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因此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很多同学还只是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性认知阶段,只知道杜鲁门主义、古巴导弹危机、多极化趋势等零星几个历史概念,却不能准确解释它们的内涵,更勿论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不同阶段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并进而分析、探讨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的形成等典型事件的学习,能够描述二战后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

2.说出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阐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基本史实,认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

1.围绕“冰与火的交织”这一主题,以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为切入口,引发开去,学习和探究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不同时期世界格局的特点;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3.对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美苏由战时盟友到战后对峙的原因的学习,体会“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这一道理;

2.通过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朝鲜战争等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单个国家的命运与世界大势联系在一起;

3.通过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认识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

携手相助举杯相庆

教师讲述:美苏两国在二战中携手相助,是对抗法西斯的亲密战友,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举杯相庆,而就在此时美国驻苏联参赞却说:“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那么这个“战争”指什么?二战中亲密无间的盟友在战后关系如何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所起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正题,易简短巧妙、悬疑激趣。图片类史料生动形象,对于营造情境、调动气氛很有裨益。同时结合美国驻苏参赞的话巧妙设疑、呈现冲突,引发学生对二战后美苏关系走向的思考。

第一幕冷战兴起角逐欧洲

自主学习: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关系走向如何?都采取了哪些行动?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二战后初期时间轴:

学生根据第一目内容,自主设计时间轴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的基础。通过自主构建时间轴,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战后美苏关系变化,搭建起恰当准确的时空观念。

过渡:从同学们建造的二战后初期时间轴可以看出,二战后初期美苏进行了一系列对

抗,最终在1955年形成两极对峙格局。为何二战中亲密无间的盟友在二战后变成了敌人?到底是谁引发了冷战。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史料对这一问题一探究竟。

材料一丘吉尔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于美国)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他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

——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记者问材料二“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斯大林的演说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选民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蔓延及生长。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会议上的讲话(1947)材料四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材料一认为冷战兴起与英国丘吉尔煽动有关;材料二认为是塑料斯大林强调与资本主义对峙、战争不可避免;材料三可以看出是美国积极主张与极权主义抗争;材料四则综合美苏国家利益矛盾、意识形态对峙等问题,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冷战爆发。

[设计意图]:冷战起源问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立场不同、时代不同、史学家们所持观点也不尽相同。如何理解这一段历史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这就离不开史料实证。为此,我挑选出四则不同立场的材料,引导同学们对四个材料进行分析,多角度认识冷战起源不只是美国或者苏联单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两者间的矛盾、怀疑和不信任引发冷

战。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重在史料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无论是哪种观点,教师都不能强加给学生,需要学生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得出结论。

教师:在二战结束合作基础消失、美苏实力增强、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美苏终于走向了对立——战后长达半世纪的冷战就此开始。冷战中都有哪些典型事件?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地缘政治

军事

教师:从大家总结的表格看,这一时期的冷战有何特点?

学生:涵盖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集团对抗等多个领域;美国先采取措施,居于主导地位;集中于欧洲地区。

教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其中一个措施——马歇尔计划来具体分析。

教师:美国倡导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何在?

学生:表面上是援助世界主要是西欧经济恢复;促进自由制度即资本主义发展;利用西欧与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教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背后也有深深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打上冷战烙印,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这样的对抗之下,欧洲成了对垒分明的两大阵营(见下图),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再次梳理美苏针锋相对的对抗措施,以马歇尔计划为突破口深入

分析冷战的实质。之所以选取马歇尔计划为典型事件分析,是基于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且这一措施本身是经济援助计划,通过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更能体现这一时期冷战的激烈程度:几乎所有领域都打上冷战对峙色彩。在分析马歇尔计划时,采用文字材料、历史地图、历史漫画等多种形式,更好的展现史料教学,提升学生分析、辨别不同史料的能力。

过渡:在经历了二战后初期针锋相对的对垒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60年代以后关系发展如何?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目的学习。

第二幕冷战扩大时急时缓

自主学习:60年代以来,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阅读课本剩余部分内容,续写时间轴:

教师:通过大家自己续写的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出60年代以后对峙的两大阵营之际既有激烈对抗也有缓和交流。下面我们以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来具体看一下。

设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一时期两极对峙呈现的特点?

学生:既有对抗也有缓和;冷战不局限于欧洲,也波及到美洲等地,影响越来越大。

教师:随着冷战的持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比如亚洲越南战争爆发等等。但是这一时期的冷战还呈现出另一鲜明特征:既有激烈对抗也有缓和交流。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我们再通过时间轴和部分史料来分析。

呈现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从1961年至1973年,美国在长达12年的越南战争中,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耗资3500多亿美元,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材料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大规模生产核武器,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基本形成均势。……苏联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把“缓和”摆在苏联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

学生:60年代以来欧洲、日本崛起,中国影响力增强、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两极格局;美国在这一时期遭受经济危机,实力有所下降;苏联抓住时机积极竞争的同时采取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冷战下缓和和交流的出现。

过渡:由此可见,美国60、70年代因为实力稍有下降,更多的谋求交流缓和。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与苏联的对抗,70年代末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和平演变的应用,再一次使对抗凸显出来。那这种对抗的最终结果如何呢?我们进入第三幕的学习。

[设计意图]:续写时间轴能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时空框架,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演变历程。基于这一时期冷战的特点追问其原因,能帮助学生构建通史观念,明白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网,学会多角度看世界、分析问题。同时,这一原因分析也为后期总结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做好铺垫。

第三幕硝烟“散去”展望世界

展示图片:

追问一:1991年12月21日,苏联国旗降下来再也没有升上去。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自行坍塌,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在这半个世纪中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分分合合,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美苏之间关系的变化?

学生: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实力;外交政策等

展示图片:

追问二:本节课我们纵观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你从这50年的国际关系变迁中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发言展示:

反对扩大核装备、反对搞军备竞赛;

反对插手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提升国家实力,为捍卫和平做贡献

追问三:冷战真的终结了吗?从中你又有哪些感想?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总结: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和影响力的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致力于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追问:哪些因素影响了美苏之间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变迁中得到哪些启示?冷战真的终结了吗,请谈谈你的感想?这三个追问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从知识梳理记忆升华到核心问题思考,将课堂从历史往事延伸到现实生活,结合现实开展关于冷战终结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冷战结束了,但冷战留给现今更为可怕的产物就是所谓的冷战思维,冷战并没有真正终结。这个思考实际上是批判性思维的另一种形式——逆向思考。有助于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对已有结论进行再反思、再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