态时,才出现生物学作用。

4、骨骼作为贮存库:Pb、Si、Ba可取代骨质中的Ca而蓄积在骨质中;F-可取代羟基磷灰石晶格中的OH-而贮存。90%的铅存在骨中。

2)毒物在体内贮存的生理学意义:

对于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

可能成为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8.毒物在体内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组织器官的血流量;②经膜扩散速率及其与组织器官亲和力

9.外源化学物经过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肾小球滤过:分子量小于白蛋白(60kDa)的物质,只要不与血浆蛋白结合都可在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的化学毒物有两个去处:随尿液排出体外或被肾小管重吸收。脂/水分配系数高的化学毒物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并重新吸收入血,而水溶性高的化学毒物则随尿液顺利排泄。

肾小管分泌:多为主动转运过程,与蛋白结合的化学毒物也可经此方式转运。被分泌到肾小管腔内的化学毒物可经过尿液排出体外,也可被重吸收。经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血浆蛋白也可被肾近曲小管冲洗周,如果化学毒物与这些血浆蛋白结合,就可造成近曲小管损伤。10.何谓肠肝循环: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是指部分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结合物,并以结合物的形式排出在胆汁中;肠内存在的肠菌群以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部分结合物水解,则使外源化学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

其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11.影响排泄的因素:

排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①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影响因素: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

②经肝脏随同胆汁从粪便排出:肝肠循环使排泄速度减慢

③经呼吸道随同呼出气体排出:与其吸收速率成反比,与血液/分配系数成反比,即血气分配系数越大,排泄越慢

④其他途径

其它排泄途径

?乳汁排出

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有机氯农药,PCB、二恶英等污染物?汗腺和唾液腺排出

I、Br、F和Hg 等

?头发和指甲排出

头发—Hg

指甲—As

排泄的主要途径

12.生物转化的概念及意义:

生物转化(bioin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性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metabolite)的过程。意义:生物转化改变了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从而影响了它们所致毒效应的强度和性质,以及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和排泄速度。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进行处置的重要环节,也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结局:(1)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转变过程;(2)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又称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是指有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活化代谢产物:①生成亲电子剂②生成自由基③生成亲核剂④生成氧化还原剂

13.影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因素:(一)毒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1. 生物转化过程相关催化酶活力的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 2. 外源化学物的代谢速度和途径的物种差异 3.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的个体、品系和物种的差异(二)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三)代谢酶的抑制与激活(四)其他

14.列举化学物活化和三途径:

如对硫磷可在体内代谢为毒性更大的对氧磷,氯乙烯、苯并芘等本身不致癌,但其代谢物具有致癌作用。

15.简述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及其类型:

Ⅰ相反应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1)氧化作用

(2)还原作用

(3)水解作用

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

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conjugation) 。

1.葡萄糖醛酸结合

含羟基,氨基,羧基和代巯基化合物均能发生结合反应。

2. 硫酸结合

醇类,酚类和胺类的代谢产物与硫酸结合形成硫酸酯。

3.乙酰化作用

芳香胺类,酰肼类等化合物发生乙酰化结合反应。

4.氨基酸结合

5.甲基化

6.谷胱甘肽结合

指经过

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

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

-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

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1)氧化作用

(2)还原作用

(3)水解作用

1 Ⅰ相反应

16.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

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为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MFO)或单加氧酶(monoxygenase),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但以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中含量最多,滑面内质网又多于粗面内质网。细胞色素P-450催化下面几种类型的氧化反应:(1)脂肪族或芳香族碳的羟基化;(2)双键的环氧化作用;(3)杂原子(S-、N-、I-)的氧化和N-羟基化;(4)杂原子(O-、S-、N-和Si-)脱烷基作用(5)氧化基团的转运;(6)酯的裂解;

(7)脱氢作用。

18.细胞色素P450酶系超家族的分类与命名:▲(可能选择)

19.简述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及其类型:、II相反应

1、II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2、

20.列举六种II相反应,说明那些是微粒体或细胞质?以及它们的产物通过哪种途径排泄:▲掌握供体和1、2结合。选择

1.葡萄糖醛酸结合:最重要的结合反应类型。辅因子(UDPGA),酶属于微粒体酶。这种结合物具有高水溶性,可经过尿液、胆汁排泄。

2. 硫酸结合:辅因子(PAPS),酶存在于细胞质。反应产物可经过尿液,少部分经过胆汁排泄。

3. 谷胱甘肽结合:酶存在于细胞质为主,但是微粒体和线粒体也少量存在。反应产物可经过尿液排泄。

4. 甲基化:酶存在于微粒体和细胞质。反应产物的水溶性通常不如母性毒物,但毒性普遍降低。

5.乙酰化作用:存在于细胞质。反应产物的水溶性比母性毒物低,化学毒物既可以代谢活化又可被解毒。

6. 氨基酸结合

21什么是遗传多态性:见上。

22什么是代谢酶的诱导、阻遏?其毒理学的意义:

代谢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许多化学毒物可以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含量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想象称之。

代谢酶的阻遏(enzyme repression):指某些代谢酶有道德同时可阻遏另一些代谢酶的合成。其毒理学意义:1.如果一种化学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形成毒性小或者无毒性的代谢物,则可加强解毒能力;2. 如果一种化学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形成活性中间产物,此时酶的诱导则可促进和增强该物质的毒性作用。

22.影响生物转化率的5种因素:

23.何谓肝外代谢?什么是生物转化的双重性:

解毒与致毒双重性:

经肝脏生物转化作用,在使物质极性、水溶性增强同时往往也会使毒性强的变为毒性弱的、或无毒的,使易于排出体外,达到解毒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也有少数物质经肝脏生物转化作用使无毒性变为有毒性、或毒性弱变为毒性强的物质。

24.外源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毒物的固有毒性和剂量、毒物到达靶器官的数量以及在靶器官存留的时间。

第四章毒性机制(Mechanisms of Toxicity)

毒性机制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毒物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增毒与解毒作用→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

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称为增毒。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是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易与含电子的亲核物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亲电子剂的形成与多种化学物的增毒作用有关:

是指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自由基通过接受或失去一个电子,或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特点:①化学性质十分活泼②反应性极高,半减期极短,作用半径短。

解毒(detoxication):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在某些情况下,解毒可能与中毒竞争同一外源化学物。

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

白、脂质等)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出毒物毒性作用的物质。

加合物(adducts)是指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稳定化合物。

1、外源化学物的增毒现象:

增毒(toxication):

定义:是指有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原因及结果(增毒的毒理学意义):增毒过程使生物学微环境和/或它们的化学结构发生了不利于机体的变化。通过生物转化而获得更有效地与特定受体或酶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和反应性。

2、终毒物及其类型:(记住每种类型典型物质可能选择,4种类型可能是简答题)

终毒物: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等)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出毒物毒性作用的物质。

类型:1.亲电子剂2.自由基3.亲核物4.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3、外源化学物代谢活化及意义: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又称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是指有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活化代谢产物:①生成亲电子剂②生成自由基③生成亲核剂④生成氧化还原剂4、毒物与靶分子结合的类型:(5种反应可能简答题)

1)非共价结合: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形成氢键与离子键,特点:互不结合,通常是可逆的;2)共价结合(相对重要):一般是不可逆的,能永久性改变内源性分子结构,故共价结合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3)脱氢反应:自由基迅速引起内源化学物脱氢,生产新的内源性自由基;4)电子转移:如化学物将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亚铁氧化生成铁,引起高铁蛋白血症;5)酶促反应:少数毒素通过酶促反应作用于特定靶蛋白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叫~。?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fetoxicity):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参考剂量(RfD)和参考浓度(RfC):为日平均暴露剂量或浓度的估计值,人群终生暴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以忽略。 基准剂量(BMD):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统一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通常定量资料为10%,定性资料为5%)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毒作用影响因素有:1)毒物因素,包括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2)机体因素,包括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机体其 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3)暴露因素,包括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等。 4)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物笼养。 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如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会计入门基础知识会计基础知识讲解

什么是会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典定义: 1、监督和管理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2、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专业定义: 会计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反映和监督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并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的一项管理工作。 会计基本职能的是什么: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1、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 2、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阶段,会计核算有如下三个基本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核算以货币量度为主、以实物量度及劳动量度为辅,从数量上综合核算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2.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 3.会计核算和监督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会计作用 从正面看主要有四点:一是为国家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信息;二是加强经济核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三是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善;四是为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以便于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 会计分类 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可分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两部分。 财务会计: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提供广泛的用户。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 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 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证券会计、保险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业会计、邮电通讯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旅游餐饮会计、医疗卫生会计、交通运输会计、文化教育会计、物业管理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上市公司会计、物流企业会计、连锁经营会计、出版印刷会计、私营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制造业) 会计、小企业会计(商业) 会计、电力企业会计、煤炭企业会计、钢铁企业会计、石油化工会计、汽车行业会计、烟草企业会计、酒类企业会计、食品企业会计、药品企业会计、加工制造会计、轻工纺织会计、外经外贸会计、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广告服务会计、房屋中介服务会计、市场(农贸、五金、批发、建材、服装等)会计、个人独资企业会计、高新技术企业会计、软件及集成电路会计。 按工作内容分为:总帐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 按工作范围分为:公共会计、私用会计、政府会计。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 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 第二章 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 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会计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2010年《会计基础》重点解析(7-10) 第七章账务处理程序 章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得分,注意掌握。 第一节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 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牢记)包括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会计凭证与账簿之间的联系方法,由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等。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于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对于有效地组织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会计工作程序的规化。确定合理的凭证、账簿及报表之间的联系方式,保证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的严密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牢记) 2、有利于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性、正确性。通过凭证、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牵制作用,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牢记) 3、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会计核算环节。通过井然有序的账务处理程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牢记) 二、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 在我国,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其主要区别是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牢记) 第二节财务处理程序的基本容 一、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容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一种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其他各种账务处理程序是在这种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它的特点是直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牢记) 在记账凭证财务处理程序下,记账凭证可以采用一种通用的格式,即通用记账凭证;也可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格式,即专用记账凭证,账簿组织一般应设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记账凭证财务处理程序的一般程序是: 2.根据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6.月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资料编制会计报表。记账凭证财务处理程序如图7—1所示。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最新整理版)

2015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最新整理版) 2015会计基础知识重点,会计基础知识归纳,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来进行复习。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汇编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 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 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 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2015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

【第一章】总论 1.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2.会计核算的工作:记账、算账、报账。 3.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 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5.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 充的关系。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6.会计要素共计有六项,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静止状态,反映企 业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第二类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 7.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其中,前 两者是由企业所有者直接投入的(例如溢价发行股票),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所实现的利润留存企业所形成的部分,因此,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统称为留存收益。所以,也可以表述为: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等。 8.收入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收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 两者兼而有之(部分收入还债),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9.费用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费用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 者两者兼而有之(广告费,部分欠款)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10.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或:资产=权益

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 一、食品分析概念、性质: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及安全性的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学科。 食品分析的任务: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工业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与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 食品分析的作用: ●帮助人们认识食品的物质组成,结合营养学、毒理学与生物化学的知识食品营养及安全 成分。 ●控制与管理生产,保证与监督食品的质量。 ●为科研与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 二、食品分析方法:感官检验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酶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类。灵敏度低,误差小,常量组分的分析。 定量分析:解决这种组分含有多少的问题,就是食品分析的基础。包括重量法与容量法。 重量法:测水分、灰分、脂肪、果胶、纤维等。 容量法: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与沉淀滴定法。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通过光电仪器来测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析法与物理化学分析法。灵敏度高,误差大,微量或痕量组分分析。 物理分析法:通过对某些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折光率、旋光度、沸点、透明度、比重等的测定,求出食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 物理化学分析法:常用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生化分析法:以生化反应为定量基础。酶法、免疫分析、受体分析法。 超微量分析——样品中组分 PPM ——parts per million (10-6)( mg / kg )或( mg / L ) PPB —— parts per billion (10-9) PPT —— parts per trillion (10-12) 第二部分食品分析基础知识 一、采样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典型性适用于:污染或怀疑污染的食品;掺伪或怀疑掺伪的食品;中毒或怀疑中毒的食品。正确采样:1、要均匀,有代表性;2、要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 采样:在大量产品抽取有一定代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项工作叫采样。 检样:有分析对象大批物料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物料称为检样。 原始样品:把许多检样综合在一起。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作分析检验用的称平均样品 试样:从平均样品中分取供全部项目检验用的样品。 复检样品:留作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或分歧时复检用的样品。 保留样品:由平均样品分出的需封存保留一段时间,以备再次验证的样品。 缩分:指按一定的方法,不改样品的代表性而缩小样品量的操作。 一般程序:需检食品原始样品平均样品(试验样品、复检样品、保留样品每份样品数量>=0、5kg) 采样方法:颗粒状样品(粮食、粉状食品):应从某个角落,上中下各取一类,然后混合,用四分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 (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