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古今中日关系大事记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关系涉及历史、政治等多个方面,可能成为侧面考查的知识点。本文将对中日关系的重要事件进行梳理,供考生备考使用。

一、唐朝

1.遣唐使

(1)日本为学习中国文化,数次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团,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2)代表:晁衡(阿倍仲麻吕)。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2.鉴真东渡: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共六次东渡日本。

二、明代抗倭

(1)背景:明朝时期,日本在内战中失败流亡海上的封建主、武士、海商、游民组成的海盗队伍一再侵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2)著名人物:俞大猷、戚继光,“俞龙戚虎”

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前期:1874年日本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1879年日本吞并中国附属国琉球,称日本冲绳县

2.过程(1894——1895)

(1)平壤之战:清军统帅叶志超不战而降,回民将领左宝贵以身殉国,平壤沦陷。

(2)黄海海战:水师提督丁汝昌坚持抵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3)辽东之战:除聂士成率军抵抗,其余一触即溃,制造旅顺大屠杀,北洋门户洞开。

(4)威海卫之战:刘步蟾、杨用霖、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马关条约》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得派领事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日本暂占威海卫;

(5)日本人得在通商口岸城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机器得进口,产品免征杂税;

4.影响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抗日战争

1.战争前期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柳条湖事件”

(2)一·二八事变:1932年,上海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

(3)华北事变:1935年“华北自治运动”。12月9日,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

(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2.战争过程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

(4)正面战场

①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捷

②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胜利

③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④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⑤豫湘桂战役:夺取大陆交通线

(5)敌后抗日根据地

①洛川会议:1937年,决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百团大战: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发生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③根据地建设

a。统一战线政权:三三制

b。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大生产运动

d。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6)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3.影响

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逐步正常化

1.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从中国夺取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2.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

中国与日本同位于东亚,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又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同时也存在分歧和矛盾冲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年友好、七十年对立的历史,恢复邦交、建立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日本政府也强烈地意识到,中日关正常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国关系正常化也有利于日本的发展。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在1972年9月29日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告恢复邦交。这揭开了中日关系崭新的一页,并对国际形势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过去建立在自民党、社会党、公民党基础上的中日关系的共识大大削弱,日本对华政策开始变得强硬,历史问题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中有明确表述,正确认识历史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中方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但前提必须是正视和承认历史。但是,战后以来的日本内阁不但没有做到发自内心的对待和反省,而且日本军国主义阴魂近年来有不断蔓延之势:近些年来,随着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复苏,日本屡屡做出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举动,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时有发生,抛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东京审判非法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等奇谈怪论,否认侵略,或是说侵略有功,并拒绝反省、谢罪,认为远东盟军审判日本战犯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强加的“惩罚”;否认南京大屠杀,或是在屠杀人数问题上抵赖。1996

年日本首相桥本继中曾根康弘后,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2001年开始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战后以来的教科书,对于战前军国主义的罪行不断反复修改,把教科书上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的战争”、“战争是为了自卫”,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黄种人从白种人的殖民统

治下解放出来”,“道歉是对阵亡者的亵渎和不恭”,还说战后亚洲国家从殖民地统治下纷纷独立正是他们“大东亚战争”的战果。日本处心积虑地篡改侵略历史的行径,使战后出生年轻一代几乎不知道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是何物。还有人认为日本对战争问题已经反复谢罪、赔偿,已经没有必要再提及此事了

(而事实是他们至今都没有一份正式文件,没有一次正式地向被侵略的中国人民谢罪)。这些明目张胆的篡改历史的言行,不仅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使亚洲各国对日本失去了信赖,故意歪曲历史、掩盖历史,令人怀疑这样的国家是否真的致力于和平友好。中国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一贯是明朗坚定的。为了中日友好,不给日本人民造成沉重负担,中国政府放弃了国家战争赔偿要求,中国百姓抚养了日本在败降后弃遗在中国的成千上万的“战争孤儿”。我们总在强调,中日有两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即使对日本70年侵华史和15年侵华战争史,亦不断指出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头目的责任,而一般的日本人民亦是战争的受害者。古今中外,只有中国、中华民族能用如此胸怀和如此善意对待和处理过这类问题,而且始终不渝地“言必信,行必果”。(1)历史问题始终是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一度使中日关系陷入僵局。中日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是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而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活跃的商机、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又是日本经济发展所特别借重的。近些年中日经贸合作发展十分积极迅速,然而两国关系上却出现了“政冷经热”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政府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屡屡挑衅中国人民。中日友好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还会对亚洲和世界和平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今天,区域一体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欧盟美洲早已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一体化组织在协调政治经济发展、抵御经济波动、维护地区安全、治理环境问题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东亚一体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作为东亚的两个大国,中日关系的发展会对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历史问题一直羁绊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尽管最近两国关系出现了缓和的局面,安倍的“破冰之旅”、胡锦涛的“融冰之旅”以及福田的“暖春之旅”都在使中日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日本救援队在四川大地震救援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是让国人为之感动。然而,历史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因此,如何妥

善地解决横亘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历史问题,是下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工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总理在会见冈崎嘉平太时说:“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侵略中国,造成了人民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更为严重,长期侵占中国的大片土地。这是中国的血海深仇。但半个世纪的仇恨同两千年的友好历史相比,毕竟是短暂的一瞬。我们应当忘记这个仇恨,携起手来把亚洲的事情办好。”2008年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早稻田大学发表的演讲时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作为中国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侵略战争是一小部分军国主义者挑起的,在军国主义的愚弄和诱导下广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所以认为日本是侵略民族,生性残酷的看法不符合实情,也有悖于中国对日政策追求与大多数日本人民和平友好的道义原则。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整体实力快速发展,一些国人变得有些自以为是,有的网民在网上宣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大肆诋毁日本国民人格。而在2004

年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球迷表现出来的对日本的不友好情绪,在

日本影响非常大,甚至改变了一些日本人对中国本来比较友好的看法。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将加深了中日之由于历史问题引发的矛盾,使得历史问题更加难以解决。我们要看清,

否定侵略、美化战争并污蔑中国的右翼保守势力只是少数,从战后50多年的历程尤其是中日建交近40年的历史看,希望和平、反对战争、主张与中国友好的日本人民占大多数,而且越来越多。历史的错误,常常只是起因于极少数人的疯狂,终而演变成令鬼神哭号的剧情。未来的我们,应该以互相理解为起点,发挥沉默多数的平衡力量。解铃还需系铃人。历史之“结”是发展中日关系的症结所在,日本必须客观,,慎重对待。历史已无法改变,

但是历史也不容篡改。日本不应该再做对不起中国、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了。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分析和认

识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不仅是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基本前提,也是两国人民增强信任,融洽相处的必要条件。在中日关系中,只有真正的直面历史,维护其严肃性、真实性,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悲剧重演,用正确的历史教育下一代,才能使双方的友好源源不断,代代相传。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日本大多数国民希望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一点已成为日本国内的共识,但不严肃对待发生过的历史,不真心承认自己对邻国侵略的事实,日本就无法与之建立和保持正常或友好关系。发展中日关系犹如一辆装载两国共同利益的车子,需要两国政府和民众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才能全速行驶并早日抵达目的地,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

如果是有人朝前推,还有人向后拉,车子就很难前进,中日两国共同利益就会受到影响,两国关系难以正常发展,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为了两国的繁荣发展,为了两国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应当积极做出各自的努力和贡献。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驳斥、批判和回击极尽能事、竭力破坏中日关系的日本右翼势力最有力的武器。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以实际的真诚的愿望和切实的行动,共同携手而为亚洲的和平发展、地区的稳定努力奋斗,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和促进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前天”:“两千年友好”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从两千多年的汉朝就开始友好交往,唐朝是两国文化的高峰期,既有来到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又有高僧鉴真的东渡日本。在古代,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两千年的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彼此的文化营养和文明成果。

中日关系的“昨天”:“五十年对立”

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1937年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罪行,使中国人民饱受痛苦,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的辛辛苦苦创造的“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

中日关系的今天:“时而和平时而对立”

1972年,日本首先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进行的首次正式访日。2006年,日本首相不顾中韩人民的反对,参拜供奉着二战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开始进入冷淡期。

2006年-2008年,中日两国领导人开始“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中日关系官方缓和。

2008年5月21日,中国汶川发生地震,日本派出救援队,中日关系在民间缓和。

2011年,日本地震,中国即时援助,改变了很多日本本土人民对中国的看法。

2013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开始不明朗化。

总结:

1.“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平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2.“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抗日战争日本失败。

3.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感情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

4.双赢才是王道。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理性的选择和最佳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