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中国酒文化

试论中国酒文化

试论中国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而其中最惹人注目的便是中国独有的酒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酒不仅赋予了中国文化特殊的一面,也赋予了自身深刻的内涵。本文分析了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酒与礼仪风俗;二是酒与政治;三是酒与文学、文人。

关键词:酒文化

酒,又称金浆、玉液、流霞、红友、绿醪、金波、黄流、欢伯、般若汤、曲生、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玉醴、琬液、琼苏等。“欢伯”引用最多, 沿用时间最长。这个别号最初出自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 除忧来乐”;“黄流”,这一别称源自《诗·大雅·早麓》: “瑟彼玉瓒, 黄流在中”;“曲生”也称“曲秀才”;“般若汤”,这个别名与佛教有关。“青州从事、平原督邮”,这两个别名与酒的好坏有关。

《诗经》中以“春酒”作为酒的通称。唐时有名酒“土窟春”、“剑南烧春”、“玉壶春”等, 多见于文人的诗文之中。宋代也有“百花春”、“千日春”、“武陵春”等。古人以“春“为酒命名,一是因为古代的酒大多是冬酿春熟; 一是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春酒的酒曲。后世就用“春”代替了酒的通名。现代有很多酒名沿用这一习俗, 如回酝春、芦台春、剑南春、万年春等。

一、酒与礼仪风俗

(一)酒与宗教祭祀

在祭祀中, 酒以成礼。祭祀用酒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鬯把神灵从天上迎下来, 降神; 一类是用玄酒和秫酒陈供和献祭。祭祀的对象不同, 所用的祭酒也有所区别。周代以玄酒为最尊, 而参与祭祀者饮用的清酒、昔酒和事酒则较为醇厚。

(二)饮酒礼仪

饮酒礼仪演变为宴饮时的道德规范, 形成中国酒文化的显著特点。《礼记·乡饮酒礼》记载了四种乡饮。乡饮酒礼分为6个阶段:

商量宾客名次, 告知、催邀、迎宾;

宴饮开始, 宾主互相敬酒致礼;

然后按尊卑长幼秩序依次相酬, 尽欢为止;

席间乐曲演奏分为升高、笙奏、间歌、合乐四个阶段。

宴罢, 要为宾客送行, 日后还要往来拜谢。

通过这套程序,把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感情统统纳入礼的规范之中,教化人们互相亲睦,尊长敬贤。唐代时,凡由地方官举荐的赴京应试者,地方官要设宴欢送,宴席间必须演奏《鹿鸣》之曲,诵《鹿鸣》之歌, 所以称为“鹿鸣宴”; 另一种乡酒礼由地方官依照朝廷颁布的《乡饮酒礼》实行, 以宣礼教, 消除一些人酗酒无度的恶习。这个习俗一直沿用到清代。

(三)婚丧酒俗

大多数汉族地区在下聘时,必须有一坛笼装坛酒,称为“酒海”。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定亲时请媒人带酒到女方家边饮边谈,女方父母如果饮了媒人的酒, 就表示同意。不仅在求亲、订亲时少不了酒, 婚礼中就更少不了酒。《礼记》中记载新婚夫妇以一个瓠分成两

个瓢, 各执一片, 盛酒漱口, 表示相亲相爱,饮“交杯酒”。浙江绍兴地区还流传一个风俗,“状元红”; “女儿红”。

(四)节日饮酒

我国传统节日离不开酒, 酒在我国节日饮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正月初一,先秦时期有宫廷祭祀宴饮、民间喝春酒的习惯,到汉代始正式被列为节日;南北朝时正月初一有饮屠苏酒、椒柏的习俗。立春日,古人常以黄柑酿酒。正月十五上元日,唐代有门前插柳枝,按柳枝所指的方向供奉酒肉,以示祭奠。其他节日如端午节、乞巧节、重阳节、除夕等所有节日无不饮酒。我国的少数民族更是在各种节日中必要饮酒, 以示庆贺,如蒙族农历八月末举行马奶节, 赛马饮酒; 藏族藏历年人们用“卡不寒”、熟人参果、牛羊肉、青稞酒待客庆贺。

二、酒与政治

我国古代酒与政治有着极深的渊源。许多皇帝因沉湎于酒色之中而亡国。夏桀、商主纣王。

用酒赏赐下属也是上层统治者笼络下级, 施恩示德的常用手段。古代君王常设宴备美酒招待群臣。历代政治家都运用酒宴作为政治活动的一个手段, 通过宴会上的交锋达到其政治目的。如“鸿门宴”。历史上也有人通过沉醉酒乡逃避政治斗争。魏晋时期的阮籍。历史上最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是酒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一个例子。

三、酒与文学、文人

自古,文人与酒便是不可分割的伴侣。早有曹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继而,唐时李白酒后狂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俄而,唐寅更是登峰造极:“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此三子仅仅是千万才人之代表,譬如庄子、嵇康、阮籍、刘伶、曹植等等,枚不胜举。

早在汉代, 酒与人们的生活就已经关系密切了, 酒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题。邹阳、扬雄各自作有《酒赋》, 扬雄还写有《酒箴》。汉乐府诗以酒为题的也不乏其例, 《杂曲歌辞·饮酒乐》、《四厢乐歌·上寿酒歌》、《鼓吹曲辞·将进酒》、《杂曲歌辞·乐府歌》等作品借歌咏美酒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感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量诗歌与酒有关。晋代陶渊明咏酒的诗作很多, 如《饮酒二十首》、《连雨独饮》、《述酒》等多以酒为题, 抒发绝意仕途的豪气, 感慨人生多舛, 归隐田园的恬静与豁达。相传西晋人刘伶嗜酒, 作有《酒德颂》。

唐代咏酒的诗歌更是蔚为大观, 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都有相关诗歌传世。

杜甫《饮中八仙》中咏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愿醒”;“会须一饮三百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高适描写张旭饮酒的诗: “世上漫相识, 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 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 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 能得几回眠。”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咏张旭: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宋五代词人咏酒更多。黄庭坚《西江月·戒酒》: “花病等闲瘦恶, 春来没个遮栏。杯行到手莫留残, 不道月明人散。”辛弃疾不嗜酒, 但常以酒为词, 抒发爱国热情: “醉里重指西望眼, 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 浮云来去, 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 长庚应伴残月。”

宋词人中苏轼是集爱酒、品酒、酿酒、咏酒于一身的文人, 他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都是借酒感悟人生的佳作。

清代郑板桥诗、书、画三绝, 为“扬州八怪”之首,喜欢醉后作画, 《自遣》诗:“看月不妨人去尽, 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 又要先生烂醉时。”

为何文人独爱酒?我想,原因有二,其一乃是为了触发灵感。其二,文人醉酒,多半是为了避世。文人要创作,除了需要灵感,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太平盛世可以出《子虚》、《上林》,烽火乱世可以出《满江红》、《出师表》,而一个粉饰出来的太平社会,新鲜氧气不足,压抑的氛围令人窒息,写出来的文章也只有令人作呕的歌功颂德。何况,文人天生感情细腻,风吹草动都能触动心弦,所以这世界处处让他们不满。

中国自古文人相轻,外斗外行,内斗内行。同道中人尚且不能给与鼓励和支持,那么这普天之下,还有谁可以读懂自己呢?或许真的只有自己才最懂自己吧!开心的事,与诸君痛饮;不开心的事,独斟浅酌。只有在幻境中,才能将这些感情一一泯灭。这可能就是文人饮酒的第二个意义。在幻境中,除了可以寻找灵感,剩下的,就是为了逃避现实,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漫步。那里没有争斗,没有灾难,只有欢声笑语,伊人相伴。理想在现实中是天涯,在幻境中却是咫尺。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文人因为酒,而多了一分洒脱;酒也因为文人,而多了一分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