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上5、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上5、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上5、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上5、灿烂的青铜文明

年级:七年级课题: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备课教师:王长菠日期:9.10

一、【课标与教材】

1、【解读课标】

内容标准: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解读: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种类丰富,反映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

2、【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在于是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它手工业如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又在第二个子目中介绍了这一时期农业和畜牧业的繁荣情况;最后“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是同学们明白了奴隶是该时期高度文明的创立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怎样理解青铜文明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再加上此课的年代比较久远,因此会给学生一种陌生感。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就变得非常重要。还可以举例说明文物的市场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识与能力:了解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和特点,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夏商西周经济发展情况的提炼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对比讲解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单元河姆渡半坡的主要生活生产工具,及其材质。

展示司母戊鼎,通过图片的对比,向学生提问:其材质有何不同?与河姆渡半坡的相比有什么样的好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导入,青铜器由于锋利、坚硬、不易损坏等特点,明显优于石器和骨器,逐渐成为奴隶社会中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学习新课】

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生1:(请学生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生2: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师:(出示幻灯片──四羊方尊)(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四羊方尊

提示和建议

教师简单说明“文明”的概念,使学生对“文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的内容。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引导好学生并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的资料)

生: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

到好处。

师:(出示幻灯片──三星堆文化)(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三星堆文化的资料)

生:三星堆文化发现于四川广汉,1929年开始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80年、1986年几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稀世之宝,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青铜器和玉器、漆器等。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全用金箔,说明制作者对金的延伸性已有很深了解。青铜神面具、青铜雕像,造型生动,有古蜀人“纵目”的特点(如同戏曲化妆成坚眉竖目的形象)。三星堆的青铜树,是祭祀用品,有学者考证它与我国民间习俗“通天树”或摇钱树有关。(《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学者们认为三星堆文化距今年代约三千多年,是商朝时候我国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

生2:这是1986年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北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国人制作的。像高163.5厘米,躯体修长,身着左衽长袍。青铜人的右臂向上曲举,左臂向下弯曲,宽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着什么器物。长袍下部雕有饕餮纹,下摆成燕尾状。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额大耳,耳垂还穿有小孔。脑后垂长发辫,头戴华丽高冠。双脚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肃穆庄严。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个铜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权的巫师。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师: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都非常详细,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幻灯片,请同学们说说商周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生:(自由发言)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范围广

师:青铜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

学生从前面司母戊鼎的介绍很容易得出特点一。学生讲解说明四羊方尊图片,教师稍作引导,不难归纳出特点二。教师分层次展示图片并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引导学生得出特点之三。呈现图片要求速度适中。图片呈现后及时关闭窗口。学生在引导下很容易得出特点之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屏幕一一打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远。

青铜工艺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青铜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无法说清她的全部,只能努力地去发掘、去体会、去领悟她的精神。穿越岁月长河,从历史走来,走进当代,不变的是青铜文明的精魂,不变的是灿烂文明的薪火相传。

师:除青铜文化外,夏商西周时期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与学生一起说出)china的意思是中国和瓷器,瓷都是江西景德镇。

夏商西周时期文明的灿烂,那么此时的经济发展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师: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它们的发展表现有哪些呢?

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幻灯片)

农业:“五谷”已经齐备(品种)

已掌握选种、施肥和治虫害(技术)

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工具)

畜牧业:已有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品种)

建有牲畜圈栏(方式)

商业: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师: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结合前面老师介绍的“青铜文明”概念,同学们再细细回味!

师:(出示幻灯片)上面我们学习了“青铜文明”的基本内容。请同学们通过图片更加直观的认识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明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生:“商朝戴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6.1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则双手被枷在前。这两个陶俑的出土说明了商代奴隶处境的悲惨。白天,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艰苦的劳动;夜晚,为了防止奴隶们逃跑,奴隶主又给他们戴上枷铐。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的记载,见于西周中期的一个青铜鼎上。它说明西周奴隶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商朝奴隶主对奴隶剥削压迫的另一个表现是: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作祭品,称为“人祭”“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称为“人殉”。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时的人牲,总共约三百人。

师: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

教师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制造业的兴盛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共同形成了这一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结合课文中的戴枷锁的奴隶陶俑、用奴隶交换产品和巨大的奴隶殉葬坑等的图片,展示在幻灯片上,便于同学们形象得认识奴隶社会中奴隶的悲惨命运。

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这当然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教学小结】(结合幻灯片展示板书设计)

师: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师总结时,用多媒体演示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当堂演练】

利用学案的精选练习题,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灿烂的青铜文明:活之上的

是建立在奴隶的悲惨生商业

畜牧业农业

玉器制造业陶瓷业青铜铸造业手工业成就:????????

??

??????

六、【教学反思】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学案 课前延伸: 复习巩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1、牧野大战的双方是谁?结果怎么样?时间是哪一年? 预习:我国典型的青铜器的代表是什么? 课内学习: 一、【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1、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2、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 三、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这说明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总结提升:(见下页)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 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 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七上5、灿烂的青铜文明

年级:七年级课题: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备课教师:王长菠日期:9.10 一、【课标与教材】 1、【解读课标】 内容标准: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解读: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种类丰富,反映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 2、【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在于是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它手工业如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又在第二个子目中介绍了这一时期农业和畜牧业的繁荣情况;最后“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是同学们明白了奴隶是该时期高度文明的创立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怎样理解青铜文明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再加上此课的年代比较久远,因此会给学生一种陌生感。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就变得非常重要。还可以举例说明文物的市场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识与能力:了解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和特点,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夏商西周经济发展情况的提炼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对比讲解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单元河姆渡半坡的主要生活生产工具,及其材质。 展示司母戊鼎,通过图片的对比,向学生提问:其材质有何不同?与河姆渡半坡的相比有什么样的好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导入,青铜器由于锋利、坚硬、不易损坏等特点,明显优于石器和骨器,逐渐成为奴隶社会中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学习新课】 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生1:(请学生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生2: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师:(出示幻灯片──四羊方尊)(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四羊方尊 提示和建议 教师简单说明“文明”的概念,使学生对“文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的内容。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引导好学生并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 学法指导:1.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一:课前预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铸造业 (1)形成发展 ①末期,出现青铜器。②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2)灿烂鼎盛 ①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和最为著名。 ②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 (3)“三星堆”文化 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②出土文物:、、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1)夏、商、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知道、和治虫害等。 (2)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牲畜圈栏,还有。 3、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被强迫集体劳作,没有人身。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2.被杀死当作祭祀。被杀死或活埋做。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灿烂的青铜文明1

灿烂的青铜文明1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教授内容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时间预设 课时 问题预设: 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2、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这说明了什么?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这两种文化有所不同,为什么?5、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结构: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展示内容: 一、问题情景 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XX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

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我国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__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_等。 ⒉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_________也盛行一种独特的、举世闻名的______文化。出土有_________、大型青铜_________、青铜_________等。 ⒊夏、商、西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_________的国家。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7页——“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⒋夏、商、西周是以_____为主的社会,____也相当发达,后代称为粟、麦___、___和___的“五谷”,商周时已经备齐。 ⒌____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_______。 任务三:阅读教材第28页——“奴隶的悲惨生活” ⒍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命运十分悲惨,奴隶主还可以把他们_______和______,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______。 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巩固达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总第课时) 设计人: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 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 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 展的基本情况。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1、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2、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 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家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这两种文化有所不同,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 农牧工商有发展,奴隶命运很悲惨。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灿 烂 的 青 铜 文 明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资料、考古发现图 四、教学设计: 导入: 复习提问:1、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2、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3、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答:打制石器 答:磨制石器 答:青铜器 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就是青铜时代。 有人把历史比作一个人,政治是其骨骼,一般包括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朝代更替、政治改革等;经济是其血肉,一般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等等;而文化则是其灵魂,一般包括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等等。提问:《夏、商、西周的兴亡》主要介绍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呢?待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指出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夏、商、西周的血肉还是灵魂呢?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此,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总结:这节课我们就来领略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提问:蚩尤部落以铜做武器,说明了什么?)

5、灿烂的青铜文明

备课人张吉杰课型新授时间9、26 课题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1 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 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 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 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 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 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 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 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 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 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 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 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 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 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拓展:商代的奴隶文明究竟是不是一个进步 观点一:这是祖国历史上一个光辉时代。 观点二:不对。那时候是多么的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 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以上观点让学生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商朝 历史的认识,明白生产力的提高就是文明的进步。 6、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 现知识的整体性。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主备:字学娟 课时安排:1.5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灿烂的青铜文明,指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 其核心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其次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二、目标及分析 1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掌握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 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目标分析 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发展的情况;就是要知道三个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情况。 掌握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就是要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各方面学习当时的发展情况。 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就是要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正确认识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

灿烂的青铜文明01

示范教案一(灿烂的青铜文明 1课时)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司母戊鼎的发现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法。对青铜制造业的特点,青铜文明的延续性等都适用此法。 3.图示法。条件具备的可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特点和冶炼过程,使知识更直观,提高课堂效率。 4.归纳法。对青铜制造业以外的其他手工业门类采用此法,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达的手工业是全面发展,而非一枝独秀。 5.讨论推导法。经过对以“青铜”作为夏商周时文明象征的讨论,推导出“青铜文明”概念的含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照片、相关实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节。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的司母戊鼎的插图。这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因鼎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据研究,是一代商王为其名戊的母后所做的祭器。这件方鼎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0.06米,重832.84公斤。器形庄重,花纹瑰丽,是迄今所见商周青铜器中最重最大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那同学们想一想,商朝为什么能够制造出这么大的青铜器?我们为什么把夏商周时代叫做青铜时代?我们这一课所讲的“灿烂的青铜文明”又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认识到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得看历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中青铜器示意图的观赏,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了解我国的青铜文明。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分析,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夏、商、西周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奴隶主统治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难点: 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示法、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是夏、商、西周的兴亡。夏禹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禹传位给儿子启,禅让制从此变成了世袭制,夏朝经历了470年,最后一个暴君夏桀终于被商汤取代。商汤成了商朝的建立者,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盘庚迁都到了殷,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商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是有名的暴君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实行分封制。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导致了国人暴动,数十年后,西周灭亡。三个朝代都已经灰飞烟灭,历代的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也都已经变成过眼烟云。只有那个时期留下的实实在在的青铜器,让我们今天能窥见它曾经的辉煌。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节。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的司母戊鼎的插图。这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因鼎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据研究,是一代商王为其名戊的母后所做的祭器。这件方鼎高1.33米,口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上历史 LS-2014-07-05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编写人:范厚琴审稿人:万方宁时间:2014.9.28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 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 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 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导学】 一、知识梳理:(A级) 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和。 2、商周时期,在四川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出土的有青铜面具、、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 4、夏、商和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后代称之为“”的农作物已经齐全。 5、农业、畜牧业、和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问题探究:(B级)(在小组长带领下通过讨论等方式完成下列问题) 6、既然那时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 征呢?7、夏、商、西周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他们的 处境非常凄惨。请讲讲他们的处境是怎样的凄惨。(口述) 【课堂小结】(B级) 【当堂检测】(B级) 一、选择题: 1、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神树 2、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3、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的一种青铜文化是举世闻名的() A.“青铜文明” B.“三星堆”文化 C.农业文明 D.“大汶口”文化 4、中外闻名的青铜立人像是考古学家在( )省发现的 A.陕西 B.四川 C.河南 D.湖北 5、除青铜铸造外,夏商周手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部门是() ①陶瓷业②玉器制造③冶铁④制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6、夏、商、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 A.青铜制造业 B.商业 C.农业 D.畜牧业 7、以下表述不符合“青铜文明”的是() A.只有青铜铸造技术 B.手工艺以青铜铸造为主 C.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D.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繁荣 8、青铜文明的创造者是() A.原始居民 B.奴隶主 C.奴隶 D.平民 二、列出你印象最深的、商周时代的两件青铜器。 1、 2、 【学习反思】

灿烂的青铜文明课件

灿烂的青铜文明课件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堂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①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②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⑵①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完成自读课文和练习册、填充图册的习题,课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难点是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司母戊鼎的发现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法。对青铜制造业的特点,青铜文明的延续性等都适用此法。

3.图示法。4.归纳法。5.讨论推导法。经过对以“青铜”作为夏商周时文明象征的讨论,推导出“青铜文明”概念的含义。 四、教学媒体:较先进的电教设备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的司母戊鼎的插图。这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 中国历史博物馆。那同学们想一想,商朝为什么能够制造出这么大的青铜器?我们为什么把夏商周时代叫做青铜时代?我们这一课 所讲的“灿烂的青铜文明”又是指什么?学完这一课问题就有答案了。 [板书]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师讲解]人类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使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的,考古学家把这个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在前面我们学习过石器时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