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思路,以先秦思想研究为例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思路,以先秦思想研究为例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思路

1.总体思路:

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2.具体步骤:

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较?评析?尤其是比较,技巧性最高)

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

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

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

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

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

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

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答:

(1)社会背景:

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

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

(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答出两点不同即可)

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儒家的思想教化中,儒家不主张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割裂开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对教化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生动阐释。北宋学者张载之所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因为在儒家教化体系中,受教化者并不仅仅将自己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上,他们念兹在兹、穷尽毕生追求的,是与上古先贤一致的价值观。在教化过程中,既有“天人感应”、《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人标准教材问世,也有《三字经》、《千字文》等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儒家还将丧葬、祭祀、入学、嫁娶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制度化礼仪化。

——摘编自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材料二、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最宝贵的本性。如若能始终如一地遵照大自然的指引,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不会有错误。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才应该是儿童形象。善良的人性是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人生秩序当中,童年存在其特有的地位,所以成人便是成人,孩子便是孩子,不能混为一谈。要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法律的制定,一但人们自愿地通过约定制定了法律,公民则会对共同约定的法律非常认可,全体公民将以自身的力量维护法律,人们将会更加友爱,并对自身的幸福、利益、安全充满热情。然后有法律意识培养出来的公民构建全社会的制度。

——摘编自李润琳《卢梭教育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教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教化思想、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异同。

答案:

(1)特点: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观统一起来;教化的主客体间相互依存;教化媒介具有年龄上的针对性;教化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教化形式制度化、礼仪化。

(2)主要内容:教育人们向善,要顺应自然;尊重不同年龄时段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公民应积极参与构建社会。

(3)同:二者都有利于塑造本民族的民族性格,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人的正常成长。

异:中国儒家教化思想中宣扬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有利于统治者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卢梭教育思想则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自由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推动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展。

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的断绝;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易传》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国语》中有“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屈原《离骚》中有“衰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徐月高、汪谦干《谈儒家担当观》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习近平(在与马英九的会面中)说:“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关好的未来。”马英九则引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马静《读懂了这几个“高度”才算读懂了“习马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儒学“担当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人是怎样发展和实践儒家“担当观”的? (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和当代“担当观"的共通之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的“担当观”? (13 分)

答案为:

(1)内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救国为民的责任意识;探索发展的开创意识

发展:以国家兴亡为已任

完践:坚持进行抗金斗争,维护中华先进文明成果;坚持一心为国的节操理想,誓守忠节。

(2)共通之处:将责任和担当意识融入实践中,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落脚点;谋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看待:儒家“担当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责任意识;形成了爱国为民的优秀传统;为正确处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关系提供了思想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